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要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而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从而增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即研究性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研究性学习属于后一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但是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排斥学生的思考和个性,从而使学习的过程甚至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的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懂思考、评判、应用、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样的学习方式,窒息人的思维,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发展的阻力。作为发现学习的一种方式,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暴露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甚至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者获得了一种可享用终身的丰厚回报――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理念。由此可见,学习方式的转变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二、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遵循的原则
1.探究思维的科学性原则。培养探究思维是科学探究的根本目标。探究思维既然是一种思维形式,就得尊重思维的逻辑思维性和科学性。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概括起来就是:发现问题、大胆猜想――设计方案、小心求证――解释结论、质疑反思――评价交流、新的发现。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进而形成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发展探究能力的渐进性原则。科学探究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一种基本素质,它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一个渐进的、逐步感悟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所选内容的难度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又要考虑给予学生的引导适量的问题,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探究能力的形成。
3.探究活动中的师生互动有序原则。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以知识为载体,通过有效的双边活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和提高,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能力和个性的培养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就必须努力挖掘师生互动这一老概念的新功能,这应该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的突破口。
三、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对探究内容的二次开发,以实现探究的多样性
新课程教材上下两册,仅活动与探究实验就有20多个。如何确定最佳形式来组织探究实验的教学?如何重组内容,从何处契入?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既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照搬,学生的实际水平又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标理念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边设计边实施边修改。这就是对课程的二次开发。
2.注意探究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如果设计的教学形式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验条件,就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其探究热情,这样的形式就是合理、有效的形式。
3.注意协调课程要求与教学实际间的差异
新课程理念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思维品质及知识技能获得同步发展。然而,学生们在长期的接受性学习环境下所养成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定势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改变的;初三化学新教材与现有的实验设备又严重脱节。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矛盾,就是教学设计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4.注意探究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化学源于生活,化学又指导生活。在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化学实用意识,从而形成和发展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由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情况的实验探究可引申出燃料的充分利用问题;再提供一定的用品,如水、剪刀、烧杯等,由学生自行探究如何将燃烧的蜡烛熄灭,从中找出灭火的原理;继续引导:什么方法灭火最有效?生活中遇到火灾如何灭火?如何逃生?从而避免学生只注重课本知识而忽略化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关键词:新课程;研究性学习;杨辉三角
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则首先应该成为研究者。教师实施课程的过程,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遵循课程方案去做的过程,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对现成的课程方案进行调适、补充和完善,使课程方案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方法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并根据实际需要做出判断和选择。下面的课例是笔者结合新课程的这一要求,在课堂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进行的一次尝试。
一、[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新课完全平方公式的拓展,是基于浙教版初一下课本P131页的阅读材料进行的拓展,是学生掌握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外探究课。杨辉三角与完全平方公式有着一定的联系和区别,即杨辉三角是完全平方公式在次数上拓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这节课是针对七下的学生,学生刚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对其能够较好的掌握。学生已经学习了用面积法验证完全平方公式的合理性,对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广的难点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实践、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因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2、知识与技能: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拓展形式,了解杨辉三角的形式,会简单应用完全平方公式的拓展形式。
3、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拓展形式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拓展形式,将完全平方公式的底数和指数进行推广,在探索过程中亲身体验“转化”思想。弄清了“转化”的方向,解题思路自然清晰,能力随之形成,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我们刚刚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我们知道:
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语言叙述:两数和(差)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加上(减去)这两数的积的两倍。
你还知道我们是怎么样得到这个公式的吗?
生1:利用多项式的乘法;利用正方形的面积法来解释
好,那么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你能不能自己解决呢?
(二)新知学习:
1.项数推广:怎么样验证这个式子成立?(a+b+c)2=a2+b2+c2+2ab+2ac+2bc
生2:利用多项式的乘法,
生3:利用完全平方公式:
证明如下:(a+b+c)2=(a+b)+c2=(a+b)2+2(a+b)c+c2
=a2+2ab+b2+2ac+2bc+c2
=a2+b2+c2+2ab+2ac+2bc
你能不能利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的经验用面积来解释呢?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生4:利用面积.大整块面积=所有小块面积之和,如图:
通过三种不同的方法我们验证了上面这个公式的正确性,试着给它起个名字吧,你能不能用语言描述这个公式?它和完全平方公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生5:语言描述:三数和的平方,等于这三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每两项的积的2倍。
类似的,你还能将底数进行怎么样的推广?并且用面积法来验证一下,会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a+b+c+d)2=a2+b2+c2+d2+2ab+2ac+2ad+2bc+2bd+2cd
语言描述:四数和的平方,等于这四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每两数的积的2倍
推广:几个数的和的平方,等于这几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每两数的积的2倍。
[设计说明:这里充分给学生探讨的空间,而不是教师直接给出证明和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获得成就感。通过问题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指数的推广:
上面我们看到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底数可以由两项的和推广到三项的和,四项的和,一直到多项的和,我们也归纳出了非常严谨的结论。我们思考一下,完全平方公式还可以怎么推广呢?
(底数还是两项,指数改变。)
我们先从指数为3开始探究。请你先计算(a+b)3(要求按a的次数从高到低排列),请小组合作,利用准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验证这个公式?
学生不难得出:(a+b)3=a3+3a2b+3ab2+b3
利用体积验证公式的正确性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探究和讨论,程度差的小组还需要教师的帮助。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得出恒等式,注重了知识的建构,体验了从平面到立体的空间思维,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师:我们已经得到了(a+b)2和(a+b)3展开公式,试想(a+b)4=?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讨论交流.
(a+b)4=(a+b)2(a+b)2=(a2+2ab+b2)(a2+2ab+b2)=…=a4+4a3b+6a2b2+4ab3+b4.生6:
(a+b)4=(a+b)(a+b)3=(a+b)(a3+3a2b+3ab2+b3)=…=a4+4a3b+6a2b2+4ab3+b4.生7:
我们也知道(a+b)1=a+b.,那么现在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教师提示学生考虑各项的系数),
(a+b)1=a+b
(a+b)2=a2+2ab+b2
(a+b)3=a3+3a2b+3ab2+b3
(a+b)4=a4+4a3b+6a2b2+4ab3+b4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学习,从不同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合作团队精神和创造能力.]
你能发现那些规律:
(1)(a+b)n的展开式中每项的次数均为n
(2)请你找出上述数据上下行之间的规律.下一行中间的各个数分别等于它“肩上”的两数之和.
(3)展开式中每项字母a的次数从高到低排列,字母b的次数从低到高排列.
(4)展开式中的项数比乘方指数多1.
你能按上述规律写出(a+b)5的展开式吗?
(a+b)5=a5+5a4b+10a3b2+10a2b3+5ab4+b5.
[设计意图:教师用边讲边问的形式,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发现规律,挖掘学习材料潜在的意义,从而使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
因上表形如三角形,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对其有过深入研究,所以称它为杨辉三角。
杨辉,杭州钱塘人。中国南宋末年数学家,数学教育家.著作甚多,他编著的数学书共五种二十一卷,著有《详解九章算法》十二卷(1261年)、《日用算法》二卷、《乘除通变本末》三卷、《田亩比类乘除算法》二卷、《续古摘奇算法》二卷.其中后三种合称《杨辉算法》,朝鲜、日本等国均有译本出版,流传世界.
“杨辉三角”出现在杨辉编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该书还说明此表源于我国北宋数学家贾宪(约公元11世纪)的“开方作法本源图”,这表明我国发现这个表不晚于11世纪.因此,我们把此表叫杨辉三角或贾宪三角.
在欧洲,这个表被认为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首先发现的(Blaise Pascal,1623年~1662年),他们把这个表叫做帕斯卡三角.这就是说,杨辉三角的发现要比欧洲早500年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
[设计意图:了解数学家杨辉及其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体会到研究杨辉三角就是体察杨辉的探索精神,以鼓励学生探究的热情.]
3.范例讲解
例1(1)若今天是星期一,再过82天后是星期几?怎么算?
(2)若今天是星期一,再过85天后是星期几?怎么算?
(3)若今天是星期一,再过82014天后是星期几?
例题2:计算:115-5×114+10×113-10×112+5×11-1
[设计意图: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层层推进,既深化新知,又激发学生的思维,更激发学生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便于学生类比学习.]
五、[教学设计思路]
我认为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积极探求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是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广,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努力思考问题,探求完全平方公式从底数和指数上分别进行推广。我先让学生回想完全平方公式如何证明与验证,启发学生利用类比的思想来验证三数和的平方和两数和的立方,体现了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例题和练习均由学生自主探索。
六、[教学反思]
在新基础教育课程中,教材也在发生变化,其权威地位被打破,从教学唯一的依据转变为教学的依据之一,从不容置疑的知识权威转变为仅供参考的知识载体;教材内容从分化、封闭、固定转变为综合、开放、变化;教材形式从统一转变为多样。为此,教师应更新观念,寻找失落的课程意识,应视自己为课程实施活动的角色,时刻关注课程编制与发展的动态,参与到课程的改革中去,使其真正成为研究者。
在教育教学中,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处处“讲深讲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结论,不需要动脑筋思考,没有“生疑――解疑――省悟”的一波三折,做题只需照搬照套,那么充斥这节课的便是“饱和信息”,就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内驱力,便不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必然降低了40分钟内的思维容量,即便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也由于老师的自行揭秘与昭示结论而失去了思考的吸引力,变得索然无味,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留给学生思维的时空,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自己的领悟,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思维的效度。那么作为老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与探索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课题: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广与杨辉三角的课例
关键词:C语言;学习兴趣;教学方法;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5-1110-02
《C语言程序设计》(以下简称《C语言》)课程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理工类大多数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C语言》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C语言》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相关课程学习的效果。
1 研究《C语言》学习兴趣培养的原因
我校属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基础普遍比较差,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表面上学生都有学习知识的愿望,但实际上不努力,这就是客观现状。所有课程都面临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C语言》更是如此。作为第一门计算机语言课程《C语言》的教学,任课教师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在教学中重结果轻原理、重现象轻本质、重片面轻联系、重讲授轻讨论、重外因轻内因等现象依然存在,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讲课枯燥。导致学生学习《C语言》课程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能力差、学习效果不好,时有逃课现象等,也导致教师教书育人的信心下降。因此,客观上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加强教学研究,深化课程改革,从培养学生学习《C语言》的兴趣出发,贴近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效果。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把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摆在首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发学生的学习《C语言》的兴趣。学生学习能力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习获得的内在素质提高,显然,加强学习引导是基础,培养学习兴趣是关键,掌握程序设计是目标。兴趣的培养取决于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目的和获得知识的程度(是否学得懂),为此,笔者在《C语言》教学中,对于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做了一些实践探讨,仅供参考。
2 《C语言》课程中学习兴趣培养的教学研究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纲要》(规划)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规划)中要求“更加注重教学的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从两个《规划》中可以看出,教学必须改革,才能实现人才培养需要。大学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针对《C语言》教学,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2.1 基于学习兴趣培养 研究《C语言》教学目标
在《C语言》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同学学习没有兴趣,就其原因主要是认为学习《C语言》没有用,加之教师在教学中又忽视内因的调动,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恩格斯说"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研究《C语言》课程的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其一,基于教学目标,探讨教学方法。学习语言的直接目标就是编程,不会编程就等于没有学习和掌握《C语言》,更谈不上综合能力的提高了。为此,我们在《C语言》教学中,积极开展教学实践,以设计程序和提高编程能力为主要目标,研究和实践了一套行之有效教学方法,即阅读程序法、绘画框图法、类比教学法、渐进教学法、多解教学法、归类教学法、综合应用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编程能力,并形成了教学目标层次模型。
其二,基于素质提高,挖掘课程育人因素,探讨教学目的。一方面要学生明确读大学的目的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如果不强调素质,过分强调实用,参加培训班就可以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学习能力和方法获得的途径。为此,我们专门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受就业现状、学习习惯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同时发现学生不能正确处理专业(课程)学习与素质培养的关系,缺乏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途径选择。回顾20世纪的人才培养主要依靠专业教育,因此,在《C语言》教学中,我们结合《C语言》蕴含的程序设计基本思想和基本概念,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训练,丰富学生智慧,并通过算法(程序设计)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解决问题的精神及认真的学习态度。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学习能力和方法来源于专业(课程)学习,大学的目的实现取决于“学”,载体主要是课程,只有这样教书育人,才能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综合素质。
2.2 基于学习兴趣培养 研究《C语言》的教学方法
在《C语言》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同学学习《C语言》没有兴趣,主要原因是学不懂,求知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加之教师对学生基础认识不足,导致教学中重结果轻原理、重现象轻本质,重片面轻联系,重讲授轻讨论,教学抽象、枯燥。为此,对于《C语言》教学,我们把教学场所搬到计算机实验室,教学方法上采用过程化(细节)、比较法(联系)、讨论法(交互),教学中把抽象概念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系统知识规律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过程化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人的语言最高境界是非过程化,而计算机的工作特点是过程化。《C语言》是过程化程序设计语言,要求程序设计者必须一步一步描述解题步骤计算机才能执行。《C语言》语法复杂,内容多,加之我校学生70%以上来自农村,基础差,底子薄,自学能力差,初学《C语言》非常困难,学习中总有很多为什么。因此,我们在《C语言》教学中运用过程化思想,在讲清楚是什么的同时尽量描述为什么,既要讲清楚结果(现象),又要描述原理(本质),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研究和学习《C语言》,培养学生务实的学习作风和兴趣,例如:对int a,b,c;的认识,从现象上看是定义变量类型,实质是定义数据结构、申请存储单元、定义符号地址。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听课时提问的人明显多了,学生学习《C语言》的积极性明显增强,教学效果明显好转。
2)比较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在《C语言》教学中,我们发现孤立的讲授《C语言》学生不容易接受,听不懂,想不明白,加之教师敢进度,导致学生失去学习《C语言》的兴趣。大家知道,程序设计就是仿真,最好的方法是联系其它学科寻找参照物比较学习。程序设计的基础是数据结构、核心是算法,算法的核心是数学,讲授计算机语言就是教数学。因此,我们在讲授《C语言》程序设计时与数学解题步骤比较,引导学生比较思考问题,掌握学习方法。例如,已知圆的半径为6,求圆的面积。
【数学解法】
假设:半径为r,面积为s
已知:r=6
求解:s=∏r2
=3.14×6×6
=113.04
答:圆的面积为113.04。
【C程序代码】
void main()
{
int r;
float s,pi;
r=6;pi=3.14;
s=pi*r*r;
printf(“s=%f\n”,s);
getch();
}
比较上述两个过程,数学解法步骤是变量假设—已知—计算求解—回答。C语言程序步骤是定义变量—输入数据—计算处理—显示结果。可见,四个步骤分别对应,表达方式不同而已。通过比较学习,学生理解了数学与程序设计的关系,很快掌握程序设计的简单方法。在《C语言》教学中,我们发现可以联系比较的知识点很多,比如讲授数据类型和函数时分别与数学中的数据和函数进行比较学习。比较法的使用,既使学生掌握知识,又使学生掌握学习思考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C语言》的兴趣。
3)讨论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在《C语言》教学中,我们发现仅靠讲授和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C语言》涉及的概念比较复杂,规则繁多,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以及厌学情绪,这种重讲授轻讨论的现象,教学效果低下。因此,根据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成果,我们构建了讲授—实验—讨论—分享的教学模式,即在计算机实验室上课,建立学习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开展实验讨论活动,及时验证讨论内容,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学直接直观,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形成了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的氛围。例如:已知一个任意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10cm、6cm、13cm,求三角形的面积。
【程序代码】
#include
void main()
{
int a,b,c;
float v,s;
a=10;b=6;c=13;
v=(a+b+c)/2.0;
s=sqrt(v*(v-a)*(v-b)*(v-c));
printf(“%f\n”,s);
getch();
}
针对例题,讨论三个问题:1)已知三边分别是10.4、6.5、13.2时程序如何完善?2)程序中没有#include结果如何、为什么?3)v=(a+b+c)/2.0,改为v=(a+b+c)/2,又如何?通过问题讨论驱动,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学习兴趣。
3 研究《C语言》学习兴趣培养的意义
当前,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努力不够,这是普遍现象,培养学习兴趣已经是当前课程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因此,在《C语言》教学中研究学习兴趣培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1)《C语言》课程教学得到深化改革,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2)从教师角度看,一方面教师明确了语言学习的重点就是设计程序,基础是培养兴趣,目的是提高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应用。3)从学生角度看,一方面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目的,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观念得到了转变,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4)从教育出发,教育对象和时代的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培养学习兴趣,又要求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因此,我们通过教学实践,开展了《C语言》课程学习兴趣培养的教学研究。
关键词: 创新型 英语口语教学 设计
一、口语教学存在问题
(一)缺乏交流环境。
在我国,英语是一门外语,不是日常交流的语言工具。由于缺乏真实的交际环境和交际的意图,学生用英语交际的机会甚少,练习口语的欲望不强。学生在课堂上不活跃,与老师的配合效果差,往往是教师唱独角戏,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重视程度不够。
外语教学要培养交际型人才,口语课应该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但很多高校的外语课程设置都是以精读为主,口语为辅,口语课时安排少。笔者所在的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口语课每周只有2节课,而且仅在1、2年级开设。由于口语课课时分配少,学生练习口语的机会就少,这对学生用英语交际造成不良影响。
(三)两种教学方法的缺失。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传统的教学法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结构的分析,通常是先输入词汇、句型、语法、表达方法,然后反复跟读、模仿、背诵。这种训练在教学初期可以起到打基础的作用,但因教学内容缺乏实际情景与真实性,学生能写不能说,忽视了外语教学的特色,很难起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作用。
2.有的老师认为口语课教材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因此完全脱离教材和书本,随意自选教材,或者是没有教材即兴发挥,提倡口语的自然、简单、流畅,没有具体培养目标,对具体的训练项目也没有明确要求,教学内容散乱,缺乏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这种教学方法完全忽略了语言表达潜在的规律性,课堂教学盲目,学生收效甚微,也有碍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二、新型口语教学设计
(一)重视语言输入的质量。
语言的输出有赖于语言的输入,所以口语训练首先要解决输入语言的问题。语言输入包括文字输入和视听输入,分为精输入(精读、精听)和泛输入(泛度、泛听)。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精读、泛读教材来培养语域能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语言质量。
(二)丰富阅读知识,培养语域能力。
1.阅读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不仅能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且能提供具体、形象、深入、全面的语言文化材料,使学生能从中获得文化的生动画面。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应适当选编涉及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的小说、诗歌、杂文和散文让学生阅读,并指导学生对材料中的人物语言进行分析讨论,以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的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语域能力。这样一来,学生在用日语交际时才不会感到陌生不解。
2.学会引用套语
套语是语言社团在使用语言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套式或惯用语。套语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可以反复出现的固定表达法,结构较为稳定,当中有的难以严格地进行语法分析,应该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或固定的语言单位来加以学习。套语是口语教学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将套语引入口语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应用适当的套语在不同的交际语境中进行交际的能力,最终达到创造性运用语言的目的。
(三)结合视听课教学。
1.利用多媒体教学
视听课通过电视录像给学生传递生动的语言信息和语言环境,让学生进入特定的语言环境,运用和扩展通过视听接受的语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同时得到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训练,从而达到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
2.收看电视剧
教师可把电视剧的台词打印出来,但保留许多空白,让学生先听,后填,再复述。通过这种听说锻炼,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为学生深刻理解,切实掌握,进而灵活运用英语,创造了非常有利的语言环境。它还能让学生在交际中发现自己语言表达的不足,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四)创造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局面。
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语言教学的趋势,也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是新型口语课教学的核心。课堂的中心应该还原给学生,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至关重要的是学习原则应放在教学原则之前,即教学活动的进行要师生共同参与,在教学课堂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如同一部戏的导演,要调动演员的积极性。导演的作用固然重要,但观众主要的还是关注演员的表演。口语课与拍戏十分相似,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宰。
(五)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
1.情景对话及角色扮演
会话内容要具有实用性。如果课堂内容完全脱离生活,那么再好的内容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会话活动中,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扮演角色。学生按照各自的角色进行表演,表演过程中即使有错误,教师也不要打断,尽量让学生自己完成。必要的时候提醒下学生注意音量的大小和语速的快慢节奏等,尽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最后老师对表演进行总评,从语言本身、表演、文化等角度和学生交流意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优点与问题,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2.师生问答
会话课上最原始的方法就是问答法。只要灵活地运用它,也是进行信息、情感交流的有效方式。其内容包括学生问老师答、老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等多种方式。可以把课文中的问题推及实际日常生活方面,尽量让学生多开口,为学生创造训练机会。
3.看图说话
看图说话虽然方法简单,但行之有效。学生可以单独发言,也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合,小组成员先互相讨论,互相讲解,然后拿出小组最佳方案对图作出系统描述,其他小组可以对该组进行提问,最后由老师作综合评述。
4.值日报告
课前请一学生作值日报告,内容由学生自定,英语故事、笑话、生活体验均可。要求学生在报告中将习得的新单词写在黑板上和全班分享。虽然会话课一周只有两次,但是一学期结束,每个人都能有一次锻炼机会。
5.辩论会
学生分为正反双方,对具有时代意义的内容进行辩论。口语能力是一种技能,要想获得一门技能,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学生要坚持不懈地练习,这样,他们的口语水平就一定能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口语教学质量,教师要遵循口语教学原则,教学重点应该充分考虑语言的具体用法。教师要精心课堂设计,讲求灵活的方法和技巧,积极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局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口语教学的新思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实现交流和交际性目的。
参考文献:
[1]Coulmas,F.Conversational Routine,The Hague:Mouton,1981.
[2]尤其达.浅谈“输入”与“输出”.外语界,1997,(4).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CDIO工程教育模式;机械实践;融合
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也受到了教育界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视,机械设计这门专业已经在我国各个高校中广泛的开设,这门专业的教学也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提高机械设计教学的有效性,各个高校也相继开设了关于机械设计教学的改革,并将实践教学的改革放在重要位置,一些学校在机械设计实践教学中融入了创新的主题,另一些学校则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TRIZ等相关理论,总之,各个学校的机械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大多围绕创新发展来改革,均收到了良好的改革成效。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实践过程中,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成为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下面就探讨研究性学习与CDIO机械设计实践教学的融合模式,并将其应用在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1.CDIO工程教育模式简介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些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成果之一,该种教育模式最早由瑞典皇家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的教育专家提出,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完善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该种理念不仅是对欧美20余年改革教学理念的继承,也提出了检验测评的标准。CDIO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该种教育理念是以产品研发到运行周期作为载体,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CDIO的培养大纲是以学生的能力为基准,按照学生的能力分为工程系统能力、工程基础知识、个人团队能力以及个人能力四种,CDIO的培养大纲要求学生需要通过这四个能力来达到既定的目标。
2.研究性学习与CDIO的融合
CDIO教育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理论与实践课程间有机知识相关联的教学背景,其计划的主旨就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情景,并在这种情景中传授给学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就现阶段来看,已经有芬兰、丹麦、法国、新加坡、南非、中国在内的五十余所大学加入至CDIO教育合作计划之中,共同完善该种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社会、自然和生活中选择适宜的课题进行研究,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积极的来汲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获取到丰富的经验,也可以参与到知识的创造过程中,并从中养成一种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掌握好相关的研究方法,提升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来已经在我国的各个高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3.传统机械设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机械设计实践的主要内容是机械课程设计、减速箱拆卸、机械传动设计等模块,在实践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3.1 学生缺乏主动性
以减速箱拆卸课程为例,该项课程是一门验证性课程,学生仅仅可以在课程中学习到减速箱的安装方式,难以主动的投入到方案设计过程中,且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很少会涉及到相似的装置,因此,大部分学生难以对机械设计的课程产生兴趣,这也是教学水平难以提升的重要因素。
3.2 学生实践能力难以提升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现行的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种束缚,大多数的实验设备都是模型,学生虽然可以了解到模型的结构,但是难以动手实践,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实践水平的提升,加上组织形式的限制,学生的实践能力往往难以得到本质的提升。
3.3 学生的创造能力有限
现行的实践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都难以带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多学生对于设计的对象都不熟悉,加上考核方式的限制,学生之间很容易出现抄袭的情况,更谈不上创造能力的提升了。
为了提升机械设计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将研究性学习模式与CDIO教育模式相结合,以便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
4.融合研究性学习与CDIO的机械设计实践教学的融合思路
4.1 实践教学项目的确定
机械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的确定是将融合研究性学习与CDIO的机械设计实践教学相融合的基础,根据我国高校机械设计教学的现状,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1 自动执行机构设计
自动制定机构设计的内容以伺服电机模块为主,学生可以自行选择设计领域,并确定执行机构,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搭建实物和设计方案参考,在设计完成后,要求学生交出完善的分析报告,以便更好的考察学生求解和分析的能力。
4.1.2 机构创新设计
机构创新设计是实践教学项目的重要内容,教师需要要求学生构思好机构方案,并按照结构简图,根据动力学和运动学的分析报告做好设计,提升学生的机构创新能力。
4.1.3 小型铣床设计
小型铣床设计包括控制方案设计、总体方案设计、进给机构设计以及传动方案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在铣床的设计中,也可以使用其他类型的机床,这样就可以给学生提供多个选择。
4.1.4 工业机器人设计
工业机器人设计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供零部件的设计方案、控制分析方案等等,让学生能够通过这类训练,掌握相关的零部件设计知识。
5.机械设计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
研究性教学模式与CDIO工程教育模式有一个共性,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学生放在第一位置,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机械设计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可以根据研究性教学模式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要求,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甄选不同的课题进行单独研究。
在实践开始前教师要拟定好教学内容和研究目标,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的计划,同时教师也要设计好问题,以便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选题也要严格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进行,并要求学生按照这些选题来寻找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相互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辅助解答,这样就可以激励学生以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强化对课题内容的理解。在开展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防止代工偷懒行为的发生,此外,也要控制好实践的时间,防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逆反心理。
6.结语
研究性学习和CDIO教育模式都是以学生实践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在CDIO不同阶段中融入研究性学习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机械设计的教学效果,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讨和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以便实现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江帆; 张春良; 孙骅; 王一军; 区嘉洁.融合研究性学习与CDIO的机械设计实践教学,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期刊论文].2010,08(15)
[2] 杨会霞; 杨文堤.研究性学习模式与机械设计类课程的教与学[期刊论文].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