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

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

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字】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实施;评价

一、引言

高中化学主要研究的是物质,通过研究其组成以及结构,逐步掌握这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性,了解它在人类的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本篇文章将以高中化学的研究性学习为探索对象,通过论述其实施和评价的具体内容,进一步明确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所在。

二、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慎重选择研究课题

一般来讲,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过程当中可以选择的课题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问题。化学本身就和生活生产以及社会科学密不可分,对于化学的研究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面临的各种问题,从实际的研究内容入手,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条件,也能够提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具有研究意义的化学实验。化学实验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经过研究总结概括结果的能力。一般都是只有课题的具体要求,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独立进行原理、仪器、方案以及结论所有过程的确立。整个实验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团结合作以及谨慎沉着的精神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三,对于学科中的重难点部分进行专项的探究。在高中化学的课程教学当中,有一部分内容被列为重难点考察内容,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专项地探索研究,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氯碱工业”这个课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专项研究——通过实际工厂的参观学习,相关工作人员的讲解介绍以及网上资料的多方位查找,让学生发现问题;再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于实验原理的深层次理解;最后,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动画设计和制作,激发学生对于电解饱和食盐水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的思考以及对于氯气这种化学物质的特性的探讨。

第四,多门学科相互结合的综合性课题的研究。研究学科之间的整体性以及综合性成为近些年来科技发展的方向,包括材料化学、环境化学、生命化学以及能源化学等等,所以,把多门学科相互结合的综合性课题作为研究对象,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合理安排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从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性质来看,高中化学的研究性学习的进行不会有固定的教学程序可以遵循,人们往往选择的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教学模式,也就是一种教学的具体思路。确定了教学的思路之后,通过实际的教学应用,对教学的具体过程进行逐步的改进与完善,最终得到最优的教学方案。

第一,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具体的过程包括:慎重选择课题,合理确定实施方案,信息收集与整理,知识的应用与创新,最终成效的确定和评定。

第二,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具体的过程包括:慎重选择课题,合理确定实施方案,进行实际的调查学习,所获得信息的处理,最终研究成果的展现和评定。

三、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1.评价的具体内容

第一,学生在进行具体实践过程当中的态度。具体包括:参加课题研究过程当中的参与性;个人任务的完成性;资料收集整理以及分析的效果性;进行研究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和他人的团结协作性。

第二,最终收到的学习成效。具体包括:研究课题的具体方案;具有的研究价值;最终论文的编写;附带的调查报告,读书笔记以及模型课件的制作。

2.评价的具体程序

不论是开题和课题进行过程当中,还是最终的结题,都必须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开题评价主要是考察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期评价针对的是研究学习进行的状况,包括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难题的克服以及学生之间写作精神的体现;结题评价针对的是学生在进行课题的整个过程当中的表现,从资料收集到结题的整个过程,最终成果的展现尤为关键。

四、结语

随着人们对于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这为化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平台。只有把学生的兴趣爱好放在中心位置,从教学的实际状况和条件出发,才能为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实施与评价确定出最优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穆维泰.利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考试周刊[J],2011(64).

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67-01

ffffff

2000年初,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项内容;2001年,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又将研究性学习列入必修课,并倡导其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目前,研究性学习在理论层面探讨的较多,而在实践(操作)层面的研究则略显不足。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虽然当前研究性学习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设置,但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必然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研究性学习”这种新的课程概念成了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基础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下面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尝试。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认识的方法。结合适当的教学内容将关于研究性学习整个过程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分散到教学中,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适时抓住可利用的问题进行及时地渗透。

如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教学中,教师把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分解成四个实验阶段得出植物的向光性与生长素的联系。第一步是“关于引起植物向光生长物质的产生部位的实验研究”,通过假设-实验-结论的过程,得出“该物质由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结论;以后逐步推出“植物的感光部位是尖端”,“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这种物质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再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结论。学生通过此过程中激发了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提高了发现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和分析结果的能力,培养了展开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能力。

又如在《动物激素调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法、文献检索法、网络检索法等多种方法对肾上腺素的作用、糖尿病、兴奋剂等进行课前研究,然后在课堂上布置学生的汇报,让他们交流各自研究的过程、体会、结果,并相互作评价,丰富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的经验。

教材上有关生物科学史的内容,是提高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认识的最好材料,如孟德尔如何得出遗传学的两个规律、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等,为研究性课题的开展提供基本思路和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

二、结合研究性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除了立足于课堂,深入挖掘教材外还可以将研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向研究性课程延伸,进行生物学专题研究。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高中各年级必须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专题研究性学习课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又一途径。

结合高中教材编写顺序,兼顾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时间,季节,条件等因素),在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部分可开展:细胞癌变、衰老的原因;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方法、过程研究。在生物的新陈代谢部分可开展:不同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植物细胞液浓度的测定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的取代材料研究。在生命活动的调节部分可开展:不同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含羞草叶片应激性及其原理的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在遗传和变异部分可开展:甜玉米与非甜玉米的杂交实验、色盲的调查。在生物与环境部分可开展: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个体数量金字塔调查;城市周边水污染状况的研究等。

生物学作为一门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自然科学,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上,可以大有作为。例如“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以及“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发生关系”等课题都非常适合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以较新的内容和形式代替课本中的内容和常规的教学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落实知识

三、结合开放性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结成实验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实验。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把实验分为三类,分别选择开展实验:

一类是由教师提出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并设计好实验实施的方案,由学生来按照方案实施实验,通过实验体会科学实验的一般过程、对生物实验或生物学的兴趣、及一些基本生物实验器材的使用。例如: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动物剥制标本的制作;乙烯利对果实成熟的影响等。又如,在可溶性糖实验中,学生发现把斐林试剂加入试管中并不是蓝色而是绿色,由此探讨。

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误区;策略

在“研究性学习”流行的背后,我们不禁要反思“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是否适合所有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是否存在一些误区呢?出现这些误区的原因是什么?又将如何改进呢?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提高物理课堂学习的效率.

1研究性学习的误区

“研究性学习”是比较适合高中物理学科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地应用.该研究方式注重研究问题的方法,关注学生对问题猜想、实验设计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一节课就是一个“研究课题”,那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有什么误区呢?

1.1过于注重方法论,缺乏对学生本体的思考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研究的课题”是统一设置的,学生没有选择.学生在研究课题上都没有选择,自主更是无从谈起.另一个方面,学生的能力存在着差异,有些内容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探究的,也就是课题探究与学生的原有认知无法构成正向的联系,无从着手,或是在原有的经验水平上徘徊,无法实现创生与开发,最终还是回到了课程知识的传递.

1.2不是所有的知识内容都适合“研究”

高中物理教材有着很强的系统性,同时知识内容较为抽象,研究性学习并非适合教材中所有的章节进行教学,比如“电场线”、“磁感线”如何形象地表示电场和磁场,这些知识内容有很多“约定”的东西,如果放手让学生研究,学生可以“看到”形态,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很难理解形态的意义,更不要谈电场、磁场的方向如何表示,对于这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需要老师讲授的知识,让学生研究是不合适的.

1.3过于注重形式,为“研究”而“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地推进,“研究性学习”方式被广泛地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都要想方法进行“研究”.在教学设计中难免每节课都想着研究,对一些简单的知识点,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能够很容易掌握或者已经掌握的,教师为了体现研究性学习而设计出问题进行研究,无法提升学生能力.

1.4缺乏对“本质”的理解

我们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有没有思考如下几点:

为什么要进行研究性学习?

提出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是什么?

我们在设计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标准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是注重研究过程的学习,研究未必能够得到结果,而更多地注重探究的过程,学会探究的方法,但是当前的高中物理考查方式不仅仅注重结果,还关注知识的应用,所以“研究性学习”并不是适合当前的高中阶段学习所有内容,也不适合所有学生.

2研究性学习改进策略

2.1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多种研究方案供学生选择

“选择”是自主性发挥的第一个要素,对于适合采用研究性学习的知识内容,在课堂组织时,我们要有课前诊断的过程,发现学生的思维基点,根据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设计出多种学习方案供学生学习,比如,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笔者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2.2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整合

学习方式的核心是如何加工和处理信息,为此给学生提供足量的信息是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前提.笔者认为在当前教育信息化大的背景下,教育技g和信息技术日异月新,我们应该改变我们当前的教学观,科学地选择多元化教学手段来丰富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借助于网络交互功能,研究性学习可以采用先学后教、翻转的课堂形式来组织,提高教学的“实时性”、“个体性”,结合学生的个体特征和学生的思维需要定制适合于学生发展的问题、方案,与学生个体互动.笔者认为在设计问题时要具有选择性,在学生无法进行探究时,或是不适合实验探究时,可以借助于技术进行仿真模拟,借助于信息化技术提高我们高中物理教学的层次,打造个性化学习平台,促进学生的个性、认知更好、更深层次发展.

2.3注重情感教学目标的渗透

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第4篇

1研究性学习的误区

“研究性学习”是比较适合高中物理学科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地应用.该研究方式注重研究问题的方法,关注学生对问题猜想、实验设计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一节课就是一个“研究课题”,那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有什么误区呢?

1.1过于注重方法论,缺乏对学生本体的思考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研究的课题”是统一设置的,学生没有选择.学生在研究课题上都没有选择,自主更是无从谈起.另一个方面,学生的能力存在着差异,有些内容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探究的,也就是课题探究与学生的原有认知无法构成正向的联系,无从着手,或是在原有的经验水平上徘徊,无法实现创生与开发,最终还是回到了课程知识的传递.

1.2不是所有的知识内容都适合“研究”

高中物理教材有着很强的系统性,同时知识内容较为抽象,研究性学习并非适合教材中所有的章节进行教学,比如“电场线”、“磁感线”如何形象地表示电场和磁场,这些知识内容有很多“约定”的东西,如果放手让学生研究,学生可以“看到”形态,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很难理解形态的意义,更不要谈电场、磁场的方向如何表示,对于这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需要老师讲授的知识,让学生研究是不合适的.

1.3过于注重形式,为“研究”而“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地推进,“研究性学习”方式被广泛地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都要想方法进行“研究”.在教学设计中难免每节课都想着研究,对一些简单的知识点,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能够很容易掌握或者已经掌握的,教师为了体现研究性学习而设计出问题进行研究,无法提升学生能力.

1.4缺乏对“本质”的理解

我们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有没有思考如下几点:

为什么要进行研究性学习?

提出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是什么?

我们在设计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标准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是注重研究过程的学习,研究未必能够得到结果,而更多地注重探究的过程,学会探究的方法,但是当前的高中物理考查方式不仅仅注重结果,还关注知识的应用,所以“研究性学习”并不是适合当前的高中阶段学习所有内容,也不适合所有学生.

2研究性学习改进策略

2.1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多种研究方案供学生选择

“选择”是自主性发挥的第一个要素,对于适合采用研究性学习的知识内容,在课堂组织时,我们要有课前诊断的过程,发现学生的思维基点,根据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设计出多种学习方案供学生学习,比如,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笔者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2.2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整合

学习方式的核心是如何加工和处理信息,为此给学生提供足量的信息是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前提.笔者认为在当前教育信息化大的背景下,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日异月新,我们应该改变我们当前的教学观,科学地选择多元化教学手段来丰富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借助于网络交互功能,研究性学习可以采用先学后教、翻转的课堂形式来组织,提高教学的“实时性”、“个体性”,结合学生的个体特征和学生的思维需要定制适合于学生发展的问题、方案,与学生个体互动.笔者认为在设计问题时要具有选择性,在学生无法进行探究时,或是不适合实验探究时,可以借助于技术进行仿真模拟,借助于信息化技术提高我们高中物理教学的层次,打造个性化学习平台,促进学生的个性、认知更好、更深层次发展.

2.3注重情感教学目标的渗透

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模式 探讨 地理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有15个必修学分。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给出的定义是:“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作为学习观,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在研究性学习情境中,学习者以问题解决为主要的内容,以发展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不论是作为一种学习观念还是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问题性、探究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明显特点。研究性学习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涉及面极广的科学,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形成复杂系统,是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有关生活、环境、产业发展等课题,都与地理学科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从地理学领域来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学科方面的优势。

一、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涵

对于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目前还没有比较明确和准确的界定,有人认为只要是在地理课上进行的,或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属于地理科学范畴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地理研究性学习,例如,“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地理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地理信息,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联系,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与建议”,此类概括没能体现出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来源广泛的特性。还有人认为“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采用探究的程序和研究方法,发挥地理学的专长,以人地关系的协调共生为准绳,通过体现地理科学的哲学、科学、应用和教育价值,以达到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创新和实践能力目的的研究性学习”,此类概括又过于宽泛,没有突出地理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从学科的特点看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其思维方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研究立意注重于“人地关系”,研究角度上偏重于“空间结构”,因果分析上注重“综合性”集成,同时还需运用“前瞻性”思维来预测某种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发展前景。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及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特性,笔者认为: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地理环境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应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分析事件的因果联系,并使获取、分析、运用地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的学习方式或学习活动。

二、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

1.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原则。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一是要遵循乡土性原则,为了方便学生对所选题目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索,学生必须对所选题目的背景知识及关联资料有一定的了解,在选题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来进行,这样不仅有利于资料的收集和进行实地的考察,而且所探索的问题也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二是要遵循实践性原则,《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地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学习直接经验的途径,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要遵循探究性原则,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学习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用地理思维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并由此发现值得去探索和研究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调查、研究、分析身边地理现象的规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地理学科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与高中地理教材理论有关的内容。高中地理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可以考虑作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可以引发“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与住宅小区楼距的关系”问题,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引发“气候与当地农耕制度的形成”问题,工业区位的选择可以引发“影响某厂、矿布局的因素分析”,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引发“某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河流的综合开发可以引发“某河流水的污染及治理”等。这些问题都可以结合当地的实践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并辅以查阅资料等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将教材理论引延成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强化感性认识,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此外,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某些知识的原理和规律,可以培养学生对复杂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2)与生活环境有关的内容。新一轮的地理课程改革强调要“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用身边的地理知识”。因此,学生在选择地理研究性课题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如“学校周围的噪声污染与治理建议”、“家乡交通方式的变化”、“某类农作物地域性分布的成因分析”、“使用一次性餐具对环境影响的调查”、“某城市气候热岛问题考察”,“某类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与种植的关系调查”等。通过对身边的地理问题进行探索,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身边与地理学科有关的问题,并让学生亲自走访调查、动手实验等亲身实践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

三、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1.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细化。地理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细化,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可达成性。例如,“某河流的环境污染及治理”专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如下内容:河流污染物种类、污染源;水样送检所需要的化学实验条件及方法;当地居民及有关部门对河流水污染的态度;河流水质与居民的健康关系;河流两岸的绿化情况,存在的问题;可借鉴的治理措施。

2.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要明确。作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在活动开始之前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如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研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方法;在调查、测量、访问、实验时要踏实、严谨,力求获取准确的信息;同项目组(以5人为宜)的成员既要有明确的分工,又要有密切的合作;利用多种媒体(书刊、网络、影像等)查阅相关信息时,要学会加工整理信息;研究结论要有新意、要有自己的观点,避免抄袭。

3.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不宜太大或太空。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其课程目标中提出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此外,研究性学习本身也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联系,但有些学生在选题内容上涉及面大而全,选题后却无法进入实践、体验环节,最终只能通过查阅资料,整理加工信息,这样极易出现抄袭他人成果的现象。例如,《关于环境污染的研究》课题,选题的出发点很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环境污染的问题很多,实施起来难度比较大。因此,在选题上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拟定,尽可能做到要小而专,如上述题目可改为《某河流水污染问题的研究》。

四、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根据高中阶段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合地理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可采用下列方法:

1.实验观察法,此类方法主要用于自然地理方面,需要借助有关的实验、分析有关数据,来寻找答案。如水和沙的热容量、石灰岩的溶蚀、水的污染、大气环境的污染、土壤的肥力、天气的各种现象等需要通过实验获取数据来解释其成因等。

2.野外考察法,这是地理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无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还是经济地理学研究,都比较常用。一般分为室内准备、野外实地考察和总结研究三个阶段,常用于对旅游资源、土地资源、地质地貌、水文、区域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3.资料信息整理法,利用书刊、报刊、网络等手段搜集各类文献资料、地图和统计图表,然后进行整理、分析、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4.技术经济论证法,常用在生产布局和村、镇、城市规划中,先将布局和规划中技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结合起来,对各种方案进行对比论证,然后选择最佳区位和方案的一种研究方法。

五、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提出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是:问题创设阶段实践和体验阶段表达和交流阶段。笔者认为,在问题创设阶段,既可以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供参考问题,关键是要组织人员对拟研究的问题进行审核,以避免问题过于宽泛和缺乏实践环节。当研究问题及指导教师拟定后,教师在地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起组织者、指导者、学习者、管理者的作用。表达和交流阶段是地理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要提供时间、场地给学生,表达的形式除了撰写调查报告、搞展板、出墙报外,最好能安排口头报告会,这样不仅能使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其他同学分享成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辩证思维。

本文通过对海南十六所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情况的调研,结合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拟定了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见图1)。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周积云,吴忠喜.探索.体验.成长[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5-13.

[3]袁维新.论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的特征[J].浙江教育科学,2001,(2).

[4]吴永军.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0).

[5]全疆发.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改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6):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