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文化建设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继承了传统优秀文化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又体现了时代光辉。在多元化设计观念的现代社会,文化性的介入势必不可少的,而文化介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工作人员通过对社区环境艺术的概念、色彩、空间以及陈设方式等设计,都能体现并影响当地的社区文化建设,并能达到一定程度的暗示性和叙述性。那么,实际工作时,如何做到社区文化建设与环境艺术的统一对应?如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将社区文化融入到整个设计当中?想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社区文化,什么是环境艺术,真正理解了两者才能有效地将两者对应起来。
一、 社区文化建设的概念
社区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以社区环境为重点的文化。社区文化出无处不在,体现了浓烈的文化氛围以及温暖的人文关怀。例如在社区公共场所使用的标语、宣传布告等都是体现社区文化的内容和其宣传形式。每个社区的社区文化建设程度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物业管理的文化品位,影响物业管理的档次。社区文化不仅仅是传统上简单地开展多项文化娱乐活动,其整体的环境建设也是社区文化建设一大重要内容。社区通过建设环境文化能够有效启发社区居民的自律意识,从而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这也是现代化社区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特征和未来所要坚持的发展方向。
二、环境艺术的概念
环境艺术是指为了解决社区内人们的居住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而采取的多种装饰手法。环境艺术能够鲜明体现社区环境空间的特点,反映人和空间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讲,环境艺术其实是人们对居住环境根据以往的质量评价以及合理的改造活动基础上不断深化的结果,是人们在长期的建筑工程实践中所积累的在环境装饰方面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总和。环境艺术文化作为人类文化部分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始终贯穿于人类长期发展的客观社会状态中。由此看来,环境艺术对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存在着深远的影响。环境艺术具有四个比较明显的特点。(1)历史悠久:人类最早的装饰历史能够追溯到其居住岩洞的时期,人类祖先留下的岩画以及现代出土的各种骨、贝化石等都是早期环境艺术有力的证物;(2)强烈的社会性:环境艺术具有强烈的阶段性,在存在阶级的社会中,不同的造型、色彩、陈列设计等,都能鲜明地反映出不同社会等级的不同社会地位和阶层;(3)限定性:环境艺术要有相应的载体,因此特定的环境艺术存在限定性特征;(4)多样性:现代在环境艺术已经能够达到极高的水平,多样性的装饰已完全深入到环境艺术涉及到的各个层面。
三、社区文化建设与环境艺术的对应
如何实现社区文化建设与环境艺术的相对应,关键在于环境艺术设计能否满足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各种需求。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不能为体现文化氛围盲目地做文化。任何空间都有独特的地方,不同的社区文化也可以拥有不同的表现。因此,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不能强制社区文化去适应环境的空间特征,也能为了环境空间去创造文化,而应该在所设计的空间中根据空间特征在符合需求的前提下融入社区文化。环境艺术设计就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如果忽略了文化功能需求的考虑,未能做到社区文化融入的考虑及满足需求造型的有感而发,环境艺术就不能很好地与社区文化建设相对应。设计人员可以在空间设计中融入极有特点的饰品,但必须考虑所用饰品是否符合环境艺术追求的文化特征。这样的融入就不会导致文化氛围单纯地停留在设计表面。另外还可以采取时间空间化方法,将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的历史风格、样式融合社区文化需求进行重新的编排组合,并使其在同一空间中呈现,将一切可以利用信的息资源融入到相对应的两者之中。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实现社区文化与环境艺术相对应,在环境设计中必须把人们对社区文化的功能需求作为设计的主要任务。环境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设计,这种艺术设计还能够体现鲜明的文化特点,因此,在环节艺术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对文化的需求。因此,在设计环境艺术时不仅要做到尊重人和空间,还应懂得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诠释文化需求和空间而不只是简单地创造、改变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兰.社区文化建设与公民幸福[M],山西师范大学,2013,04
【摘 要】高校与社区开展文化艺术共建工作具有重要社会意义。是高校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和谐社会的具体途径,是社区营造文化艺术氛围,丰富文化艺术内涵的重要方式。应在高校艺术类专业和社区文化建设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推进和谐社区的建设。
关键词 高校;社区文化;艺术类专业
一、社区文化的概念
“社区文化”广义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以及人格理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甚至制约着当地经济、政治的发展;狭义是指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即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群体意识等文化现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传统的单位管理转变为社会管理。人们以多种多样的身份从不同的社会空间进入社区,也把不同的思想、需求和问题带到了社区,使社区成为各种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都期待在社区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社区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而社区文化建设是整个社区建设的灵魂。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功能和作用
1.社区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
社区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这里主要指的是要把社区文化建设真正作为社区内广大居民群众的一项事业来抓,正确引导广大居民群众积极地参与社区的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广大社区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区群众的主体性得以发挥。
2.社区文化建设的融合性
社区文化是一个综合体,既包括传统文化,又包括现代文化;既有精神文化的内容,又有物质文化的涵义;既包括本社区文化的特点,又吸纳外来文化的新内容。因此,发展社区文化必须使各种文化达到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做到“雅俗共赏”,而不是偏废某一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孤立进行,它们与经济、政治是相辅相承的,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坚持融合性原则。 三、高校艺术类专业带动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社区文化建设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掌握了这些规律,会使高校在专业教学上有更明确的目标,使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区文化工作的需要。
1.在社区文化活动中,老人和儿童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中青人群的精力围绕在工作、学习和交往上,而老人和儿童有更多的时间在社区中活动,对社区的文化活动也更关心,需求更加迫切,这是社区对象的特殊性。社区工作应该抓住老人与儿童两大群体,带动青年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2.大型的社区文化活动,需要经过专业的策划组织,参与者多,影响面广。要胜任这些工作,高校的教学除了要让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技能以外,艺术策划和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高校艺术类专业一方面要求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参与组织与策划那些大型的文娱活动,以适应“大”与“小”不同的社区文化活动要求。
3.社区文化活动大多数都不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活动也大都以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为目的。因此,活动的开展应该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不可急功近利。在活动中既能实现目的,又能有一个愉悦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高校艺术类的学生还应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在社区文化活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有合理合适的教学目标,要找到兴趣点较为集中的教学内容,要实行轻松活泼的教学手段,这都是对高校教学上提出的新要求。
4.社区文化活动中应当尊重社区成员的不同文化品味,要同时能胜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多种风格的艺术活动任务。不可以自己的喜好来决定活动内容,这样哪怕再高雅也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学生在学校就应该全面发展,广泛接触实践各种艺术形式,兼顾不同的文化品味。只有这样,社区文化建设才既不会曲高和寡,也不会俗不可耐。要通过雅俗结合的方式渐渐提高社区文化品味,这才是高校专业教育在文化建设中应起到的正确作用。
5.社区文化建设不仅需要专职的社区工作人员,还需要大批具有艺术专业知识的人员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探索。这需要政府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建立专门的文化工作站,设立专门的岗位。这样不仅对社区文化建设中有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发展后劲,又能为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数量众多的就业岗位,真正实现高校与社区文化共建的双赢。
6.要整合共享高校丰富的文教资源和社区的实践机会,要加强高校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因此,必须建立高校——社区资源共享组织协调机构,根据社区文化的特点,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通过经常性的磋商与协调落实共建的长效机制,可借鉴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双方参加的组织机构,领导和协调双方活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7.高校帮助研究各社区的不同特点,引入本土音乐艺术走进社区文化建设中,并不断强化社区文化的创新意识。具有本土音乐艺术元素的社区文化创新,是社区文化能否在群众中生根、开花并具有持续生命力的关键。
总之,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高校在艺术类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去摆脱传统制度的约束,勇于尝试新的发展模式。要以学生为本,大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加强学生社会艺术实践的能力。高校艺术类专业与社区的音乐文化共建,不仅仅适应了社区对音乐文化的需求,也为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晓霞.城镇社区建设与社区人才培养[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
[2]李小梅,蒋爱.试析高校与社区和谐共建的理论依据[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
[3]王丽英.高校与社区互动的资源优势与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
[4]郑彩莲.高校与社区共建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6).
[5]郑海霞.美国高校与社区关系:冲突与合作[J].比较教育研究,2009,(4).
[6]叶云明.高校校园文化如何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和谐发展.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10).
[7]范莉.浅谈校园文化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和作用.杭州教师教育网,2006(01).
[8]曾婧.浅析社区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及其对策,2007(03).
【作者简介】
关键词:社区整合;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整合机制
促进社区整合的因素既包括经济利益因素,又包括社区自治、民主等政治因素,更是与社区文化因素密切相关。社区要实现整合,需要实现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培养主人公意识,而形成认同的关键就在于社区文化的建设。社区文化是社区共同体存在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形成社区共同记忆、培养一致价值观、增强社区居民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助推器和稳定器。
一、社会整合的理论资源
“整合”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生物进化论学者,在社会学领域首先使用“整合”概念的是斯宾塞。斯宾塞的社会进化理论秉承了达尔文的自然进化法则,他在分析社会结构、功能、变迁的基础上,认为社会整合的任务是对社会内部进行协调和控制,因此,其认为社会整合指的是社会结构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和控制。杜尔克姆在《自杀论》中提到社会整合的问题,认为社会整合对自杀现象有较大影响,整合过度和整合不足都会导致自杀现象的发生。而如何实现整合、达成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结,需要依靠共同的道德、情感以及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把个体连接起来的纽带,即他所认为的“社会团结”。在《社会分工论》中,他将这种连接社会的力量称作“集体意识”或“集体良心”,并且认为随着社会变迁,不同社会中“集体意识”的含义与内容也有所不同。传统社会主要依靠约束性的法律对违道德的行为进行制裁;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开展以及不适当的社会分工的出现,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和多样,重建道德规范成为现代社会整合的关键,对于犯罪分子则要采取复原性法律进行制裁,以达到整合的目的。帕森斯在社会整合的方向上开启了划时代的意义的功能论分析。他认为系统要得以生存,就必须具备四项功能并满足某些必要条件——适应A,目标实现功能G,整合功能I和模式维持功能L。适应主要依靠经济系统,目标实现功能要依靠政治和制度,整合功能以社会系统内部各关系的协同为基础,而模式维持功能则依靠文化价值系统来实现。根据AGIL的分析框架,那些在较高级的系统定地满足某项功能需求的结构部分是该系统的功能性子系统,因此,每个系统都可以相应地划分为四个子系统,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帕森斯之后,社会整合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洛克伍德将整合分为“系统整合”和“社会整合”两种。系统整合关注社会各系统之间的协调,而社会整合更强调个人如何融入社会。卢曼主张用“系统”来分析社会。与早期社会学家强调的共同规则、集体情感不同的是,他是从个人的期望和“要求”出发,他将分析重点放在个人的自我制造和对系统的满足上。哈贝马斯则认为社会整合应该以社会行动者的参与和沟通产生的一致作为前提。吉登斯推崇时空整合理论,认为社会整合以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为前提,而系统整合主要依赖于行动者和集体之间的互惠。
二、社区文化记忆与规则性整合
从理论资源中可以看出,斯宾塞、杜尔克姆主要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分析社会整合方式的变化,而帕森斯以及哈贝马斯则侧重从整合机制方面来分析社会整合的方式方法。无论是帕森斯的四个系统还是哈贝马斯的两个层面(社会生活和系统),文化都是与物质相对应的概念,文化整合是与物质利益调节相对应的整合方式。相比利益调节通过利益进行调节的手段,文化整合更多的是利用宗教、道德、伦理、法律等手段,从观念和符号的层面进行调节和规制。
1.观念情感的规制:杜尔克姆秉承“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的研究理念,将社会看作是客观存在的独立实体并且超越个人,其具有的整体性质不同于个人,整体特质也无法在个人身上找到。与此相关联,杜尔克姆将社会层次上的社会事实或者社会现象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在他看来,社会事实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关于社会形态学,主要指地理环境、交通状况、人口分布等;另一种关于社会生理学,主要指宗教、法律、道德、风俗、制度等,被杜尔克姆称为“集体意识”。这些“集体意识”在生活中发挥各自功能,对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维持,使人们之间联结成有机整体。作为达成社会团结的纽带,这种社会纽带不是基于理性契约,而是以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为基础,也就是说以“集体意识”为重要基础。通过这种强烈的社会纽带,将个体结合起来,维持着社会成员的联系以及基本的社会秩序,形成所谓的“机械团结”。社会团结是与社会解组相对的概念,通过社会团结强大的纽带作用,可以对抗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结构变化、联系弱化带来的种种分裂或解组问题。而社区文化正是以观念、风俗、制度等社会生理学特质,通过培养集体意识,形成社区记忆,对社区居民进行观念上的规制。
2.符号的规制:符号作为文化的表现,是文化的外在形式。不仅包括物质实体的文化符号,还包括各种文化活动符号。两种符号既不相同,又有内在关联,共同承担社区文化的符号规制作用。(1)作为物质实体的符号。社区文化的物质实体,主要包括社区各类文化建筑、文化活动空间以及文化娱乐设施。其在给社区居民提供观赏性、实用的同时,也在作为社区的文化物质特质,影响着居民对社区的认知及认同。尤其是作为社区文化特色的文化景观,其不仅是一种社区文化建筑,更是承载着社区记忆的文化符号,是加深社区居民的历史记忆、促使社区居民历史荣耀感的觉醒,唤起居民包容、互助的文化传统。(2)活动性的文化符号。各种文化不仅有实体符号,同样也有活动性的文化符号。实体符号往往还需要通过活动符号展现并发挥其作用,而通过活动性文化符号的互动与强化,社区实体符号才能更加具有内涵和意义。社区文化活动作为活动性的文化符号,不仅是一种传递与交流的平台,也是社区记忆的重要来源,并且通过互动与沟通,加深了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了解与依赖,对于社区集体意识的培育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社区文化互动与社会参与性整合
无论是社区经济、社区组织、社区服务还是社区文化,说到底都是为了社区居民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了社区关系的和谐向善。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社区文化的种种要素只有作用于居民,调动社区成员互动参与,才能发挥作用并且进一步改善。而社区如何通过文化互动实现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需要从内容上、组织上综合考虑。
1.“内容为王”吸引居民。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文化建设丰富社区居民精神生活,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培养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区文化建设对于城市社区来说并不陌生,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比比皆是。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依然不尽如人意,呈现参与群体单一、被动型参与等不良局面。积极的参与来源于对活动内容的认同和喜爱,而在参与的过程中又能加深对活动的认同、对组织的认同以及对社区的认同。以社区特色文化为出发点,举办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活动,将文化内容作为重要考量方面,以文化内容吸引居民参与,应是现代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2.上下齐心,共建共享。社区文化建设如果缺少社区居民的参与,很难实现可续持发展,通过社区文化互动达到社区居民认同、凝聚的目标也难以实现。作为社区的存在主体,社区文化活动首先要依靠社区组织发起并承担组织工作,其掌握了社区各种资源,在文化活动内容和组织上占有优势。其次,需要调动社区居民自发开展文化活动,通过组织力所能及的文化活动,实现社区居民的互通有无,加深沟通了解。再次,积极发展社区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社区网络平台,将社区文化记忆与文化活动等相关信息及时,尤其是将与居民生活联系密切的安全、养老、养生等讲座信息及时整理报道,通过网上居民与社区组织、居民与居民之间的互动,加强社区居民与街道、居委会的联系,增进居民之间的进一步了解,以达成更深层次的认同。
四、社区文化认同与认同性整合
认同虽然是观念上的概念,但是形成并不是简单的思想教导和观念灌输,认同所依靠的价值观的内化需要各种文化要素共同发挥作用。
1.规则性整合与认同性整合的相互关系。如前文所述,社区文化是一种象征性规制,其依靠以社区传统价值观念、现代价值理念为主的观念规制,和以社区文化符号为主的符号性规制,从内在机理和外在形式双重层面对社区居民进行价值观的影响和内化,从而唤起社区居民的共同情感和记忆,实现社区居民的认同。在此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社区历史记忆。而通过社区历史记忆的规制和影响,在社区居民形成社区认同的过程中,又会对社区观念和符号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或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不断强化社区文化记忆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2.社会参与整合与认同性整合的相互关系。同规则性整合一样,社会参与既是实现社区认同、达到整合状态的必要途径,又是社区认同与否的重要体现。社区文化参与从内容上吸引居民、从形式上组织居民,也是从内到外双重层面上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沟通交流、观念传递,形成共同的活动方式和价值需求。同样,内化的价值观念和社区认同也会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意愿、参与人数、参与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社区文化活动;群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作为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独特地位已显现出来。在我国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社区建设更具有明显的时代意义和特征。“社区”已成为我国城市社会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而社区文化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方面,正在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鉴于此,我们更要积极主动地对社区文化建设投入更多的力量,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一、社区文化的主要构成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在此定义下,社区文化是指“通行于社区范围之内的特定的文化现象。文化活动则主要包括了如文艺表演、体育比赛、节日庆典、科普宣传、环境保护、民俗艺术等。
二、社区文化活动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活动数量上看,文化活动总体供需不平衡,需远大于供。虽然每年文化部门都要安排专业团体“送文化下乡”演出数百场,但有限的演出场次远远不能满足众多社区的实际需要。导致不少地区就遭遇过专业文艺团队演出难的境地。
从群众的参与面来看,由于受到基础条件的限制,一些社区文体技能的专业培训活动只能面向少数文体骨干分子,再由他们来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社区人民群众丰富多面的文化需求。在崇川区文化馆开展的每年常规性的文化辅导员培训活动中,社区文体骨干报名参训非常积极踊跃,出现场场培训人员爆满的情形,鲜明地表现出大家参与专业技能培训的强烈愿望。
从形式内容上看,各地区组织的社区文化活动主要以文艺和体育活动为主,其他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等活动组织的数量非常少。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开展文化活动的形式较为单一,像艺术赏析、电脑入门培训、摄影摄像技术培训、普通话培训等知识技能的培训活动也较少,无法促进社区文化活动的发展。
三、加强社区文化活动建设的途径
(一)社区文化制度建设
社区文化制度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建立完善有效的社区文化建设制度框架,切实担负起领导职责,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支持文化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另一方面,社区成员在社区内的生活、交往、学习、娱乐等活动得以有序进行,其中的社区价值观、生活准则、社会公德准则以及各项活动的规范原则是不可或缺的。现在很多社区都成立了社区文化站,负责社区文化活动建设工作。文化站在遵照上级领导组织的指示下开展各种类型的社区文化活动,其十开展的时间、地点、内容、参与者、方式、程序等都是必须予以规范的。
(二)社区文化基础建设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特别是近几年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带来了一股文化发展和建设的热潮。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正逐步完善。许多以前没有或者缺乏文体设施的社区都先后配备了居民进行娱乐和体育锻炼的器具,许多以前只能自娱自乐的社区居民现在都组成各种合唱队、腰鼓队、拉唱队、棋社、书画、武术表演、读书会等等。这些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而且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快乐,同时身体素质也得到加强。因此,社区文化基础建设是社区文化活动建设的基础,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发挥“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优良精神,加强管事单位及邻里社区的互帮互助,不断完善基础建设,真正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
(三)社区文化主体建设
社区文化活动主体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社区文化建设的前提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需要一定的制度体系保障,但开展各项社区活动 其中的参与主体是居民群众。很多社区在开展活动时主体参与的意识淡薄,积极性不够,导致领导重视但是居民不呼应的“冷热“局面。因此调动居民参与各项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社区文化站不仅要 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吸引人群,同时也应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平台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四)社区文化活动形式建设
以活动的形式展现社区的风采才能赋予社区文化生命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触手可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调动群众参与社区生活的积极性,也能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同时,社区文化活动也是宣传党的领导思想,促进社区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的有效沟通。社区文化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在开展文化活动时联系本社区 实际,发挥优势,做出特色才能更加吸引居民群众的参与。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主体以不同的主题开展文化活动,争取绝大多数社区居民都能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支持者。
(五)文化活动队伍建设
文化队伍是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文化工作者队伍是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异者。专业的文化队伍和专业的文化工作者队伍都是社区文化的品牌,在今后社区文化工作方面,要培养专业化的文化工作者队伍,定期举行人员培训, 展开社区交流,学习先进社区的管理理念和做法,取其精华,并应用于本社区的管理和建设之巾。另一方面,在社区文化队伍建设方面应给与更多的政策支持,保证社区文化活动能够得以顺利进行。
四、小结
综上所述,社区文化的发展不仅能够为广大居民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而且能够促进城市的整体建设,因此,我们要不断促进社区文化活动的发展,就要推进社区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相关制度的建设,还要促进全民参与,加强文化活动队伍建设,从而促进社区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物业管理文化建设
随着百姓物质条件的逐渐丰富,消费能力的日渐增强,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工作、生活的巨大压力,使其对住房的要求已由“有房住”、“住得下”发展到“住得好”,住宅小区不仅要环境优美、舒适、方便、安全,更要承担起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和功能,为业主提供一个和谐、文明、奋进的精神家园。而这就需要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服务企业、业主自身及社区基层管理组织等,以文化为媒介在住宅小区管理的不同阶段播种文明之花,建设和谐社区。
一、规划设计,文化为先导
物业的规划设计在整个房地产项目开发系统工程中举足轻重。如果把一个项目比作一辆“坦克”的话,那么,其对市场的“摧毁力”完全取决于规划设计的质量。但建筑不只是钢筋、混凝土、玻璃体,更有着人文与情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语言的道具箱,在欣赏视觉效果的同时,更令人感动的是其深远的文脉背景、内涵。只有拥有人文与情感的建筑,才是有生命的建筑。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房地产企业在进行物业外部环境(造型、配套、设施、楼名等)设计时,应注重物业的文化品位与文化含量,突出物业的附加价值与鲜明个性,使社区不仅成为建筑文化和景观文化的展示地,同时也是社区文化发展的舞台。
二、物业服务,文化是灵魂
物业文化设计与定位的秉承。作为物业的售后服务组织,物业企业一旦从房地产企业手中接管了物业,便不可能再按自己的文化设计去重新改变辖区的硬件环境,只能去秉承其原本设计的文化品味,为此,在其规划设计阶段物业企业就应尽早介入,积极揣摩房地产企业对社区的文化定位,以发展的眼光并结合自己的服务经验,向房地产企业提出科学合理的设计建议,以利于日后社区文化的顺利开展。
物业管理中文化的整合与传播。物业管理中的文化涉及物业企业文化、服务文化和社会公众文化。
1、物业企业的文化建设
物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物业管理行业有八字箴言,叫做“物的管理、人的服务”。首先,物业管理的实质是服务,对其质量的管理除制定标准化规范外,更多地强调对员工个人素养的培养和训练;其次,物业服务传递的是形象,如果不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进行引导和熏陶,业主难以接受。
物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第一,“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原则,有双层含义,其一是指在经营理念中突出以业主(或使用人)为本,业主至上,在物业服务过程中,向业主提供人性的满足,即对人的尊严、价值、个性、身份、地位、审美、情感、时尚等需求的满足,使服务呈现人性化、个性化、层次化、传统化、流行化等;其二是指突出以员工为本,为员工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竞争环境,不断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突出团队精神的原则。以此激发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促使每一员工、每一部门、每一管理区域协调一致。
物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物业企业文化是指物业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可划分为精神层、物质层和制度层。
物业企业文化的三个层密切相关:其中物质层是物业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也是制度层和精神层的物质基础;制度层则约束和规范着物质层及精神层的建设,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物业企业文化建设便无从谈起,精神层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思想基础,也是物业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2、服务文化建设
所谓服务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对客户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服务理念、职业观念等服务价值取向的总和。服务文化是以服务价值观为核心,以创造顾客满意、赢得顾客忠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形成共同的服务价值认知和行为规范为内容的文化。物业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及物业服务工作的无形性、突变性、随机性、不可恢复性、不标准性等,决定了服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服务文化是路标系,对企业经营活动具有导向功能;服务文化是文化场,可以形成一种文明服务氛围;服务文化是共振链,有激活组织的功能;服务文化是免疫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御不利事态的发生或扩展;服务文化是一种心理契约,可以传递信任和快乐;服务文化是兴奋剂剂,可以使服务硬件充满生命力与活力;服务文化是一种监督制约,对服务起着无形的巨大的监控作用。
3.社会公众文化建设
谈到社会公众文化,即社区文化,人们就粗浅地理解为娱乐游戏。其实它是一个极富内涵的概念,它是物业开发者、经营者、政府部门和小区业主共同创造出的具有小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的结合。就外延来看,它体现在社区文化观、社区价值观、社区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社区制度等各个层面,社区文化是房地产企业、物业管理者和业主共同的追求。当今的城市家居生活,邻里关系淡薄,各自封闭,老死不相往来成为都市流行病,如何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氛围,使人们走出自己的家门,传播中国人互敬互让、互帮互爱的传统美德,并使之发扬光大,已成为社会的一个共同话题。作为物业的开发者、管理者以及政府基层组织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建设社区文化责无旁贷,但这只是一种过渡形式,社区文化最大的受益者应是物业的住用者,社区文化建设最终也应成为物业住用者的自觉活动。
4.物业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的适度融合
物业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在内涵上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物业企业本身负有建设社区文化的管理目标。但长期以来,在社区文化建设上,物业管理公司只偏重于小区文娱活动的组织和支持,满足于建立几个业余文艺团队。这些工作虽然也是必须的,但却是浅层次的。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应该是通过各种载体将公司的服务理念渗透到业主和使用人的日常生活中去,引导他们形成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价值观,公共意识,建立和谐、高雅的生活工作氛围。
物业企业适应业主对社区文化的需要进行社区文化建设,是对物业管理市场的积极主动反应;物业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在社区中的渗透力、辐射力,提高公司品牌知名度,是企业的经营发展策略;社区文化实质上是物业企业文化在社区的延伸与外化,是物业企业文化在社区交往行为上的表现,是物业企业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物业企业应充分利用社区文化体现物业管理特色,用社区文化塑造文明社区,通过社区文化项目的建设、社区文明氛围的塑造、社区生活服务项目的展开以及社区意识的培养与精神文明建设等多种途径,来为业主营造一个“居住安心、环境舒心、生活称心、娱乐欢心”的生活家园。
现代化的物业管理需要现代化的文化建设与传播,可以说,没有文化的环境不是文明,没有文化的商品不是精品,没有文化的服务不是享受,没有文化的竞争不能取胜。只要我们坚持运用文化眼光对待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就会创造出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就会形成独特的管理风格,使物业管理具有鲜明的生命力;有了这种认识,进行文化建设与传播就有了自觉性和动力,就会为建设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