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规划工作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管理监督;规划决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为实现我党在新时期确立的奋斗目标,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1.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现状
从城乡规划体系的角度出发,城乡规划体系是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等不同层次规划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规划体系。组成规划的这些内容表面上独立自成个体,但实际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规划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能作用是国务院规划行政部门负责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地方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负责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改革开放发展至今,随着城乡规划管理制度进入到实践阶段,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成为了当前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体现,与此同时也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化特征的集中体现。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对于我国城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现阶段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城乡规划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总结下来离不开规划规划决策机制、管理职能、规划管理监督以及规划管理权限问题。下文笔者对此进行了相关论述。
2.1城乡规划决策机制不完善
经历了30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乡规划体系仍处于变革和重构时期。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成立了城市规划委员会,但形式多样,功能也不尽相同,但是存在着公众参与度低、决策个人化、决策过程不透明等诸多问题,降低了规划决策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城乡规划决策权集中被少数人所掌握,这种闭门造车式的决策因为没有公众参与,所以基础是不牢固的。而对于地方政府和规划部门而言,裁量权自由性过大,对于行政审批约束制度和监督机制是不完整,也是不完善的。作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它既是规划管理者,也是规划的决策者,规划的编制和规划实施自始至终存在于规划管理者的单方动作中。城乡规划实际工作中普通大众没有参与其中,城乡规划工作完全成了政府和专家之间的交流,所以就造成了群众缺乏对城乡规划的了解,城乡规划不能完全体现公众意愿的现象。
2.2城乡规划管理职能缺位严重
在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中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未能及时协调其他职能部门积极参与,进而造成了城乡规划管理职能缺位现象。例如: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是城乡规划体系中的一种。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目标是在省域范围内协调各城镇健康发展,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共建、各类资源共享、生态环境共保。但在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中由于缺少对政府各部门有效的协调机制,缺乏能够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权威性高的、管理手段有力的规划组织协调机构,这就造成了有些省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或者一些区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参与不足,配合不够。如此一来就造成了省级规划管理职能部门的严重缺位,市县级规划管理过程中亦是如此。
2.3.城乡规划管理缺乏有效监督
城乡规划包括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在实施过程中,无论事前监督还是事后监督不仅存在上级对下级的缺位监督,而各地方政府往往存在重规划而轻监管的现象,对监管体制不够重视,使得规划监管体制不够完善。许多地方政府并没有设立科学的多层监管体系,各管理部门之间也基本各自为政,缺乏应有的联系和沟通,使得对城乡规划的监管了解不够全面,对违反规划体制的行政部门或个人也缺乏相应的追究制度,行政纠错制度也不够健全,对群众检举的管理办法也不够重视;因此违法建设和随意修改规划的现象就屡见不鲜了。
2.4城乡规划管理权限不集中
一些城市区级政府或者开发区独立行使或变相独立规划管理权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凑着开发区热时,一些开发区借机搞所谓的封闭管理,与规划争权,搞规划特权,破坏了城市规划的有机统一性。如此一来,规划管理权限不能集中,主要还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所以就会造成规划管理失控的问题。
3.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进行规划管理体制改革任重道远。经过很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和机制体制的探究,我国已经在城市规划管理领域有了相对比较有效的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的具体策略:离不开公众参与、有赖于部门工作协调、增加规划的广度。
3.1城乡规划转变为公众参与的实践规划
城乡规划涉及到各方面主体,例如政府、开发商、公众等。他们的目标导向不同,所以对主体的利益也不尽相同。无论是主体观念还是主题思想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中要多渠道地推进公众参与,通过公众参与来保证规划成果可以从多方面反映主体的不同意愿,尽可能地避免城乡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程度的矛盾及升级。
3.2城乡规划要重视各部门利益的协调
城乡规划的综合性要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对其他职能部门职权与城乡规划之间关系的研究,要重视各个部门之间的综合利益协调,突出各部门的价值导向。除此之外,要调动各部门参与规划的积极性。一方面要主动引导,另一方面要明确职责,实现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以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统筹和综合调控作用。
3.3城乡规划要再拓宽规划广度
城乡规划过程中要注重多视角切入,这样才能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元素,从而实现拓宽城乡规划的维度。宽厚的规划思路使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建设基础性更强。城乡规划牵扯到经济、社会伦理、生态环境、空间布局等方方面面, 若规划论规划, 未免视线过于狭隘。
4.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前景
在飞速发展的当下,通过规划部门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与现阶段国情相适应的规划体制改革之路是当务之急。城市未来规划管理的展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在政府部门职能转变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都要担负起各自的责任;二是要完善规划管理组织体系和规划编制。通过对规划进行不断的总结和调整,形成系统的日常工作体系。实现规划编制和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最后要将行业的管理进行规范化的、细节化,保证规划过程中成果质量达标,促进策划管理改革工作的科学化发展。
5.结束语
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既给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带来了机遇,也给城乡管理工作带了挑战。尤其是近几年,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对于一些尚未找到有效解决方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还是应该重视并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只有实现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细节化才能推动城乡的可持续进步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伊保兴. 中国城镇化:机遇与挑战[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2):83-85.
[2] 姚昭辉,刘士杰. 关于强化城市规划分级管理机制的思考[J]. 规划师,2011(125-127).
[3] 姚昭辉. 从目前的问题到规划管理体制改革[J]. 城市规划,2013(33-35).
[4] 郭湘林. 走向多元平衡[M]. 江苏社会科学, 2010(3):103-104.
关键字:城县规划;适应性;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乡规划法》、《物权法》的实施,我国城乡工作面临着新的政策、法律、和人文环境的压力,因此,各地行政规划部门都要面临着上级领导、纪检监察部门、社会群众的质疑,例如现行的政策法规是否适合当地城乡规划现状,是否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等等。城乡规划布局的适应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法律也好,技术也罢,是否适应地区的发展建设,如何建立一个城乡规划依据的框架,始终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城乡规划布局的现代适应性问题思考
1.如何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规划”是“计划”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必然产物,这是对城乡空间资源的规划引导,而不是计划性的安排和规定。所以,城乡规划应该强调规则的制定,对已经实施的规划项目纳入工程设计反手,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项目。由此可见,城市规划的适应性主要体现与空间规划方面。进一步说,“规划”是规范的市场机制对城乡空间资源规划中的规则,是一种属性或者说是公共政策,是城乡规划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市场起到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城乡规划并并不是一种“规则”,只是单纯的工作计划,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造成城乡规划空间混乱,影响群众正常生活。
2.城乡规划不符合客观规律
城乡规划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必须要符合城乡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客观规律,城乡规划问题会迎刃而解,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城乡规划则会陷入泥潭,无法实现规划的最终目标,甚至会适得其反。当前,我国有些地方政府在城乡规划过程中为了追求政绩,不顾城乡发展的客观规律,盲目追求政绩,造成很多城乡建筑,基础设施不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群众不适应规划之后的地区生活。城乡规划在规划之初就没有考虑到适应性的问题,最终造成规划之后的种种问题至今难以解决,严重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3.老旧城区开发力度过大,不适应环境发展
很多城市的旧城区人口密集,在规划过程中,城市绿地被大量毁坏,居民居住环境质量下降。城市人流、交通、工业三废大量增加,但是城市绿色植物遭到严重破坏,致使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下降,增加了城市污染问题。
4.乡镇建设散乱,不适应城乡总体规划布局
乡镇建设是城乡规划布局的重点规划部分,但是目前很多乡镇地区建设混乱,既不利于生产,也不适合生活。乡镇公路建房随意,占用群众土地,破坏城市环境,严重影响交通运输。如果乡镇建设不适应总体城乡规划,就无法实现城乡规划的最终目标。
二、对城乡规划布局的现代适应性改革建议
城乡规划发展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城乡规划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规划是否适应当代城市发展,如果城乡规划不适应当代城市发展,对实现现代化只能起到反作用。所以,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规划是否适应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自然环境发展,居民是否适应城乡规划之后的生活等等,只有考虑到这些问题,才能提高城乡规划布局的整体水平,进而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1、区位分析,适应城乡特征
城乡规划需要考虑两方面,一方面是城市,一方面是乡镇。从城市角度来说,城乡规划局要保证城市的发展建设,在原本的基础上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美化城市环境,不能因为城乡规划忽略城市建设。从乡镇角度来说,城乡规划同样是在乡镇原有基础上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兴建公路交通,美化乡镇环境。城乡规划布局不是要乡镇居民完全放弃原来的生活,而是在原来生活的基础上,房子更美观牢固,道路更畅通,购物方便,不比耗时耗力“进城”置办物品。总体来说,地区进行城乡规划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条件,政治政策,文化发展和自然环境等综合因素,忽略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与其他方面发生冲突,影响城乡规划整体发展。
2、完善相关政策,适应当代城乡规划管理
《城乡规划法》对城乡规划控规管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明确了控规的法律地位。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必须控制好城乡规划布局的详细信息,并依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政策,加快制定和完善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只有完善相关法律,才能为城乡规划布局提供法律保障,保证城乡规划顺利进行,尽快实现规划目标,提高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水平。
3、加强城乡规划布局的灵活性,适应城市发展的可变性
用地性质确定及土地规划划分是城乡规划布局的重要内容,规划主要是在开始建设施工之前进行的,具有预见性的活动,对土地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灵活性。城乡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有些土地的使用功能不仅反映着土地使用的性质,同时还表现出一种相对兼容并处的状态。规划过程中应该根据当时的情况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允许用地性质兼容,辅以兼容比例,以此来适应城乡规划中可能存在的市场调节需求及不确定性。
4、充分利用市场调节作用,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城乡规划过程中,政府虽然有权利对土地及空间利用进行规划,但是在城乡规划中政府工作绝对不是“一刀切”。对某一地区的土地和空间进行规划利用之前,必须考虑到该地区的市场发展前景,开发建设成本和建成之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掌握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才能对土地和空间进行规划建设。政府的作用是宏观调控,掌握政治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但不能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行对土地和空间进行规划。
5、多元化发展方向,适应不同类型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是我国提出的一项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政策,但是我国地域广袤,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复杂,每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自然环境都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城乡规划布局是国家提出的一个总体发展方向,具体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还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此外,城乡发展还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不能为了实现现代化而忽略了民族风俗、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样一来,我国城乡规划布局必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总结
城乡规划是一项长期的建设性工作,其过程应该是开放的,不断翻山的过程。当前,我国城乡规划布局适应性问题比较突出,这是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要追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速度,另一方面要追求建设发展质量导致的。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城乡规划布局面临着新的挑战,相信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我国一定可以顺利实现城乡规划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 叶雷,韦柯筠,陈凯. 强制性与适应性:快速发展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初探――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 福建建筑. 2010(09)
[2] 张志斌,戴德胜. 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效性的规划编制方法探索[J]. 现代城市研究. 2007(10)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城乡规划实施管理的主要内容
1.1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城市的土地利用是城乡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是实现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土地利用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城市合理布局、环境质量和城市形态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乡规划能否顺利实施的致命点。因此,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首要任务和极其重要的内容。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参与法定的国家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对于国家确定建设的、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大、中型建设项目的选址、定点提出具体要求,使其符合城市规划,这类项目计划任务书的报批,必须附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选址意见书;二是根据法定的管理审批程序,在城市规划区内使用土地,包括临时用地进行的各类建设项目,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持国家批准的有关文件,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选址定点,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城市规划确定其用地位置和界限,提出规划设计条件,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1.2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城市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是指为了保证城市规划区的各项建设活动符合城市规划,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法定的审批程序,对于各类建设活动进行规划管理。这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一项大量性的日常管理工作,也是城市规划实施管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概括地说,城市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的具体内容就是: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城市规划区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必须持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批准文件,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申请。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规划提出具体的规划设计要求,并审查有关规划设计文件和图纸,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其建设活动的合法性。按照建设项目的类型和期限不同,城市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可以分为建筑管理、道路管理、管线管理、临时建设管理等几大类。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城市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不同的规划技术要求和审批办法。临时建设工程必须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核发临时建设工程许可证后,方可施工。
1.3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是城乡规划实施管理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内容是:充分发挥行政监督检查和群众性监督的作用,对于各项进行中的建设活动进行定期的和不定期的、严格的监督检查,及时制止和依法处理城市规划区出现的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行为,保证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贯穿在建设项目从立项、定点、用地,直到建设申请、施工、竣工验收,以及使用的全过程中。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是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法定的职能管理工作。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签署选址意见书和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乡规划,服从城乡规划管理。
1.4城乡规划实施建设活动评估报告制度的建立:一项城乡规划活动从方案运作到工程竣工验收、启用期间,时间周期比较长。在中途实施过程,可能有多次变更,打破了规划的整体性和延续性。为融合变更影响,更好地反应城乡规划落实情况,城乡规划评估报告制度的建立很有必要。城乡规划评估报告可使管理机构对各种社会利益进行再平衡。建设活动、工程设施的运作对居民利益、公共利益、社会效益、群众的认可度做出评价,向社会公示。
2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具体表现
2.1协调:深入了解各部门、行业、单位的基本情况、要求和发展前景,综合考虑、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当前建设。包括调节各种利益和解决各种有关的意见,政府各部门方案联审制度的建立,调动社会公众支持,参与城市规划管理的积极性,保证城乡规划实施。
2.2控制:分为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三阶段。事前在规划编制、方案审查、部门联审严格控制。事中在工程实施节段、进行放线管理。事后控制在于实施城乡规划评估报告制度。
2.3监督:随时监督、检查城乡规划实施情况,查看、了解建设单位是否按照城乡规划要求施工,及时纠正一切违反城乡规划和法规制度要求的行为,坚决制止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现象发生。并运用行政手段奖优罚劣,制止不正之风。
2.4服务: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也就是为各项当前建设和建设单位提供有效的服务,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所谓“超前服务”、“寓服务于管理之中”等,正说明管理也是超前服务。
2.5决策:城乡规划管理更重要的在于为城市政府提供城市发展建设的科学决策方案和意见,使城市政府拍板定案、审查批准、发号施令时心中有数,科学、正确、失误少。在城乡规划管理部门职权范围内,对建设用地、各项建设的审批、和对各个规划设计方案的确认,同样是决策的体现。
2.6公示与解释:规划成果是规划管理的法律依据,社会公众实施监督的蓝本,成果的公示尤为重要,批前与批后公示是落实规划管理一项法定程序。公众对于城乡规划活动产生的利己与利他的影响有初步了解,在管理机构及专业人士的审查与解释下,提出相应的意见和监督实施。公示程序可以落实规划,增加规划的可操作性,减少行政成本,提高社会效益。
3 建立新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
3.1严格把好规划选址关:“一书两证”中选址意见书的发放是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关,处于立项之前,也是最难的、在整个规划管理最具决定性的一关。当建设单位提交建设项目选址申请时,首先应审核该项目是否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流域规划、项目的可行性如何、与政府的政策是否基本一致这三个基本条件,再去现场踏勘,检查申报内容与现场是否一致,项目占地周边的情况是否适宜,用地范围和建筑体量以及附属配套设施如何安排管线的走向如何考虑,建设项目与道路红线距离等基本情况,然后作出是否同意这个项目选址的决定。
3.2认真把好规划设计关:(1)规划设计对于城市建设与未来发展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城市总体规划下,是否优化,如何优化规划设计等处决与城市规划设计者本身的专业水准,因此,抓好设计单位的资质审定,优化设计方案,对于提高城市整体规划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及设计者对本城市的规划发展规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抓好设计单位的市场选择,引进竞争机制,逐步放开规划设计市场,鼓励引进高资质、高等级规划设计单位参与城市基本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3)抓好方案的审核和确定。审核一般项目的设计方案,主要审核规划设计总平面图和建筑方案设计图,特别是影响主干道城市景观的项目不管大小都要严肃认真地把关,确保了城市主干道规划设计格调的一致性。
3.3 认真把好规划评审关:在规划管理中,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和成片建设项目都按照技术规范组织严格的规划设计方案评审,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要求能在规划方案中真正得到落实。
3.4做好规划公示关:城乡规划编制成果完成后,为了使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规划,可通过各种途径向政府、社会公示。编制规划成果一经公示,可提高管理透明度、阻断腐败环节、提高政府公信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方高师院校;实践教学
0 引言
国家教育部2013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原来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被拆分成两个本科专业即“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以及“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1]。在新形势下,国内众多学者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探讨[2-6],但鲜有学者从 “地方高师院校”的视角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相关研究。传统上,地方高师院校开设的专业主要是师范类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基础教育教师即中小学各科教师,但在高校转型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地方高师院校结合自身特点,逐渐开始开设非师范类专业,培养非师范类人才,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根据地方高师院校的特点,有效开展非师范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论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韶关学院为例,提出了“以国家政策为指导,培养创新应用人才;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为目标,扩展学生就业面;以地方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思路,以期为同类学校提供参考与借鉴。
1 以国家政策为指导,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明确提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7];教育部高教评估中心函[2012]22号文件明确指出,教学合格评估工作的核心内涵之一就是突出服务地方或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文),要求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在国家政策驱动下,我国将有众多高校向应用高校转型,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言时指出“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面向生产、 建设、管理等领域的需求,介于“学术性与理论型”研究人才和“职业性与技能型”岗位人才之间的一种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量急需的人才类型[8]。应用型人才应具备优良的专业素质和良好创新能力,具有基础知识丰富、实践动手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等特点。
韶关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以师范类为主),主动融入国家政策需要,学校现在办学宗旨为“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积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韶关学院于2012年招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2013年开始招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进行专业建设和发展,依托韶关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建设基础优势与办学特色,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服务区域(粤北山区)经济发展,培养“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学生通过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基本了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较好地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对中小城镇及村镇进行规划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能;大学毕业后能在地方国土管理、城乡规划、土地利用、企事业单位部门从事城乡规划、村镇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工作,也可进一步报考人文地理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2 以地方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强化实践教学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信息化特征(3S技术现在被广泛用到城乡规划各相关领域)和社会化实践特征(融合了地理科学、城乡规划学、园林学、建筑学、生态学等学科知识)非常强的学科,地方高校由于办学经费、师资力量的影响,很难在这些方面达到完美,更多地要借助社会力量进行实践教学。韶关学院积极与韶关当地的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如韶关市规划局、韶关市旅游局、韶关市规划设计院、韶关市测绘院等进行沟通和协调,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校地”、“校企”合作氛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可以在这些单位进行长期或短期的专业实习、实践,并得到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为以后迈入社会奠定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提高了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3 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为目标,扩展学生就业面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校特别是普通高校和地方高校近年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与年俱增,多数专业的毕业生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就业压力大、就业难成为了当下毕业生乃至整个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9]。用人单位为了减少培训成本,需要的是“招之即用”的人才,其看重的不仅是毕业生理论课程成绩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践应用能力。
相对于“985”高校和“211”高校,地方高校的毕业生较难得到相关行业的认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在市场竞争中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地方高校的职前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宗旨,“以提高就业能力,提升就业质量”为目标,针对市场需要,面向地方和行业经济特点,在实践教学中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第一,加强基本功的实践。如针对城乡规划中较多的会涉及到相关制图软件的应用,开设了多门制图软件应用课程如CAD、ARCGIS等,在手工绘图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第二,让学生积极参与相关项目的实操。一方面,根据韶关学院与韶关各县市政府部门签订的“校地”战略合作协议,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相关规划项目如旅游规划、主题公园规划等的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图件制作、文本整理等工作;另一方面,韶关学院积极与韶关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如城乡规划设计院、丹霞山投资经营有限公司等等进行“校企”合作,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解决了这些企业某种程度上的人手不足问题,实现了彼此间的“双赢”。第三,结合师范高校的特点,提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师范能力。韶关学院是传统的师范类高校,师范生占了很大部分的比重,对于有意愿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他们可与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学生同修教育学、心理学、地理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课程,可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2011TJK351);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5年);韶关学院教学改革项目(SYJY20151652)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34-139.
[2]李渊,束良勇,舒永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亚太教育,2016(8):101-102.
[3]杨莉,康国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1):90-93.
[4]吴亚琪,朱恺军,陆张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2):44-45.
[5]⒏桓.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6):165-167.
[6]杨立国,邹君,邓昕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5):71-72,75.
[7]邢亚林.大众化背景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3(20):32-33.
[8]朱梦冰,刘晶如,杨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7):186-189.
[9]甘金明.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J].梧州学院学报,2013,23(1):1-4.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重要作用;发展现状;具体应用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城市”工程的普遍开展,作为“数字城市”工程的核心技术,GIS可普遍应用于城市规划实践的各方面。GIS具有反映地理空间关系及综合、统计各种空间和属性数据的能力,为地理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开发提供了先进技术手段,它的普遍应用将使城市规划工作走上自动化、科学化的道路。
一、GIS应用于城市规划的必然性
(一)城市化的进程对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使世界的经济、社会和人口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包括环境污染、耕地减少、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加大了城乡规划的工作量,传统的城市的运作方式已跟不上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步伐,城乡规划面临严峻挑战,如何用更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城市进行规划和管理,GIS技术就能满足这种科学管理方式,它保证了空间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准确反映了城市的现状与发展。
(二)随着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数据增长加快,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已不能适应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集聚中心,它传递的信息包括地理、资源、环境、人口等方方面面,多层次和多样化数据反映着城市现状和变迁,并处于不断的更新变化中。传统方法不能有效的利用、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而GIS技术可以实现支持处理、分析和有效存储海量数据,并利用遥感技术对数据进行及时更新。
(三)城市规划管理高质量和高效率的要求。城乡规划的任务是对城市建设的经济和环境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作出决策。传统的规划管理由于人力、时间所限,常以常规分析方法对城市空间作定性处理,这样很难对数据进行充分地分析。GIS技术能客观的、科学的对城市相关的各类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运用各种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城乡规划相应的数学模型,辅助城乡规划和管理。
二、GIS应用于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一)GIS使城市规划更为直观和理性
地理信息数据包括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通过对道路、建筑、人口等相关信息的查询,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了直观的规划资料。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以地理空间数据及城市发展现状为基础,通过开展基础地形图数据的测绘、入库与动态更新,建立城乡规划信息系统,实现城乡规划管理的科学化与智能化。在规划最终成果的制作阶段,提供基于GIS标准的规划成果数字产品,使规划管理部门可以得到直接为GIS系统所接受的规划成果,方便规划管理部门更好地利用GIS技术优势,为城市建设与规划管理实现办公自动化服务。
(二)GIS具有数据存储管理和海量分析功能
GIS具有强大的图形操作功能,支持土地集成化管理,对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及土地权属界线信息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并支持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使城乡规划更具科学性和透明性。GIS在各地规划审批中的应用较多。例如通过数字化制图后,将海量空间信息以数据库形式存储,利用GIS技术搭建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和图形绘制系统,支持规划业务审批,存储业务审批图文信息;利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在建设项目报建时,通过申请卡,记录到属性数据库中,制作数字化地形图景,并对建设工程规划进行准确定位,进行规划审批工作;将适时更新的影像图叠加上基础地形数据,开展现状地图的绘制,进而开展土地利用的调查分析等。
(三)GIS对城市规划有辅助决策的作用
利用各种基础数据资料,基于GIS环境的空间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为各类规划编制的条件分析、方案制定与评价选择提供空间分析支持和决策辅助。GIS可以辅助规划师,通过对规划方案的模拟、规划方案的选择、规划方案的评估等进行辅助决策支持。利用GIS有效的管理空间数据,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以确定商业中心位置,并根据分析数据进行潜在市场的分析。GIS对城乡规划的动态调整提供技术支持,GIS可以对城乡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和反馈,以对规划方案进行调整。例如,对旧城区进行改造时,GIS可以对总建筑物层数、退进变化的高精度三维地理模型进行总量的调查,进而开展拆迁分析,预估拆迁工作量;将GIS利用在城市交通管理信息系统中,统计分析包括城市道路红线位置、主干道车辆流量、人行道上流量等具体内容,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有效信息。
三、GIS应用于城市规划的发展现状
(一)系统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
各级政府的规划部门为了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提高规划实施管理的先进性纷纷着手建立自己的规划与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而且各个城市的系统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很多城市的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都是“一对一”式开发,一个城市做一套系统,一方面造成系统没有稳定成熟的推广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大量的劳动都花在了枯燥、重复率高的工作上,造成极大浪费。
(二)缺乏灵活性
目前在我国许多城市己经建立一些图文一体化应用系统,然而这些系统对业务流程的控制往往缺乏灵活性,系统组织机构的改变和业务流程的调整将导致大量的程序维护工作,即系统缺乏一定的柔性,难以适应业务流程调整的需要。因此要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引入工作流的概念。
(三)没有统一的标准与规范
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建设中缺乏必要的标准和规范,对于数据的录入各地方规划部门都有地方标准,但是各个地方的标准不统一,造成一个地区的信息和其它地区不能够共享。因此有必要制定行业GIS工程标准与规范,就GIS的数据库建设作出明确的规定,用以指导系统建设。
四、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城市规划与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规划与管理的范围不断扩大,依赖的信息涵盖了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些信息涉及面广、信息量大,传统的手工作业和分析手段远远不能满足城市规划与管理的要求。而GIS技术能把现实世界中对象的空间位置和相关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用户对空间信息管理的要求,并借助其特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表达,进行各种辅助决策。
(一)GIS在建设项目审批中的应用
城市规划与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是规划局业务科室中日常工作量较大的工作,传统的手工建设项目审批存在计算精度差、审批周期长、规划图纸不易保存、数据规范性差等诸多缺点。把GIS技术引入到建设项目的审批中来,可以优化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加大项目审核的深度、提高规划与管理审查的质量、增加审批的公开透明度。而且把GIS应用于建设项目的审批作为一种全新的规划与管理审批模式,符合电子政务推进的客观要求,业务部门应用基于GIS的规划与管理系统,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实现城市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图形数据采集和更新工作,从而建立审批一建库一体化的规划成果信息库动态更新机制。
(二)GIS在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以工程项目为主线,整合规划部门各科室与项目相关的文字信息、图形信息、空间信息等,构建城市规划与管理项目信息库。实现地上、地下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信息的数字化全覆盖,充分发挥GIS与RS、GPS集成的优势,形成基于一张图模式的信息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