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家好!我叫**,是**﹙职位﹚,我非常高兴能代表**﹙公司﹚发言。希望我今天的发言能加快省结构的调整与现代工业化发展有所帮助,能对在坐各位有些作用和启发,谢谢大家﹗
众所周知,自改革以来,省一直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结构不合理、各产业内部结构层次偏低、工业企业技术层次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因素。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从宏观经济管理的角度,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目标和措施,着重阐述了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重大意义,转变传统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及内在联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制定出一系列推进现代工业化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及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进程等诸多方面。
这是我对结构调整建议:
一、提高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提高工业的必要条件之一,只有不断的提高工业的自主创新,才能优化结构,推进现代化工业发展。主要要做到投入大量的科技经费,建立多元化的投融投融资体系,打通省科技创新中的资金瓶颈。省要全力支持工业开发,推进技术创新。培养一批批优秀人才,带动工业的发展,不断的增强工业的竞争力。
二、以信息化发展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信息化的普及带动了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让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省发展现代工业化的重要措施。信息化可以弥补传统产业的不足点,工业和结合信息技术,完善我省信息化水平。
三、发展循环经济
省的工业经济主要是以能源和原材料生产为主的高耗能重型结构。因此,要实现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真正做到降低能耗强度和充分利用有效资源。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四、要加强工业安全的监管
一是抓好热点。通过网格化精细监管系统加大对工业经营主体实施动态信息监控,根据工业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及时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加强工业监测。二是把握难点。工业有时会出现的难点问题,要及时调整与解决。三是围绕重点。加强重点时期、重点地区、重点工业的监管力度,确保质量与安全。要强化安全生产和查无工作整治力度,加大对网络市场整治力度,要规范广告监管,继续保持打击传销高压态势。通过这些具体实际工作,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工业的发展。
各位评委、领导、同志们,全力配合我省发展方向,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现代化工业发展是我们的共同目标,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我们做到了这一点,就能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促进我省工业的发展。
关键词:推进;工业化进程;城镇化建设
1 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的有利条件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洋县工业经济取得了可喜成绩,工业规模逐步壮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为推进工业化大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县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通过股份、出售、兼并等方式陆续对全县所有国有、集体企业进行了改革、改制,基本实现了“国退民进”,民营企业成为全县工业企业的主力军,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焕发了勃勃生机。
1.1 丰富的资源奠定了县域工业化发展基础。全县现已探明的矿种有16种,其中钒钛磁铁矿、石墨、膨润土、石英石、石灰石储量和品位居全省前列。水能储量36.64万千瓦,可开发利用20万千瓦。生物资源异常丰富,种类齐全,其中龙须草种植面积居全国之首。中药材469种,人称“天然药库”,是陕西省中药材基地县。五彩米被称为“米中珍奇”,其中,红米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机产品认证达到13大类70种12.1万亩。丰富独特、开发潜力巨大的资源条件为洋县发展的矿产、冶金、水电、建材、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极其充足的原料。
1.2 工业经济步入良性、快速发展时期。201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94.4亿元,同比增长12.5%,实现工业增加值27.06亿元,同比增长18.8%。3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90.21亿元,增长15.8%,产销率达95%。整个工业经济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
1.3 规模企业群体不断壮大。201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61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70%。2013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78亿元,占工业总量的79%。2014年实现产值90.2亿元,占工业总量的78.5%。其中1亿元以上企业由5户增加到15户,规模以上企业对全县工业影响力增强。食品、化工、矿产、建材、水电工业五大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对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1.4 园区经济发展迅猛。洋县近年来抓住汉中市被国家确定为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的机遇,依托县内资源和产业优势,以陕西有色集团在洋县投资100亿元收购重组7户矿山企业和控股陕西盛华冶化公司为契机,规划建设了洋县生态工业园区、谢村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桑溪新材料工业园区,成立了洋县有色工业园区管委会,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1.5 中小企业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洋县把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作为最具活力的市场主体,积极营造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实行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包抓责任制,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同时,本着“高起点、系统化、集群化”的原则,坚持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通过奖励、贴息、补助等方式,鼓励企业更新设备,改进工艺,开发高新技术产品。
2 加快推进工业化的制约因素
目前洋县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阶段,农业大县、工业弱、城镇小县、财政穷县依然是基本县情的重要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县域工业化的步伐。
2.1 一是工业总量小,经济效益低。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1003.83亿元,洋县仅实现工业总产值90.21亿元,仅占全市总量的9%,与一个人口大县、资源大县、平川大县应有的地位极不匹配。
2.2 骨干企业少,支撑能力弱。610户工业企业中产值过亿元企业仅15户,税收过千万元的县属企业仅4户,难以支撑高速发展。
2.3 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差。一方面在产业结构上,洋县一、二、三产业中二产比重只占34%左右,相对比较偏低。加之长期以来,以食品工业为龙头,以建材化工、矿产开发为主体的工业体系,特色不明显,产业链条短,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另一方面在产品结构上,无特色优势,上游和初级产品多,深加工、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少,缺乏叫得响、打得远、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
2.4 企业融资难,专业人才少。近年来,国家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市县两级金融机构实行微利上存机制,对县属地方工业企业投入少,企业再发展难度加大。同时,多年来,企业部分专业人员流向行政机关、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和南方发达地区,使洋县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少,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弱,企业技术改造缺乏人才支持,影响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致使工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慢。
2.5 信息化建设缓慢,水平较低。由于洋县工业产业层次不高,起点低,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不突出,全县仅有少数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大多数企业没有信息化设备,没有专业的网络人员,缺乏高级信息化人才,也没有充分意识到信息就是资本。
3 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的思考
3.1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朝着高附加值化发展,是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3.2 以结构调整推进工业化。洋县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坚持以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为先导,以支柱产业为支撑,以发展循环产业和有机产业为重点,走“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工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路子。
3.3 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县域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工业化道路要求必须把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同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农产品加工企业,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
虽然邹城市工业对邹城市发展做出了贡献,有些产品在省内、国内还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但仍有很多的制约因素。集中表现为:工业结构偏重,煤电一支独大;上市大企业尚属空白;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的高新产品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高;新兴产业刚刚起步,企业不多,规模较小等。
“十一五”期间,邹城市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了山东省节能先进单位、循环经济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十二五”以来,由于各级政府节能考核更加严格,节能监察更加深入,实行“一年一考核、一年一问责、一年一否决”。邹城市节能形势更加严峻,节能任务异常艰巨。
从当前看,要在扎实做好节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加快建立健全三个机制、紧紧依靠四个轮子,牢牢用好节能抓手,强力实施七个强化,确保完成任务目标。
三个机制:一是坚持把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与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倒逼机制;二是坚持把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三是要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机制。
四个轮子: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措施、加强管理。牢牢用好节能抓手,强力实施七个强化:强化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配合力度,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强化预警调控和约谈机制,强化源头控制--加强节能评估审查,强化清洁生产审核、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强化淘汰落后产能,强化执法监管。
从长远看,要扎实做好节能基础性工作,以节能降耗为抓手,以提高能效为核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培育构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完备、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小、污染排放少、可持续发展的低碳节约型现代工业体系。
一是加强行业发展规划,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作为衡量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指标,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作为编制工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
二是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合理控制新增能源消费量;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为新上项目腾挪空间,缓解节能压力。
关键词:工业;服务业;认识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1.012
1影响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认识误区
1.1对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认识误区
近十几年来,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一直是政府关注的指标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参数,但不少地方对此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三产占比超过二产就是产业结构优化,特别是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关于去工业化的建议和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判断不断出现,不少地方投入大量资源发展服务业而轻视工业。
实际上,先行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演进需要严格的产权保护制度、自由的要素流动体制、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等制度安排,产业结构向高级方向演进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如果仅简单照搬“经验”规律的相关数据,靠行政手段推动产业发展,可能会导致产业空心化。
1.2对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认识误区
目前,不少发达国家服务业占比达到70%以上,制造业占比只有百分之十几,一些学者将我国产业结构与之机械地进行对比,认为我国工业占比过高。实际上各大国崛起之初无不以工业立国,鼎盛时期英国工业占全球的45%,当前美国服务业雄踞全球之首,制造业为全球前三。
虽然西方国家目前工业占比低,大量传统产业被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但绝不能忽略其对工业及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其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掌控“微笑曲线”两端,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回归制造业,迅速实现制造业产业链“高端重建”,便是最好例证。
2陕西工业经济发展的不足
陕西是全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经过“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建设,现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2016年工业增加值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但从全国来看,陕西制造业整体实力仍然不强,在新常态大背景下,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1)工业企业数量少,尤其是创新型企业较为缺乏,支撑工业实现飞跃式发展的微观基础薄弱。2015年陕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13家,少于安徽的17240家、重庆的6608家,在全国排名19位,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1.41%,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951家,不及广东大中型工业企业总数的10%;工业增加值7344.62亿元,低于内蒙古的7739.18亿元、安徽的9264.82亿元;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在全国排名16位,占全国比重为2.18%;平均用工人数占全国用工平均总人数的1.8%。今年上半年,新进规上企业73户,仅完成年度计划的14.6%。
(2)工业增加值占比和增速低,占比下降过早、增速降幅过快。陕西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12年达到最高点47.4%即开始下降,而东部发达省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以上才开始下降。从相同时点来看,2016年陕西工业占比为39.1%,浙江、山东工业占比分别为38.7%、39.8%,与陕西相当,但两省当年人均GDP分别为83538元和67706元,均远高于陕西的50530元,广东佛山人均GDP已达到10万元,工业占比仍高达60%多。从相同收入水平看,浙江、广东、山东分别在2010年、2011年、2012年與陕西2016年人均GDP水平相当,三省工业占比分别为45.8%、47%、45.6%,远高于陕西的39.1%,与陕西GDP总量较为接近的内蒙古,2016年人均GDP为74069元,工业占比为41.6%,两者均高于陕西。从工业增速变化看,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012年最高点16.6%下降到2016年的6.9%,排名从全国第1名下降至第16名,增速降幅大、下降快,而江苏从最高点16%下降至2016年的7.7%用了6年时间,而且目前增速仍高于陕西。
(3)产业竞争力不强、集群化程度不高,高端消费品供给较为缺乏。“十二五”期间陕西重工业比重保持在78%以上,而新支柱产业尚未成为主要支撑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仅为10.7%,集群化程度滞后,工业产品主要集中在煤油汽等能源化工产品,水泥、平板玻璃、钢材等初级建材产品,以及卷烟、啤酒、机床、汽车等少部分成熟产品,重大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品生产能力短缺。消费品工业缺乏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品牌企业和拳头产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黄河、海燕、华山、蝴蝶、双鸥等品牌基本消失。轻工业的缓慢发展阻碍了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的转移,进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和居民对服务业的消费需求增长乏力。
(4)投资结构不合理,所使用要素种类以中低端为主。当前,陕西经济属于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但主要集中在能源化工和基础设施领域,以央企和省属企业为主,对资源环境等依赖性较强,产业投资分散、重复布局问题突出,2016年陕西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为23.3%,而江苏、浙江分别为32.6%、34.7%,这种模式造成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逐年下降,2016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投资效果系数为0.10,陕西为0.05,而深圳则高达0.49。与东部省份以人力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驱动的经济体系相比较,陕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5)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成果利用率、转化率不高。陕西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而科研院所大部分以军工领域为主,由于军民融合较差、体制机制不活,导致对创新活动和经济发展贡献有限。众多高校研究成果由于未能和市场需求较好对接,产业化拓展效果不佳。企业拥有的创新资源少,创新成果转化率急需提升,2015年陕西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省比重为47.67%,低于全国29.73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在全国排名18位,新产品销售收入仅占全国的0.69%。
(6)缺乏推进现代工业的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近年来,我省针对工业发展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缺乏系统配套服务的理念,尤其是在新动能培育方面,仍然局限于发展传统产业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手段,各类政策难以形成叠加效应和倍增效应。一个很明显的方面就是金融支撑经济发展能力不强。2016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74%,落后于全国的7.38%、重庆的8.6%、四川的6.9%,银行、证券、保险业总资产在全国占比分别为2.26%,0.76%和1.22%,均低于于同期GDP的全国占比2.78%。
3促进陕西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建议
(1)要正确认识陕西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战略任务。《中国制造2025》开篇就提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可以说,工业化是一个地区跨越发展的总抓手和发动机,没有工业化就谈不上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技术革新、产业升级、富民强市等更是无从谈起。目前,陕西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加速发展阶段,由工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的提法为时尚早。未来一个时期,陕西工业发展面临东部发达省份高端供应链和中西部中低端供应链的双重挤压和挑战,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在做大规模、结构调整、布局优化、自主创新、品牌提升等方面统筹兼顾、强势推进,为全省追赶超越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强大、富有竞争力的工业基础。
(2)要以系统性思维、全球性视角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一是在全国产业链及全球产业体系中找准定位。加快融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产能合作,抛弃一味贪图大而全的观念,围绕提升主导产品生产能力,明确产业链的延伸方向和发展重点,着力搞好产业链关键项目建设。二是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与科技成果转化。在生物医药、机器人、3D打印、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率先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实施一批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争抢全球战略制高点。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区域布局,在合理的地域范围内,以粮食、果蔬、茶叶等主要及特色农产品的干燥、储藏保鲜等加工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加工全链条水平提升,实现生产、加工、流通、消费有效衔接。
(3)要注重产业配套和分工协作,实现集群发展和共同壮大。一是构建和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打造产业集群内部关联性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等一体的产业发展生态圈,形成大型企业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群体,促进龙头企业与集群内配套企业共同发展壮大。二是强化市区间和区域间分工协作。加快市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网络的建立,将产业网络由西安向陕南、陕北辐射,整合目前较为分散的科技资源和企业,统一规划发展大的产业集群。三是建立内生型、民营国企较好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继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通过推进并购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分工协作等方式,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国防科技工业、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
(4)大力发展消费品工业,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消费品面向终端消费者,对于整个地区的工业基础形象、经济活跃度、城市知名度、市民荣誉感大有益处,对陕西来讲,急需通过推动消费品工业树立工业品牌新形象。一是更加注重需求引领。把市场需求作为拉动工业尤其是消费品工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强化需求侧政策引导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制造,培育和带动新消费、新业态发展。二是加强市场开拓和产品促销。以东部发达地区和丝路沿带地区为重点,以会展营销、网络销售等为主要方式,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加强省内产品品牌培育、宣传和推广,促进产品销售。
(5)依靠创新驱动和工业新动能,构建工业经济量质跨越式发展的微观基础。一是加强创新能力和体系建设。实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协同驱动战略,加快科研机构体制机制改革,为工业发展注入高素质人力资源。以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为核心,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加强技术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适应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和特点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二是大力培育瞪羚企业。把培育“瞪羚企业”作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在政策、资本、人才等方面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让“瞪羚企业”支撑工业经济在总量上实现跳跃式增长。
(6)创新和规范社会资本组织形式,更好地服务工业经济发展。一是大力发展财团经济。鼓励民营企业组成“财团法人”,给予政策优惠和信贷支持,支持其动员和集约民间资本,理性投向产业投资,以适应现代工业尤其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规模大、起点高的实际。二是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发挥好中省工业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建立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的一整套简便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在“新三板”、陕西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孵化。
作者:杨健
参考文献
[1]赵昌文,朱鸿鸣.持久战新论:新常态下的中国增长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2]陈功.用“财团经济”来推动中国經济增长[J].战略观察,2015,(10).
论文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时代,企业必须树立现代管理新理念,包括创新发展理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念,资本经营理念、风险危机管理理念等,只有树立新理念,才能开创新局面,取得新业绩,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树立创新理念
人类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文明史。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社会经济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社会交通由人力车、马车到火车、汽车、飞机;企业管理从泰勒时代把人当作机器一样对待,到现代企业管理的“以人为本”,都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以,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立足创新,包括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以开拓创新为动力,走出一条以科技为主导的质量效益型发展路子。实践证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成功之路。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市场经济的主体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企业竞争首先是产品适销对路,质量要高,成本要低,服务要好,即按照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经营企业。要达到这些要求,就要在技术、经营、管理、制度、组织等方面实现创新。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广大职工要全面提高素质,包括思想观念、技术业务、道德素质以及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力等。
二、紧紧抓住依靠科技进步的关键性因素
科学技术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高达85%;在我国的经济发达省、市,如广东省的深圳市,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75%;在现代工业园,如苏州现代工业园,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70%。实践表明,现代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主要推动力。企业要做好五个方面工作,实现科技创新:一是增加科技投入,每年投入经费不少于整个集团公司销售收入的5%;二是要引聘、培养高科技人才。事业是人创造的,没有创新型人才,就没有创新型的事业;三是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目标,主要是开发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新产品,努力创建中国名牌和世界名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重奖有特别贡献的科技创新人才;五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使传统产业上一个新台阶,提高一个新水平。
三、确立资本经营理念
所谓资本经营,是指把公司所拥有的各种资本,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变为可以流动、可以交易的价值资本,通过重新优化配置进行有效运营,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本增值。
资本经营的最大特征就是资本流动性。资本只有在流动中才会实现增值。资本流动的原则就是指把企业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都作为可流动的经济资源,实行动态整合的营运。通过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改进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利润,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资本的内部积累。通过资本活动,实现横向经济联合,发挥资本联合的优势,扩大生产能力,产生的新生产力,取得规模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