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闻策划,是在占有大量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活动后进行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好独家策划,不断提高纸媒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呢?笔者从策划的实际经验总结,认为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正确实施。
一、从新闻策划的选题来看,要围绕热点来进行
看看我们的周围,热点很多,但并非所有的热点都有策划的空间,尤其是党报,必须要做到审时度势,冷静观察,准确抓住那些能和时代脉搏共振的热点。
例如2011年12月13日《包头日报》用6个版的篇幅策划了“未来,我们怎样出行”的报道。当时正是在包头城市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对突破现有交通瓶颈的期待和拥有更加便捷出行通道的极度渴望,民间有改扩建道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步伐、增加铁路机场对外通行能力等各种各样的呼声。与这些呼声相对应的还有政府的行动,从公路铁路到机场一系列的改造行动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有热点是进行策划的前提,同时又有围绕这一热点产生的政府和百姓的共振。平时我们关于这些项目的零散报道虽然不少,但从未有过一个整体谋划和思考,特别是有些项目如城市轻轨“一直在传说,从未有进展”,也引发很多质疑。为此,我们认为这组策划既要展示成就和变化,又要回应质疑,让读者从中了解这座城市关于交通“动与不动”的个中缘由,从而获得市民的理解与支持。我们最终形成的策划方案将目标定为“注目民间呼声、展现政府作为、回应百姓质疑”,共组织了8篇报道,包括《不是黄金高峰期 进京回家也很“难”》《包头铁路运输瓶颈初现》《包头铁路通道“谋变脸”》《国道高速改扩建畅通进京路》《机场为什么迁建,而不是改扩建》《“飞”行 更多选择更加便捷》《仰望一座城市的轻轨梦想》《轻轨项目审批还需过几关》等。在策划方案的结尾,我们写道:“未来,我们期待火车票不再难买,坐在火车上宁静温馨;我们期待飞行到达的城市更多,省去很多转机的奔波;我们期待高速路不再被运煤车堵塞,车行路上更加畅快;我们期待城市公共交通更加发达,不要让我们没出包头就堵在下班回家的路上。”
此组报道策划的成功之处在于,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有限的篇幅里做了详尽地展现,让人们了解了包头未来交通方面将发生的巨大变化,零散的认知被提升为宏观性把握,有效地发挥了党报沟通党和群众的桥梁作用。
二、从新闻策划的主题来看,要有深刻的思想性
新闻策划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最终是为了给人们带来启迪和思索,能够指导工作,助益未来。
2012年7月13日《包头日报》以5个版的篇幅策划了“当文化与市场自由恋爱”的报道,这是一组关于包头文化产业发展的主题策划。包头有着建设文化大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雄心壮志,这是选题的热点。但现象背后又有着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冷”。展现“热”,思考“冷”,具有较大的策划空间。为此,我们梳理了包头文化产业的脉络。当时在包头,一些文化现象正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触不到的恋人》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小剧场话剧,却成为内蒙古话剧院自成立以来唯一一部商业演出的话剧,它赚足了观众的欢笑和眼泪,也第一次掀起了包头人看话剧的热情。张学友演唱会,也是包头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演唱会,看过的人们都感叹,这是包头有史以来最好看的一场演唱会。与此同时,仿佛一个轮回,看电影又慢慢回归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习惯“。 随着院线制改革的推进,电影院开始在包头遍地开花。与电影市场狼烟四起的激烈竞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几乎不为人知的一隅,包头还有那么几个人正在埋头为动漫理想而孤独地坚持,同时,也有那么几个独立文化人在为自己的文化理想而在市场的浪涛中奋力打拼。我们决定在这组策划中记录并分析包头文化产业若干个“第一次”,从话剧到演唱会,从电影公司到动漫产业再到几个有代表性的独立文化人,展现他们试图让市场认可文化的努力,以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发现,2010年,包头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44.54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8%,虽然包头的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和全国平均水平2.75%,比较起来偏低,但蓬勃发展的趋势已难阻挡。包头这样一个三线城市,对文化的旺盛需求跟全国合拍,这是策划大背景。最终,这组策划共出了5篇稿子,包括《话剧 前世今生的爱与哀愁》《演唱会 张学友齐秦之后谁还会来》《电影 市场沉与浮》《动漫 两个人坚守的世界》《独立文化人 摸爬滚打韧劲不改》。
这组策划的成功之处在于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我们的策划案是这样写的:“虽然前途是光明的,但文化和市场的恋爱,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包头的文化传媒公司,活下来的都在低端游离。想做高端市场、高雅艺术的文化企业,由于地区受限、人才缺乏以及资金不雄厚等客观原因,都还处在步履蹒跚的探索中。这些试图以文化滋养人们心灵并想从中赚取报偿的文化产业工作者,是我们报道的主角,在他们的故事里,有着甜蜜和哀愁,有着不服输的勇气和希望,更有着对未来的乐观和期盼。”
三、从新闻策划的参与人员来看,具有群体性
策划报道可堪称是一部集体智慧与劳动的结晶。前期策划、采访与后期编辑制作,需要付出大量心血。
为高质量地完成策划报道,当策划选题和主题确定后,接下来就是要在一定的组织结构下实施。策划者需要参阅大量的资料、形成详尽的新闻策划方案,并在实地报道过程中进行调整和修改。记者要按策划提出的问题、策划的要求去把稿件做深、做透,最后形成的系列报道还要经过精心的编辑和制作,要达到质量整齐,标题具有统一的策划感,能够形成强大声势。另外,在刊登大量文字信息的同时,还要适当地搭配一些精选的图片或图表漫画等,以实现对文字的补充并形成足够的视觉冲击力。
2011年11月23日《包头日报》用4个版的篇幅作了“规划包头”的策划报道。本次策划的热点在于包头百姓十分关注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能否保证一直以来传承下来的大气疏朗的城市风格不要被破坏。我们在查阅大量资料后写出了这样的策划案:“一张白纸,画好最新最美的图画。1955年,一座包头新城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由一批清华学子用智慧和汗水绘就,这版堪称经典的规划让并非天生丽质的包头,穿越半个多世纪,长成了大气疏朗、圆润秀丽的北国之城。规划也由最初的饱受质疑到渐渐认可,再到由衷地骄傲和叹服。今日包头,粗犷和深沉、包容和大气、含蓄和新锐,多重“基因”凝塑成一种气质。规划也在数度完善中升华,在平面控制之外,今天我们又有了对于城市空间、形象和色彩的追求。目前包头正在做《包头市重点区域城市设计》,本版城市设计相较以前的规划,第一次添加了艺术创作的属性,城市力图通过此次创作容纳历史积淀、铺垫地区文化、表现时代精神。本期“规划包头”,就是以关注这次最新的城市设计为起点,回望包头历次规划,通过梳理包头城市规划的生成、发展、传承和弘扬,以期解密经典版本背后的传奇故事,探究城市鲜活个性的构塑历程。”策划案出来后,我们组织四组记者分别采访包头历次规划的当事人,最终形成4篇系列报道,再经过编辑制作,集中推出,达到我们的策划目的,让百姓了解了包头的历届规划者们都在一直竭力维护包头的城市风格,未来无论添加什么,大气疏朗的基本脉络不会变。
对林锋而言,“印象大红袍”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可以说“印象大红袍”就像她看着长大的孩子。“我是这个项目最早介入的成员之一。”林锋说,当时从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想做这个事情开始,到后来去北京找张艺谋,再到后来北京导演组来武夷山考察,武夷山文体局全程介入。自然,作为文体局内负责与北京方面进行文化方向对接的她,自然也是全程参与。“从项目选址开始,一直到公演,整个过程我是一直跟着走。”林锋说。
立项
林锋回忆,“印象大红袍”项目的起源,源自武夷山夜间旅游项目的缺失。当时来武夷山旅游,对游客而言,只能在白天游山玩水,而到了夜间则无事可做。
“因此,当时的市委市政府看到了这一点,想找一个项目弥补武夷山晚间文化旅游的空缺。”而当时,印象系列在国内正是风起云涌之时。结合武夷山的自然文化特点,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很快就意识到武夷山做山水实景演出还是比较合适的。
“山水实景演出的想法出来以后,武夷山内出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林锋说,“有人认为在武夷山做这样的项目,为时尚早。因为当时我们是唯一一个县级城市来做这个事情的。要知道,前面的四个‘印象’都是市级城市甚至是省里来做的。”尽管有一些不一样的声音,但武夷山市政府还是认定了从武夷山整体旅游发展的角度考虑,这个项目还是要做的。
后来,在武夷山市政府的努力下,“印象铁三角”导演组被请到了武夷山。“导演组过来看武夷山时,我记得当时樊跃导演兴奋地说了一句‘来迟了,来迟了’。导演们喜欢上武夷山,觉得武夷山很好,回去以后就和我们敲定了合作意向。”林锋说。
谈判
林锋说,合作意向达成以后,武夷山市政府开始和北京方签各种各样的协议,包括导演协议、总导演服务合同、总承包协议等。“我们在节目制作方面是以总承包的形式与北京方合作的,这种方式也是在当时的五个‘印象’中比较创新的一种模式。”
林锋回忆,当时他们同北京印象的商务谈判非常艰苦。“这种项目我们接触得非常少,没有经验,所以在费用、版权上的问题,在衍生产品等方面的问题,都要一点点谈。”
但无论怎样,双方的合作总算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定名
在经历了半年的创意之后,北京方的策划方案出来了。林锋也随同武夷山市的领导来到了北京,听取北京印象的策划报告。
“当时市里的主要领导,包括市委书记、市长、政协主席以及人大主任等,都齐聚北京,听了北京公司的大致创意,此后,整个项目定名为‘印象大红袍’,基本上事情就敲定下来了。”林锋说。当导演将整台晚会命名为“印象大红袍”,大家都非常认可。
“那一次我是第一次见到张艺谋。因为他选择的因素,要能够代表武夷山。所以想来想去,玉女峰、大王峰的代表性可能都欠缺,但大红袍绝对能代表武夷山。”
林锋说,前期他们主要协助导演组进行采风,并为他们提供大量的资料,最终“印象铁三角”还是选定了“印象大红袍”这个名字。
选址
在选址问题上,林锋陪同导演组考察了许多地方。
“之所以最终选择目前所在的位置,是因为此地最能体现武夷山的特点,它紧靠玉女峰和大王峰,呈现的景致正好是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内的武夷山水画。”
虽然当时那个地方有一些农庄和酒楼,而且还有一些土地在别人手里,但幸好那个地方当时还没有建大楼和大的建筑物,多是一些临时搭盖的房子。
当时的市领导说的一句话让林锋记忆犹新:这个地方为什么这么久没有做起来,可能就是等着导演们来,这块地好像是为印象大红袍特意留的。
演出方案
对于演出方案的最终敲定,林锋感触颇多。“当初导演组初步拟定的节目形式,和我们今天看到的,简直是完全不一样了。”
2009年1月,“印象大红袍”项目筹建组成立了。“筹建组成员,有环保局的人、文化局的人、度假区的人以及景区的人。作为成员之一,我主要是负责文化对接、艺术对接。”林锋说。项目组的负责人是崔春光主任,当时崔主任“催”她与导演组沟通,让导演组尽快拿出艺术方案。但是,这个方案一直拿不到。“因为导演他们也在不断地出一个方案,然后否定一个方案;出一个方案,再否定一个方案。”
林锋还记得当时樊跃导演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就是找七块大石头,摆成“七星北斗阵”作为观众席。但很快,这个方案就被否定了。“这样的方案上了我们的常委会,包括专家论证会,最后还是因为水利等各方面的问题又否定了。因此可以看出,方案一直在变化、一直在修订。”
林锋强调,他们对于导演的艺术创意,抱着充分尊重的心态。对于导演的创意,筹建组会尽可能地给予支持。比如,对于导演组后来提出的旋转观众席的方案,筹建组特意跑到浙江大学空间结构系找专家来做论证。
招聘
“印象大红袍”最先诞生的部门,是艺术团。
“印象大红袍有限公司2009年1月份注册的,当时公司还没有几个人,主要工作还是由我们筹建组来做。”林锋说,“而公司的第一个部门―艺术团,在当年7月份首先诞生了。”
再好的节目,也需要演员通过表演加以展现。随着项目的推进,演员招聘工作在5月份开始,市里专门从教育局、文化局、茶业局等部门抽调人员到艺术团筹建组开展招聘工作,演员招聘工作就被提上了日程。林锋说,“印象大红袍”的首批演员的招聘工作,是由筹建组主持的。
“当时提起演员招聘,我们很苦恼。因为当时是计划招聘300人,而武夷山的人口有限,再加上武夷山的年轻人就业机会比较多,所以我们要招到一个合适的人,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林锋说,为招到人,当时他们想了很多办法,做各种形式的宣传广告,招聘工作开展到全省甚至外省的各大院校。“我们分了好几个招聘组,分组行动,到各个中专院校去跑。”而到别的地方去招生,一些晕车的人,基本上都是“一路吐去一路吐来”。
除了招聘演员困难以外,招聘灯光、音响等专业技术人才就更难了。“我们当时请了省里的灯光音响师来做评委,招到的人非常少,最后我们还是放宽了很多条件,才慢慢地招到人。”
集体智慧的结晶
林锋说自己去看过好多个印象,比如印象海南和印象西湖,但她觉得真正一炮而红的,只有“印象大红袍”。“看着‘印象大红袍’做得越来越好,一年一年都在良性循环,而且经营模式也越来越宽,我为自己曾经参加过这个项目的建设而骄傲。”
林锋认为,目前印象的管理团队很棒,他们既敬业,又有很好的企业治理理念。“我觉得公司的用人用得很好,目前的管理机制也很良性。‘印象大红袍’项目做成功以后,我们的导演们在做别的项目的时候,都会拿武夷山做一个标杆,告诉别的地方要向武夷山学习。”
林锋说,“印象大红袍”项目,其实是政府先把“孩子”培养起来,然后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又进行股份化,最终使得公司能够以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转。
“印象大红袍,它融合了武夷山的山水和人文,是在武夷山政府的主导下,在武夷山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最终成为了武夷山文化产业的领头羊。”林锋说:“总结起来,印象大红袍应当是武夷山集体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广告学应用型教学教学创新
1确立符合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近400所高校创办了广告学专业(本科),定位各不相同,如偏向新闻传播方向,或是侧重美术与平面设计,或是倾向于影视广告、网络与多媒体广告制作,或是以文学为依托,主要培养文案写作与策划专业人才,还有的以经济与商贸为主来设置课程体系。就福建而言,目前有17所高校开设广告学本科专业,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上均有所差异。定位不同,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各异,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和能力也各不相同,以满足社会各领域对广告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下文称“协和学院”)于2003年创办了广告学专业,是福建省内较早创办广告学专业的省属高校之一。协和学院是独立学院,办学目标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学型学院”,广告学专业又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协和学院的广告学专业从创办伊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就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相结合,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着力培养“实基础、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既让学生掌握就业上岗的本领,又让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内在潜质。广告学专业依托文化产业其他专业的教学平台,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夯实学生美术基础和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形成能够体现“传承文化,创意产业”这一办学宗旨的创新型广告人才。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策划创意的思维方式与技能,掌握广告运作流程、广告公司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广告制作技术,能够胜任本土广告行业的策划、管理与制作等方面的工作,成为推动和振兴海峡西岸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意人才。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告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增进学生与业界的交流,也为了强化广告专业的专业特色,在对兄弟院校同类专业进行考察后,协和学院广告学专业在课程的实践技能教学部分,特别增加了专业实训、广告最前沿等特色课程,创造学生与广告业界的接触平台,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重视基本理论的学习,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体现独立学院办学特色外,广告学专业还依托文化产业系“福建省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文化创意教学团队”“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福建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闽台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群”等多个平台,以动画专业、艺术设计专业为学科外延,以音乐表演专业、汉语言专业为学科后盾,通过多学科的知识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通过课内外多项举措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以实践教学为着力点,把素质教育和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具有鲜明特色、创新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努力为福建推动广告创意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2构建“大课堂”立体化教学的育人体系
按照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提出的“实基础、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培养思路和目标,以及“够用、管用、会用”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广告学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把广告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与核心竞争力概括为策划能力、传播知识、写作能力、创意表现、实务运作五个方面。每个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培养都由相关的课程系列来完成:通过策划课程群等课程学习与实训,培养学生进行广告策划方案的拟定及实施能力;通过“传播课程群”等课程学习,掌握传播、媒体的相关知识,并能进行传播现象的分析与媒介方案的拟定;通过“写作课程群”等课程学习和实训,培养学生掌握不同媒体文本以及广告的文案撰写;通过“设计课程群”的学习和实训,使学生能遵循广告规律进行创意设计制作等工作;通过“实务课程群”的学习与实训,培养学生掌握广告公司及其业务运作、商业模式的能力。在构建与人才培养方案配套的课程体系的同时,协和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还积极探索独立学院特色化的育人模式,通过构建“三课堂”联动的大课堂育人体系,即第一课堂为主体,以专业课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第二课堂为延伸,以活动课程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社会课堂为平台,以实践课程激励学生自觉成才。协和学院将学生第二课堂(文化、科技、艺术实践和社团活动)纳入第一课堂教学管理,将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与课程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首先从创业孵化班、大学生艺术团、科技创新立项进行试点,设定课程学分,通过课程教学形式,给予学生理论和实践指导。学生自主自愿参加教学活动,把特长内化为素质,将兴趣转化为才能。正是在这一育人体系下,广告学专业学生在第一课堂学习专业技能之外,通过选修学校开设的文化传承与创意、伦理道德与思辨、国际视野与经济、生命科学与环境、现代技术与社会等五个模块的公共选修课,实现了将兴趣转化为学分。同时,学生还通过积极参与职业规划节、科技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等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从兴趣出发,以素质为导向,在第二课堂活动中锻炼自己,充实自我,形成了反哺第一课堂的良好效应,培养出受益终生的素质,获得了全方位的成长。
3开设凸显专业特色的创新课程
实践能力是广告学专业学生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看家本领”。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告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增进学生与业界的交流,强化协和学院广告学专业的办学特色,在对兄弟院校同类专业进行考察后,广告学专业在课程的实践技能教育部分,特别增加了赛事进课堂、广告最前沿等特色课程,将广告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搭建学生与广告业界交流的互动平台,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真实检验。
3.1赛事进课堂——学生实践技能的试金石
据调查,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各类广告公司或者企业内部的企划、营销等部门,职位主要包括策划、文案、创意、客户执行、媒介购买、市场调查等。实践性是广告教育的本质性要求,但广告行业需要的很多技能并不是通过记载在教材上的文字知识进行传播的。因此,本专业在第三学年下学期特设专业实训环节,即赛事进课堂,安排富有行业实践操作经验的指导老师进行专业指导,带领同学从解读客户项目需求开始,一步步完成广告项目的全流程工作。之所以安排在大三下学期,一是为配合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时报广告金犊奖和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这三个专门针对在校广告相关专业大学生的重量级比赛的参赛时间设定。参加学生专业学科竞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使学生受益匪浅,同时也为学生增加求职竞争力。专门的专业实训可使师生集中精力参与比赛,避免“白天瞌睡着上课、夜晚呵欠着做稿”的疲劳状况,激励学生的参赛、实践热情,更可保证作品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实践技能,实现“以赛带教、以赛促练”的目标。二是因为经过两年多的专业学习,学生已经掌握相对全面的专业思维和知识,可呈现更高质量的作品,保证实训质量,达到特色课程的设定目标。这个环节既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既掌握广告业务运作过程,又认识到广告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精神,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体现出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适应性强、团队合作好等特点,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通过专业实训环节的设置,广告学专业学生在策划、文案、创意表现、媒介运营、互动营销等方面都得到了针对性的训练,实践技能显著提高。自创办以来,协和学院广告学专业学生在各类国际、国内专业竞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共有500多人次获得各类奖项。2015年,由学校出资,专为广告专业学生“私人订制”的《鹤鸣九皋——2004—2014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广告学专业学生获奖作品集》由海峡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共收录学生获奖作品近300幅。校方为学生正式出版作品集,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校中也鲜有先例。本作品集也成为协和学院对外交流、展示教学成果的一张名片,多次在各种学界、业界交流场合展示或作为礼品赠予来访贵宾,在校内外都具有较好的示范效应。
3.2广告最前沿——学生接触行业的互动平台
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广告专业学生与广告业界的互动沟通,积极学习广告专业各项技能,广告专业于大四学年上学期开设“广告最前沿”系列讲座,由广告教研室邀请广告业界资深人士,围绕广告策划、创意、服务、媒介、活动、公关、互动等多个领域展开专业讲座,总共设置10场,学分为2分,考核方式以作感想和心得为主,结合平时表现给出成绩。之所以安排在第七学期,是因为第八学期是学生的产业实践期,学生在第七学期末课程结束后开始走出校门进入工作岗位,而在学生求职前开展的“广告最前沿”讲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前沿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在求职时更具针对性。这一特色环节设置以来,共计有60余位福建省广告业界的精英翘楚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也有多名学生当场获得了广告公司的实习机会。
一、 注重前沿性――教学内容动态化
在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职业化教育转型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学校办学特色,结合学校优势,改革传统专业,强化应用专业的职业教育办学思路,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和新兴技术、新兴业态模式发展进行适时调整,摒弃过去只强调学生数量,忽视教学质量提升的传统思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以实战为主的应用型专业,在专业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路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定位,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应用型专业培养模式。
新媒体视频制作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中影视制作模块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摄影摄像基础、后期制作、DV制作、微电影制作、纪录片创作等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大纲制定的过程中,教学内容要在兼顾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强化课程设置的实战性,这就决定了教学大纲不再是像传统专业一样固定不变,而是更加具有了前瞻性和动态性,即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技术的发展进行适时的更新和变化,再和以往一样不考虑社会需求和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职业化人才。因为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依照教学大纲,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课上按照准备好的教学内容,将知识点和相应的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对视频制作的掌握程度只能停留在课上教师的讲授层面,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度吸收和成果转化。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如继续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这将意味着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有效衔接,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的风险。
新的传媒语境下,要顺应时展,明确培养目标,打造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教师作为施教者,要明确自身定位,对教学内容的实施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则是教学内容实施的过程中成为主体或者核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要做到与时俱进。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种技术在不断更新,视频制作过程所需的机器设备、软件配置等专业设施随之也要适时更新,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进行合理设置,掌握市场最新动态,确保将课程知识的最新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并将各种知识之间的关联度串联起来,同时还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和社会动态,掌握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在新媒体视频制作课程中,通过个案分析、经验总结、调查问卷、专业咨询等方式掌握专业发展现状和学生学习动态,并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拓宽课堂科学教学的研究渠道,更新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动式教学模式进行系统探讨,从中探讨出适合新媒体视频制作教学环境的课堂教学方式,进一步完善学生实践学习、教师实效教学的实践体系,并进一步为学生搭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多元化实习、实训的新平台奠定基础。
二、 强化应用性――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普通本科院校向职业化转型的过程中,不能单纯为了技术而技术,在加强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不能把学生简单看成学习的工具,更要注重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教育,实践可以育人,人文教育更可以教人、育人。
新媒体视频制作是一门专业技能性很强的学科,不单单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在专业教育中不仅侧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操作的熟练程度培养,更应该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和审美感知能力培养,这关系到视频作品是否有创意,是否符合创作的基本规律并有效把握大众的审美情趣。因为“在未来的竞争中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取胜的关键要素不仅在于网络技能的掌握,更在于文化品位、媒介素养、审美素质的提升。”[1]视频制作的完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仅仅凭借某个知识点,或某一门具体课程就能完成,它需要汇集多门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创作。如视频制作首先要有一个带有创意性的策划方案,这是决定视频是否有创意的关键一步。其次,根据策划方案,要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镜头脚本。接下来要按照脚本进行画面的拍摄,画面拍摄的艺术美感效果,是视频画面质量的决定因素,前面几项工作完成之后,就要进行镜头的剪辑和画面的组接,这一项任务的完成决定整个视频的主题思想能否得到有效呈现,作品应有的艺术感染力能否得以实现。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视频制作的完成需要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讲究团队协作能力,视频制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在教学中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中结合视频制作课程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将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实践结合起来参与教学,将各种知识内容融会贯通。
(一)案例实践法
在专业教学中,探索职业教育的特点,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践能力。根据新媒体视频制作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教师在课程讲授中应少而精,对具体知识点的讲授,可以采用经典案例进行操作,在案例中有针对性地讲解知识点,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除此之外,还可以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赏析,这些作品有优秀的,也有失败的,让学生针对作品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学生既能在优秀作品中学习、观摩中掌握其优点,又能在失败的作品中吸取教训。在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还可以提升他们对影视作品的审美感知能力,最终在自己的作品制作中能够扬长避短,利于教学的有效实施。
(二)项目参赛同步法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将课程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根据新媒体视频制作的特点,采用项目参赛同步的方法,即以项目和参加各种微视频大赛,来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创新、团结协作的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分组,保证每组中的人员在策划方案、镜头脚本、画面拍摄、视频剪辑等方面分工明确,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共同为项目或参赛作品出谋划策,在团队协作和对作品不断的打磨中提高参赛作品的制作水平,让学生感受到个人在团队创作中的重要性,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在具体项目中要做什么,每个人都带着任务来学习,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怎样学,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实践证明,项目参赛同步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同时,教师可以在自己课题申报中加入项目实践的内容,将学生作为课题组成员,亲自参与到项目实践中,这样,教与学能够充分互动,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师参加相关的专业研讨会,及时了解专业前沿内容,弥补自身专业教学上的不足;让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视频大赛,通过参加比赛看到差距与优势所在,这样对专业教学可以起到教育反哺的功能。
三、 注重实战性――产教模式深度化
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相关意见,在课程考核中,要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推进课程的项目化、模块化教学与考核制度。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国务院相关意见指出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中,根据课程需求制定灵活的考核制度,完善考核体系;同时,推进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强化教学与作品转化的深度融合。
(一)考核制度灵活化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新媒体视频制作课程,就其性质而言,不同于其他一些传统课程,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考察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传统的笔试考试和上机限时操作,不能有效的测评学生的真实水平。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本着考核制度灵活化的原则找出更合理、有效的考试方法,通过灵活的考试制度完善考核体系。如以微视频大赛作为项目考核,让学生结合大赛的具体要求,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创作,这一要求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就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学习,这种考核方法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作品参赛获奖后作为学生毕业考核的重要参考,后期考核作为课程考核的延伸,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并且将课上、课下有机结合,有利于完善课程的考核体系。新媒体视频制作课程建设经过2013年、2014年和2015年3年的教学改革,在相关任课教师的努力下,在省级项目比赛中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实践教学成果。考核中注意课上与课下的结合,校内与校外的结合,平时与期末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动态式的考核模式。
(二)校企合作多元化
在普通本科院校职业化转型的过程中,学校要摆脱以往单一化教学的现状,在实战教学基础上,创新校企合作的模式。推动学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合作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技能水平与就业创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
首先,在新媒体视频制作的课程体系中,充分利用校内与校外资源实行优化配置,做到校企合作在深度融合的同时,实现合作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在校内资源上,充分利用校内的资源配置,结合学校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宗旨,校内为学生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建大学生新媒体文化节,让学生在锻炼中实现创新能力的的提升。在校外资源利用上,和地方电视台、传媒公司、网络公司合作,让专业建设落地生根,服务地方发展。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营销理念在不断地更新。图书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同样需要在营销理念的指导下,组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营销策略加以利用,使企业各种资源综合利用效用最大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图书业已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中有着其特殊的地位,也有着不同于其他商品的独特之处,这决定了图书营销要走自己的营销之路。尤其在市场产品极大丰富的环境下,图书营销策划应运而生,本文试图将市场营销理念与图书营销策划相结合,以便更好地指导和解释今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开展图书营销工作。
随着市场营销在经济活动中的日渐重要的地位的确立,营销界也在不断更新“营销”的概念,菲利普·科特勒早期从经济学微观指出,“市场营销是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市场营销意味着和市场打交道,为了满足人类需要和欲望,去实现潜在的交换”(《市场营销管理》第5版第13~14页)。菲利普·科特勒于1984年对市场营销又下了定义:市场营销是指企业的这种职能,“认识目前未满足的需要和欲望,估量和确定需求量大小,选择和决定企业能最好地为其服务的目标市场,并决定适当的产品、劳务和计划(或方案),以便为目标市场服务”(《市场营销管理》序言)。这一定义讲出了目前经济活动中营销的核心。市场营销策划正是基于这个核心概念,在企业长时期的市场运转中开展的营销活动的总体策划。
伴随着长期的市场营销实战,形成了各种营销理念,并且这种营销理念不断更新和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
1.生产观念:生产观念认为,消费者喜欢那些可以随处买到而且价格低廉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分销效率,扩大生产,降低成本以扩展市场。这是一种重生产、轻市场营销的商业哲学,是最古老的观念。生产观念是在物资短缺、产品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条件下产生的。
2.产品观念: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最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具有某种特色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生产高值产品,并不断加以改进。产品观念产生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形势下,最容易滋生产品观念的莫过于当企业发明了一项新产品时。
3.推销观念:推销观念认为,消费者具有购买惰性或抗衡心理,不会足量购买企业的产品,企业必须积极推销和大力促销,以刺激消费者大量购买本企业产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推销观念被大量用于推销那些非渴求物品,许多企业在产品(产能)过剩的时候,也常常奉行推销观念。推销观念产生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阶段。
4.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认为,实现企业各项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和欲望,并且比竞争者更有效地传送目标市场所期望的物品或服务,进而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从本质上说,市场营销观念是一种以顾客需要和欲望为导向的哲学,是消费者论在企业营销管理的体现。最优秀的管理理论家彼·得鲁克曾指出:总有人认为推销是必要的,但市场营销正是使推销变得不必要。市场营销的目的是充分了解顾客,充分为顾客所了解。营销的理想结果是让顾客乐于购买。我们所要做的只是使产品和服务能让顾客方便地得到。
5.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认为,企业的任务是确定各个目标市场的需要、欲望和利益,并以保护或提高消费者和社会福利的方式,比竞争者更有效、更有利地向目标市场提供能够满足其需要、欲望和利益的物品或服务。它要求市场营销者在制订市场营销政策时,要统筹兼顾三方面的利益,即企业利润、消费者需求和社会利益。
这五种市场营销观念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优化和完善的过程,而图书作为一种商品,其销售活动自然也融入到了这种营销理念的变更发展过程当中。我国图书业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改革开放以前,是以产品为中心,基本是“生产型”,只管生产,不考虑销售和经营;改革开放以后,实现了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但经营观念没有实现完全转型,停留在“以产定销”的思想中,没有将“销售”的思想完全转变到“营销”理念中来,导致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图书滞销现象时有发生。
传统模式的图书业要想摆脱这样的困境,就要将营销理念灵活运用于营销策划中,摆脱过去销售的观念,从营销策划入手,将营销策划和营销作为企业利润实现的关键环节来把控,将图书出版、发行、销售各个环节都有机整合,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营销策划方案。笔者认为从整个图书业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考虑:
1.图书产品的针对性。图书业的首要环节是出版社,因而从出版图书的品种来说,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依据,这要求我们将图书出版的市场调研工作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将其作为有效营销策划的切入点,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图书市场的需求、读者购买行为以及影响读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在调研搜集大量信息基础之上,分析结果会指导我们的最新出版物种类。另外图书这种特殊的商品是文化传承的记载,其内容本身是对人类知识、文化现象的总结、整理、记录和传播,赋有强烈的社会文化性、社会责任性,作为图书出版、发行商来说,我们的产品如何做到将读者需求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最小化的同时,使符合社会利益的产品同时为读者所喜爱。
2.将服务看作是产品的一部分。在营销观念由销售转为市场营销观念、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后,产品的概念逐渐广泛化。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稳定现有的顾客群体,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服务产品化、将服务作为一种为顾客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产品来经营。图书业在经历了营销方式的变革后,服务也应当逐渐被我们所重视,由过去的被动式服务逐渐转向主动服务。通过便捷的服务,将现有的图书尽快让读者了解信息,尽快通过多种销售渠道销售到读者手中;通过服务维系和开发现有读者的需求,开发针对性的图书产品;通过服务获取第一手信息,开发新的市场,面对新的市场开发新的产品。
3.开发新的销售渠道。我们要想以更快的速度占有市场,就要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这就离不开图书的销售渠道。现有的图书销售渠道主要是零售店、图书馆和机关市场、大学图书市场、中小学图书市场、图书批发商,传统的销售渠道日渐饱和,我们应当开发新的销售渠道,例如网上电子商务、读者俱乐部、特价书读者俱乐部等等,这些直接面向读者的销售方式已经被很多图书商运用,发挥了传统销售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例如美国的亚马逊网上书店,中国的当当网上书店,他们拓宽了图书零售的渠道,增加了图书销售的利润增长点。这些新的销售模式有利于我们进行有效的市场细分,寻找、发现、分析、扩大、创新目标顾客群,实现以顾客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管理,使企业与顾客更有效直接地沟通,从而可以达到降低企业营销成本、提高竞争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