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理财规划方案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 要:文章认为在理财规划课程的教学中,重视现实案例的应用。将现实案例和理财课程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理财实践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并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麦肯锡公司在对2020年银行业预测时指出,“今后20年最具吸引力的将是理财”。国内理财市场发展非常快速,2005年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额是2千亿元,2007年则突破了1万亿元,2008年银行理财市场以3万多亿的规模震动了整个理财市场,短短几年时间银行理财已经成为大众理财的方式之一。为了适应理财市场的发展和增加学生就业,不少高校金融专业近年推出了《理财规划》课程。
《理财规划》是一门新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和现实性非常强的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备运用综合理财知识对处于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个人和家庭进行理财规划的能力。因此,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财规划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分析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现实案例教学应运而生。现实案例教学就是拜现实为师,以不同阶层和年龄段的真实客户为案例背景,设计理财方案,并将方案反馈客户进行真实评估。现实案例教学将可以培养学生对实际商业活动的真实感觉,锻炼出清楚的理财规划逻辑。因此系统研究现实案例的选取和教学设计,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实案例的选取原则
要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对理财规划的感性认识,选取合适的现实案例是十分重要的。选取现实案例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现实为师。现代社会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存在众多值得关注的商业现实案例。以现实为师,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实际理财活动的真实感觉,提高自己在理财方面的认知水平,而且对现实社会中各种理财现象进行直接观察、体验、思考。关注现实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置身事外、冷静观察,还可以切身体会,比较分析不同的理财人群的行为特点。
2.参与性。现实案例教学的具体做法可以是实际参与或虚拟参与。所谓实际参与,主要指学生以理财师身份观察体验理财活动,比如为不同的实际客户群体设计理财方案;而所谓虚拟参与,即把自己想象成现实理财活动中的特定角色,比如从客户的角度体会自己面对不同理财方案的感受和反应。
3.主动性。案例内容设计必须让学生时时注意、处处留心,培养他们对理财现象及过程的兴趣。而且,一旦感知其中到有意义的东西,就要进一步分析、思考并作出判断。久而久之,建立对理财本能般的反应,让注意思考的过程由初期刻意以求变得自然而然、无处不在,锻炼出清楚的理财商业逻辑。
4.实证性。无论是实际参与或虚拟参与的案例,都要从现在的理财市场背景和真实客户出发,并据此作出理财决策。理财习惯是有区域特点的,中国地域广泛,不同区域间存在收入差距和观念差别,理财市场情况和案例难免有差异。而现实的案例处在现在的市场背景下,未来市场的学生就业肯定更多地与现在有关,从现实中获得的感悟无疑更具有实证性和可靠性。
二、现实案例教学在理财规划课程中的实施
1.案例教学的准备。该阶段包含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教师的准备主要有:结合上课内容及教学目的选择好案例,将客户资料仿真化,通过设计市场调查、仿真规划、情景模拟、角色互换等实训练习,结合真实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胜任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一线理财服务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学生准备主要包括熟悉并记住案例的主要内容,确定并列举出本案例分析所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等。
2.明确案例角色要求。案例角色要求首先是对客户风险偏好调查及客户资料的收集。小组成员实地操作,以问卷或拜访方式进行风险偏好的调查并收集客户资料。其次,学生必须了解理财产品及其风险和收益等个人理财的基础知识,否则无从对客户进行理财分析和建议。通过明确案例角色要求,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并以学习目标为基准,达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目的。
3.案例实际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设计不同的情境,与客户进行沟通交流,以学会在真实的情境中掌握与客户沟通的技巧,从而提升沟通技能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在与客户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引导出个人理财的目标、内容、步骤。在针对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进行理财规划时,引入个人理财的相关理论知识,根据不同偏好的客户提出初步的理财分析和理财建议,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4.小组讨论。一般要求学生按照每组4~6人分成若干小组,在小组内围绕论题逐一展开讨论,针对每一问题形成该小组的基本观点,通过小组讨论加深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学生讨论,应根据自己的观点写出理财规划分析报告,在报告中提出自己的理财设计方案。
5.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可给每组10~20分钟的时间,由每组推举一名代表作课堂发言,阐述案例,分析问题并提出小组理财方案,然后其他学生小组从自己的角度来分析案例,阐明自己的看法、分析及理财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反应和表现。
6.案例总结阶段,教师是总发言人,讨论结束后,教师一般都要做简短的总结。总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学生讨论情况的总结,如学生讨论发言是否积极、争论气氛是否热烈、分析与讨论问题是否深入透彻等;二是对案例本身的讨论总结,还可以针对理财方案的优劣作一个评讲,将所讲的内容与理论结合起来,使枯燥无味的课堂讲授重新具有活力。
7.理财案例教学的成绩评定。对学生案例分析的成绩评定可以占学生课程总评成绩的50%。成绩评定由课堂表现和案例作业两部分组成,案例讨论表现50分,由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质量以及讨论参与程度等因素来确定。要求学生参加群体评估,每小组就案例教学的学习情况作出小结,首先由学生相互评分,然后是小组之间相互评分,最后是教师评分。学生按照评价标准,既作自我评价,又评价他人。案例作业是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案例分析书面作业和总结的情况来打分。
三、体会与思考
1.在理财规划课程教学中应大力推广现实案例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对现实观察、感受、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对理财的敏感、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现实,不但自己要经常以现实作为教学内容的范例,还要将讨论的情况计入成绩考核。培养学生对理财规划的兴趣、素养,使学生能主动地观察思考,应当作为教学的基本目的。
2.现实案例教学可以为广大的学生提供一个假定的实习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让学生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前提下,在“做中学,学中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之,把在“做”中学到的个人理财理论与方法再应用于经济社会的理财实践。现实案例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提高一个金融专业的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缩短培养合格金融人才所需的社会成本。
3.建立过程反馈系统。正如确保产品质量的最好方法是防患于未然一样,确保案例教学质量的最好方法就是建立过程反馈系统,这样做有利于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机制。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沟通,学生可以对现实案例教学过程的提高不断地提出意见,教师及时进行一些微调,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三方理财机构在面临巨大的市场的同时,也要时刻关注竞争时况,不断发掘自身优势,寻找并改进劣势,客观认识优势与劣势从而制定完备的策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优势Strength
1、科学的理财方案设计理念和创新的理财服务模式
第三方理财强调以保证个人一生享受高品质生活为目标,长期、个性化的规划,以满足个人不同人生阶段的预期支出,细至教育计划、退休金计划、结婚计划、购房购车计划、遗产计划等的投资计划,而非追求短期的资产增值。
2、坚持第三方中立性、无偏见的立场
保持第三方的公平公正的独立性,诚实守信,一切以客户为中心,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遵守职业道德和依靠职业素质,为客户提供客观的咨询方案,决不会像其他金融机构推销和代销金融理财产品。
3、充分的市场层次细分
针对个人收入的地区差异、行业差异比较明显,收入分配差距悬殊,不同收入层次以及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群,对个人理财的内容、方案设计要求大相径庭,第三方理财进行了充分的市场分析和市场层次细分,提供客户最合适的理财方案,弥补了商业银行流水线式理财服务的不足。
4、无准入门槛的制约
默认的高门槛将成为普通百姓体验金融机构优质理财服务的拦路虎。据了解,国内商业银行都有设置相应理财服务的起点金额,如5万、10万、20万不等,而外资金融机构谋求中高端客户,开户金额低于20万的普通客户,将很难享受到外资理财的优质服务。
二、劣势Weakness
1、在国内起步晚,专业理财人才稀缺
在亚洲,目前已有CFP约7000人,而香港、韩国、印度都是在2000年后开始引进CFP考试,随后个人理财业务才在中国民间蕴酿,理财金融师德培养才刚刚起步,其中上海、北京和深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三方理财机构在当地纷纷建立,但某些地区至今还较少人问津,做到全国理财市场普遍接受第三方理财尚需一段时间。
2、理财人员职业道德问题
金融业是一个容易让人浮躁的行业,从业人员成日面对大量客户资产,很难做到公平公正,保持平和的心态,抵挡不住某些机构不合理的佣金诱惑,易发生违背职业道德准则的事件,对第三方理财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三、机会Opportunity
1、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理财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近20年来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存量增长了200倍,年均名义增长率达到30%,远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相关的理财服务市场将会空前地繁荣壮大。
2、国内个人理财服务尚未成熟
受制于国内金融机构不能跨业经营,银行等金融机构理财服务往往过于偏向某方面。如银行理财引导客户投资大多推荐购买开放式基金,因为代销开放式基金是银行业务。而第三方理财与金融机构无直接关系,选择投资可横跨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甚至创业投资等,填补了国内金融机构的空白。
3、理财师资格认证逐渐规范
近几年,金融理财资格认证制度的引进,加强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将不断促进我国理财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理财这个大蛋糕也将吸引更多具有职业敏感性的证券、保险、银行业等专业人士投入第三方理财行业,逐渐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理财规划师。
四、威胁Threat
1、国内投资理财观念仍未转变
在北京、上海等地第三方理财发展迅速,但其他地区方兴未艾,人们的投资理财观念仍较传统,更信任商业银行、证券、基金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而对第三方理财认识度还不够。如何,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打造第三方理财的品牌信誉,赢得人们的普遍关注和信任,是第三方理财发展的一个关键。
2、外资理财机构介入
外资理财机构有在国际金融市场上100多年来积累下来的优势,拥有卓越的财富管理能力和硬实的品牌形象,国际市场期权和期货挂钩的理财产品,成熟的客户关系管理,相比之下,国内理财机构都是明显滞后的,如何向外资理财机构取经,提高国内理财服务质量是迫在眉睫的难题。
3、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尚没有健全的模式条款保证理财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同时约束从职人员的法律法规也相当有限,应加快相关立法进程。
五、总结
【关键词】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前景;策略分析
一、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
随着金融业竞争加剧,传统的存贷利差逐渐缩小,银行业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前景广阔的个人理财业务无疑是商业银行的首选。持续增长的个人金融资产为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构成了潜在的、旺盛的理财需求。在可预见的未来,个人理财市场将以可观的速度递增。由此可见,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也必然成为银行比拼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必争之地。从目前我国各个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运作情况来看,主要还停留在咨询、建议或者方案设计上,具体操作仅仅是储蓄功能的扩展,将存贷款产品进行简单组合,或是只提供初级的咨询服务,并不涉及房地产、债券、股票、基金等投资品种,投资咨询只是传统储蓄业务介绍,网上银行也只是将传统银行业务照搬到互联网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二、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目前存在的问题
1、客户的理财理念尚需引导
目前我国客户个人财产快速增长,而其理财理念却多停留在传统的阶段,要么是崇尚节俭、完全回避风险的守财型,要么是只想一夜暴富的投机型,要么是过度消费又使自己的生活质量过低,对自己来之不易的财产缺乏有效管理,或对理财有着不切实际的期望,难免带有急功近利和浮躁之气,理财理念尚需引导。
2、理财同质化明显
目前各商业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及易被复制。产品种类几乎都是证券、外汇、基金等投资产品的组合。此外,目前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普遍层次低,缺乏特色,对客户吸引力不够。如,为客户代缴各项费用、保险、代为兑换债券,每月向客户提供银行交易账单;定期提供国内外经济形势及金融政策、股市、汇市行情等信息;客户到银行办理多种业务时,享受适当减免手续费或其他优惠等。
3、个人投资体系还没有建立
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下,银行理财服务似乎涵盖了生活理财与投资理财的全部,但实质上受到政策的限制,银行不能涉足证券、保险等领域,三个市场处于相对分隔状态,三者都只能在各自行业内为各自的客户理财,从而无法利用其他两个市场实现增值。因此,个人理财服务还只能停留在咨询、建议或者方案设计方面,不能真正客户进行组合投资,银行理财服务中的核心业务即增值业务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4、缺乏高素质的理财人才
理财是一项知识性、技术性相当强的综合性业务,它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从业者除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投资技能、丰富的理财经验外,还应掌握房地产、法律、市场营销相关知识,并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公关能力。目前,国内银行符合以上标准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其数量和质量都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提供综合性、全方位理财服务人才稀缺。2006年l1月国内首批488名CFR取得认证资格,标志着中国的代客理财业务进入了专业人员提供服务的时代。但是由于理财需求剧增,现有的CFR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理财队伍是制约当前国内理财业务发展的瓶颈。现在,我国各商业银行一般把从事个人理财业务的一线员工称为客户经理,这些客户经理虽然都是筛选出来的,其综合素质要高于营业网点的一般柜员,但离客户和社会的期望及谣方金融策划师的距离还很远。
三、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前景
(一)个人理财业务的需求大幅提升
近30年来,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有了突破性的增长,截至到2012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接近40万亿元大关,加之近几年央行连续降息,银行存款利率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传统的存款收益越来越微薄。为了使自己的财产能够更加有效的保值增值,人们纷纷开始将目光投向资本市场和实物资产以寻找新的投资渠道。消费者的需求就是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最根本的动力。
与此同时,人们的理财观念也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过去崇尚节俭和储蓄,依靠攒钱致富;之后热衷于投身股市和商业投机,企盼一夜暴富;到现在,人们的理财观念趋于理性化,接纳了风险与收益相平衡这一成熟的投资原则,更加关注采取何种方式对其资产进行保值和增值的问题,人们渴望专业人士帮助理财的需求日渐旺盛,个人理财逐渐成为银行业的发展热点。
(二)微利时代使得银行业竞争加剧、利润降低
现阶段银行业已经告别高利润低风险的时代,步入了微利时代。首先,银行的存贷利差的不断减少,以2012年7月6日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为准,一年期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为3%和6%,利差维持在3个百分点的水平。但是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家银行纷纷采用高于基准利率的水平吸收存款,而已更优惠的利率发放贷款,使得存贷利差进一步减小。其次,国家目前大力推进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绩优企业主要融资渠道的改变造成了银行的优质客户减少。此外,从1997年1月1日起金融业的营业税从5%调至8%也直接减少了银行利润。银行收益率逐年降低已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加入WTO时我国政府所做的承诺,到2005年底前我国将把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城市扩大到汕头、西安等共20个。同时允许外国金融机构向中国企业提供服务、办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提供金融租赁服务,最终银行业将在2006年底向外国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取消所有设限,外资银行将与我国银行展开全地域全方位的竞争。
同业竞争加剧使金融利润趋于平均化,金融壁垒逐步消除带来外资银行的冲击,我国银行现存的金融运作方式、经营管理手段及利润收益水平均受到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为金融业务创新提供的机遇,没有变革就没有发展。现在所有的商业银行更加重视个人理财业务,将它视为革新的突破口,以期获得业绩的提升,来参与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四、促进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策略分析
影响和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也应从多方面人手,具体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加大理财意识和理财市场的培育
首先,从教育入手,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并使其贯穿始终。其次,加大产品的宣传力度,借助现代化的媒体工具让更多的客户了解和参与。再次,设计出更多适应中低端客户需要的产品,做大、做强中低客户市场。最后,进一步完善客户信息保密制度。以更高的服务更好地促进理财市场的发展。
(二)制定个人理财长期规划,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随着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必须制定个人理财的长期规划。其中,理财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发展。需要把加强专业理财师队伍建设、提高理财人员的综合素质作为促进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主要任务。专业理财师队伍的建设应重点从两个主要的方面来加以推进:
首先,加强对现有客户经理的培训。根据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要求,可借鉴国际注册理财规划师课程体系,开设投资工具运用和理财规划两大类课程,同时强化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心理学等知识的培训。使客户经理成为既有金融专业知识,又兼顾营销技巧的全才。并且使培训形成制度化的安排。
其次,完善个人理财师资格认证制度。在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的注册理财规划师(CFP)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符合国情的个人理财师资格认证、职业道德规范和继续教育体系,以规范个人理财师的职业道德和执业行为,提高个人理财师的专业理财水平,培育真正的理财专家。
(三)以创新为抓手,营造良好的理财环境
创新首先要新,商业银行设计产品或服务时,不能一味地模仿,要充分体现本行的智慧和优势,在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寻找市场发展空间。二要适用,个人理财产品只有适用才有客户和市场,才能给商业银行带来利润。为此,商业银行提供的创新产品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这就需要对客户进行细分,可以按一定的标准(如按收入、年龄、风险偏好等标准)进行分类,然后量身定做理财产品,突出产品的个性和差异,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客户群投资理财的需要。三是产品要有一定的价值,能给客户带来增值收益,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大量客户的加入,进而推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不断发展。
此外,还需要加强信息平台、网络渠道和电脑软硬什的开发、建设和利用,并形成个人理财业务乃至新经济网络和平台,使所有现实和潜在客户及其业务需求均纳入“网”中;树立对信息情报的涮查、研究、交流、咨询服务的经营理念,把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真正纳入信息产、或“信息银行”的领地.加强信息情报的调查、研究、交流、咨询服务及经营与管理。
参考文献:
[1]Ho.T,and S.Lee,1986,“Term Structure Movements and Pricing Interest RateContingent Claims”, Journal of Finance 41.
[2]梁燕,韩春红.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6).
[3]许棣.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探析[J].广西金融研究,2008(8).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问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2
近年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经济发展的同时居民收入也不断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4元,比2009年增加了1934.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但是,我国一直处在高通货膨胀低利率时代,由于几乎没有其它增值渠道,人们的银行存款不断缩水,储蓄存款已经达不到保值增值要求,如何让自己的存款得到保值增值,已经成为人们开始关注的问题。个人理财业务概括而言,就是将个人资产委托银行打理,实现保值增值的过程。然而,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却不能满足人们对个人理财业务多元化的需求。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起步晚,理财产品单一,但是市场需求巨大,金融服务市场需求日益增长。虽然,商业银行已经对个人理财业务给予了重视,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上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而且个人理财产品少,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理财门槛过高,更主要的是缺乏专业的理财人员,这些因素制约了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难以满足客户多层次需求。
(一)缺乏有效的品牌营销策略,品牌塑造不到位
各大银行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理财产品,但是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然而,品牌效应使得客户对银行业务的认知程度大大提高,成为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重要手段。银行品牌创立的重要原则:必须认识到品牌对于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意义,并及早制定出自己的品牌策略,明确服务标准和规范。在员工中推行品牌塑造的理念,品牌设计就是要结合自己银行理财的目标客户群有一个准确定位,使品牌与所提供的理财产品的理念相呼应。在品牌推广的过程中,要注意各种营销手段推广的同一性,即给客户都是一样的品牌形象。一些商业银行在推销理财产品的时候风险揭示不足,没有以醒目、通俗的文字进行表达,过分强调预期收益率,追求销售业绩,对客户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了解不深,导致客户购买了并不适合的理财产品,造成了客户的损失,也损害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当然,在树立品牌营销的同时,还要进行业务创新,积极开发和引进新品种。
(二)理财产品不丰富,产品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
当前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虽然名目众多,但实际上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银行理财服务实质性内容少,产品整体技术含量较低,难以根据不同层次客户多元化需求设计跨领域组合型个人理财产品。目前各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几乎都是证券、外汇、基金等投资产品的组合,这些业务层次低,可“复制性”强,而且没有体现银行自己特色的产品,对个人客户来说也缺少实际吸引力。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由于外部环境的、体制的、技术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金融创新的意识、能力不强,金融创新几乎是一片空白,近几年来随着银行竞争的加剧,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有所起步,但总的来说,金融创新的层次较低,范围较窄,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一些理财产品,只是把一些金融产品简单的捆绑在一起,推销给客户,容易被其他银行模仿,这是导致个人理财产品同质性大的重要原因。加快个人理财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是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活动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商业银行在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由于创新不足,一些商业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时没有充分考虑客户利益和风险承受能力,没有从资产配置的角度进行产品开发和投资组合设计,没有应用科学合理的测算方法预测理财投资组合的收益率,没有设置相应的市场风险监测指标和有效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还缺乏独立有效的新产品开发部门,金融创新的层次较低,范围较窄,产品的科技含量低。
(三)理财门槛过高,监管制度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几乎都设定了20万元人民币的个人理财服务起点,外资银行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则要求5万到10万美元,对VIP客户的要求则更高,如中国银行的“中银理财”门槛为50万元,招行的“金葵花尊享”系列则要求100万以上,而真正需要理财的是普通的民众。另外,我国金融行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商业银行不能直接涉足证券、保险业务,这极大地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业务,使其无法根据自身现有资源以及客户需求设计理财产品。现行政策法规对银行业经营范围的规定,使得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逐步完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制约,限制了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更加细致的投资理财规划,这不仅削弱了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上的获利能力,而且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完善与发展。虽然近年来我国有关法律也渐渐地认可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但在执行过程中却依然在延续传统做法,使得商业银行现有的个人理财服务还单纯地停留在信息服务、咨询建议、方案设计等较初级的层面上。
(四)缺乏大量理财方面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实行分业经营使得大部分个人理财业务人员是从传统银行业务转型过来的,并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只能提品推销和相对较低层次的介绍业务。个人理财业务要求复合型金融理财专业人才,掌握证券、银行、保险、法律、税收、财务等多方面知识,全面了解理财产品的各项功能,具备丰富实践操作经验,并对个人理财产品了解比较深刻,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专业理财建议的理财规划师。这方面的人才不但要对目前金融市场所有投资领域的理财产品十分熟悉,还要能够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量身为客户设计理财产品组合。金融行业内部的分割使得国内理财领域的人才仅具备某个领域的投资经验,缺乏综合理财的经验和能力,从而对个人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未来发展的要求
(一)注重品牌的塑造,进行个性化服务
品牌的塑造对银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品牌既是一家银行提供的一种产品,也是一家银行的全部,商业银行一定要借助有影响的媒体扩大宣传的力度和广度,让更多的客户了解自己的品牌文化。一个好的理财品牌是能将银行的文化,银行的精神、银行的理念、银行对客户服务的态度全面的展现出来。因此,银行要加大理财品牌的建设,一方面要强化理财本身的功能,能真正为客户带来收益,另一方面根据客户的年龄、收入、预期目标等条件,为客户量身设计理财组合,体现个性化服务,通过理财品牌将银行为客户贴身服务,追求客户满意至上的理念传递给客户。
(二)加快产品创新和研发,提高产品层次化
根据客户的需求发展个人理财业务,通过市场调研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加大理财产品的创新力度,丰富理财内容,力求在自身的理财服务中可以涵盖更多的金融产品,提升理财服务的深度。个人理财离不开具体产品的支撑,商业银行应密切的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合作,研发出更多深层次的产品可以根据目前实际情况,建立一支专业的研发队伍,成立新产品开发小组,增强产品设计团队自主研发实力和市场分析能力,提高理财产品质量。目前,网上银行逐渐发展,商业银行应大力推广网上理财产品。
(三)降低理财门槛,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和外部监管
细分客户以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首先,降低理财门槛,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加强内部风险控制,提高自身要风险披露能力,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机制,商业银行应将理财业务风险纳入商业银行的总体风险管控之中,建立理财业务风险管理制度和切实落实在销售个人理财产品时不得承诺预期收益的规定,销售的程序应当严格按照银行制定的程序进行,银行工作人员在介绍理财产品时,要进行充分详细的风险提示。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理财市场的风险监管,扮演好监督者的角色,完善法律体系,依法监管。
(四)注重专业理财人员的培养和现代营销手段的应用
高素质的人才是个人理财业务顺利发展的保障,针对我国目前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缺乏高素质人才的现状,银行一方面,可以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引进国内和国外的优秀金融人才,把社会上一些具有专业的理财知识,熟悉个人理财产品的开发,具有理财规划师资格的高素质人才引进来。另一方面,银行可以和高校进行合作,定向为银行培养专业的理财人员,强化理财人员的股票、债券、保险、基金、税收等专业金融知识,建立起一支精通个人理财产品,能为客户提供良好的个人理财服务的专业理财队伍。树立现代的营销理念,设立专门的营销部门和配备专业的营销人员,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营销机制。
参考文献:
[1]侯蕴涵.美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金融,2010(12):42-44.
[2]张晓婷.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J].工会论坛,2011(3):70-73.
关键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滞后
个人理财业务,概括而言,就是将个人资产委托银行打理,实现保值增值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银行理财专家根据客户的资产状况、预期目标和风险偏好程度,为客户提供专业的个人投资建议,帮助客户合理而科学地安排投资方式,以实现个人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满足客户对投资回报与风险的不同要求。个人理财业务具有市场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的特点,成为发达国家很多大商业银行的主导产品和重要的收益来源及利润增长点。据有关资料统计,个人理财业务收入已占国外银行总收入30%以上,个别银行甚至达到全部收入的70%.在西方发达国家,个人理财业务几乎深入到每一个家庭,银行在为客户提供满意服务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的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平均利润率高达35%,年平均盈利增长率约为12%~15%.而我国商业银行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相当滞后,其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内容上,都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目前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规模小,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包括个人理财业务)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为8%左右;二是品种少,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从目录上看有260多种(国外有1000多种),而实际运用的很少,其中个人理财品种就更少;三是个人理财业务层次较低,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提供的个人理财服务基本上是转账、、代收代付、通存通兑等技术含量比较低的简单业务,银行难以像国外商业银行一样给客户提供包括证券、保险、信托等在内的真正让客户获得增值收益的综合性理财服务;四是产品的特色、差别化服务不足。虽然各家银行推出的产品名称各异,但内容却大同小异,缺乏特色,面对形形的顾客,在理财产品的设计或提供的服务上差别不大。而西方商业银行则特别重视理财产品的品牌、特色,强调个性化服务。可见,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明显滞后且差距很大。为了缩小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拓宽盈利空间,提高竞争实力,我国商业银行当务之急是要深刻反思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滞后的原因,并要有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
1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滞后的原因
1. 1 分业经营金融政策的制约
由于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分业经营的金融政策和体制,银行、证券、保险这几个行业,都是严格分开经营的,业务不能交叉,3个市场处于相对分隔状态,三者都只能在各自行业内为各自的客户理财,而无法利用其他两个市场实现增值。因此商业银行提供的个人理财服务,还只能停留在咨询、建议或者方案设计方面,不能真正客户进行组合投资,银行理财服务中的核心业务即增值业务大都无法办理,所以,国内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呈现“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1 .2 专业人才的匮乏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专业理财师匮乏已成为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理财业务是一项知识性、技术性相当强的综合性业务,它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从业者除应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投资技能、丰富的理财经验外,还应掌握房地产、法律、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并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公关能力。目前,国内银行符合以上标准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具备国际职业资格的理财“高手”更属凤毛麟角。现在,我国各商业银行一般把从事个人理财业务的一线员工称为客户经理,这些客户经理虽然都是筛选出来的,其综合素质要高于营业网点的一般柜员,但离客户和社会的期望及西方金融策划师的距离相差很远。众所周知,理财离不开人来打理,没有高素质的理财人员,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谈何容易。
1 .3 客观技术备件的制约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要以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发达的金融网络为依托,尤其是个人理财等附加值比较高的中间业务,更需要一系列技术的支持,且附加值越高,对技术的要求就越高。而我国金融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水平比较低,相应的硬件设备比较落后、陈旧,在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像国外发达国家银行开展得红红火火的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家庭银行等业务在我国目前都难顺利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方便、快捷、效率自然大打折扣。
1. 4 创新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由于外部环境的、体制的、技术的等等因素的影响,金融创新的意识、能力不强,金融创新几乎是一片空白,近几年来随着银行竞争的加剧,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有所起步,但总的来说,金融创新的层次较低,范围较窄,产品的科技含量低,运用效果差,尤其是中间业务方面的创新更是非常落后,这是导致个人理财产品同质性大的重要原因。
1. 5 理财需求和理财文化的制约
中国居民目前有11万亿多的储蓄资产,而且随着民收入和个人财富的增长,按理说个人理财的需求应该相当大,但现实却恰恰相反,当前个人理财的实际需求比较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中国个人财富拥有的不均衡,中国储蓄的60%集中在20%的个人手中,80%的的居民属于低收入阶层,所以真正有理财需求的只是少数人;二是中国人一贯以来缺乏投资意识和理财意识;三是中国人普遍有一种“财怕外露”的思想以及不愿把财产交给他人打理的心理和习惯;四是居民对个人理财的内涵、业务及业务流程不了解,同时对商业银行开展的个人理财业务也缺乏认同感。
2 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对策
2. 1 朝着国际混业经营的方向发展
混业经营是当今西方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一种经营模式,中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既是适应金融国际化、应对外资银行挑战的需要,也是拓展自身业务、特别是个人理财业务的需要。如果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政策松绑后实行混业经营,那么它们可以融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于一体,它们也可以像美国的商业银行一样,为客户提供存取款、信用卡、汽车和房屋等各种消费贷款、办理保险、买卖股票、基金和债券等金融产品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到那时,一旦政策壁垒拆除,个人理财业务将有长足的发展。
2. 2 加强专业人才的建设
理财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所以加强专业理财师队伍的建设,提高理财人员的综合素质应作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专业理财师队伍的建设应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逐步推进:(1)要加强对现有客户经理的培训,培训课程应根据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要求来安排,可借鉴国际注册理财规划师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开设投资工具运用和理财规划两大类课程,同时还要适当学习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心理学等知识,通过培训,使我们的客户经理变成既有金融专业知识、理财知识,又懂得营销技巧、通晓客户心理的“通才”。而且这种培训要形成制度,定期进行,以不断更新客户经理的知识,更好地适应个人理财的需要。(2)建立我国的个人理财师资格认证制度。按照国际惯例,做理财专家需先取证,所以我国需要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的注册理财规划师CFP(CertifiedFinancialPlanner),CFP证书由“国际财务策划人员协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FinancialPlanning,简称IAFP)推出,是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理财顾问认证资质。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个人理财师资格认证、职业道德规范和继续教育体系,以规范个人理财师的职业道德、执业行为及提高其专业理财水平,打造真正的理财专家。
2. 3 改善技术条件
要加快金融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打造个人理财服务的技术平台,提升服务质量。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发展,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的处理模式,建立了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体系和技术平台,逐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电子汇兑清算系统、电子证券交易系统和金融管理系统,但已有的这些金融网络、金融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相距很远,离银行业务发展的要求也有距离,所以为了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更好地拓展商业银行的业务,特别是个人理财业务,我们必须加快金融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建设重点放在以下3方面:一是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我国银行业一方面应加快全国性金融网络的建设,协调各银行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应着手兴建银行内部网络;同时应积极建立国际间金融互联网;二是应加快金融电子化系统的集成。金融电子化系统集成,是指金融企业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把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及其相关的业务操作、处理、管理、控制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系统,使金融企业能籍此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形成经营管理上的优势;三是要建立和完善银行内部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借助这个系统,银行可有效地管理已有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特别是对客户信息进行有效加工,以便进一步将经营模式转变为客户主导型,通过个性化服务,特别是定制的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
2 .4 加快创新
由于创新的不足,当前商业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种类不多且缺乏特色,而市场、客户的需求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且不断变化的,如何满足客户多样化且日趋变化的需求?商业银行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理财产品的创新。进行理财产品的创新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要新,商业银行设计产品或服务时,不要一味地模仿别人,要充分体现本行的智慧,优势,要做好市场的调研,做到他无我有、他有我新、他新我优;二是要适用,产品适用才有客户、有市场,也才能给银行带来利润,如何才能适用,关键是产品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而准确的市场定位又来自于对客户进行细分,即按一定的标准例如按收入、年龄、风险偏好等标准进行分类,然后量身定做理财产品,突出产品的个性、差异,这样的产品才适用,才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群投资理财的需要;三是产品要有一定的含金量,即能给客户带来增值收益。商业银行设计的理财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不能仅停留在方便、快捷或微笑服务阶段,更重要的是要能给客户带来增值收益,这才是客户委托理财的主要目的。
2. 5 加大理财意识和理财市场的培养
首先要加强对居民理财意识的教育。在国内,这种教育太少了,很多百姓理财观念尚存在一些误区,而在国外从小就给孩子灌输理财观念,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且这种理财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所以中国在这方面要给百姓补补课,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意识,让百姓走出传统理财的误区。其次,要加大产品的宣传力度。由于竞争的激烈,好酒也怕巷子深,所以商业银行设计好的产品以后,一定要借助有影响的媒体扩大宣传的力度和广度,让更多的客户了解它。再次,要设计符合中低客户需要的产品,开发中低客户市场,当前我国各大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基本上是针对高端客户而言的,准入的门槛较高,一般都在50万元以上,而让那些有理财愿望的中低客户望洋兴叹,诚然,对银行来说,抓住高端客户非常关键,但根据中国的实际,中低客户属绝大多数,该市场是一个比较大的潜在市场,为实现银行的长期利润,银行不应忽视它。第四,完善客户信息保密制度。客户的财产应该属很私人的东西,客户委托银行理财,银行有责任替客户保密,只有完善客户信息保密制度,才能消除中国人长期以来存在的“财怕外露”思想,放心把钱交给银行打理。
参考文献:
〔1〕章军 个人理财业务漫谈〔J〕 中国城市金融,2004,(5) .
〔2〕刘敏 新形势下拓展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J〕 城市个人金融,2002,(11) .
〔3〕张剑宇 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策略〔J〕 现代商业银行, 200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