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课程改革标准

新课程改革标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课程改革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课程改革标准

新课程改革标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重点环节,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今天,教师应将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并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一、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引者。一方面,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深刻把握化学教学难点与重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与教学大纲要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更好地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进而指导学生合理、有序的开展教学活动,并积极提倡合作、探究、自主的教学新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进而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例如,在学习“氧气鉴别”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空气与氧气的集气瓶中,并发现、鉴别、总结氧气鉴别的具体方法。其次,化学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更要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真正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学习主体”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教会学生“对比”这一学习方法,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比较二氧化碳、氧气、氢气三种气体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制取方式、实验步骤、检验方法等,更好的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再例如,可以通过分析对比纯净物与混合物、分解与化合反应、化合物与单质等概念,可从中找到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第一次面对化学这门新课程,学生在掌握起来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将抽象、繁琐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例如,在“燃烧”这部分教学内容中,学生对二氧化碳、氧气等抽象概念难以理解。教师可在大屏幕上直接演示二氧化碳、氧气的分子模型,并通过视频方式让学生观看物质燃烧过程。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能直观了解微观世界的变化,进而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本质上来说,化学变化就是分子破裂、原子组合的过程。在多媒体技术的声、像、动画等支持下,学生能较易理解并掌握物质的化学分子、性质等内容,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1.创设生活化情境。新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应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化学是一门“生活化”课程,因此,化学教学应尝试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入手,指引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化学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完“物理性质”这一概念后,可以指引学生思考“厨房中有哪些调味品,尝试描述这些调味品的物理性质”;在讲授完“碳”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古人将木材微微烧焦之后才将其埋入土中做木桩呢?”“为什么古时候用墨汁写出来的字、画出来的画能长久保存?”经过学生讨论与探究之后,发现两个没有任何关系的问题却有着相同的答案,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善于观察与利用生活中的“化学”,积极创设生活化情境,指导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2.创设趣味性情境。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鉴于化学课程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创设趣味性情境。天女散花、手指点蜡烛、魔棒点灯、变色纸花等都是有趣的小实验。在讲解新知识之前,教师可通过趣味实验方式导入新课。例如,在学习“燃烧条件”这一内容时,可以先演示“魔棒点灯”这一实验,通过有趣的实验现象抓住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好奇心。

四、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学科探究也是最能反映学习目的、内容、过程的学习方式,其在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可在化学教学中应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结合学生学习成绩、性别、兴趣爱好等因素,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均设置小组长。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与集体精神。例如,在“制取二氧化碳实验”中,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为每一小组成员提供广口瓶、导管、试管等实验器材,小组成员合理分工、相互配合、积极探究。并且,每一小组均要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由全体同学评价。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全面提高了学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大环境中,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力求改革创新,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方式、新手段优化化学课堂教学全过程,进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宗永学.构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几点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10).

[2]陈明.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尝试[J].化学教学,2012(05).

新课程改革标准范文第2篇

国学教育的发展和普及。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改革;国学教育;内容;重要性

G122

一代国学著名大师南环瑾曾经说过,“民族的发展离不开精神支撑,若无任何文化根基,民族是不可能有所进步与创新的。”纵观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欧美国家,向来都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就我国而言,在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加强学生对国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增加国学经典在学科教学中的比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探索国学教育中的优秀思想,从而进一步促进国学教育的发展。

一、国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1.爱国主义以及民族精神的培养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国。自古以来,国人致力于促进人类发展,并创造出辉煌璀璨的文化成就。在滔滔历史长河中,尽管经历了无数次的分分合合,发生过很多的民族战争,但也仅限于内部之间的斗争,不过是改朝换代之事。然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在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进步未曾中断,当然这是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比拟的。此外,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的三十余年中,中国再一次伫立于东方之巅,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登上国际舞台。而上述这一切都依赖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以及民族精神。新课程标准改革对国学文化的学习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国学教育应当侧重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培养。

2.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

所谓“责任感”,就是指一种主动做好分内外之事的精神状态。相比较于普通的心理状态,责任感是构成社会道德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道德素质培养的核心内容。通常说来,责任感不强的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尊重其他同学、漠视同伴需求等,所以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下,教学重心应放置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上。由此可见,国学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健全积极的人格,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

3.自我认知与反思能力的提高

前苏联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教育即为自我教育。”所以,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各项教育活动,才能实现自我教育。在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很多经典的国学著作都涉及到学生的自我认知与反思知识,比如荀子曾在《劝学》中提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就表明了日省吾身(自我教育)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所以,只有不断认知与反思,将经历上升为一种经验,教育才具有现实意义。总之,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与反思意义,将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作用。

二、新课程标准改革下国学教育的重要性

国学是以儒家学派为核心的儒、佛、道之学,而国学教育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其涵盖了中华民族先哲们的指挥结晶,主要涉及到哲学、文学、思想、伦理、艺术以及教育等多个领域。因此,在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国学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是促进学生思想价值观形成的需要

第一,国学教育有助于培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品质。通过学习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耳濡目染,并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第二,国学教育有助于形成诚实守信、风俗礼仪等诸多思想。大约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观点。诚实守信和礼尚往来是维系中华民族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礼”强调“屈己尊人”。此外,国学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周易》明确指出创新变革理念。而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当下,国家及民族的发展是否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将决定这一国家或民族的国际地位。

2.是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需要

众所周知,国学知识涉及甚广,极具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之特征,而国学教育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文化知识面,而且还能够有效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意识,比如矛盾规律、辩证法、运动观等诸多知识,同时也提高了问题判断能力,学生在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时保持处变不惊、游刃有余状态。国学经典篇章多使用精湛凝练的语言,并且用词极为准确到位,比如《论语》、《诗经》、《中庸》、《孟子》和《大学》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国学著作,可以最大程度上提高语言运用规范性和精准性。

3.是提高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需要

《论语》要求人们遵循“以礼行事”原则,并且为人处世需要在礼制条件下行使各项权力、承担各项职责。国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让他们保持积极乐观、心胸开阔的状态,以此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此外,国学教育还可以引导学生冷静对待人生挫折和困难,客观看待成功和荣誉。因此,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充分尊重其他人,健全自我人格与心态,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4.是推动审美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国学教育带动了审美教育的发展,指明了何种行为是科学合理的、是符合道德规范的,进而为学生界定正确的发展方向。所以说,在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国学教育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是非意识,建立科学的审美价值观,而且也让学生懂得了如何用美的思想来陶冶情操。除上述四个方面以外,国学教育还是协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渠道之一。倡导师生和谐,增强和谐意识,势必有助于调节学生的思想情感,重塑自尊与自信,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儒家主张“和为贵”思想,墨家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观念,这些都充分彰显和谐理念和价值取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国学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尽管在其教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诸多困难与挑战,而且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是仍然要将它传承下去。因此,国学教育在学生的整个成长发展过程中有着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胡虹丽.探寻国学教育与现代教育契合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

新课程改革标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21世纪是经济时代,是信息时代,更是知识全面延伸、全面竞争的时代。为了适应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我国教育领域今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活动。新课程标准改革提出了对课程内容、教材、教学方法、评价体制都进行了一连串的改进,提出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新课改的实施虽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难,给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的问题

1、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我国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孔子的“传道、授业、解惑”一直影响至今。一直以来,包括高中语文教学在内的所有学科的学校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向学生灌输需要传授的知识和内容。整个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言传身教。通过反复记忆,不断重复的练习来加深学生的记忆,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好坏。整个教学过程只重视学生的考试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再加上目前学生、家长以及学校、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升学考试,更是以“应试”的目的来对待高中语文的学习与教学,高考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学习的好坏,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

2、新课程标准改革并未落到实处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已经意识到其重要性,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逐步开展实施。但并没有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没有领悟到新课改的精髓,并未将改革落到实处。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么仍然紧紧抓住自身主体作用的角色,滔滔不绝地讲课;要么就完全忽视了其自身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完全放之任之,将新课程标准改革仅仅停留在表面。仅为了应付改革而改革,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方法欠科学,课程设计不合理,反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

1、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教育观念落后,是制约新课改有效推进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和教师们都应该重视这一问题。要顺应时展的要求,不断补充新鲜的知识和能量,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理念,用新的思想来武装头脑,指导行动。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内容与精神,不要仅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要认真学习改革内容,认真考虑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将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完美融合;课堂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要紧紧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要善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文学水平、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

2、重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新课改提倡转变教师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不是完全摒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同时又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而不是一味的将课堂全部让给学生,放任不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

比如在学习粤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面对苦难》这篇课文,学习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面对苦难,你会怎么做?”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归纳总结,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无形地对“苦难”这个词汇有了一定的理解与想法,在学习起来就会轻松很多,同时学生们的独立思考、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也得到锻炼。

3、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在高中语文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多媒体电教室等先进的资源,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丰富教材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活跃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比如在学习高中语文(粤教版)中的《鸿门宴》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去年刚上映的著名电影《鸿门宴》,让学生们从视觉上对这一段历史,对其中的人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可以将电影与历史进行比较、评析,增强学生们的艺术鉴赏能力。而且强大的视觉盛宴,也会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把枯燥的课本知识与图象、声音、动画融为一体,让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活泼有趣。

新课程改革标准范文第4篇

学校现有教学班级68个,学生3800余人,教职工240余人。近十年以来,洪外人紧跟时代步伐,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锐意进取,依法治校,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铸就了辉煌的成就。

学校占地面积65701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8263平方米,绿化面积21900平方米。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校园和设施一流的现代教育设备为莘莘学子读书成材提供了无比优越的条件。

近几年来,洪泽外国语中学以她辉煌的成绩,赢得了不同寻常的荣誉。多年来,学校中高考质量在教育局综合考评中均名列前茅,大批学生被重点学校录取。培养了2005、2006届淮安市中考状元、多个单科状元。2007年学校高考更是实现了零的突破,在生源质量不如其他学校的基础上,文化本科上线人数和体艺类本科人数的提升率均列全县第一,地理学科高考成绩均分在全县名列第一。

洪泽外国语中学从2006年9月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经过半年多的探索,该校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与新课程一同成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上学期、在市高一实施新课程评估考试中,学生素质无论是总均分位次前移幅度还是高分段人数上升比例均名列洪泽县前列。

一、实施教学改革的策略

1.实现教师角色转变,探求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标避开主体与主导的纠纷,把教师定位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校围绕这个课题多次展开探讨,进一步清楚认识到角色转变成败就是对课改实施的成败。学校提出教师角色转变就是由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专制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即学生参与中的合作者。

2.改进教学方式,创造性使用教材

课改的主渠道是课堂,主要凭借物是教材,抓好这个主战场是课改成败的关键。新课程设置引入多种版本,每种版本都为个性化教学留下很大余地,并且提倡自主开发课堂资源、校本资源,可以说教材不是“圣经”,无非是个范例,只要忠于课改精神,可以大胆地整合教材。我校老师已形成共识:在充分认识和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和谐一致的原则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着眼点和归宿。

3.开展课改教研,推动课改实验工作

学校从前瞻性的角度提出了围绕新课程开展教科研活动的要求,并围绕“转变学生学习方法”确定了《基于智慧生成的课堂有效性学习研究》的课题并着手申报为省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以此来推动我校的课改实验工作。以研促教,最大限度地开发校本资源,有力地推动课改实验工作。

4.探索科学评价体系,激发教师课改热情

评价具有激励导向功能,对课改的评价始终是制约课改步伐的“瓶颈”,新课程呼唤新评价,为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推动课改顺利进行,学校率先对课改实验老师、年段进行评价改革。在探索与研讨中,学校逐渐形成了一套对学生的评价机制。

5.以实验年段为龙头,尝试整体推进课改

学校特别注意到课改的连贯性与整体性,激活全体师生,以旧教法教新教材会把人“教死”,新教法教旧教材则会把人“教活”,为此,学校主要做到两点:(1)课改全体参与,对思想认识、业务学习、教学常规要求、教师角色转换制度、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转变等要求一视同仁,不分实验年段与非实验年段。(2)及时总结推广实验年段的成功经验,迁移到非实验年段进行尝试,这样一来,对课改的延续性有备无患,掌握主动。

二、实施新课标所取得的成果

1.为教师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洪泽外国语中学前校长江雪清认为,今天的教师如果沉浸在原有的知识壁垒中固步自封,就一定体会不到教师成长的快乐。为此,学校不断开展“新课改大家谈”“教育在线”“学校论坛”等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校长也非常关注论坛,先后写了《点评学校教育论坛》《换个角度看问题》《师德:教师的灵魂》等文章,对老师们敞开心扉,畅谈学校的课改热点、难点和看点,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2.让师生在体验和感悟中成长

课程改革实验关注的焦点在于师生的发展和成长。只有在新课改实验过程中,让教师、学生都得到进步,才是最大的成功。许多老师由原来的困惑到现在的真正投入,许多学生的一些可喜的变化都体现了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与新课改共同成长。

3.让学生分享教师的快乐

现在,洪外的教师如果在某一方面取得了成绩,会通过适当形式告诉学生,和学生做交流,让学生分享教师的快乐,提高学生对教师的好感,提升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的成长,做到师生“比翼双飞”。

新课程改革标准范文第5篇

1.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语文自身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其在目标追求上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发展到今天,体现在我们的课程标准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就是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一方面,是一种人文主义方向。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重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重视“人”、关注“文化”,是一种彰显人文主义的教学活动。这样一来,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环节的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是一种人文主义教学的实现。新课程本身就是人文主义的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高考,而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去表达思想感情并提升其人文情趣、审美情趣以及人生体验,使教学最终走向一种人文主义的机制感悟。因此,人文主义应该是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一个重大改革动向。

另一方面,是一种能力式的目的改革。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语感能力培养,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基本规范,具有应用语言的基本能力。”因而,在其具体方针也就必然要强调,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好语文知识、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较强的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一定的文字鉴赏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有自学语文的能力。因此,可以说,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其目的追求上将不再仅仅局限于高考应试能力的训练,而是把学生智力、创造力开发放在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位置,重视学生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审美情趣培养,力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语言文字学会思考,形素养,体会并内化为人文情趣,因而在其教学目标改革动向上必将是一种人文能力式的改革趋势。

2.一种教学模式上的复合开放式改革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