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的优缺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问题 辩证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学开设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如果能把握矛盾双方的关系,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并解决,将会更好地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新知,运用已知,突破已知并进行创新。
一、扶与放
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学生整个学习活动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这就要求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先要学会如何提出问题,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在问题产生的过程中坚持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由于中学生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但是,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志向,需要适当引导和激励,这就需要为问题的产生做好铺垫和引导工作。即问题的产生,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研究趣向,精选出可以唤起学生心灵深处蕴藏的求知欲、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建立问题“超市”,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引导他们充满热情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去,然后逐步扩大选题的范围。如:中学生的饮食问题,早恋问题,本地的风俗习惯问题,地方特色(饮食、民居…)问题,交通安全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自主选择课题。这样可以启迪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二、分工与合作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各小组、各组员之间既强调分工,即每个成员要主动参与,谁拟定研究计划,谁负责收集资料,谁搞问卷调查,谁撰写研究报告,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同时又强调各小组、各组员之间要建立和谐的协作关系,在调查、研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举办讲座或辩论的形式,进行交流探讨,各展所长,协作互补,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碰撞、对接、融合”,共享信息和成果,不断促进课题的研究。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开放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
三、定性与定量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多种手段获得大量丰富与课题相关的资料,然而这些资料不仅是零碎的,而且是杂乱无章的。要把这些丰富的资料上升为理论,就必须整理、汇总、分类、分析、评价等。分析研究资料的方法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是对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确定引起某一现象变化的原因、变化过程的分析。定性分析的一般思考方式主要体现在:概念或定义是什么?问题和事实是什么?研究结论是什么?定量分析就是把研究的问题数量化,采用数学的方法处理资料,分析结果,推出结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是研究性学习中指导学生分析研究资料的有效方法,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研究结论,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课内与课外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来源和母体,没有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也就没有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性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就成了研究性学习的重大问题。而课程资源的开发既要重视校内各种素材性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如课堂教学、书本知识、学校图书馆、校园网络等,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同时又要面向社会重视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即要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自然风情,充分利用当地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图书馆、情报文献以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这样把课内资源和课外各种资源开发利用起来,一方面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又引发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有形与无形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语文教学 教学理念
一、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改进教法和学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敢于进行学习的探索,让他们开阔眼界。其次,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互动”,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容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老师的指导也必须得当,否则,很容易受到限制。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忽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引导学生去质疑、调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再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确立研究对象,并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的程序和方法,最后,指导学生分析、整理相关材料,得出结论。这样,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免会体会到学习乐趣,学会与人合作,他们亲自实践,不仅获得直接经验,还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当前,课堂教学依然是常规教学的主要形式,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笔者认为应紧扣语文学科的特点,突出语言的运用,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结合教材的内容,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获得结论。
1.研究性学习在阅读教学方面的实施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那么,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性阅读呢?第一,通读课文,创设问题情景。第二,提出问题,确定研究对象。第三,选择研究方法,这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第四,进一步研读,解决问题。第五,交流和提高,回顾研究的过程,完善自己的结论,促进学生的发展,不要否定学生的结论,以正面鼓励为主,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除讲读课文开展研究性阅读教学外,也可根据教材的设计进行专题阅读。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与学生一道设计一些专题阅读。
2.研究性学习在写作教学中的实施
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知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语文课标》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要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众所周知,命题作文会使学生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难以成文,做教师的再进行写作训练时,要改变作文教学观念,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写作环境,使学生有感而发,有内容可写,不是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单一输出,而是要思维创新:第一,开展活动,积累素材。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采访和调查活动,这些活动的设计,就是要学生去研究、采访调查的对象,设计一些问题,然后把他们看到、听到的语言材料加以判断,汲取有价值的,实现素材积累,并在素材积累的基础上,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联想,让其产生强烈的写作热情。观察周围事物,提取已有知识也可形成写作素材,此外,还有身临其境地进行角色表演,也可使学生获取写作灵感,以上所述这些均是需要学生去研究、去观察、表演、采访的对象。第二,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获得一些有启发性的新颖材料,可将这些材料读给学生听,并通过学生的阅读体验,启迪学生的心智,让他们学会思维、开拓思路,同时学会一些精品美文的创作技巧,这些技巧的获得,就需学生去研究,并将研究的结论去交流,进一步得以提升。另外,通过阅读,学生会有所领悟,并引出相应感悟,从而激起观察、体验生活的动因。第三,重视作文修改中的研究性学习。既然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批改的方法之后,我们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改,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改,通过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第四,教师建立学生写作档案。这个档案中除了存留有学生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外,教师还应有研究学生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及典型事例的分析记录,通过这个档案的建立,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三、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适应
1. 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在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论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书中,强调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才是教师指导的核心,教师只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才是实质。教师是起辅助的引导作用,指导学生,从而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预习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是提高他们学习方法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为什么要说是研究性学习,因为只有学生有了独立的思考,才能对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而不是死板的记忆和背诵。所以自主学习就是潜移默化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每个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主动超前预习,培养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进而激发学生的英语兴趣。课前预习是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教与学的根本性变化是打破课堂教学的传统结构,机械性的学习,变为求索性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主学习的愿望,在课前预习中做到动口、动脑、动手结合,让学生养成自学习惯。
2. 调整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出自于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问题产生的求所欲。改善课堂氛围有助于创造一个气氛热烈,充满活力的的课堂环境。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适用研究性学习的高中课堂。教师的一讲到底的方式早已被淘汰,交流热烈的课堂强调的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把课堂还给学生,形成一个平等、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每个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把接受式学习和填鸭式授课变为探究式学习和积极主动的参与,这同时也要求教师的素质有所提高,用提问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样可以让学生的精力、思维和兴趣都能得到相应的改善。
例如本人在讲授苏教版教材的例子时,在讲解photo,picture,drawing三个单词时,会联系实际的生活,告诉学生每个单词具体意思,让学生自己推理,看哪个语境下需要什么单词,让他们在思考中学习,进而还能锻炼他们的语感。还有在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一单元中,我会要求大家先讨论两个问题:Who is your hero/heroine?以及Why do you admire him most?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本文产生兴趣,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渴求。
因此,提问者设计的问题要有实际的意义,并且要与文章巧妙结合以某些知识点的落实为依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及时参加大家的讨论。在讨论中可以培养他们的积极性,这种有竞争的学习是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进一步强化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
3. 学会创新在实践中强化学习体验,学以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一个问题是局限的。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的,学会把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新问题上才能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以致用,以一反三这种高质量的学习效果是需要学生自己体验的结果。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要用英语去体验和感受。
对课本上的知识的了解,不是研究性学习的全部。任何一种语言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以英语为工具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于教材中的一些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研究相关问题或者可以去了解一下该问题涉及的知识范畴,让学生在学语言课程的同时,拓宽知识面,这样学生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解决一个问题的,而不是站在岸上学水游,从别人那里听到的东西。也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通过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情况,及时不断改进研究性教学的优缺点。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的体验更加深刻,抽象能力有所提高,同时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4. 结语
总而言之,研究性学习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也不是能一下就把传统教学方式扭转,它是一个是师生围绕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还是师生相互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下,要求学生需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积极参与课堂,学会创新在实践中强化学习体验,学以运用。它的核心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英语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会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
1.1研究性学习与案例教学法
学者赵洪[2]提到典型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有三种: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研究性教学应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其具体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如发现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支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教学、案例教学等。上述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观点指出了案例教学法本身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典型方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指利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Case)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师指导下学生可开展案例调查研究,进行基于案例的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方法。
1.2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案例研究性学习中的案例来源可以是教师给定的,也可以是学生通过实践调查研究完成的课题或项目。依据案例的来源,案例研究性学习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对基于给定的案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二是基于案例(项目)的研究性学习。第一种基于给定的案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这是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缺陷:教材中的个案信息有限,不可能包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这就使学生在分析案例时缺乏对企业所有问题的全面了解,所作决策难免有失偏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案例分析的现实可操作性。第二种基于案例(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基于案例(项目)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对教师给定的案例进行拓展性的研究性学习,由此克服第一种传统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拓展研究,最后在课堂上呈现。或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和课题或项目开展研究性学习,最后成果在课堂上呈现、分享、讨论、评价。笔者认为第一种传统基于案例问题的学习,学生没有参与到对案例或项目的研究全过程,因而没有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张利荣[3]认为“基于项目(课题)的学习”与“基于问题的学习”相比,“基于项目的学习”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偏重于操作和实践活动。第二种是一种能让学生更深入全过程参与的研究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第一种模式的缺陷。笔者认为案例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可以采用两种模式的结合。第一种可以作为第二种模式开展的铺垫,先经过基于问题的案例研究学习再过度到案例或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学习能力有限的高职生来讲不失为一种更适应的方式。
2高职教育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2.1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2.1.1高职教育内在改革和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要求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自主学习能力。丘莉等指出在中国较为普遍的传输式教学模式的培养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特别是地方高校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急需培养、能力亟待提高。地方高校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容乐观,团队协作能力不足,持续改进能力比较薄弱,学生缺乏反思精神。这也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三个核心问题[4]。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本位为核心的。这种教学理念所关注的是知识客体而非学生主体的发展。高职学生需要通过新型的教育方式来启动他们的自主学习态度、思维与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与反思能力,有利于提升他们可持续发展能力。2.1.2符合高职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宋良杰[5]指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卢森费尔德在1998年的实验研究表明,具有应用性学习和工作倾向的学生,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表现平平,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却常常取得“令人惊奇”的优异成绩。基于此,研究者们建议这些在传统课堂中表现差的学生应该更多地置身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中。受国情影响,上高职的学生往往学习成绩较差(至少是高考成绩较低),他们可以从PBL(基于问的学习)中获取比本科院校学生更多的利益。高职学生学习成绩差跟他们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有关。而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就是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或任务项目导向的,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目标明确,也有助于唤醒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另外研究性学习通过协作交互式的学习系统可以让学生通过和他人分工合作,共同达成目标,会刺激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很多,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方法。案例或项目本身就包含具体实际情境,把理论知识蕴含在具体的案例或项目情境中,可摆脱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平白枯燥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可以说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实则融合了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向学习法及项目任务导向法特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案例教学真实地反映现实,具有说服力和现实的教育意义[6]。案例本身是来源于企业实践或模拟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尤其对于校企合作程度不高的高职院校,案例研究性学习不失为校企合作实践性教学不足的补充。案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媒介,案例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意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研究创造能力,这些素质是学生今后在职场上所应有的创造性素质。
3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的挑战
3.1教师的自身挑战
案例往往包含着跨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再加上研究性学习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有较完备跨课程的知识结构,要有丰富的教学组织、领导技能驾驭案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教师要善于融会贯通启发学生积极大胆思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如《一家饺子馆的物流案例》,虽简短,案例后面的思考题主要是涉及需求的波动、需求与供应的平衡。但如果细细挖掘,可以挖掘到配送、供应链、信息技术、营销、采购、客户关系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从案例中盘活与获取更为实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并提高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其次教师要应对角色的变化挑战———从课堂主导者成为课堂指导者,从教师为中心变为学生为中心,从传授知识到指导学习,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另外,如何组织好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的课堂过程也是很重要的。放权的同时,可能会出现学生由于主动意识及分析能力的欠缺造成配合度低下的情况。因此针对这些情况规范教学流程、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和评价、调动启发指导学生等工作难度很大。
3.2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素质的挑战
研究性学习素质包括研究性学习认知、知识与思维能力、研究性学习方法能力。高职学生本身学习基础较差,自主学习目标、动机意识与能力、学习方法不容乐观。在个性特征方面往往表现为懒惰懈怠、缺乏毅力与自我控制力、认真负责态度,被动消极。不懂得利用学习资源,不讲究学习方法。在以团队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当中,会产生责任推卸、搭便车现象;或产生对成绩无所谓毫无学习动机这种极端现象。因此,如此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帮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难题。
3.3研究性学习资源的挑战
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包括现成教材案例的适用性及研究资源的可得性。教材中的案例是否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新颖性、可挖掘性、适用性影响着案例学习。现有一些教材案例时间过早,过于陈旧,无法显示动态发展情况;或者过于浅薄,不典型、针对性不高、可挖掘性不强,这样案例食之无味,没有多少营养价值,影响案例的研究性学习。另外,高职院校能否为学生提供方便丰富的文献资源,也会影响到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4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组织系统———以《物流管理案例分析》课程为例
4.1《物流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目标与特点
《物流管理案例分析》是物流专业的一门课堂实训课,是基于案例分析与研究的实训课程。换句话说它是以案例作为载体而驱动研究的一门研究性学习课程。课程目的是通过案例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例,学以致用,最终加深对理论的了解,掌握理论的应用。同时帮助学生通过案例研究增长对行业、企业等实际经营见识;并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整理、处理资料的研究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式的合作研究可以培养学生沟通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4.2该门课应具有的特征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课程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实践、开放、互动合作的平台,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1)自主性: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仅起指导启发作用。根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包括选择案例或项目,计划题纲,收集整理分析处理资料,完成报告、呈现资料,回答、评价整个过程,强调学生参与自主。通过放权给学生,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实践性:案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表现在案例是来源于实践,学生可获得间接的实践体会。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参与案例研究性过程。学生参与选择所要研究的对象,完成项目的设计,并进行资料的采集、整理、处理、呈现、分享讨论、评价。这些工作原来主要由教师完成改变为由学生完成,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意义,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最大程度调动出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开放性:教学打破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开放性。第一、学习空间开放性。打破课堂的束缚,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课堂之外的地点开展项目研究。第二、教材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学生要善于利用教材及教材之外的学习资源辅助研究,包括图书馆文献,以及电子文献等。第三、学习合作主体的开放性。学生的合作不再是单纯的师生之间,而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所调研或实践的组织等。第四、教学理念开放性。教师要由主导型向指导、支持、启发的导师转型。学生要开放学习心态,通过自我研究与合作开展学习。第五、答案的开放性。打破教师固设的标准答案模式,研究性学习最主要目标是开启学生的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而不是所谓的“正确答案”。打破条框限制,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心理与思维能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第六、评价的开放性。打破教师统一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参与,基于自评与同学的评价,评价也是思考的过程,通过评价客观了解各组的优缺点,有助于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感觉,调动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学的开放性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力与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研究性学习目标与任务。(4)合作互动性:案例研究法可以采用个人和小组两种形式结合,以小组模式为主,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强调在团队互动学习中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团队互动分享想法、经验,碰撞思考,执行并完成任务。这种互动合作包括学生与自己的互动合作、小组内成员间分工协作、小组之间陈述小组与非陈述小组的互动合作、各小组成员与教师的互动合作和各小组与学习资源的互动合作等。
4.3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的组织系统要求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隐性课程 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隐性课程资源是相对于教材等显性课程资源而言的,一般是指以潜在的、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方式存在的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它包括教师、学生的生活经验、内在特质、课堂互动信息、师生的和谐关系及校园的文化氛围等。隐性课程资源是一种普遍存在、易被忽视但又有着巨大教育价值的资源。
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资源能够为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提供丰富的资源保证,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信息技术隐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够给学生提供创造和动手实践过程的情境,学生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得以综合应用,这不仅能提高其信息技能水平,也利于培养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开发和利用这些隐性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下面笔者就信息技术教师易于开发和利用的几种隐性课程资源作简要的探讨。
一、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学生资源
信息是无处不在的,每个人及其周围每天都要上演着各种信息活动;而学习正是一系列信息活动的过程,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因此,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尤其是他们的学习经验,就是最好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来源。学生自身经验这一巨大的课程资源如果不加以开发和利用,不是极大的浪费吗?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即学习过程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概念的转变。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经验,特别是信息生活的经验是丰富的。例如,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听课、整理笔记、做练习、交流学习心得等都是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和评价的过程;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对于手中或家里的各种数码产品,如电子辞典、MP3、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手机、电子宠物、游戏机等,他们都有过使用经验,有的甚至比家长用得都熟;还有的学生在现代化的科技场馆、图书馆、博物馆中体验过各种现代化的信息设施……这些隐性资源都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学生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信息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建构了一定的前科学概念。这些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比如,在学习“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时,可以结合学生写作的经历,每个学生从小学起就有写作文的经历,一部分同学还有写演讲报告、科技小论文的经验。他们都经历过选题、收集资料、筛选资料、撰写文章、修改完善文章的过程,这些学习生活经验形成了他们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感性认识,也是学生建构和完善信息加工知识体系的隐性课程资源。
又如,在学习“语音技术”时,学生玩各种数码产品的生活经验同样可以提供大量的隐性课程资源。通常学生不容易记住语音技术的两个关键技术是什么,更弄不明白什么是语音识别技术、什么是语音合成技术。教师可以结合学生非常有兴趣、经常玩手机的经验来说明,一些手机中的语音拨号就是采用了语音识别技术,而将短消息读出来给已经老花眼的年长者听则是使用了语音合成技术。这一隐性课程资源在课堂上的利用,不仅让学生对语音技术有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人性化和大众化的发展趋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并积极创新的意识。
二、关注课堂点滴,捕捉生成资源
生成性课程资源一般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伴随教学过程而产生的课程资源。课堂上学生发表的意见、观点、建议甚至错误的回答都可能成为崭新的课堂资源,它们稍纵即逝,但是有效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来辅助预设,能够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课堂也会因为有了动态生成性资源而活跃,教学因为有了动态生成性资源而充满生命的灵性,师生因为有了动态生成性资源而成长。
比如,在实施教育科学出版社《网络技术应用》“动手组建小型局域网”的教学时,笔者预设了两种方案:①课本介绍的添加网卡,采用服务器共享上网;②当前一般家庭使用的添置宽带路由器或无线路由器共享上网。当组织学生评价两种方案的优缺点(成本、节能等)后,准备转入下一环节时,有学生突然插话,提出一个想法:经方案①的两块网卡和方案②无线的启发,两台笔记本电脑(同时具有普通网卡和无线网卡),可以不用添置任何设备,让一台电脑的普通网卡连接公网,通过无线网卡与另一台笔记本电脑连接,便可更为节能地共享上网。笔者让该学生画出网络拓扑图,把方案清楚地介绍给大家后,师生都拍手叫好。这个动态生成的隐性课程资源的捕捉和使用,不仅更为有效地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而且让教师和学生享受了共同成长进步的过程,保护并激发了学生创新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结合研究性学习,整合系列资源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学生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的必修课程,占15个学分,对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是高频率的,也是自始至终的,因此是信息技术课程不可多得的一种隐性课程资源。一方面,网上资源、工具软件和网络平台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必要条件;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步骤――选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撰写研究成果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绝大多数高一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知之甚少,教师有必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指导,信息技术教师正好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整合到信息技术的教学中。
比如,可以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文献研究等步骤整合到信息的获取和评价等教学中,给学生获取足够信息、判断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价值、最终确定研究专题以指导;将撰写开题报告、制定研究计划、实验或观测数据分析等步骤整合到信息的加工教学中,将展示研究成果的步骤整合到信息的集成中,培养学生利用工具软件分析、组织信息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提倡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交流、管理、协作、展示。这些课程资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系列的整合,既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机水平,也消除了学生在最初面对研究性学习的无力感。另外,因为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等隐性资源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学生提高了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
四、建设应用校园网,开发校内资源
校园网从建设到应用,都可以作为信息技术的隐性课程资源,它除了能为《网络技术应用》的教学提供鲜活的案例之外,更多的是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培育信息素养的环境。校园网上的数字图书馆、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宝库,学生在利用校园网进行自主学习时,要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交流、管理、集成等操作,在如此密集的信息活动过程中,学生能熟练掌握相关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提升信息素养。
一般说来,校园网都是由本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兼职管理的,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具备了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的便利条件,但要有效发挥校园网这一隐形课程资源的作用,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并且要正确地引导学生,防止不良信息行为的发生。比如,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与学校相关部门合作,在学生中开展包括个人或班级网页制作在内的电脑作品比赛,一方面学生会尽力做出自己最好的作品参加比赛,达到提高学生信息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校园网也会因为有了满足学生需求的资源的不断注入而保持持久的活力,达到促进校园网应用的目标。
五、改变教学理念,发现利用资源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其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对各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直接决定了其资源的利用效益,优秀的教师善于积极地发现、引导和开发学生拥有的隐性课程资源。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信息等隐性课程资源存在于学生头脑中,不会十分直白地表现出来,教师需要通过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交流,以及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了解;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相互交流,及时发现动态生成的新的隐性课程资源,从中寻找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切入点,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本身也是一种隐性课程资源,有利于更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信息技术隐性课程资源是普遍存在、不断生成的。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要提高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和开发运用能力;立足校内资源,促进校内外无形资源的整合、优化,重视主体内在资源,挖掘师生自身的教育价值,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