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艺术创作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培养艺术欣赏能力
艺术欣赏是艺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是个体对艺术作品的复杂的审美过程。一个不具备艺术欣赏能力的人是无法很好的完成这个过程的。一个人的艺术欣赏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形成的。艺术欣赏能力作为一种最基本的能力,是每一位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油画风景写生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且又常用的艺术创作的实践手段,是培养绘画者艺术欣赏能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径。绘画者走进自然,亲身感受、体验自然景物之美,是进行油画风景写生创作的前提和基础,感受、欣赏自然风景之美的过程就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在油画风景写生实践中,大自然的景物不断的对绘画者的视觉感官进行大量的刺激,提高了绘画者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这种对美的感受能力的基础上,艺术绘画者逐渐形成了一些审美经验。积累了丰富的审美经验后,绘画者便会主动的进行艺术欣赏活动,从而提高了自身的艺术欣赏能力。
2、增强艺术创作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在原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认识、观点、方法、创造出新的东西的能力,是一个人学习提高的动力,是推动一个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核心能力。艺术创作同样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才会有大批的具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源源不断的产生,丰富着人们艺术视野。艺术创作的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不断的锻炼,积累创作经验,努力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的水平。只有在具备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艺术创新才有可能实现。油画风景写生是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还能在实践过程中对加深对艺术创作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提高自身对绘画技巧的实际运用水平,为进行艺术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绘画者艺术创作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油画风景写生创作的技巧
写生是绘画者用绘画工具真实的直观的记录所见到的人、事、物的过程,需要一定绘画技巧才能完成。油画风景写生也不例外,为了使作品比较真实的展现绘画者欣赏到的美景,完美的体现自己内心的意境,绘画者在线条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等方面都会注意一些绘画创作技巧的运用。油画绘画者的对景物的观察是否深刻细致,画刀的运用是否娴熟巧妙,色彩的搭配是否和谐恰当,都直接影响油画风景作品的优劣,关系到油画风景写生创作的成败。
1、对景物善于观察
对景物的观察,是进行油画风景写生实践创作的源头。没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致全面的观察,就感受不到自然景物之美,没有这种美的感受,是无法进行艺术创作的。因此,进行油画风景写生首先要善于观察景物,发现景物中所蕴含的美。如何才能更好的观察景物呢?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摒弃一切杂念,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景物上,专心观察,用心感受,才有可能达到自身与自然景物合二为一的境界,也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大自然景物中的美。另外,大艺术家罗丹有句很多人都知道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艺术创作的目的就是艺术的手段展现这种美,那就更需要先发现她。由此看来,对于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员来说,需要时刻留意,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发现周围一切美的事物。
2、巧妙的利用画刀
画刀作为油画创作的一种重要工具,画刀的大小各不相同,有平头的、尖头的,形状也是多种多样。在油画创作过程中,绘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想象,利用不同样式的画刀创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这点是画笔所无法做到的。值得一提的是,运用画刀进行油画创作,还可以提高作品的颜色的亮度,使人感觉油画作品的色彩更纯。画刀的这个优势,在油画风景创作方面显得尤为突出,风景的色彩越明亮,越纯净,作品所呈现的艺术效果就越好。绘画者可以直接运用画刀在画布上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发现哪里不满意,则可以刮掉进行修改补充。画刀这种使用方便的优点,也是画笔创作所不具备的。在增加油画作品的质感方面,画刀创作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在构图方面,可以用画刀大概的勾勒出景物的轮廓,不需要的颜色用画刀刮去就可以。对于细节的刻画方面,绘画者可以运用不同的刀法来实现。运用画刀创作出来的油画作品,尽管表面上不够平滑柔和,但质感很强,别有一番韵味,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由此看来,画刀在油画风景的创作方面优势独具,巧妙的娴熟的运用画刀技法进行创作,可以大大增强油画风景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3、注意色彩的运用
色彩作为一种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一直沿用的表现美的手法,在表现美感、传达美感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人的视觉器官天生就对色彩有着极强的感受力。油画作品向来以色彩丰富为特色。恰当的运用色彩不仅可以使油画作品更加真实、生动的再现现实生活,还能鲜明的表现绘画者的主观色彩,赋予油画作品极强的艺术生命力。油画风景写生在色彩运用方面既需要把握景物的整体特色,又要注意细节的描绘。作品并非一定要和自然景物的本来颜色完全一样,但从整幅作品的色彩上,需要能使欣赏作品的人感受到所展现的景物的特色。油画风景写生还需要注意色彩的搭配,在整幅作品的画面上,色彩的运用要和谐。在油画风景写生时,可以尝试自己去调和出更多的颜色,从而可以丰富作品的色彩。总而言之,绘画者在进行油画风景写生时,要逐步提高自己对色彩的运用水平,只有色彩运用协调恰当,才能创作出好的油画风景作品。
三、如何增强油画风景写生的创意
随着社会的进步,“创意”一词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像手工艺、建筑设计、电影、电视节目、表演艺术、广告业等门类众多的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纵观这些创意产业,都与艺术有点关系,创意是其生存发展的源动力。由此看来,创意与艺术是无法分割的。创意是艺术作品的灵魂,也是艺术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是决定艺术作品好坏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增强在油画风景写生时的创意呢?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选取恰当的适合表现主题的风景
油画风景写生不能盲目的随便的走到哪里,看到一处风景就马上动笔、动刀进行创作的。如果不经过观察、思考,画出来的画是没有任何艺术价值的。因此,不仅是油画风景写生,任何一种艺术风景写生,都必须先选择能够表现主题的景物。这个选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绘画者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用心的体验和感受景物之美,思考和确定创作意图的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绘画者的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阶段,也是其进入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做得越充分,创作过程也就会越顺利,作品越能表现自己的创作主题。选景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眼睛看到的景物是不一样的。油画创作需要选择合适的角度,将景物最美丽、最精彩的一面呈现出来,这才叫艺术,也是艺术高于生活的一种证明。一处主题鲜明的景物,加上一个恰当的视角,是进行绘画的前提,也是油画写生创意产生的基础。
2、融入绘画者的情绪色彩,营造油画的意境美
很多人都以为绘画写生就是把大自然的美景原原本本的搬到画布上就是最成功的创作,其实不然,我国的绘画艺术创作追求的是一种“神似”。艺术创作的过程是绘画者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感受,在大脑中先完成了景物的创作之后,才能通过手中的绘画工具呈现在画布上的。由此看来,写生创作过程,不可避免的融入了人的主观因素,绘画者对美的理解与把握、人的情感和心境等都会在作品中体现出来。艺术作品的创意才是其真正的生命力所在,并非是画布上的景物与现实中的景物越像作品就越好。大自然的美景只能为艺术创作提供创作素材,艺术创作是需要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艺术的再现。油画风景以其丰富的色彩、巧妙的刀法笔工,在表现意境美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绘画者可以通过画笔、画刀、色彩的运用,在创作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色彩,通过作品把自己大脑中的景物呈现到画布上,使作品达到与自然界中的真实美景“神似”意境美。营造油画风景意境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艺术创意形成的过程。
3、不断创新绘画方法与技巧,开拓绘画思维
艺术创意的产生,除了受到绘画者先天的艺术感受能力的影响外,还可以通过后天的审美能力的提高,绘画方法与技巧的培养等方法来开拓绘画思维,增强艺术创意能力。在绘画过程中,绘画者在平常练习及创作过程中,需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的探索新的绘画方法,尝试一些新的用刀、用笔、调色等方面的技巧,这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可以锻炼绘画者的进行绘画创作的思维能力,这种绘画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模式的形成,是有利于增强绘画者的艺术创意能力的。
4、多研读名作,多学习,多借鉴
毋庸置疑,众多的成名作品之所以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是因为不论从作品的主题立意,创作技巧,还是其营造的意境等很多方面,都有着独到之处。很多的名家大师,也并非徒有虚名,而是他们在艺术创作方面确实有着过人之处。通过大量研究名家、名作,既可以学习他们的创作技巧,借鉴他们在立意构思、营造意境等方面的做法,用心体会名家作品的成功之处,感受名作的艺术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研习名作,还可以掌握名家名作的创作特点,在自己绘画练习时进行模仿,通过这种模仿加深对一些艺术理论知识的理解。模仿是创新的前提,理解是创新的基础。因此,大量研习名作,开拓自己的视野的同时,还能增强自身的艺术创意能力。
四、结语
关键词:生活;艺术创作;灵感;源泉;积累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254-01
一、什么是艺术创作
“艺术——一个神奇的领域。”
“艺术创作——一个难解的迷”。
从艺术的发展中看,有关“艺术是什么?”在我们的认识领域中从来没有中断过对于它的讨论。艺术这个概念有两个含义:一:艺术作品;二:艺术创作活动。前提是静止的状态,后者是活动的状态。那么什么才是艺术创作呢?
艺术创作从本质上来看,是人的一种自由的创作活动。艺术创作是美的创作,它须遵循美的规律,艺术作品却离不开生活,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且生活本身就是很美的,具体、形象、丰富、生动的美,生活中到处可见。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是缺少发现美的。这就要求我们如何去发现美?因此我们要尽力的去使用我们眼睛,使用我们的心,去发现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才能进行艺术创作,所以艺术创作只有从根本上符合美的规律,才能得心应手的进行艺术创作,并且进入游刃有余的艺术创造境界。
艺术创作首先要以生活为源泉,但不是照生活的原样而一层不变地搬上我们的创作中,也不是片面的去强调艺术,从而使我们的作品脱离了生活;而是要以生活为依据并加以提炼,是高于生活的一种艺术创造。这也就体现出了艺术创作的源泉是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社会生活否定于艺术创作之外就没有自己的生活基地,就会像脱离大地母亲的大力士安泰,毫无能力也不会产生好的艺术作品来,只有生活才是创造的源泉,艺术创作的生命是真实的反映生活。
二、艺术创作中的灵感——对生活的积累
(一)灵感的来源
艺术中的灵感,是千百年以来被某些人神秘崇拜或淡然歪曲,漠视的一种现象,但归根结底,它不过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现象在高级神经中枢的体现,简言之,可以是灵敏的感觉现象。但是根据当代科学家的智力研究:天才应该是百分之五十的灵感家百分之五十的努力,努力占一半,灵感占一半。而灵感来源于多方面的生活实践,是对生活中的点滴的积累而形成的,也是一瞬间产生的智慧火花。
那么所谓的灵感,是创作性劳动中经常出现的精神意识现象,美学观点认为:灵感是紧张的创作探索和不倦劳动的结果。因此灵感的出现既不是神灵的恩赐,也不是天才,而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积累。
(二)艺术创作的基础、前提——对生活的积累
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分为生活积累、创作构成、艺术表达三个阶段,而生活积累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当艺术家完全发自内心深入生活进行创作时,艺术才能诞生;只有当他自己出于一种深沉的情感时,他才能打动别人。因此我们要多注意生活的点滴,注意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物,四年的大学生活可以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成为我们艺术创作的源泉,成为一个丰富的艺术创作的仓库。因为人类任何创造性经验,都是离不开积累的。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需要深入生活,积累生活中的点滴。全身心的去感受,体会心灵深处的想法。作为艺术家对同一主题的绘画,画十次和画一百次,只有反复的去练习才能够成功,所以作为艺术作品无论是什么,即使是一个运动的形态,也不能看做是偶然的东西。也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偶然得到的。一些有经验有成就的艺术家,大多经历了这样的境界,而且他们的好作品大半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
这些都是艺术家们在创作中,所产生的灵感都是来自于生活材料,深入生活,从生活中体验而得到的结果,是因为生活中强烈反应而爆发出来的思想情感上的火花。
三、艺术家的生活
艺术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对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它是具有上层建筑的一种属性特征,同时艺术又是上层建筑中一种特殊的形态意识,它和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审美来表现的。
那么能够拨动艺术家心灵之弦的东西是什么呢?是生活,没有生活艺术家的灵感创作源泉就会枯竭,艺术家就会失去了创作的原动力。但是生活不是艺术,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精心观察、体验、提炼、锻造、升华成艺术家的情感,变成艺术家的直觉感应的物象表现,它才能成为艺术作品。
每个人生活的经历不同,对于生活的感悟也会不同,由此才会有千差万别的艺术作品的产生。为此很多艺术家在创作之前要去体验生活,亲身体验之后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努力地发掘自己喜欢的东西,成为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关键词:舞蹈;舞蹈创作;舞蹈编排
中图分类号:J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140-01
一、观察生活是舞蹈创作的必要条件
一切艺术创作活动和过程,都需要在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和带着艺术审美情感体味生活的基础之上实现的,它们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对于舞蹈创作而言,更是舞蹈艺术创作的源泉,只有认识生活才能更好的表现生活,而深入生活则是创作的必要条件。我国著名的舞蹈艺术家贾作光生长在东北,年轻时酷爱舞蹈,曾跟随日本现代派舞蹈家石井漠学习,后在北京组团,并亲自登台演出。由于生活积累不足,无法走近群众,了解民间,以至于他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却没有受到预期的效果。后来,他认识到自己的积累不足,便再次回到家乡,从东北一直探究到内蒙,深入了解内蒙当地民风、民情,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扎根基层,探索本土深层次的文化底蕴,逐渐深入体悟到内蒙人的质朴、好客和友善,对蒙古民族舞蹈的了解有了质的飞跃。基于对生活的体悟,贾作光相继创作出《雁舞》、《牧马舞》等优秀作品,不仅受到了蒙古人民的欢迎与敬仰,也受到世界舞蹈界的瞩目。因此在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深入生活进行研究、整理塑材,本着观察生活的原则才能创造出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浓厚的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
二、舞蹈创作与舞蹈编排的基本条件
一方面,舞蹈艺术表演中,人的形体动作所体现的是一种符号功能,必须积累丰富的舞蹈语汇,才能在创作中信手拈来;还要具备良好的乐感,音乐感是指对音乐的感悟与理解,理解不仅限于理论方面,更重要的是对音乐所表现情感及音乐形象进行多方注释,加强理解;最后,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培养想象能力。艺术应该是自由的,充满想象力的,想象力是创作的翅膀,是编导的灵感催化剂,缺少想象力的舞台是不完美的。舞蹈是以满足观众情感上的享受和娱乐为目的的在舞台上创造出美的形象和意境的艺术形式。所以想象力对于舞蹈来说至关重要。
三、艺术领域的综合能力学习
“舞蹈是由诸多艺术门类构成的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任何一个舞蹈剧目的表演都离不开服装、灯光、道具、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的综合配合与运用。
(一)舞蹈构图与绘画构图间的联系
优美的舞蹈离不开好的构图,舞蹈构图与绘画构图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只不过绘画是平面的静止的画面,而舞蹈则是立体的不断运动着的画面。舞蹈的构图是以人体动作姿态的发展变化结合人物在舞台上移动的地位而变化(即舞台空间运动轨迹),形成不同舞蹈画面的组接。舞蹈动作中以直线运动所形成的斜线和竖线,都能表现出强劲、有力的动势,横线则比较平稳、缓和,而有棱角的曲折线则给人一种游移跳荡和不安定的感觉,以曲线运动所形成的圆线、弧线和蛇形线,则能表现出流畅、圆润、柔和的情调。根据一般舞蹈创作中常用的构图方法和原则,将舞蹈移动线的使用归纳总结为“二四七、一零八、直斜圆曲相交插,前后左右高中低,地面空中方位佳。因此,要丰富我们舞蹈构图的方法和能力,就必须要了解绘画的构图画面,两者有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认识舞美设计的关键
灯光设计属于整个舞美设计的一个分支,是舞美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舞台上舞蹈中,把光线作为一种语言和符号有着自己的名字,还有着不同的喜好及表现样式。灯光师的操控使它们在舞台中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为每支舞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气氛、象征及风格。因此,舞蹈作品的灯光相对于其它灯光的有着不同之处;虽然舞蹈服装的设计工作主要是由服装设计师负责,可是编导也要看服装的设计是否符合要求,这个要求一般要考虑两点:一是有助于点明舞蹈的主题,也就是看了服装的样式、色调,就能大致了解舞蹈是何题材。二是服装要符合并浮现出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好的舞蹈服装,会使观众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清晰、鲜明,增加舞蹈的艺术效果。如《丝路花雨》的“飞天技乐”衣饰,把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塑造出来。
舞蹈创作的全过程都以社会现实生活为依托。舞蹈来源于生活,一个作品有没有感染力,能否成功,不仅要看创作者的综合能力,也要看是否有生活祭奠,上述要点就是舞蹈创作中要着重注意的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
[1]中国舞蹈美学.人民出版社 2011年出版.
[2]中国舞蹈史.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年出版.
[关键词] 玻璃艺术;观看;审美;民族性
[Abstract] The writer,as an educator and artist of glass art,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of creation of glass art and education and discussed the problem of glass art at the present stage. As a contemporary Chinese glass artist, the writer explored the creation of glass art in three aspects: dismensions of watching, aesthetic environment and art practice and attemptted to edify the artist in creation of glass art.
[Key words] Glass art;Watching;Aest hetics;Nationality
以高等院校学术力量为轴心推动的“工作室玻璃运动”在国内已经跨越了十余春秋,作为中国现代玻璃艺术开拓者的一员,在这十几年的时光里,针对学科规划、创作思路、美学体系的探索,其中的酸甜苦辣荡然在心。 2015年,中国美术学院吹制工作室正式建成,并以国际课程的教学模式开始运营,标志着国美“平面玻璃”“铸造玻璃”“吹制玻璃”三大课程模块的格局框架基本成型,未来中国与国际玻璃艺术界的交流将更加的紧密(图1)。回望国内玻璃艺术的发展历程,再分类比较每一阶段的成果,进步与不足也清晰明辨。在此,基于我本人的教学与创作实践,提出一些关于玻璃艺术创作的思路及思考。
一、玻璃创作内涵
首先,我想分享给大家的是关于如何理解玻璃,如何了解自己,思考玻璃材料与自身创作的相互关系的经验。培养艺术创作的创新思维以及确立逻辑的观看方式与科学的观看方法,在玻璃艺术创作领域尤为重要,这将奠定起现代玻璃学科发展的文化品质与学术内涵,也决定艺术家自身的艺术道路能走多久、走多远。
强调观看方式的实质,是深入拓展艺术创作思考的维度,提升学科发展的文化品质与学术内涵。以玻璃艺术家个体创作而言,想表达什么?为什么要用玻璃做?怎样去实现?上述创作思考构成一个逻辑性的思想框架:创作者自我情感本体――玻璃材料与玻璃艺术语言――创作实现的技巧与方式。艺术家需要围绕创作思想的框架进行研究与论证,从而确立独特的观看方式,形成特色的艺术语言。
反应思想的本源,表述情感的特征。艺术家是敏感的,天生的敏感性能让艺术家捕捉常人看不到的东西,并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情感表达是艺术家创作之根本,这些情感包含了当下生活的认知内容,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了解自我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开始,艺术家能实现独立的创作风格、建立新颖的语言形式,渊源于艺术家对自我情感和个性特征的挖掘。作为年轻的学子以及青年艺术家,很容易受到某个(类)大师的影响,作品不由自主的出现模仿的痕迹,这个过程是完全可以理解、甚至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任何艺术家都有学习前辈的过程,都会在前辈大家中吸收养分,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更好地创造自我。然而,在借鉴基础上的创造则是艺术家确立自我风格、成就艺术之梦的根本,艺术家了解自我是需要时间的,为什么感动?喜欢什么样的风格?感动的变化和喜好的程度直接说明了艺术家个体本身的审美情结,善于发掘自我内心才能成就最为独特的表现语言,做自己想做的东西,表述自己的观念情感。模仿永远不可能成就艺术家最终的事业,创造意识的形成实际就是不断了解与剖析自我的惯性结果。只有明晰自我,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甚至可以说,艺术家一辈子都在了解自我的过程中,艺术创作作品犹如自身的成长之体验,标识出自我的特征与才华。
为什么选择用玻璃来实现你的创意?这是每个玻璃艺术家都要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也许,作为艺术创作本身,任何材料都是可以选择来进行艺术表达的,玻璃仅仅是万千艺术创作媒介之一。而当你以玻璃艺术家的视角,选择玻璃来创作作品的时候,就需要蕴含专业的精神,并充分表达对玻璃的尊重。利用玻璃材质你要干什么?是不是仅仅适合运用玻璃?是不是用玻璃表现最为恰当?是不是其它材质无法代替?这些疑问必须在自己的思考中得到全面的解答,它会让你不断反思并得到确切且本质的回答。在构思创意的过程中,通过疑问、反问、争论之后整理出来的你的作品概念,是经得起推敲与检验的。尝试去触摸玻璃本体的灵魂,与玻璃直接对话与交流。
怎样实现作品?需要艺术家探索技术去实现创意。这涉及到操作能力以及技术层面的诸多问题,我把这个思考点放在了玻璃艺术创作过程的最后。有的艺术家总把自己创作成果的不足归结于工作室设备、玻璃材料等客观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们现有设备并不是十分完善,玻璃材料的品种与质量或许达不到高品质水晶的要求,但是绝不能把自身玻璃创作的不成功归结到设备和材料上来。实际上,只要对材料、工具把握和应用得当,摸清玻璃的“脾性”,玻璃艺术创作自然得心应手。纵观国际玻璃艺术大师的工作室,部分设备看起来还没国内先进,甚至有些可以用简陋来形容,在材料的选择上也很是平凡朴实,但他们同样创造出经典的玻璃艺术作品。我们现在最关键的是需要学习如何“科学地使用”现有的材料与工具,发挥它们最大的功能。归根结底,作品创作的好与坏,最终还是看艺术家自身的艺术修养以及对美的敏感程度,有一颗极富创造力的心,所有的材料与技法仅仅是你实现你个性思维的手段。艺术家进行创造活动,自然是思想在先,技法在后,艺术家是理念的革新者,他们思维的第一步永远不是在思考技法,而是在表达思想,有了思想的准确定位,艺术家往往能通过具体的实践克服技法的束缚,最终实现自我的创意。对于艺术创造本身而言,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
二、玻璃之审美
其次,我们再来探讨一下新时代“新玻璃”的审美问题。中国的现代玻璃艺术是全新的学科领域,对玻璃而言,在其材料本身以及技术加工手段方面或许还能找到与过去的某种联系性,但从现代玻璃创作的本质来讲,其审美同古玻璃研究已经分裂为两种不同的观看的范畴,在时间维度上也有着鲜明的界限。需要梳理的是,现代玻璃艺术到底是研究什么?中国玻璃艺术的未来可能朝向哪些方向发展?
玻璃艺术有它的本体表现语言及独立的审美态度,了解玻璃多少,作品就会给观众对应的情感体验,因此,独特的表现语言与专业的审美态度构成了玻璃与人的真实互动,玻璃作为一种媒介表达人的观念的“倾诉”正是体现了材料的语言及学科之魅力所在。几千年来,人类对玻璃艺术的理解仍局限于有限的技法探索,然而,在最近短短的五十多年中,现代玻璃美学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被不断地修订与颠覆,部分前人没有探寻到的方向以及玻璃新的表现方式也被不断地发现,在当代艺术界,玻璃变得如此的生机勃勃,它似乎每天都在被改变。
玻璃艺术在国内仍处于成长时期,学术团体的研究水平有限,学术体系尚不成熟,专业审美缺乏广泛的认知基础,导致人们对“玻璃艺术”定义的过于纷杂。即使是在艺术圈内部,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也都对玻璃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对玻璃艺术的理解往往会基于自身行业观点。然而,这并未揭晓玻璃艺术的内涵。事实上,玻璃学科的建设的确需要从多维的角度进行客观批判,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对玻璃的创新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前提是,学术的建议与观点需要有稳固的文化支撑或建构在理性的思考之上。国内现代玻璃就社会的认知程度上看,属于新生品与舶来物,因此,如果轻易对玻璃艺术进行定位与判断自然会充满误读或偏见,其结论多是基于个体印象或来自感性思维,部分混杂的信息相反更加模糊了现代玻璃艺术的概念,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玻璃学科的发展。玻璃艺术学科基础仍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专业研究受不同行业观看视角的影响较大,现代玻璃美学评论体系尚未形成,学科建设仍在摸索中艰难前进。
就艺术家个体创作而言,坚持并保留个人个性化的创作观点无可厚非,但是,当艺术家同时以教育工作者身份出现的时候,则有义务在客观性上引导与提升整体的玻璃艺术学术审美,玻璃艺术的美学评判应该是建立在一个科学的、专业的美学平台之上,这个平台汇聚了最为优秀的评论家与艺术家,以全面的、包容的、公正的立场促进玻璃艺术创作水准的提升,能为玻璃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新的思路。倘若对玻璃艺术基本的审美判断出现问题,便很难在该领域继续前行。新兴专业学术体系的建设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不仅仅只是存在于高等教育与艺术创作,比如批评家团队、专业展览策划等,都需要逐步的跟进。由于玻璃理论研究的匮乏,短期内难以形成科学的专业审美评判,一些大型的展览在维护玻璃学术权威上也显得力不从心,那么评审的结果显然有失“科学”与“公正”。玻璃艺术家自身实力的夯实与团队凝聚力的形成是改变上述现象的根本要诀,现实来看,这仍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
艺术创作在不断体现一个永恒的真理:民族的即是世界的,因此,民族性的体现一直是部分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的追求方向。一些艺术家喜欢用某些标识性的中国传统符号来体现民族性,并信奉自己的创作“独一无二”,形式上看,应用传统符号表现的玻璃作品,似乎在视觉表达上已经同国际玻璃风格上拉开了差距,然而从创作的方法论上看,并不能说明其玻璃创作方式与观点的创新性。传统符号用的不好,总会给人以牵强附会的感觉。那些“艺术创作”中对传统造型的盲目修改与删减,不仅体现不了传统的继承关系,甚至往往会遗失传统人文的经典内涵,给读者传递出“变异”的民族文化信息。与此同时,它过分的复古而往往脱离“新时代”的创作背景,这更像是在制作一些伪劣的古董,其影响是令人焦虑的。简单的形式主义的东西不是一个深入民族文化内涵研究的创造者所应该呈现的。也许,冷静一下,我们会回到对艺术创作本真的认知:了解自我,真实地表达出“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观看世界的观点,深入地挖掘自身独特的情感,“民族性”将潜移默化地蕴含在作品其中。
玻璃艺术作为从西方引进的新型艺术学科,在国内发展的初期必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我们更要坚定民族文化艺术创作方向,深化民族性的研究,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优势,这样才能形成自身艺术形态的长久生命力。无论是针对国内玻璃艺术行业崇洋的心理现实问题,或者认为只有中国文化是世界最好的文化而排除世界文明的多元性,这些片面的观点都应该予以及时调整与矫正。只有当我们具备专业的辨别能力以及开阔的艺术视野,清晰的审美思辩和高格的艺术情操,才会让自己始终沿着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三、“创造”经验谈
最后,我想分享我去年完成国家艺术基金创作的部分感受。2014年,我获得了中国首届国家艺术基金关于个人创作项目的立项资助,经过1年多的艰辛奋战,完成了3件大型的玻璃作品。由于玻璃艺术创作的特殊性(任何的意外将导致作品的失败,玻璃破损或污染都将无法再次修复),长时间面对玻璃使我养成了严谨的个人性格与规范的职业素养,我始终严格按照构思计划实践我的作品过程,深入思考创作中的每一个关键环节。玻璃是通透的材质,除去概念的构思以外,烧制的技法与打磨的工艺都将直接影响到作品最终的完整性。我在不断的失败中总结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一些创作的心得。
我一直致力于探索玻璃的“空间性”,这种空间性的形式研究体现在:正负造型、透视关系、厚薄渐变、光影穿插等,注重玻璃艺术学科的本体语言与审美特质,以精密的“结构”经营,拓展玻璃的视觉形态。本次结题的三件作品,都是围绕空间结构进行构思,在有限的玻璃体量中,通过透视变化与结构穿插,展示空间层次的无限感,客观地呈现出个人学术研究的逻辑框架。《可现的视界――域》(图2)是我进入巨型窑铸玻璃创作领域完成的第一件作品,该作品底座为实木,上面两段为玻璃,摞层叠加组合。使用光学玻璃材料铸造(而非高铅玻璃),在色泽的均匀度以及光学性上更符合作品主题的要求,成品高度为190公分,总重量约为270公斤。制作周期约为4个月,在窑炉内的退火周期达70天。作品在形式上追求空间表现,利用光影塑造形体,在建筑结构中汲取灵感,营造场景氛围,强调故事性的表述,探讨关于信仰主题的人的社会属性。
我不断尝试拓展作品的体量并在结构关系研究上深入推进,这批作品无论是高度还是重量已经全面超越了我前期的作品,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铸造玻璃之一。作品体量的成倍增长以及结构关系的错综复杂注定其在创作技法的探索上充满挑战,涉及从制作耐火模具、到窑炉烧制温控、到冷加工打磨方式以及作品组合结构等一系列创作方式的彻底改进,该项目的研究使我获得了大量科学实验的数据并积累了广泛的创作经验。《可现的视界――城》(图3)分四段组合而成(底座为实木烤漆,上面三段为玻璃),整体高度为2米。这件作品来源于古代城门与塔的灵感,作品强调简约造型与概念表述,在形式上作出大量的简化,追求铸造轻量化处理(体积最大化、质量最小化原则),“光影结构“仍是我关注的主要方向,在有限的作品的厚度中,通过透视、压缩、渐变的规律展示最大空间的可能性。这种严谨经营下的逻辑形式的组构实际蕴含形而上的概念,意在突显作品的观念价值。
我想展示o大家的,不是一个静态的物象,而是塑造一个能让人展开联想的“场景”,使作品的内涵观念始终凌驾于艺术创作的技巧之上,基于民族文化的审美特征,以理性主义的方式解构时代语境中人的社会属性与价值存在,呈现历史时空的交叉对接。《可现的视界――冢》(图4、5)为组合结构,材质以玻璃为主体,青铜、实木混搭,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剑与剑鞘。在这件作品中,我想强化的是民族性的表达方式,从玻璃艺术的本体审美出发,围绕作品内部空间结构进行有序规划,尝试展示一种稳固形式下的厚重的历史语境。借鉴捷克玻璃的观看方式,在民族语境下进行深刻的演绎与创造,我相信我的这件作品成就了一个很好的实践范例。在我看来,玻璃的表现应具备鲜明的民族特征,这即是玻璃艺术在中国文化土壤中孕育成长的意义所在。创作形式的探讨不应流于表象,而该深入材料本身,融合民族、时代的内涵做出包容性的比较与个性化的拓展。
在当今信息时代,电影、电视等现代传媒形式的发展,是舞蹈种类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在传统舞蹈艺术创作中,一种新的舞蹈艺术创作、移植和传播,其过程较为漫长,科技不发达对于舞蹈艺术的记录和传播都带来了诸多不便,特别是对舞蹈艺术服装图样的移植、舞台调度的临摹难度更大。但是,在现代传媒形式中,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迎刃而解。通过网络,可以实现舞蹈艺术的全球传输,而且音质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在电视播出的各类综艺节目中,如浙江卫视主办的中国好舞蹈,可以让更多舞蹈爱好者亲身感受舞蹈艺术创作的魅力,也可以让更多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到各类优秀舞蹈节目,体育舞蹈和劲歌劲舞也加剧了小型舞蹈种类的传播,引领了新的社会性舞蹈的艺术创作和发展。具体而言,现代传媒对于舞蹈艺术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真实完整地传播舞蹈艺术
在传统传媒时代,舞蹈艺术创作和欣赏都是限定在一个特定的时空中进行的。但是,现代传媒的出现和应用,无疑使舞蹈艺术创作出现了划时代进步。而且现代传媒将舞蹈艺术带入寻常百姓家,从而使其能够通过电影、电视、网络等新媒体接触到舞蹈艺术,通过荧屏来认识舞蹈、了解舞蹈、喜爱舞蹈、学习舞蹈。因此,新媒体对于舞蹈艺术的创作、普及和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例如,中央电视台曾经举办过“CCTV电视舞蹈大赛”,观众可以通过电视、电脑等新媒体观看舞蹈比赛,将舞蹈比赛、舞蹈知识直接传达给观众,从而使舞蹈表演者和观众同时感受到舞蹈艺术的感染力。美国著名电视评论员沃尔•特里在《美国的舞蹈》中,对新媒体和舞蹈艺术创作关系有过如下描述:“多媒体的出现,使无线电无法传播的舞蹈艺术有机会进入到每个家庭。”通过沃尔•特里的描述,可以发现,以电视、电影、电脑等现代传媒的发明和应用,在提高舞蹈艺术魅力、提升舞蹈艺术创作等方面,具有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体现出现代传媒在对舞蹈艺术创作中记录和传播的完整性、及时性。
2对舞蹈艺术创作作品的完整记录和保存
舞蹈艺术作为艺术中的一种,具有很强的时空性,也是一种转瞬即逝的艺术形式。舞蹈艺术创作主要体现在其每一个动作和每一个肢体语言之间,观众很难在瞬间就能够感受到舞蹈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精神力量。美国著名美学专家苏珊•朗格夫人认为:“舞蹈艺术是一种活跃的力量形象,也是一种动态形象。”从舞蹈艺术创作发展史来看,舞蹈艺术永远都处于“现在式”,但是记录舞蹈艺术的媒体形式却十分缺乏。但是,在电视、电影、电脑等现代传媒发明应用以后,舞蹈艺术的记录和保存变得更为简单。沃尔•特里指出,对于舞蹈的正确记录方式有两种:记谱法和电影电视现代传媒,前者犹如乐谱和音乐的关系,后者犹如音乐和唱片的关系。
二、舞蹈艺术创作在现代传媒中的提升策略
1舞蹈艺术创作在现代传媒中的不足
在现代传媒中,舞蹈艺术创作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第一,传播力度不足。舞蹈作为所有艺术中与现代传媒结合最为紧密的艺术形式,通过现代传媒可以得到及时、完整保存。但是,当音乐在现代传媒中得到广泛传播的时候,电影和电视中专门涉及舞蹈的节目却寥寥无几,舞蹈艺术创作还没有充分发挥现代传媒优势。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舞蹈艺术创作的传统传媒和现代传媒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是现代传媒难以有效表达舞蹈艺术语言,导致使用率低于其他艺术创作形式。第二,舞蹈艺术传播思维存在局限。在现代传媒中,舞蹈艺术创作作品传播的速度和数量以及传播范围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网络应用以后,其传播方式成为一种最有效的传播媒介。舞蹈艺术创作全面走向平民化,给舞蹈艺术创作带来了很大冲击,特别是多角度、多视角、多样化的舞蹈画面适时传递在观众面前,这是舞蹈艺术传统传媒所不具有的,也使一些舞蹈艺术创作家担心现代传媒的应用,可能会对舞蹈艺术创作造成冲击的主要理由。但是,舞蹈艺术产生、存在和传播的主要原因就是要满足人们交流和感情的需要,本质上具有社会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艺术创作必然会不断发生变化,舞蹈艺术创作的作品也会优胜劣汰。
2新传媒中的舞蹈艺术创作提升
第一,以新传媒特点来指导舞蹈艺术创作过程。在舞蹈艺术创作过程中,必须遵循新传媒传播规律,这是舞蹈艺术创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原则。众所周知,电影或电视都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在对舞蹈艺术作品进行创作过程中,必须要根据电影、电视艺术创作效果和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变换和加工。长期以来,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十分重视电影电视的新闻纪实和信息传播功能,但是却忽视了其艺术表现功能。电影电视传播特点、传播方式和表现手法的缺失,会使舞蹈艺术的创作特征不十分明显。例如,蒙太奇思维创作技术能够更加突出舞蹈主体,其传播效果更佳。如果将蒙太奇思维技术和电影电视语言相互结合起来,与其时空艺术相互结合起来,将会给观众更深刻的印象,也将会增加舞蹈艺术的节奏感和形象性。
第二,要不断营造新的更加浓厚的舞蹈情感氛围。舞蹈艺术家瓦莱丽认为,舞蹈主要是在欢乐的陶醉中所取得的一种特殊瞬间,也就是说舞蹈艺术是一种双向传播关系,舞蹈艺术创作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舞蹈者和舞蹈自身感受,同样需要从受众角度来考虑舞蹈艺术是否以及如何才能够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如何才能够使舞蹈艺术的魅力得以展现。在传统媒介中,舞台是中心,也是一个封闭的环境,观众只能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中近距离欣赏舞蹈,其感染力更强,情感共鸣更为明显。但是在新媒体中,舞蹈艺术欣赏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场氛围不是特别明显。这就需要舞蹈艺术家在创作中就要思考如何营造一个新的更加浓厚的艺术氛围,使舞蹈艺术在现代传媒中仍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