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保险在资产配置中的作用

保险在资产配置中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险在资产配置中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保险在资产配置中的作用

保险在资产配置中的作用范文第1篇

收入可观资产稳定增长

赵女士的月收入有3000美元,先生自己开了一家小型物流公司,每月从公司提取3500元的工资,其余为年收入形式。

目前,他们拥有三套房产,一套在上海用于自住,另外两套都在浙江地区,其中一套给赵女士的父母居住,一套用于出租,收入所得供赵女士父母平时花销。这三套房产中,只有一套还有部分银行贷款未还清,每月需还款2000元。自备车每月的花销需要2000元,其他生活开销3000元。从2008年初开始基金定投,每月1000元。这样,按美元兑人民币汇率1比7.1来计算,每月结余约有16800元。

年度性收入方面,先生的物流公司每年还有12万~20万元收入,这是家庭年收入的重头戏,两人年终奖金还有2万元。保险费支出25000元左右。年度性结余有11.5万~19.5万元。

家庭现金及活存有5万元,定期存款30万元。2007年开始进入股市,目前市值约37万元。基金方面,有价值5万人民币左右的美元在做银行理财产品,9万元购买了国内基金。由于定投从今年年初才开始,并没有很多积累。3套房产分别价值150万元、50万元和35万元。黄金及收藏品有3万元,自备车价值20万元。银行房贷还余有5.6万元。

保险品种不少如何调整

保险方面,赵女士购买了不少产品。1998年,她和先生都购买了一款寿险附加住院医疗保险的产品,20年到期,还本付息,当时买的寿险的保额是10万元。2007年,她和先生又都购买了终身寿险附加重疾险产品,每年5000元保费,需缴费3年,寿险保额5万元,重疾险保额5万元。不过,今年赵女士听说这款产品有了升级版,所以又为先生加购了一份,每年6000元的保费,缴费3年,寿险保额上升到12万元。2007年,赵女士自己还购买了一份两全保险,附加意外医疗险、意外伤害保险、意外住院险,其中寿险保额4万元。

现在,赵女士觉得,她购买了这么多保险产品,是否有重复保险,是否合理?她希望得到专家的建议,应该如何调整现有的保险产品。

理财目标如何顺利实现

除了美元贬值给赵女士带来烦恼以外,她还觉得现在130平方米的自住房屋太小。赵女士说,自己是浙江人,父母来上海如果要住在家里的话,空间比较小。如果可以在3年内购买别墅就最好了,她仍然比较喜爱闵行地区,到底她的这一想法是否可行。

另外,她对现在的资产配置不置可否。面对走高的通胀,她家庭的各项资产分配是否合理?该如何调整?投资方面该如何选择才能保证资产不贬值?这些都是她想得到解答的。

专家建议一

资产配置分析和投资建议

家庭财务状况分析

1、收支情况分析

赵女士家庭属于比较典型的中产富裕家庭,经过汇率折算后的家庭月收入达到了24800元,且家庭支出控制在较低的范围之内,包括房贷、日常生活费用在内的支出为7000元,家庭月收入中月结余比例为71.77%。与此同时,赵女士家庭年度结余的比例也比较高。因此,从他们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来看,可以为长期的积累奠定很好的基础。

但是,从赵女士家庭的结余使用情况来看,也会发现,较高的结余主要转化为了低息收益的银行存款。如在赵女士的基金定投计划中,每月的投资计划仅为1000元,却有16800元存入银行存款。有效地支配结余,是赵女士家庭资产配置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2、家庭资产情况分析

赵女士的家庭资产总额为344万元,其中负债仅为5.6万元,占比不到1.62%,负债率很低。

在各项家庭资产中,投资资产的比重为171万元,占总资产比重的50%左右。但在投资资产的配置中,较多的资产集中在低息的银行储蓄产品中,制约了家庭资产获得更高投资收益的能力。

家庭备用资金的储备为7个月左右的生活费用,略高。

资产配置相关建议

赵女士现在所面临的理财问题有三项:美元计价的月工资收入,如何应对贬值的威胁;三年内实现置业计划,在闽行地区购买一套别墅;调整目前的资产配置情况,使之更加利于应对通胀的压力。

美元计价的工资收入,在显著的人民币升值通道中,遭受着汇率的侵蚀作用。如机构对于2008年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幅度,普遍预测为升值8%左右,这就意味着赵女士的收入不升反降。对此,建议赵女士可以进行一些以美元计价的理财产品的投资,尤其是一些银行QDII平台上所推出的海外基金品种,可以作为赵女士的投资对象。尽管短期来看,海外市场风波未定,但是在中长期之内,这种分散投资的策略会给赵女士的家庭资产带来很多新的机会。同时及早地将部分美元收入兑换为人民币,也是可以考虑的应对措施。

赵女士希望在3年内,购置一套闽行地区的别墅。按照赵女士家庭目前的资产和收入情况,基本可以实现这一愿望。但是对于赵女士来说,如何处置现有的5套房产,将会对今后的财务计划产生较大的影响。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是出售浙江的两处房产,在闽行地区重新购置一套别墅,价格在300万元左右。根据现有数据的测算,除浙江的两处房产可提供一部分购房的首付资金外,赵女士家庭的资产积累速度较快,预计5年内约有95万元的资产积累,这两笔资金可以当作购房的首付款,并可向银行申请一部分住房贷款。而赵女士现有的房产可以保留,家庭资金的流动性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对目前的资产配置做一些调整,主要体现在银行存款这部分低息收益资产上。目前,赵女士家庭的活期存款为5万元,定期存款为50万元,在负利率的金融环境下,实际收益为负。考虑到赵女士家庭还有51万元的资产集中在股票和基金上,高风险的证券投资已经占据了一定比重,建议她可以将定期存款的50万元转成低风险级别的债券或是债券基金。

具体投资建议

A、备用金如何分配。考虑到赵女士家庭的备用金比例较高,建议将现有的活期存款按1:1的比例,分别以活期存款形式和货币市场基金形式存放。

B、增加结余资金的投资渠道。赵女士家庭的月度和年度资金的结余比例较高,但主要通过银行存款形式投资。建议她可以多方面扩展结余资金的投资渠道。如Q DJJ海外基金产品,赵女士的收入以美元计,建议可以进行海外投资的尝试。同时对于国内市场的投资,可以增加定期定额投资基金的额度,作为一种长期投资的工具,定期定额投资在波动市场中尤其能为投资者带来裨益。基金投资策略上,可选择债券基金和股票基金构建一个简单的组合。

C、调整现有的资产配置,将银行存款用于购置债券或是债券基金,以抵御通货膨胀。

《理财周刊》金融工作室、国家理财规划师尹娟

专家建议二

家庭保险建议

赵女士的保险意识很不错,买了不少不同种类的保险,医疗险、意外险、重疾险等基本上都考虑到了,但总体来说,整体额度偏小,不能起到足够保障的作用。从专业理财的角度而言,一般保费支出占整体家庭收入的1O%左右,保额应该是家庭收入的5~10倍,一旦发生风险影响到收入来源的时候,能保障其他家庭资产的安全。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重大疾病险,赵女士和先生都应该增加到30万元比较适合,主要用于补充医疗保障的不足,及收入中断时的损失。

意外险仅赵女士有4万元额度,很难起到应有的保障作用,根据他们的收入状况,夫妻两人应该都增加到90万元左右。意外全残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远远大于意外身故,因此需要重点保障。比如,中宏的“无忧意外伤害保险”在被保险人因为意外导致全残的时候,会额外提供100%保额的赔付,以帮助被保险人渡过因为风险所造成的经济危机。

住院医疗险是报销性质的产品,不能重复理赔,因此2007年赵女士购买的意外住院险的保障范围已经涵盖在1997年购买的住院医疗险中间了,可以退掉。先生目前还没有相应的医疗保险产品,需要加以补充。医疗保险产品中还有给付性质的津贴,可以用于弥补住院期间造成的收入损失,这也是赵女士没有考虑到的,可以增加进来,推荐“康宝综合住院医疗保险”,能基本满足赵女士一家的需求。

保险产品可以对未来的养老生活作一个初步的规划,这一点是赵女士没有考虑到的。赵女士和先生应该各买一定额度养老型的寿险产品,在退休之前,拥有高额保障;退休时可领取相当于保额90%及相应红利的退休金,用于养老金的补充。另外,比如“多姿人生”这类女性终身险产品,在提供养老规划的同时,还附加有独立于主险的妇女健康方面保障,也可以加以考虑。

保险在资产配置中的作用范文第2篇

    根据2009年8月韬睿惠悦咨询公司研究报告,金融危机后美国DB型计划投资策略有了调整。针对85家有代表性的公司中高层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的调查发现,2008年6月,41%的公司已经对其DB型资产配置进行了调整。到2010年,这些公司会基于2008年的资产配置,减少他们的目标股票配置达10%,这是一次对长期持有水平的较大调整。2008年与2010年DB型计划投资政策的调整表现为,减少股票配置达10%,债券与其他类别的资产比例逐年有所增加,如图1所示。同时,这份研究报告也反映了DC型计划投资策略的调整。2008年6月,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51%的公司已经对计划进行了基金增减,基金增减的类型和规模如表1所示。在这些已经对养老金计划进行基金增减的公司中,约有64%的公司同时进行了基金增添和删减的调整;约有22%的公司增添了新的基金;约有2%的公司删减了现有的基金,约有13%的公司保持原来的基金类型与规模。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6月,DB型计划有51%坚持固有的战略性资产配置。在已经调整和计划进行调整资产配置政策的公司中,调整的趋向是减少股票的配置比例,增加债券和其他资产的配置比例。而DC型计划则有62%坚持战略资产配置(注:包括已经进行投资政策调整但仍未改变资产配置的公司),在已经对计划进行增减的公司中,明显的变动是删减国内股票基金和增加国际股票基金和生命周期基金。

    二、尝试化解企业年金投资风险

    2008年金融危机使DB型计划的战略资产配置面临严峻挑战,大部分计划举办者减少了股票配置,提高了投资组合中固定收入型的配置和久期来化解风险。值得注意的一个动向是,资产规模大于10亿美元的大型计划举办者有77%增加了负债驱动投资,资产规模在1亿至10亿美元之间的中型计划举办者继续保持和增加负债驱动投资的各占38%和37%。[1]负债驱动投资不是一种投资产品,而是一种投资策略。其核心在于通过更能准确反映负债状况的收益率基准来衡量负债,根据负债价值来安排养老金投资,从而降低跟踪误差所导致的风险。负债驱动投资策略利用资产负债管理技术,使养老金资产与负债密切联系、较好地匹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养老金投资目标的实现。2009年以后,DB型计划的投资在降低风险、注重安全性的前提下,尝试实施动态投资政策。所谓动态投资政策是指随着养老金计划资金积累状况的改善,将追求回报型的投资(如公共股权、另类投资)转向债务匹配型投资(如美国国债、掉期交易、期货),从而减少养老金计划的风险。2011年怡安翰威特公司(AonHewitt)的调查显示,接受访问的DB型计划举办者中有15%在2009年一定程度上实施了动态投资政策。2010年,21%的计划实施了某种形式的动态投资政策,29%的计划预计在未来实施动态投资政策。2010和2011年均有38%的计划举办者减持国内股权。2010和2011年均有20%的计划举办者选择增持全球股票,13%的计划举办者选择减持。2010年,21%的计划举办者增持替代资产的投资,10%的计划举办者减持。而2011年相应的比例分别为19%和8%。尽管当前的信贷息差缩小,长期公司债券仍是债务匹配型的资产选择。32%的计划举办者表示将增持长期债券,24%的计划举办者预期增加公司债券的配置,13%的计划举办者预期增多政府债券的持有。[2]与此同时,举办DC型计划的企业也积极采取措施减少需承担的风险,主要是增减计划的投资选择并采取更严格的方式管理信托投资风险。关于DC型计划的投资选择,《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404(C)款规定,举办DC型计划的企业要为员工提供至少三个“核心”投资工具以供选择。2003-2005年,401(k)计划每年提供投资选择的平均数量都是14种,所以后来将这类投资选择称为“广泛的投资选择”,这是相对“默认投资选择”而言的。《2006年养老金保护法》第624条规定,雇主可以引导DC型退休计划的资产投资“合格的默认投资选择”(qualifieddefaultinvestmentalternative,QDIA)。合格的默认投资选择有四类,其中包括生命周期基金和生活方式基金。2007年10月,美国劳工部就《2006年养老金保护法》关于DC型计划中合规性默认投资选择进行了解释,其中规定计划参与者和受益人投资于所规定的合规性默认投资选择,这些投资者必须被提供例如投资内容说明书等相关资料,还应被告知能从何处获得其他适用的信息,例如共同基金的附加信息说明。金融危机爆发后,DC型计划举办者调整了投资选择的数量,2009年投资选择的平均数为15个,比危机前有所增加。由此可见,DC型计划调整广泛投资选择时,多数是增加选择,少数是减少选择。同时,更多的DC型计划主办者向参与者提供默认投资选择。在韬睿惠悦所调查的公司中,93%的公司提供了默认投资选择,而生命周期型基金成为了首选的基金类型,如表2所示。生命周期型基金是DC型计划主办者20世纪80年代以后,针对多数计划参与者并不具备做出复杂投资决定的技能,而引入的一种终生投资方案。按照该方案,参与者选择与自己预期退休时间相符的基金,不必做出持续性财务决策,而包括选择资产类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平衡投资组合等工作则由基金经理人承担。默认投资选择的基金类别受法律限制,相对比较集中,这对计划举办者减少风险有利,也对投资默认选择的计划参与者有利,使他们避免在广泛投资选择面前无所适从。以DC型计划最主要的一类401(k)计划为例,2009年与2005年相比,默认投资选择的基金类别相同,资产配置的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图2所示。稳定价值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所占份额急剧减少,平衡基金的配置比例基本保持不变,而生命周期型基金、生活方式基金以及专户理财成为了自动加入型计划首选的基金类型。2009年,57%的自动加入型计划选择了生命周期基金。DC型计划举办者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除了增减投资选择之外,还采取更严格的方式管理信托投资的风险。截至2009年底,25%的拥有DC型计划的公司实现投资咨询服务合约重审的规范化,35%的公司重新协商投资费用或(和)管理费用;43%的公司向计划参与者进行附加的信息披露。

保险在资产配置中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结构;保险;非货币性资产

一、引言

在金融发展过程中,总量增长和结构协调同等重要。金融发展理论认为:一个优化协调的金融结构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投资风险,提高储蓄投资转化效率,金融结构是影响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外对金融结构的研究主要有两大类较有影响的观点:第一类是以金融结构概念的提出者戈登史密斯(RaymondW.Goldsmith)为代表的金融结构观。该类观点认为“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之和构成该国的金融结构,并包括不同类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性质、规模和特征等。金融结构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①第二类是当前流行的“两分法”观。该类观点将一国金融体系划分为两类:即以金融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和以银行中介为主的金融体系,进而考察不同金融结构在经济中的比较优势。

国内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从宏观角度定性地考察我国金融结构问题。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在金融结构的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如谢平(1992年)[1]较早地对1978—1991年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动状况进行了分析;易纲(1996年)[2]对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后,发现了引起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迅速上升的原因;赵志君(2000年)[3]从流动性出发,将金融资产分为货币、债券和股票三类,分析了这三类金融资产的内部结构、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关系的外部结构和金融资产总量、结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

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对金融结构的主流研究后,发现存在两大问题:第一,缺乏动态的眼光看待我国金融结构变迁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我国经济处于转轨和发展时期,不能静态或片面地追求一个最优金融结构。金融资产结构的调整要以能够适应经济和金融发展为原则。第二,在对优化金融结构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中,更多的从金融理论角度描述货币性金融资产的变动,而随着保险业日益发展壮大,尤其是我国保险业对金融市场参与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如何提高保险资产在金融结构中的地位,通过加快保险发展促进金融结构调整的研究还很不完善。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结构变迁概况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金融结构也出现了变迁。金融结构按资产类型主要划分为:银行体系作为持有主体的货币性资产和以保险保障性资产和证券性资产为主的非货币性资产。②我国金融结构的变迁主要表现在:(1)金融资产总量的增长。金融资产总额从1978年的1512.50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383045.30亿元,增长了235.7倍。(2)不同类型金融资产增幅波动相差较大。货币性金融资产的增长与宏观经济运行相关度较高,GDP快速增长时,货币性资产也呈现快速增长;保险保障性资产因为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原因经历了较长时期平稳增长后,在1999年后出现爆发式增长,年平均增速居各类金融资产之首;证券类资产在经历了短时期高速增长后,增速放缓。(3)主要金融资产的相对比重的变迁。总体趋势表现为:货币性金融资产的比重在缓慢降低,保险保障类和证券类非货币性资产的比重在稳步提高(详见下图,数据来源说明③)。

改革开放后,我国金融结构变迁中既有以市场为导向,适应经济发展规律的变迁,也有以政府主导的人为推动型的“跨跃式”变迁。这种混合型的外部诱因导致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金融结构变迁过程中的差异。

三、当前金融结构变迁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金融结构变迁的主要问题

考察我国金融结构是否合理,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标准。虽然世界上不存在普遍适用的金融结构模式,但借鉴发达国家金融结构变迁的经验和规律应成为评价标准之一。从定性的角度考察,合理的金融结构可概括为金融功能的发挥和金融效率的提高。ZviBodie和Merton(1992)认为合理的金融结构包括:资源转移、风险管理、支付清算、资源储备和产权划分、提供信息和人激励等六方面职能。④对于金融效率,R.I.罗宾逊(RolandI.Robinson)和D.怀特曼(DwayneWhiteman)认为金融效率表现为操作效率与配置效率。操作效率可以用成本效益比来衡量,配置效率则用储蓄资金转化为投资的有效性来衡量。⑤在金融经济时代,所有的金融活动都与货币有关。货币不仅是重要的金融资产,而且其他形式的金融资产的功能发挥和效率都要借助于货币来实现。因此判断我国金融结构的合理性还可以通过货币-经济比率(M1/GDP和M2/GDP)进行定量分析。

依据上述标准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我国金融结构变迁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在我国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衡的金融结构下,货币性资产的垄断地位加剧了金融风险向银行的过度集中,增加了爆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造成了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于货币性金融资产的推动,增大了潜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压力。⑥我国“十五”期间货币供应量增幅与经济增长速度背离程度的增大,说明货币性资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减小。

2.储蓄存款的非均衡分布制约了居民对保险等非货币性金融资产的有效需求。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居民有较高的储蓄率。截至2006年6月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54996.87亿元,人均储蓄存款达1万元左右。⑦被广泛应用的帕雷托“二八法则”证明:少部分人实际拥有大多数储蓄。当前我国巨额的储蓄存款余额并不能说明居民对保险等非货币性资产在短期内有现实的有效需求。因此,如果不能通过储蓄向保险等非货币性资产转化,促进金融结构的调整就难以自动实现。

3.保险与银行在资金来源和运用上的错配。保险与银行等金融中介按照负债是否是货币可分为非货币类和货币类两种。金融结构观的创始人——戈登史密斯(RaymondW.Goldsmith)在对金融机构进行分类后认为:寿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长期不可转让负债,资金运用应以长期债权为主;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于预付保费(即投保人短期内不能索回的负债),其大部分资金应该用于长期证券投资。

⑧但我国保险公司的大量存量资产配置在期限较短、收益不断走低的存款产品以及十年期内国债、金融债和证券投资基金等短期债权上。同样,理论上,银行的主要负债即资金来源主要是存款,资金运用应该以短期和中期债权为主。但我国银行一直存在着资产长期化、负债短期化的结构错配问题,孕育着较大的金融风险。首先,由于中长期贷款依靠短期资金来源支撑,一旦银根紧缩,储蓄分流加剧,银行就会面临流动性风险;其次,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的中长期资产利率正缺口,潜藏了较大的利率风险。(二)主要原因

1.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形成的投融资格局对我国金融结构变迁有着较大影响。改革开放前,我国取消了商业信用和金融市场,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是惟一的融资途径,货币性资产成为惟一的金融资产类型。改革开放后,以保险、证券为代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较快,带动了非货币性资产的快速增长。特别是随着我国保险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保险的功能和作用不断深化拓展,社会对保险的需求不仅逐渐渗透到政府社会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之中,还在个人和家庭的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发挥着日益积极的作用。

在经济转轨时期,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加,对预防性动机的货币需求增强,因此更愿持有以国家信用为支撑的银行存款等货币性资产。我国M1/GDP稳步上升,从1978年的0.16上升到2003年的0.721,表明我国金融结构中货币对经济增长的短期贡献增强。M2中绝大部分是作为金融资产而非支付手段的准货币,加上我国非货币性资产总量有限,M2基本能代表金融资产的总量水平,因此可用M2/GDP来衡量金融结构运行效率。我国M2/GDP比率也迅速上升,从1978年的0.246上升到2003年的1.896,⑨这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和可选择的非货币性金融资产较少,居民不得不把银行存款作为首选,导致储蓄存款大幅增长,M2大幅攀升,作为外生变量的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在减弱。

2.储蓄存款的非均衡分布制约了居民对保险等非货币性金融资产的需求。储蓄存款的非均衡分布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城市内部不同收入阶层的差距和不同地区的差距。储蓄存款的非均衡分布使储蓄向保险分流面临两大难题:首先,保险资产增长的潜力取决于全体居民的财富增长,而不仅仅取决于巨大的储蓄余额。因为拥有大部分储蓄的少数高收入人群有现实的保险消费能力,但保险消费意愿低,而低收入人群虽有较强的保险愿望但有效需求不足。其次,保险和银行在居民储蓄服务领域存在着相互替代和竞争。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金融市场的不发达,因而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的银行储蓄成为首选。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多数居民的消费处在转型期,在基本解决了吃、穿、用的需求外,正朝着住、行和养老、医疗、教育等更高消费类型过渡。但受传统文化影响,储蓄仍然成为相当部分普通居民财富积累的方式。

3.当前我国保险与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运用上错配。究其原因:(1)尽管保险资金的投资领域已经介入了三大市场。在债券市场上可以投资银行次级债、可转债和保险公司次级债;在股票市场上可以直接投资股票,从事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交易;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保险自有外汇资金可以投资于债券、存款和货币市场产品。但由于保险资金的特性决定了保险资产在配置上需要寻求各种投资工具进行资产负债匹配,如长期寿险资金需要一个具备长期稳定现金流回报的投资品种与之相匹配,而受制于目前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现有的投资品种很难匹配,需向更广的投资领域寻求匹配的品种和投资渠道。⑩(2)当前银行业信贷结构以中长期贷款为主的原因是:第一,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无论是企业融资还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融资都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第二,从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增加贷款利息收益等因素考虑,更愿意发放中长期贷款。第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发生变化,个人住房和汽车等中长期消费贷款快速增长以及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集中战略等多种因素都导致了中长期贷款比例持续上升。[11]

四、与发达国家保险业促进金融结构调整的比较

近十多年来,7国集团(以下简称G-7国家)的保险业在金融业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G-7国家金融资产规模增长的同时,金融结构也经历着深刻变革,由银行主导阶段逐步转向多种金融机构共同主导金融市场发展的阶段。在银行主导阶段下,实体经济部门融资主要依靠银行,金融资产以货币性资产为主;在多种金融结构共同主导发展阶段,保险公司、证券经营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迅猛发展,在金融资产构成中,银行资产等货币性资产逐步减少,保险等非货币性资产迅速增加,保险公司成为最重要的融资中介和机构投资者之一。若把保险公司资产和养老基金合并测算,在非货币性资产中的保险保障性资产在全部金融资产中占比已达到40%左右。[12]另从金融资产的平均增长率看,1990—1999年间,G-7国家保险公司资产增长了150%,达到100万亿美元,而银行资产增幅仅50%,规模为250万亿美元。在绝大多数国家,保险公司持有的证券资产已超过银行业。1990—1998年,OECD国家保险资产保持了年均10%的增幅,远高于银行资产的增幅。[13]日本和中国融资格局传统上都是以银行融资为主,但日本保险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份额从1990年的15%增长到1999年的28%,而同期日本银行业持有的金融资产却从67%下降为55%。[14]

从上述国家保险资产对金融结构优化的变迁看,日本的金融结构是以间接融资的银行体系为主体,保险公司的资产主要包括:贷款和国债。G-7国家中的欧盟国家,2002年保险业资产中股票占25%、政府债券占22%、贷款占20%。美国和英国的资本市场发达,债券和股票占的比重较大。美国保险业资产更多是公司债券,2002年占到总资产的61%,同期英国保险资产中股票占到43%。

发达国家尤其G-7国家保险业在金融结构中的地位和优化金融结构中主要表现出两大特点:第一,保险业资产都表现出增幅快于银行资产,对金融市场参与度加深和金融结构优化贡献加大。第二,由于各国金融市场结构的差异,不同国家保险业资产在本国金融结构中的地位和表现形式不同。

五、政策思考与建议

(一)以动态的调整观审视金融结构的变迁

坚持以保险等非货币性资产的增量增长促进金融结构的调整,是符合金融业渐进式改革路径的“动态调整观”。我国金融结构正处于转轨和发展时期,难以确定一个最优或完美的金融资产结构。金融结构的优化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只要能够发挥金融业应有的功能、提高金融效率就是金融结构优化的正确路径。金融资产的总量可以在短期内变动,但金融结构的优化是一个长期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

[15]这些因素既包括产业发展、融资结构、居民资产投资偏好,还包括保险等非货币性金融资产面临的发展机遇等。

(二)借鉴国际经验,主动加深我国保险业对金融市场的参与度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为保险资产提供的可选择的金融工具有限,保险业必须主动地参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实现保险资产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回报,具体做法:(1)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不仅可以直接通过保险公司设立开放式的证券投资基金,还可以和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合资成立新的保险基金管理公司。这有利于将保险业的长期负债证券化,增加流动性和收益性,满足投保人更广泛的理财需求。(2)国家面向保险公司发行定向的长期特种国债或金融债。(3)保险公司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国有股、法人股减持和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分享金融市场快速成长带来的资本收益。(4)推动保险资金介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促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扩大保险业的社会影响。(5)加大对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证券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和优质大型企业集团的股权投资,支持国家金融体制改革。(6)积极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试点和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三)发挥保险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保险市场协调发展

保险公司应成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重要的媒介,既是货币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也是资本市场活跃的交易主体。保险公司要参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间的资金融通,成为两个市场间资金交换的媒介。保险公司资产配置应以国债、金融债券、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等资本市场工具为主,以中央银行票据、回购和短期融资债券等货币市场工具为辅,逐步减少对存款和债券等利率敏感性资产投资余额,降低保险资产组合的利率风险。保险公司应主动提供跨市场的保险产品,使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通过保险产品交易实现自由流动。并根据现有监管规定,在信用债券、抵押贷款、房地产物业和企业股权等领域进行积极创新:放宽保险资产投资信用债券种类,具体包括企业债券、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资产支持证券(ABS)、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和担保抵押证券(CBOs)等;允许保险公司开展长期的抵押贷款包括房屋抵押贷款和保单质押贷款,缓解当前银行“短存长贷”和保险公司“长钱短用”局面。具体模式选择,一是保险公司自己开展抵押贷款业务,二是保险公司购买银行的抵押贷款争取证券化产品。保险资产的房地产物业投资可采用房地产信托(REAT)和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方式。以私人股权投资和创业企业投资(VentureCapital)为主的企业股权投资应成为保险资产进行长期战略性投资的新途径。[16]另外,允许保险资产透过QDII渠道投资境外,实现保险资产在全球范围的配置和风险分散,形成保险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良性互动机制。

(四)组建保险集团公司实现以保险资产为核心的跨业联盟

美国的保险集团以持股公司、设立子公司或业务员兼售商品的方式兼营产、寿险或其他产业;德国允许以保险集团或合作策略联盟等方式经营非保险业;日本允许保险集团与邮政储金机构和外国保险公司建立策略联盟。在国际综合化经营的大背景下,我国保险业不仅要以集团公司为背景,实现产、寿险、其他金融产品的交叉行销,探索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在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的合作,还应拓展更广泛的行业间策略联盟。第一阶段可以在保险集团公司架构下,推广保险与金融结合的产品。譬如联名卡、代销基金、ATM保单贩售、与证券公司推出投资组合套餐等。第二阶段逐步实现保险集团跨金融业联盟。把保险渗透到普通居民衣食住行中去。譬如财险公司可以与房屋中介业开展储蓄型不动产火险、与汽车厂、零售业、餐饮业合作购机动车辆保险送指定商家购物券或折扣券;寿险公司可与酒店业联合购终身寿险或长期健康险,可选择指定酒店度假,与非盈利性娱乐事业单位进行公益事业和保险宣传;B17保险公司和房地产开发商联合开发、购买或抵押债权回收等途径获得房地产商品的所有权,然后出租获得收益即“置业-出租”模式。

注释:

①戈登史密斯:《金融结构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出版社,1993年。

②由于黄金、白银及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资产数量和占比很少,并且变化不大,所以本文忽略这几类金融资产的讨论不会影响研究的结论。

③所列数据为年底余额,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中国保险年鉴》、《中国证券期货年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各期。保险保障性资产金融资产包括:保险公司总资产、政策性保险资产。证券性金融资产包括:债券、股票的流通市值、证券投资基金。货币性金融资产包括: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银行外币存款。

④ZviBodie,RobertC.Merton.《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⑤R.I.Robinson,D.Whiteman,FinancialMarket:TheAccumulationandAllocationofWealth,1974

⑥李健:《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⑦人民银行2006年存款性公司概览。

⑧戈登史密斯:《金融结构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出版社,1993年。

⑨中国金融年鉴,1986—2002年。

⑩中国保险年鉴(2004年)。

[11]人民银行2005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12]王一佳,马泓,陈秉正等:《寿险公司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

[13]OECD,InstitutionalInvestorsStatisticalYearbook2001

[14]孟昭亿:《保险资金运用国际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

[15]李健:《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根据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陈东在第12届两岸金融学术研讨会发言整理。

[17]凌氤宝:《保险业跨业经营之研究》,财团法人保险事业发展中心,1999年。

主要参考文献:

[1]谢平.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J].经济研究,1992(11).

保险在资产配置中的作用范文第4篇

资产配置诊断

对孙女士的资产配置诊断如下。

分红险――表现失望

孙女士全家的储蓄型保险已经配置得较为全面,至于分红险,配置的初衷更偏重于投资,希望能增加红利收入,但结果却令人失望。目前的分红险是2004~2005年配置的,其中有180万元在2009年6月底到期,余款100万元将在2010年5月到期。就分红险的特点来说,主要体现在保障和红利两方面。虽然听起来一举两得,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孙女士所配的分红险中的保障功能其实很差,就是一个2倍保额的意外险。而这类意外险在市场上很便宜,年缴2000元左右可保100万元,若遇特定意外事故保险金额赔付可升至200万元。再看红利功能,经计算,孙女士的分红险在过去5年的年红利收益还不如当期银行一年定存利率。若把红利及现金价值的收益全部计算进去,此分红险(180万元,2009年6月到期)过去5年的年平均收益为2.9%,公平讲,这个收益率不令人满意。因此即将到期的180万元不应再进行分红险的配置。

现金资产――有待调整

孙女士的100万元定期是2008年10月初做的一年定存,利率4.14%,到期前暂不需调整。而290万元的活期存款配置,主要是由于孙女士一直习惯于手头流动性宽裕。但考虑到孙女士即将退休,而且未来两年内没有大笔支出计划,可选一些收益稍高的流动性资产替换部分活期存款,以加强收益。

短期理财――时过境迁

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在孙女士的资产配置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孙女士在生意上经常有定期的应付账款,不同期限的银行理财产品正好满足孙女士的短期需求。但时过境迁,目前孙女士不会再有生意上的定期应付账款。而当下短期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过低,并在合同期内又缺乏流动性,已不再适合孙女士目前的理财需求。如果继续按此比例配置,必将严重影响整体资产的收益率。

公募基金――严重超配

孙女士买基金的历史较长,2005~2007年陆续配置了700万元公募基金,目前的净值约为980万元,占总资产比例的45%左右。孙女士退休后的理财目标是在承受相对较小风险的前提下,资产稳定增长,并不希望资产大幅波动,所以目前的公募基金配置过多,增大了不确定性,无论后市如何,必须减持。公募股票基金在产品设计、流动性和政策限制等方面对业绩都造成诸多影响。比如,60%的仓位限制直接导致公募股票基金在下跌中无法继续减仓来控制风险。再比如,由于羊群效应,在市场下跌时,公募基金遇到赎回潮,这会造成很大的流动性压力。因此将所有的风险资产全配置成公募基金也是不明智的,在减持公募基金的同时,要考虑选择其他的风险资产替换。

资产配置建议

根据孙女士目前的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和理财目标,并从资产的流动性、稳定性和收益性进行综合考虑,提出以下的资产配置建议,见图2。

调整银行类资产(短期)

短期资产一般指一年内到期的资产,这类资产要考虑流动性和安全性。目前的一年定存,2009年10月即到期,可暂不调整。考虑到孙女士对短期流动性很关注,但另一方面活期利率只有0.36%,建议将原来的290万元活期存款分成3份,保留90万元存在活期账上,另从银行柜台配置100万元货币基金或短债基金,以及100万元短期银行理财产品(3个月、6个月)。原来的540万元银行短期理财不再配置,转成收益率较高的中期资产配置如信托类固定收益产品。

一般来讲,货币基金的收益被视为无风险收益,且无申购和赎回费,2008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约在3%,它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赎回T+1天到账。而短债基金同样免申购和赎回费,平均久期大于货币市场基金,在降息周期中收益应略好,并一样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赎回也是T+1天到账。虽然2009年债市低迷造成货币基金和短债基金收益大幅下降,但整体收益仍应好于活期利率。

配置信托类固定收益产品(中期)

中期资产需要在考虑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又要注重一定的收益性。目前信托类固定收益产品比较符合这些特性。大多数的信托类固定收益产品无申购和赎回费也没有利息税。信托类固定收益产品的年利率较高,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1.5年期的年收益一般为6%~7%,2年期的年收益为7%~8%,3年期的年收益为8%~9%。

信托类固定收益产品主要分为3大类:政府基建类信托、股权质押类信托和房地产抵押类信托。这些产品并不是靠国家信用来保障收益,需特别注意每个项目的保障机制是否完善,抵押是否充分、是否有额外担保且评估价值是否可信。

在目前的刺激经济政策下,应该多选择由地方政府为主导带动社会投资的基建项目,此类项目建议配置400万元(2年期、3年期)。而上市公司股权质押信托计划,期限相对较短,项目的透明性很好,也值得适当配置,建议配置200万元(1.5年期)。

配置PE股权基金(长期)

长期资产则需要更多的考虑收益性,在承受一定风险的前提下,争取获得更高的长期收益。PE股权基金的投资门槛一般是300万元,期限为5年以上,是为富人设计的长期投资工具。

以目前的市场形势,经济正处在一个衰退转复苏的阶段,是投资PE股权基金较好的时机,另外创业板的推出将进一步完善PE基金的退出机制。但是由于股权基金的投资期限较长(5年),中途赎回也较难,需要耐心寻找稳健、合规以及抗风险能力强的PE基金,建议配置300万元。

资产调整分析

在风险资产的配置上公募基金比例过高,虽然整体上看还是赚钱的,但是考虑到今明两年中国股市宽幅震荡的可能性较大,从进攻和防守两个角度来看,建议保留250万元公募,并配置400万元操作稳健的阳光私募。与公募股票基金相比,阳光私募基金的股票仓位不受限制(一般在0~90%),抗风险能力较强,另外小规模资金(基金规模一般是5000万元)操作上更为灵活。综合比较,从产品设计、盈利模式、基金经理经验、流动性压力和抗风险能力等方面优秀的阳光私募基金明显强于大多数公募基金。

保险在资产配置中的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商业性金融  政策性金融  互补性  效率  公平 

 

 

 党的十四大在分配问题上提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该原则更加明确了效率与公平的对立统一性。从哲学层面上讲,效率与公平是两个判断社会进步的价值范畴。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个人、群众、社会创适的劳动价值和劳动成果。公平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经济、政治利益的分配公道合理,差别不大。兼顾效率与公平就是既要效率,也要公平,两者同等重要,不分先后和轻重,将两者兼顾并重,并使之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思想,在金融体系中,集中体现为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互补性。商业性金融主要具有扶富的效率功能,政策性金融主要具有扶贫的公平功能。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过程中,应在理顺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促进两者平衡发展。

 

一、金融的基本分类: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

 

 对于金融的定义,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学者们对金融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不尽相同,有的界定较窄,有的界定较宽,但他们基本上都包括了货币资金的融通,并从理论上都可以基本地分为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我们都知道,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是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分别对应于这两种资源配置手段。商业性金融是市场调节、自由竞争、自负盈亏的金融,而政策性金融是与商业性金融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政策性金融是商业性金融市场失灵的条件下产生的。

 所谓商业性金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体按照市场的原则所从事的货币资金融通活动;所谓政策性金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体尤其是政府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即“市场失灵”,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国家作为融资主体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渠道、为配合国家特定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而进行的特殊的资金融资行为。世界近二百个民族国家和经济体的金融机构,都是由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这样两大类所组成。各国立法当局也是严格将金融类法规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商业性金融的一般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及期货法;另一类是针对政策性金融的单一的特殊的开发银行法、农业发展银行法、进出口银行法、住房银行法、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法以及社会保障保险法和出口信用担保保险法等。

 

二、商业性金融扶富的效率功能

 

 商业性金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体按照市场的原则所从事的货币资金融通活动,具有商业性、营利性、竞争性等特征。商业性金融诞生于西欧资本主义初期阶段,一直以来都是为具有足量资金和信用的阶级或群体服务的。商业性金融如果不是为占有生产资料的富有的资产阶级服务,是不可能得以建立和发展下去的。商业性金融天生就是嫌贫爱富,它的趋利性使得它扶富,它的避险性使得它嫌贫。商业性金融发明至今,为提高人类社会的效率发挥了无法估量的作用。扶富的效率功能是商业性金融的重要作用。

(一)从金融资源配置主体与目标的角度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微观层面的金融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主导作用的是商业性金融主体。商业性金融主体依照市场机制的正向选择是基础,并且是一个不断变化和调整的动态过程。在资源配置的目标上,金融资源微观(商业性金融)配置的效率目标是经济有效性。

(二)从业务经营宗旨的角度看。商业性金融机构以追求盈利或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在经济有效性目标的驱使下,商业性金融机构在资源配置中往往呈现出趋利性强的特点,按照市场法则和比较收益原则,其业务宗旨必然也必须着眼于每一项经营活动、每一笔业务都能盈利,即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商业性金融的来往客户都是资金能力比较强的。以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为例,由于富人的收入预期好、申请款额大、还债能力强、信用等级高,银行愿意将钱贷给这些人。相反,由于农民、工人等低收入者还债能力弱、信用等级低、抵押问题多,商业银行一般是不会贷给他们的。

(三)从运行机制的角度看。商业性金融一般没有融资项目选择的限制,只要有利可图就会积极主动去竞争。商业性金融以市场为导向,一般不会提供优惠利率,在融资中会较多考虑风险因素,追求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三性”的有机统一。在金融功能上,商业性金融通过接受活期存款而具备派生存款或信用创造的功能。

(四)从资产与负债结构的角度看。从负债结构看,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负债主要是各种期限的储蓄存款。从资产结构上看,商业性金融机构在信贷资产“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约束下,主要从事风险低、期限短、流动性强而且能盈利的资产业务。可想而知,农业的低收入者是很难满足商业性金融结构的资产业务要求的。因此无法阻止这样的事实,商业性金融的资产业务一般都是面向城镇,其资金无论是来源还是流向也都是城镇,而不会是落后的农村和贫困的山区。

三、政策性金融扶贫的公平功能

 

 政策性金融作为市场机制缺陷和不足的产物,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成立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开发银行为标志,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建立和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政策性金融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正初步显现。政策性金融是指在一国政府支持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严格按照国家法规限定的业务范围、经营对象,以优惠性存贷利率,直接或间接为贯彻、配合国家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政策性金融从国民经济全局要求出发,以支持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和均衡发展为目标,用金融行为实现政府意图。政策性金融具有政策性、优惠性、扶贫性、诱导性、补充性等特征。

 政策性金融的扶贫功能是国家对商业性金融市场调节缺陷的弥补,主要体现在农业的政策性金融。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专门为农业提供中长期低利贷款,以贯彻和配合国家农业扶持和保护政策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如美国农民家计局、英国农业信贷公司、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德国农业抵押银行、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印度国家农业及农村开发银行、巴基斯坦农业开发银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国际农业信贷联合会、亚洲太平洋地区农业信贷协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等。这些金融机构多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贯彻和配合国家振兴农业计划和农业保护政策为目的而设立,其资金多来源于政府拨款、发行以政府为担保的债券、吸收特定存款和向国内外市场借款,贷款和投资多用于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资金需要、改善农业结构、兴建农业基础设施、支持农产品价格、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等。

 农业政策性金融扶贫就是通过小额信贷的模式重点满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产型金融需求,以缓解长期困扰农户和金融机构双方的“贷款难”问题,推动造血式扶贫模式的发展,提升贫困人群自我发展能力,通过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创造更多的机会,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解决贫困人口生计问题。一是利用金融工具干预控制资金的趋利性流动,使适量的资金配置到社会效益高、比较经济效益差或相对在较长时期才能产出效益的弱质产业或欠发达地区,并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二是在一定时期内,集中资金支持基础产业、滞后产业的发展。三是运用银行信贷“有借有还,到期归还”的经营机制促进所支持的项目提高经济效益。

 

四、对称、平行与互补的关系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关系本质上反映的是对于金融资源的政府调控和市场调控两者之间关系。一个注重效率,一个注重公平,两者互补统一方能实现金融和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因此,商业性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是一个国家和经济体中的不可或缺的完整两翼,二者相互对称,彼此平行、并列,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替代的,是平等协调合作的伙伴而非对立的或从属的或竞争的对手。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使一国的金融体系整体功能得以实现,具体表现在两者的法律地位平等,业务范围互补,存在业务委托关系以及当商业性金融从事的业务符合政府的经济政策意图时政策性金融就会给予支持。在当代各国经济金融体制中,只有同时存在这两翼,才是协调与均衡的,才是稳定和有效的,否则,就将会是扭曲的、非均衡的、不稳定的和低效的。长期以来,理论界与实际部门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两者混淆等同,这是影响中国政策性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混淆等同,也必然将国家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监督与对商业性金融机构与金融监管混为一谈,同时也造成了我国政策性金融发展严重的不协调与不均衡的一系列问题,如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总量与结构总体上还不协调均衡;国家资源配置宏观主体与微观配置主体、宏观目标社会合理性与微观目标经济有效性间不够协调均衡,赋予政策性金融的特殊宗旨、目标、任务与其拥有的资本与资金综合实力之间的不协调均衡等等。笔者建议,我国在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在理顺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促进两者平衡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朝方、武海峰.论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相互关系[j].商场现代化.2007(4):272-273

  [2] 白钦先、剑眉.论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相互关系[j].上海金融.2005(1):8-12

  [3] 陈敏.政策性金融扶贫初探[j].四川金融.1996(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