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课程改革

体育课程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课程改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课程改革

体育课程改革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一、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

(一)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整体研究层次不高。

由于高职学院能够为社会输入大批的人才,所以就使得高职教育的发展处于空前的盛况。然而,我们能从中发现体育课程建设不健全的现象。由于国内尚未针对各大高职学院建立起统一的体育课程标准,所以就使得大部分高职院校一味照搬普通院校的体育教学课程的模式。这样一来,不但导致体育课程不符合自身学校发展的规律,同时也极其不利于自身体育课程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对高职体育课程的关注日益增加,这就使得各高职院校得到了改革体育课程的机会。虽然通过诸多的努力后得到了初步的成果,但在其体育改革的过程中依然存在整体研究层次不高这一限制因素,这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课程规划等工作中。

(二)高职体育课程理论依据过于分散。

科学的课程理论不但能够正确引导学校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同时也能够作为改革工作的依据。但是,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缺乏统一的课程理论依据。所以,就导致各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理论课程时没有统一的标准,从而出现了五花八门的体育课程。这样一来,由于各院校的体育课程差距较大进而使得开展课程后的整体性效果较差[1]。通过分析能够得知各院校存在以下两种理论依据。

1.“健康第一”以及“以学生发展为本”。

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以“健康第一”以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体育课程理论依据,这是直接照搬普通高校的理论依据。深刻剖析此依据能够得知这并不适用于高职院校。因为此依据针对性过于广泛同时实施性也较差,所以并不适用于高职院校自身的鲜明教育特点。

2.过于注重以学科为中心。

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课程时同时也存在过于注重以学科为中心的问题。而此种理论依据现已经随着教育的改革被淘汰。但是,这种现象依然存在于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课程中。此种理论依据不但剥夺了教育中需要重点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更严重背离了体育学科需要实践的教学原则。通过此种理论进行教学培养的学生仅掌握了体育理论的知识,而未掌握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所以,过于注重以学科为中心极其不利于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三)把体育教学研究等同于体育课程研究。

体育教学的目的旨在于向学生传达体育理论知识以及结合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技能,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个人体质的目的[2]。但是,纵观我国目前各高职院校投入到研究体育课程工作中的还很少。所以,就导致学校未能及时明确体育教学的意义,从而将体育教学与体育课程所混淆。因此,高职院校明确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程研究的一部分时才能够顺利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工作。

二、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一)加强体育课程研究人员的专业素质。

由于对体育课程意义研究不够深刻,就致使高职院校在改革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所以,加强体育课程研究人员素质至关重要。只有确保研究人员深刻了解体育课程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于学校发展的影响,才能够使得改革进程更加顺利。加强体育课程研究人员素质还需要学校对其进行定期的监督与培训。监督的内容则是对课程研究人员的工作态度以及其自身专业素质。如果课程研究人员的工作态度不端正,那么可想后果会有多么严重。另外,研究人员的专业素质也同时影响课程研究工作的质量。同时也要监督其是否能根据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最新要求,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发展又能迎合学校需要的体育课程。培训的内容则是根据国家最新颁布的有关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条令对研究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选取固定时间对其讲述国家最新要求,让其及时了解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最新要求进而研究出符合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工作的课程,这样一来便能够让学生以及学校同时获益。

(二)统一“健康第一”作为理论依据。

各高职院校同时也要将“健康第一”作为统一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并且同时保证无论是何种的体育课程内容都要坚持以“健康第一”作为开展课程的基本理念[3]。由于体育课程通常不受重视所以就导致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以及锻炼的机会。因此,如果要及时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让体育课程的改革以学生作为中心进行新的课程设计,并且根据新的课程制定出高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这样便有利于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体育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的技能。“健康第一”不但是各高职院校开展体育课程的基本原则,更代表了其进行改革工作的态度。所以,为确定高职院校已经迈入体育课程改革的队伍中就必须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社会日益需要专业型人才的现在,高职院校作为能够直接为社会输入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已经受到了更大的重视。而在这一大环境下,体育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也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根据新的国家体育课程改革标准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新体育课程,同时贯彻“健康第一”的工作理念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三)围绕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

体育课程通常是建立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设立的,只有明确这一观点才能够顺利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工作。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并且复杂的工程,所以,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围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工作重心。因为体育改革后实施的直接对象为学生,所以改革后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学生的需要进行改革。争取做到让学生身心健康得到更好的提升,并且让其能够进行全方面发展,进而实现高职学校的教学目标。例如,体育课程改革后应该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身体健康的质量。这就需要在改革课程时添加大量能够开展户外活动的教学,如网球、足球、篮球、乒乓球等课程的设立。因此,明确教育过程中的问题,随即围绕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是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所需要走的路。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高职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找到有力的解决措施帮助各高职院校完成改革这一重大任务。一是高职院校应该重点注重加大培养体育改革人才的力度。任何成功的改革背后都需要许多高素质人才的支撑,然而纵观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师资配备现况仍然处于劣势。所以,这就需要学术机构给予高职院校大力的支持与帮助,定期对其进行人才培养以及补充,并且开展相关的学术交流,从而让其能够在改革的过程中更加顺利。二是树立“健康第一”为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三是围绕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单小东.从职业体能视角谈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

[2]蒯放.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依据和路径[J].贵州体育科技,2012,1

体育课程改革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050-01

素质教育下强调,在高校教育中要在“健康第一”的思路指导下开展体育教育,要将终身体育与健康作为体育教育的宗旨。从传统的“体质教育思想”向“终身体育与健康”的转变是现代化体育教育思想的一种巨大转变。与此同时也就需要对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重新定位。而变革了的体育教育思想、教学目标必须与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相适应,现代的体育教育思想与教学目标才能发挥效益。因此,在“终身体育与健康”的高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下,整体改革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迫在眉睫。

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原因

目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人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仍采用传统的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及发展。随着学校教育以“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以及素质教育被人们广泛接受。整体、全方位改革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特别是教学评价体系的呼声日益强烈。反映现实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实践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素质教育观念的差距是如此之大。经过小学、中学、大学体育课程十几年学习的学生,没能形成对这门既强身健体又能培养人文精神的体育课程学习的向往和追求,反而产生了“厌学”及对考核的畏惧、担心心里。而在课余时间,在运动场上,在转播高水平竞技比赛的电视屏幕前,大学生们欢声笑语,甚至是如此的狂热,与体育课程学习中的呆板、严肃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产生如此反差并不是体育本身的过错,问题出在当前强制性的体育教学仍然主导着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出在以“终身体育与健康”的体育思想和培养学生兴趣、养成运动习惯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严重脱节。教师教学仍然围绕着“达标”与考核进行,高校学生学习也是为“达标”和成绩合格而练习。体育运动的激情与欢乐就在“应试”中消失。

二、高校体育课程的具体改革

现代化教育理念强调要“以人为本”,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而在体育课程改革的集中体现就是要在教学内容上让学生具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教学方法上要以学生主动学习为根本,教学评价上要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学习过程的努力程度。

1、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丰富的体育文化是进行教育的很好的方式,在形式各样的活动中能够为教师提供多种教育素材,同时这些运动都具有各自独特的运动魅力和体育文化内涵,同样也具有各自不同的体育锻炼价值。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是由体育学者们根据锻炼的价值,学校当前的条件等要求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需要的变化以及体育运动的的日新月异,特别是“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终身体育与健康”的高校体育教育思想的确立,高校体育的目标呈现多元化趋势。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也向“发展娱乐体育技能”为主要学习目标的转变,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在教学内涵选择上应体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尊重个体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间个体差异性。让高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性选择学习体育内容已逐渐成为体育教育内容改革的主流。只有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运动的规律,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热情,并在自选的体育项目学习中体会到体育的乐趣和体育的魅力。从而在根本上扭转大学体育教学中许多大学生“厌学”的现象。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可选择性的改革能够利于不同学生的发展。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现代教育下,高校体育教育应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根本,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而在传统教学方法下,教师给予学生强制性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产生“厌学”,更谈不上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体育课程的学习。在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自主选择制下的教学,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体育课程变成了可能。而教师的主要职能就是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体育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体育的能力比带领学生机械的练习更重要也更有教学意义。当学生具有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体育的能力后,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从事运动的能力、体育锻炼的能力、体育娱乐的能力以及体育欣赏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学评价的改革

体育课程改革范文第3篇

(铜陵学院体育部,安徽铜陵244061)

摘要:体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我国的学校都大力开展了体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同时学生体质差、体育教学难度大、教师专业素养低、缺乏系统性体育教材等问题也慢慢显现出来。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7-0014-02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正视问题,把握未来,通过各种方式以调整促转变、以改革促发展。

1 体育课程改革所面对的问题

1.1学生体育意识薄弱,体质仍不乐观

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树立了我国体育教育的重大改革,然而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体育教育应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意识和理念,让学生具备体育学习的能力。当前,我国体育教育大多停留在培养学生体育技术层面,而在提高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兴趣层面尚有不足,这就造成学生无法积极主动参加体育运动,以至于缺乏锻炼、体质下降。在2001年提出的新课程改革中,再次重申增强体质的要求,但学生体质依然不容乐观。自2007年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至今,学生的体质仍没得到根本改善,肥胖率、近视率居高不下,耐力素质等依然下降。

1.2健康教育的融入加大了体育教学难度

体育课程的名称原来叫体育,在体育新课程改革中,名称改为“体育与健康”。单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健康”一词在体育学科中已占到了重要的地位,或者说体育课更加强调健康教育。所以新课程标准的体育课堂必须要融合健康的知识和方法,这无疑就加大了体育教师的教学难度。加上体育教师对健康知识的欠缺以及对健康教育方法的匮乏都将直接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效果。

1.3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低

新的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然而,有些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相对比较匮乏,无法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无法进行专作者简介:程翔(1987~),男,助教。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业的教学,从而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还有一部分教师教学态度不够端正,认为体育课只要学生不受伤,平平安安上完一堂课就算完成任务,没有创新,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没有上进心,只满足现状,有时甚至采用“放羊”式的教学方式。

1.4缺乏系统性的适应教材

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有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体育课程没有形成衔接性的教材体系。也就是说,体育课上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体育教师自己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只是依据课标和教材。课标中只是提出一些建议,没有规定具体教什么。而教材又有多个版本,各版本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即便是同一版本的教材,各年级之间也缺乏明显的有效衔接性H。这就导致体育学科的教材理论与实践的不成熟,无法实现科学地、系统地体育教学。

2 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2.1加强课余体育活动

受课堂时间、内容、目标的限制,仅仅靠体育课堂很难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因此,加强课余体育活动对促进体质健康水平显得十分必要。课余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堂的重要延伸,它不受时间的限制,而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对于薄弱的项目可以加大其锻炼力度,增强实效性,而对于体质弱的学生可以降低运动难度增加运动强度。因此,想要有效、科学地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要丰富学生的健康知识,并传授科学锻炼的方法等,而且还要拓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2.2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

体育课程改革离不开广大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教师的专业素养将直接影响改革的效果。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改革方面的理论,适应教育改革的具体要求。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参加体育科研活动,通过座谈会、专题讨论会、茶话会、交流课等活动进行学习,并理论结合实际,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为此,教师除了要对本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之外,还需在交叉学科上有一定的造诣,并加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树立科学的教师观和职业观。其次是各级政府和部门领导应重视体育,加大对体育教育的投入,保证各项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切实把体育教育落到实处,建立健全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完善体育教师进修办法,是提高体育教师素质的重要举措。

2.3完善体育课程理论体系

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不管是教学内容选择所面临的问题,还是教学目标确定所面临的问题,从教学理论与体育课程的角度分析,主要就是理论体系的不完善,特别是内容与目标理论的不完善。就教学内容而言,各个年龄或年纪阶段选择教什么、从哪里开始教、各类内容应该要教到什么程度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不能存在体育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想学到哪就学到哪的现象。在教学目标理论方面,仅仅提出“目标引领内容”,而并未详细做出解释,为什么是目标引领内容,目标该如何引领内容,怎样的目标才能引领内容,即关于目标的规定性和与内容关联性理论缺乏,致使目标的不确定性长期存在。因此,完善体育课程理论体系将是解决体育新课程改革问题的重要对策。

体育课程改革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校 体育课程 改革 思考 探究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184-01

当前素质教育越来越多地引起我国教育界的关注,但是还是有很多家长甚至老师忽视体育教育,造成学生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根据这种情况,教育机构提出体育课程还需要以学生为核心,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作为发展的重要标准,很多学校因此对体育课程进行改革。本文针对这一现象进加以分析,在了解我国校园体育改革现状之后,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保证学生能够全方面适应校园生活,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校园中体育改革现状

(一)体育教学内容混乱

现阶段,校园体育课程上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就是,学生在体育课上课之前都会问教师这节课需要做什么游戏,从中可以看出,学生潜意识里认为,体育课就是玩游戏。但是实际上却不是这样的,学生在体育课上能学到更丰富多彩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内心。但是在现阶段,由于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些人娇生惯养,害怕吃苦,把上体育课当做是吃苦,千方百计逃避。个别体育教师教学管理宽松,造成体育课程课堂教学比较混乱的现状。[1]

(二)体育教学形式单一

校园中的体育课程一般情况下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并且采取男女混合教学的方式。很多校园体育教师并没有意识到男女学生身体素质之间的差异,依然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例如:集体跑步、做体操等等。但是如果按照女生的标准去衡量,男生就难以达到锻炼的目的;而如果按照男生的标准,女生就会超出身体的极限,很容易出现危险。因此,校园中体育教学形式单一,也是制约体育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体育教学方式简单

现阶段校园中的体育课程一般情况下都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多教师受到思想的禁锢,只是单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却忽视了学生是教学主体,甚至没有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身体的体验和感受。这也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并不喜欢体育课,积极性越来越差,甚至产生了厌学的心理。[2]

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一)丰富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是以身体运动为主要目标,同时以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作为基本的目标。在对于学科的选择过程中,还需要激发学习的兴趣,保证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并且以学生为主,按照学生的想法不断完善体育教学的内容。体育课程的实质就是为了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因此老师应该按照学生喜欢的方式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二)完善教学组织模式

多样的教学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在根本上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因此在体育课程上,老师还需要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按等级进行课程的训练和讲解,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并且保证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3]

(三)使用多种教学方式

体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保证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手段。人才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思想的教育,同样更离不开素质教育,体育课程是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发现学生心理上产生的变化,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兴趣,积极加强体育锻炼,这也是多种方式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老师采用有组织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状态。

三、结论

从以上探讨和分析的内容能够看出,要培养学生成为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就需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中体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课程。对此,需要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更新教师的思想理念,提出合理的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出符合新世纪发展需要的全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万红.体育课程改革的本体论探寻――以泰勒课程研究范式为分析框架[J/OL].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

体育课程改革范文第5篇

1.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体育课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偏重运动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体育最本质的健身功能。

(2)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的进行灌输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参与,使得学生的潜能不能更好的发挥,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抵触和厌恶体育,扼杀了学生的体育兴趣。

(3)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偏重基础知识的口头论述,对课外体育活动不够重视,使得学生缺乏动手和实践能力。

2.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支点

(1)体育课程的内容要落实“减负”措施。1)为教师“减负”。①由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转变,使得教师很难适应。②老师既要上课、辅导,又要改作业等,对于多方面的工作,在时间上老师很难进行控制。③家长、教师、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现代家长一味地把责任推给学校和教师,产生了极大的矛盾。2)为学生“减负”。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为学生减去心理负担,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使得学生全面发展。

(2)体育课程内容要强调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教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只强调课程内容的学习,忽略了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意志、价值观念、习惯、兴趣的培养。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下,在体育教育中应不断完善学生的个性,锻炼学生的意志,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素养,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体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1.体育观念的改革

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实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体育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教育活动。现代体育课程的改革是为顺应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而提出来的,要使课程改革付诸于实践,必须提高体育的观念,把理论知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2.教育规章制度、体育法规的健全和完善

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习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应该具有一套完善的教育规章制度,把学校的一些体育法规文件落实到位,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和公益劳动中,由于学生发生事故后,家长向法院提出控诉,体育规章制度和法规可以有效保护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3.确立完善的评价标准

(1)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科研水平进行评价,使得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把学术知识深入浅出的表达出来。对学生所学知识和实践内容进行评价,使得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的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自觉锻炼习惯,促进自己身心健康。

(2)在教育评价标注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进行评级定分后,应对学生进行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制定更好地办法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体育课程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和国外的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相比,在我国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缺乏具体的教学计划和详细的教学规范要求,制定的课程主体地位不明确,因此,加大体育课程改革的力度是十分必要的。传统的中国体育课程已不能满足当前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必须开展体育课程的改革,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1.适应课程发展趋势,改革单一课程模式

(1)综合性原则: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中,对原有学校课程中的分科课程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调整,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有效的综合起来,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和运动形式,重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生活技能和人际间交往的能力。

(2)均衡性原则:依照全面发展的理论和相应的规范要求,使课程类型和内容保持一定的均衡性,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根据体育课程的标准规范,将学习内容有效的划分,有利于打破传统的课程理念,使体育课程在注重知识与技术培养的同时,引导学生体验和享受运动,学会相互协作,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3)选择性原则: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了解学校和学生的差异、经济和文化的差异,提出课程学习的目标和建议,规定详细的学习内容选取原则和范围,选择相应的课程类型和结构,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和文化特色,体现课程开发的思想;合理的增设选修课程,正确处理选修和必修的关系,合理正确的选择对体育课程的改革有着推动作用

2.加强体育活动课程教学实验,探索多种体育活动课程教学模式

目前我们的理解是学科类课程多侧重于对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中是学校课程的主体;活动类课程多侧重于对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中是学校课程的辅助形态。从课程的共性与个性关系看,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课程的主辅形态来看,两者也是互补的;从课程的优劣来看,两类课程又都有可以相互借鉴、吸收的长处。因此,只有实现两类体育课程的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当然,为了对活动课程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在看到它与学科课程的联系时,也要看到活动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还有它相对独立的方面。认清两类课程的区别与联系,是搞好体育活动课教学的关键,体育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在实施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两者相辅相成。与此同时,应根据体育课的特点,对体育活动课程内容进行评价与分析,探索出适合学生的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总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