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早期教育的理解

对早期教育的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早期教育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早期教育的理解

对早期教育的理解范文第1篇

赵忠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1980年开始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我国著名的家庭教育研究专家。《中国家庭教育》杂志主编,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兼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学术委员等职。我国第一位家庭教育研究生导师,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近年来,不少年轻家长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早期教育。这本来是个好现象,然而,由于家长们在孩子早期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致使有些家庭的早期教育步入了误区。那么,究竟该怎样看待早期教育、又怎样进行早期教育?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记者请教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家教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教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赵教授的解答也许能为一些家长指点迷津。

专家访谈: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近些年来,有人把早期教育吹得神乎其神,个别城市甚至有人挂出了“神童教育”的牌子,再加上有些媒体的炒作,于是,给不少家长造成误导,使他们也信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作为家庭教育专家,您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又怎样评价早期教育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赵忠心答(以下简称答)年轻的父母们应该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什么样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育都是有利的。确切地说,科学的、适时的早期教育是有益的;不科学的、任意超前的早期教育不仅无益,而且还是有害的。比如:有人说,“早期教育没做好,孩子这辈子就完了。”这种观点太绝对化。人的成长和成功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许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的成长和成功就是这些不同的阶段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说哪一阶段是最重要的,哪一阶段是不重要的。应该因人而异,有的人早期教育很成功,但也不见得今后就一定能成功;有的人早期教育不够成功,但是也未必就影响这个人以后的成功。北大的副校长陈章良7岁以前一个字都不认识,可他29岁就成了博士生导师。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片面夸大所谓早期教育的作用,是不科学的。

至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比如,长跑时,如果起跑慢了那么一两步、两三步都是没有关系的,关键是中途要有实力,有冲劲,最后那一两百米能够很好地冲刺。正如跑马拉松,开始慢一点不要紧,在漫长的跑道上还有很多可以获得成功的机会。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也是这样,把人的成长过程看成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正是“早期教育决定论”的错误所在。

问:目前,有不少家长都把早期教育理解为“超前教育”,请您谈谈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答:“超前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将教育大大提前:主张让孩子在3岁以前,掌握3-6岁的知识,3-6岁学小学的课程,小学时学中学的课程,中学时学大学的课程。这种教育对个别儿童有可能适应,而对绝大多数儿童来说却不一定适应。

当前,在早期家庭教育中,确实存在“越超前越好”的倾向。有的省市《家庭教育大纲》甚至把“超前性”作为家庭教育的一个教育原则提出来。一些商家也迎合某种不正常的心态推波助澜,鼓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于是,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就出现了任意超越儿童年龄发展阶段的“超前教育”,“超早期”进行一些行为能力训练,“超早期”进行智力开发。比如,在孩子能力还很差的时候就进行某些“高难”动作的训练,刚出生几十天就教孩子练“迈步走路”;刚刚学会说话,就教孩子背唐诗、学英语;在孩子两三岁时就把小学的算术、语文课本拿来教孩子“攻读”;有的人甚至主张把小学要解决的问题提前到3岁,做到“0岁识字,3岁扫盲”等等。我认为,儿童从0岁到6岁之间,是身心发展相当迅速的时期?但要促使其发展,是有条件的。按照美国著名儿童学家格塞尔的思想,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学习”。在两者之中,他是更看重于“成熟”。

早期教育是一种非正规教育,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不能跟学校教育即正规教育相比。幼儿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也是一种非正规教育,不能把教育过早地正规化。幼儿园教育,孩子从小班到中班,再从中班到大班,是无需考试的。孩子到了某一个年龄,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相应的班,这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进程,我们不能违背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对孩子的教育要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

问:除了一些家长急功近利,将早期教育变成了“超前教育”,您认为目前在早期教育方面还存在哪些误区?

答:概括起来说,主要以下两大误区:

严重的过度教育。目前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学龄前儿童除了上幼儿园之外,还要上各种学习班和特长班。可以说,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背上了沉重的学习包袱。其实,这样做不好,最好的早期教育是让孩子过得愉快,获得快乐。因此,一定要让孩子有剩余的精力,让他们充分展示爱玩的天性。不能把学龄前儿童的时间安排得和上学的孩子一样。教育过度,肯定会适得其反。孩子在这个阶段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让孩子过早地背上学习、生活的十字架。我们要让孩子充分地享受他们的快乐童年。

复杂的知识教育。有人认为,早期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孩子早识字,多识字,早学算术,早学外语等等,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我觉得,不论是识字,还是算术,都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而且这个基础应该是全面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强调某一个方面,这样做,必定是以牺牲其它方面为代价的。另外,早期教育还存在重智轻德;重视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重视特长发展,忽视全面发展;重视知识,忽视能力;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重视营养保健,忽视体育锻炼等误区。

问:既然早期教育不提倡大量地、机械地灌输抽象知识,那么它的主要教育任务是什么呢?

答:我认为,早期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要学好母语;三是丰富感性知识,掌握生活常识。到入小学之后,孩子再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在学龄前阶段,最主要的是要让孩子掌握生活常识,这是直接经验。上学之后读书,书中讲的就是间接经验。所以用认识论的观点来看,要想掌握大量的间接经验,首先应该掌握大量的直接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间接经验。生活常识就是感性知识,只有感性知识越丰富,将来学书本上的理性知识时,才能有更好的理解力。书上的知识不能死记硬背,要靠理解来记忆。所以过早地让孩子读书或识字,甚至大量灌输一些抽象的知识,而不是先丰富孩子的感性认识,这实际上是违背认识论的。最终也是行不通的。

爱涂鸦的女儿

我的女儿刚两岁,她乖巧懂事,而且对图画挺感兴趣。一有空,我就领着她满家属院“疯玩”,玩累了,就给她讲讲故事,看着她满地涂鸦。可是我父母非常反对我的做法,多次要我提前教孩子认字、识数、背古诗。我该如何做呢?

湖南益阳读者田野

你父母的要求并不正确,科学地说,受儿童的年龄和各方面发展水平的制约,早期教育不能任意地超前,超前一定要慎重。正确的做法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给孩子相应的能够接受的知识。而人为地强化,不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学来的知识,是不扎实的,也会有许多漏洞。

美国儿童学家格塞尔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就是“双生子爬梯”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一对双生子中的一个从出生后48周起,每天做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到第52周时,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孩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53周时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但到两周以后,这个孩子不用旁人帮助,也可以爬到楼梯顶端。

格塞尔的这个实验表明,儿童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任意提前训练,效果不见得更好,不见得有那个必要。不仅没有必要,还会给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弄不好还可能影响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赵忠心

这样的教育对吗

我们社区附近的两所小学都是全市一流小学,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入学后在学习上能显山露水,往往在孩子入学前就开始灌输大量的小学知识。我们这样的教育科学吗?

河南南阳读者夏后秋

家长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将来进入小学以后,学习起点比别人高,能在学习的竞争中占有优势。提前进行教育和训练,可能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占有一些优势。但很可能只是一时优势,不见得能一直保持下去。

对此,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做过的一个实验:把175个孩子分成两组,一组由父母按照一般条件进行教养;另一组则从3个月开始,就提前进行早期教育。之后,每15个月测验一次。他们发现,接受超前教育和训练的孩子智商平均高出15点。然而,并不能以此得出这种早期教育的优势能一直保持下去的结论。因为有些拥有这种优势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逐渐地丧失了优势;而接受父母循序渐进教养的孩子,通常都赶了上来。

上述实验告诉我们,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的人,自认为进行超前早期教育就一定会“早出人才”,出高水平的人才。这仅仅是一种良好的愿望,是一种推测而已。

赵忠心

自责的母亲

我和两位朋友都是同一年要的孩子。现在三个孩子都上幼儿园大班,他们两家都在教孩子小学知识,此外,一个在学电子琴、一个在学打乒乓球。由于我们夫妻俩都在工厂上班,不知道咋教孩子,只能靠幼儿园里教点东西。一想到孩子的未来,我非常后悔没抓住他前两年的学习时间,我该怎么办?

甘肃天水读者 覃琴

其实,你没有必要自责。作为家长,一定要明白:一个家庭一个背景,一个孩子一个特点,必须因人而宜,因材施教。适用于一切家庭、一切家长、一切孩子的“绝招”肯定是没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只有明白了这些道理,家长才能够把握好早期教育的方向和方法,走出早期教育的误区,陪伴孩子度过快乐的童年,为孩子漫长的人生征程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过早地灌输书本知识,孩子往往都是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这样一来,势必会扰乱今后正常的学习。你想想,全世界的小学都是6、7岁上学,最早也是5岁半上学,为什么都定在这个时间?说明人只有到了这个时期,才能学习间接经验,才能掌握理性知识,再早了就不行。也许个别人可以,但多数都是不行的。

对早期教育的理解范文第2篇

误区1:

早期教育等于早期智力开发

智力开发非常重要,在婴幼儿早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早期教育”这个概念,不应只是智力开发,应该涵盖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美育以及最重要的――养成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质、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道德基础。为此,我特别提出一个培养目标,那就是:培养“健美、聪慧、性格品质好的创造型人才幼苗。”

提醒各位父母千万不要以牺牲孩子社会性为代价,关起门来搞智力开发,这样会错过孩子的习惯、性格培养的最佳时期,得不偿失。

误区2:

过早定向

所谓过早定向,就是父母武断地认为自己的孩子长大应成为钢琴家、画家、歌唱家等等,过早地为孩子定向培养。

在0~3岁的婴幼儿时期,教育内容不是从技能、技巧方面下功夫,而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基础。一个孩子的基础打好了,学什么都快。如果太早拔苗助长,反而会害了孩子。为此,我建议父母记住一个十六字方针:“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多方培养、因材施教。”

误区3:

早慧早夭

有老人说:“你不要教我的孙子,小孩子太早聪明了,会短命的!”我原以为这只是老一代人的个别偏见,等到我有一次与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妈妈交流时,居然也听到关于早慧影响健康的高论,这时我才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事实上,从实际调查和研究来看,结论恰恰相反。有人曾统计了400多位名人的寿命,他们的平均寿命远远超过普通人。而英国著名生理学家米勒和科基利斯对用脑与健康做过长期研究,他们的结论是:用脑越早,身体越好;用脑越少,衰老越早。因此,只要科学地开发幼儿的智能,脑子会越用越聪明。

误区4:

早期教育破坏了孩子幸福的童年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不欢乐、不幸福。对于孩子来说,一件事我不想干,硬要逼我去干,我就感到不欢乐、不幸福。而早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是在游戏中进行,孩子们何乐而不为呢?更何况,孩子们的游戏和学习是不分的,他们眼睛睁开的每一秒钟,都在游戏,同时也在学习,比如搭积木,这肯定是游戏吧,但他们同时在学习,在学习构筑空间的能力。

当他觉得不好玩时,他会自我保护,东张西望,不听你的。如果你还要强加于他,他便使出第二种保护――哭闹。如果你还要坚持,他便使出“彻底保护”的“杀手锏”――他睡着了。

有些人认为:孩子幸福的童年,应该是今天到阴沟里去抓一点脏东西,明天把邻居家窗户打破,后天呆呆地看着墙上的挂钟等着睡觉。这也许是你经历的幸福童年,但不意味着就是孩子的。

误区5:

教育必先理解,孩子不理解的东西教了没用

这个观点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但对婴幼儿不适用。如果要0~3岁的孩子理解了以后再教他,那等于什么也不能做,因为他们对什么都不理解!

对早期教育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早期教育 感觉统合 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f 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in the Early Education

Abstract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 is constantly in depth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men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children's early educa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e role of the problems in 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is carried out in our early education, concluded effective way to carry out 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Key words early education; sensory integration; children

1 感觉统合的含义

感觉统合是1969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通过对脑功能的研究提出来的。爱尔丝认为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的感觉信息整合在一起反馈给大脑,大脑传递信息给身体,身体做出反应的过程。感觉统合是大脑所具备的功能,感觉统合对人的认知、动作、身心健康和适应外界环境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感觉统合就是在身体内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感官,从环境中获得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获得的,将这些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并做出适应这些信息的反应。儿童的感觉统合功能是在儿童不断成长、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的,从单纯的各种感觉到初级的感觉统合。

2 感觉统合训练的作用

(1)感觉统合训练具有组织作用。大脑在对各种刺激做出反应,下达指令的同时,还要对各种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在信息渠道的传递通畅的情况下,整体上能够相互协调,神经系统就会利用这些复杂的刺激形成认知能力。

(2)感觉统合训练具有筛选作用。刺激大脑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人脑不可能对各种刺激都做出相应的反应,感觉统合具有筛选的作用,将最有用的、最重要的信息从那些信息中筛选出来,然后大脑再对其做出反应。

(3)感觉统合训练具有保健作用。感觉统合很好的人会很容易适应环境,人就会产生一种积极、满足的情绪,这样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常常接受这种教育的人往往会积极地面对遇到的问题,具备一种良好的心态去接受即将面对的难题,开心对于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

(4)感觉统合训练具有综合作用。人的感觉是局部的,是分散的,但是外界环境往往是以整体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就需要人具备感觉统合的能力,将各种局部的分散的感觉综合起来,形成整体进行反应。

3 在早期教育中开展感觉统合训练的意义

(1)感觉统合训练有利于帮助幼儿消除因感觉统合失调而引起的心理障碍。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使得非常多的幼儿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的症状,比如说,动作笨手笨脚的、写字是东倒西歪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统合失调的症状会慢慢地改变,但是感觉统合失调引起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比如害羞、自闭、胆小、情绪不稳、人际关系淡漠等问题的出现,特别是对学习的影响,感觉统合失调的幼儿很难集中注意力,往往成绩比较差,厌学,如此恶性循环,幼儿的心理障碍将会越来越严重。而感觉统合训练是一种快乐的教育,通过游戏等手段,将恶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玩耍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带着这样的积极的情绪去游戏、去学习,从根本上解决幼儿的心理障碍问题。因此,感觉统合训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幼儿消除因感觉统合失调而引起的心理障碍。

(2)感觉统合训练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和大脑功能的不断完善。大脑是全身所有器官的指挥部,大脑是情绪、心理和人类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基础,大脑的状况意味着人的心智是否完善,大脑活动的最基本过程就是将身体的各个感觉器官中的信息分析处理,将分散的信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然后作出相应的指令,促进大脑功能的完善。由于感觉统合训练的对于大脑功能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促进大脑神经的工作,因为感觉统合训练对于幼儿智力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4 在早期教育中开展感觉统合训练出现的问题

(1)缺乏科学的计划和方法。在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之前,不能制定科学的计划和方法,只是盲目地给孩子增加或者减少幼儿的活动量,没有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适量地布置。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都很局限,应当充分地给予孩子休息和玩耍的时间,这样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2)盲目安排统一的练习。在开展感觉统合训练的过程中,不考虑幼儿之间存在的差异,盲目地安排一些统一练习。而统一的练习对于部分孩子是无法接受的,会造成幼儿无法承受的现状,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到孩子参与游戏的自信心,严重的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比如说孩子擅长唱歌却偏让其跳舞,这样非但不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反而会影响其对待处理问题时的积极性。

(3)不能正确解读感觉统合训练。对于感觉统合训练的理解不到位,只是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增加活动的难度或者加大训练的幅度,忽略细节的教育,这是不对的。无法正确地解读感觉统合训练就像是舍本逐末的教育方式,流于形式而没有实效。

5 有效开展感觉统合训练的途径

将感觉统合训练纳入早期教育,需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考虑幼儿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实施。

(1)设计生动有趣的游戏。热爱游戏是幼儿的主要特点,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游戏去激发幼儿的参与欲望,使孩子体验到感觉统合游戏的乐趣,吸引幼儿主动接受感觉统合训练。可以选择孩子喜欢的音乐配合各种感觉训练的动作,通过各种道具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2)逐渐增加游戏的难度。随着幼儿兴趣的不断加深,不断地完善游戏,提高游戏的难度。任何事情需要一个过程,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增加难度,保持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早期教育中实施感觉统合训练,一定要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的战略是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3)感觉统合训练与领域教育融合。感觉统合训练可以与健康领域的教育相融合,培养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早期教育要为感觉统合训练开展活动提供大环境;感觉统合训练需要与早期教育日常的活动联系在一起;感觉统合训练可以与早期教育的体质训练相融合。感觉统合训练可以与艺术领域教育相融合,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到美,培养幼儿通过艺术来表现自己的感情。通过幼儿训练与艺术领域相互融合,锻炼幼儿的本体感觉,培养幼儿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总之,由于早期教育非常重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幼儿的早期教育。特别是关注幼儿早期教育中的感觉统合训练。因为感觉统合训练有利于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同时还可以促进幼儿的骨骼肌肉的身体机能的发展。感觉统合训练对孩子的想象力、审美力、认识力等方面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将感觉统合训练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融入早期教育的活动中,才是起步阶段,还有许多的不足,需要研究者的不懈努力,继续研究,在长期的摸索实践中总结教育经验,同时构建符合现代社会特点的感觉统合训练,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梅.感觉统合训练对婴幼儿心理发育的观察[J].上海教育月刊,2005(3).

[2] 杨欣.感觉统合训练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2010(7).

对早期教育的理解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岁,早期教育,原则,方法

一早期教育的内涵

1.1早期教育的定义

早期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教育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婴儿各方面的发育,而不是字面意义上对婴儿的提前教育。早期教育的主体不单单是指婴儿,其更需要养育者(父母)与教育者的参与。

1.2早期教育的内容

从早期教育的定义可以看出,其内容不是提前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更好更健康地成长。对于婴儿教育并不需要采用特别完整而正规的教材,它需要的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与外界互动的活动。

二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婴儿期是人身心发展的第一飞跃期,在0~3岁期间,婴儿的神经系统、语言、感知动作、情绪和社会化都有质的发展。在早期教育中,父母的处事态度、社交技能、聪明智慧、情感风格和人格力量都融化在婴儿的每日接触之中,也都在“无声”地熏陶着他们,给婴儿洁白的心灵世界涂上某种基调。

三早期教育的原则

3.1情感化

0~1岁是母婴依恋的关键期,依恋是一种积极的、充满热情的相互关系。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强化着这种情感上的联结。如果婴儿早期缺乏关心、,就很难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影响他们认知与社会性的发展。

在早期教育中,特别是父母,他们需要用感情作为载体来教育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进孩子的内心。当爱的教育能够充满在孩子的身边,孩子也能习得一些良好的品质。

3.2主动性

依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1~3岁为儿童早期阶段,这个阶段的婴儿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这时的婴儿除了养成适宜的大小便习惯外,他们已不满足于狭窄的空间活动,而是渴望探索外面的世界。

在这段期间,父母要特别注意对婴儿的态度,一方面要把婴儿看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给予他们适当的自由,另一方面也要仔细观察和帮助他们塑造宽容和自尊的性格。婴儿不是父母的玩偶或宠物,他们是有思想、有生命力并且不断发展的人,父母要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并帮助婴儿发挥主动性,促进其身心发展。

3.3社会化

教育是一种将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活动。而在0~3岁,婴儿已经开始出现社会化的发展,婴儿通过自身与外界环境的接触,自身的社会经验也在增长。这里的增长是以成长作为中介来获得的,父母在此阶段应该正确引导他们,使婴儿习得亲社会行为。

四早期教育的方法

4.1身教重于言教

0~3岁的婴儿对于语言的理解有限,他们获得信息最大的来源主要是观察与模仿。虽然婴儿对于他们看见的景象还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却都将所看到的一些行为印入脑海,并可能进行模仿。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礼仪,其实并不需要特意教授,平日成人的行为就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年幼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将来一生都是受益匪浅。

4.2爱的教育

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身上的爱实在是太沉重了。不少孩子因为溺爱,而养成了不良的习惯,甚至是性格的缺陷。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全家都必须围绕着他转,成人的溺爱让他们成为了温室中的花朵。爱,不是溺爱,而是一种正确的教育态度。父母正确的爱是为了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4.3适当的锻炼

婴儿出生后,他们个方面都在迅速发展,首先是躯体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运动能力的发展是为了思维发展作铺垫。在婴儿初期,可以让婴儿多游泳,也可以伴随音乐,给孩子做一些肢体锻炼,适宜的锻炼有利于婴儿智力、思维的开发。

参考文献

对早期教育的理解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从全儿教育协会(NAEYC)颁布的《幼儿教师职业准备标准》出发来分析和探讨对我国制定相关标准所带来的经验和启发。笔者认为在制定我国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时需要体现入职前阶段的专业标准要求;倾听各界的声音尤其是一线教师的反馈以及体现出幼儿教师的专业独特性和时代性。

关键词:职业准备标准;全儿教育协会;幼儿教师职业准入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分权制国家,在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制定上,呈现国家和州不同层面的特点。国家层面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一般是由全国性的教育专业组织研究起草,其内容较为权威、笼统,为州层面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引领了方向。其中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两个专业机构分别是美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和全儿教育协会(NAEYC),它们于2010年起草的《优秀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和2009年修订的《幼儿教师职业准备标准》从国家层面分别对“优秀幼儿教师”和“职前幼儿教师”的专业标准作了全面而清晰的界定。本文拟从全儿教育协会(NAEYC)颁布的《幼儿教师职业准备标准》出发来分析和探讨对我国制定相关标准所带来的经验和启发。

一、《幼儿教师职业准备标准》制定的背景

全儿教育协会(NAEYC)成立于1926年,其前身是美国保育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Nursery Education)。1929年该组织出版了《幼儿教育的最低要求》(Minimum Essentials for Nursery School Education),开创了美国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先河。自20世纪60年代初更名为全儿教育协会(NAEYC)后,渐渐发展成为了世界上研究幼儿最大的组织机构,大约有80000个组织成员,拥有来自不同地方、州和区域的300多个分支机构。协会的宗旨是促进所有儿童的健康发展,尤其注重0到8岁幼儿的教育质量。全儿教育协会(NAEYC)一直致力于为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制定幼儿教师职业准备标准,从1982年的《4~5 年幼儿教师教育计划指南》和1985年的《副学士学位(大专文凭)授予机构中的幼儿教育计划指南》到1991年的高级学位计划标准,再到1999~2003 年间的副学士学位(大专文凭)计划、初级许可证计划和高级学位计划,并于1996 年、2001~2003年和2009年间,先后对1985年的幼儿教师教育计划指南进行了三次修订,[1]最后形成了2009年第三次修订版的《幼儿教师职业准备标准》。

二、《幼儿教师职业准备标准》的内容

《幼儿教师职业准备标准》的基本结构由“标准”的研制目标、历史发展、核心概念及主要内容组成。全文总计6条核心标准,每条标准下包含 3~5 个关键要素(用以阐明此条标准最重要的特征,强调学生应知应做的内容)和支持性诠释(说明该标准重要的原因)。这6条标准对幼儿教师入职前需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和能力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具体内容如下。

1.能够促进儿童的发展和学习

早期教育学位方案的学生应该具有儿童发展的基础知识,能够基于他们对儿童特点、需要以及对儿童发展和学习多种交互性影响的理解,为每个儿童创造健康、尊重、支持和有挑战性的环境。

2.能够构建与家庭和社区的良好关系

早期教育学位方案中的学生应该知道成功的早期教育取决于他们与儿童的家庭、社区之间的合作。他们了解、体会并且重视儿童家庭与社区环境的复杂性的特点及其重要性,并将这种理解用于创造尊重、相互呼应的关系,从而支持家庭并能够让家庭参与到其子女的学习和发展中来。

3.能够观察、记录和评价,以支持儿童和家庭的发展

早期教育学位方案中的学生理解观察、记录儿童及其他对儿童的评价方式是所有早期专家实践的核心。他们知道、理解评价的目的、益处及如何评价。他们能够知道并且负责的使用系统化的观察、记录以及其他有效的评价策略,与家庭及社区一起,对每位儿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4.运用适宜、有效的方法联系儿童和家庭

早期教育学位方案中的学生理解教儿童和向儿童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根据儿童的年龄、性格和教学发生的环境在细节上存在很多差别。他们能够理解、使用与儿童及其家庭的积极关系和支持性的互动,作为他们工作的基础。学生们了解、明白并能够使用广泛的发展适宜性方法、教学策略以及工具建立与儿童及家庭的连结,并且积极的影响每个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5.运用内容知识建构有意义的课程

早期教育学位方案中的学生将他们关于学科的知识用于设计、实施和评价那些能够促进每个儿童积极的学习与发展的经验当中。学生们理解早教课程中的各个发展领域和学科(内容)的重要性,他们了解关键概念、调查工具和内容领域(包括学科)的结构,并能找到能够加深自身理解的资源。学生们将他们自己的知识及其他资源用于设计、实施和评价有意义的、具有一定难度的课程,从而促进每个幼儿在身心发展和学习上的全面发展。

6.成为一名专业人员

早期教育学位方案中的学生认同自己为早期教育专业的一员并且以此作为行为的依据。他们能够了解和使用道德规范及与早期教育实践相关的其他专业发展标准。他们是持续性、合作型的学习者,具有对自身工作的反思性、批判性的见地,整合对多种资源的知识做出明智的决定。他们是有效教学实践和政策的倡

导者。

NAEYC制定的标准包括三个级别:

1)副学士学位(associate degree)标准;

2)初职证书标准;

3)硕士和博士学位标准(高级证书标准)。

这三个级别的人员所需满足的条件有所区别。在副学士学位标准水平,毕业生需具有必要的技术性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够有效胜任日常的幼儿活动;本科水平的毕业生需要具有应用和分析核心知识的能力以及为儿童个体、群体系统规划和开发课程的能力;硕士毕业生需要具有更高的分析、完善核心知识的能力与评价、应用研究改进实践的能力;博士水平的毕业生需要具有进行调查和研究实践的能力,从而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并影响整个教育体系的变革。在每一个级别,这些专业人员都需要参与有利于其持续专业发展的反思性实践,并且成为改进儿童、家庭、幼儿教育专业状况的政策拥护者。

三、对我国幼儿教师职业准入的启示

(一)应体现入职前阶段的专业标准要求

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师的专业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制定的标准也应该考虑这些因素,美国幼儿教师专业标准针对准教师、新任教师和优秀教师开发了不同的标准,虽然我国目前也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但并没有考虑到不同阶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美国的幼儿教育专家莉莲・凯茨(Lilian.G.Katz)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划分为新手(求生)阶段、巩固阶段、更新阶段和成熟阶段,国内一些学者也对幼儿教师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因此可以根据己制定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结合现有相关成果,进一步细化并形成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专业标准,或者对各个阶段的不同要求进行具体的界定和说明。

(二)应倾听各界的声音尤其是一线教师的反馈

我国有学者指出,标准的制定主体应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5]美国幼儿教师职业准备标准是由教师制定(by)、与教师一起制定(with)并且是为了教师(for)而制定的标准,参与标准制定的人员来自获得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学位的早期教育机构成员,美国幼儿教育协会、副学士授予机构的早期教育工作者和全美婴幼儿教师协会的成员,以及在全美教师教育认可委员会和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早期副学士学位认证系统中使用该标准的成员。在广泛的讨论之后,商定讨论稿,然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意见征集与意见反馈,最后才定稿,可见其制定过程的民主性。因此,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的制定应当包括一线教师、学前教育领域专家、政策制定者和其他的专家学者,尤其是一线教师,他们直接面对幼儿园的教学实践,对当前幼儿教师的现状和问题有着最直观的理解。

(三)标准内容应体现出幼儿教师的专业独特性和时代性

美国幼儿教师职业准备标准的内容涵盖了幼儿教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的掌握与理解;对有意义的早期教育课程的构建;对有效教学策略的运用;与家庭、社区建立支持性的合作关系;成为一名反思性实践性专业者,体现出对幼儿教师在知识、能力与伦理等方面并重的要求,同时也极大地凸显了幼儿教师的专业独特性。此外,美国幼儿教师职业准备标准中所谈到的“每一个幼儿”包括发展迟缓或低能的孩子、聪慧有能力的孩子、不同家庭文化和语言的孩子、来自不同社会经济群体的孩子、具有不同学习方式与能力及需要的孩子,并特别强调幼儿教师职业候选者应具有为身心障碍的儿童提供服务的知识与能力,体现了当今教育改革对多样性的尊重与包容,也符合全纳教育的发展思潮;同时,它还要求幼儿教育职业候选人应具备构建儿童与社区、家庭互动关系的知识与能力, 这反映了教育一体化的要求。可见,该标准的制定顺应了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体现了一定的前瞻性。因此,我们在制定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其专业独特性和时代性,尽可能避免简单地套用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通用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三维度指标体系。由此可见,美国的幼儿教师职业准备标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学习榜样和范例。

参考文献:

[1]邵小佩. 美国幼儿教师专业准备标准述评[J]. 学前教育研究,2012,(1).

[2]张治国. 美国四大全国性教师专业标准的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 外国教育研究,2009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稻米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农业农村部

北方果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重庆中草药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