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遇到的困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教育;对策
一、挫折教育与大学生耐挫力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学校挫折教育几乎一片空白。学生经常遇到学业不如意,亲情矛盾、人际矛盾以及恋爱失败等问题,但有些学生遇到这些问题时却采取了伤害别人或者毁灭自己的极端的令人遗憾的方式,其心理健康程度、应付挫折的能力之脆弱可见一斑。而产生这些极端处理方式的原因也与我们忽视了对大学生的生存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和意志磨练的教育和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校大学生由于缺乏抗挫折能力而导致的各种心理疾病、被迫休学、退学,甚至轻生、自杀的事件都时有发生,而其中轻生、自杀的人数增多、频率增加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一个棘手而又并非偶然的现象了。很多学生在遭遇到挫折时,往往不能独立解决,也不会冷静思考和克服问题,而是采取一种消极回避的对策,同时,对挫折的不正确归因更是进一步恶化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就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遭遇的挫折有关,部分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起挫折已经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了。
从影响产生挫折因素来看,可以大致分为两方面。一是客观环境因素,学校本身环境不佳,校园文化建设不到位以及教师、学校教学生活设备、管理方式等,都会不同程度的限制大学生个性的发展,降低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二是主观条件因素,这一代独生子女大学生没有独立生活经验,缺少适应新环境的本领,对学习的激情忽冷忽热,没有有效安排学习时间和计划,在和同学相处过程中,又常常出现沟通不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出现问题后,习惯性把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为自己的逃避找借口和托词。这些多方面的因素直接导致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容易遇到挫折,同时遇到了也不能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导致令人遗憾的结果发生。
二、开展挫折教育的对策
挫折教育面对的是不同的个体,注定了其方法不会是单一的精确的。同时,挫折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各个家庭和整个社会的全力配合,发挥各方面的合力。
1.积极开展挫折认知教育,正确认识挫折
在长期挫折分析实践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挫折感很大程度都来自于对挫折的错误认识和消极心理。所以,在高校中开展挫折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使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挫折认知水平,培养学生随时迎接挫折,从容面对挫折的心理基础,从而降低受挫后的遭受到的损害程度。
挫折认知教育包括三方面,第一,客观的看待挫折。世界永远不存在十全十美,我们要学会接受不完美,并从中发掘快乐和幸福。第二,辩证的看待挫折。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挫折在给人以打击的同时,也会使人免得成熟。第三,勇敢的面对挫折。面对挫折,我们要树立敢于面对失败的正确观念,学会用挫折来激励自己的意志。
2.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实施挫折教育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维护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其人格的重建和发展,提高心理调适和抗挫折的能力。第一,加强人生观教育,提高抗挫折能力。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也认识到理想的实现是非常艰辛的,挫折和默念是必然存在的,要勇于面对困难。第二,加强人际交往教育,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对大学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情绪进行引导和帮助,进行诚信教育,真心诚恳的与人交往,同时注意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的人际沟通。第三,健全心理咨询辅导系统,对于大学生中出现的这些心理问题,简单的说教或者传统的处罚等方式是无法解决的,因此,各个学校都应该成立专门的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机构,通过专业人士科学的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内心深处的痛苦。
3.引导学生对挫折应对进行自我监控
人生最大的难题是认识自己,大学生在应对困难挫折和战胜困难挫折的过程中也需要对挫折进行自我监控。所谓自我监控是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监控对象,不断的进行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评价、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其对于大学生个体自行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有重要意义。挫折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对挫折应对进行自我监控。这方面的教育要围绕挫折和挫折应对知识、应对方式以及应对策略几个方面来展开。
4.构建社会实践平台,进行挫折教育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说明从小如果孩子就知道生活里有困难这样一个字眼,同时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分不开的。这样环境下长大的他们,会大大缩短大学适应期,抗挫折能力明显比其他同龄孩子强。针对目前高校中大学生普通存在合作意识淡薄、协调能力差、过分强调自我等问题,各个高校需要将教育从室内搬到室外,联系单位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或者与其他弱势群体联系,学生参与帮助其生活工作,体验社会中其实并不是事事都尽如人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烦恼和困难,跟其他人相比,自己目前的烦恼或者困难也许根本不算什么。让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有效的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5.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大学生生活环境
校园文化是每个高校的灵魂所在,是各个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锻炼和调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有效载体和平台。有些大学生在遭遇到挫折时总是徘徊在战胜挫折积极进取还是畏缩不前消极退却中,周围的人际关系以及校园环境氛围对他们的选择影响极大。因此,高校应该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群体环境和校园环境,从而培养其战胜挫折的勇气。第一,加强校园环境和设施建设,美化育人环境。在优美的环境中,人的心情也会不自觉的变好,生活也会变得更加开心和美好。第二,完善人性化的学生管理方式,帮助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更多的活动平台,帮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加强沟通和交流,人际关系和谐了,学生的心态就会更积极乐观,应对挫折也会更有力。
关键词:职前培训;大学生;需求分析
近几年,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备受关注,认为高校教育不能满足大学生毕业后实际工作中的需求的大学生和企业群体越来越多,面对这种困境,到底高校和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目前来看,最直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为大学生提供职前培训,经过对一些大学生群体的调查,笔者了解到大学生对职前培训的态度。
一、大学生职前培训的内涵
一般定义的职前培训主要是针对新员工招聘进来后在上岗前进行的培训或企业内部员工轮换到新工作岗位前进行的培训。这种培训的目的是让受训者通过培训掌握新工作岗位所必备的一些技能,对于新员工来说,还有助于了解企业的整体情况。而面对大学生和企业的共同需求,大学生职前培训的内涵已经不仅仅是让大学生了解新工作、新环境、新技能,大学生职前培训要弥补高校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现象,帮助大学生从学生转变成职场人。
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与一般的新入职员工有一定的差异,一方面,大学生是刚走出校门的群体,与社会接触甚少,相比较于一般的就业群体,他们的就业能力是比较弱的,他们积累的是知识,对于技能和能力的储备还相对比较缺乏。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是年轻而且充满活力的,学习能力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敢于大胆创新,大学生群体身上的这些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特质使对他们的职前培训应该有别于其他新员工。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职前培训除了是帮助大学生了解企业和即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外,还要帮助大学生进行进入职场的心理建设和基本技能(如人际沟通、压力管理、职业化素养、高效时间管理、倾听技巧等)建设。
二、大学生对职前培训需求情况的分析
根据陕西师范大学经管类学生就业情况,以问卷调查辅助有座谈采访的方式对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的80名有实习经历的同学进行了关于大学毕业生职前培训需求情况的调查。基于大学生职前培训的内涵,结合大学生的特殊性从大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实习过程中自身知识技能是否满足实习需求、期望得到的培训内容以及职前培训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几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初入职场后对职场的适应不是很快,由于职场是有别于学校的新环境,他们对于人际沟通、压力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对于职前培训的需求是比较强烈的。经过对调查数据的具体分析,从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在职前培训需求情况方面有以下特点:
(一)对职场的适应性欠缺
调查数据显示,有87.5%的大学生在从一个学生转变成为一个职场人的过程中心理上的适应程度处于勉强可以适应、不适应、很不适应的状态。学校环境相对封闭,与社会的生活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又加之学生仍处于不完全成熟阶段,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导致在大学生和就业者之间的角色无法顺利转换。部分大学生在毕业踏入社会时会产生矛盾期,产生怀疑、退缩的倾向,这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大学生要从生活的十几年的单纯的学校环境走向陌生的、复杂的、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内心会产生各种不良反应,这种不适应性需要有引导其排解的方式,职前培训作为帮助大学生从学生转换成职场人的关键环节,在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建设方面起重要作用。
(二)对职前培训的需求比较强烈
所调查的大学生对职前培训的强烈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的被调查大学生在实习工作中都或多或少遇到了困难,如表1所示。
反映出来的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大学教育与社会、企业需求的脱节,我们的大学教育还没有摆脱像中小学教育体制中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束缚。在众多高校里,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课程设置理论课多,实践教学少,教学内容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培养的学生不是社会迫切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其知识结构不符合雇主的期望,缺乏适应社会的广博知识和实践能力。但是,这种现状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仅仅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开展短期就业技巧培训。其实高校应该对学生加强终身学习、职业咨询、以及与工作相关的社会技能的指导和培训。就业指导应该以职业规划和就业咨询为核心,这样更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从企业的角度,目前大多数企业为大学生提供的职前培训没有从实际出发,培训内容主要基于了解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及组织结构等,培训方式单一,这种流于形式的培训并没有实际解决大学生初入职场遇到的困难和困惑。
综上,依据中国目前教育体制的现状,大学生出入职场遇到的各种困难最好最快的解决方式应该从职前培训入手,以学校为起点,让学生从就业指导中学会解决这些即将遇到的困难,以企业为主体,帮助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困难,从而让大学生步入职场的道路更加顺畅!
2.在对这些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中,有80%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不能满足工作中企业的要求。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学生教育还处于传授知识的状态,高校的课程设置以理论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根据被访谈者的描述,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分配的大部分工作都要大学生自己摸索或向前辈请教,因为学校里只教授理论知识,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很少,因此,大部分学生储备的是知识即“是什么”,并没有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即“怎么做”。所以学生具备的技能跟企业要求的技能之间有代沟,这个代沟让学生自己解决需要较长时间,花费成本高,在目前不能短时间改革高校教育体制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职前培训的这种方式帮助大学生解决。
3.到底大学生职前培训对大学生从学生转变成职场人有没有帮助,据调查显示,67.5%的学生认为是有用的。据访谈了解,很多大学生认为职前培训能帮助大学生搭建从学生变为职场人的桥梁。通过培训,他们可以完成从淳朴人到思考人的转变的第一步,进行了心理预期建设,从而更快、更好的融入集体、适应工作。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对各类基本技能的培训是比较感兴趣的,如表2所示。
大学生们对这些基本技能感兴趣主要是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很少有机会得到这方面的训练。在大学,学生们主要钻研专业技能,充实专业知识,而对于人际交往中或者工作中满足基本需求的技能缺乏了解和锻炼。基本技能的培训除了帮助大学生学会企业的一些基本事务之外,还能帮助大学生做一个社会人。脱离了大学的净土,大学生要面对很多事、承担很多责任、有各方面的压力,大学生要慢慢学会适应这些变化,基本技能的培训就是给大学生一个缓冲的机会,帮助大学生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三、满足大学生职前培训需求时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毕业前的临时培训。大部分高校只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在毕业生临近毕业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其实已经为时已晚,因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已经很难改变自己某些方面的欠缺,只能有一些短期行为,不能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需求。
2.就业指导缺乏内容。高校要改变以往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提供就业信息,开展短期就业技巧培训等这些只是帮学生打开就业大门,不能帮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站稳脚跟,不能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走长远的简单模式。
(二)企业职前培训中的问题
1.培训形式化。大多数企业对大学生的职前培训跟一般有经验新员工的职前培训没有区别,培训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及组织结构等。其实大学生群体与一般的有经验的新员工群体是有较大差别的,比较明显的是大学生是有知识没经验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生代力量。但企业的培训内容并没有依据其群体特征而设计。
2.培训方式单一。虽然目前素质拓展的培训模式日益发展成熟,但大多数企业对新进员工培训还是多采用讲师在台上讲学员在底下听的模式,对于大学生也不例外。虽然这种培训模式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果只是单一采用这种模式的培训,简单、枯燥的培训方式会使培训的效果会大大折扣。
四、关于满足大学生职前培训需求的建议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有17.5%的学生认为应该由企业来为大学生做职前培训,7.5%的学生认为职前培训需要高校来做,而认为职前培训应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的有75%的学生,这样的结果其实也真实的反映了大学生的需求。那么对于怎样满足大学生职前培训需求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培训时间合理规划。高校要把就业培训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根据学生专业实际需要在不同时期进行培训,突破传统只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培训的模式。另一方面,企业对大学生进行职前培训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企业要合理规划培训目的,安排培训时间。
第二,培训内容贴近实际。学校应与企业建立长期关系,进行充分交流,结合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弥补学校教授知识与企业需要技能这种脱节的现状,要使培训内容完善学生的基本技能,注重与实际工作接轨。
第三,培训形式多样科学。尤其是企业在职前培训时要尽量改变类似于学校的单一理论授课的方式,要形成授课、实践、体验多种方式共存的培训体系,例如通过户外素质拓展训练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增强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启发学生思维,让其从集体中学习经验;通过在培训中穿插游戏增强其知识性和趣味性等。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更真实、印象更深刻的体验。
参考文献:
1.谌新民.员工培训成本收益分析[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2.张威.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探究[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1(2).
3.赵放辉,付静.高校招生、培养、就业相关性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1(1).
4.卢敏,朱晓妹.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进展[J].现代经济,2008(7).
一、大学生情绪的特点
1、丰富性
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人际交往的扩大,大学生的情绪呈现了更加丰富化的特点。离开高中,进入新的环境,面对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面对各种各样的机会,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大学生的情绪表现的更加复杂、多变,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理智感、美感、集体荣誉感等高级情感也有所发展。
2、多变性
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还未完全定型,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大学生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而不能持久,情绪活动随着认知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学习成绩的好坏、同学们间的矛盾和摩擦等都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情绪波动,可能前一秒还是“晴空万里”,后一秒就“阴云密布”了。大学生还容易走极端,高兴的时候觉得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阳光灿烂,悲伤的时候觉得周围一切灰暗的,看什么都不顺眼,大学生的情绪呈现多变的状态。
3、冲动性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心理断乳期”,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发展阶段,做事情容易冲动,容易意气用事,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疾风暴雨”,但也容易因为一点挫折就一蹶不振。
二、大学生情商的培养
情商(Emotion Quotient),简称EQ,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总的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最新的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归诸智商的高低,80%则取决于情商。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丹尼尔·古尔曼表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由此可见,情商对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培养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情商,对于大学生的成才至关重要。
1、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障碍。心理学指个体有目的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所谓抗挫折能力,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情境时,能否经得起打击和压力,有无摆脱和排解困境而使自己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一种耐受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如果不能培养起抗挫折的能力,那么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将无所适从。当代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很多大学生仿佛温室里的娇花,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当遇到学习障碍、人际交往难题、情感困扰、就业压力等时,往往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焦虑、惶恐、自甘堕落、仇视或悲观厌世的情绪特征,对此要加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对学生加以引导,鼓励他们正确认识和面对困难和挫折,树立信心和斗志,培养不怕挫折的勇气,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乐观面对。
2、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意识
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自我,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能力的突破和飞越,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引导学生树立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订立近期和远期目标,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不要好高骛远,盲目跟风。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当今的社会对人才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有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要引导学生要以主人公的态度融入到团队合作中去,以集体利益为重,多为他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多反省和总结自己,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还能培养自身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
4、加强学生的意志力培养
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的目的,需要具有火热的感情、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人的意志力有极大的力量,它能克服一切困难,不论所经历的时间多长,付出的代价有多大,无坚不摧的意志力终能帮人达到成功的目的。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是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加上很多大学生也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有些学生连洗袜子这类的小事都不会。不仅适应能力较差,而且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不知道怎么样与周围的老师、同学打交道,常常感到孤寂。有些大学生遇到一点事情就愤俗和厌世,心理不健康的情况呈上升趋势,所以加强大学生意志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而且必要。坚强的意志不是一夜间突然产生的,它在逐渐积累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形成。中间还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和失败,必须找出使自己斗志涣散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
5、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竞争,它能使人精神振奋,努力进取,促进事业的发展,它是现代社会中个人、团体乃至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态。有竞争的社会,才会有活力,世界才会发展得更快;有竞争意识的人,才会奋发图强,实现自己的理想。在有竞争的群体里,会出更多的成绩,有更高的水平。竞争是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竞争,使个人完善,使群体上进,使社会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还应该让大学生认识到,竞争不应是狭隘的、自私的,竞争者应具有广阔的胸怀;竞争不应是阴险和狡诈、暗中算计人的,而应是齐头并进,以实力超越;竞争不排除协作,没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和集体信念,单枪匹马的强者是孤独的,也不容易取得真正的成功。(作者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目的了解分析人际关系对医学类独立学院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于2014年3月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利用自制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现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的4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17.0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375份,经SPSS17.0数据软件进行分析后,结果显示,被测者的校外朋友数量、遇到困难时的首选求助对象、与辅导员老师的交流频率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抑郁评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被测者的抑郁情绪与对同学的信赖度、与一般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度、同寝舍友的关系满意度以及对自身社交能力的自信程度显示出极强的相关性,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查结果表明师生沟通交流频率和校外朋友数量对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的影响相对较小,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度对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的影响相对较大。
关键词
独立学院;大学生;抑郁情绪;人际关系
抑郁情绪是人们遇到生活挫折、精神压力时自然产生的一种情绪,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其已成为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而且仍有进一步严重的趋势[1]。大学生群体虽然处于生理、心理各方面迅速发展的阶段,但仍不成熟,同时也面临着诸如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问题。而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独立学院学生面临着更多的问题,譬如高昂学费造成的家庭经济负担[2];社会对所获文凭的认可度不高;就业压力更加巨大等等。相关研究已经证实,抑郁情绪的产生与个人人际关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3],本研究将通过对构成人际关系的各个因素的逐条的单因素分析(大学中值得信赖的同学数量、和一般同学间的关系、同寝室舍友相处的融洽程度、对自身社交能力的自信程度、校外人际关系、遇到困难时的首选求助对象、与辅导员老师的交流频率),来研究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抑郁情绪的主要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便更好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卫生建设提供有益的帮助。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次调查于2014年3月随机选择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现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的4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调查问卷386份,剔除填写不完整的问卷及连续重复选项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75份,问卷有效率93.75%。在所有有效调查问卷中男生人数为183人,占调查总数的48.8%,女生人数192人,占调查总数的51.2%。
1.2工具及方法调查问卷共有两部分组成,分别为自制大学生校园人际关系调查表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人际关系调查表从7个因素分别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进行研究,以此作为进行单因素分析的依据。抑郁自评量表是信效度经过验证的国际通用量表含有20个题目,分四级评分的自评量表,原型是Zung抑郁量表(1965)。其特点是使用简便,并能相当直观地反映抑郁患者的主观感受。按照中国常模,分界值为53分,即低于53分的为无抑郁情绪,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2结果
在375名调查对象中,抑郁自评量表得分高于53分的共有138人,占总比例的36.8%,其中男生75人,女生63人。按照自制人际关系调查表的7项选项对其抑郁情绪的产生进行单因素分析。
2.1在校园中值得信赖的同学数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身边,融入全新集体的生活,以往研究表明[4],生活环境的改变容易引起人们内心情绪的波动,这时在身边的同学的作用便显得尤为突出。本次调查按照被访者在校园中拥有值得信赖的同学数量分为三组,分别为:在校园中拥有没有值得信赖的同学;在校园中值得信赖的同学数为1~2人;在校园中值得信赖的同学数为3人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园中没有值得信赖的同学的受访组中,6名受访者全部检测出了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100.0%;在校园中值得信赖的同学数为1~2人的受访组中,90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50.0%;在校园中值得信赖的同学数为3人以上的受访组中,42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22.2%。经卡方值检验,χ2=41.059,P<0.001,按α=0.05的水准,可认为大学中值得信赖的同学数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情况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与同学的关系融洽度大学生活中,同学间的关系被认为是最主要的校园人际关系之一[5],也被认为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6]。本次调查按照被访者与同学间的关系融洽度分为三组,分别为:与同学间相处关系融洽;与同学间相处关系一般;与同学间相处关系恶劣。调查结果显示,在与同学间相处关系融洽的受访组中,33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21.6%;在与同学间相处关系一般的受访组中,102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46.6%;在与同学间相处关系恶劣的受访组中,3名受访者全部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100.0%。经卡方值检验,χ2=29.412,P值<0.001,按α=0.05的水准,可认为与同学间的关系融洽度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情况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2.3对同寝室室友的关系满意度同寝关系是较之同学更为密切的关系,以往研究表明,良好的同寝关系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更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成长。本次调查按照被访者与同寝室友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分为三组,分别为:对同寝室人际关系感到满意的;对同寝室人际关系感觉一般的;对同寝室人际关系感到不满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对同寝室人际关系感到满意的受访组中,18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14.6%;在对同寝室人际关系感到一般的受访组中,90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41.7%;在对同寝室人际关系感到不满的受访组中,30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83.3%。经卡方值检验,χ2=61.701,P<0.001,按α=0.05的水准,可以认为同寝室室友的人际关系满意度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情况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4对自身社交能力的自信程度任何人都必然要参与社会交往,对自身社交能力的信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身的社交能力,以往研究表明[6],存在自卑心理、怯懦心理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本次调查按照被访者对自身社交能力的自信程度分为三组,分别为:至今仍对自身的社交能力不自信;曾经对自身的社交能力不自信,现在已经克服;自始至终对自身的社交能力都很自信。调查结果显示,在至今仍对自身的社交能力不自信的受访组中,63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75.0%;在曾经对自身社交能力有过不自信情况的受访组中,75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37.9%;在始终对自身社交能力很自信的受访组中,没有检测出有人存在抑郁情绪,抑郁情绪检出率为0.0%。经卡方值检验,χ2=106.955,P<0.001,按α=0.05的水准,可以认为对自身社交能力的自信程度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情况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2.5校外朋友数量作为在校大学生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就是校内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而作为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影响相对较小的校外人际(校内朋友按人际关系划分归入同学关系组)关系,同样不能被忽视[7]。本次调查按照被访者校外朋友的不同数量分为四组,分别为:校外朋友数为5个及以下的;校外朋友数为6~10个的;校外朋友数为11~20个的;校外朋友数为21个及以上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外朋友数为5个及以下的受访组中,3名受访者均检测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抑郁情绪检出率为100.0%;在校外朋友为6~10个的受访组中,42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37.8%;在校外朋友为11~20个的受访组中,66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34.4%;在校外朋友为21个及以上的受访组中,27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39.1%。经卡方值检验,χ2=5.850,P值=0.119,按α=0.05的水准,可认为校外朋友数量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见表5。2.6与辅导员的沟通交流频率辅导员扮演着在大学校园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社会角色,应起到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的作用[8]。本次调查按照受访者与辅导员沟通交流的频率分为三组,分别为:经常与辅导员老师进行交流(每周2次及以上);与辅导员老师交流频率一般(约每2周一次);很少与辅导员老师进行交流(每月1次或频率更低)。调查结果显示,在经常与辅导员老师沟通交流的受访组中,24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50.0%;在辅导员老师交流频率一般的受访组中,36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31.0%;在很少与辅导员老师沟通交流的受访组中,78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37.0%。经卡方值检验,χ2=5.436,P=0.066,按α=0.05的水准,可认为与辅导员老师的沟通交流频率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见表6。2.7遇到困难时的首选求助对象大学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能否妥善的对此进行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9]。本次调查按照受访者在遇到困难时所选择的求助对象的不同分为三组,分别为:向辅导员老师求助的;向同学求助的;向朋友求助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向辅导员求助的受访组中,21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46.7%;在向同学求助的受访组中,105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35.0%;在向朋友求助的受访组中,12名受访者检测出存在抑郁情绪,占该群体比例的40.0%;经卡方值检验,χ2=2.434,P=0.296,按α=0.05的水准,可认为遇到困难时选择的求助对象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见表7。
3讨论
人际关系指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学的范畴。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方面人与人之间相互认知,因而产生的吸引或排拒,合作或竞争,领导或服从等方面[10]。考虑到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之中,故而本次调查忽略了亲属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及同事关系等方面的考量,仅对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及师生关系进行调研。从本次调查结果总体上看,属于同学关系的因子项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情况差别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属于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的因子项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情况差别的影响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这一结论与以往的调查结果不尽相同[11],下面我们将对以上三种关系进行逐一分析:
3.1同学关系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20名受访者表示与同学间的关系相处融洽,占总受访人数的32.0%,而对同寝室间室友关系表示满意的人数仅为105人,占总受访人数的28.0%,突出反映了90后大学生处理同学间关系的能力较差的情况,分析其中原因,大学生群体大多自我意识强烈,考虑自我较多,考虑他人较少,容易因生活小事彼此间产生矛盾[12],如果不能妥善的进行处理,很容易导致产生抑郁情绪[13]。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全部375名受访者中,有282名受访对象表示对自己处理与同学间的社交关系有过不自信或至今仍无自信,占全部受访者比例的75.2%。也在侧面反映出了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较差的事实,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一个隐患[14],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2师生关系调查结果显示,经常与辅导员老师沟通交流的受访者人数为48人,占总受访人数的12.8%,当遇到困难时选择辅导员老师作为首选求助对象的受访者人数为45人,占总受访人数的12.0%。值得注意的是,在分组检出中,与辅导员老师沟通交流频率频繁的受访组的抑郁情绪检出率为50%,在三组分组中检出率最高;当遇到困难时选择辅导员老师作为首选求助对象的受访组中抑郁情绪检出率为46.7%,同样在三组分组中检出率最高。随经卡方检验证明,此两项因素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但调查数据反映出的现象需要引起重视,即大学生与辅导员老师的交流率不高,而辅导员老师对大学生的抑郁情绪的产生也未产生足够重要的心理干预作用。以往研究成果表明,这一现象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15]。
3.3朋友关系调查结果显示,校外朋友数量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当遇到困难时选择朋友作为首选求助对象的受访者人数为30人,占总受访人数的8.0%。经过卡方检验,此因子同样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其中原因,大学生主要人际关系依然是校园内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校外朋友关系在日常人际关系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使得该因素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相对较小[16]。
4结论
普遍对事物的认知缺乏前瞻性。贫困大学生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是出自于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家庭,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考取了大学,但是当他们步入大学生活之后,由于家庭原因,他们往往对于自己今后的人生缺乏一个准确的定位,也无法获得有效的指导,所以很多贫困大学生在步入大学生活以后,对自己今后的人生规划表现得非常迷茫,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缺乏前瞻性。缺乏前瞻性的贫困大学生往往更关注短期目标,被一些眼前利益吸引,尤其在择业等方面,过度地关注工资收入等问题而忽略个人发展空间等长远问题。
针对当前贫困大学生在入学之后和在学期间思想层面可能面临的这些困难,我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同时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引导困难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我们要全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其中包括让困难生用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困难,引导他们建立对抗挫折的能力,能够在逆境中寻求发展。此外要让他们树立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的信心,坚持努力学习,志存高远。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性格,这样将使得他们受益终生。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让困难大学生感受到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具有良性的社会认知,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将来回报社会。为贫困大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在校园里倡导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为贫困大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当前我们很多高校建立了困难生帮扶制度。此外在学生范围内努力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让更多的贫困大学生能够参与其中,让他们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充分地认知自我、树立信心,加强与周围人的交流能力,并且引导广大同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以物质作为评判他人的标准。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困难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加他们展示自我的能力,让他们体会积极参与各种校园文化的益处,让他们的性格更加开朗外向,更愿意服务于社会,奉献于社会。
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对困难生的尊重和理解。在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地做到“以人为本”,把我们对学生的关注落实于实处,真正地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困难生的理解和交流,更多地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切实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对他们进行帮助,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对困难生帮扶的日常工作中来,并且通过这种点滴之间的人文关怀,让困难生切实感受到心理上的温暖,能够更好地感恩于社会。尊重和理解要体会在日常点滴的行为中,并且注意在日常的言谈举止中设身处地的为贫困大学生着想。建立健全校园服务机制。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建立更多的能够切实服务于困难生的制度,并且逐步完善,让困难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处处体会到对他们的帮助,并且能够将这些帮助制度化、程序化,让这些帮助不因管理人员的改变而发生不必要的变化。涉及困难生心理咨询、冬季补助、打工服务等诸多项目,能够将帮扶落实在点滴,并且让对困难生的帮助不仅仅表现成为一时的行为,例如,对困难生的心理咨询应该在困难生入校伊始就开始,并且也该做到定向跟踪,能够真正让困难生敞开心扉,减轻心理压力。各项对于困难生的补助应该通过有效的测评机制,保证专款专用,而对于勤工助学岗位的管理,则更加重要,对于岗位的监督,具体工作的安排及延续等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困难生的具体利益。
关注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于一般的同学具有更大的难度,他们的性格往往比较敏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得不够自信,所以在日常与他们进行心理沟通交流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工作辅导老师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提高自己的心理学修养,能够更好地解决自己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且更多地深入到困难生的生活中,了解困难生的真实困难,了解他的成长历史,他的家庭背景,这样能够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更加准确、更具有针对性。对于困难生就业的管理。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深受社会关注的普遍话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通过就业走向社会的过程中遇到了障碍。困难生也不例外,相对于普通大学毕业生来说,困难生在就业的时候既具有一定的优势,又具有一些特别的劣势,优势主要表现在,由于从小生活环境艰苦,困难生在工作选择以及初入职场之后都会表现地比一般同学更加吃苦耐劳,更加踏实于基础性的工作,更容易适应工作的节奏和辛苦的工作环境。但是困难生在就业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特有的问题。首先,困难生一般都缺乏一定的社会资源,在就业的时候没有办法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相对来说就业渠道不广泛。其次,由于困难生从小的生活环境,相对来说限制了他们对社会的一些认知,加之家庭经济上的压力,很多困难生在择业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很好地按照自己的人生规划安排自己的工作,往往受到来自人际关系和社会压力以及自己家庭的多方干扰。所以建立一套真实有效的服务于困难生就业的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确实了解一下困难生的要求,了解他们的就业的意向,以及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就业信息,建立有效的服务平台,让困难的毕业生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