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区;社区文化;社区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47-02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和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把“搞好社区文化”作为诸种特色文化之首向全党提出,强调“繁荣社区文化,是新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特别是城市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此后,社区文化建设在我国日益得到重视和发展。社区图书馆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丰富和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提升社区精神文明,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社区、社区文化和社区图书馆

1、社区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包括三个要素:一是特定的地理空间,包括村落、乡镇和城市;二是生活在其中的一群人,包括人口的数量、观念、素质、密度等;三是各种社会性活动,包括个体间的认同、相互关系及经济与文化活动等。社区具有满足成员生活需求、社会化、社会参与和互助、社会控制等功能。

2、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指通行于一个地域范围内的特定文化现象,包括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结构、信仰结构和行为规范结构,如追求、期望、价值观、、风俗、道德、法律等方面。社区文化是在社区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创造出来的,它深深积淀着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语言和特定象征等。社区文化除了具有一般社会文化所具有的普遍特征外,它还有地域性、群众性、多样性、开放性等其自身的特点。

3、社区图书馆

社区图书馆是指建立在社区内,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通过对文献信息及其他来源的信息进行选择、搜集、加工、组织,并提供社区居民使用的文化教育机构和社区信息交流中心。

社区图书馆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它要与社区内其他文化设施一起,向社区内所有居民开放,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

二、社区文化建设呼唤社区图书馆

社区图书馆是社会进步和居民文化信息需求的产物,是社区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发展社区图书馆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

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文化的重要文化设施之一,无论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传递科学信息方面,还是在进行社会教育等方面已经或正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如美国早在1925 年就制定了《图书馆法》,其主要内容有:各级政府要建立图书馆。依照《图书馆法》,社区是美国最基层的行政部门,按各级政府要建图书馆的要求,建立社区图书馆是依法办事,是每一级政府必办的一件事情。《图书馆法》的明确规定,为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日本政府于1977 年颁布了“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定居圈方案”是该计划的核心内容,在力求建设自然环境的同时,让居民充分享受文化生活,并提出居民徒步20 分钟之内必须有一个图书馆。新加坡政府颁布的《社区住宅规划》中规定,在每个社区必须建立图书馆及医疗、体育设施。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发展建设实践证明,社区图书馆与社区公民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全民素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社区图书馆是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图书馆的一种特殊类型,它具有图书馆的属性,也具有社区的特征。社区图书馆以其特有的功能,担负着社区文化建设和教育培养市民的重任,是居民“身边的学校”,是社区文化的标志,因而成为社区文化教育中心,在促进社区文化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图书馆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居民营造一片文化休闲天地,成为社区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社区图书馆是社区内各种信息的集散地,它在给居民提供学习、阅读、文化休闲的同时,更是传播文献信息的信息港,为居民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因此,建设并完善社区图书馆是社区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

2、社区图书馆与社区文化建设不可分割

图书馆是随着社会的需要而发生和发展的。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设施,一个为公众提供文献资料的社会机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图书馆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社区图书馆与社区文化建设不可分离的关系。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前沿阵地的社区图书馆,是整个图书馆网络中的节点和终端,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区的切入点和催化剂。社区图书馆的存在和发展要处于一定的环境中,其中与社区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社区环境是社区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区图书馆要正常地开展活动,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和服务功能的作用,就要依托社区、融入并服务社区文化,得到社区居民的理解、信赖、支持和合作。在社区内大力发展图书馆,开展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融入社会,参与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和发展社区服务的重要切入点,同时,图书馆也可在实践中协调好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促进图书馆自身的发展。

三、社区图书馆能够有力促进社区文化建设

1、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图书馆是人类文化知识的宝库,好的书籍对人生的轨迹有很大的影响。社区图书馆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读者,以优秀的作品塑造读者”的主要场所,它用先进文化满足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用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从而激励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自我教育,增强自觉抵制和消除愚昧、落后、腐朽文化的影响,培育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品位,提高社区居民的精神境界,保证了先进文化的健康发展。

2、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现代化设备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人们在图书馆有了更多的选择。图书馆拥有的丰富的馆藏,不仅满足读者借阅传统印刷型文献,还可以借到各种电子音像制品;不仅可以在电子阅览室进行网络学习和娱乐,还能享受到优雅宁静的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些都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3、为社区文化建设传递实用信息

社区图书馆担负着沟通社会组织和社区成员的任务。它利用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不仅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一般的知识信息,还能针对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大力拓展其信息开发职能,调整搜集整理信息的方向,提供各种有针对性的实用信息,如生活信息、经济信息、技术信息以及人才信息等等,大到国际形势、下岗就业,小到市场物价、柴米油盐、医疗旅游、升学指南等信息,以及当地政府的工作报告、政策法规、当地事件的记录、居民的名册等,帮助人们利用信息来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

4、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社会教育的场所

作为信息集散地的图书馆,就是以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向人们提供作为义务教育之延伸的终身教育的课堂为目标的。社区图书馆是社区居民更新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养的终身受益的学校,其大门向公众敞开。利用图书馆是公民实现受教育权的方式之一。社区图书馆因地制宜发挥素质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职能,如开展读书活动、举行社会热点问题报告会、科普知识讲座、专题讨论等。利用便利条件来满足社区居民对新技能、新知识的追求。同时,为少年儿童开展课外阅读和辅导活动,成为他们的第二课堂;为中青年及待业者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专业知识更新教育,使之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再学习机会,开展诸如书画讲座之类的特色服务。

5、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休闲、娱乐的场地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范文第2篇

抓好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意义重大

社区文化是社区文明程度的象征,是社区发展的灵魂,社区文化在社区中的反映,也是居民在社区各种精神、文化生活的反映。社区的发展程度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直接影响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社区文化以社区为依托,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宗旨,发挥文化工作教育、知识、娱乐的功能,使人们从亲身参与中受到启示、获取知识、提高全民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推动两个文明建设。

杭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作为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在文化强省建设进程中担负着光荣的使命和重大责任,必须顺应科学发展新要求,把握文化发展新趋势,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构筑城市发展新优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入推进文化名城、文化强市建设,努力在文化强省建设中继续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头作用,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这也要求我们必须从社区这一基层前沿来抓实抓好文化建设。

发挥文化馆引领作用,社区文化活动成绩斐然

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文化部对如何加强社区文化工作也曾多次发文并作出具体部署,要求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及文化事业单位要认真落实各种措施,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2008年8月,杭州市文化馆牵头创建了杭州群众文化网()由主网站和13个区县(市)子网站构成,于2009年起正式运行。具有信息服务和文化演出配送两大功能。为广大群众查询文化信息、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

2008年,首先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设置了首批198个群文配送基层服务点,每个服务点的联系人为各乡镇街道的文化干部。首批服务点的设置,使群文配送服务能够覆盖本市的所有区域。2009年,在198个乡镇街道服务点的基础上,将服务点继续往基层推进,以六个老城区为对象,设立了100个社区一级的基层服务点,2010年,又以余杭、萧山两区和五县(市)为范围,再次新增100个社区基层服务点;与此同时,我们还针对驻杭部队、外来务工人员、残疾人、老人、青少年等特殊人群,设立了一些单位服务点,努力使有限的群文服务资源,能够辐射到更多的服务对象中去。2010年群文配送服务真正做到了全市域覆盖。

开展网上群文配送,必须拥有一定的服务资源,作为市级群众文化事业单位的杭州市文化馆本身相对有限的服务资源受到了限制。杭州市文广新局的领导给出了二个办法,一是将部分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专项采购资金投入到一服务项目中,二是打破以往条块分割的群文工作格局,加强整合,充分发挥全市群众文化存量资源的利用率。

下城区不断探索社区文化创新模式,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一直走在全市前列。在71个社区中,社区示范图书阅览室的覆盖率达到70%以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达50%以上,新建6个体育健身(苑)点,使全区体育健身(苑)点共达到111个,其中园林式健身苑5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城区积极发挥杭州武林广场、西湖文化广场、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广场的区域优势,广泛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最广泛、最便利、最贴近的群众文化产品服务。

上城区构筑社区文化网络。所属60余个社区开展了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居民自行组织参与“社区风情湖滨文化艺术节”,充分展示了湖滨地区的文化积淀和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

西湖区将廉政宣传教育融入社区文化

拱墅区结合各社区自身优势和特点,培育出一批社区文化精品亮点:拱宸桥街道蚕花社区文化示范点,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是杭州城北地区最大的社区居民活动中心。该中心内部功能齐全。省长吕祖善等领导考察后也已予以充分肯定。湖墅街道珠儿潭社区推出涉外观光型示范文化活动点。米市巷街道半道红社区依托杭州收藏品市场,精心打造社区收藏文化特色。在各社区文化示范点的引领下,拱墅各社区、行政村有90%以上建立了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全区有230余支各式文艺团队活跃在基层,“健康快乐、共享文化”的理念正通过社区文化、庭园文化、楼道文化、家庭文化延伸到千家万户,对构筑“和谐拱墅、建设秀美拱墅”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江干区各社区也利用有限资源,凸现社区文化特色,扩大宣传阵地。天仙社区的“墙文化”以《天仙配》——孝感动天美丽传说为载体。机场路改造后一条绘满闸弄口历史故事的“文化墙”亮相机场路一巷。营造了社区深厚的人文环境。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广西巴马;民族文化;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1-0125-04

从文化的角度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化被称为旅游的灵魂。因此,在发展国际旅游区过程中,民族文化将是最具生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因素之一。2013年,广西开始实施“旅游兴桂”战略,以巴马瑶族自治县为核心的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以下简称“长寿养生旅游区”),被正式列为全区重点打造的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其行政区划包括河池市辖区的东兰、巴马、凤山、大化、都安、天峨等六县(自治县)。该区域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民族风情淳朴浓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富集且品位高。如何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的价值,丰富该区域民族文化的内涵,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是建设好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的关键。

一、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的民族文化特点

长寿养生旅游区的民族文化主要包含民族节庆文化、民居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医药文化以及民族体育文化等等。

(一)民族节庆文化丰富多彩。该区域的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形成了很多独特的民俗节日文化,影响较大的有:一是布努瑶的“祝著节”。每逢农历五月二十九这一天,都安、大化、东兰、巴马一带的瑶族就会过“祝著节”,也叫“达努节”,以此祭祀他们的祖神密洛陀,不忘密洛陀创世功绩。节日期间,布努瑶的族人便聚集在预定的场地一起跳铜鼓舞,斗鸡射箭,打陀螺,笑酒等。丰富多彩的文娱节目包含唱歌、点大炮、武术等等,欣赏性很强。二是壮族的蚂[虫另]节。在东兰、天峨一带流传着久负盛名的蚂[虫另]文化。传统的蚂[虫另]节从正月初一开始,历时各地不一,有五至七天,有的长达一个月。节日活动程序有找蚂[虫另]、游蚂[虫另]、祭蚂[虫另]、葬蚂[虫另],期间伴有跳蚂[虫另]舞、农事生产舞蹈表演、赛铜鼓、对山歌等等,节目丰富多彩,场面热闹非凡。蚂[虫另]节方式之隆重、规模之盛大、时间之长久、形式之独特,在中国少数民族节日活动中非常罕见。2006年6月,河池的壮族蚂[虫另]节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是壮族铜鼓习俗。壮族铜鼓习俗主要流行于东兰、天峨、巴马等一带的壮族村寨,主要内容包含使用铜鼓、收藏铜鼓和使用铜鼓进行演奏、演绎。壮族铜鼓习俗世代相传,薪火不断。“广西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项目于2003年被国家文化部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10个试点项目之一。“壮族铜鼓习俗”于2006年6月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是壮族“三月三”风情。壮族的“三月三”节日是长寿养生旅游区最具风情的节日之一,每年“三月三”期间,壮族男女青年穿着民族盛装自然聚集在一起,以歌交友,以歌传情,歌声曼妙,风情卓然,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二)长寿孝道文化悠久淳厚。长寿养生文化旅游区的长寿文化源远流长,清光绪皇帝钦命广西提督为那桃乡平林村邓诚才题赠“惟仁者寿”匾牌等,都是长寿文化的缩影。当前,这些长寿文化对后人的孝道行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意义,得到当地百姓的借鉴和传承。在长寿养生旅游区域,壮族、瑶族、汉族等自古以来流传有“补粮续寿”的祈寿民俗,目的是子女晚辈为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祈求健康长寿。人上了年纪,生理官能衰减,免疫力下降,病痛增加,导致老人出现自己一生的“粮食”就要吃完的心理压力。为了安抚老人,子女就会在老人生日或者是选定的良辰吉日,张罗为老人“补粮”,然后四面八方的亲戚就会从各家带上粮食参加“补粮”仪式,让老人的粮食不断增加,表示其寿命因此不断增加,从而让老人消除心理压力。现在这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改进,体现出各民族尊老爱幼的道德风尚,是民族民俗文化与精神生活和谐相融的体现,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当前,这种孝道文化,已得到外界的高度关注,形成了其独特的影响。

(三)民族民居文化个性突出。在当前全世界兴起“民宿”旅游热潮之际,独特的民居建筑,使长寿养生旅游区完全具备了发展民宿旅游的条件。在长寿养生旅游区内,最具代表性和影响较大的民族村寨有巴马的巴根瑶寨、凤山的梦娥瑶寨、大化的“天下第一弄”甘房瑶寨等等。巴根瑶寨位于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北部的东山乡,民族建筑风格保存较好。2010年2月13日(大年初一),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来到巴根瑶寨,在具有鲜明瑶族风格的圆形铜鼓楼里,与大家一起敲铜鼓。村寨的浓郁风情和村民的热情洋溢,让总理在喜悦中提笔写下“山青水秀生态美,人杰地灵气象新”的对联,表达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美好愿望。如果将巴根瑶寨、梦娥瑶寨、甘房瑶寨和弄歪瑶寨等民族韵味浓厚、民族特色鲜明的民族村寨,配上奇妙的民俗风情表演,必将使整个村寨的吸引力得到倍增,成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一扇重要窗口,吸引更多的游客观光、驻足。

(四)民族服饰文化工艺精湛。编撰于道光八年的《庆远府志》记载:“壮女作土锦,以棉为经,以五色绒为纬,纵横绣错,华美而坚”。“东兰壮女能作花巾,或花草或人物,或鸟兽或字,巧者折而数之,配以机轴,织成宛然”[1]。所以,该区域的民族服饰既有悠久的传统,又有灵巧的技艺,弥足珍贵。除了壮锦、刺绣和壮族服饰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深远的影响之外,番瑶、蓝靛瑶的服饰也是全国少数民族服饰百花园中的绚丽瑰宝。尤其是巴马番瑶的刺绣精品“哈西”(意为五彩米星额头案的锦带),图案绚丽灿烂、式样独具匠心、工艺精湛绝美,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1995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姜春云到巴马视察时,寿乡姑娘就手捧圣洁的“哈西”敬献姜副总理和随行人员,得到了很高赞誉。另一方面,该区域的民族手工制造引人注目。除了铜鼓铸造具有悠久的历史外,都安的藤编工艺,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工艺品牌。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壮、瑶等民族,自古以来,利用大石山区盛产的竹、藤、草、芒等有韧性的特点,编织成栩栩如生的猫、猪、羊、牛等名目繁多的民族工艺品。如今,这些融欣赏、实用、收藏于一体的工艺品,远销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民族饮食文化特色鲜明。在长寿养生旅游区,饮食养生文化历史悠久,习俗多样,特色鲜明,并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当地一项重要产业。该区域各民族在饮食习俗方面具有多样性。长寿养生旅游区各区域、各民族的饮食习惯,通过千百年来的演变,已形成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饮食习俗。而且,在饮食口味上具有原生态性。唐朝刘恂《岭表录异》早已记述过岭南各民族有用羊、鸡、猪等连骨熬制的鲜美浓汤。后来,《庆远府志》记载:“瑶人常以牛羊肠脏略摆涤,作羹以飨客。客食既,则大喜,号‘不乃羹’”[1]。这就是原生态的羊瘪(又称百草汤)。其实,猪、羊、鸡活血以及牛、羊瘪等,都具有较高的药用保健功能,可以刮粉尘、清喉润肺、滋阴补养、败火、健胃消食、避寒消暑、润肺滋肝等,是长寿养生的秘诀之一。同时,该区域经过长期饮食证明,许多当地出产的食品成为天然的绿色养生食品。如山茶油和火麻油,都是区域内长久以来的主要食用油,具有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脂、抗氧化以及调节免疫力等功能,被誉为“长寿油”。

(六)民族医药文化奇妙有效。该区域内的壮、瑶等都有悠久的民间中草药和壮医、瑶医历史,拥有传统的民族传统医药保健文化。历史记载,自古以来,红水河流域的壮族,就用刺、刮、灸、烧、浴、按摩等手法医治疾病,具有药物所不及的疗效。经过不断演变,那些疗法已成为现今壮族、瑶族的经筋推拿、药线点灸、药物竹罐、瑶药泡浴等医药特色保健技术。

(七)民族传统体育魅力无穷。长寿养生旅游区内的民族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展示出各民族热情、奔放、淳朴的良好品质。影响较大的民族文体活动有:瑶族射弩、壮族板鞋舞、瑶族猴鼓舞、壮族打扁担等等。瑶族射弩主要集中在巴马、东兰一带,从宋朝时期就记述有巴马瑶族群众用弩狩猎、防盗,每年春节、祝著节和其他喜庆活动,都要举行射弩比赛,后来射弩逐渐成为瑶族的一项体育活动,1982年,射弩首次被列为广西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表演项目,1986年定为比赛项目;壮族板鞋舞发源于明朝嘉靖年间的红水河流域,从为严明军纪、提高战斗力的军队训练演化而来,采用“板鞋武术”的三人为组、五人为队,既讲究动作优美,又讲究板鞋跨步平衡,具有“同登、同跳、同砍、同刺、同上、同下”的美感;壮族铜鼓舞,主要流行于东兰红水河流域,由铜鼓组、竹杆组、舞蹈组三个方块组成,整个舞蹈过程有分各组进行,也有交递组合,融民族性、娱乐性、观赏性于一体;瑶族猴鼓舞是东兰、大化等地布努瑶民族纪念先祖、求果实丰收和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寄托,有敲铜鼓、打大鼓、叼铜鼓、舞猴棍、戏竹筒、舞竹筛、耍花棍等环节;壮族打扁担,现流传于都安县境内,历史悠久,唐人刘恂所著《岭表录异》亦有记载。人数以双数敲打,多少不限,每人各执扁担一条,围于一条长凳两边(或长木板)按传统的点子节奏互相击打,时而扁担打扁担,时而扁担击凳面,场面十分壮观。

二、进一步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形成民族文化品牌效应

(一)挖掘整理,规范有序。当前,长寿养生旅游区的民族文化还处于零星分布、各自为阵、粗浅开发、管理无序的状态,在打造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行动中,丰富民族文化内涵、整合民族文化阵容、规范民族文化状态,是当务之急。迅速做好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整理。要通过进一步规范以东兰为核心的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使之上升为“国家级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朝着良性发展;要对区域内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归类整理,积极申报一批国家级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形成完整体系,扩大影响;要整理和撰写一批民族文化系列书籍,整理和编创一批民族原生态音乐,整理和改编一批民族原生态舞蹈等等;要对现存的民族民居、民族文物实施保护和修整;要建设一批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示馆,抢救和保护代表性民族文化项目;要对民族传统医药进行研究整理、继承发扬;要对少数民族体育进行改进、包装,与现代元素融合,增强吸引力和参与力。要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把散落的民族文化形成整体,使民族文化从自生自灭状态向有效保养状态发展,从无序使用朝着有序开发迈进。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和实施《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发展规划》,编制《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民族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对民族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整理、推介,重点介绍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开发优势,对核心产品、运营团队和综合效益进行有效分析,尽可能地吸引外来投资。

(二)开发演绎,合理利用。要用开放的眼光、创新的手段对民族文化实施保护与开发。一是要对民族文化进行必要性开发。要结合民族文化元素对景区景点的文化设施进行恢复重建,恢复民族文化的原貌和生气。例如,可以在巴马、凤山、都安、大化一带,按照民族居住的原貌,重点打造一批民居建筑,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进行有效结合,融入民族传统体育元素等等,大力开展瑶族的“寻根之旅”活动以及发展“见学之旅”;可以在天峨、东兰一带,在原有的蚂[虫另]节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丰富蚂[虫另]的文化内涵,提升《蚂[虫另]舞》的现实意义,打造一个世界性的民族文化实景演出节目。要通过各种方式,建设和打造一批具有典型和代表意义的民族村、民族风俗节目,使之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一环。二是要开发与民族文化相关联的产业项目,增强综合辐射力。比如都安瑶族自治县,在配套打造“中国布努瑶文化旅游胜地”中,可以利用境内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纵横的地下河水系、保护完好的湿地资源及红渡石花、龙颈银滩等旅游资源与布努瑶的盘王节、祝著节以及婚宴山歌等民族文化资源结合,形成优势项目,主动融入到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中。三是要打破县乡分割、各自发展的模式,增强全局发展的影响力。各县市区的很多民族文化并非为当地独有,像瑶族文化、蚂[虫另]文化、铜鼓文化、山歌文化等等,都覆盖了很多区域。除了长寿养生旅游区各县的民族文化需要整合,六县周边的民族文化资源也要整合,实行区域侧重,避免遍地开花,形成整体保护、开发和利用。

(三)强化外宣,打响品牌。实施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要依托各级宣传媒介,增强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使长寿文化等民族文化品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广泛的影响。要将民族文化产品的市场瞄准国内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带以及东盟国家,走一条“立足广西、走向全国、打入世界”的战略步骤。组织实施“河池铜鼓民俗文化(上海、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东莞)推介周”、“巴马长寿文化产业香港、澳门宣传推介系列活动”、“红水河流域奇石文化赴京演展宣传系列活动”等大型文化宣传推介活动,并力争在世界性的文化比赛中宣传河池民俗文化,从而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在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亲临河池观光揽胜的基础上,吸引文化企业入驻河池进行文化产业开发,推动河池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将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进行深度融合

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是当前文化和旅游业共同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具有原生态的民俗风情文化,是拉动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一环。河池得天独厚、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是打造长寿养生旅游的优势所在。因此,要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将民族文化与旅游进行深度融合,实现稳健发展。

(一)将民族文化融入旅游景区(景点)打造之中。长寿旅游的最大吸引力,就是人们对长寿养生的向往,对长寿养生神秘面纱的憧憬。我们在打造长寿养生旅游区过程中,除了在当地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外,更要注重打造旅游景点,必须让长寿养生旅游区的一景一点、一草一木、一人一品都富有民族文化尤其是长寿文化元素。重点从生态、人文环境去打造和开发养生景点景区,并通过影视技术、文字资料、图片写真、长寿文物、长寿食品、长寿纪念品、长寿健身运动操等形式,满足人们对长寿探秘的心理需求,从而形成更具魅力和影响力的天地和谐、山水和谐、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寿养生文化品牌。同时,要开发建设以休闲养生旅游为主、景点观光和文化体验旅游为辅的旅游线路,注重民族文化生态村的生活风俗、习惯和传统的建设,以壮、瑶族村寨的自然生产和生活以及村落的自然型态为旅游内容,与纯美、生态的自然风光相结合,设计一条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互交错的旅游线路,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及传统生产模式等融入其中,使游客能与当地居民自由交流,甚至亲身参与体育活动和劳动生产,增强旅游吸引力。

(二)将民族文化融入旅游产业(产品)开发之中。要大力开发具有民族元素的旅游产业、产品,把旅游产业、产品与民族文化结合,提升内涵和价值。一是集中生产加工民间民俗文化工艺产品。将民族服饰、壮锦、铜鼓、藤编、舞狮、射驽、斗鸡、绣球等各种民间艺术工艺产业扩大规模,生产壮族蚂[虫另]节、瑶族祝著节等各类节庆日的民俗器皿,扩大香猪、五色饭、长寿宴等名吃特产,等等。特别要强调游客的参与性,进而增强旅游基地的吸引力。民族工艺旅游产品,不仅可以在本地旅游区进行销售,还可以延长销售链,向桂林以及全国甚至是海外旅游市场进军。二是扩大长寿养生食品加工和餐饮业。可以抓住当前人们饮食偏重于高脂肪高热量,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多发的现象,利用香猪以及山茶油、火麻等特色动植物,结合民族饮食文化,着手打造长寿养生食品品牌,走品牌化、规模化、循环化发展路径。要充分利用野菜、河鱼等健康绿色食品的清淡可口型长寿养生特色美食,形成长寿养生餐饮品牌,大力宣传和推广,拓展成连锁机构,形成一个强大的长寿养生美食市场。三是发展长寿养生药品产业。要抓住广西实施“壮瑶医药振兴计划”的有利时机,按照《河池市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0-2020年)》,从强化预防保健、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泡制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繁荣壮瑶医药文化等入手,积极发展壮医经筋推拿、瑶药泡浴等传统民族医药保健项目,形成种、产、供、销以及养生保健服务一体化产业链条。要重点推进壮瑶药材生茶基地、巴马壮瑶中医院、东兰养生健康壮瑶医药综合养生园、壮瑶医药康复疗养中心等健康产业项目,创建休闲保健与康体疗养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模式。

(三)将民族文化融入旅游文化(文娱)消费之中。在旅游消费环节中,文化活动、文艺娱乐消费是重要一环。在推进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主动打造民族文化观摩表演基地,形成品牌,增强硬实力。要按照“总体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在逐年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通过多元化投资、融资,有计划、分步骤地在城区建设民族歌舞剧院、民族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打造具有浓厚民族风情的文艺节目。可以参照《印象刘三姐》等方式,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梦巴马》和瑶族歌舞剧《格鲁花》等的基础上,继续整合特有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本土创造能力,以集中展示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山歌、舞蹈、民情为核心,重新排演大型民族音乐舞诗《铜鼓》,推出《密洛陀》、《板鞋舞》、《蚂[虫另]舞》等一批体现地方特色的高档次精品剧目、综合性文化娱乐舞台节目以及大型民族文化剧目,使民族文化的保护、展览和演绎提升到新的档次,形成特色品牌,成为发展长寿养生旅游的新引擎。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范文第4篇

摘要:群众文化和社区文化的融合上,体现在追求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内容来影响社区的人,推动社会文化氛围。群众文化建设要加强市民广场、文化活动室、图书馆、健身场地的建设,组织三下乡、四进社区,提高市民素质的工程的系列活动,让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满足。群众文化要和社区文化融合,加强综合建设,整合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积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提高社区文化品位,形成文明的发展态势,实现群众文化和社区文化的融合新途径,加强文化融合,打造新型社区,照亮社区,带动社区发展。

关键词:群众文化;社区文化

作者简介:许哲宗,男,1974年2月生,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文化馆助理馆员。

[中图分类号]:K8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0-0195-01

一、加强学习,促进文化融合,用群众文化塑造社区人

1、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教育活动

要对社区群众加强文化教育活动,让社区人感受到积极的思想,摈弃不文明的行为,通过调动文化、宣传、教育、群团等各个部门的力量,创造社区文化和群众文化结合的文化教育活动形式,组织文明礼仪教育、女性健康教育、消防安全教育、卫生养生教育、亲子教育等活动内容,利用远程教育系统,进行操作演练,开展互动交流,播放优秀影片,丰富学习内容和效果,提高社区群众的参与度、领悟力和积极性,并开展讲座、交流、畅谈等形式的活动,让社区居民感受到群众文化和社区文化的融合的高规格的文化盛宴,产生积极的情绪。

2、开展理想信念奉献的文化教育活动

群众文化和社区文化融合的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能带给市民全新的感受,组织人们进行文化活动,志愿者服务队,提供文化活动,让市民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接受理想信念奉献的文化教育和熏陶。

3、开展理想信念的文化教育

教育不仅是听教师讲课,听领导讲课,更要拓展学习空间,创造学习内容,提高市民范围,将课堂搬到课外,用先进文化教育来调动市民积极性,参与性,提升市民文化和文明素质,提升幸福的满意度。人们可以利用板报、宣传栏、橱窗等宣传新的文明的生活方式,组织干部、志愿者发放信件,组织人群开展演讲比赛和座谈会等,引导人们做一个好公民,好建设者,完善文化建设的规范,建立多种措施,广泛开展好社会公德教育、职业教育、家庭教育的群众文化和社区文化的结合的教育形式。

二、以建设促进群众文化和社区文化建设的融合,用环境来影响人

1、我们可以开展文体活动。

组织三下乡活动,学雷锋志愿者活动,法制进社区的活动,文明礼仪知识活动等,通过这样的社区文化活动来教育社区居民,并引导居民将这些活动方式加以融合,改变生活习惯,丰富文化生活内容,提升文明素质,融洽社区关系,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的融合,提高活动的质量。

2、加强居住环境建设。

我们要加强生活环境的建设改造,加大文化工程的建设,完善公共设施的建设,重视社区文化环境的建设,并将社区文化加强管理,重视日常群众文化和社区文化的宣传教育,重视文化融合教育的渗入,铺设草坪、安装路灯、开辟建设场地,加强宣传,实行全面的文化管理,重视社区文化活动的宣传和建设,并根据季节变化,创建活动,增加科学性的活动,保证活动质量的提升,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

3、重视文化阵地的建设

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场地建设,并保证社区居民能够进行文化活动,加强锻炼,重视加强文化活动,增加锻炼的质量,不断美化场地,亮化家园,净化文化环境,重视文化教育活动,实现文化的前进、壮大和发展,达到全民健身、全民文化的渗透,促进社会的真正的和谐,加强人们之间的和谐相处。

三、引领文化发展,用活动陶冶人,形成文化氛围

1、精心融合教育内容

要抓住活动契机,重视文艺演出,文体活动的实施等,重视增加节目表演,有意识发动、发挥社区居民、单位职工加强社区文化演出活动,并创办广场集体舞等节目,加强社区文体活动的质量,建设社区演出,提高参加演出的社区群众的演出热情,教育群众积极排练,鼓励组织文艺演出,加强演出质量,增加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并组织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活动,改进居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特长,提高创作的积极性,全力推进社区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

2、悉心构造活动载体

活动的开展需要社区居民的投入,要找准并优化活动形式,实现活动思想,传递活动信息,凝聚活动力量,将送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糅合起来,并促进文化工程的开展,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让群众文化和社区文化实现很好地融合,并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文明礼仪活动,便民服务活动,座谈会活动等,引导社区居民广泛参与,为居民施展才华,享受快乐,吸引各个层次的社区居民参与文化建设,让社区居民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实现活动的目的,让市民直接融合到各种文化活动中,并提升居民素质,提高文化生活的品质,创造和谐的社区。

3、形成群众文化和社区文化融合发展的合力

要加强文化融合工程的合力,促进高度组织化,重视各个行业的文化教育的结合,保证在文化活动中,成立文化活动的小组,重视节目筹备、氛围营造、宣传策划、并进行通力合作,保证文化教育的效果,促进文化活动的组织壮大,并不断壮大活动的队伍,重视激发人们的活动兴趣,教育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中,实现文化教育活动的效果。另外,加强群众文化和社区文化的融合,开展多个层次的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强大的活动的合力,推动文化繁荣,提升居民素质,加强文化融合的进程。

四、加强群众文化和社区文化融合,推进工作质量

1、增进城市意识,提高社区文化的意识

我们要丰富和创新教育宣传形式,转变市民观念,推进文化的进程,重视文化管理和服务,建设文化社区、和谐社区,不断丰富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创造形式多样的各种经常性的和突出性的宣传活动,增加文化活动的质量,促进社区居民增加文化观念,提升市民素质。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当前问题,形成原因,解决途径

在这个新生事物日益繁杂的时代,文化,这个本身内涵就相当丰富的词汇衍生出许多含义。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作为其分支,是新形势下文化的一种衍生,也是经济政治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在文化领域的反应。当探讨如何进行文化建设时,不应只将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作为个体单独进行讨论,还要看到他们之间的联系,更好实现两者的融合共建。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中,两者在共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学校发展和社区服务的视角,结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访谈资料,对当前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融合共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访谈对象包括社区干部以及普通社区居民。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以及文献的分析,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对策,为校园与社区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一、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融合共建的现状分析

(一)居民对校园文化及社区文化的认知程度及了解途径

在对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认识上,社区干部对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了解度要高于社区普通居民。只有对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有一定的认识,才能制定出更为合理和科学的活动方案以促进社区建设。社区干部作为社区工作的决策者,在两者融合共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社区居民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参与者,他们可以在这之前对两者不了解,而后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较为浅层地了解。这也反映出社区工作者在决策上的不足:没有让社区居民这一活动主体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换言之,居民还没有真正地从中受益,或者说,只是一小部分人从中受益。

无论是社区居民还是社区干部,了解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途径都是以报刊等舆论媒体渠道为主;社区干部相对于社区居民而言,更容易通过学校参与社区建设的途径了解。这种情况的出现表明,作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学校及学生没有发挥出他们应有的作用。学校、学生参与社区文化很大一部分只是在假期里建立一个实践基地,进行短期宣传,这一时期过去之后,学校、学生似乎就撤出了原本应该由两者共同演绎的舞台。显然想要通过这种做法回收一个长期的效应是不可能的。

(二)居民对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之间联系的认识

社区干部肯定了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联系,而社区居民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看到两者的联系。部分居民之所以认为社区文化可以离开校园文化单独发展,根本原因是由于校园文化还未展现出她推动社区文化发展、促进社区进步的作用。社区居民和社区干部中,有一部分人忽视不同的社区成员对精神文化的不同需求。这导致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造成社区文化建设举步维艰的困境。作为管理者,社区干部看不到二者的联系,缺少对校园文化作用的了解,没有积极将校园文化纳入其管理中。而有的居民虽然认识到校园文化对社区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但其不是管理者无法参与社区文化的管理。这就不难解释两者融合进程比较缓慢的情况。当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以前那些简单粗糙的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吸引其加入社区文化是社区文化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讨论校园文化是否已经参与进社区文化这一问题上,社区干部相比社区居民更多地给出肯定答案。身兼管理者与参与者双重身份的社区干部,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两者融合共建的情况,而只进行简单参与的社区居民未必能够主动去了解。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当前的社区活动过于单一,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区文化独立发展,而没有与校园文化很好的融合,这反过来又导致居民对文化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娱乐、锻炼身体这一表层上。

(三)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不论是社区居民还是社区干部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意识到,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不强、文化供给和需求出现矛盾。其中,社区干部更多关注文化供需矛盾以及社区人才的匮乏。文化供需矛盾突出,一个重要原因是校园文化的参与不够。调查采访发现,社区文化的参与者以中老年人为主,而具有朝气的年轻人由于平时多忙于上学或上班,无暇顾及社区里的一些活动,参与甚少。这制约了两种文化的融合。一位居民还道出了另一原因,即“社区里缺乏有效的管理机构,有时想进行一些活动,却不知如何提建议”。这引发了文化供需的矛盾,也折射出社区文化管理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同时。当下社区文化工作队伍不够稳定影响了社区文化人才的匮乏。

虽然大部分的人表示愿意通过宣传或加入社区文化的管理来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其中社区干部的积极性高于普通社区居民,社区居民仍认为居民参与意识不强是主要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社区干部作为管理者,对社区文化的建设有着决策权,而居民只是简单参与。这就要求居民不应只是被动参与,还要求社区干部在决策时要听取民众的声音。

(四)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融合共建

当前,相当一部分的社区干部和社区居民认识到了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互相补充与融合的作用,但也有人认为校园文化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校园文化进社区,携手社区文化发展的比较晚,有相当的社区居民和干部还没能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也说明了校园文化急需加快融合的步伐,以达到推动社区文化发展的同时完善自身发展。在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融合共建的途径上,社区干部更乐于文艺活动以及板报宣传,而不是组织学习形式;而社区居民虽然也乐于文艺活动和板报宣传,但他们更加推崇组织对两者进行学习。普通居民由于只是社区文化参与者,对于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的内涵比较模糊,因此需要加强对二者的了解。

二、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和谐共建对策探讨

为推进校园和社区文化的融合共建,必须解决两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两者融合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共建对策。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是携手社区文化的主体,首先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利用黑板报、校园网络、业余课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其次加强校园文化队伍建设,学校可以将不同才艺的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与社区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

(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在校园文化融入过程中不应做被动的接受者,应加强自身建设。首先建立社区宣传队伍,丰富社区文体活动,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吸引本社区的年轻力量加入;改变不合理管理机制,管理者应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和组织能力;组织居民对校园和社区文化进行学习。

(三)促进校园与社区的联系

学校利用课余和假期成立社区志愿者队伍,让学生将校园文化带入社区。例如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学校课堂进入社区。学生可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充实社区发展。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互相学习借鉴有效的融合共建举措。定期举办各种主题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建设大赛。如可在网络组织、举办“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携手,共建和谐论坛”,有效地利用网络平台。有关文化建设管理部门可以成立一些职能部门,以为两者的融合共建提供指导。

结 语

在社区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共建中,社区文化以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弥补了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不足;而复杂的校园文化以其开放性、前瞻性和创造性积极地反作用于社区文化,推动社区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在今后的文化建设中,学校可以将校园文化的精髓进一步推进社区;而社区居民在该过程中也应当提高自身对于两种文化融合共建的重要性的认知,主动参与建设。两者共同致力于推进两种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建胜.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浅议[J].管理参考,2008.

[2]陈光军.关于大学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互动的思考[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