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范文第1篇

    “名正”才能“言顺”:研究性学习的重心在“学习”

    我国“研究性学习”概念,“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1]。这里有三个基本内涵:一是以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和应用知识)为主要手段;二是以实现课程目标(加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和提高实践能力)为主要价值取向;三是定位于认知领域,属于一种学习方式,重心在“学习”。我们发现,由于对基本内涵的理解不同,研究性学习在当前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比较矛盾的做法。

    1.过于强调“研究性”导致学习程序、培养目标等脱离中学生实际。如很多研究性学习案例与《历史教学问题》杂志上的“研究生课程讲坛”,从研究对象到研究程序都很相似[2]。这反映了我们的一些研究性学习,过于强调“研究性”,基本照搬历史专业研究生的学习程序,把中学生当成历史专业的研究生来培养。我认为,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也有层次性,中学生使用的研究性学习,首先,研究的任务要简单并与教材联系密切;其次,研究的对象要多样而浅易,有文字、图片资料,也应有学习过程、历史场景等;最后研究的程序应简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周期较短等。

    2.把成果展示和交流过程等同于研究过程。一般而言,研究过程应包括提出和分析问题,收集和使用材料解决问题,展示和交流研究成果,反思研究过程等环节。如“掸去‘土布’上的尘埃”[3]的案例基本包含了研究性学习的上述环节。但有的案例就把研究成果展示与交流等同于研究过程,如把双方辩论过程作为研究过程等。我们认为,辩论属于交流学习成果范畴,辩论过程虽然能获取和应用知识,但是否“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值得推敲,同时,对实现学习目标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的目标,效果不很明显,这也就没有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功能。

    3.把明显带有体验式学习特征的学习活动归纳到研究性学习范畴。一般认为,体验式学习是学生用自己的认知、情感、态度等感受、理解、感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学习对象的过程和方式。它与研究性学习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式,都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但两者的最大区别是,研究性学习突出“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和应用知识”。而体验式学习不能归属于研究性学习范畴,它与探究式学习[4]、有意义接受式学习一起构成当前中学历史学习的三大主要学习方式。

    4.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笔者认为,有利于达成历史课程目标,是任何一种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存在的前提条件;强调任何一种特性,都不能以牺牲全面达成课程目标为代价。当前很多研究性学习,缺乏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目标的过程,没有学习过程的反思,与主要历史基础知识间的联系不密切等,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根深”才会“叶茂”: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研究性学习能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历史课程目标的达成率。所以,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价值功能的前提,是以历史课堂为主阵地。主要理由如下。

    1.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研究性学习能够充分体现历史学习的基本特征。学生的历史学习具有以历史课程标准为基本目标、以教材为主要学习对象、以课堂为主要学习场所等基本特征。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不可能事事从直接经验开始”,“间接经验的学习形式是主要的” [5]。

    2.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研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在校时间长,学习任务重,中学历史课程又不是核心课程。在此背景下,要求学生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收集和使用历史材料,解决历史问题是不现实的。

    3.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育目标。课堂使学生处于一个有利的学习环境中,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自主与合作,收集和使用历史材料分析和解决问题,更能提高课程目标的达成率。

    4.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长时间多渠道地收集历史材料,解决一个或两个历史问题,对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生而言,是不现实的。在课堂上,以学生应该掌握的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收集和使用材料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一举两得,事半功倍。脱离教材而让学生课外收集历史材料,既没有方法保证,也缺乏过程监控。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并不否定适当开展历史实践研究活动。但课外的研究活动只能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和拓展。

    “张弛”也要“有度”:研究性学习倡导“标准”下的“多元”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多元化,研究性学习也强调多元,而研究性学习又属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必须完成课程目标。因此,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倡导的“多元”是有“标准”的多元。而目前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则存在着一些多元与标准的“过”与“不及”。

    1.在评价历史事物的研究过程中强调评价方法而忽视评价标准。学法在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课程标准专门有“过程与方法”维度的学习目标。但对于评价历史事物来说,没有评价标准的评价方法,是无用的方法。如果我们只引导学生掌握“要拿证据说话”和“把历史人物放在当地、当时的特定环境中去考察,进行‘换位思考’”[6]等评价方法,而不涉及依据什么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可能得出事与愿违的结论。是否能够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否维护和扩大民族利益等应是评价任何事物的标准,没有这把“标尺”,就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价。

    2.有的研究性学习只强调学习过程而忽视学习结果。如用课堂辩论的方式实施的研究性学习,如果教师不及时而有力地进行引导,就有可能出现辩论过程轰轰烈烈,辩论结果与课程目标相差很远的现象。比如在“强调‘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恰当吗”[7]的案例中,首先正、反方辩论的观点与辩题不符,因为辩论的内容是是否失败,而辩题是“强调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强调“不可能使中国富强”并不说明没有对中国发展有贡献;其次,辩论的结果不是“真理越辩越明”,而是越辩越糊涂,因为辩论双方站的角度不同,评价标准不同,也就不可能出现谁说服谁的结果。辩论不是目的,也不是课堂的全部,正如专家点评的那样,教师应该在评价标准、评价角度、评价过程等方面及时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这样更有利于全面达成历史学习的三维目标。

    3.任由学生的理解误区的发展。由于学生掌握历史事实的广度和深度有限,学生在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暴露出许多理解的误区。学生暴露误区是好事,但如果教师不及时纠正将遗患无穷。如当学生提出“没有封建残余的明治维新能成功吗”这一问题时,就暴露出他们对日本明治维新是否成功存在着理解误区;当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用到“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倒幕运动掌权者是否是工商业资产阶级”、“纯粹的资产阶级政府”、“中下级武士的主力军作用”[8]等知识时,就暴露出学生在理解上的误区。可惜的是案例中的教师并没有对此加以澄清,这不但影响了学生解决“明治维新带有封建残余具有必然性”问题,而且必将影响以后学生对其他相关历史事物的理解。

    4.学习过程的一般规律有余而多元不足。如很多案例基本采用课外收集有关材料,课堂展示学习结果的程序开展研究性学习;而研究结果的展示基本套用历史专业研究生的讨论方法等。我们认为,掌握学习过程的一般规律,是所有学生的共同学习目标之一。但给予每个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程序和展示学习成果方式的权利同样重要。因为学生选择与自己特长相匹配的学习程序和方法更能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率。可见,研究过程具有多元化特性,如研究过程可以穿插体验式学习或有意义接受式学习等学习环节;又如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的方式,除在一问一答中解决问题、双方辩论等方式外,还应包括撰写与交流论文、编制板报、编演课本剧、再现历史场景、模拟新闻会等方式。

    “画龙”必须“点睛”:研究性学习的灵魂是“问题”

    研究性学习开始于问题的形成,结束于问题的解决和解决过程的反思。问题是引导研究性学习展开和步步深入的航标,问题的解决和反思又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结果之一。就目前的实践来看,研究性学习在问题的形成、问题的引导、问题的解决等方面存在一些误区。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思考

“研究性学习”课程已作为必修课正式开始实施了,同时要求各门学科都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不在乎能不能取得什么成果或发现。

一、关于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这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法,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通过媒体、网络、书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筛选,开展社会调研,选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 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最大特点是教学的开放性。

①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

②教学空间是开放的。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体验的作用。学习地点不再限于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要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实地勘察取证、走访专家、收集信息等等。

(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3.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位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1.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2.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新高中数学新教材将按《新大纲》的要求编入以下课题,供参考选用,当然教学时也可由师生自拟课题。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3.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无论是改造陈题,还是自创新题,编制数学开放题都要围绕使用开放题的目的进行,开放题应当随着使用目的和对象的变化而改变,应作为常规问题的补充,在研究型课程中适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应具备起点低、入口宽、可拓展性强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范文第3篇

1.1研究性学习与案例教学法

学者赵洪[2]提到典型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有三种: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研究性教学应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其具体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如发现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支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教学、案例教学等。上述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观点指出了案例教学法本身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典型方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指利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Case)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师指导下学生可开展案例调查研究,进行基于案例的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方法。

1.2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案例研究性学习中的案例来源可以是教师给定的,也可以是学生通过实践调查研究完成的课题或项目。依据案例的来源,案例研究性学习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对基于给定的案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二是基于案例(项目)的研究性学习。第一种基于给定的案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这是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缺陷:教材中的个案信息有限,不可能包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这就使学生在分析案例时缺乏对企业所有问题的全面了解,所作决策难免有失偏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案例分析的现实可操作性。第二种基于案例(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基于案例(项目)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对教师给定的案例进行拓展性的研究性学习,由此克服第一种传统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拓展研究,最后在课堂上呈现。或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和课题或项目开展研究性学习,最后成果在课堂上呈现、分享、讨论、评价。笔者认为第一种传统基于案例问题的学习,学生没有参与到对案例或项目的研究全过程,因而没有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张利荣[3]认为“基于项目(课题)的学习”与“基于问题的学习”相比,“基于项目的学习”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偏重于操作和实践活动。第二种是一种能让学生更深入全过程参与的研究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第一种模式的缺陷。笔者认为案例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可以采用两种模式的结合。第一种可以作为第二种模式开展的铺垫,先经过基于问题的案例研究学习再过度到案例或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学习能力有限的高职生来讲不失为一种更适应的方式。

2高职教育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2.1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2.1.1高职教育内在改革和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要求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自主学习能力。丘莉等指出在中国较为普遍的传输式教学模式的培养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特别是地方高校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急需培养、能力亟待提高。地方高校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容乐观,团队协作能力不足,持续改进能力比较薄弱,学生缺乏反思精神。这也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三个核心问题[4]。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本位为核心的。这种教学理念所关注的是知识客体而非学生主体的发展。高职学生需要通过新型的教育方式来启动他们的自主学习态度、思维与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与反思能力,有利于提升他们可持续发展能力。2.1.2符合高职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宋良杰[5]指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卢森费尔德在1998年的实验研究表明,具有应用性学习和工作倾向的学生,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表现平平,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却常常取得“令人惊奇”的优异成绩。基于此,研究者们建议这些在传统课堂中表现差的学生应该更多地置身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中。受国情影响,上高职的学生往往学习成绩较差(至少是高考成绩较低),他们可以从PBL(基于问的学习)中获取比本科院校学生更多的利益。高职学生学习成绩差跟他们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有关。而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就是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或任务项目导向的,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目标明确,也有助于唤醒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另外研究性学习通过协作交互式的学习系统可以让学生通过和他人分工合作,共同达成目标,会刺激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很多,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方法。案例或项目本身就包含具体实际情境,把理论知识蕴含在具体的案例或项目情境中,可摆脱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平白枯燥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可以说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实则融合了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向学习法及项目任务导向法特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案例教学真实地反映现实,具有说服力和现实的教育意义[6]。案例本身是来源于企业实践或模拟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尤其对于校企合作程度不高的高职院校,案例研究性学习不失为校企合作实践性教学不足的补充。案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媒介,案例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意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研究创造能力,这些素质是学生今后在职场上所应有的创造性素质。

3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的挑战

3.1教师的自身挑战

案例往往包含着跨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再加上研究性学习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有较完备跨课程的知识结构,要有丰富的教学组织、领导技能驾驭案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教师要善于融会贯通启发学生积极大胆思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如《一家饺子馆的物流案例》,虽简短,案例后面的思考题主要是涉及需求的波动、需求与供应的平衡。但如果细细挖掘,可以挖掘到配送、供应链、信息技术、营销、采购、客户关系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从案例中盘活与获取更为实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并提高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其次教师要应对角色的变化挑战———从课堂主导者成为课堂指导者,从教师为中心变为学生为中心,从传授知识到指导学习,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另外,如何组织好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的课堂过程也是很重要的。放权的同时,可能会出现学生由于主动意识及分析能力的欠缺造成配合度低下的情况。因此针对这些情况规范教学流程、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和评价、调动启发指导学生等工作难度很大。

3.2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素质的挑战

研究性学习素质包括研究性学习认知、知识与思维能力、研究性学习方法能力。高职学生本身学习基础较差,自主学习目标、动机意识与能力、学习方法不容乐观。在个性特征方面往往表现为懒惰懈怠、缺乏毅力与自我控制力、认真负责态度,被动消极。不懂得利用学习资源,不讲究学习方法。在以团队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当中,会产生责任推卸、搭便车现象;或产生对成绩无所谓毫无学习动机这种极端现象。因此,如此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帮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难题。

3.3研究性学习资源的挑战

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包括现成教材案例的适用性及研究资源的可得性。教材中的案例是否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新颖性、可挖掘性、适用性影响着案例学习。现有一些教材案例时间过早,过于陈旧,无法显示动态发展情况;或者过于浅薄,不典型、针对性不高、可挖掘性不强,这样案例食之无味,没有多少营养价值,影响案例的研究性学习。另外,高职院校能否为学生提供方便丰富的文献资源,也会影响到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4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组织系统———以《物流管理案例分析》课程为例

4.1《物流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目标与特点

《物流管理案例分析》是物流专业的一门课堂实训课,是基于案例分析与研究的实训课程。换句话说它是以案例作为载体而驱动研究的一门研究性学习课程。课程目的是通过案例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例,学以致用,最终加深对理论的了解,掌握理论的应用。同时帮助学生通过案例研究增长对行业、企业等实际经营见识;并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整理、处理资料的研究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式的合作研究可以培养学生沟通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4.2该门课应具有的特征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课程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实践、开放、互动合作的平台,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1)自主性: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仅起指导启发作用。根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包括选择案例或项目,计划题纲,收集整理分析处理资料,完成报告、呈现资料,回答、评价整个过程,强调学生参与自主。通过放权给学生,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实践性:案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表现在案例是来源于实践,学生可获得间接的实践体会。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参与案例研究性过程。学生参与选择所要研究的对象,完成项目的设计,并进行资料的采集、整理、处理、呈现、分享讨论、评价。这些工作原来主要由教师完成改变为由学生完成,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意义,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最大程度调动出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开放性:教学打破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开放性。第一、学习空间开放性。打破课堂的束缚,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课堂之外的地点开展项目研究。第二、教材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学生要善于利用教材及教材之外的学习资源辅助研究,包括图书馆文献,以及电子文献等。第三、学习合作主体的开放性。学生的合作不再是单纯的师生之间,而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所调研或实践的组织等。第四、教学理念开放性。教师要由主导型向指导、支持、启发的导师转型。学生要开放学习心态,通过自我研究与合作开展学习。第五、答案的开放性。打破教师固设的标准答案模式,研究性学习最主要目标是开启学生的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而不是所谓的“正确答案”。打破条框限制,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心理与思维能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第六、评价的开放性。打破教师统一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参与,基于自评与同学的评价,评价也是思考的过程,通过评价客观了解各组的优缺点,有助于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感觉,调动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学的开放性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力与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研究性学习目标与任务。(4)合作互动性:案例研究法可以采用个人和小组两种形式结合,以小组模式为主,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强调在团队互动学习中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团队互动分享想法、经验,碰撞思考,执行并完成任务。这种互动合作包括学生与自己的互动合作、小组内成员间分工协作、小组之间陈述小组与非陈述小组的互动合作、各小组成员与教师的互动合作和各小组与学习资源的互动合作等。

4.3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的组织系统要求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时期下高校社团;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

引言

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人们在教育研究以及教育实践当中提出了非常多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比如说:教育中的发现学习、教学探究以及启发式的教育教学等。对于我们的新时期高校社团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方式就是对知识的掌握。其实,研究性学习就是让我们对知识产生一种比较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样对于我们的学习会很大的提高和帮助。其中重要的是我们要对研究性学习的明确。目前在我们国内研究性学习根本上没有得到统一,在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当中会有着一定的区别,根据我国学者的看法。研究性学习定义是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创造性的学习。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践和自主以及探索的能力都是我们重视的学习过程。而且一定要让学生能够将学习的内容和生活结合到一起。这样才会让学生能够全方面的去发展。而且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对知识做到非常好的理解并能够做到适当的运用方法。对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上都是能够得到一定的激发。所以说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能够正确的运用并对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上有一定的培养。

一、在新时期高校社团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中的特点

1.新时期高校社团研究性学习开放性特点比较明显

目前来说开放性的原则就是让我们在研究性学习中能够使我们得到灵活的使用。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让开放性体现出来。比如说社团,社团就是对我们平时的兴趣爱好接近的人群聚集到一起。在我们有共同的兴趣中这样会对我们学生的学习能够有效的交流,让更多的学生对知识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学习。而且在社团中很多的学生都是专业不同年纪不同,并且社团还能够让一部分的老师能够产生兴趣。这样一来就会在我们成员本身上知识储备方面会有着非常的差异,在社团中的人们交流的期间就会出现思维上的碰撞,这样会对我们的思维创新有着非常好的体现。我们社团定期开展一些有益活动的时候,不仅对学生的法律学和伦理学以及心理学和经济学等等的一些知识,这样就会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上能够提供更多的选择。

2.强调新时期高校社团研究性学习提出和解决问题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当中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去选择以及确定的兴趣研究专题,这样学生们才会在研究性学习当中发现更多问题,这些问题不断延伸教材内容,并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分析,并加以研究。在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理论性较强;在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当中,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它会是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要载体,学生只要是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就会让自己涉及到很多种的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3.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性特点比较明显

在自主研究过程中,加大研究性学习重视力度,并不断提升学生自身能力与素质,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学生研究性学习问题较大,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结论问题较大,但就学生研究性学习发展来看,这仅仅只是一小部分,关键在于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能否进行独立思考,并做出正确判断。采取多种研究方式相结合得出更好的研究结论,这对于W生整个研究过程而言至关重要,但与此同时,学生也要对整个研究过程加深了解,只有把握正确学习方法,才能在研究课题当中得以应用。

二、新时期高校社团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在高校中,高校社团主要是指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一些团体,这些团体经过相关部门审核

在社团当中,思想教育社团是诸多社团中的一种,这种的社团存在的目标就是要让具有信仰学生形成正确观,为学生今后成长发展提供更大支持。其中的研究性学习目的并非为了让学生学习知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综合素质上得到很大的帮助以及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要做到有效的强调这样才会让学生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我们要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以及实践的能力培养做到非常重要关注。在高校的研究性学习当中一定要时刻强调学生能够丰富我们所学知识,依据我们以前经验并加以运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这些内容是重要关键组成部分。

2.对于目前大部分高校而言,社团活动开展问题较大

主要原因在于其效率不高,程序复杂,另一方面,社团创新意识不足。而研究性学习则能够为社团创新提供重要支持,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要注重思政社团的重要性,这也是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教育社团主要目的是为了为学生提供重要思想指引,使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同时,采取开展讲座与小组学习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学生对社会时事关注加大关注力度,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形式多样,主题明确,更快的提升高校学生个人素质,也有利于开展素质教育。

3.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创新意识的不足

而研究性学习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关键,在思政类社团当中,思想政治工作作用较大,同时也是思想重要实践。思政类社团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问题,不断提升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加大社会关注力度。学生也能够在这一实践当中发展更快,视野更加广阔,自身能力快速提高。思政类社团活动能够让学生得到快速成长,同时,将研究性学习与思政类社团发展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四维性发展速度加快,人格个性化特征更加鲜明,也是推动思政类社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在新时期高校社团中将研究性学习运用进去的策略

1.进行有效意境的创设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好氛围,注重学生研究性兴趣的提升,更好的引导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老师还要采取多种措施来建立更好的平台,运用多种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自由化的环境,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同时,老师要给予学生更多鼓励,对学生的新颖想法,要加以肯定,学生能够更认真探究问题,培养良好习惯,创造更民主化的氛围。

2.重视自主性学习

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老师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给予学生自由选择课题的权利,研究方案的选择更加合适。在这一过程当中,老师要为学生提供研究性指导方法,让学生了解正确学习方法,同时,老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大空间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参与度,充分思考,让学生更好的表现,这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思维。

3.重视互动和交流

社团学生来源比较广泛,其特点各不相同,所以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合作,这样能够将学生本身的特色和专长发挥出来,帮助学生真正地实现共同进步。此外,老师还应该进行评价机制的创新,重视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并将其和老师评价结合在一起。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范文第5篇

一、研究性学习方式与研究性课程

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解有两种,一是研究性学习方式,二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就目前的 情 况看,它们是两个并行的概念。一个概念的界定,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其内涵,即事物的 本 质特征;另一个是外延,即内涵使用的范围。研究性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 式相对应,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知识,从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 、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1]。它是以学生的自 主性学习为基础的。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 形态时,在课 程目标上,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向培养儿童或学习者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在课程内容上, 它涉及各类学科领域及学科间交叉的领域;在课程的实施和组织过程中,它主要是通过组织 一 些探究性的课题研究活动来进行的;在课程评价上,研究性学习课程主要是通过过程性的评 价方式来进行的[2]。

研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其二者并不是相互独立、互无关系的,它们之间有密 切的 联系。研究性学习是最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掌 握和运用都会受到传统的学习方式的影响,因此,需要开设研究性课程来更好地帮助学生冲 破传统学习方式的束缚,为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式提供相对独立的 有计划的学习。它是实现研究性学习方式的重要载体。同时,研究性方式也为研究性课 程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

当今教育理论界对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把探究 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同起来,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研究性学习或者是研究性学习的不完整 的 形式。事实上,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学术规范的,因为“探究性学习”这个概念在历史上已经 有 了特定的含义。它最早由芝加哥大学的施瓦布教授提出,并被理解为:在一个由 自 然事物和现象构成的情景下,通过探究自然事物和现象获取科学知识,掌握从事探究所必需 的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概念,并具有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态度[3]。

在学习的内容上,探究性学习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获得,因此在教学中更多地强调要应 用到理科的教学实践中。研究性学习可以应用到更为广阔的知识领域,它在学校教学中没有 学科的限制,可以说在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对象可以覆盖到任一学科的知识。在学习的情 境设定上,探究性学习强调把知识的学习情境设置成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然后按照预先设 定的顺序一步一步地实现学习过程,这样才可能培养探索能力;而研究性学习则没有 这样的 要求,研究性学习所关注的是产生问题的可能,因为只要有问题产生,就可以进行研究,而 不关注这个问题是来自自然还是来自社会或者是课本。在培养学习者的目标上,探究性学习 由于是在已设置的自然环境下按事先设定好的程序一步一步进行探索,然后从对自然现象的 探索中学到掌握的定理和规律。这样来看,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培养个体在归纳和抽象等方面 的思 维能力,而研究性学习则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主地发现问题,然后以研究的 方 式来解决问题。在研究中学生要独立设计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个过 程中,学生不仅学到新知识,还可以培养研究所需要的综合能力。由于研究方式的多样性和 研究对象的 广泛性,研究需要学生具有综合能力,诸如观察、推理、抽象、归纳、动手能力等。但是 ,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也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重视学生在获得知识方面的主 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从事研究的能力和探究世界的科学态度等。同时,探究性学习还有助 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

三、研究性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1.研究性学习是否排斥“接受性学习”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把学习知识的行为区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在 接受 学习中,学到的主要内容是以定型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要求他们通过记忆,把学习材料内 化或结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而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不是给与的,学生必须亲自发 现它,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布鲁纳对“发现学习”的方式解释得更加具体。他认为 ,这 种学习方法要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 题。然而,开展研究性学习决不是排斥对知 识的获取和掌握,绝不是否定理解和记忆式的“接受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恰恰相反, 它力求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要求学生通过探究,超出现行教材规定的范围,去获取 更多更广的新信息新知识。深入剖析研究性学习的指向可以发现,它的“知识”目标是建立 在 对知识形态分类的理解之上的。早在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一份《以知 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里,把人类迄今创造的所有知识分为四大形态[4]。我们 分别称这四类知识为事实知识(事实和数据)、原理知识(自然和社会原理和规律)、技能知 识(工作的技能和经验)、人力知识(知道谁有知识,能做哪些事)。

人们通常需要通过不同的渠道学习不同的知识。对于前两类知识,可以由读书、听讲和 查阅资料等方式学习;对于后两类知识,则更多地需要学习者的实际经验和体验,需要 有特殊的教育环境和真实情境,主要依靠实践和探究来习得。应该采用哪种学习方式, 关键要看所学知识的层次和类型。我国中小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误区在于只用“接 受学习”一种方式来对待所有形态的知识,或者说没有认识到知识具有不同的形态,学习也 必须采取不同的方式。

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是在“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扩展到多“ 技能 知识”和“人力知识”的学习。所以强调“发现学习”的研究性学习,也应该把“ 接受学习”包括在学习过程之中。

2.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与答案哪个更重要

从活动的形式上看,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往往围绕某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以问题 的解决和表达而结束。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 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和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原来的 问题 ,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习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既是 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关键,也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传统的学习重视问题的答案,特别是所谓测验的“标准答案”,往往忽略问题的本身。而问 题 意识和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的基础。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新,但没有问题一定没 有创新。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当今我国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研究性学习是围绕解决问题来组织教学的,让学生在解决问题 的 氛围中学习研究方式。心理学认为,问题是个人面临的、不能用已有的经验直接处理的 一种情 境。我们可以看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组织的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习活动中的创新,或 者是一种创新学习。在学习期间,学生为了解决问题,总要提出各种假设或设问,研究 活 动要引导他们去验证假设,可以通过观察、调查、实验、推理、分析、比较乃至科学幻想 等方法,通过探究和重新发现,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人们通常以为探究学习的各阶段是线 性 的,先是问题,然后是观察或者是实验,最后是答案。事实上,探究并不是完全按照这种顺 序 发展的,实际上每一个阶段都可能产生相互影响。观察往往会引起新的问题,结论也可能带 来新 的探究。探究过程更多地表现为循环往复,而这种循环往复的探究活动运用于学习之中,将 意味着学习的非线性,意味着能够学到更多更广的内容。因此,研究性学习必须摒弃所谓 的“标准答案”,而引入“开放式答案”的观念,使问题解决的可能性是多种多样的,甚至 是有无数解的。

3.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教师还是学生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的特征,这一问题的答案就很明确了 ,研究性学习的主体自然是学生。换言之,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只 当“配角”。但在当今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却常演出“喧宾夺主”的闹剧。在研究性学 习 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师生双方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从而确立民 主平等、尊重信任和互相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虽然作为“配角”,在研究性学习中对教师的要求却更高了。要求教师要有精深的专业 知 识和广博的基础知识,并且要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娴熟地驾驭课堂,拥有教学研 究 和探索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对课程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才能发挥组织者、协调者、管理者和指挥者的作用 。

参考文献

[1]陆郺.研究性学习及其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0(10).

[2]钟文芳.研究型课程的定位、特点及实施中的难点问题[J]课程教材教 法,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