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范文第1篇

摘 要:如今的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总是会有许多困惑,数学成绩总是忽高忽低,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会有效地学习。首先分析了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接著提出了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一、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现在的一些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刚开始上学,觉得数学比较难,成绩总是没有语文好。这种现象归根到底就是因为大部分小学生还不会学习数学,没有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因此,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力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综合掌握和熟练运用知识,用形象而且简单易懂的方法教他们去理解和学习数学,形成有效的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

如今,教师和家长都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从小就对孩子的学习抓得很紧。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更注重关心学生的心理和接受能力。更多的是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如何才能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能力,能够简单的理解问题,掌握知识。这样对学生的学习进步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要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进行开放式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精心设计练习,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创造能力;注重激发,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力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能力。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渊博的知识是学生进行思维的基础和源泉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的知识基础,学生思考事情的思维和逻辑能力就会受到限制。知识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开阔他们的思维,让学生在处理事情和思考问题时有自己的主见和看法,看待事情也会比较全面。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进行开放式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鼓励他们自己去探索,去求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注意方法,有效学习。比如,小学生在学习10以外20以内的加减法时,他们会算加法但是不会算减法,因此,教师就可以在教加法的时候把对应的减法写在旁边,这样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减法思维。

2.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计算量比较大的科目。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需要进行系统的复习和巩固。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多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堂练习的机会,要巧妙地设计课堂练习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开阔自己的做题思路,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设计练习的时候,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增加练习内容的难度。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慢慢地也对自己学习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把握。练习应该设计得有意义、有效果,不能总是设计一些简单的基础题,这样学生不用动脑就可以做出来,学生的思维就会禁锢。要设计一些综合性强的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学会知识的综合运用,帮助学生培养严谨、全面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要重视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比如,在教小学生找规律填数字的时候,先设计简单的单数、双数这样的按顺序的练习,然后再慢慢地加大难度。

3.为小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创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为学生创造足够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自我摸索,学生才会有思考和提问的欲望,才会自己发现问题,才会在参与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想法和视角,思维和想象力也可以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比如,在学几何体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准备一些实体模型,这样一些没有见过实物的学生就可以动手摸一摸、看一看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体具体是什么形状,看看它们各自有几个面,都有什么特点。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他们自己用贴纸拼出指定的形状,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认知感和立体感有很大的帮助,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想象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小学生很难养成有效的学习习惯,也许他们要多花费一些时间多走一些弯路,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容易被消磨殆尽。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注意他们的学习方法,对不合适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及时地纠正和指导,帮助和引导学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一定要课前预习和课后及时做题巩固。还有就是数学知识切忌死记硬背,一定要在动脑思考和灵活运用的过程当中学会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生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是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起点。然而,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力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喜欢上数学,乐于思考,不要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懒散的心理。只有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才能进一步打开思路,学生才会愿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小学生对于新事物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因而在数学教学中,不要只是对知识点进行简单讲授罗列,这样枯燥的讲解不但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教师可以在讲解的同时,根据教材为同学们设计一些情境,让他们参与其中,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而且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会更深刻。

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学生日常感兴趣的一些东西,结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或者利用游戏、问答的形式对数学知识加以应用,都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与此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参与的情况进行奖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讲授分数的时候,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简单的游戏,同学们把自己的笔放在一个手里,并保证是偶数支,然后从中拿出二分之一放在另一个手里高高举起来。

师:大家互相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同学举起来的手里的笔的数量与自己的一样吗?

师:为什么大家都拿的是二分之一,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手里笔的总数不一样。

(教师进行总结)

师:小丽看了数学课本的四分之一页,小明看了字典的四分之一(教师拿一本数学课本和一本字典)。那么,他们看得书的页数同样多吗?

生:不一样。

师:那么谁看的多一些呢?谁来解释一下为什么。

生:小丽看得多,因为字典的页数多,数学课本的页数少。

师生总结:分数相同,如果整体的数量不同,那么分数所表示的数量也不相同;如果整体的数量相同,那么分数所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二、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多方式,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千万不能脱离教材,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素材,也是最全面的教学资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但是不要机械地讲授教材,要合理适当地将教材内容展现给学生,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首先,是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性质的认知。如长短、大小、圆方的认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利用加减法的计算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进行锻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定理性质,一定要先让他们理解、思考,想一想为什么这个定理成立,引导学生对某些性质进行应用,然后对其进行理解记忆,这样的记忆才会深刻牢固,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质真正得到提高,否则背得快忘得也快。

其次,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的时候,教师的任务不只是讲授,还要随时和学生互动,同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比如,在讲授新内容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说一下对所讲内容是否有所了解,自己目前所认知的有哪些方面;巩固旧知识时,让几个学生到讲台上解答题目或者对其进行简单的口头问答,加深学生的理解。

最后,对于课后的习题,教师要充分利用起来。做题是巩固知识有效的手段之一,但并不意味着做的题越多越好,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选择一些题目进行训练,所选题目的数量、难易程度也要把握好,切忌运用“题海战术”。有些好的题目不是做完就没事了,还要针对性地分析讲解,可以根据题目做出调整,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结合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见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可以结合实际应用,直观地讲解一些知识。比如结合一些视频、音频、图像演示,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吸收消化所讲内容,而且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讲解平面图形的拼组,教师提前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并准备一些制作风车的材料。教师先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风车,出示一个已经做好的风车,并问:“同学们喜欢风车吗?谁知道风车是怎么做成的吗?都需要哪些东西?

生:纸、木棒……

师:需要什么形状的纸呢?

生:正方形。

师:大家说得很好,那么大家想一下,除了正方形外同学们还认识哪些图形?

生:长方形、圆形、三角形……

师:这些图形中,与正方形最相似的图形有哪些呢?为什么呢?

生:长方形,因为它们都有四条边、四个角,而且边都很直。

师:大家再想象一下,我们平时都有哪些东西是正方形的,哪些东西是长方形的?

生:黑板、橡皮是长方形的,钟表是正方形的……

师:对,大家说的都很正确。

此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一下旧的知识,总结一下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那么,我们来看看长方形的各边长,有什么不同呢?

生:上面的边和下面的边一样长。

师:也就是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一样长,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动手折纸,也让学生动手折纸)。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折痕,再让学生运用不同的图形自己动手拼组一些图形,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

数学教学实质上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要注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没有精神压力、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注意力、想象力等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状态,容易产生思维的火花。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强调师生之间的和谐,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自己就像投入到爸爸妈妈的怀抱那样。学生在这样无拘无束的环境中,智力活动才不受压抑,思维才会放松。

二、让学生主动探究,经历思维的过程,掌握思维方法

思维是在感知基础上进行的高级认知活动,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就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机,让学生在知识的“再发现”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掌握一些思维方法。

三、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

开放性问题是一种探索性问题,学生并不能完全依靠所学的知识或模仿教师传授的某种现成的方法马上就能回答,而是要求学生善于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善于打破常规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鼓励算法多样化,拓展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范文第4篇

1.营造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数学学习要求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以及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求,使他们建立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意识。

2. 从感性材料入手,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对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由于这方面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等原因,因而我们只是重视了“算”放弃了这样一个抽象思维训练的机会。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形象是数学抽象思维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信息来源。平时的日常教学时,我们应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3. 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4. 创设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个性思维

学生的个体不同,思维方式也存在着差异,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合作探究,齐心协力,共同研讨解决问题,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不可能都去寻找一个合适的伙伴来共同探讨商量解决,更多的是要靠我们自己独立去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然后可以去征询别人的意见来印证调整自己的思路,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通过材料产生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比如,我们在教学计算中的简便运算时,在学生获得数据信息后不要忙着让学生动笔计算,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独立分析、思考,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锻炼和发挥,在学生个体已形成初步的思维路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同伴之间进行交流探讨,使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思维得到碰撞,使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选择最佳的计算方法。所以,在学生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个体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解答。充分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有效的锻炼。

5. 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

如,义务教育十二册教材中的这样一道应用题:“一艘轮船所带的柴油最多可以用6小时。驶出时顺风,每小时行30千米。驶回时逆风,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顺风时的5分之4。这艘轮船最多驶出多远就应往回驶了?”老师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第一种解法:因为这艘轮船往返行驶,驶出路程等于驶回路程。若设驶出最远路程要用x小时,那么驶回时要用(6-x)小时。列方程为:30x=(30×4/5)×(6-x)解这个方程得x=8/3,那么,驶出最远路程就是:30×8/3=80(千米)。

第二种解法:先求出逆风时的速度:30×4/5=24(千米),然后设这艘轮船最多驶出x千米就应往回驶了。根据行驶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以列出方程:X/30+X/24=6,解这个方程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

老师问:还有其它解法吗?这时,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举手了,他说:“我是这样想的,先求出这艘轮船逆风行驶时的速度:30 ×4/5=24(千米),然后把这艘轮船最多驶出的路程看作单位‘1’,根据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列算式:6÷(1/30+1/24),解这个算式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这个同学利用的是类比思维方式,他是从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联想与它类似的一个熟悉的问题即工程问题。用熟悉的问题的解法来思考解答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创造思维的火花感染着全班的每一位同学。

6.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和归纳概括能力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构激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提问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问的问题太大,或者提问不明确,学生都无法回答。我们要善于提问,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以及类比等常用的逻辑思维形式。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范文第5篇

一、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我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二、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目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4+18=52中得出:52-18=34;52-34=18。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想到一条路就不会想是否还有另外更好的路可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如曾教过这样的一道题:46个学生去公园玩,公园收费是每个儿童5元,但购50人以上的团体票则可打八折优惠,问怎样购票才比较合算?根据以上信息,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几种方案:第一种是一般学生都能想到的,根据有46个学生和每个学生5元的票价这两个信息可得出要付出:5×46=230元;第二种方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根据购50人以上的团体票可打八折这个信息,能不能多买4个人的票再打八折,所付的钱是否会少一些呢?老师要求学生算一算:5×50×0.8=200元,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多买了4个人的票,看起来好像多付了钱,但由于享受了八折的优惠,最终只付了200元,比第一种方案少付了30元,通过比较,学生都愿采用第二种方案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会逐步变得深刻而灵活,既提高了学习技能,又增加了智慧和才干。

四、进行说理训练,推动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