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媒体艺术与设计

新媒体艺术与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艺术与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媒体艺术与设计

新媒体艺术与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媒体;动画设计;艺术表达;技术呈现

新媒体艺术与设计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对其形式特征、美学理论和知识结构的研究是这个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这一切都体现着科技对于艺术的重要推动作用。如同哲学的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相互影响的,人们可以借助这一平台丰富的形式表达内心的艺术创作情怀,满足生活需求。

当代设计包含的领域很广泛,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展示设计,动画设计等。建筑设计中采用三维技术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规划;工业设计中对于产品造型和功能的研发因为数字技术的进步而更加便捷、直观,从而设计出外观和实用性都更加完善的产品;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数字虚拟技术带动了景观规划、数字城市的高科技展示的多元化;展览展示设计也因为新媒介数字技术的影响,出现了更对交互、虚拟体验的创新形式;而动画设计中已将艺术表现与CG技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今天我们看到的动画作品都离不开新媒体艺术的渗透。

一、新媒体艺术与技术结合对当代设计带来的利益。

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表现手段,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得到了全面的应用与诠释并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种有别于传统艺术的艺术形式,极大地依赖于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成果,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和表达媒介,彰显人文关怀与艺术反思,表现出了鲜明的生态文化特征和信息文化特征。

如今新媒体艺术可以说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主流艺术,计算机更新换代速度更是超越想象的快,设计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设计由于新媒体艺术中新的形式和媒介的出现使得它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网络、数字电视、电子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极大地影响并延伸了设计的形式和内容。新媒体艺术还将会迅猛发展下去,对设计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深入。

二、新媒体艺术与技术结合对当代设计带来的弊端

当下在新媒体迅速扩散的同时,也容易使人们盲目追求技术而丧失设计最本质的东西。2001年,由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制作的了一部名为《最终幻想:灵魂深处》的电影在北美上映。这部电影的最大特色,是使用全CG描述纪实风格,尽管之前也有如迪斯尼推出的全CG卡通风格的电影、如开创全CG电影先河的皮克斯动画制作室的《玩具总动员》等,但都基本属于动画片类型,影响力不如《最终幻想》以全CG挑战真人扮演风格电影那么大。该片上映三周后的北美总票房3020万美元,全球总票房也只有8515万美元。但影片投资额却超过了1.3亿美元。可以说是败得超级惨不忍睹。究其原因,不少影评认为是情节设计太过差劲,毫无艺术水准。于是《最终幻想》最终成了CG电影的先烈,渐渐在人们的脑海中淡忘了。

由此可见,新媒体艺术的影响起了一把双刃剑的作用,既给当代设计注入新的血液,也起着纵容并引发其产生泛滥和变异的副作用。总体来说,要把握好之间的度,我们应该将宏观控制与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相互结合,延续和发展“百花齐放”的观念引导;而在艺术创作层面上,我们则需要建立艺术设计相对稳定的理论体系,最重要的是通过时代性的发展从而保持艺术设计与创造鲜活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三、分析利益与弊端的有效融合方法

1、用技术迎合设计需求。

在我国,新媒体艺术经历了从模仿到原创、从局部到整体、从单媒到媒以及从技术的跟踪到观念的升华的探索。站在设计者的需求角度来看,新媒体技术例如交互在设计中的应用等都更好的帮助了设计效果的实现。作为某种服务层面上的需求来说,技术可以迎合大众审美,可以迎合设计需求。在很多相关领域的展览展示中,技术的支持可以将设计所传递的信息更为直观,更为生动,也更好的表达了创意和艺术效果。

对于设计者来说,新媒体艺术也是将本土化与全球化进行融合的渠道。21世纪,影像与媒体技术必然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语言和理解方式。用技术迎合设计需求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

2、重新理解新媒体艺术中的“混搭效应”。

随着新媒体艺术被人们更大范围的接受,新媒体艺术中“混搭效应”的观念也开始更多的被艺术家和设计者所关注,并利用这样的手法进行对艺术作品更人性化更主观化的阐释是,并在这样的基础上与受众更多方面的“交流”和思想互换。数字影像虚拟化这一定义也代表着整个新媒体艺术进步的一个里程碑,将开启一个新的视觉引导。

科学、艺术、技术与人的相互混搭,才形成了新媒体艺术的独特形式。这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顺应时代的发展。团队合作、生产链、混搭效应这一系列的存在形式都满足多元化时代的需求。将此效应有机融合,并整体协调处理各部分职能,就能在理解融合上有着更清晰的思路和发展模式。

3、艺术表达与技术呈现的融合

技术发展的同时也不应忘记艺术的创新,通过时代性的发展保持艺术的创造力与生命力,不单纯做一种技术或者一个“花瓶”,使之相互融合。技术呈现是站在实现艺术表达的价值去看,一直以来技术都是辅助艺术形式的,并非取代或者超越。只要确认两者的侧重点,分析透彻,便可消除芥蒂。日本动画的领军人物宫崎骏,一直坚持传统动画形式的制作,让我们看到了再技术横行的时代耳目一新的“传统”。但如果有一天宫崎骏的动画作品中出现电子音乐,或者我们在巨幕影院观看他的作品,就会否定他艺术的地位吗?答案是否定的。技术总是会出现在需要它呈现的时刻,而非去掩饰艺术的光芒。

新媒体艺术与设计范文第2篇

其动画艺术系不仅培养学生在传统制作上的能力,更多在全新的艺术形态上进行指导教学。该系是国内第一家与荷兰一分钟电影基金会进行合作,开创工作坊制作的机构,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动画艺术系将“一分钟”影像逐渐变成授课内容。曾经参加第一届“荷兰一分钟工作坊”的卫诗磊老师在国内独立动画领域小有名气,多次参加国内外电影节的经历让他有意识地将影展的形式带入到教学放映中,在一个大的主题下,让不同的学生作出不同类型风格的作品;留学德国的刘恪老师更关注学生作品的艺术构成,拓宽学生视野,尽可能地让学生作品充满更多可能性。

思想大于内容也罢,制作混合体也罢,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用影像、动画、多媒体、纯艺术等各种制作手段,让学生作品中更直接地展示个性,并且与国际化接轨,是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动画艺术系所要展示出来。

生活在某个空间

《车站·发现》

导演阐述:

短片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虚幻、现实和真实,从车站出发,不经意之间被日常生活的琐事所启发,一个小小的站台每天都上演着不同人各自的生活剧,它可以说是我们现在都市生活的一个写照。

虚幻:该部分短片的画面集中在站台的视野里,透过镜子观察对面乘客的喜与悲、聚与散,给了我们一种虚幻不真实感,三列火车的相遇更是将短片带入,镜子里的画面同现实世界的对比体现了虚幻源自真实却不同于真实,虚与实的界限在当今人们的生活里更是越来越模糊了。

现实:这部分的内容都是站台上的广告牌,广告的内容正体现了现在人们生活的压力,现实很真实,却似乎像虚幻一般离我们很远很远。

真实:真实犹如火车通过一般不可阻挡,它带着我们的生活和岁月飞驰而去。

卫诗磊

《车站·发现》是我“DV短片创作”课上的学生作品, 课程结束之后把所有同学的片子汇总在一起做了一次并不严肃的影展,并且在这些影片中找出存在的相似性分成三个单元,其中一个单元很有特点,因为很多学生不约而同地把镜头对准地铁,这种机缘巧合促成了这个相对记录的单元“列车在地下穿行”。

这部《车站·发现》是拍得很工整也很有意思的片子之一,片子是由三个非常有特点的镜头构成。第一个镜头是一个固定机位的拍摄,镜头的构图很有意思,镜头的中间有一个镜子,这个镜子造成了列车出现了几个方向的运动,使画面的张力和冲击力变得很强,视角非常的魔幻。第二个镜头轻松调侃,嘲弄地铁中的商业广告。第三镜头,是一个更具力量感的镜头,这种单纯的镜头语言把现实的力量发挥了出来。不过作为单机位长镜头,此三个镜头做的还是略有瑕疵,没有做到十分的完美,也是本片的一大遗憾。

刘恪

《车站·发现》是个很有意思的系列,尽管它被囊括在一个整体里面。这种表现形式的整体感和片中的真实感交相辉映,给人一种莫名的压力。我们的思绪往往随着每一个镜头而辗转浮动,继而回落于属于自己的现

实,这也正是实拍镜头的魅力所在。这种类似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现场感,更多的是对于我们这个现实世界的思考。正因为如此,作者的想法不言而喻。

DV影像之未完成《成功之母》

导演阐述:

短片本来想以奔跑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但我第一次使用DV拍摄,十分不顺手,在室内的镜头花去过多时间,后来的奔跑镜头也反复NG,因此积累了大量拍摄失败的素材,同时也深刻明白了每部短片后需要付出的艰辛。本人秉承“存在即为合理”的观点,将这些素材剪辑到一起,也别有一番拙趣。将这部短片命名为《成功之母》,如我在片头所写那样,成功必然要先经历失败,可失败却不一定必然导致成功。生活就是要不断面对失败和挫折,失败过后,成功在即。

卫诗磊

《成功之母》是由我负责的"DV短片创作课"上的学生作品, 课程结束之后把所有同学的片子汇总在一起做一次并不严肃的影展,并且在他们片子中找出存在的相似性分成三个单元,这部片子来自一个相对实验的单元“游戏而已”。这部《成功之母》是其中最能诠释“游戏而已”这一单元的名字的片子,也在影展中赚足了笑声和掌声。

顾名思义,《成功之母》暗示了这是一部失败的作品,而它的趣味正在于这种失败感。因为开始作者是认认真真地打算拍个像模像样的东西。做了剧本,甚至每一个镜头也做了构思,然而开拍之后,一个又一个失败开始了,演员的假正经、导演的不严肃,让每一个镜头都沦为了花絮,这种自然的情感流露而非表演,确实真实可信且引人发笑。最后又一本正经地按照前期的构思把一个个失败的镜头剪辑起来,让整个影片有了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

每个轻松的失败镜头也恰恰避免了学生作业经常出现的“假正经”、“做作”、“刻意”等让人受不了、不想看问题,让整个片子变得诙谐、轻松,又平易近人。而《成功之母》这个名字也透着一种调侃和不严肃。

刘恪

《成功之母》在表现形式上是非常质朴的,这种相当于普通正片的花絮镜头在其手下反客为主,以正片的姿态面向大众。这部类似自嘲的作品让人看后感触颇深,某种程度上,它所传达的感觉正是我们心底最深处的感

受,这种裸的真实给了每一个观者反思自己的机会,也是我们要思考的现实。

《大众DV》

以学生作业来说,影片画面难言精致,甚至有粗糙之感,影片出镜的主角只有一个,却直面镜头,大量制造“穿帮”,与“导演”两人共同完成作品。影片以“思路”取胜, 尽管是一堂难以完成的课堂作业,原本是失败的作品,换一个角度,到看到一部影片的未完成,也是一种有趣的尝试。

彷徨的初次尝试《李智的一天》

作者:李澍 导演/编剧:李澍

摄影:刘海洋 剪辑:刘海洋、李澍

演员:李澍、黄义、孟溪

制作时间:2012年 作品时长:14分31秒

前期设备:佳能EOS 5D Mark II

后期软件: Final Cut Pro HD

导演阐述:

《李智的一天》以简单的拍摄手法展现大学生彷徨的一天,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短片拍摄,所以剧本创作以可行性和试验性为主。《李智的一天》以主角杀人并陷入疯狂作为影片的与结尾。在剧本创作时刻意尝试使最后的杀人举动显得缺少铺垫且十分突兀,以此验证缺少铺垫的杀人举动是否会显得更加突然,更不可理喻。短片意在表达在浮躁社会中人们也许都埋藏着一颗疯狂的心,当自己的价值观被触碰就会爆发,毫无征兆,毫无道理,正如真实人生。

卫诗磊

《李智的一天》是一次剧情片的尝试,可以看出有着很强的想要表达的冲动,是对于生活有话要说的同学。短片显得非常的用力,有着强烈的叛逆和不乐意,对当下的个人生活有看法,可以从片子中看到很强的自我意识。当然对于作品来说,影片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过还是很难不被李澍的真诚和勇敢所打动。

刘恪

李澍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好玩却又很现实的故事。对于学生来说,剧情片拍摄难度较大,但是年轻人总是想尽办法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感触,然而能力的限制往往导致很多作品流于平庸。李澍的这部短片也许还比较生

涩,但其所表达出的血淋淋的现实却让我们不得不忽略那些细枝末节的技术问题。这种剧情和技术所形成的反差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巨大的张力,更是不可预知的人生。

《大众DV》

比较简单的故事,但影片中黑白画面的转换让影片增加了情趣和可看性。

动画的比喻

《相由心生》

导演阐述:

有人说我要草原的花

有人说我要漫天的光

有人说我要地狱的炎

有人说我要春风的吻

欲望是一抹甘露

欲望是燎原之火

是渴望,关于爱,关于眼泪,关于悲伤

也同样是吞没灵魂的黑夜,关于没有星星和太阳的世界,关于在蛆虫里腐烂的心

满嘴的油污的话语长着一张怪物的脸,在虚情假意里,装作人类,活着

不耻的心追逐着虚伪的泡沫,肆意地认为世界已在怀里,猛然回头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变成了怪物,蜷缩在人群中,颤抖着

口中出祸,由心生相

卫诗磊

商桑不是位喜欢循规蹈矩的作者,她总是本能地和那些既定的套路、规矩保持距离,并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喜欢自己动脑子。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性格。

《相由心生》是部意料之外的片子。最初商桑在和我聊起毕业创作时,说不想做传统的动画,而是拍一部有趣的片子,之后去了很多地方拍素材,比如孤儿院、地铁里。每半个月拿来和我聊一次,她总是在行动中去计划,没有固定的剧本。后来学院引进了一台翻拍架是做材料动画的设备,她又对这个非常感兴趣,用纸上水墨,毛线做了很多有趣的实验(在片尾的部分可以看到一些镜头)。同时,她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是关于“动画的比喻”,把动画语言中“比喻”的成分单独拿出来研究,这是非常有观点的视角。随着对动画研究的深入,也让她最后重新选择动画作为她毕业设计的创作方式,用“动画的比喻”来组织动画,我们可以从片中看到很多“寓意”、“映射”、“暗喻”的成分,《相由心生》可以说是她论文的研究成果的再实践,是一部充满比喻的非叙事性实验动画。《相由心生》声音的设计非常有趣,四两拨千斤,信手拈来各种音效大拼贴,却又不失逻辑,整体控制力很好,让整个片子的气质愈发突出。回过头来看,已与当初的期许大相径庭,完全出乎意料。

刘恪

从制作方法上来看,《相由心生》是很基础的。但是如此简单的作品却表达了很复杂的道理,再一次印证了从一到万,从万到一的逻辑。相对单纯的画面包含了众多的隐喻,如何让观众能够理解并支持作者的意

图,简单的画面就成了某种必需的对应。从这一点来说,商桑的确做得很成功,这成就了《相由心生》成为一部好作品的前提。

《大众DV》

艺术性比较强的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具有良好的绘画功底,多种材料的并行运用,与数字影像的结合,形成一种奇特的方式。

忘记自己,找到自己

《隐秘的情感》

(Emotions In The Bag)

导演阐述:

《隐秘的情感》(Emotions In The Bag)是一部被我称为观念电影的片子,没有情节、也没有故事,只是想传达一种生活的感悟,然后求得某些观者的共鸣吧!

整部影片以“人最容易忘记的是自己。——克尔凯戈尔”、“我像村里最年轻的一样年轻,像村里最年迈的人一样年迈。——泰戈尔”、“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而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克尔凯戈尔”三句人生哲言为影片的主题灵魂。以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袋子里的水果为对象,通过它们在袋子里挣脱时的位置转换来演绎各种情绪,从而影射生活中我们的情绪也像这些水果一样仿佛发生在一个透明的罩子中,只是很多时候不自知罢了。

片子拍到最后仍然没有给任何答案,因为任何一种答案似乎都会成为我个人化的观点,因此只是有了一种感受,提出了一个疑问,然后通过影像、二维图片、手绘图稿等一些视觉语言的碰撞与衔接来做了一种传达吧。我想这也正是一个并不了解什么是观念电影的人愿意厚着脸皮把它叫做观念电影的一个原因吧!

结尾延续了我的一贯风格,那就是大家会看到一段看上去幼稚的话出现,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它的出现很没有必要甚至是破坏气氛。但对于这部片子的作者我来说,却是一个做完这部片子后给自己的答案,也是我想做这部小短片的一种真挚与热忱,是感谢更是鼓励。而这所有的一切我相信都将会成为牵动观者的力量。

卫诗磊

《隐秘的情感》是视听语言课程的一部课堂作业。独立创作并完成一部时间限制为1分钟的影像作品,是北航新媒体学院的传统。最简单的也是最难的。1分钟看似不长,却是一个巨大的制约。如何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成功讲述一个故事,表达想法,传达感觉,是这堂课的关键,也是对作者化繁为简能力的培养和挑战。

崔佳仅完成版本就做了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全篇的结构和作者的私人感受达到了比较整体的统一,青春期的情绪化感受充斥了每一帧每一秒,伴随着含混不清却又不知疲倦的内心独白。崔佳将属于自己的秘密完全展示在镜头之前,这和伴随镜头的窥探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真人实拍与动画相结合的结构也大大丰富了作品的镜头语言,使其趣味性和可看性大大增加。唯一的缺陷是音效上略显不足,但这并不妨碍《隐秘的情感》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刘恪

《隐秘的情感》中定格动画的尝试很多,让动画与实拍有一个恰当的结合点。并利用常见的道具进行表演,试图传达某种情绪。

《大众DV》

实验电影的有益尝试,动画增强了实拍的故事性,稀释了画面的情绪化。

扫描仪·互联网·一分钟

《常识》

(Common Sense)

导演阐述:

《常识》(Common Sense)是一分钟动画作品。该作品源自我对德国的想象。动画中的播音员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向观众朗读着“德国”的概念。而该概念来自baidu(百度)中的词条解释。随后这段中文解释被键入google(谷歌),翻译成德文,并录下其电脑发音。如何理解一个陌生的概念?我们所获得的常识是“正确”的吗?它们有多少通过网络和媒体之口向我们述说?这些问题都是作品想要探讨的。

卫诗磊

汪梦阳说她的《常识》是一部动画作品,我觉得称之为一部多媒体作品更为贴切些。这件作品的初衷源于北航新媒体艺术学院与德国Kassel艺术学院的一次学术交流,每个参加学术交流的同学都要以1分钟影像为主题创作一部影像作品,除了1分钟的时间限制外,其他诸如内容、题材、创作方式都是不限的。让我惊讶的是,汪梦阳在前期并未使用任何传统意义上的拍摄设备,而是一台普通的扫描仪。这样的创作方式对某些人来说有些匪夷所思,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却又暗合了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特点。从内容上来说,汪梦阳从互联网上借取她需要的资源,通过巧妙的转换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无形中也让百度和谷歌成为其创作班底的合作伙伴。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已经习惯与从网络上搜索我们想知道的一切,搜索引擎的权威性和仅供参考的注解形成了有趣的反讽。我们对网络的依赖已渐渐成瘾,从中获得逐渐淹没我们内心对这世界的真实认知。如何在纷乱复杂的多媒体时代找回真正的自己?汪梦阳的《常识》已经给出了属于她自己的答案。

刘恪

汪梦阳是插画专业的同学,她的绘画风格非常具有自己的特点,对于动画来说她是一个门外汉,然而,正是因为这种距离感让她的作品忽略了很多技术层面的技巧,而使人感到非常真实、直接;且有感染力。《常识》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想法,用一个形式感很强的镜头和简单机械的语音组成。这简单的组合,使得观者有一种冰冷的且略有距离的感受,然而每一张的变化和逐张抖动的效果丰富了影片的质感,这些都共同构成了影片的独特气质。

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气质的传达已经构成了一种独具特点的影像风格,作为一部好的短片的各个元素已经聚齐。

《大众DV》

尽管作品只有60秒,但重复性的信息仍会使观众厌倦,还好在声音上,一个电子女声贯穿始终,使影片形成独特的整体。

卫诗磊

独立动画导演,绘本作者。

现任教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刘 恪

新媒体艺术与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学;设计思维;创新

1新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为社会的各个层面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冲击和改变。新媒体艺术在展示空间、建筑、环境艺术、观念艺术、多媒体技术、数码摄影、视觉传达、工业设计、交互体验设计、虚拟现实设计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运用。正由于新媒体艺术的不断演变,其范畴也在不断扩容。设计作品在作品呈现上由单纯的物质加工、介质单一、材料多、能耗大、交互性不强,逐渐向体验性强、注重科技感、参与性。结合先进社会思潮和生活理念,运用模拟、展示、交互,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多方面注重设计作品所发挥的实际效果。从表现和应用上对于设计作品的真实性、实用性、丰富性进行了更多的延展。传递更多复杂的、前瞻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信息和想法,能够将无生命的、未加工的物质转化为设计作品,并给予它们以未加有的功能和样式。从而使得设计作品具有复原过去,反思当下,模拟未来的作用。

2设计思维的特点和演化过程

设计思维本质上是以人为中心的创新过程。它强调以观察力、学习力、执行力,把想法、理念,进行视觉化、原型化的处理,在研究人的行为和审美心理影响,消费者心理需求上,对于人对设计物的心理反应,设计作品所传达出的情感意志和人们的心理预期。设计作品作为媒介能否让人们、设计师以及社会三者之间产生共鸣的心理探索、思考、意义和价值。包括对社会、环境、舆论产生的影响最终进行设计作品的创作和商业目的

可以说,设计思维的变化使得设计作品有着不同时代的特征和发展使命。新媒体艺术在设计观念、设计理念、变现形态、技术手段、评价方式、形式创意上对设计作品重新建构。那么设计思维的影响也势必与其相互融合。设计思维在研究方法上有以实验为主体的从下至上的方法和以理论性展开为核心的从上至下的方法,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意义论和制约论方法。新媒体技术手段使得设计思维的规律、方法或技法可以突破局限性,即使在不确定性和困难程度较大的范围内可以从实际操作上进行更升入的探索。设计思维反映了设计的本质,新媒体艺术可以将现有资源很好地进行整合,让设计作品引发人们的联系和思索,更具有实用性、包容性和可操作性。

当然,若要更为全面地体会到新媒体艺术的演化和转变对于设计思维的深层次影响,我们可以从新媒体艺术和设计思维的发展上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可以大致概括为:先期启蒙、兴起和流变时期、扩容和普适时期、深入融合发展时期这几个阶段。在新媒体艺术发展的同时设计思维进步也经过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设计思维,设计作品在早先受制于社会生产制度,社会等级,消费基础等客观经济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因素。以手工制品,工业制品等能耗高、耗材大、制造工艺低端、设计理念也并未体现人本思想的作品为主。对于作品的品质、理念、风格、变现形式、协调程度要求参差不齐。作品有着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平淡朴素的设计观点,依托着自然生活,以单一、合理、雅致的基本目标进行呈现。之后,伴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兴起以及基础工业制造水平的提高,新媒体技术的保障和设计思维的转变引起人们对设计作品在人类之间的关系和矛盾问题的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对于设计作品进行了有效的更新、重塑、开发。这是设计思维进步的表现,设计作品可以更好地解决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机,人与自然,物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设计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纬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况。设计思维的再次演化在消费观念,社会舆论,百姓生活,商业活动,文化交流上扮演着重要作用。然而,在近几年来,设计思维也与国家的一些产业政策密切相关,工业制造2025,互联网热潮的兴起,美丽中国概念提出等等指引着设计作品要向着可持续、智能化、互联网化迈进,这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开发、资源的重新整合、创新观念与审美意识的更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作品应该大胆突破时空的限制,充分利用非物质的材料和素材进行组合和创作。创作的过程应该是将各种的可能性进行组合,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设计能力,而艺术作品的呈现形式也向虚拟时空和非物质化发展。传统的审美思想、审美经验基于新的时代,新的思想,新的技术下拓展出一种概念、形式、内涵重构的境界。这也是对于设计思维的更高层面考验。

3设计思维在新媒体艺术下的影响

作为设计工作者,要认识到设计作品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艺术来源于生活,立足人类。同样通过艺术表现出来的形式的美感和审美也是和生活紧密相关的,新媒体艺术其实就是把生活和社会的素材用设计和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具有实用的功能,也有审美的功能,并且通过设计承载了社会意义。新媒体艺术起到了充分整合生产资源为设计服务的作用。同样,优秀的设计作品总是要具备时代的特有烙印的设计思维。例如,批判性具有现实意义的设计批评、历史意义批判、审美批评、道德批判、社会批判、现代主义批评等等。揭示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它应该是真挚的、感性的、理性的、给人带来启发和感动。设计思维应该从当代的角度表现出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特点。能够产生概念的合成、思维的翻转、事件的还原、物体的抽象、范围的扩张这些设计思维的多维度提升,新媒体艺术所获得的当代艺术身份,也是这种人文理念的产物。新媒体艺术在西方已经深入到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将技术、经济、文化和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中国,虽然新媒体艺术也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支持,然而在对社会经济文化还没有发挥像西方新媒体艺术那样巨大的作用。它要真正与中国当代社会建立紧密的联系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我们设计工作者的设计思维以及中国的新媒体艺术日益走向成熟、迈向大众的过程。

新媒体艺术与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术与艺术设计;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美术与设计专业人才是当今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学的核心点之一。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应用性、实践性取向要求美术与设计专业教育的重点要落在实践教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教学的核心点。加强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凸显其专业实践特色,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需要重点研究与解决的课题。

一、综合性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

1.职业化价值取向

美术与艺术设计工作的职业化的快速发展给专业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职业化要求专业教育要与职业需求紧密结合,专业教育要回应职业需求。专业教育在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就必须考虑这一问题,要以社会现实的职业需求及发展趋势来科学合理的安排具有创新创业性的职业训练,以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实现专业技能对接。

2.全程化价值取向

全程化的价值取向要求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要贯穿学生整个专业学习生涯,具体化为要构建分层级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设置不同的创新实践训练和实训内容,逐级累积专业实务能力,完成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3.课程化价值取向

课程化价值取向要求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与理论课程体系并行设计,严格按照课程要求进行细化,相关的教学文件和教学实施要科学有序。实践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教学体系,它不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验证,要求有独立的专业化的思考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目标。

二、综合性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国家相关政策为依据,并借鉴国内外院校相关专业的经验,建立一个适合综合性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应遵循的原则有:

1.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归宿和核心地位,以人为本。也就是指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归宿和核心地位,以学生需要、能力拓展和知识结构为中心开展实践教学。就是要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设计实践教学进程、提供支持服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都应该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尽量结合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实际需要开展实践教学。就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给学生传授新方法、新技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技术拓展能力。以学生知识结构为中心是根据实践教学的不同项目以及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的需要,设置不同的实践内容并为他们选配合适的指导教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

2.开放性原则。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要紧跟经济社会对美术与艺术设计人才的现实需求,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将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内容、新技术及时充实到实践教学内容中,保证基础性实验教学的同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比例,加快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3.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将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将其中的课程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管理等要素有机结合、统筹兼顾,使实践教学体系高效高质量的运行。构建社工实践教学体系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实践教学和创业技能训练为主线,以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作为内容取舍,分析相关的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对课程内容做纵向和横向进行整合,认真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将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合到实践教学体系之中,使之成为一个优化的整体。

4.全过程质量监控原则。对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让质量监控涵盖每一个环节、部门、课程、教师和学生,落实在专业培养计划、实验实训大纲、部门的工作职责、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学生的行为要求。其目的是保证实践教学全过程能围绕教学质量目标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活动。

三、综合性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要素分析

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以专业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复合型教育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各个目标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使实践教学活动高效、良好的进行。

1.综合性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构建

创新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根据实践教学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从而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创新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素养、岗位执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构建”。本着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的构建思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应由整体目标和若干子目标组成。

2.综合性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构建

创新型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是指,实训、实习、见习等教学环节,根据学生学习发展的阶段,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所有知识经统筹整合后的具体展现。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要针对美术与艺术而设计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根据社会对艺术类学生所需要的创新实践技能的要求。构建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整体框架,要遵循“创新性、创业性、实用性、渐进性、整合性”的原则,以职业能力为中心,遵循人才的培养规律,将理论知识的学习配合好创新实践技能的学习,把创新型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到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应从提高大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出发,抓住核心,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螺旋式发展。

3.综合性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构建

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是指教学环节、教学环境、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条件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保障实践教学良好有序进行的系统体系。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核心是要加强“双师型”、“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按照创新型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制定具体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坚持“内培外引”的原则,在内部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的同时积极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专家进校讲课和指导实践。创新教学模式,创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二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设备的投入,增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帮助学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

4.综合性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的监控体系构建

创新型实践教学监控体系是以学校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以全面提高教学管理质量为目标,系统、有计划的对教学环节进行测评和监控的系统。实践教学的监控体系应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把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在监控过程中应定期的考评,检查,将评价指标具体化,过程程序化,形成一套可操作的教学监控体系。建立校级、院级督导实践教学二级监督体系,校级督导负责对学校整个宏观实践教学目标的制定、规章制度的制定,系级督导负责各系部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等教学活动的监督。学院应制订实践教学监督的相关制度,以完善实践教学监控的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范丽娟.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能力[J].教育前沿,2007(02):31-32.

[2]喻淑兰.深化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3(04):87-89.

[3]施菊华.构建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42-444.

[4]秦敬祥.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J].现代教育科学,2010(04)

作者简介:

马本和(1961-)男,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马振庆(1961-)男,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

新媒体艺术与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平面设计;关系

所谓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在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的今天,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种类,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大潮。科技与媒体的飞速发展为数字媒体艺术提供了基本保障,追求新奇和多变的社会思潮,为数字媒体艺术提供了精神支持。诚然,数字媒体艺术也有其独特的艺术属性。有学者认为,要了解一件艺术作品,必须了解它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格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这表明艺术本身就具有多重属性,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艺术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体现不同的功能并满足不同的需求。

与数字媒体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平面设计,则是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透过多种方式来创造和结合符号、图片与文字,借此作出用来传达想法或信息的视觉表现。不难发现,数字媒体艺术是应设计而生的,是为培养设计人才服务的,平面设计当然也包含其中。稍有不同的是,平面设计更注重“视觉”所传达出的信息,而数字媒体艺术更注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但无论如何,这两门都属于艺术设计的延展学科。

综合以上的说法,数字媒体艺术和平面设计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关联,我们不妨简要剖析一下。

一方面,数字媒体艺术与平面设计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一直以来,任何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媒体,尤其是当下。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史就是媒体不断进化的历史,媒体进化的同时又促成了人们观念、语言形式和视觉表现的改变。平面设计是集电脑技术、数字技术、美术知识和艺术创意于一体的综合内容,这与数字媒体艺术所包含的美术修养和艺术风格不谋而合,在学习数字媒体艺术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从而培育出从事平面设计、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由此可见,两者之间联系甚密。

另一方面,数字媒体艺术又与平面设计交叉融合、互相渗透。数字媒体是从视觉传达设计即平面设计中衍生出来的一个学科,它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平面设计,也发展和丰富了平面设计的内容,数字媒体艺术同时也为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特征。虽然互联网一开始不是为艺术创作而发明的技术,但它会逐渐演变为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工具。数字媒体艺术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是科学技术、现代媒体与艺术的结合体,它所呈现出的互动性、虚拟性、综合性、娱乐性和商业性等特征推动了平面设计的新发展。

(一)互动性

互动性是数字媒体艺术独具的艺术特征,它表现为人的参与。如今的数字媒体艺术不再像传统艺术那样高高在上,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让观众真正参与、享受、体会艺术,它无疑拉近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大众的距离。数字媒体也是技术家,把以往的一切艺术形式包括绘画、文学、设计等都纳入其中,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可以用数字媒体艺术的方式得以体现。笔者认为,它所带来的互动性能够产生的原因还在于全方位地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总之,互动性作为数字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打破了多年的传统设计模式,是人性化的最佳体现。

(二)虚拟性

数字媒体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又一表现特征为虚拟性。在平面设计中数字媒体艺术的虚拟性将改变传统的艺术品的设计方式,即不需要笔和纸等实体工具。我们都知道,传统设计会受到诸如素材单一、缺乏视觉感染力等限制,但是在数字媒体面前这些问题不再是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设计,走近艺术,使设计者可以更加随心所欲地去设计,这正是其艺术特征的表现。

(三)综合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综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形式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人的感官多重性。数字媒体艺术通过数字化处理可以把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电影、视频等不同的艺术形式转化为统一的数字语言,艺术家可以随意选择两种以上艺术形式进行处理,使艺术设计不仅仅停留在视觉上,还可以享受听觉、触觉等感官器官带来的丰富世界。因此,数字媒体艺术的制作和传播过程就带有了综合性的特点。

(四)娱乐性和商业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人人参与性质决定它具有娱乐性和商业性的特征。从传统艺术种类到电影、电视、数字媒体艺术等新兴艺术种类,艺术从少数化走向平民化。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设计,像报纸杂志、网络上面的美图是最典型的例子。这也说明了美和艺术存在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角落。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数字媒体艺术的平民化特征更为明显,这充分体现了数字媒体艺术所具备的人人参与、不分贵贱的民主文化艺术特征。

总的来说,数字媒体艺术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平面设计从诞生至今,它所具有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先导的双重属性始终没有变味。不论是设计潮流的变化还是应用技术的革新,乃至社会思潮的涌现,我们总能够从平面设计的过程中看到数字媒体的影子,它的出现也让平面设计焕然一新。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必将为新媒体和新艺术形式在人类历史文化长廊中增添新的色彩,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翟坤.数字媒体艺术与平面设计的关系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7).

[2]付海菊.设计学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创建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2(12).

[3]王正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