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现象及原因

科学现象及原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现象及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现象及原因

科学现象及原因范文第1篇

一、原因分析

1.教材内容的原因

低年级的教材浅显易懂,所涉及的问题大多与生活很相近,且配以许多色彩鲜艳的图案,比较直观,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学生每人都有学具,上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或游戏、比赛,或讨论、表演等,再配上投影、音乐伴奏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了起来。而高年级的教材内容则相对比较难,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也较多,能够适合操作的内容也不多,配套的投影片和其它的教具、学具很少,因此学起来比较枯燥。

2.学生年龄特点差异的原因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好动,爱表现自己,有着天不怕地不怕的“闯劲”,且辨别是非的能力一般,因此不怕说错话。而高年级的学生自尊意识较强,很在乎同学、教师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对待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十足把握是不敢回答的。

3.教师的原因

高年级学生是学校里的大哥哥、大姐姐,老师也把他们当作小大人来看待,因此教师的语言大多比较成人化,不及低年级教师那样生动、活泼、吸引学生。尤其为了追求成绩,许多教师对课堂形成了“专制”,学生主要进行的是“静听式”的学习。虽然教师也提供一些问题给学生回答,但只要学生的观点和思想,不符合他的“标准答案”就予以否定。这种“逼迫式的学习”,使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原动力,不愿加入课堂活动之中。

二、采取的措施

1.建立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每个学生都有积极上进和展现自我的天性,如果他们的这种天性受到保护,得到激发,它将转化为一种学习的动力,从而以一种平衡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相反,如果学生受到过多的呵斥或失败后的批评打击,他们将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勇气,最终使课堂成为受压抑、煎熬的过程。实际上,许多教师在这方面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如魏书生老师上课,学生有充分的民利,可以“有多大劲使多大劲”的“辩论”,宁宏彬老师对学生提出“三个欢迎”的开放政策,即欢迎质疑、争辨和发表独立意见。钱梦龙老师上课从不批评学生,打击学生,甚至赞扬学生比教师强等。在这样的情形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性情相通,关系融洽,课堂气氛轻松而愉快。

2.动员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学习不仅要用耳朵听,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要动手、动口、动脑,多种器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高年级教材中能够动手操作的内容不多,相配的学具也很少,教师就要动脑筋、想办法,发动学生自己制作学具,大胆地让高年级的学生也像低年级一样摆摆卡片、动动脑筋。如数字卡片、除法、分数、比的各部分名称卡片,以及应用题中的常见数量关系各部分名称卡片等。这样做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高年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学具,上课操作学具,学习的气氛非常活跃,上课时参与面很广,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3.挖掘教材,调动情绪,溶美于课堂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从哪里来?从老师那里来,从教材中来。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以其积极的情绪状态、良好的心情、丰富的情感、自若的神态、开朗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并引起共鸣。高年级学生具备了分辨语言褒贬的能力,他们爱听优美的语言,对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观察得细致入微,引起情绪的变化。教师在课堂上良好的风度、仪表,适时恰当的手势、眼神和姿态等无声语言,对学生起着春风化雨的潜移默化作用。

同时,教师的情感要和教材的情感因素结合起来。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自己的情感与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情感性融在一起,达到化一的境界。让学生感到数学的美,体会到数学公式表现了宇宙的秩序;数学的计算、图形表现出间接的美、创造的美,进而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教材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碰撞,形成一个情感交融,丰富多彩的活动场面。

4.合作交流、展现自我

科学现象及原因范文第2篇

1.1 选题依据

健美操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为了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影响健美操专业学生表现力的各种因素及相互关系之间的变化,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健美操训练方法,并依据对河南科技学院健美操教专业的调查实践分析,探讨、选择、构建适宜的健美操学习模式,使学生充分将表现力在健美操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总结出了培养出了培养学生表现力的方法,为以后的教学、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1 健美操。健美操是当今高校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体育项目,由于健美操不仅具有锻炼身体的功能,同时还具有娱乐身心、陶冶情操的作用,因此在高校开展健美操运动的形式乐观。

1.2.1.2 表现力。健美操的表现力就是在完成成套动作的同时通过动作充分表现出个人的情感,让整套健美操更具有感染力。根据这个目标,对学生把握健美操表现力的程度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中了解一些国内外高校健美操运动开展的有关情况。相关学者提出了各个国家对于高校健美操工作的开展都很重视,并制定了相应的训练方法进行对学生的健美操表现力训练,从而促进高校学生健美操表现力的改善和提高。

迄今为止,己经与国外许多学者就高校健美操开展状况与高校学生在健美操表现力的方面和影响因素(如心理因素、气质与性格、表情、音乐与节奏等)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普通高等院校开设的健美操课程主要是以健身锻炼为目的的健身健美操。健美操是一项体健与美的运动,既注重形体、姿态和动作的外在美的训练,又注重美的欣赏力以及美的情操等内在美的提高; 对培养学生的正确姿态和韵律感,提高协调性和审美能力,增强体质都有很好的作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河南科技学院2010和2011级体育学院健美操专业学生的健美操表现力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国学术论文期刊数据库内收录的文献综述。本文依据研究的内容,围绕健美操表现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通过河南科技学院图书馆的中国学术论文期刊数据库查阅了关于健美操表现力的影响因素的文献资料20多篇,全面了解了本课题领域的研究现状。

2.2.2 问卷调查法

2.2.2.1 问卷的设计。根据研究目的参照其他相关资料,自制了《河南科技学院健美操专业学生表现力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2.2.2.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我校体育学院对10级和11级社会体育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的40名健美操专业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一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40份,回收率100%;为保证研究的有效性,删除无效问卷6份,有效问卷34份,有效率85%。

2.2.2.3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1)效度检验。为保证调查问卷的质量,《河南科技学院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调查问卷》设计好后,先后请了10位老师采用“非常有效”、“有效”、“说不清”、“效果差”、“无效”五级量表进行问卷的效度检验,检验内容包括问卷的结构和内容。从专家对问卷的有效性评价结果来看,问卷设计能达到研究的要求,具有较好的效度。

表1 专家效度检验表

非常有效 有效 说不清 效果差 无效

8 2 0 0 0

(2)信度检验。为确保本次调查结果的可信程度,问卷发放前,间隔两周从调查对象中随机抽取了30名大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重测信度检验,并对两次的调查结果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r=0.892,P

2.2.3访谈法。此次访谈中,将对河南科技学院健美操专业的40位学生进行抽样访谈,并对谈话结果做了记录。据统计分析得到的有效数据,可以总结出以下的结论。谈话对象共计35位同学,得到35份谈话结果,有效数据分析35个。

2.2.4 数理统计法。此次研究使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河南科技学院校体育学院健美操专业的学生当中,随机抽取发放,共发了调查问卷40份,回收40份,回收率100%;为保证研究的有效性,删除无效问卷6份,有效问卷34份,有效率85%。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河南科技学院健美操专业开展现状。河南科技学院目前有两个健美操专业方向,社会体育健美操专业和体育教育健美操专业。其培养目标和训练途径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社会体育健美操专业是培养在社会上能够组织开展体育健身方面的活动,以及能够在社会上的体育活动方面进行专业的指导和培训。体育教育健美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出大批的能够为学校体育教师事业服务的优秀人才,作为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栋梁,主要是在教育下一代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更为严格的培养。

3.2 河南科技学院健美操专业学生表现力的影响因素调查

3.1.1气质与性格。气质是指在人始终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性格更多地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格的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较大的。在这里可以利用因此,根据性格与血型的关系可以比较出来,平时课上活泼好动的学生,在健美操运动的表达中更能出色完成目标动作,更具有感染力。

3.1.2音乐与节奏。健美操学生在比赛或者表演的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是音乐,将动作与音乐完美的结合,才能够表现出健美操的艺术性。动作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是两者和谐的纽带与沟通的桥梁。如何获得把握音乐与节奏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3.1.3动作表现力。动作表现力是在成套动作的编排下,融合音乐对单个动作的表现的情况。只有将单个健美操动作做得标准有感情,才会提升整套表演的感染力。然而,在对于何如改变学生的肢体语言能力方面上,应该从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入手,在保证身体素质达到要求的前提下,在有镜子的场地条件下进行动作分解训练。

3.3河南科技学院健美操专业学生表现力方面存在问题。通过对河南科技学院2010级和2011级健美操专业的学生(包括社会体育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发放的调查问卷,回收后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看出影响学生充分表现健美操的因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表2 健美操表现力的影响因素问卷调查

音乐与节奏 动作熟悉程度 表情 气质与性格 怯场

15 6 8 4 2

3.4 河南科技学院健美操专业学生表现力提升的趋势。根据对河南科技学院健美操专业学生的表现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来看,学生的健美操表现力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4.1 首先是气质与性格,它只要表现在健美操的艺术素质,每个人的艺术素质是有高低差别的,这样的艺术素质和艺术能力的差别,并不是先天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成长形成的。

3.4.2 对于培养运健美操学生乐感方面,一定要使运动员多听各种不同的旋律,不同风格的音乐,增强对音乐的感知力。例如,既能感知舞曲优美的节奏,又能够体会到。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河南科技学院健美操开展的现状有社会体育和体育教学两个健美操专项方向,其培养目标有所不同,而共同点都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健美操表现能力以及编操代课的能力。

4.1.2 通过对健美操专业学生的表现力进行的调查表明,限制其表现的主要因素有音乐与节奏、气质与性格、动作熟悉程度以及表情。

4.2 建议

4.2.1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在学习中的影响。

科学现象及原因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隐性逃课 研究

研究“隐性逃课”的文献最早出现在2001年,周琦对“隐性逃课”给出了定义:“隐性逃课”是针对“显性逃课”而言。“显性逃课”即学生没有正当的理由不去上课;“隐性逃课”是指学生按时去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质上则“形在神不在”。这时,“隐性逃课”作为一种新型的逃课方式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第二篇文献的出现在2004年,程芳玲和杨百勤就“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原因作了分析和思考,指出逃课现象(包括“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的增多与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大学生群体素质良莠不齐密不可分。但当时研究此类课题的文献也并无其他,从2006年开始,此类文献每年也就几篇,直到2010年此类文献的数量才开始明显增多,2010年一年就有14篇之多。由此可见,虽然涉及“隐性逃课”的研究已有10年,但研究情况并不均衡,只是在近年才越来越多地引起教育者的注意,这说明“隐性逃课”现象越来越多地影响着课堂教学,而现在已成为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隐性逃课”研究文献的归类

在涉及“隐性逃课”的研究文献中,以下几个主题比较突出:仅文献篇章中涉及“隐性逃课”而不作为文献题目关键词;研究关于大学生逃课情况(包括“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重点分析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和原因;分析大学生“隐性逃课”原因及对策;部分学科课堂教学中大学生“隐性逃课”分析。

(一)仅文献篇章中涉及“隐性逃课”而不作为文献题目关键词

在此类文献中,“隐性逃课”只是作者论证题目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点,并没有成为文献论述的重心。如杨娟(2009)主要论述大学生课堂中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分析,在文献中“隐性逃课”只作为一种课堂冷漠现象出现,文章更重要的是侧重于课堂冷漠现象所带来的影响;杜海燕(2009)把“隐性逃课”作为厌学的一种表现,文章整体是对体育院校学生厌学现象的分析与调查。

(二)研究关于大学生逃课情况(包括“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

“逃课”作为大于“隐性逃课”范畴的概念在文献研究中占得比例很大,有三分之一的文献是研究逃课的整体情况而并不单纯于“隐性逃课”。如吴淑娟、李凯(2006)论述了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与动因:文章提到大学生逃课现象比较普遍,不仅存在着“显性逃课”现象,还存在着“隐性逃课”现象,逃课的原因有功利性的,也有合理性的,而教师要对此行为加强教育。

(三)重点分析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和原因

此类文献把“隐性逃课”单独作为研究的关键。文献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来分析“隐性逃课”现状。如刘秋云等(2012)针对某地方院校大学生“隐性逃课”的频率、“隐性逃课”的方式和“隐性逃课”的课程三方面从不同的层面分析了调查结果:周琦(2001)从行为学角度分析了“隐性逃课”现象的成因,分析涵盖了个体层面和制度层面。此类文献对现状和原因有很好的分析,但对应对的策略未提及,或只在结语时一带而过,阐述并不充分。

(四)分析大学生“隐性逃课”原因及对策

此类文献不只是研究“隐性逃课”的原因,还专门把对策研究放在了题目中,说明原因和对策对于作者来说同等重要。这类文献在专门研究“隐性逃课”的文献中占有三分之二的比重,通过认真研读来了解“隐性逃课”的共性原因,如对课程无兴趣、自学其他课程等,而在对策方面则是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作了分析。此类文献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刻的分析,但因为没有学科特点,分析大都比较泛泛。

(五)部分学科课堂教学中大学生“隐性逃课”分析

在研究“隐性逃课”的文献中,有些是针对学科特点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的。如王井云(2010)就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隐性逃课”现象进行了分析;李杰等(2011)对音乐院校专业小课“隐性逃课”进行了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还有个别文献涉及体育专业学生“隐性逃课”的分析。

二、“隐性逃课”现象研究展望

从整体文献研究来看,“隐性逃课”现象研究并不是很集中,而且大多数研究是以教学整体作为基点研究,其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广泛性。而对于教学者来说,针对不同学科深入研究“隐性逃课”现象更有针对性,通过适合于学科特点的调查研究对“隐性逃课”现象进行分析,把握学生对学科课堂的听课状态,继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改善,可以使课堂教学质效大大提高,最终受益的是教师和学生双方。

总之,教学工作者一定要对高校课堂“隐性逃课”现象进行研究,根据各学科鲜明的学科特点,通过实证的方法进行归因研究,从而找到减少这一现象的对策,最终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周琦.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1(3).

[2]程芳玲,杨百勤.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分析及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4(12).

[3]杨娟.大学生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8).

[4]李杰,郑玉章.音乐院校专业小课“隐性逃课”的归因及对策研究[J].哥海,2011(2).

[5]王井云.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隐性逃课“现象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7).

[6]李玲.大学生逃课原因的探讨与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Z1).

[7]钱沿,王海鹰.系统论视角下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5).

[8]张予蜀,袁捷,张振玉.“隐性逃课”现象分析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6(1).

[9]吴淑娟,李凯.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与动因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10]刘燕.从大学生的学风现象透析大学生的学习道德建设[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7(3).

科学现象及原因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误诊;病例;临床诊断;思维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c)-109-02

医生对疾病的诊断过程是在正确的思维方法指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对疾病的现象再认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如何正确地进行科学的思维,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试从《新医学》杂志“临床常见诊疗错误汇编”专栏272~283期所发表的64例误诊误治病例中寻找原因,其中误诊与不正确思维有关的占40%。某院分析了与医生有关的102 起医疗纠纷,其中因临床思维错误所导致误诊误治的纠纷则有60 例(58.8 %)[1]。复习文献及有关资料,以往误诊原因多从加强责任心、提高技术水平方面查找,很少对诊断思维方法进行讨论。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对临床诊断思维的粗浅认识。

1临床诊断常见的不正确的思维倾向

1.1思路狭窄,缺乏分析

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这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必须,医生在熟悉本科疾病的同时很容易忽视整体及各系统间的相互联系,诊断思维上形成了解不正确的思维倾向,表现在重视局部,忽视整体;只注意常见病,忽视少见病;治疗无效不及时反思,一味坚持原诊断,思路狭窄等。如:1例52岁男性患者2 h前无明显诱因剑突下隐病,发展为阵发性绞痛样发作伴胸闷。余无不适。自诉既往有“冠心病史”。入院检查:体温36.2℃,脉搏6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0/80 mmHg,心率60次/min,律整,无杂音,心音弱,肝脾未及,莫菲征可疑阳性,余(-),心电图正常。即按冠心病、心绞痛常规治疗,患者症状未见好转。先后两次复查心电图,心肌酶谱均正常。转上级医院经十二指肠检查发现胆总管十二指肠开口处有蛔虫附着,确诊为胆道蛔虫症。本例误诊原因,初诊者思维局限,单凭自述有既往史就诊断心绞痛、冠心病,忽视了与其他疾病的鉴别,对临床表现缺乏全面的分析,满足于剑突下疼痛,胸闷,自诉有“冠心病史”就用不典型心绞痛来解释,以致误诊,实不可取,引以为戒。

1.2拘泥现象,忽视本质

事物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本质。疾病更是如此,其现象表露于外,容易被医生察觉,若满足于已知现象,不深入剖析,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容易产生拘泥于现象的思维倾向。如:1例24岁女性,发热及左侧胸痛、胸闷两天。查体:体温38℃,气管轻度右偏,左侧,左下肺呼吸音消失、血白细胞14×109/L,其中,中性细胞占71%,淋巴细胞占29%。胸透:左侧胸腔中等量积液。胸腔积液常规检查:属渗出性胸腔积液,以“结核性胸膜炎”抗结核治疗。第二天,病情加重。急诊转院查血及胸腔积液,淀粉酶均显著增高,确诊“急性胰腺炎并发左侧胸水”。本例误诊原因为没有认清胸腔积液的本质。满足于胸腔积液这一表现,对引起胸腔积液病史、病因缺乏全面分析研究,思维简单,以致误诊。

1.3思维片面,依赖仪器

科学的飞速发展,现代检查仪器不断涌现,弥补了医生感官的局限性,大大丰富和增强了医生对疾病的认识能力,但依赖仪器检测结果的片面思维倾向明显增加。如:1例54岁男性患者,半年来反复发作颈背疼,多于情绪激动或活动量增大时发作,持续10 min左右或休息后缓解。颈椎摄片示:颈椎骨质增生。一直以颈椎病治疗。后因健康体检,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型改变。考虑冠心病,心绞痛,经扩张冠状动脉,抗心绞痛药物常规治疗,上述症状消失。本例误诊的原因,依赖X线片诊断,以颈椎病为老年常见病的惯性片面思维方法,没有认真分析颈部疼痛的诱因及疼痛的性质,更未考虑到疼痛发作时间短,且自行缓解的非典型心绞痛的特殊表现这一特点,以致误诊半年。

2 现代临床论断思维的特点

临床诊断思维的过程,与其他事物的认识过程一样,都要经过调查研究,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推理判断,最后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2]。但是,对疾病的认识过程又有其不同的特点。

2.1严格的时间限制

危重症患者就诊时,医生要对患者争分夺秒地作出判断,不容许有足够的时间采集病史,化验检查,综合分析等有序地进行。“时间就是生命”,这就是医生临床诊断的时间特点。

2.2临床资料的完备性

临床疑难患者的诊断,所需资料是大量的,涉及范围是广泛的,又由于病情紧迫,按部就搬地等待资料完备再作出诊断是不现实的。临床检查资料繁多,所需时间不尽相同,病情变化随时出现,更不能等待资料完备而延误病情。所以临床医生是在病情变化多端,所需资料不全,时不我待的情况下,努力作出符合实际的印象诊断,这是临床诊断思维的又一特殊性。

2.3诊断思维的模糊性

当医生接诊患者,倾听主诉,询问病史,体检后所选择检查项目是在印象诊断的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只是临床诊断的线索的出发点,通过分析检查结果,缩小诊断的范围,作出初步诊断。特别是少见的疑难疾病,是在边治疗边检查的过程中根据疾病的发展变化,治疗效果,进一步系统分析,最后才明确诊断。所有这些体现了临床诊断常常带有某些模糊性的特点。

3 现代临床诊断的思维模式

著名医学家张孝骞[2]曾经意味深长地说:“临床医师在诊治每一名患者时应当谨慎严肃,时刻警惕着自己的判断或措施是否尽职、是否有疏漏或缺失,其心情就像古人所说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医学信息呈指数倍增,文献资料浩如烟海,诊察技术指标日新月异,疑难重症疾病更为常见,临床医生更需保持这种十分可贵的态度。医生的思维方法不断更新,思维水平不断提高是时代的需要。详实的病史资料,可能的发病因素调查,科学的实验室和物理化学检查是现代临床诊断、认识疾病的重要途径。但疾病产生的原因,发病环境千差万别,有时很难找到实验室和其他实证科学指标。如神经官能症就找不到检查的阳性结果,不承认是疾病显然是错误的。但一遇到疾病就要“拿证据来”的这种“试管里面出诊断”的思维方法是偏颇的,再先进的设备也不能代替医生的临床思维。治疗方面更是如此,慢性肝炎患者,医生若把眼睛盯在治疗上,只顾观察治疗效果,但愈治愈重,后来死于肝硬化。为什么?原因是患者在院外嗜酒如命,每每狂饮,医生忽视了病人的不良嗜好对疾病的影响。询问病史的时候,也同样存在一个很重要的思维问题,若在与患者的在交谈中,一个思维水平高的医生,既能避免病人漫无边际的诉说,又能让患者从容不迫地、客观地、条理清晰地把病史说清楚,准确地把握疾病的来龙去脉,为有的放矢地选择检查项目提供了有利的前提。

综上所述,科学地临床思维就是把询问病史、物理检诊、实验室检查的结果,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社会环境影响等进行深入分析,获得初步理性认识,并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辩证地综合分析,从中得到本质性的结论[3]。

4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模式的转变需要多学科的认识和临床经验的结合。思维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在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过程中,总结、提高逐步培养起来的。培养诊断思维能力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4.1具备广博的科学理论知识

现代医学突出的表现就是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同时它正成为包含几百个分科的庞大知识体系,其主体分科上百个,并在继续分化和综合中,所以现代医学不仅要有雄厚的专业论论基础,还要涉猎其他与医学有关联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广博的科学知识。只有知识渊博,视野才能开阔。医学家吴介平教授,是世界著名的泌尿外科专家,而他对基础医学、社会科学、教育学也都有较深的的造诣。所以新世纪的医生只有精专博学,多学科互相渗透,在临床难点问题上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少走弯路,才能随时把握临床诊断思维的主动权。

4.2坚持实践第一

临床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科学,没有临床实践就没有临床思维的产生。丰富的知识固然重要,没有艰苦细致的临床实践,就不能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所学理论就得不到丰富、发展、提高。患者的症状体征千差万别,单纯的理论得不到满意的解释,也不能作出肯定的诊断,容易误诊误治。每个临床医生还要善于利用前人的经验,亲自到实践中去,增强和丰富感性认识,使诊断思维建立在自己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高临床思维的正确性、准确性。

4.3全面掌握临床资料

临床诊断是建立在详实的病史,认真地体验,准确的实验室及物理检查的基础上,临床资料越全面,越丰富,才有思考问题的余地,才能有正确诊断的前提。同时临床资料的参考价值要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如对发病的原因,症状体征的相互联系,药物的疗效,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变化,这一系列复杂的过程,进行反复地科学分析,从中抓着典型的症状体征和有意义的诊断依据,才能确立正确的诊断。对于典型症状体征的分析避免以偏概全。如:上腹疼,发热,黄疸被临床上称为胆道疾病“三联症”,但某些肝癌患者的早期也可以表现上述而就诊。因此在占有临床资料时,应辩证的分析,即使是常见的典型症状体征,也均需认真思考慎密对待。

4.4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临床医生最先接触的是病史,症状体征,检查结果,这些都是疾病的一些现象,是疾病本质的外部反应。因此,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不能把思维的目标局限在对疾病现象的认识上,应通过现象,深入到本质。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一种假相,相对疾病来说,也是一种表现,它是疾病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反面表现。如一些全身严重感染性疾病造成的脑膜性刺激症,此种症状不伴有脑膜炎的病理改变及脑脊液异常变化,临床称虚性脑膜炎,此时,按脑膜炎治疗势必造成误诊误治。所以对具体的疾病和患者的问题,考虑得越周密,体会就会深刻,认识就越正确,临床思维水平就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经建,曹冠东. 我国误诊学研究的进展[J].中华误诊学杂志,1997,1(1):2.

[2]张之南, 单渊东. 内科疑难病诊断-协和医生临床思维例释[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

科学现象及原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房屋施工;混凝土裂缝;常见类型;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房屋施工混凝土裂缝指的是在房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结构由于内外因素的作用而导致的裂缝现象,这种裂缝是混凝土结构物承载能力、耐久性及防水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房屋施工混凝土裂缝问题是房屋施工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混凝土裂缝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我国房屋施工混凝土常见的裂缝,针对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为我国工民建企业在混凝土裂缝问题上的解决提供借鉴。

一、混凝土裂缝原因分析

(一)材料原因

1.粗细集料含泥量过大

粗细集料含泥量过大会造成混凝土收缩性增大,进而导致裂缝现象。因此,合理控制粗细集料含泥量对于减少和避免裂缝有重要作用。

2. 掺和料选择不当

掺和料选择不当或外添加剂选择不当都会造成混凝土收缩性加大,这也就增加了裂缝出现的频率。因此,应科学合理地选择掺和料、外添加剂,避免掺和料、外添加剂使用不当造成裂缝。

3.骨料粒径过细、针片含量过大

骨料粒径过细、针片含量过大会使得混凝土在配料过程中使用更多的灰和水,这样的结果就使混凝土收缩量增大。因此,应合理控制骨料粒径和针片含量,减少裂缝的发生。

4.水泥及混凝土等级过高

水泥及混凝土等级越高对混凝土裂缝的影响越大。因此,合理降低水泥及混凝土等级对于降低混凝土裂缝频率有重要作用。

(二)设计原因

1.设计中混凝土强度等级过高产生裂缝

混凝土强度等级过高的原因在于用灰量过大,混凝土等级过高,对混凝土收缩越不利,产生裂缝的概率越大。在对混凝土前期设计过程中,应科学考虑混凝土强度等级,避免出现用灰量过大造成裂缝。

2.设计中预应力不当产生裂缝

设计中对构件施加预应力不当,如应力偏心、应力过大等都会造成对构件的损害,进而产生裂缝。在对建筑物的前期设计过程中,应合理施加预应力,避免出现预应力过大或偏心造成裂缝。

3.设计中收缩考虑不当产生裂缝

设计中对混凝土构件的收缩性能规划不合理,未能形成对构建收缩性能的正确认识,最终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在对混凝土前期设计过程中,应科学考虑混凝土收缩性能,避免出现混凝土收缩不合理造成裂缝。

4.设计中断面突变产生裂缝

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由于设计不合理导致断面出现突变,力量过于集中而产生裂缝。因此,在对建筑物的前期设计过程中,应合理化进行设计,保证断面质量,避免出现断面突变而产生的应力集中造成裂缝。

5.设计中少筋、超筋产生裂缝

设计中少筋、超筋会造成混凝土结构不稳定,进而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产生裂缝。对混凝土前期规划过程中,应科学考虑混凝钢筋质量和数量,避免出现少筋、超筋产生裂缝。

(三)施工及现场养护原因

施工及现场养护不当造成混凝土裂缝问题在实际的施工及后期养护过程中也极为常见。施工及现场养护不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浇捣混凝土时振捣或插入不当;工程中缺少两次抹面;混凝土浇注时水化计算不准;现场养护及拆除不当。这些原因是施工过程中的人为及技术原因。因此,加强实际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控制,提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加强后期养护工作对于降低混凝土裂缝发生频率有很好的作用。

(四)混凝土配合比例原因

混凝土配合比例失调造成混凝土裂缝出现也是较大原因。这里的混凝土配合比例失调包括以下几点:(1)水泥等级或品种选不当;(2)配合比中水灰过多;(3)水泥用量过大;(4)混凝土膨胀剂掺量不适当。因此,合理处理混凝土配合比例问题对于减少混凝土裂缝有重要作用。

(五)使用原因

建筑物建设完工后,后期的使用对混凝土裂缝的出现也有很大影响。例如建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使用超负荷载;周围环境中酸、碱、盐侵蚀;意外事件、自然事件导致裂缝等。因此,建筑物完工后的科学合理利用工作也很重要。为此,加强建筑物的科学利用对减少混凝土裂缝发生频率有很大影响。

二、混凝土裂缝处理措施

(一)混凝土配合比方面

混凝土配合比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在对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选定时,设计人员要深入施工现场,科学选定混凝土的配合比例,避免混凝土配合比例失调造成混凝土裂缝的多发现象。

(二)设计方面

前期做好合理规划,尽量避免结构断面问题造成应力过度集中,同时要积极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重视对构造钢筋的认识,减少对混凝土单位用灰量,合理科学地进行材料掺和,加强对前期设计方面的审核、管理与监督工作。

(三)现场操作方面

在实际的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应做好浇捣工作,加强对混凝土的养护,做好混凝土降温和保温工作 ,避免在烈日或风雨中浇灌混凝土。总之,加强对现场的施工操作护理及养护工作,对于降低混凝土裂缝有重要意义。

(四)材料选择方面

材料的类型与质量在降低混凝土裂缝方面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合理选择材料类型,选用优良的沙、石,提高材料质量。积极采用掺和料和外用添加剂,正确采用裂缝修补技术,满足施工需求。

(五)妥善养护方面

养护混凝土主要是为了保证混凝土正常凝结硬化,既要保持混凝土面充分潮湿,也要保持混凝土体表温度变化适宜,使能符合混凝土强度发展需要和避免混凝土表里温差、内外温度大到有害程度。混凝土养护工作在工民建混凝土防裂缝中起到重要作用,做好混凝土养护工作是混凝土防裂缝的关键。

(六)员工培训方面

房屋施工混凝土裂缝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建筑物工程质量,还关系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建筑工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工民建施工时期,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工民建筑施工人员的能力、水平,加强他们对建筑知识的培训,努力做到提升建筑质量,将工民建筑裂缝扼杀在摇篮里。

(七)科学技术方面

房屋施工混凝土裂缝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施工人员自身提高施工能力与水平,还有重要的一方面那就是加强对房屋施工混凝土裂缝问题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只有研制出房屋施工混凝土裂缝问题新的科学技术,才能使施工人员更好地进行工程混凝土裂缝问题的防范。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工民建筑施工人员的科学素养,更好地提升建筑质量,避免出现裂缝问题。

三、总 结

房屋施工混凝土裂缝问题是房屋施工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混凝土裂缝问题的解决也是极为棘手的问题。房屋施工混凝土裂缝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建筑物工程质量,还关系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建筑工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在房屋施工混凝土裂缝问题上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提出与解决。本文深入分析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为我国工民建企业解决混凝土裂缝问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齐斌.框架桥结构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与防治[J]. 西铁科技,2009,(3).

[2]赵晓燕,李改叶,王赢.浅谈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及预防控制措施[J].新疆化工,2010,(1).

[3]陈宗严.愈合混凝土裂缝的可靠方法[J].土木工程学报,2011,(1).

[4]郑良俊.论桥梁裂缝产生的原因以及预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