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探究性学习教案

探究性学习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探究性学习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探究性学习教案

探究性学习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案式教学 探究性学习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实践表明,学案式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培养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与爱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对提高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学案式”教学原理

“学案式教学”就是教师利用课前给学生设计好的学案组织课堂教学进程,学生则以学案为载体,依据学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探究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意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也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

“学案式课堂教学”以“学案”为先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自主探究新知识、发展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具体地说,老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案”,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到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对学生学习进行系统的指导。学生借助“学案”作为导航,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然后带着未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完成对知识的探究,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二“学案式”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互动

“学案式教学”和“探究性学习”相结合有其相辅相成的共同之处。其中以学案引导学生自读课本,探求新知识,做尝试性题目,并及时反馈信息,便于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预设的内容和问题以及巩固练习题重点突出,教师精讲点拨,提高了课堂容量,增加了课堂密度。给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空间,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堂巩固训练加强了教学目标任务的落实。学案给学生留下了可供思考、复习的材料,便于教学积累。学案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给学生留有拓展创新的空间。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取加工知识、独立的学习活动为特征,以实现创新发展为目标。实践探究性学习活动,坚持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学术性自由的民主性、因材施教的的差异性、质疑解疑的尝试性、鼓励创新的拓展性原则。所以,“学案式教学”和“探究性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在探究性知识的学习中运用学案教学可以称为上乘之选。

三、语文课堂探究性学案式教学模式初探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探究式学习的应用模式有了一定的认识。具体过程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读全文,探究目标――探寻研讨,寻找根据――提升认识,更新知识――拓展研究,课外延伸――成果展示。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一种新奇、有吸引力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途径可如下:其一利用现代化的课堂教学设备、信息技术及视听声像等上课软件,刺激学生的感觉和知觉器官。

2.通读全文,探究目标

通读全文只要求略读,在此基础上探究学习目标。传统的语文课堂,常常在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后,教师立刻出示学习目标,这样会在无形中将学生放在既定的框架中,让学生“带着脚镣跳舞”。因为同样的文章,学生对它的兴趣、感悟甚至最终的评价,会有所不同,他们的探究方式和所求得的研究结果也必然不同。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先初步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再探究并确立学习目标成为探究模式的重要步骤。这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对课文的读、看、想的过程中自己确立的学习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生必然会主动的多角度,多侧重的去探讨原因,或者从人物之间的关系探讨,或侧重于分析其语言、行动、神态,或者着重于时代背景,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会在这个目标的确立过程中进一步得到展现。

3.探寻研讨,寻找根据

这一步是加深理解课文的过程。学习目标由学生讨论提出之后,不是由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析,而是让学生自己领悟、理解,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我探索研讨,这个过程就是探究学习过程。在探寻研讨,寻找根据的过程中,信息由学生主动从课本、图书馆、互联网等中直接搜集,或向有关人士直接询问。

4.拓展提高,更新知识

课堂上,学生自我探究的结果有两种可能:一是形成相对正确的结论有所收获;二是可能产生一定的新的疑问。前者能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后者,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一同去归类、研究,讨论、交流。交流中,学生的理由的充分阐述必然会对另一部分学生产生影响,改变其看法,必然会使所有的学生再一次深入解读课文,通过整理分析来获得正确的理解。这个理解过程就是拓展提高,更新知识的过程。

5.专题研究,向课外延伸

为了加深学生的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专题调查研究,或形成书面作文,向课外延伸。教师可根据课文抛出内涵比较大的一个问题,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主开辟渠道,最终产生自己的学习成果――课题作文。

比如,学习《挣第一笔钱》后,让学生们探究作者的人生观;再如学习《最后一次讲演》、《对部队的演说》、《中国公民18年级毕业赠言》,总结出《演说类文章的特点》,还有些课文,对人物的理解或细节描写存在争议,让学生自己去搜寻那些有争论的观点,做出为什么赞成那种观点的专题研究。这种研究不要急于求成,可以给学生一个星期或两个星期甚至一个月的时间去准备、查阅、写作,然后再将成果展示给其他同学看。

6.成果展示

学生的专题研究或者作文,需要教师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展示。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在作文课上品评,也可以发表在校园报上;既可以放在校园的展览窗上展览,也可以放在教室的一角挂着。不论哪种形式,一个目的:给予学生一个肯定的评价,一个鼓励和期待。

四、结语

运用探究性学案式教学模式进行语文教学,他打破了以传统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核心,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真正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根本改变了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力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新的教育改革理念。

参考文献:

[1]吴书正.“学案式教学”的策略研究[J].林区教学,2010,(10).

探究性学习教案范文第2篇

初中数学多边形图形问题是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进行多边形外角和分析,能够积极应用多媒体技术,对多边形的解题技巧进行有效传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一、教学内容分析

多边形外角和是平面图形认知中的重要内容,在学习三角形外角和基础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多边形的外角和,由于学生在上节知识点中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能够初步认知内角和的相关问题,但是却对三角形的外角概念却感到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外角和概念为突破口有效的渗透数学,转换思想,通过类比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二、教学目标

多边形外角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理解多边形的外角概念,以及外角和公式,将多边形问题转换为三角形问题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掌握多边形内角和的解题过程。学生能够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掌握一般到特殊的规划思想,从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掌握三角形外角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为什么外角和中只需要分析六个中的三个,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逻辑水平。

三、教学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入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切记数学情境的创设应当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能够感觉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例如“学校要召开运动会,小明报名参加了田径项目,他为了取得好成绩,便每天早晨沿着一个三角形比赛场地进行逆时针跑步锻炼……”然后引导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活动,探究中,使学生能够根据数学题干进行抽象思考与判断,教师引导学生在教室内运用支架与橡皮筋,共同摆放成三角形场地,并且请学生到讲台上感受转圈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其中,学生能够感受抽象到具体的解题过程,从而感受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在此基础上,教师巧妙的设置疑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学们,当你从起点回到出发点后,身体转了多少度呢?”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讨交流,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提出的疑问进行互动探究,有的学生说,我的身体转过了180度,有的学生说我转过了360度,但是答案不一,教师再次提问“同学们,你们思考一下,再转过角的时候,你们身体转过的角度是多少呢?”但是对于这一问题,学生难以感到理解,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讲台上进行实践操作。学生会回答“身体转过的角度是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夹角”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回答,应当采用追问的方式再次提问“能考虑一下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夹角是什么角呢?”有的学生会说,是三角形内角。教师让这位学生上台进行演示操作,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转身,部分同学会质疑这位同学的答案,认为这并不是三角形的内角。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实体演示,这是三角形的一条边与三角形外的平面产生的角是外角,从而加强对三角形外角概念的认知。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固化三角形外角知识点的认知,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归纳总结的能力。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公式,从而探究出外角和公式,并且将外角和公式作为切入点,能够将三角形的外角进行深入浅出的引导和探究,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三角形的知?R点。

四、教学总结

在课堂知识讲解过后,教师进行教学总结,从而掌握教学方法。例如学生不会预习,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共同预习,引导学生怎样抓住关键词语具体内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分析数学题干。引导学生分析在数学课堂上主要讲了什么问题?主要学会了哪些概念和公式?学生也能够有效掌握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多边形外角和知识点下,教师可以将三角形的外角和概念为切入点和难点,运用较多的时间与篇幅,讲解三角形的外角与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掌握多边形外角和的概念认知。

探究性学习教案范文第3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越来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人们的关注,语文课堂探究性学习应该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突出学习者的自主意识和探究性学习欲望。如,在教学《羚羊木雕》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弄清冲突的前因后果,然后把学生分成“我”派和“妈妈”派进行还原性和生发性的“争吵”。引导学生在提取课文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理解、生活经验和价值判断,借助课文的词语,畅所欲言,甚至可以把话题延伸到未成年人该如何处理父母所给的贵重东西的问题上。所以,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去,才有可能在探究性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化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首先就要从分析学生学情入手,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其次,要敢于打破预先设定的教案框框,迎接多种可能的挑战。依据教材的重点和学生探究的现实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的策略。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更多的是要扮演点拨者、协助者、参与者的角色。这样的教学思路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思维火花碰撞的创造能力。

三、教师如何适应探究性学习的教学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语文探究性学习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为基础,因为探究性学习是从实际问题切入的,需要运用语文学科中的大量基础知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联系自己的成长经验,联系实际,深层次地解读文本,这样才能使教学具有新意,才能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教案范文第4篇

那么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其背后的成因是什么?到底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找回属于儿童的美术课呢?

一、“探究”不等于“不教”

近几年中小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度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种较为新颖的学习方式,即“探究性学习”,又称为“研究性学习”方式。于是在小学美术课的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为避免落入“满堂灌”学习的俗套,课堂上一行一动皆要探究,课前制作复杂的课件,准备大量的范作,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是怎么做(画)的?”“看了这些作品你有什么感受?”然后热热闹闹漫无边际讨论一番,于是课堂中充盈着“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的想法很独特”等礼节性的、蜻蜓点水式的评价。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用教,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而我们让学生在并不理解的情况下进行有“行”无“实”的探究,根本就达不到“不用教”、“不用讲”的目的,学生又能收获什么呢?小学美术课教学中,不少教师在走一概不讲不演示的路,其实这是对“探究性学习”的误解。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有着几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在一些难点问题上是需要我们去教、去演示的。

问题是我们怎样去教呢?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重视课前资料的收集。

学生只有亲历、亲为、亲感之后才会获得对事物的全面了解,也只有这样才会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究者的心理需求。一旦这种需求产生,他们就会积极投入到美术课的学习当中去。

2、创设问题情景,留给学生想象与探究的空间。

老师要讲、要示范,但讲或示范的程度要把握好,不要面面俱到,要留一点空间让学生去想象、去探究。

3、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探究。

也就是说老师要在方法或技巧上做到适当的点拨即可,不可太过,要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会到由自己发现的快乐。

二、“教参”不等于“教案”

教学参考或一些名师教案是一些教师从事美术教学的“圣经”,在美术教学中动辄就将那些教学参考和名师们的教案搬来“以贩代教”。这是对教学参考和教案重 “形”轻 “神”的误用。如果一个教师课前不深入思考、积极备课,在课堂教学中怎能充满激情,怎能唤起学生的热情呢?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看教参或名师教案,而是要我们参考着看,学习着看。这主要源于三点原因,一是学生审美水平不同,学生存在地域差异、城乡差异等多方面差异。二是文化氛围不同。三是教师教学风格不同。因此,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结合自己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当地的文化氛围,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把教参和他人教案做参考,设计出只属于你和学生的教案,那将会是一节魅力四射的好课。

三、“拓展”不等于“形式”

探究性学习教案范文第5篇

一、提升教师自身素质,适应探究的教学模式

1、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模式

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思维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就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变灌输为引导,变验证为探究。例如:在学习三点确定一个圆时,课堂引入创设情境时,教师先向学生提问:如果你妈妈化妆台上的圆形镜片不小心被你打碎,你能否划一个大小一样的镜子?该如何划呢?这时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深刻理解本节知识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验证性的学生实验改成探究实验。

2、改变备课方式,提高备课实效

平时我们的教案重点是教师如何教,而对学生如何学、怎样学、怎样才能使大多数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谈之甚少,这与课改实质相背离。学案是备学生即根据学生装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认识特点和心理特征等诸多因素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一种学习方案。我认为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更好的落实课改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备课方式,改变教师的工作重点,从备教案转变到备学案中来,从如何传授知识到如何让学生去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中来,完成由让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首先要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基础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来编写学案;(2)要适应每一名学生的学习需要,做好知识结构的梯度和递进程度的安排,使不同基础的学生装都有能得到满足;(3)在学案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既“授之以渔”;(4)注重学生的参与性。

二、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打好探究的基础

1、阅读中提练发现

数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课本。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发现学生看书时有浮躁心理,往往匆匆浏览一遍了事,找不到课本中的重点、知识点。那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呢?有的教师每次上新课前,有针对性地布置两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本找出答案,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如在“中位数”的学习中,可以给几个问题:什么是中位数?怎样求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区别在哪里?中位数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新旧知识联系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有目的训练和培养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时教师可以改变方法,让学生看书后自己说出书本上的知识要点,说出这节内容的重点是什么,能够做出提练。

2、鼓励学生提问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质疑,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老师给学生讲解,如果只把题目的解法过程一步一步讲清楚,哪怕再细致明白,不讲解题依据和思路,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效果是不大的,甚至起消极作用。现在的中考,选择题的解法训练有许多,有的是通过计算得出结果,有的用到排除法,有的是用图象法,有的是根据概念选取正确答案。在钥匙时,让学生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在已经得出某个选项的错误原因所在,这样,才能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提高解题正确率,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质颖能力。

三、 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创设趣味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与行为动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可直接转化为重要的行为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可成为学生刻苦学习的持久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兴趣越浓厚,学习就越努力刻苦,越敢于探究,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在七年级数学第三章立体图形展开图的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年龄和学习潜能的特点,设计了这样的一道趣味数学问题:如一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为24cm,高AB为4 cm,一只蚂蚁从A点出发沿着圆柱的表面爬行到点C的最短路程大约是多少?

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们都急于想知道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程,这时教师可抓住最佳教学时机,引导学生探究,蚂蚁爬行的路线是A,B两点之间的连线吗?同学们经过讨论、交流,很快得出不成立的结论,因为蚂蚁不能在圆柱体内抓行,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呢?在大多数同学感到求解困难时,教师引导学生把立体图形上的问题转化到平面图形上来研究,教师一语道破天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处在一种宽松、和谐和的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并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2、创设悬念,猜想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设置悬念,可调协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猜想、趣味的导入,能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营造一种热烈和谐的学习后气氛,让学生在教师的巧妙构思中与教师密切配合,主动探究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一知识点时,我们让每一名学生画一个任意三角形,并用量角器分别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让学生说出其中两个角的度数,第三个角的度数由老师猜,结果学生惊讶发现,他们所画三角形的第三角的度数都被老师一一猜中,有的同学情不自禁地说“老师你真神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出来,都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这时就是老师教授新知的最佳时刻,使学生在兴奋、热烈的状态下投入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变“被动学”为“主动探究”。

3、创设质疑问题,启发学生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