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学专业的收获

农学专业的收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学专业的收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学专业的收获

农学专业的收获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090-02

农学类专业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传统专业,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兼顾产前和产后,直接服务于农业、农民和农村。其以大田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内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综合性和持续性等共同特征[1]。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环境资源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农业人才的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全面素质教育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培养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既是社会和时代的现实需要,也是提现高校社会功能、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农学类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环节是农学专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校在“强化实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办学理念指导下[2],围绕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实践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是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通过对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实际操作能力。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应采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科研和生产三方面结合,形成特色较明显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理论上采用室内多媒体教学,围绕实践课程内容展开,与实践环节配合。理论课程内容包括对作物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介绍(如作物生长周期、形态发育特点等),使学生对基本概念有所了解,同时理论课程内容也包括对试验设计原理、实践操作关键技术及主要环节注意事项等进行介绍。在实践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农学专业定位、学科发展和当地(北京市)农业的发展特点及作物种类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同时联系农学类专业相关交叉学科如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化学调控、作物生理学等,使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与部分基础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作为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提升内容。与相关学科交叉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可以删减掉试验课程的重复内容,减少课时,省出的时间可以选修其他专业课程。

二、制定完整系统的教学计划

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要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上,加强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对农学类专业的感性认识和理论联系实际及创新能力是农学专业教学的优良传统和突出特色。因此,教学计划应根据专业特色、专业定位和办学特色科学地制定。专业技能训练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实践部分涉及室内实验和田间实验,根据田间试验内容需要,室内实验教学计划可以制定垂直板发芽实验、小麦幼穗分化观察、室内考种等。田间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预先估算不同作物主要生育时期、时间。同时需要制定2~3个备选室内方案,若遇到雨水天气可以灵活转入室内实验教学。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计划制定,使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强化实验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

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1.认知阶段。专业技能课程需要连续开设,从入学第一学期开始,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的意识,增强学生对农学的感性认识。课程内容以观摩为主,组织学生参观作物标本园和试验实习基地,了解多种作物形态,观察作物结构,了解园区内多种种植模式,参观多种灌溉设施,在试验基地中观察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的形态差异,不同试验处理对作物形态结构的影响等;参观现代化农场,从种植业到养殖业全面了解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参观现代化温室种植基地、对全天候种植果蔬和反季节农作物、有机温室种植有一定的了解。通过相关内容的参观学习,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对农业概况和现代农业发展有初步认识和了解,树立专业的思想。

2.能力培养阶段。第二学期春季开始到第三学期结束,对学生进行基本实践能力培养,根据不同作物的不同生长习性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实践学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教师指导下统一安排作物播种、形态学观察、田间管理、收获考种等实践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掌握播种技术、认识不同的作物及作物形态结构、掌握作物田间管理关键技术和注意事项等技能。

在实践教学中增加科学趣味性,学生自由分组进行高产田竞赛和科学探索实践,安排学生种植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大田作物。(1)在高产田竞赛中,每组学生播种相同面积的土地,以生产田产量、田间记录表内容的详尽、生产总结等衡量学生的成绩。通过种植生产田,让学生初步掌握田间主要作物种植基本环节,发挥学生积极性,每组学生独立进行实践操作,从作物播前的准备到后期收获测产的整个过程中,按照作物生长发育特点,灵活安排自己的管理时间,全程让学生自己管理,要求学生有田间记录本,使学生初步掌握田间生产记录项目[4]。此实践活动在收获季根据作物产量决出高产优质组。(2)在科学探索实践中,科学探索实践的试验方案由老师设计,教师注意把握处理方式的难易程度,使学生便于理解和观察差异。学生对同一种作物进行不同的播种期、种植密度、使用肥料配比或不同调节剂的实践,观察不同处理方式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初步培养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

3.能力训练阶段。从第四学期开始,学生开始与导师合作进行专业的科研技能训练。学生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选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与导师联系开始进行科研技能训练,并完成毕业设计。在此阶段训练过程中,学生学会查阅文献,运用平时学到的基础知识掌握独立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完成实验,学会基本的数据分析。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般课程教学中,仅由一名教师授课或一名授课教师和一名实验员即可完成所有的教学和实验课程内容的全程讲授和实验实践指导。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由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增加了专业选作试验如高产田竞赛和科研探索实践,这对指导教师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科研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各个作物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有针对不同作物生产需要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生产技能。因此,仅由一名指导教师负责授课已经不能保证整个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所有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的质量。根据应用型人才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按照实验模块,分层次建立了实验指导教师团队[5]。

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团队由基础指导教师、试验指导教师和实验员组成。基础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基本理论授课内容,由青年教师承担。试验指导教师主要负责田间实践部分,由具有丰富生产经验和开展作物应用基础研究科研项目的中年教师承担。实践教学涉及不同的作物和不同的应用方向,为了达到更好的专业技能训练效果,可由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分别承担实践部分内容,使教学、科研和实践共同发展。实验员配合教师准备好每节课所需的种子、劳作工具、田间试验耗材等,并协助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操作[6]。教师团队中,中青教师结合,青年教师除了讲授理论课程外可协助试验指导教师,不断的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这样也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使他们尽快成为基础知识牢固、实践技能经验丰富的教师。

五、结束语

随着北京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京郊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我校农学类专业的改革促使教学课程和课程内容的改革,特别是实践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针对农学专业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强化学生综合技能培养,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教学。因此,农学系将《专业技能训练》课程重新定位,课程体系重新规划,课程重新制定,力求突出专业特色,建立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该体系从大一开始,到大三结束,贯穿整个基础课的学期,与专业课对接,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农学类《专业技能训练》教学综合改革,确定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系统地制定教学计划,优化了实践教学方案,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拓宽了农学专业学生的知识,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进一步培养了农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马峙英,李存东,李雁鸣,陶佩君,陈景堂.农学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良性互动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4,6(2):30-35.

[2]王芳.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新途径[J].实验室科学,2011,14(1):1-3.

[3]陈洪涛,曹丽颖,吴锡冬.关于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48-50.

[4]齐绍斌,刘逊,屠乃美.构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1,(4):55-57.

农学专业的收获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内教学基地;田间实验室;建设管理;实践教学质量

Optimization of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campus field laboratory to improve practical teaching quality

Guo Fengfa, Li Shengfu, Song Xianliang, Han Xiulan, Huo Xuehui, Wang Qibai, Shi Chunyu, Li Anfei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optimizat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campus field laboratory, a good place and rich materials for practical teaching are provided for students, so that students can participate in open mode of practical teaching without time, space and location limit.In this way, students’enthusiasm for experiment and practice is aroused, and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 are improved.

Key words: campus teaching base; field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practical teaching quality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招生规模扩大,一系列教学问题逐渐凸现。突出问题是教学资源紧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减弱。而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新形势,传统农学类专业如何做好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成为了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教育部教高[2001]4号文件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

1 农学类专业加强田间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

农学类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部分实验教学、教学实习、认知实习、课程论文、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的材料、实验场所必须在田间进行。而作物(植物)生长发育与季节、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实验项目进行的时间存在不确定性。如何准备好各种作物(植物)的实践教学材料和丰富的实验场所,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2 强化组织领导不断增加田间实验室资金投入

为进一步提高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搞好田间实验室建设,成立了以分管院长为组长,以实验教学中心(正、副)主任、分管系主任、专业主任、教学秘书为成员的田间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检查、解决田间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的工作问题。

田间实验室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没有投入就不可能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由于认识到位,各届院领导十分重视田间实验室的建设。多年来,我院先后利用山东省小麦工程中心项目、国家计委大型优质小麦基地项目、教师重大科研项目、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教学改革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经费,结合项目搞建设,先后投入建设经费600多万元,建设300平方米温室大棚2个;全自动防雨棚1个;植物教学标本园10亩;中药教学科研圃20亩;购置小麦联合收割机、全自动播种机、拖拉机等农田机械20余台件,晒场4 000m2,综合教学科研实验楼2 170m2,挂种楼1 000m2,种质库240m2,机械库150m2,种子仓库260m2,实验教学材料田、学生认知田、学生高产竞赛田、教师科研田、科技示范园等500余亩,打机井3眼,铺设地下管道4 000m,使500多亩实验地可在4~5天浇一遍。另外还投资30多万元进行了农田土地改造,实践教学条件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

3 加强田间实验室的分类管理

3.1 实验教学材料田20亩

包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山东主要作物,由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师科研人员种植管理。主要服务于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的作物栽培学实验、作物育种学实验、植物生产学实验、耕作学实验、田间实验与生物统计、遗传学实验、种子实验技术、种子质量检验、农业生态学实验、作物病虫及防治等十几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论文、SRT创新实验训练等实践教学活动。

3.2 作物教学标本园10亩

主要有粮、棉、油、糖、麻、菜、中药材、饲料等作物,每种作物种植量较少。由一名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种植管理。主要服务于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中药资源与开发等本科专业的认知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

3.3 中药植物园20亩

由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教师管理。主要种植中药材植物。主要供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学生的中药栽培学、中药育种学、中药资源学等课程的实验、认知实习、课程论文、SRT科研训练等实践教学活动。

3.4 学生认知田5亩

由1名教师指导;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二年级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制订种植计划,不限作物种类、种植方式等,自主种植、管理、调查、总结。

通过对各种植物的种植、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兴趣。学生从种植到收获全面地认识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调查研究其生长发育规律,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观察记载作物的农艺性状,加深对专业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整个作物的生育期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提交调查报告,每个班写出全班的总结报告进行交流评比。学院定期和不定期对“实训田”进行田间检查、指导、评比。最后根据学生自评、实验调查报告、指导教师评价、学院评价等评选出优胜班级进行奖励。

3.5 学生高产竞赛田5亩

由1名教师指导,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三年级学生自己设计、种植、管理的小麦高产竞赛田。

在教师指导下,以班为单位,每班0.5亩实验田,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自主进行小麦高产攻关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完成田间小麦种植及出苗期、越冬期、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籽粒形成期、乳熟期、腊熟期、成熟期等各生育时期的观察、调查及田间整地、施肥、查苗、补苗、划锄、浇水、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小麦生长发育规律及麦田管理的各个环节,学习和掌握小麦高产创建的基本原理,综合运用小麦新品种和高产栽培新技术进行高产攻关,经过学院组织专家进行实收测产,评选高产及活动优胜班级进行奖励,不仅增强了学生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及团队和竞争意识,而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3.6 科研田、高科技示范园400亩

主要包括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实验,同时兼顾本科生的实践教学。主要由教师负责种植管理。

为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落实教改计划,从第五学期开始,让每位教师指导2~3名学生,学生每周用半天时间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进行课程论文活动。在教师的科研田和高新技术示范园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种植、调查、管理、研究总结,培养科研技能,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田间实验室建设的成效

通过田间实验室这一实践教学的平台建设,使实践教学坚持4年不断线,进一步研究、探索、实践农学类本科专业4年“连续型”实践教学新模式。大一的认知实习实践教学;大二的“认知田”实践教学;大三的“高产竞赛田”实践教学;寒暑假实践教学;大四的毕业设计;充分发挥田间实验室的重要作用。使不同层次的实验、实践环节内容全面、有机衔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

多年来,农学院不断加强田间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以校内田间实践教学深入研究、探索、实践农学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创建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体制(1993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本科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2001年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2009年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郭风法,王建华.农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2:88-91.

[2] 毕建杰,王建华.在农学专业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6,4:40-42.

[3] 郭风法,宋宪亮,赵延兵,等.建立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科学,2007,4:31-33.

[4] 王守义,郭风法,王建华,等.提高作物育种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5,3:13-14.

[5] 毕建杰,郭风法,王建华.确保农学本科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运行管理机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5:104-107.

农学专业的收获范文第3篇

一、大力推行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实践教学打好基础

(l)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点。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种重要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充分体现专业基础理论和生产实践劳动、社会相结合的教学特点。这一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转移到实践第一线,改变了教学情景,学生可以较快地适应本专业的实践环境.熟悉本专业生产第一线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探索、体验,使他们的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能及时发现、纠正。这有利于加深印象,达到真正掌握操作技能的目的。

(2)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近年来,积极实施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区域经济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致富带头人。

二、从教学方法上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内容

获得专业知识的必备教学环节是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其特点是技术性强、实践性强,通过实验内容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实验促进理论课的学习。

改变以往的教学的方法。作物栽培学和作物育种学是农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其特点是实践性特别强,传统的方式是首先讲授理论,然后进行实验和田间参观,课程学习与生产实践脱节,学生动手实践性和参与性较差,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新的教学方式采用生产实践式教学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作物栽培学的授课方法是根据作物生产的技术环节安排教学时间,将作物生产环节分解为整地、播种、中耕管理、收获等环节,在每个生产环节出现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生产现场直接讲授;作物育种学也采取与栽培学相似的教学方法,将课程环节分为育种圃建设、杂交、田间选择、考种鉴评等环节,教师针对各环节在田间讲授。

三、强化生产实习,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农学专业在总结多年生产实习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学生就业等基本情况,对生产实习进行了多方面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避免生产实习与找工作的矛盾 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使大学生在最后一学期,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就业找工作 方面。过去安排生产实习计划在时间上与找工作冲突,效果不好。为使生产实习不与找工作争时间,又能提高生产实习的效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式,明显提高了生产实习效果。第一,将实习环节分散到多个学期。如针对耕作技术的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针对栽培技术和育种技术以及制种技术的实习安排在第六和第七学期、针对生产现场和社会调查的实习在第八学期进行。第二,实习采用集中方式进行。如耕作实习、制种实习分别安排在1周里集中完成,春播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的第四周至第七周集中完成。第三,第八学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调查,采用分次进行。现在将生产实习分为3~5个关键环节,每一环节集中3~5天时间集中完成,避开招聘会时间,提高了实习效果。

2、面向社会,加强同社会的联系 。我们把社会义务咨询活动和社会调查,也列为实习内容。通过咨询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也让社会了解学生的精神风貌,而且锻炼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及适应社会的应变能力。让学生利用生产实习的机会把自己切实地置身于民众之中,面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从中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这不但是学生未来工作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的责任。

3、强化实习指导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实习效果 。农学专业是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单靠实习单位的技术人员指导生产实习是不够的。 在生产实习中,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重要,指导教师必须是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参与者。学生经历及阅历不足、可塑性大,思维较活跃,但又容易出现不切合实际的想人非非。特别是受社会上某些不正常因素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使有些学生学农不爱农,不能牢固地确立专业思想。但是,通过生产实习过程,学生切实地与生产实践及社会接触,大量的社会信息将促使学生重新思考,学生更容易体会到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需要感,实现思想和行动上的转变。因此,教师必须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经常与学生谈心、谈专业、谈发展,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做到有的放矢的引导和帮助,树立正确择业观。

总之,实践教学改革要让学生在实践中独立地思维,使学生得到稳定性和规律性的知识,积极地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并随时总结实习经验,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浅谈影响高中数学成绩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董均灿

农学专业的收获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作物育种;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211-02

《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实验》是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与《作物育种学总论》和《作物育种学各论》等理论课程相配套的育种实践课程。以往作物育种的教学往往侧重理论,没有把育种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育种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农学院于2014年开设了《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实验》,共计32学时,该课程的开设能使学生将作物育种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渐培养学生掌握鉴别育种资源,驾驭育种资源和育种方法的综合能力。课程内容囊括了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几种主要农作物的育种方法,具体描述育种过程中的实际操作技术,共编写了20个实验,包括田间实验和室内实验。该课程为新开课程,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系列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间问题

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该课程所涉及的实验贯穿于作物整个生长季节。如:3月份进行小麦抗寒性鉴定,5月中旬完成小麦、油菜的杂交实验,7月上旬进行棉花杂交工作。7-9月份,作物收获时进行田间取样,之后在室内进行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的鉴定实验,同时进行田间测产试验。然而,在实际的课程安排过程中,该课程无法跨越整个作物生长季节。这主要由于以下2点原因,1.按照教务处的安排,每周需安排2-4学时,32学时的课程16周即可完成。2.根据培养计划,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14周以后要进行分段实习,分配到各个农牧团场及种子公司,因此,教务处要求14周(6月中旬)之前必须结课,这直接导致很多实验无法正常进行,如玉米、棉花的杂交,作物的考种、测产等7月份之后才能完成的实验。为了完成课程的所有实验,授课老师会在实习期间召集学生,但由于学生的实习地点过于分散,部分远距离的学生无法参与课程。上述时间方面的问题,导致这门课程难以顺利进行。

二、地点问题

这门课程有部分实验需在田间完成,然而由于学校的不断扩建,部分试验田距离教学大楼越来越远,这无疑成为该课程顺利完成的最大障碍。上课之前,师生需坐半小时公交车,再步行1公里路才能到达田间试验地点,上完课再原路返回。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耗费大量时间,50多名学生的安全问题、期间产生的交通费用均成为授课教师关注的关键问题。

三、实验内容有待优化

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包括几大作物的田间鉴定、杂交、育种程序的参观、考种、测产,内容非常丰富,但这些实验是独立存在的,相互之间没有联系,需要优化实验内容,考虑如何将这些独立实验有机的结合,将实验内容与课堂的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系统地理解并掌握专业知识。然而,由于涉及棉花、小麦、玉米、油菜和大豆几种作物,生长进程不同,繁殖方法不同,育种途径各异,这为实验的整合带来了一定难度。

四、缺少种子生产相关内容

这门课程名称为《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实验》,然而在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考虑到种子生产相关实验可能与学生种子生产实习过程中的部分工作重复,仅设置了作物育种相关实验,没有设置种子生产相关实验。如:普通休眠种子处理方法、种子真实性鉴定、种子物理特性测定、种子包衣技术等。种子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参观种子公司的生产流程、农牧团场的生产现状,同时参与部分简单的工作,没有技能训练型实验、验证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的设置,因此应考虑加入相关实验。该课程应紧扣种子产业需求,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授课教师认为上述几个问题已成为这门课程顺利开展的绊脚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对这门课程进行改进,笔者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农学实践》、《种子生产实习》课程相结合

目前,为了解决时间问题,在秋收季节授课教师和实验师预先在田间对棉花、小麦、玉米等作物进行株选、采样和贮存等工作,为第二年的室内考种实验做准备。这种方式无疑存在两个弊端:其一,学生失去了一次参与育种实践的机会,本应由学生完成的实验任务,却不得不由教师完成;其次,受贮存空间的限制,样本的采集量较少,有时只能对单一材料进行考察鉴定,无法完成不同品系或品种间的比较实验,有的材料过少,无法保证人手一份,达不到课程的目的和要求。《农学实践》课程是种子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必修课,学院为每个班级分配1亩地(离教学楼近),学生要参与从种到收获全过程。如果能将《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实验》课程与《农学实践》课程相结合,即可将所有实验贯穿其中,时间和地点问题均能迎刃而解。在学生进行种子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可将种子生产相关实验贯穿其中。学校正在投入建设生产实习基地,这为学生实习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解决实习点分散的问题,实现学生集中实习,从而为《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实验》课程中育种和种子生产相关实验的开设提供便利。

二、设计综合型实验

在保留原有田间鉴定、有性杂交技术和室内考种等技能训练型实验和验证型实验的同时,将独立的实验进行整合,设计综合型实验。如让学生从种植作物开始,要求学生完成整地工作、小区规划设计、田间管理、采收及统计分析整个过程。在苗期进行相关的鉴定实验,在花期进行花粉生活力测定、有性杂交、后代植株性状的观察、田间株选、抗病性鉴定等实验,在后期进行生育期观察记录、选株、考种和测产等工作。学生在完成综合型实验的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如田间统计学、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等,从而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教学重点

由于涉及棉花、小麦、玉米、油菜和大豆几种作物,生长进程不同,繁殖方式不同,育种途径各异,这为设计综合型实验带来了难题。新疆是棉花、小麦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因此,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棉花、小麦两种作物上,从田间小区的规划、到不同生育时期植株性状的观察与鉴定、有性杂交、株选、考种和测产等工作,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棉花、小麦两种主要作物的育种实践工作。同时兼顾玉米、油菜和大豆等作物相关的训练型实验和验证型实验,如有性杂交,室内考种等实验。

四、改变考核方式

这课程为考查课,学生只需完成每个实验相应的实验报告,就可以获得成绩。为了让学生更多的接触和参与育种实践工作,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完成一个实验。通过学习,学生已经系统的掌握了棉花、小麦的育种实践工作,可要求学生设计完成与玉米、油菜和大豆等其他作物相关的实验,学生要查找某种作物育种相关的资料、借鉴棉花和小麦的育种工作,完成作物的有性杂交、抗病性鉴定、田间性状调查与鉴定、考种或测产等工作。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弥补玉米、油菜等作物实验内容少的缺憾,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动脑的能力,真正掌握作物育种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五、提高自身素养

每位教师都局限于某一种作物,如笔者多年从事棉花育种工作,对于其他作物育种过程中性状的调查、选株等过程的了解来自书本,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必须向从事其他作物育种工作的老师学习,熟悉每种作物的育种过程,加强相关课程如作物栽培学、植物病理学、生物统计学等的理论学习,加强生产实践和调研能力,不断提升自我。

《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实验》课程是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我们要不断地对这门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改进,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熟悉作物育种工作的各个环节,深刻意识到育种工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专业、爱专业的思想,能够在作物育种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应华,吴红芝,许彬,杨正安,龙雯虹,吴兴恩.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6(3):75-77.

[2]李艳军,刘永昌,张新宇.关于《农学专业外语》教学的体会和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44):193-194.

农学专业的收获范文第5篇

定了专业并不等于就此定格了人生道路,被不是自己心仪的专业录取,也不用把它当作灾难。你静下心来,客观地分析,再做决定也不迟。而且,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发现现在的专业也不错,甚至更适合自己。例如,历史专业在中国是个冷门专业,不少学生是被调剂过来的,但是,在耶鲁大学,历史专业在最近的2 5年一直是头号热门,历史专业的学生占本科生的13%到15%。耶鲁的英语专业(相对应于中国的中文专业),是四大热门专业之一。①是不是有点意外?其实原因不复杂,对教育的意义有深刻理解的人认为,人文学科可以培养一个精英应该具有的素质。

摆正了心态,接下来就分析你的情况是怎样了。分析的主要对象只有两个,一个是你自己,另一个就是专业。至于别的因素,比如父母期望你怎样,别的人又是怎样了,这些都是次要的。你对现在的专业不满意,不能停留在感情层面,而是要有依据。你的依据要在这两个主要对象里面找。

第一个对象:你自己。要尽量清楚你到底适合什么专业。比如王悦同学,他喜欢计算机专业,那么,为什么喜欢呢?仅仅因为计算机专业是个所谓“热门”专业,就业前景很好吗?如果是这样,王悦不用着急难过,先自我评价一下,看自己是否是真喜欢。如果王悦的逻辑思维能力不突出,数学基础不够扎实,不善于分析思考,那么他和别的同专业的同学相比,就没有竞争力,前途可能就很渺茫,理想和现实差距可能会比较大。认识到这一点,估计王悦就喜欢不起来了。另一方面,如果王悦具有很强的社会敏锐感,善于与别人交流,表达能力强,文笔又很好,如果选择新闻专业,可能将会有很好的发展,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那么,新闻专业才是王悦的真“喜欢”。

自我评价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偏差,建议大家采用一些科学的方法评价。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多个省市推广的“升学指导测验”可以做一做,也可以参考美国著名的职业心理学家霍兰德的人格类型测评。

第二个对象: 专业。比较客观地了解自己之后,你可以进行第二个步骤了:分析专业。适合你的专业有不少,人们冠以这些专业“冷门”或“热门”。这两个“门”的含义也有两个:一个是报考的“冷热门”,一个是就业的“冷热门”。同一所学校录取分数高的专业是报考“热门”,如经济类、信息类、生物类、临床医学等,特点是这些专业对应的职业社会地位较高,收入较高;而就业“热门”指的是社会需求量大,容易就业的专业,这类专业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可能会随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冷热”。报考“热门”和就业“热门”是交集关系。比如信息类专业,是双“热门”,但生物类,至少目前不是就业“热门”。比如农学类专业,是报考“冷门”,却有着大量不错的公务员岗位,有些专业如园林规划或设计专业甚至有很广阔的就业前景。还有俄语专业,前些年是“冷门”,现在俄罗斯经济进入恢复性增长期,中俄两国之间的贸易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俄罗斯已经是中国第8大贸易伙伴,俄语人才将会变得抢手。②知道了专业“冷热门”的含义,就可以对你的专业进行具体的分析了。你的专业好不好,要不要换,分析之后再决定。

换专业的途径有很多,有的学校允许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转换专业,有的学校允许学生选择第二学位,具体情况在各校的学生工作手册中可以找到。有时候,人们不喜欢某个专业可能缘于不了解。因此便存在因为了解而喜欢上某个专业的可能性。退一步讲,即使实在不具备转换专业的条件,你也可以通过考研的方式改变专业。值得一提的是,不要让专业成为你厌学的借口,综合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养成才是你在大学期间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