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贫困生生活情况

大学生贫困生生活情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贫困生生活情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贫困生生活情况

大学生贫困生生活情况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资助工作; 优化路径

[DOI]10.13939/ki.zgsc.2015.43.122

1 引 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自主扩招,贫困生的人数逐渐增多。国家和高校越来越重视贫困生资助工作,并制订了一系列贫困生资助政策,为充分增强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有效性和顺利开展,要不断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进行优化。

2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开展的困境

贫困大学生一直是高校重点关注的学生群体,同时也受到了国家和高校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在不断制定和完善大学生资助政策,并逐步形成了政府、社会、高校、学生等多渠道的资助体系。这些资助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了高等教育,但是依旧存在一些困境制约着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顺利进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缺乏合理的贫困生资格认定机制

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资格认定主要是以大学生的家庭收入和在校生活情况为依据的,这种贫困生资格认定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具有一定的难度,仅仅依靠学生填写的申请表和开具的贫困证明,高校很难准确判断出学生家庭情况的真实性。此外,部分贫困生自尊心较强,不愿申请资助,使得自己失去了获得资助的机会。还有一部分非贫困生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在申请表的填写中弄虚作假,骗取国家的资助。

2.2 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及各类助学资金间缺乏整合

目前,高校贫困生大部分是依靠助学奖学金来完成学业的,助学奖学金对贫困大学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助学奖学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局限性。比如国家励志奖学金,它要求大学生具备贫困和品学兼优双重标准,但是大部分的贫困生往往来自边远山区,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往往学习成绩不太理想,难以得到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定条件。此外,很多高校对贫困生的助学金有一定的限制,不允许贫困生重复享受补助金,虽然助学金的覆盖面较大,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实际困难。

2.3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矛盾

近年来,为减少贫困生生活、学习上的费用压力,国家开始大力推行助学贷款政策。但是,大学生助学贷款额度较小,户头较多,收益不高,银行管理起来较为麻烦,这就难以激发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对该业务的推广热情,普遍缺乏对助学贷款业务的积极性。而且助学贷款具有很强政治色彩,并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我国只能是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开办助学贷款业务,难以从经济角度激发商业银行的积极性。此外,助学贷款具有一定的风险,虽然国家制订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但是依旧存在贫困生违约的现象,导致商业银行不敢不愿把资金贷给贫困生,致使国家助学贷款在实际操作中遇到很多困难和阻力。

2.4 高校勤工助学岗位不足

勤工助学岗位主要是指学校和社会企业向贫困生提供一定的工作岗位,使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赚取一定费用。校内助学岗位主要是由学校后勤、图书馆、实验室等部门提供的,但是这些部分所能提供的岗位较少,难以满足大量贫困生的需求。而企业是以实现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难免会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此外,高校与企业缺乏合作与交流,致使贫困生的校外勤工助学机会较少,而且贫困生在校外劳动使得高校难以对其进行统一管理,贫困大学生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2.5 高校对贫困生的心理引导工作滞后

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扶,更需要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疏导。但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具有心理辅导能力的教师,难以开展贫困大学生心理引导工作。贫困大学生受经济困难的影响,难免产生一些焦虑、偏执、自卑、急功近利等心理问题,久而久之会对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人格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就需要高校心理教师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但是,心理教师数量的不足和大学生辅导员忙于其他工作,都导致贫困生心理引导工作的滞后。

3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优化路径

3.1 调整资助措施,弱化无偿资助比重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但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要不断对其做出调整。第一,建立以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学生资助体系。在我国各种资助制度中,助学贷款是最为重要的一项资助措施,它也是发达国家中最主要的资助方式,但目前由于大学生助学贷款额度较小,户头较多,收益不高,管理起来较为麻烦,难以激发商业银行对该业务的推广热情,致使助学贷款制度难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因此,国家要做好助学贷款和偿还的制度建设,大力推行生源地助学贷款。第二,加大勤工助学的力度和资金投入。高校要增设勤工助学岗位,适当提高报酬,确保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能得到较大力度的资助。同时要注重培养贫困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的竞争意识、责任意识、艰苦奋斗精神等。此外,社会企业也要配合高校增设一定数量的勤工助学岗位,满足贫困生的需求。第三,严格限制无偿资助比重。无偿资助不利于培养大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因此,为满足贫困生资助需求,同时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高校要弱化无偿资助比重,使大学生参加一定的劳动从而获得资助,防止贫困生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

3.2 建立监督机制,确保公平公正

贫困生的资格认证受人为影响较大,而且还存在着弄虚作假的现象,因此要建立监督机制,确保贫困生资格认证的公平、公正。高校要以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为依据,对贫困生申请人进行一段时期的校内考察,并建立具有动态和弹性的监督机制,确保贫困生资格的真实性。高校要改变传统的贫困生评选流程,建立学生代表参与的评价监督机制,严格防止贫困生评选中的弄虚作假和“人情案”,确保整个评选流程的公开透明。此外,贫困生的评选完成后还要加强后期监督。由于资助金中没有融入贫困生的劳动,一些贫困生不懂得对资助金的感恩与珍惜,得到资助金后随意挥霍,不能将资助金用到有用的地方,使资助工作失去了价值。因此,高校要建立一套对获得资助金贫困生的后期管理与监督机制,若发现学生使用资助金出现上述现象时,要及时将资助金进行收回,同时给予学生相应的处分,确保资助工作落到实处。

3.3 加大投入力度,拓宽资助渠道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自主扩招,大学生数量急剧上升,贫困生人数也因此相应增加。虽然贫困生是国家资助的主体,但由于资助经费有限,且需要资助的贫困生数量巨大,仅仅依靠国家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高校要不断拓宽大学生资助渠道,吸引社会企业、个人积极加入到贫困生资助工作之中。

3.4 加强心理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操

贫困大学生受经济困难的影响,难免产生一些焦虑、偏执、自卑、急功近利等心理问题,久而久之会对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人格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或聘请社会心理专家定期到校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高校要定期开展优秀贫困生典型事迹讲座,使贫困生树立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从而奋发图强、努力学习。

综上所述,贫困大学生一直是高校重点关注的学生群体,同时也受到了国家和高校的高度重视。虽然我国已建立了贫困生资助体系,但需要不断对其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资助工作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困难、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王元奎.高等职业院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8).

大学生贫困生生活情况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贫困生 济困助学 资助体系 贫困生心理

高等教育经费由政府包办的体制已被打破,高校的发展,势必建立多渠道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让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学生个人及其家庭分担一定的高等教育成本。与之同时,学生学费相对以前有所增多,高校贫困生这一新时代特征下的新问题随即而生,伴随着高校扩招,这个特殊群体从逐步形成到壮大。贫困生问题已成为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家长操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焦点问题。贫困生问题,严重地影响到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也影响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而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性质,使得解决好这一问题刻不容缓。

一、构建行之有效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要素

1.准确确立贫困对象

目前各校的资助手段、资助金额还是有限,将有限的资源“助”给家庭确实困难的学生,是做好贫困生工作的先决条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是确定各项资助对象的重要依据。鉴定贫困生,我们认为贫困生不仅不能按时交纳学费,更是在节俭维持日常生活、学习,其月生活费用低于学校所在地最低生活标准为贫困生。同时要结合学生生源所在地民政部门对其家庭经济状况开具的证明材料及班年级主任、同学提供的日常生活情况,作为辅助依据。

2.设置校园勤工助学岗位,同时将毕业生引入社会

设置一些学生助理的岗位,如:图书馆协理员、网络中心维护员、档案馆资料助理员等岗位。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一方面按劳取酬。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争取社会支持,为贫困生的解困开辟渠道,为贫困生提供社会实践信息,将贫困生引入社区、家庭,使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解决困难,并深入了解社会,为贫困生立足未来的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请企业到学校,利用他们的资金优势与对应专业的学生签定定向扶助协议,即“订单式培养”,企业为学生提供在校期间学费、生活等费用,学生毕业时直接到企业参加毕业设计、就业,一方面缓解了企业引进人才的难题,一方面缓解了学生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学校济困助学压力,帮助学生完成学业。

3.注重贫困生心理教育,使贫困生健康成长

贫困生的解困工作不仅要从经济上资助,还应扩展到对贫困生心理上的关注和精神上的支撑。重视对贫困学生的教育和精神救助,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团体心理辅导、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实施,组织贫困生社团,让社团成为贫困学生共同的心灵家园,支持社团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包括提高贫困生个人技能、素质的讲座、培训,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使其有锻炼和实践的机会。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改革的思考

“高校贫困生”在解困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解困经费不足和来源不稳定,一些贫困生由于所谓的“面子”而拒绝学校和他人的扶助;一些贫困生在心理上存在“自卑”而显得“孤僻”,导致对人生、社会存在不正确的认识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学业及成长等。这些问题是各高校在推动济困助学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贫困生工作成败的关键。

1.将更结合时代特征的思路引入到贫困生心理辅导

从贫困生成长的环境来说,由于经济困难的影响,造成了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体、智等方面的差别。贫困对价值观形成消极的影响,产生拜金主义,贫困的耻辱感,灰色的处世观。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基础,是济困助学中极富意义的一环。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思想观念不断调整更化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心理及行为方式。将更科学、严谨、人性化,更结合时代特征的思路引入到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改善教育手段,找到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的灵魂、思路、举措,用更准确的切入点撞击贫困生心灵,才能产生质变的效果,提升教育的最终意义。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学习、接受新知,关注时代的发展,在实践中完善认知,形成新的理论系统,提高自身素养和教育能力。

2.贫困生资助方式的优化

从日常与贫困生广泛接触中可以得知,贫困生更愿意得到的资助方式顺序为:奖学金、勤工助学、助学贷款、社会资助、困难补助。排前的几种方式被学生看好,说明学生的自立、自主意识在增强,希望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取生活的支持,这正值得鼓励与提倡。优化资助方式应以学生通过勤劳获取为主,其它方式为辅。

3.完善学生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助学贷款是高校济困助学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同时也是推进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目前助学贷款“看上去很美”、“叫好难叫座”,究其原因,还是没有一套公民信用监督机制。银行认为贷款的风险很大,银行有钱贷,学生需要贷,但两者之间架不起畅通的桥梁。激活学生助学贷款这个富有活力的广阔市场,这对于国家、银行、学校、家长、学生都有好处。当前的主要工作是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法律、金融意识、成人意识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及各项相关工作的数据库,协助银行做好贷款学生的各项管理工作,让银行放心、大方地放贷。

4.拓宽社会引资渠道,丰富资助内涵

社会引资渠道极富挖掘潜力。引入的资金可为高校设立形式更为多样的奖、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岗位。这是高校贫困工作中“奖、贷、助、勤、补、减”的大力补充。对奖学金、勤工助学科学地设置和管理,改变贫困生“等、靠、要”的观念,使学生不仅能通过自己的成绩、劳动,更能通过科技创新、文体活动、素质拓展、社团工作、见义勇为等新颖形式来获得生活资助,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锻炼和施展才华,应该成为我们济困助学的共识。

参考文献

[1]甘敏思.大学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0):7-8

大学生贫困生生活情况范文第3篇

在课题组前期的调研和资料收集过程中,发现广东各地方本科院校基本上没有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数据资料统计和分析,贫困生就业率被湮没在各高校整体就业率中。为了了解广东地方本科院校贫困生就业状况,课题组于2014年5-6月对包括肇庆学院、嘉应学院、韶关学院、茂名学院、惠州学院等五所广东地方本科院校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贫困生对国家和地方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择业心态、就业压力、就业期望值、求职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以及离校前的签约率等方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调查与研究,能客观真实的反映当前广东地方高校贫困生就业的现实情况及问题所在,为有针对性的提出促进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对策提供基础和方向。课题组先在肇庆学院以开放调查的方式编制了大量有关地方本科院校贫困生就业的焦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后将问题编制成问卷进行调查。课题组以广东具有代表性的五所地方本科院校为调查对象,共向贫困生发放问卷500份,全部为广东生源,回收有效问卷448份,有效率为90%。本次调查所选取的高校所处地理位置皆不在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聚集了大量贫困大学生,调查涉及了不同专业、性别的学生,结果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调查数据经过科学的处理和分析,使得结果具有相当的科学性。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广东地方本科院校贫困生就业意识明确、就业压力较强;就业期望值较高、就业方向单一;就业率尚可但就业质量不高;实际就业方向较为单一、就业竞争力严重缺乏。

(一)就业意识明确、就业压力较强

在本次调查中,就贫困生的就业意识设置了“一定要找到满意的工作才签约”、“先就业后择业”、“只要有工作就签约”三个选项,其中有93.4%的贫困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有5.8%的贫困生选择“一定要找到满意的工作才签约”,选择“只要有工作就签约”的仅占0.8%。由此可见,近几年高校在对毕业生求职时“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培养方面成效显著,贫困生的就业意识明确。在问及贫困生“有无感受到就业压力”、“就业压力强度如何”时,选择“有较强的就业压力”的比例达到78.4%,选择“基本上没有就业压力”的仅为5.3%,由此可见,贫困生的就业压力较强。调查中还发现,贫困生的就业压力来源按照强度依次为:学校名气不大,与重点高校毕业生相比缺乏优势;家在农村,经济条件差,没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实力;所学专业与社会需要脱节;自身竞争力不够;社会大环境不理想。由此可见,地方院校贫困生把就业压力大主要归因为外在原因,而较少从自身内部寻找原因。在“如何应对就业压力”的问题上,参照罗锡莉2008年编制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设置了“正面认识”、“心态调节”、“积极搜集就业信息”、“自我增值”、“妥协”、“寻求支持”、“注意转移”、“寻求帮助”、“发泄与回避”9个选项。贫困生采取的压力应对方式由多到少依次为:积极搜集就业信息、寻求支持、寻求帮助、自我增值、妥协、发泄与回避、心态调节。由此可见,在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时,贫困生虽然大多能调节自身的心态,主动迎接挑战,寻求帮助。但对于那些多次求职碰壁的贫困生来说,压力应对方式则转为发泄与回避等消极方式,应成为重点关注对象。

(二)就业期望值较高、就业地域选择较单一

本次调查从“期望的薪资待遇”、“期望的工作地域”、“期望的工作性质”几个方面对贫困生的就业期望值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在问及“你比较满意的薪资水平”时,有2000—2500元、2500—3000元、3000--3500元、3500元以上四个选项,其中16.8%的学生选择2000—2500元,35.7%选择2500—3000元,选择后两项的人数为47.5%。上述调查数据,与安少华在《珠江三角洲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特点调查报告》中“32%的毕业生期望第一份工作薪酬是3001—4000元,47.6%的毕业生选择4001元以上”的调查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广东地方高校贫困生虽然背负着经济上的压力,承受着与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高校相比更为不利的就业环境,但是对薪酬的要求仍然较高。在问及“毕业后理想的就业地域”时,设置了“珠三角大城市”、“珠三角二线城市”、“珠三角之外的小城市”、“家乡”、“广东省外”几个选项。选择“珠三角大城市”的为8.3%,“珠三角二线城市”的为26.4%,选择“珠三角之外的小城市”和“家乡”的分别为31.3%和34%,选择“广东省外”的为0。从上述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贫困生并没有像媒体中报道的趋之若鹜向往大城市的高薪和繁华生活,愿意回家乡就业的比例较大,这是可喜和值得欣慰的地方,这不但有利于贫困生顺利就业,也有利于弥补基层人才资源匮乏的窘境。但也需要广大基层不断制定和完善吸引大学生回乡就业的各项政策和制度,保障大学生回乡就业后的正当权益,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使大学生人尽其才。另外,从上述数据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广东人的乡土观念和家族观念非常浓厚,就业方向较为单一,不愿去广东之外的其他地方就业,这显然不利于人才资源的相互流动,无形中也进一步加大了就业的压力和难度。在问及“你期望从事的工作性质”时,设置了“事业单位公务员”、“企业职员”、“医生、教师等技术性工作”、“自由职业者”几个方面,选择“事业单位公务员”的占21.7%,选择“企业职员”的占35.2%,选择“医生、教师等技术性工作”的占42.3%,选择“自由职业者”的仅为0.8%。可见,贫困生求职时在选择“事业单位公务员”的比例方面要比相关研究资料关于毕业生求职选择公务员的比例要略低,这其中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从调查中还可看出,贫困生选择“医生、教师等技术性工作”的比例非常高,主要原因是上述五所地方本科院校贫困生大多为师范专业,因为师范专业学费相对便宜,还能有相应的补贴政策,因而成为贫困生的首选。选择“自由职业者”的比例非常小,这是因为,一方面在广大的农村和贫困地区,传统观念非常浓厚,认为只有在单位工作才有保障,自由职业者还没有被传统观念接受。另一方面,贫困生不求高薪、但求稳定的心理使得他们仍然愿意选择有固定收入和稳定职位的工作,很少有自主创业或开辟新天地的打算。

(三)就业率尚可、就业质量不高

据《广东省2014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显示,2014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已达95.86%,与上年同期就业率(94.65%)相比略有上升。在本次调查的五所地方本科院校中,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基本都保持在95%以上,但是占全体毕业生总数约25%的贫困大学生就业率却缺乏科学详细的统计和分析,湮没在整体就业率中。为了调查了解贫困大学生就业率,本次调查专门选择在6月进行,在问及“是否已经签约”或“是否已经找到工作”时,有78.6%的贫困生表示已经签约或已经找到工作,这个数据虽然低于整体就业率,但对本身处于就业劣势的贫困生来说已经非常喜人。经过进一步的调查了解和分析,发现在这些高就业率背后,隐藏着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期望的薪资待遇和实际签约时的薪资待遇有一定的差距。调查“实际签约时的薪水”时,2000-2500元的薪水是78.9%的贫困生签约时用人单位开出的实际工资水平,与上文贫困生期望薪资待遇相比差距过大。第二,就业率存在一定的“水分”。在本次调查过程中就“具体找到的工作”在校园对贫困生进行了随机采访,在随机接受采访的约30名贫困生中,有至少5人表示毕业后的工作是做保险业务,替某个产品做销售、肯德基、麦当劳打工等没有劳动协议、没有固定薪水、缺乏劳动保护的工作。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同学表示签订的所谓就业协议实际是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给学生下达的硬性指标,存在一定的造假行为。第三,工作环境及发展前景堪忧。部分贫困生出于毕业后急于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考虑,一心想尽快就业,对就业地域、就业环境、工作发展前景等大多没有仔细考虑,只要用人单位开出差不多的薪资水平,贫困生基本上会立刻签约。在调查中,在问及“择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时,76%的贫困生选择“薪资待遇”,仅有23%的同学表示“会考虑工作环境和发展前途”。这虽然有利于提高所属高校的整体就业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但对于贫困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四)实际就业方向较为单一、就业竞争力严重缺乏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广东地方高校贫困生实际就业方向较为单一、大多去往生源所在地,去珠三角城市发展的比例较小。在问及“实际就业的地域范围”时,有“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大城市”、“佛山、珠海等较大城市”、“其他地级市”、“家乡所在县城”等几个选项。有84%的贫困大学生实际回家乡就业,只有12%的贫困生实际去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就业。这固然与珠三角生活成本高、工作压力大,贫困生自身缺乏家庭经济支持较难在大城市站稳脚跟有关,客观上也有利的补充了广东偏远县市人才资源匮乏的窘境。但是,贫困生大多来自广东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乡村和县市,受制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贫困生返乡后虽有改善家乡面貌的强烈愿望,但却缺乏自身才能和抱负施展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支持,大多难以进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构和部门,为家乡建设出力的抱负大多难以实现。相比珠三角较为宽松的就业环境和较为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贫困生的长远发展也因此受到极大影响。即使少数贫困生毕业后去往珠三角地区发展,但因长期经济贫困带来的性格过于拘谨、不善人际交往技巧、社会生活阅历较浅、就业核心技能培养不足等问题而严重影响其在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竞争力。

三、建议和结论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广东作为全国经济发达省份,大量广东地方本科院校的贫困生就业压力尚且较大,薪资待遇也不尽如人意。不难推测,全国大量的地方院校贫困生就业问题会更加严峻。针对广东地方本科院校贫困生的就业现状,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正视广东地方本科院校贫困生就业面临的困境,把握优势,转化劣势

广东地方本科院校贫困生就业虽然面临着众多的压力和挑战,就业困难的情况也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有效的解决,但与全国更多的不发达地区相比,在就业环境、就业政策、就业支持力度等方面显然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贫困生的就业工作,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帮助贫困生就业的各项政策制度,不断加大对贫困生的支持和帮扶力度,要在支持贫困生就业方面给全国树立榜样,带个好头。另外,各地方本科院校也要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将劣势转化为优势。第一,把区域劣势转化为区域优势。广东地方本科院校大都在珠三角核心经济圈之外的二线城市,就经济发达程度来说,存在明显的区域劣势。但是与发达的珠三角城市相比,这些二线城市交通出行便利、人居环境适宜、生活成本较低、工作压力较小。各高校应当通过大力宣传和教育,帮助贫困生转变就业观念,积极投身广东二线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潮,在地方建功立业。第二,把经济劣势转化为素质优势。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虽然根据岗位需要会有所不同,但他们普遍最看重的素质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进取心、灵活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独立性、自信心、承受压力能力、待人接物能力等。据多个省、市人才交流中心负责人介绍,当前招聘企业在选材用人上更加注重个人综合能力、发展潜力、吃苦精神等因素,惟学历、职称的选材办法已逐步被“人适其岗、人尽其才”的观念所替代。贫困生虽然经济上贫困,但他们吃苦耐劳,勤奋踏实,诚实善良,在求职时要尽量突出这些综合素质,把经济劣势转化为素质优势。

(二)建立贫困生专业调整、半工半读、提前毕业制度,提升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伴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毕业生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企业用人结构在改变,高端性岗位减少,基础性岗位增多。另一方面受经济转型升级影响,粤东西北地区岗位需求增多,珠三角地区岗位需求减少。传统制造业面临成本上涨、竞争加剧、出口萎缩等诸多困难,需要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除此之外,能源、水利、交通、电子商务、现代服务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针对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各高校要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优化培养方案,使得所培养的人才能够不断跟上社会对各类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打破贫困生扎堆挤师范专业的局面。贫困大学生既有经济上的“硬贫困”,也有能力上的“软贫困”。各高校应通过学费减免、辅修双学位、跨专业选课等方式鼓励贫困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掌握现代服务业、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知识技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掌握多种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各地方本科院校应针对贫困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情况实行灵活的学分制、提前毕业制度等。如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校实施的新生入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重新调整专业的做法,西南交通大学(宽口径灵活专业方向)等改革都取得成功。针对家庭条件特别困难的贫困生允许他们求学期间边工作、边学习,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满学分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位。对于那些成绩优秀的贫困生,允许他们只要修完相应的学分,通过专业实习和论文答辩即可提前毕业参加工作。除此之外,各高校还应对本校贫困生实行包括心理辅导、就业技能培训、口才训练、礼仪培训、人际沟通等方面的专门的辅导,帮助贫困生更好的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三)建立贫困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机制和贫困生就业状况跟踪、监测机制

在本次调查中,各地方本科院校都有《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但是却都没有专门针对贫困生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更加没有关于贫困生的就业状况跟踪、监测机制。由于缺乏科学的分析与统计,也难以形成有效的针对贫困生的就业援助、就业帮扶、就业技能培训等专项工作,使得贫困生在就业时竞争力严重缺乏,通过上大学改变家庭命运的希望成为泡影,甚至因学致贫。因此,广东各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切实转变观念,除了做好整体就业率统计工作之外,还应专门进行调查分析和统计,撰写贫困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建立贫困生就业跟踪及监测机制,为贫困生在校期间提供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工作提供依据。同时还要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加强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调查,形成本校“行业—专业—就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为学生接触社会、了解职场,开展专业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有利平台。

(四)建立贫困生的普惠性长效助学机制

针对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只能解决贫困生入学时的短期困难这一现实,各地方高校应建立针对困难生长期发展的长效性助学机制,包括为困难生提供就业指导、就业技能培训、实习补助,咨询服务等各种助学形式,切实解决贫困生的能力贫困。各高校还应建立贫困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档案,详细掌握贫困生的求职意愿、特长优势,有针对性的向毕业生生源所在地企业推荐优秀人才,不断搭建企业与贫困生互通交流的信息平台。如广东揭阳成立大学生发展基金会,除了按月给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金外,还不断创新扶持贫困大学生成才的方法,如与揭阳市青企协签订假期实习协议,100多家企业将提供社会实践平台,给贫困大学生授“鱼”又授“渔”。团揭阳市委还联合揭阳市大学生发展基金会与揭阳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签订大学生实习协议书,架起受资助大学生和数百家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多渠道为受资助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和岗位实践的平台,让大学生不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更好地回报家乡,回馈社会。除此之外,各高校还应通过“三支一扶”工作引导和鼓励贫困生踊跃到基层开展阶段,了解基层人才需求状况,从而有针对性的弥补自己的知识薄弱点,更好的为广东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贫困生家庭也要不断加大对子女的情感投入和支持

大学生贫困生生活情况范文第4篇

“山风的呼唤”是志愿从事公益教育事业的各界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民间慈善组织。2007年7月成立于广东省广州市,“山风的呼唤”是一个立足广东,面向世界的独立社团。

二、活动回顾

2007年暑假,由来自广州的杨玲,张冀发起,联同其同事,邻居,朋友和其同学以及三名大学生积极响应,成功组织、策划、前往湖南隆回县小沙江中心中学义教一个月。至今持续三年对33名特困学生进行了扶贫捐资助学,为贫困孩子的家庭缓解了负担,为他们的心路指明了方向。

2008年7月,“山风的呼唤”与广州慧灵智障人士服务机构开展“花开的声音”联欢活动。包括参加义卖/认购智障朋友的绘画作品,与慧灵学员齐聚广州市蔬菜公园,到广州白云区龙归的慧灵家庭联欢等。切身感受与智障人士一起的不一样的一天,多点关心、理解他们,宽容和珍惜身边人。

2008年8月,“山风的呼唤”回访小沙江,确实落实捐赠的助学资金到位的情况,受资助学生的现状和变化,增加新的资助对象和对学校基建支援项目。

2009年暑假,由来自广州的张冀、杨玲发起,联同其朋友和六名大学生义工组团,奔赴肇庆怀集县黄庆小学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义教活动,为当地捐赠全新课桌椅230套,衣服、书本、体育用具等若干。同时扶贫资助怀集一中3名高中生,当地4名小学生,为贫困学生提供助学减贫的机会,得到当地居民的一直好评。当地教育部门因此引起重视,计划重建校舍。

2012年1月1-3日前往梅州蕉岭踩点,走访蕉岭侨兴中学,晋元学校,会见蕉岭县委领导和县团委书记,我们的组织和活动广受他们赞同和支持,并答应给予我们今年活动尽可能的支持和协助。2012年3月奔赴清远佛冈走访3间小学1间中学,对燕岭希望小学的贫困生进行上门探访。和学生做了简短的交流会之后,深入学生家里了解学生生活情况,并鼓励学生积极面对生活,用心学知识。3月底确立了资助7名学生的方案,并将助学金2900元汇入专用账户中。

从成立到现在,我们一直在行动,致力于为山区孩子们提供一个学习知识、了解外界、拓宽眼界、扶贫助学渠道和平台。

2012年的暑假,我们将在梅州蕉岭广福中学开展我们新一期的夏令营活动,为当地带去新鲜空气,同时为城市学生提供体验生活,了解乡村儿童生活,感受乡村生活的机会,促进城市和山区孩子结伴共同成长。

活动综述

(一)活动名称:“山风的呼唤”2012年蕉岭义教夏令营

(二)宗旨:

利用工作、学习之余,奉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启发和激励贫困儿童及家庭,组织其在假期进行学习,让孩子们与我们快乐地学习,培养孩子们学习兴趣和习惯,为乡亲们提供建议减轻生活、思想重负的方法,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共同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而努力。

(三)性质:

“山风的呼唤”是志愿从事公益教育事业的各界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民间慈善组织。义教夏令营是一个纯公益的教育活动,是一个面向乡村教育的纯公益性质的义教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谋求任何个人利益。对边远地区的帮助以传教授先进知识和改进思考模式为主。加入本计划的义教老师是自愿、自发的。在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规章的同时,接受党、政府和有心人士的监督。

(四)指导思想;

我们“山风的呼唤”的核心价值观:助人自助,成就梦想;平等交流,开拓视野;与时俱进,追求卓越;求实进取,诚实守信。

(五)目的:

团结、动员和组织乐于为公益教育事业奉献力量的单位和个人;以捐资助学、义务支教为中心;对遇到困难的乡村学生进行经济资助与心理扶助,“助人自助,成就梦想”。

大学生贫困生生活情况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燃气专业

[FL(K2]“订单式”培养模式适应了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了以需求促培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原则,形成了学生、学校、企业多赢的局面。我院分别与山东奥德燃气公司于2011年起开始合作成立“奥德订单班”,与港华投资有限公司从2013年起合作成立了“港华订单班”,与蓬莱渤海燃气有限公司从2014年起合作成立了“渤海订单班”。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作为山东省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在省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期间以订单班为基础,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优化方面开展了大量实践工作,优化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一、深化订单培养机制,订单培养初见成效

“订单式”培养是根据订单企业的需求,校企双方联合招生,共同制订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师资、技术、设备、场地、信息等办学资源方面进行合作,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就业的一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成立了由院系领导、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燃气行业主管部门、燃气行业协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完善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机制。借助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平台,学院准确掌握燃气行业的人才需求,与港华燃气投资有限公司、山东奥德燃气有限公司、蓬莱渤海燃气有限公司分别签订校企合作暨订单班人才培养协议。协议中明确了合作方式和内容,校方、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企业奖学金发放等内容,用于指导订单班的培养工作。订单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即可与实际工作零距离接触,考核合格后进入燃气企业相关岗位实习,实现“学习―实习―就业”一条龙的培养模式,毕业生得到了行业企业的认可。

二、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燃气企业订单班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符合订单企业发展、燃气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符合人才自身发展的需求。

订单班燃气专业的毕业生面向各订单燃气企业。燃气企业具有鲜明的行业和专业特性,为能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对行业企业和有“订单式”培养的院校、燃气专业毕业生及在订单企业学生进行调研。通过多次调研和研讨,人才培养目标从注重培养燃气专业知识转向燃气专业能力,掌握燃气行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操作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燃气工程施工管理、燃气管网运行与维护、燃气场站安全管理等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以工学结合为基础,优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方向,专业调研为基础,就业岗位为导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多次召集燃气行业专家、燃气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等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并针对不同的订单企业有针对性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内容包括人才培养规格、毕业生的职业范围及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燃气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及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等。

订单式人才培养与企业紧密合作,为合作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使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现无缝对接,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制订了基于工学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

[TP73杜彦 宋克农 曹辉.tif;%100%95.5,BP#][TS(][JZ]图1基于工学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TS)]

[KH-+3mm]

四、以职业能力为根本,构建合理课程体系

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采用“专业调研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与素质分析知识结构分析确定课程体系专家论证调整完善”的技术路线构建订单班的课程体系。

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全面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了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体现工学结合的“岗证结合,四层递进”的课程体系,逐步培养学生的通用职业基础能力学习领域(第一层)、R岛诵哪芰ρ习领域(第二层)、职业能力拓展学习领域

一、高校现有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生获取资助政策信息途径不对等。“奖、助、勤、贷、补、减、免”涵盖了现行高校学生资助的各种方式。一方面资助政策逐年完善,资助方式不断变化。以助学贷款为例,2012年以前,由学生所在高校贷款直接发放,2012年以后改为生源地贷款。另一方面,资助形式多样,资助渠道不同,具体操作方法有别。

调查显示,对于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偏远山区的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媒体宣传及政策知识普及,导致相关学生对助学政策和获取资助的途径知之甚少,与发达地区学生相比,存在信息不对等的现象。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与程序不完备。目前高校比较普遍使用消费平均水平界定法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比照界定法来界定经济困难学生。具体操作程序是,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然后到当地政府相关民政部门审核盖章,最后报学校审批。一方面,这种流于形式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部分家庭较为贫困的学生往往由于自尊心过于强、害怕泄露个人隐私等因素放弃申请,导致相关学生无法享受国家资助。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相关学生生活情况的动态管理与监督,无法真正确定学生的实际家庭经济状况,最后仅凭对学生的主观评判甚至私人感情来确定对贫困生的资助额度,导致资助金额分配不合理。

3.管理服务受助学生的机制不健全。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总体局面停留在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脱贫”,通过经济资助,缓解相关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帮助学生解除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但缺乏对于贫困学生的心理辅导和能力培养,没有真正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指导,给予学生相应的心理疏导和技能辅导,帮助他们顺利成长成才。

二、构建精准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必要性

1.基础环节:精确识别困难学生。构建精准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基础环节是精确识别,通过一系列精准化程序精准甄别资助对象,资助工作才有意义。当前高校普遍存在资助对象识别不精准、学生贫困程度鉴别不准确等问题,导致资助工作针对性不强,最终影响资助的效果与效率,因此,现阶段实施精确资助能够从源头上为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打牢基础。

2.关键环节:精准帮扶困难学生。构建精准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关键环节是精准帮扶,通过个性指导、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帮扶,确保困难学生在学业上有进步,在生活上有成长,帮助他们顺利成长成才。

3.核心环节:精准管理困难学生。构建精准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核心环节是精准管理。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教育引导困难学生树立诚信意识、拼搏意识和感恩意识,在学生顺利成长成才的过程中传递爱心,帮助他们,真正达到资助育人的终极目标。

三、构建精准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路径

1.完善评定指标及程序。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环节,是制约精准化资助工作体系构建的关键所在,也是最容易被诟病的环节所在。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当改善现有评价指标,建立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科学化水平。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应将生源类别、生源地收入水平、就学地消费水平、健康状况、家庭人口及供养关系、家庭收入、消费数据、资助需求、已获资助等信息作为主要参数,建立贫困程度的量化评定公式及分类办法。

同时,应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动态管理与监督,通过观察记录其日常生活开销支出费用及用途,实时掌握其日常消费水平,并将相关数据纳入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评价指标,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灵活性。

2.强化工作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需要有专业的资助工作队伍作为支撑点和发力点,以保证资助工作顺利有序开展。一方面,需要不断强化资助工作机构。专业机构主要负责宣传普及国家相关资助政策及措施、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价指标、建立资助工作管理服务平台等。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强化资助工作队伍,主要指从事资助工作的经办人及学生辅导员。资助工作机构及各高校应统筹资源,搭建平_,加强对资助工作队伍的业务培训与指导,不断提升资助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引导资助工作人员树立精准化工作理念,从而确保资助对象的精准化。

3.拓宽资助育人机制。资助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实施学生资助政策,主要是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并使其成长成才。学生资助工作不能停留在经济资助层面,还要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要把党的十提出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人人成才”教育目标融入资助工作的全过程。

(1)开展诚信教育活动。高校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应有重点地针对申请并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开展诚信主题教育,引导相关学生自觉树立诚信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按时还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普及相关还款知识,确保相关学生及时还款。

(2)开展励志教育活动。高校应正确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通过挖掘广大学生身边的典型学生,宣传受助学生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学生向先进看齐、向先进学习,激励广大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立志成才,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逐步培养学生迎难而上、奋勇拼搏的精神。

(3)开展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国家、社会及学校等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不图回报、无私奉献的,但作为受助学生应心怀感恩,努力学习,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在点滴行动中传递爱心,帮扶他人。

四、结语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教育的好坏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高校学生资助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缓解经济压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构建精准化资助工作体系,有利于达成上述目标,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文迈华.浅析大学生资助体系建构的精准化[J].时代教育,2015(3).

[2]刘云博,白华.精准化资助: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思维[J].教育评论,2016(2).

[3]伍冬云.大学生精准资助问题研究[J].管理研究,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