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第1篇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问题情境的设置,途径之一是让学生亲历自然情景,发现问题,拓展想象,深化思维,再在探究中学到知识。

例如在《光》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中出现的可以赖以创设情境的“触发点”,多次创设问题情境。如在引导页中,有这样一段小诗:“星星眨着俏皮的眼睛,太阳送来无尽的光明;雨过天晴常见彩虹的身影,有了光才会有缤纷的美景。”教师如能抓住诗句的意境,或声情并茂地朗读诗句,或对光的现象进行一番入情入境的描述,把学生带入到因光而生的美丽境界中,他们势必对光这种现象的来源、性质和作用等有关光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第二段中,对“阳光来自远方,走的是一条什么路径,光与七彩颜色有何关系?”一问,教师不能急于作答,而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回忆与彩虹有关的童年经历,产生关于“大雨过后,彩虹出现”原因的问题,然后教师再要学生试着回答,或以一句“这一切,都等着我们去弄清、去探索”的导语引出本单元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的探究欲望就将极大地被激发。后来在同单元的《彩虹》一课中,教师安排了“再现彩虹”活动,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彩虹”,使他们对彩虹这种自然现象不再觉得陌生和遥远。

问题情境的设置,途径之二是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在探究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例如,教学《有趣的磁现象》一课,为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善于思考和探索,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先准备道具――一个透明玻璃杯,一个硬币,一小块磁铁(事先藏着),教师一上课就为学生表演一个小魔术――“硬币不见了”,当着全班学生纵目睽睽把硬币“偷走”了,全班一片哗然。此时,老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想问的问题:“为什么我的手不能变走硬币呢?“难道老师的手有机关?”“究竟是什么秘密呢?”“老师的手有磁性吗?”此时,学生探究的兴趣达到了沸点。教师再在让学生充分作出假设和推测后,亮出“谜底”,学生就会在大脑中留下永久难忘的印象。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与学生共同操作,或及时提供帮助。

二、挖掘课程资源,在实践中求知

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探究浇花喷水器的原理,了解家电线路的设计,进行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开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收集生活中的废弃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电话听筒,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可以用来做其他实验的器材,帮助我们完成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对科学的探究,在探究中体现了对科学的认识过程。三年级《往水里加点东西》一课,学生通过实验知道糖和盐能在水中溶解后,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在水中溶解?这时,教师不须讲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将油、茶叶、面粉、粉笔末等物体投入水中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实验可以找到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在水中溶解,像油,粉笔末,砂等物体都不能在水中溶解,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获得了知识,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教学策略;优化;评价

一、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综合实践课开展的前提是学生的个体感性认识和积累的直接经验,课程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体现学生对综合知识的掌握情况。生活化的综合实践课有利于学生养成合作、团结、积极等良好的精神和品质。在综合实践过程中,每个人都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学习团队中重要一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各种综合能力同步提高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还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成就感,并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

在综合实践过程中,没有资料可供参考和借鉴,也没有教师或家长随时随地的指导,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通过自主或协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优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思维方式。综合实践课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变得更宽,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内容也变得更为丰富,在广阔的学习空间中能够充分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打破原先陈旧的思维方式,发挥无限的可能性。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开展为学生动手动脑提供了一个平台,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对学习和接触的东西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不仅能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而且能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对于学生长远的人生发展乃至我们民族的未来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教学能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让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使学生更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从而使人生变得更加美好!

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注重小学生的实践与参与,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1]。

二、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依托生活元素,巧设教学情境

感性认识、直观思维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认识世界和思考世界的特点,是小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最主要方式。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还不成熟,加之生活经验积累较少,对一些深刻的内容并不能充分理解,就像刚出生的孩子一样需要慢慢地学习和成长,在时间的积累和逐渐的成长中才能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由肤浅变得深刻。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好玩、对各种事情充满好奇的阶段,这样的天性使得他们喜爱综合实践课胜过传统教学课程。传统的听授课一般都是教师在前面讲课,讲授的内容都是已经被证明和证实的固定的定理,如果不及时更换学生不适应的学习内容,那么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探究和学习只能在“一潭死水中扑腾”[2]。

比如教师向学生讲解“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结论时,如果只是让学生通过课本上的几个例子就明白这一结论,而不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能得到这个结论,学生的思维就被教师的讲课过程所限制,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思考能力。如果不让学生去思考,去创造,就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使得学生的学习裹足不前。

如果每一位教师都立足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思维的发展水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各种有趣的课堂活动,创造一种充满吸引力的学习氛围,必然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也能使得小学生综合实践课的高度更上一层楼。

比如在学习《杨桃》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应该以真实的杨桃为授课参照,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杨桃,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更加深刻地去理解课文表达的内容。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实践氛围,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进而深刻地去思考,去想象。

(二)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满足学生乐学的需要

小学综合实践课应该切合实际生活,注重生活时间和空间的多元化,构建一个三维网络体系,这个三维网络体系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减少课堂固有知识的讲解,更多地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社会的各个领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并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探究世界。所以,实践活动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动方式以班级或者小组为活动单位,让学生通过参与不同的实践活动来丰富学习内容,增加知识的深度,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过程中,既可以轻松完成教师留给的学习任务,又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此外,在小组活动中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学生在共同协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进了友谊,提高了自我认知。

比如在“零用钱,我们该怎么用?”的主题综合活动实践中,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分组,适时引导学生可以对身边的同学和朋友的实际情况展开实践调查,如对身边的学生怎么花钱进行调查,还要对周围学生的家庭收入情况进行调查访问等。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使参与活动的学生认识到零花钱的来之不易,也能使学生体验到综合实践活动带来的无尽乐趣,从而实现快乐地学习。

(三)尊重个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生活环境。在小学综合实践课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理论联系实际,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慎重,首先必须贴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比如在进行《通讯工具的发展》这篇课文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父母和亲戚朋友使用的手机进行观察,然后带领学生去手机专卖店观察手机流行的品牌型号以及外观,再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手机发展相关的知识,如果当地有通讯科技类博物馆,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博物馆,最后让学生根据接触、认识的知识和整理的内容,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设计出自己理想中的概念手机,并手工制作成简单的模型,在课堂中进行展示介绍。教师则根据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综合评定,选出“最优小组”或“最佳作品”,对优异的学生予以奖励,对有待提高的学生予以鼓励,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思考创造的快乐和成就。

(四)生活实践导学,推动主体探究

小学综合实践课应该减少课本上的讲解内容,以生活实践为导学内容,让学生的生活情景和状态成为教学导学内容的依据,让学生在生活中思考,探究,想象,与同学交流、探讨结果。在整个过程中,要以学生主体探究为核心,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发挥主要作用,避免学习只停留在空想和强行灌输知识的状态。例如在《亡羊补牢》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还要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主旨和教育意义,可以设置一个让学生反思自身不足的小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纠错并能马上体现这些不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让学生主动进行自我纠正,自我体会,自我理解,让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和理解文章的真谛。

在学生展示特长的时候,教师不应该仅将终点停留在学生具备的特长方面,还应更加注重学生展示自身特长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过程的重要性,即实践的重要性。例如在“今天我当家”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安排学生负责家中部分的家务劳动,让学生养成做家务的习惯,培养其勤劳不怕吃苦的精神和品质,也体会一下父母的不容易。如在展示拿手菜的时候,我们期待的不应该是孩子对菜谱的讲解有多么熟练和生动,而应该注重孩子“做”的这一行为,品尝孩子用“心”做出来的手艺,感受孩子的劳动付出后的进步和成长。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知识和思想传导就可以实现的,而是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

三、u价与反思

小学综合实践课有着传统教育模式不具备的突出优势,弥补了传统授课方式的不足。综合实践课生活化,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并在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潜能,不断提升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3],使得学生能够用丰富的知识结构更合理地规划出自己的人生,使人生变得更加精彩和美好!

当前,综合实践课的开展还有待优化,面临的各种问题还有待解决。然而,依托生活元素,巧妙设置教学情境;注重生活时间和空间的多元化,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注重生活实践导学,推动主体探究是当下让小学综合实践课的生活化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综合实践课程应该落实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领域。政府应该积极提倡和鼓励各级学校落实教育部关于增加教育实践课的倡议,有效开展综合实践课程和活动,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推动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宝珍,熊鹏,马光明.深挖资源,积极探索农村小学综合实践的新路子[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2(10).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探究;实践;评价;论文下载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其基本模式是: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评价总结。

一、创设情境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对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引人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直观材料和生活实例,诱发思维,引导思路,增强探究的内驱力。如教学“分一分”,教师引导学生从整理文具与学具入手提出问题:“那些东西放在学具盒里?哪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这样设计比较符合低年级刚入学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愿意动手摆弄进行分类。再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让学生说出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的度数,教师马上准确无误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老师连看也没有看到我的这个三角形,怎么就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心中充满好奇和疑问,都想知道老师有什么“法宝”,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

二、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课堂上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去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如教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时,教师让学生用尺子去量一支铅笔的长度,要求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零刻度对齐,另一端指到几,这支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时一个学生问:“老师,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一定要把物体的一端与刻度尺的零刻度对齐吗?”这时的教师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对这名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给予表扬鼓励,然后说:“如果你们手中的尺子是一把折断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你们分组研究看看,能否量出铅笔的长度?”此时,学生的探究兴趣非常高,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通过讨论他们发现这把断了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同样也能测量出铅笔的长度。这个问题的解决,相信一定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三、合作交流

合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合作交流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如学习了乘法以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题:把下列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7+7+7+7+4 ,学生思考后列出了三种不同算式:①7×4+4②7×5―3 ③8×4 , 然后,教师让学生针对这三种情况分小组进行讨论、比较、交流,使学生明白前两种算式含有加减运算,不能算为一个乘法算式,只能算为一个简便算式,只有第三种算式才符合要求。这一过程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合作探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四、实践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探究性学习也注重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这里的实践运用不是练习题的技能操练,而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仍然是一个探究过程。教师设计练习时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学生通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掌握知识,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例如:学生在自主探索圆面积S=πr 这一公式后,教师让学生计算学校的圆形花坛,圆形钟表面的面积……这些实际生活中的圆形物体没有圆心标示,直径、半径又不能现成地获得,怎么办?学生再次经历独立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想出“用线绕钟面一周量出周长,再计算出直径或半径……等好多办法。通过这样的练习,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总结

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一是对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进行评价;二是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使学生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及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并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感悟,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让学生多“看”

所谓让学生多“看”,并不是让学生当观众,看老师如何表演,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得出结论,主动地构建知识,提高观察能力。在教学中多提供观察的机会,教给学生一些观察方法,让他们通过观察找出知识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以及规律性的东西,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

五、让学生多“表现”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特别在意来自于老师的奖励和同学们的认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他们活泼爱动,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适当地创设一些让学生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如上台演示、板演、当小老师、当小小售货员等,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心理上的成就感。

六、教师少“包办代替”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探究 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就是当学生精神不振、失去信心的时候,使他们振作起来,唤起他们的信念。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一、优化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民主的前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创造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教学氛围,可以消除学生的心理胆怯与依赖,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地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教师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就能保证学生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逐步形成进取、探索、创造性的学习品质。因此,用爱心感染学生,用真情换取信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让学生从你的课堂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的生活。”

二、发挥实验功能

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在实验教学中一定要体现科学探究,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通过实验探索研究问题,获得知识,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品质。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实验要直观、准确、安全,操作过程要规范、严谨、科学,学生实验要提前精心准备。实验时,要耐心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失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1.做好演示实验,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演示实验时,力求做到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描述准确简炼,起到示范作用。有时我还会增加一些实验吸引学生,加深印象。

2.认真组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一起进行有目的探究活动。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科学知识,印象才会更加深刻,并大大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3.适当选用生活用品代替实验药品。实验中适当选用生活中常见的用品代替实验药品,并发动学生参与收集,制作,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用自己找来的鸡蛋壳、铁钉与稀盐酸反应,制出了二氧化碳、氢气的时,他们是那么的认真,俨然一副科学研究的态度。这样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得了课堂内所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及时巩固训练

心理学记忆规律揭示,训练巩固越及时越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练习,这些练习有的针对知识点,有的针对实验,有的放在每章小结之后练。这种由浅入深的训练活动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加上及时方法指导和训练结果反馈,使学生知识得到及时有效地巩固。使课堂变得积极、主动、高效。

四、实施现代化教学

有时候,一些现象,教师很难给学生解释清晰,利用借多媒体手段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依据,促使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把难以理解的内容利用多媒体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迸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例如:可以把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的被子植物开花、传粉和结果的全过程在几分钟内从屏幕上显示出来。通过动态教学,为突破难点创设了良好的求知氛围,那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减轻教师课堂的劳动强度。通过录像和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介绍科学发展历程,科学家生平事迹,介绍祖国科技发展成果,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也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优化教师用语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 有效课堂管理策略 多样性

课堂具有多面性、公开性、不可预料性等特征,教师如果没有积极地态度和有效地策略,许多课堂问题就会随之而来。如何实现有效地课堂管理?下面结合历史课堂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教学和管理紧密相连

课堂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有许多问题会在不经意间发生,而课堂管理与教学过程是紧密相连的,良好、有趣的课堂教学是课堂管理问题出现的有效防线。

历史教学有其独特性,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凸显其“人文性”“创造性”,把呆板的课堂变成活跃的舞台,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如何让课堂教学做到既不“死板”又“有序”的?这就要求教师把更多精力花费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引诗词,巧编歌谣,多搜集历史人物故事,多与当前热点联系,多引用乡土教材,多设计探究性的活动,让历史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一旦学生专注于学习活动,课堂问题出现的概率就会降低,学生也会在无形中形成有效的自我管理。

此外,教师还要多反思,认真书写教后记,把课堂上的亮点和问题记载下来,研究分析,总结经验教训,逐渐使历史课堂走上高效之路。

教师应该明白:教学影响课堂管理,课堂管理问题影响教学,管理的有效性与有效的教学密切相关。

二、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一堂课四十五分钟时间,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教师除了要有序安排教学任务外,还要有序安排非教学任务(如:发作业本、收作业本、擦黑板、投影仪的准备、宣布事情等),让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以历史教学课堂为例,谈谈如何有效利用时间:

1.细化环节,标注时间。

备课时,每个环节尽量细化,并标明时间控制范围。如上《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节内容时,先复习巩固前一节内容——《文艺复兴》,加深记忆(2分钟);默写十个基础题(3—5分钟);收默写本(非教学任务,控制在1分钟之内);讲授新课内容-新航路开辟背景(3分钟);新航路开辟过程—四条航线及航海家(10分钟);播放幻灯片,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3分钟);学生学习航海家的优秀品质的讨论(5分钟);适当停顿给予学生做笔记标注重点内容(1~2分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组讨论(5分钟);教师点评小结(3分钟);布置课堂作业,学生当堂完成,教师讲评(4分钟);布置课外作业(1分钟以内)。

当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机智地调整各个环节中的时间。在设计过程中教师把每个环节量化,主要是让教师有个时间概念,走进课堂时能胸有成竹,能把握好教学节奏,以减少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和课堂问题的发生。

2.注重提示,把握过渡。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并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学生因不良情绪而造成的对课堂管理的干扰,比如,有部分学生注意力分散,开始讲话,左顾右盼,甚至可能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为了保障课堂顺利进行,教师必须适当给予提醒。如:“某某同学,请你准备好,接下来这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留给你发挥!其他同学将对你的回答做出评价!”通过这种比较友善的提醒,一方面要让开小差的学生注意力回归课堂内容,另一方面要告知全体学生,你们每个人都有学习任务。这样可以让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到课堂,预防课堂问题的产生。

课堂上各个环节之间需要一定的过渡时间,教师如果能有效地安排过渡时间,发生课堂管理问题的可能性就会降低。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时间提示,以实现顺利过渡:“同学们,三分钟之后,我将和你们校对选择题,然后观看视频资料”……用明确的提示方式,提前告知学生接下来的教学安排,尽可能地压缩过渡时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连续性,以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保证学生有有效的学习时间。

3.提前准备,课后交流。

经常出现这样的局面:铃声已响,教室里哄乱异常,课代表在发作业本,值日生正忙于擦黑板,教师无暇顾及纪律,忙于多媒体教具的准备……很显然,这样忙乱,至少要浪费5分钟的课堂时间。所以必须调整教学策略,把准备工作放在课前完成。如,规定课代表提前两分钟发作业本;教师可以提前一两分钟进教室,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和情绪状态等,这样可以减少课堂管理问题的发生。

当然,课堂并不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有序。比如:教师讲到某个历史人物,让学生欣赏书本上人物图时,学生往往会偏离主题,交谈与主题无关的话题,甚至有学生即兴创作,加工图片,并且相互交流“杰作”,引起哄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因为愤怒而中止上课,当众对学生进行批评,处于青春逆反期的学生就会与教师进行无休止的争辩。且教师有可能由于一时的激动把怒气撒到全班同学的身上,采取极端的方式来惩罚学生。很显然这是不可取的做法。出现问题,教师应该适当教育,但是不应该长时间纠结于某个学生所犯的错误,这会损害其他学生的学习利益。在课堂上我们要灵活应用教学机智,把问题缩小化、简略化,适当忽视学生的不良行为。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课后找问题学生交流、沟通。教师既要保证全体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千万不能让愤怒摧毁我们的课堂,而应该学会冷静地处理突发事件。

三、尊重学生的多样性

一般情况下,在统计学上学生可以分为三类:80%的学生很少违反纪律并能够积极地学习;15%的学生偶尔违反纪律,需要对他们有明确的期望;5%的学生总是违反纪律。学生是多样性的,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多样性,正如爱默生所言:“教育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如果教师带着偏见走进课堂,那么课堂管理可能会遇到很多麻烦。

很多教师习惯性地将5%的问题学生列入不喜欢的名单,经常讽刺这些学生,还在茶余饭后和同事议论这部分学生的“丑事”。事实上,这种偏见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让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巨大的隔阂,从而进一步影响教学效果。比如,我曾听到学生在我面前评价另一位学生:“某某同学虽然经常违反课堂纪律,但是他很可爱,我们都喜欢他,他经常帮助其他同学,人缘很好。但是,老师不喜欢他,经常批评他,讽刺他,我们听得都很烦……”确实,有些学生虽然在课堂上没有自制力,但并不说明他们一无是处。所以教师要消除偏见,客观地看待学生,并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优点。

四、换一种态度“惩罚”

当课堂管理出现问题时,很多教师采用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惩罚”。如,学生破坏上课秩序,教师往往采取“罚站”的方式来制止,但是有些学生非但不停止错误行为,反而用更大的动作来表示对“罚站”的不服,导致课堂管理出现更大的问题。

但是,教师如果使“惩罚”具有选择性,那么学生可能会欣然接受,并且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历史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反复强调的字词学生老是写错,如“绥靖政策”。教师常用的方式是罚抄,但是效果不一定理想。教师如果采取选择性惩罚措施效果会不一样,如在错别字的旁边画上一个大大的“心”型图案,在中间写上“粗心”两个字,认认真真在旁边默写三遍,如果下次再错,你就只能选择下一种方式;错字每个罚抄一百遍。学生往往会选择前一种方式。教师对学生说:“尊重你的选择!”让学生由此产生一种责任感,那就是他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到底。并且向学生表明,目的只有一个:吸取教训,不要让自己因小失大。当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制定惩罚措施。同时教师如果发生教学上的错误,也可以让学生大胆提出惩罚措施,供教师选择,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平等的师生氛围,有利于教学相长。这种自我选择惩罚,可以让学生形成以下意识:第一,教师是真心诚意帮助他们,不是在逼迫他们,惩罚不是终极目的;第二,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有自己内心想改变的时候,自己的行为才能得到修正,教师只是起到辅助推动作用;第三,师生都会犯错,我们只有适当“惩罚”,不断警醒,才能共同前进。

总之,要让历史课堂价值最大化,教师就必须在课堂管理有效性方面进行不断探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