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方科学观的差异

中西方科学观的差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科学观的差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西方科学观的差异

中西方科学观的差异范文第1篇

中西方茶文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中蕴含着丰富的跨文化交际元素,因此对当代英语跨文化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英语教学应充分利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将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比较引入英语跨文化教学实践中,将茶文化与教学内容、方法密切结合,促进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中西茶文化;英语;跨文化;作用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让中西方文化之间拥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作为中西方文化中较具代表性的茶文化在跨文化交际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也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中西方茶文化虽然同根同源,但是仍然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也造成了很多的文化冲突和误解,如何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培养英语跨文化应用能力;如何通过中西茶文化学习为契机,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西方文化习俗,提高文化适应能力,促进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质量,现已成为当代文化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从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西方由于地理、历史及人文环境的不同,在茶文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可以归纳为语言交际及非语言交际两个方面:

1.1中西茶文化语言交际差异

中西方茶文化重要的交际手段就是两者的语言形式,茶叶相关的语言内容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尤其折射了茶文化在不同语境中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情况。总的来说中西茶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首先,我国茶文化语言交际范围较广,涉及士农工商各个阶层或各个文化领域,而西方茶文化的语言交际范围较窄,并且数量较少。我国茶饮及茶文化有数千年发展历史,而西方茶文化虽然源于我国,但只是随着16世纪中西方茶叶贸易的发展流传至欧洲各地,直到17世纪在英国及法国贵族或统治阶层的推动下,舶来的茶文化才与西方语言逐渐结合,因而具有典型的阶级特性。例如西方茶文化词汇中“皇家茶”、“伯爵茶”等贵族型词汇比比皆是,直到19世纪后期茶文化才走入寻常百姓家,但与我国相比语言应用范围较窄。其次,茶文化语言交际在我国文化中以质朴和简单为主,而在西方文化中相关语言应用多发生了阶级性或暗示性的“喻义”或“转义”现象,茶文化语言交际的内涵与西方社会发展结合较为紧密。尤其西方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物质文化的推动,让茶文化语言在交际中成为特色文化内容,甚至某些词汇摆脱了东方文化内涵。

1.2中西方茶文化中非语言交际差异

从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茶文化除了语言交际方面差异外,更存在着明显的物质、行为、价值观方面的差异。首先,中国茶文化中茶叶主要由绿茶、红茶、白茶、青茶、黑茶、黄茶六大茶类构成,尤其推崇非发酵性绿茶为主,在茶具上以瓷为主,包括:茶壶、茶杯、茶托、水方、水盂、各式茶具,形式多样。而西方茶叶以红茶为主,种类较少,茶具以维多利亚贵族特点为主,崇尚华贵瓷器活银质茶具,包括:茶虑、茶碟、点心盘、餐巾等凸显物质条件奢华要求。其次,中西方茶文化在品饮方式上,中国注重茶的单纯,以清饮为主,而西方为增加口感和个性,以“混饮”为主,同时在饮茶时间上,中国并无固定时间要求,而西方对饮茶做了“早茶、午茶、下午茶、晚茶”的规定,并其饮茶成为重要的餐饮内容和社交方式。最后,在精神层面上,我国茶文化以“儒、道、佛”等哲学思想为思想精华,茶文化的内涵被提升到道德等价值观层面,“天人合一”等思想成为我国茶文化精神主旨,但是西方茶文化突出“实用主义、物质主义”等阶级思想为主,以茶凸显统治阶级的财富和生活方式,彰显贵族特性和品味。

2中西茶文化差异对跨文化教学的影响和作用

2.1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就是培养能够适应中西方文化交流,熟练掌握和应用西方语言技能的文化参与者。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学习对于我国文化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者来说,为他们认识西方茶文化及创建茶文化交流氛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让我国文化学习者在我国文化内了解西方茶文化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事实上,在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学习中,学生不仅感受到茶文化带来的茶叶相关语言交际差异带来的冲击,更在茶文化的理解上受到多元的挑战,对中西方思维习惯、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中西方茶文化内容进行适当的、客观的反思。因此,通过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对比,学生能以茶文化在中西方语言、物质、行为、精神层面的差异为契机,接受、理解、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进而在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中重新认识西方社会,正确认识文化现象和语言应用的价值,促进跨文化意义的提高。

2.2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错误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为英语跨文化学习者来说,不仅提供了语言学习的多元素材,而且让英语学习者以更有趣、快捷、形象的方式适应西方茶文化等抽象文化内容。中西方茶文化差异让英语学习者在文化比较中,形成对中西方文化正确客观的认知和理解,并对以西方文化审视我国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形成对中西方跨文化的深刻理解。当然,茶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中涉及内容多种多样,涉及的文化冲突也非常普遍,难以避免,但是通过两种茶文化与英语学习的结合,可以让英语学习者认识到中西文化冲突虽然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通过茶及茶文化的对比,尽量减少文化冲突,并对中西方文化冲突做出应有心理预警和准备。

2.3形成英语跨文化教学体系

中西方茶文化在语言、茶叶种类、茶具、饮用方式、价值观念上的种种差异,已经让茶文化成为凝聚了文化和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在英语跨文化学习中,中西茶文化无时不刻的渗透着西方文化重要内容,尤其对于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可减少语言学习的心理负担,增加对英语学习兴趣。同时茶文化在中西方之间的比较,让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容易确定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茶及茶文化导入设计安排英语文化学习内容,将文化学习内容具体化到各种茶文化的实际案例中,进而实现英语学习与文化学习的双管齐下。

3以中西茶文化差异促进英语跨文化教学的途径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内容五花八门,不能简单的在英语课堂上生搬硬套,必须着眼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的,对现有英语文化学习进行改革,要想让茶文化对比进入课堂,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切实提高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发展。

3.1以中西茶文化差异,确定教学内容

如上所述,中西方茶文化内容涉及语言、茶叶、茶具、茶饮、价值观等各个层面的内容,如果直接生搬硬套,很难形成系统化的跨文化学习体系,同时茶文化信息量过大,可能会影响英语认知层面教学的质量,所以必须确定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学习的具体内容,对中西方茶文化及跨文化教学的方向予以明确。首先,立足中西方茶文化语言对比,茶叶物质、茶叶行为、茶文化精神为辅助的理念。英语跨文化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跨文化能力,语言能力是其学习的主要目标,所以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为教学内容时,必须强调中西茶相关语言应用差异,同时用茶叶对比、饮用方式、茶文化作为语言学习或调解英语学习的辅内容。其次,确定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与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结合方式。中西方茶文化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但是在英语跨文化教学中不能随机参考,必须树立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目的,从课程导入到课程内容都要认真、科学的分析,找到合理的结合方式。

3.2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创新教学方法

要想通过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对比和分析,提高英语教学中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就必须要在实际教学方法上将茶文化对比融入其中,主要包括:首先,中西茶文化注释法。茶文化对于学生来说属于较为陌生的文化范畴,在英语跨文化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西方茶文化属性及学生文化程度,对中西方茶文化涉及的语言及文化知识进行注释,尤其特殊词汇和行为进行跨文化性对比。如“中国清茶、英国混茶”或“redtea”和“blacktea”进行适当注释。其次,中西茶文化实践教学法。中西茶文化虽然为英语跨文化教学提供了素材,但是如果只局限于茶相关资料对比,很难强化中西文化差异和学生的理解。因此,必须开展中西茶文化差异的跨文化实践训练,在茶饮及茶叶相关活动中对茶叶语言、词汇、茶会、茶俗等内容进行训练,组织学生参与到茶文化的氛围中,并对中西茶文化感受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而促进对中西文化的理解。最后,中西茶文化的多媒体对比法。茶文化在我国和西方虽然属于传统文化,要想在当代英语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必须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适应学生的现代心理特性及文化需求,让传统茶文化彰显时代色彩。

4结语

中西方茶文化虽然同根同源,但是却在语言、茶叶、饮用方式、茶俗、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中蕴含着丰富的跨文化交际元素,因此对当代英语跨文化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必须在跨文化教学的实践中,正视中西方茶文化与英语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以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为契机,探索如何以文化现象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护和传承中西茶文化的精华,又为我国跨文化交际实用型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作者:王云羡 胡玉辉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吕春.中英茶文化的内涵差异分析[J].贵州茶叶,2014(1):13-14.

中西方科学观的差异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际商务;中西方文化差异;冲突;改善策略

0引言

国际商务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商务活动,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开展,因此常会受到各国不同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国家存在的不同的文化理念。这些构成了当地独特的价值观,从而指导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些文化差异也会对国际商务活动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因此在开展国际商务活动时,非常必要了解开展国家的人文文化,避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活动的影响,从而保障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1国际商务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现

1.1价值观差异

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组成,它在各方面影响着该国人民的行为举止。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价值观是一种潜在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人更为注重道德、伦理等,因此崇尚和谐、和平之道,鼓励团结合作。西方人民更为注重公平竞争,具有浓烈的法律和契约意识,因此更为崇尚英雄主义、自由和个人意识。

1.2语言与非语言差异

由于东西方文化起源和传承方式不同,导致中西方之间存在语言与非语言差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讲究含蓄谦逊,因此用语一般较为含蓄。西方文化热烈奔放,因此其语言更为直接简短。除此之外,在各种国际商务活动中,还存在着非语言的交流,他们通过手势和面部表情来阐释自己的观点,而这些非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应文化差异而大不相同。例如一些国家用摇头表示反对,点头表示赞同,但一些西方国家的习俗却恰好与之相反,因此常常使得商务活动沟通存在困难。

1.3思维差异

思维方式也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沟通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文化、信仰的不同,使得不同国家的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最为显著的思维差异在于它们对于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倾向性不同。其中,西方国家更为认同逻辑思维,中国人民更为认同辩证思维。在西方国家看来,世间万物都存在关联,它们对人类造成影响,我们应当从科学角度进行探索,分析事物的自然规律,因此它们更为追求事物的客观有效性,而中方思维属于明显的辩证思维,更为感性和复杂。

2应对国际商务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策略

2.1从文化冲突到适应新文化

文化冲突是不同国家商务合作时必然遇到的现象,因此从事文化工作者以及商务活动中的工作人员都应对中西方文化冲突具有清醒的意识,避免对文化进行优劣划分,从而使自己对于其他文化的了解不够充分或存在感情冲突。应当清醒意识到的是,文化冲突是一种正常现象,它对于商务活动并不一定全无好处。只有了解双方的文化冲突,不断适应文化冲突,才能为国际商务活动的正常进行打下基础。

2.2增强中西方文化差异意识

许多人谈到文化冲突就色变,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商务活动工作者,我们应当明白的是,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应为我们的不适应而消失。因此我们应当客观看待文化差异。事实上,我们的文化影响并支配着我们做出的行为决定。因此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存在不同观点属于极其自然的F象,不应因此而恼怒。其次,为了更好的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我们应当逐步培养自身的跨文化理解能力,避免站在自己的文化立场来考虑其他人的行为。减少对文化差异的歧视和偏见,尽量站在对方的文化角度理解和思考问题。只有彼此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学习才能克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困难,相互进步。同时在商务活动中应当学会尊重对方的同时尊重对方的人文文化,,建立文化认识的共通性个,如此才能有效的沟通,最大降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阻碍。

2.3恰当使用语言,提高交流效果

语言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精华。它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使不同的人联系在一起,良好的使用语言,可以使双方的沟通事半功倍,因此我们在学习掌握一门语言时不能只单纯的理解字面意思,而要结合当地的文化风俗进行学习,避免语言中隐含的特殊含义。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与会人员一定要清晰的了解当地哪些词语是合适使用的,哪些是不合适的,避免不合适词语给双方造成的误解。同时需要以简单、清晰但热情的方式来表达商务活动的中心思想,避免对于语言的卖弄使得活动冗长无聊。如果活动双方所采用的语言都不是双方的母语,就一定要避免采用俚语、成语等,以实现沟通的有效性。

3结语

随着国际商务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人们开始清晰认识到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商务活动开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为了使国际商务活动更好的开展,我们就要尽量消除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活动的影响,以取得良好的活动开展效果。

参考文献:

中西方科学观的差异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性;表达方式;语言结构;价值观念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敛性与开放性

1.中西方内敛性与开放性的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体现

我们中国人要向对方表达意见时往往比较含蓄、内敛,而西方人则会直接地说出来。举个比较生动的例子吧,一邻居夜晚唱歌的声音很大打扰大家睡觉,他的中国邻居就会去敲门然后委婉地说:“我也不睡觉,来听你唱歌。”而他的外国邻居则会开门见山地说:“对不起,你的歌声太大打扰我们睡觉了,请你小声一点。”这样对比看来西方语言表达方式的直接和开放显而易见。

2.中西方内敛型与开放性的文化差异在园林建筑风格上的体现

中国在园林建筑风格上贵曲折,讲究“步换景移”,忌一览无余,如苏州园林就以盘环曲折闻名世界,中国人普遍喜欢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美。而西方建筑则多是拔地而起,直率张扬,注重表现自我,如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建筑,典型代表是德国科隆大教堂。

3.中西方内敛型与开放性的文化差异在文学上的体现

中国文学在表达上也是重含蓄,忌直露,以淡为美。而西方则比较奔放,会很直接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感情激越为胜。这方面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题材的诗歌上。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这种直言不讳是中国人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也正因为如此,当我们把某些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翻译成英语时往往会狼狈不堪。因为要把那些含蓄深藏的情感一一挖出来,数明白,不免显得有些奇怪和唐突。

二.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形象概括性与实证严谨性

1.中西方形象概括性与实证严谨性的文化差异在语言结构上的体现

我们中国人说话一般都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比如我们见面打招呼时常说:“吃了吗?”还有如“你来了,我走”“看看吧”等简练的语言都反映出中国文化重视思想意念的心领神会,不强求语言形式,注重直观感受和形象概括。相对来说,西方的语言就较为严谨,例如这个英文句子“If you're stuck with someone and feeling tongue-tied,console yourself by remembering that the other person may be feeling as agonized as you.”,乍一看语言表达比较繁琐,要一层层分析才能明白意思,反映了西方文化在语言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严谨性。

2. 中西方形象概括性与实证严谨性的文化差异在绘画上的体现

中国传统绘画贵泼墨写意,重在“写”,强调“以形写神”,善于表现精神,讲究意境、神韵,偏抽象;而西方传统油画则多注重形式上完整,重在“仿”,善于描摹、仿造事物,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偏具象。例如中国画家齐白石的写意画《墨虾》和西方画家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两幅作品大家都很熟悉,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二者这方面的风格差异。

3.中西方形象概括性与实证严谨性的文化差异在戏剧上的体现

中国在传统戏曲上提炼出了许多艺术化的“程式”,忌生活化的写实,例如我国国粹京剧的四项基本功“唱、念、坐、打”中就有很多虚拟化无实物的表演,具有很强的形象概括性。相对来说,西方戏剧表演多以主客体的对立为出发点,情节跌宕起伏,比如经典剧目《哈姆雷特》中就有多方面的矛盾冲突,分析性的逻辑结构很强,引人入胜,有着其理性严谨性的独特魅力。

三. 中西方崇尚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文化差异

1.中西方崇尚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文化差异在价值观念上的体现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谦虚的美好品质,做人做事都比较低调,凡事多以集体利益为重,“孔融让梨”这个家喻户晓的道德故事就很好地反映了中国人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另外,中国古人为了表示自谦,经常会用“在下”“草民”“敝人”等表示尊重对方的词语自称,中国的姓氏排列一般也都是家族整体姓在前,个人的名在后。还有我们在汉语中提到地方时也总是先大后小,例如我在介绍自己时往往就会说“我是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临沭镇人”。

相比较而言,西方的个人主义观念突显出来,例如西方人在书面语中自我称呼时都习惯用一个大写的“I”,似乎显得有些张扬。而且西方其他方面的价值观念也几乎与我们相反,比如他们的姓氏总是个人名在前,家族整体姓在后。不仅如此,提到地方时也总是先小后大。西方这种崇尚个人主义的文化是西方人自信与个性的表现,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比西方更团结,集体观念更强,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嘛。但我们也应看到西方人更注重表现自我这一特点所突显的优势,他们注重个人的力量和价值,极富钻研和探索精神。很多科学领域也涌现出了非常多的伟人,如爱因斯坦、牛顿、霍金等伟大的科学家,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2.中西方崇尚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文化差异在医学上的体现

中国人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规律和实质,往往强调整体而忽视个体的作用。古代我们先人发明的中医就将人的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当人身体的某一部位产生不适时一般都是通过把脉、看气息、喝中药、针灸等方法观察病因并内调外理,通过人体各个机制的协调运作改善患病部位的症状,从而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中医比较注重修养调节,自然恢复,治疗方法比较温和。

西方医学上则习惯把人身体的各个部位看作不同的个体,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个部位患病了就重点针对这一部位进行诊治,而且动不动就喜欢动刀子做手术。虽然最终一般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但总会让人感觉有些惧怕和不适,治疗方法比较极端。不过现在都讲究中西医结合疗效好,中西方不断相互借鉴对方医学上的优势技术,融合趋势不断加深,如今的治疗方法也不像以前区别那么大了。

3.中西方崇尚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文化差异在宇宙观上的体现

中国古代人们的宇宙观往往体现在较大的方面。比如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的《易经》认为凡物皆有相反相成的阴阳两种属性,中心思想就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描述事间万物的变化。这就比较笼统了,用阴阳两方面就可以概括万物,如“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水之南为阴”等等。万物运转都靠阴阳相互转化,生生不息,表现这个规律的形象图就是太极八卦图,这个规律的总结和图形的描绘就与中国崇尚集体主义的文化休戚相关。

中西方科学观的差异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旅游英语;翻译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对外经济贸易的大力开展,使得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旅游英语就是随着各国之间的频繁往来应运而生,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思维以及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只有坚持旅游英语的跨文化意识,才能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英语翻译得到长远的发展。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文化背景及习俗的差异

由于长期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我国的文化大体上趋向于礼、智、仁、爱等方面,而西方文化则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的思想,因此其受基督教的影响较为深远。

文化背景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习俗,中西方的两种语言也因此带上了各自国家的风俗习惯与特点。由于在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着差异,使得中西方人们对于同一种表达方式甚至是同一个词的理解也不相同,这种中西方的差异性在待人接物、对待各种利益时表现明显。

(二)社会制度的差异

社会历史制度的差异往往是影响文化差异性的最主要因素,社会制度相似,文化间的差异就不大,社会制度差异很大,文化间的差异也就不能小。比如,在人权方面,中西方就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英国与美国对人权主义的理解和我国不同,因此,正义、自由、民主等一些人权方面的概念,都会因为彼此的立场不同而不同,这种社会制度的差异慢慢的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西方在民主观念、法律观念、科学观与价值观方面与我国存在差异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旅游英语翻译的具体影响

(一)由文化空缺导致的词汇空缺

词汇的空缺主要是因为原词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在翻译语中没有表现出来,也就是在对应语言方面出现了偏差。词汇空缺主要包括词语的空缺或词义的空缺两种。比如,“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等词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都是我国独有的,“春节”被翻译过来就是Spring Festival,这种只按照字面意思的翻译,就会忽略掉春节时期每家每户放鞭炮、贴春联以及包饺子等传统的文化信息。还有,因此,文化上的空缺必然会影响翻译时的词汇偏差,进而不能准确的向外国游客传达我国的文化信息。

(二)中式英语的出现

“中式英语”主要指的是混合起来的、既非汉语又非英语的一种语言文字,也可以被叫做“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中式英语的常见表现是拼写错误、语法不对以及带有中文习惯。中式英语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由于不能摆脱母语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不符合英语语法的语言表述方法,这种中式英语一旦说出来,不但是本国人听不明白,外国人也常常是不知所云。

三、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处理技巧

(一)增译与减译

在我国的很多旅游资料中,其中所涉及到的背景和内容无法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的概念,翻译人员想要将这部分信息准确的传达出去,就需要根据外国游客的实际理解力适当的增译或者减译。比如,向外国游客介绍诗人李白,可以适当的对李白的身份、功绩和地位做出良好的补充,因此可以用“a great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来进行描述。这样翻译出来比较适合外国人的理解能力。还有,峨眉山的一块石头上有坡书写的“云外流春”四个字。因为峨眉山的云层壮观,水质也较好,坡才将泉水比喻成云外流动的春天,这句话翻译过来应该是:To its left is a rock formerly engraved with four big Chinese characters“Yun Wai Liu Chun”written by Su Dong-po(1037-1101),the most versatile poet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960-1127).这样的翻译有两点好处,一是向外国游客清楚的介绍了坡,二是让外国游客明白了“云外流春”这四个字的具体所指。

对于减译来说,如果原文中包括的关于历史考证或古地名的内容过多的话,可以适当的进行删减,不然会使外国游客搞不清楚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直译与意译

对于旅游景点的名称,可以采用直译、意译、直译加音译、直译加意译等方法翻译出来,但不管采取哪一种办法,都要求翻译者拥有敏锐的跨文化意识,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指导正确的方向。比如,安徽黄山,翻译过来是“Huangshan Mountain”或“Yellow Mountain”。但苏州的“拙政园”就不能将其翻译成“Zhuo Zheng Garden”,而是应翻译成“Garden of Humble Administrator”。对于我国行政区划名称的具体翻译,基本上采用音译的方法就可以。比如上海(Shanghai)、北京(Beijing)等。此外,对于外国游客比较熟悉的食物,像馒头、宫保鸡丁和麻婆豆腐等,采用音译的方法也完全可以。因此,“海南”就只能翻译成“Hainan”,而不能翻译成“South of Sea”,如果使用完全音译的方式翻译这些名称,还需要增加一些注释以便于外国人能够真正理解。此外,除夕之夜,我国人民在各自的家中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而且饺子一定要在除夕晚上12点之前包好,等到“子时”吃,这是正好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开始,吃饺子隐含着“更岁交子”的意思,因为“子”是指“子时”,“交”与“饺”谐音,因此,子时吃饺子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着未来的一年会幸福美满。如果仅仅将吃饺子翻译成“eat dumplings”,就无法传达出饺子在我国的除夕之夜所特有的意义。为了化繁为简,只取了饺子的拼音“jiaozi”,这一词语目前已经广泛被外国人所接受。

(三)适时变通

从事旅游翻译的人员一定要熟练掌握不同的翻译技巧和方法,熟知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变则通,通则久。针对不同类型的外国游客要给与不同方式的讲解和补充,并在具体翻译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出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四、总结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在具体的旅游翻译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作为旅游英语翻译者,一定要重视并掌握中西方的这种文化差异,采取行之有效的翻译方式和技巧,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使得我国的旅游英语翻译更加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进而将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科研项目“黑龙江省旅游景区英文译法规范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12515114。

杨海晶(1980-- )大庆职业学院人文科学系商务英语教研室专任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为商务英语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明岩,荆怀芳,孙洁.不同文化背景下旅游英语翻译的探讨[J].时代报告,2012(6).

[2]王滨.浅析跨文化交际下的旅游英语翻译[J].中国商贸,2012(15).

中西方科学观的差异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西方自然教育观 差异 影响 全球化

一、序言

中西传统文化对待自然的态度大相径庭,中国人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本原,对自然保持着敬畏与呵护的态度;西方人则认为自然为上帝的造物,且从上帝处获得了掌控自然、征服自然的权力。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深刻地影响了中西方人的思想观念。因此,在看待问题、接受教育上会有不同的方式。

二、中西方自然教育观概述与比较

中西方传统与观念的冲突,尤其是中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所形成的不同背景,可以从中西方对人与自然的认识差异中找到合理的诠释。

在中国,自然教育观首先出现在以老庄为首的道家思想之中;在秦汉时期,黄老之学对自然教育观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老子的自然教育观的核心是“无为”。他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1]但老子的“无为”绝不是什么也不做,排除一切人为。

在西方,最早的自然教育思想发源于古希腊时期,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成熟于近代。例如:在西方教育史上,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应当效法自然的观点。他进一步指出:“教育的目的及其作用犹如一般的艺术,原来就在效法自然,并对自然的任何缺漏加以殷勤的补缀而已。”[2]

中西方自然教育观是在两个不同的地域独立发展的,但存在着差异。

中西方自然教育理论对于培养人才的理解是大相径庭的。在中国,由于自然教育理论发展较早,因此中国自然教育理论所要培养的人是“圣贤”。而在西方,自然教育理论所要培养的人是“公民”,就是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所要培养的具有高尚的道德、丰富的知识的人。

三、中西方自然教育观的影响及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纵观中西方自然教育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自然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会促进自然教育的进步,相反则阻碍自然教育的发展。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一些问题进行反思,从中得出一些经验,以对后人有所启示。

(一)自由、民主是学术发展、繁荣的坚实基础。

在思想发展的历程上,只有宽容不同学派自由发展,才能繁荣学术,激发活力,促进思想的发展和实践的进步。而学派之间的自由发展,需要民主来保证。例如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的斗争,形成了短暂的民主氛围,从而造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而西方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引导下,自然教育观得到了长远的发展,这得益于西方自由、民主的学术环境。以来,中国的有识之士一直在思考中国和西方的差异,意识到思想上存在巨大的差距。

这种认识是比较全面的。中国确实不能坐井观天、自以为是,虽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落后。落后就意味着和西方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学习西方,但不能只限于学习西方的经济,更要将改革深入到制度、思想的层面。

(二)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当代中国的教育不是顺从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而是违背了这一规律。中国教育研究者对这种现象并不是无动于衷的,而是积极地提出许多对策,例如近年来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等。自然教育观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重视学生的个体需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使教育顺应学生的天性,而不是对学生的天性进行压抑。

在现实的教育中,自然教育存在一个难题,即如何在现代教育制度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然、充分的发展,这可能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两难问题。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然的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在这一过程当中,应主动掌握理想的教育形态和具体表现形式,在现实发展过程中为了理想的教育而不懈努力。

四、结语

自然教育理论在中西方教育思想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自然教育思想源远流长,远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关于自然教育的论述;早在古希腊时期,一些哲学家的思想中就包含有自然教育的思想。自然教育理论在不同的年代有其不同的表现,但其核心是不变的,就是教育要适应人的天性,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本性。

参考文献:

[1]李存山注译.老子(第四十八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