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8-01
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有其理论依据,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步骤,具有优于一般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充分的认识探究式教学,积极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笔者从探究式教学的概述出发,分析了探究式教学的一般途径与教学原则。
一、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概述及重要意义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打开了广阔前景。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如约而至,探究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所谓的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指的就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科学实验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以个人、小组、集体为单位进行解难释疑尝试活动,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通俗一点说,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就是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方法,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对知识的认知、理解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运用于高中数学教学,利于教学理念、方式的革新,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等等,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二、开展高中数学探究是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1、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可见这位古代教育家是十分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欢乐和文明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兴趣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钥匙,也是推动人们行动最好的动力。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想有效的落实实施探究式教学,我们就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教师应不失时机的为学生营造“乐学、趣学”的思维环境,创设良好的问题环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积极的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乐学。例如,教师在讲“函数的周期性”时,可以提出“什么是周期”等问题,使学生理解周期的定义,引导他们探究正、余弦函数的周期图像应该如何画,再通过图像引导学生思考f(x+T)=f(x)中x的特性,x是否唯一,x应该怎样计算等等。这样,通过有效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利于探究式教学的顺利实施。
2、指导学生探究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师要将自主还给学生。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恰恰能满足这一教学过程,它实现了由“教”向“学”过渡,转变了教师的角色,教师要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与合作者。开展探究式教学的途径有两种,其一是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其二是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完成任务,让有独特个性的学生在一起合作交流,使不同的见解、观点在一起碰撞。无论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还是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的点拨和指导,教师、学生扮演的角色,师生关系、探究氛围等各方面因素都尤为重要。因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应营造一种教学民主气氛,建立一个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好与合作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保留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开展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应遵循的几个原则分析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我们的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如实的遵循好以下几点教学原则:首先,主体性原则:在探究式教学中,既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主动参与。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在深层次的参与中。其次,问题性原则:教学必须以问题为引导中心,通过问题来使得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启发,进而调动他们的探究意识。问题的提出要有一定的难度,保证学生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知识学习状态。最后,习得性原则:教学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空间和时间,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猜想、抽象、概括等探索性思维活动, 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目的。此外,教学中的一些趣味性、生活性、创造性等原则也需要我们教师落实实施,只有这样,探究式教学策略才能有效的开展,才能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探究式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是无比的财富,它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观察、思考、提问、解释、合作、解决问题等。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不断的总结教法,不断的创新提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使学生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研究、讨论、思考交流,以教师为组织指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是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可以是单人独立进行,也可以是多人合作研讨,甚至可以是课内、课外内容,但作为教学的主渠道,我们认为课内的探究式教学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教师创设物理教学情景,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自主独立或合作探讨研究,再在教师帮助下整合,深化理解,提高认识,其中探究活动是其主要过程。程序上往往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比较、制定计划、实施、结果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和表达交流等要素;方法上往往涉及思考、讨论、实验、交流等要素。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讲授式教学有显著区别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二、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奥苏泊尔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出发,特别强调创立和发展的现代认知过程,其核心观点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提供现成的知识……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布鲁纳认为:“所谓学科的教学,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
三、探究式教学策略的设计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从形式和内容上可分为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前者侧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和想象能力,适合于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后者则侧重于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实验及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管哪一种探究方式,笔者认为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综合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对探究式问题的设计策略很重要,在实际教学中,以下几点策略应引起重视。
(1)利用现实生活创设教学情境。从生活中入手,引导创设生活中物理情景,如“彩虹”、“风”“雨”、“闪电”的形成等,既能激发学生在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现象就源于生活,有效增强课堂感染力。
(2)利用实验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学习中就有一种渴望感、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探索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因此,我经常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如: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实验装置是在一个玻璃槽中装水,然后把一根筷子插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水中的筷子是否变形。
(3)利用质疑创设课堂探索情景。新课程要求学生加强与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的生活事件和社会热点来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学生身边的噪声污染来源有哪些及如何控制等。
四、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知识学习与探究活动关系的处理。初中物理内容作了较大的改革,容易直接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其中有些结论并没有直接给出,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推理,自己归纳总结,那么,物理的基本知识是否就不重要呢?如何处理学科知识与探究活动的相互关系呢?本人认为:物理用语、物理概念、物理原理等知识固然可以系统性地教给学生,但是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和归纳等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更有“含金量”,学生经历了“发现知识”的过程,完成了知识的构建,将“是什么知识”和“如何获得这种知识”融为一体,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数学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有非常大的帮助,那么对于数学教学而言,由于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长期处于被人们质疑的阶段,而探究式的教学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因此对探究式教学进行分析,无疑是非常必要的。[1]
二、我国对探究式教学的政策导向
1.探究教学的必要性
当代教育理念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而探究式教学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学习,主张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总之,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政策导向上为数学探究式教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展示平台,探究式数学教学已成为这次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
2.数学探究教学的作用
时代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探究式教学近几年来在一线教师中已经开展了一些具体的研究,提倡运用探究式教学己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因此建立一种操作性强的探究教学模式以适应目前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和情感、态度和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人类正是在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中获得发展的。数学探究式教学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具有高度的主体性。数学探究式教学具有开放性;数学课题学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探究的基础需有一定量的数学知识和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维果茨基“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等。[2]
三、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回顾
1.关于数学探究式教学涵义的研究
分析国内学者对于数学探究式教学涵义的界定,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以“数学问题”作为中心词来界定,如数学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数学问题为主的教学。二是以数学
教学产生的结果来界定如数学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把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三是根据教学过程的探究性特征来界定,如数学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课题,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独立自主地解决数学问题、发展数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四是以目标为价值取向的界定,如所谓探究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追求卓越的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载体,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有目的地相对独立地进行探索研究的一种教学方式。
2.关于问题反馈层面的研究
问题反馈层面的研究是指对数学探究式教学在实际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所进行的一种反思性总结。这类文章数目较少但却反映出了一线数学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
有人认为,数学探究式教学在操作效率效果等方面都存在局限性。当前的数学探究式教学设计存在着逻辑起点错位针对性不强、解释力不足、和对传统性教学设计的习惯性支持等缺陷,并指出对探究需要的分析才是数学探究式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又有人认为,数学探究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异化现象。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异化现象有:不少数学教学内容并不适合学生探究,很多教师在设计数学教学方案时不能考虑到相关问题;在教学方法上的异化现象有:数学探究过程的有形无实,数学探究式教学途径的迷失等;在教学评价方面的异化现象有:对学生成长评价的迟钝,对学生自我评价的忽视等。
而克服上述异化现象的途径主要是:数学教师本人应加强学习;自觉地防止过度帮助学生的行为;提倡教师主导下的有效讨论等。[3]
四、关于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的几个观点
1.观念要转变,理解要到位
持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会导致培养出什么样的人的结果。前面谈到国家政策为数学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充分的实施保证和坚实的展示平台,这就要求一线数学教师必须转变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这是不容置疑的),积极主动地研究数学探究式教学法,把这种方法贯穿于数学课堂的始终。这样才有望落实标准提出的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2.少理论说教,多实践探索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和完善理论,这是客观真理。然而目前所谓的数学探究式教学理论(实际上是经验)都是通过一两个案例形成的,出现的局面是理论研究铺天盖地,指导实践空洞乏力。因此,必须加大案例研究力度,同时呼吁大学教师应当和一线教师紧密联合,在实践上多做文章,而不要高高在上,盲目说教。只有这样,数学探究式教学才有针对性和生命力,也只有这样,具有指导意义的数学探究式教学理论才能形成。
3.立足于细节,放眼于全局
仅以前面谈到的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例来说,其研究重点应当放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上。同样,我们觉得数学探究式教学其它方面的研究也应当坚持这一思路,立足于细节,放眼于全局。
4.教学要研究,学习更须关注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研究中,我们对教师在教的方面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相关研究颇多。学生只有对问题有真情实感,才会有持续不断的探究动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 探究式教学 设计策略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整合了现代课程理论,对教学目标从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世界观提出了要求,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无疑是贯彻新课程标准、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一种好方法。
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研究、讨论、思考交流,以教师为组织指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是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可以是单人独立进行,也可以是多人合作研讨,甚至可以是课内、课外内容,但作为教学的主渠道,我们认为课内的探究式教学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教师创设物理教学情景,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自主独立或合作探讨研究,再在教师帮助下整合,深化理解,提高认识,其中探究活动是其主要过程。程序上往往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比较、制定计划、实施、结果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和表达交流等要素;方法上往往涉及思考、讨论、实验、交流等要素。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讲授式教学有显著区别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二、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奥苏泊尔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出发,特别强调创立和发展的现代认知过程,其核心观点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提供现成的知识……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布鲁纳认为:“所谓学科的教学,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认为学校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对教学而言,作为结果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能否进行充分的智力活动,能否通过自己或与其他人合作进行的探索。
三、探究式教学策略的设计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从形式和内容上可分为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前者侧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和想象能力,适合于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后者则侧重于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实验及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管哪一种探究方式,笔者认为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综合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对探究式问题的设计策略很重要,在实际教学中,以下几点策略应引起重视。
(一)利用现实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从生活中入手,引导创设生活中物理情景,如“彩虹”、“风”“雨”、“闪电”的形成等,既能激发学生在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现象就源于生活,有效增强课堂感染力。
(二)利用实验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学习中就有一种渴望感、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探索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因此,我经常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如: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实验装置是在一个玻璃槽中装水,然后把一根筷子插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水中的筷子是否变形。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把注意力吸引过来,使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质疑创设课堂探索情景
新课程要求学生加强与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的生活事件和社会热点来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学生身边的噪声污染来源有哪些及及如何控制等。
(四)创设教与学动态探究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上师生互动,始终洋溢着民主、活跃的气氛,学生因不同的见解而引发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学生提出说明和维护各自的观点,倾听、理解、支持或反驳别人的意见。能使物理课堂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活力。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与学生共同体验探究过程,共同分享动态生成的结果,通过共同学习和交互作用,达到教学相长。
四、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知识学习与探究活动关系的处理
物理用语、物理概念、物理原理等知识固然可以系统性地教给学生,但是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和归纳等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更有“含金量”,学生经历了“发现知识”的过程,完成了知识的构建,将“是什么知识”和“如何获得这种知识”融为一体,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要针对不同学生分层次教学
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因材施教,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选题、猜想、实验设计等阶段都要围绕着“双基”进行;重视探究后学生对结论的认识;课后练习和训练要使基础知识和探究能力都得到加强。
(三)探究中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开放式教学法 理论依据 应用效果
长期以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到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将开放式教学法引入历史课堂,对走出教学困境、改善教学现状效果显著。作为一种教学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开放式教学法因其特有的魅力,被称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参与热情、拓展学生思维的“灵丹妙药”,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一、开放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一)Constructivism Theory。
Constructivism Theory,即建构主义理论,又被称为结构主义。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填鸭式”地传授固定结论和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主动发现、探索、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时刻以大爆炸式的速度不断更新换代,这对现代人的自学能力提出严峻考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等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共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教育模式下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显然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只有具备主动获取信息、建构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中屹于不败之地。开放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学意义上的体现。
(二)Humanistic Theory。
Humanistic Theory,即人本主义理论,该理论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著名心理学家A.H马斯洛提出。马斯洛在分析人的需要时,构筑金字塔式的“顶峰体验”论,充分肯定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与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开发,对推动现代教育改革发挥重要作用。相较于传统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思想更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需要,更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潜能开发,更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发展。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性,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动转变自身角色,秉着“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尊重,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的教育理念,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的心理渴求,将学生的心理智力特点与学科特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体验学习的快乐。开放式教学是人本主义教学思想的有力实践。
二、开放式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一)利用网络资源,凸显历史教学时代特色。
近年来,中考历史命题的时代性特点日益明显,在对历史问题的解读与考查上,命题人多以近几年最新的时事新闻作为导入话题,如果学生对新闻事件背景不甚了解,不能在短时间内寻找到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点,极易影响考场发挥。因此,开放式教学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与时俱进,凸显时代特色。以《三个世界的形成和演变》的教学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借助网络,自主研究学习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梳理相关知识点脉络,效果十分显著。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浏览新闻,学生对“波黑战争”、“巴以关系”、“车臣危机”等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并对两极格局解体之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作出了自己的思考。由此,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得了培养。
(二)问题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掌握历史学习方法。
比较与联想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然而,方法的习得并不在于教师苦口婆心地灌输,而在于课堂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将这些学习历史的方法贯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自主学习中不自觉地效仿这种方法。对历史教材中相近、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与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找出异同,进而探究其本质。如对历史上巨鹿、官渡、赤壁、淝水等以少胜多战例的分析、对比,通过思考,学生先后得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民心的得失、社会制度的优劣、经济基础的厚薄、技术手段的高低、参战人员的勇怯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课后思考问题:试比较1894年与1937年日寇两次侵华的原因,分析中国在两次战争中为何一败一胜。从学生对该问题分析的反馈情况看,教学效果显著。
(三)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批判思维能力。
历史学习的批判思维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思想,也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缺失的一种品格。勇于反思、勇于质疑、勇于批判,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崭新的思维成果,推动历史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具体体现。在开放式教学中,历史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价值与作用,将历史问题带入生活、家庭,与朋友、与老师、与家长共同探讨,允许并尊重对同一历史问题的多样性评价,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思考提供更多角度。如《汉书》中对王莽的评价:“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盗之祸……自书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也。”对于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历史研究氛围浓烈。
三、结语
实践证明,开放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对推动历史教育改革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同时,该方法更容易为青年教师掌握和使用,有助于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增强历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