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土文化包含的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园林建设;乡土景观;作用;运用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乡土景观多是一些保留自然特色和农村生活场景的景点,表现出浓烈的地方特征,同时还包含部分的文化因素,是地理优势和本土文化的完美结合。假如在建设园林的过程中添加部分乡土元素,就可以让景点富有地方特征,让人感觉更为温馨。
1 乡土景观的内涵
乡土本来是指那些淳朴的、本地的、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元素,是一个没有明确界限的概念。以前所说的乡土景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就是指表面意义上的乡土景观,也就是常说的农村风光、田地、农村房屋和村庄以及农村小道,还有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等等原生态景观的综合;另一方面的意义指的是构建在地理特征上的文化元素,也就是农村人为了生存对自然进行改造后的自然成果,是这些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在土地上的呈现形态,包含土地和土地上的相关建筑等元素的集合。
现在所说的乡土景观则有更广泛的内容。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学科内容的创新,现在的乡土景观出现了新的形式,这就是构建在科学的前提下,经过新方式、用当代的价值标准打造人们喜欢的生活形态。其重点和内涵是提倡天人合一和人们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
2 乡土景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独特作用
2.1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鉴于这些乡土景观大都取材自然,在构建的时候可以不用进行大的改动,只要进行简单处理就可以直接运用。这样不但能够极大的增加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还可以减少设备成本投入。一方面,乡土景观多是多是构建在的本地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的,它们和本地的环境有极强的适应性,可以很好的存活下去;另以方面,这些景观也是人民长时间对自然环境改造的结果,是人们的劳动果实,可以展现农、林、牧以及手工操作的发展过程。在当前全球能源告急的情况下,倡导构建这种充满乡村气息的景观,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满足大力开展节约型园林建设的要求。
我国在构建园林的过程中,曾经一度出现“外来的景观比较美”的构建风气,人们花费大量资金把南方的景点搬运到北方,或者是把北方的景物迁徙到南方,这样不但造成金钱的浪费,这些搬运来的元素还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此外,还造成本土传统元素的大量流失;另一发面,还存在一味追求新技术、利用高科技,满足人们一时新奇的现象。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这些做法最终导致景观趋向统一化、构建质量大幅度降低,对当地的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而在乡土元素的基础上构建景观,则可以极大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2.2 有利于继承和保护地方文化遗产
现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农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现代化的道路交通,随着柏油马路的不断延伸,农村传统、封闭的空间逐渐被打破,农村那些传统的风光和淳朴的风俗民情都在变得淡漠,传统乡村带给人的归属感正在被那些现代化的机器剥夺,在现代的都市乡村人们基本上已经找不到家的感觉。针对这种情况,人类的出路将在何方?设计师在乡村规划的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影响。从乡土元素出发,构建传统和现代完美结合的景观,成了设计师当下可以做出的最好的选择。
记载了农村发展历史的乡土景观是人类传承的宝贵财富,是当今社会的人们考察历史和对历史进行评判的主要依据,对于人类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制定乡村园林规划的时候,加入这些充满地方特色,包含着深厚风俗民情的乡土元素,不但可以创造出新颖的乡土景观,而且对于保护这些乡土元素的存在和保持,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3 凸显园林景观的地域性
地域指的是那些方位确定的地区,这一地区和别的地区有明显的不同,并且这些不同可以覆盖整个地区。地域性指的是这个地区具有的一些特点,其中包括一些自然景色,也包含一些蕴含历史文化元素景观的特点,其具体内容包含本地的环境气候、水土资源、风俗民情和历史传承等。
鉴于乡土元素的景观通通常都是以普通、平凡、分散的形式存在在人们的生活中,通常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需要对这些元素进行一定的处理,让人们了可以更加清晰透彻的意识到这些景观的重要性,增加这些景观的存在感。
3 乡土元素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3.1 灵活运用乡土材料
乡土材料根据性质的不同,需要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比方说一些古老的器物,水车、水磨、古树等,其自身的存在就是一种无言的景观,针对这种性质的乡土材料,只要做一些简单的处理,例如把这些材料的摆放形式和顺序等稍微做一下调整,就可以作为乡土元素加入到乡土景观的建设中。而这样的元素在景观建设中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和现代的园林建设构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乡土景观的艺术性。
还有一些乡土材料,必须做出一定的改变才能形成一定的景观。例如一些比较普通的瓜果蔬菜等,这些材料单独放在那里没有任何的观赏价值,但是经过一定的处理之后,就可以赋予它们丰富的含义,比如代表人们的生活富足,美好期盼等。
3.2 发挥乡土元素的“叙事”功能
很多的乡土元素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通过它们人们可以了解它们背后发生的历史典故。
(1)现实生活中场景的展现
历史传承下来的一些风俗习惯,在经过一定的策划之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就可以体现浓烈的乡情。这些乡土元素一般都需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形成乡土景观,比方说时间、地点等,比如赛龙舟比赛,一般在端午举行人们才能把它和屈原的纪念活动联系起来。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加入这样的乡土元素,可以增加这些景观时效性和新颖性。
(2)现实生活中乡风民俗的艺术化加工
现在还存在这样一种乡土景观,它们建构在当地历史传说的基础上,对现代材料实施一定的加工,让它们构成特点鲜明的景观小品。这样的构建方式想要取得预期的艺术效果,要求观赏者必须对这些景观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和景观的设计者产生共鸣,体味到乡土元素中的文化元素,形成物质文化景观。如石家庄鹿泉市的抱犊寨,山上设计了一处旅游景点——牛郎织女家(见图1、图2),通过再现农家院的生活场景、雕塑和壁画,既讲述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能让人对古代的农家男耕女织的生活有直观的了解。
图1 牛郎织女家图2牛郎织女家
3.3 利用现代设计手法来增加乡土元素的艺术气息
从园林设计师的角度出发,乡土景观是一个丰富的历史资源,可以从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提取多样的设计语言。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人们不但可以直接把一些乡村景观复制过来,也可以对这些景观进行艺术创作,让它们从表现方式、空间色彩等角度展现浓烈的乡村风情。
“乡土”是最原始的自然地域景观的展现。现在,使用一些现代设计技巧,通过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来展现这些乡土景观上蕴含的文化气息,依靠人的感官系统和观赏者达成共识,也是一种新的设计形式。
因此,乡土景观不但包含人们对乡土元素的直接运用,也包含部分抽象的、通过艺术再造形式、根据现代人类的审美眼光创造的新的具有地方特征的现代乡土景观。
结束语:在钢筋水泥构成的现代建筑森林中,人们的审美疲劳形成了对原始、朴素的乡土景致的渴望,在现代园林中融入乡土元素,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对于能够让远离现代都市生活的传统乡土文化得以再现,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今琪.利用地域特色创造景观个性[[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2]余江玲,中国乡土文化形成背景[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0(1):27-31.
[3] 蔡司男,乡土元素中的文化价值研究[J],中国园林,2009,(8):45-47.
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乡土文化,学校可以借助地方文化形成学校德育的特色化发展。基于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的学校德育特色实践策略包括: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体验道德生活,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引领学生的道德追求。
关键词:
乡土文化;乡土文化资源;学校德育;道德认知;道德生活;道德情感;道德追求
乡土文化资源是特定区域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积累下来的道德观念、文化习俗以及生活方式等,具有历史性、文化性、生活性、情感性、乡土性等特点。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文化与生活在该地区的人相融相生。乡土文化资源既承载着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融合,且表现出鲜明的道德倾向,是学校德育可以发掘和利用的理想资源,也是促成学校德育特色的重要手段。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应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重视对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
一、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
具体而言,乡土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人物典故、道德情感故事、地方风俗习惯、文化实物、生活方式等内容。这些地方文化资源的形成实际上是当地民众道德规范、性格习惯等深层文化特质的外在体现,无论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还是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都蕴含着当地民众的道德价值观念,蕴含着当地民众特有的道德认知〔1〕。例如,人物典故大多讲述一些地方历史名人或者是地方传说中人物的一些具体事迹,由于这些典故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因此,相关典故往往具有明显的是非观念及道德意识等。如豫剧《小仓娃》的故事就蕴含着强烈的兄弟和睦、公平等道德观念。另外,从地方风俗习惯来说,各种风俗习惯的形成和流传实际上是由于此种行为与当地民众道德价值观念一致,这些风俗习惯一定程度上是当地民众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载体。生产方式和文化实物也是如此,都是民众道德价值观的外在表现,蕴含着当地民众特有的道德认知。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经过一定时期的教育,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道德认知,但是这种认知更多地是理论认知。因此,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有生活气息的当地特有乡土文化资源的道德认知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这样,一方面,可以使相关道德理论资源更加形象生动,便于加深学生对已有德育知识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乡土文化资源具有地方性和生活性特点,容易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具体到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选择合适的地方文化资源。不同年级阶段学生的道德水平有差异,每个阶段强调的德育内容不同,面对众多地方文化资源,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地方文化资源,形成地方文化资源德育资源系列,把零散的地方文化资源基于道德视角梳理成有效的德育资源。第二,把地方文化资源设计为德育课程的一部分。当前,学校德育都是按照课程设计来进行的,什么时间学习理论知识,什么时间进行德育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提纲模式,这就使得地方文化资源要进入德育课堂中,要把相关地方文化资源和其他德育资源一起进行课程设计。教学中,根据德育课程需要,把相关文化资源和德育教材内容进行有机组合,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同时也能从地方文化资源找到相关理论的例证,加深学生对道德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团结、拼搏等理念时,可以与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的建筑关联在一起,以红旗渠建造的不易和最终取得的伟大成就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念的理解。第三,选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地方文化资源多种多样,要使相关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其强化学生道德认知的作用,还需要选择合适的开发利用方式。常见的方式有图片感知、故事讲解、风俗思辨、生活提炼、活动体验等,关于红旗渠等文化实物方面的文化资源,则可以直接选择视频剪辑和现场参观的方式进行。
二、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体验道德生活
学校德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选择一种道德生活,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各种关系中时刻关注自己的道德角色,并能按照相应的道德规则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及人和社会的关系。要达成教育目标,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道德理念规范学习;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道德实践加强学生的道德生活体验,使学生对相关道德理念理解得更为透彻。乡土文化资源实际是乡土生活的经验积累和智慧总结,其中,包含着民众在道德方面的选择和度量,也包含着道德生活的感悟和启示,同时也蕴含着民众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如大多数地方都把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作为地方道德水平较高的重要判断标准。因此,乡土文化资源实际上包含着学生道德生活的模板或准则,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道德生活体验。以乡土文化中的地方风俗习惯为例,很多地方风俗习惯实际上本身就是地方道德观念的一种取向,相关道德观念也正是依照这种方式得以代代传递。特别是部分少数民族并没有自己的文字,民族民众就用自己的特殊风俗习惯把民族道德观念蕴含在其中,在儿童习得相关风俗习惯时,自然也就传承了其中的道德规范。如朝鲜族以尊老敬客、互助礼让、孝敬老人作为该民族主要的风俗习惯,因此,在朝鲜民族地区,该地区民众在待客时,往往会给老人和宾客单独设桌,年轻人不能在长辈面前饮酒、吸烟,实在无法回避时,需要背席而饮。与地方生活风俗习惯一样,其他生活方式、文化实物等地方文化资源也都能给学生在道德思想方面以指引。因此,可以把地方乡土文化引入到学校德育中,通过地方文化资源中的道德镜像呈现,引导学生进行道德生活体验,使学生感悟其中的道德指向,并对其中的道德选择形成自己的体会。在实践中,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由学生根据德育课堂需要搜集地方文化中有关道德的文化资源。学生所能够利用的条件或资源有差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寻身边的蕴含着道德思想的地方文化,学生在自己探寻的过程中,能够有机会实践或者更为充分地了解乡土文化资源。有的学生家乡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发掘红色文化资源中的道德事例;有的学生常去常州等历史文化名城,可以借此了解当地士绅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规范,等等。学生对身边文化资源进行探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道德规范社会应用的深入体验。第二,学生通过实践或者思辨的方式对其中的道德思想和道德情感进行体验。由于地方文化资源形式不同,有的文化资源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如餐桌礼仪,有的特色文化形式学生可能并不能实际接触到,如各种名人故居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便利的方式去实践或思辨某种文化资源,让学生有机会能够对相关习俗文化进行亲身实践或者深入思考。第三,让学生对特定地方文化中的道德问题进行总结评价,并对其中的道德倾向和道德选择进行思考和总结。例如,景德镇地区学生可以体味当地陶瓷文化中的匠人精神,学生通过各自不同的体验和深入思考自然会获得丰富的深刻的道德体验〔2〕。第四,让学生回到地方文化习俗中感受实践之前总结的道德理念。为了使学生在实践和深入思考中获得的体验能够得到强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再以各自适合的方式去实践各种道德思想,让学生在重温道德体验的同时,也能对各种道德选择之后的人际关系或生活心态形成较为生动的体验。
三、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
在社会道德规范中,对于某种角色的道德定位以及相关关系的道德原则,不仅是人际关系和谐的条件,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情感基础。例如,父慈子爱便是基于直接的血缘情感,而尊老爱幼也是源于对长辈的敬重和对晚辈的关爱。相关道德规范只有和道德情感一致,才能成为大众认可的道德规范,而个体也会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他人的道德行为产生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道德意识等密切相关,道德情感对于个体的道德品质构成具有评价、条件和信号等作用,个人一旦对某种义务和行为形成道德情感,就会积极影响其道德选择,而某种道德情感一旦扩展为社会性的情感,也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社会道德风尚。而乡土文化资源中往往具有鲜明的道德选择,这些道德选择表明了当地民众的道德倾向。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以及在花洲书院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都具有明显的道德倾向,这些对于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都有较好的引导作用。因此,在学校德育中,教师也可借助各种乡土文化资源,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对于乡土文化资源中对学生道德情感的作用发挥,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进行实践。第一,分析不同阶段学生的道德情感特点。由于受年龄、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阶段的学生的道德情感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要通过乡土文化资源促进学生道德情感发展,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需要酌情分析其在道德情感方面的发展状况。第二,选择合适的乡土文化资源。乡土文化资源有丰富的内涵,形式多样,要促进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就需要对当地的文化资源有选择地开发利用,特别是一些名人典故、道德情感故事以及地方风俗习惯等对于学生的道德情感有较好的引导作用。例如,选择关于安徽桐城西南的六尺巷来源的典故,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现实和历史典故中的道德反差,对于学生有关礼让方面的认识和情感有较好的引导作用。第三,分析乡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情感。无论是地方人物典故还是特色风俗习惯,其对道德价值观念的诠释往往并不是以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蕴含在各种文化活动中。例如,程门立雪的故事可以从尊师的角度进行教育,也可以从主人公好学不倦的精神方面进行教育。从德育教学出发,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挖掘和分析其中的道德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道德情感方面的引导作用更加清晰。第四,以合适的方法使相关文化资源的影响更好地发挥出来。一般来说,促进道德情感发展的方法主要有情感陶冶法、榜样示范法、移情训练法、角色扮演法等,对于相关文化资源的应用可以根据资源情况合理利用。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陶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对相关事情进行还原,让学生能够在思想上对相关问题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例如,多数地区都有地方特色剧种,这些地方文艺形式所演绎的剧目或故事大多是当地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或传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相关剧目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其中的道德生活,使学生在艺术熏陶中对于是非黑白、对于家国荣耻形成清晰的情感倾向〔3〕。
四、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引领学生的道德追求
乡土文化资源是在一定道德观念影响下形成的地域文化,因此,各种地方文化中都蕴含着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念,反映了当地人的道德情感,也蕴含着当地民众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这在各种地方文化资源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安阳市岳飞庙里的秦桧雕像,反映了当地人惩恶扶善的道德心理以及对岳飞爱国行为的肯定和赞誉,隐含了当地人在这方面的道德理想和追求。从根本上来说,各种乡土文化资源一方面在实践或展示当地道德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在长时期的积累演化中,原本隐含着道德行为的习惯、事件和传说在向文化积淀的转变中最终成为民众对于崇高道德境界的核心内容,因此,这些文化资源中大多蕴含着当地民众的道德理想和追求。道德理想和追求决定了个体道德标准的高低,也关系着个体未来的道德生活选择。因此,在学校德育教学中,可以结合乡土文化资源引领学生的道德追求。首先,可以通过共同讨论的方式和学生共同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中的道德理想。乡土文化资源中的道德理想隐含在各种文化形式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发掘其中的道德理想。例如,对于程门立雪的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游酢、杨时的立雪行为中隐含的尊师、好学等道德规范发掘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其中的道德追求,即人们对两人立雪行为的赞誉表明了大众的尊师重教思想及师生关系有序的认可。通过对地方典故、风俗习惯的深入分析,可以使学生透过文化现象表面准确把握当地文化资源中的道德追求。其次,探讨乡土文化资源中道德追求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每个时期的民众对于道德都有不同的标准,对于乡土文化资源中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一分为二进行认知,分析其中的进步性,探讨其中的局限性。例如,对于岳飞的事迹,一方面,要肯定其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对于其对封建政权的无条件服从还需要进行思考。通过辩证讨论,学生才能真正把握地方文化资源中进步的道德追求。再次,引导学生把乡土文化资源中的道德理想和学校德育内容进行对接。现代社会具有独特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追求,把乡土文化资源引入到德育教学中,其最终目的是要促成学生建构现代道德标准,形成现代道德追求。因此,在地方文化的道德分析中,还需要和现代社会道德追求进行对接。例如,君子之道在当下仍是社会各方面崇尚的自我道德修养追求,但是现代的君子之道必然和封建社会的君子之道有差别,要在德育教学中在古代君子道德追求上形成新的内涵,使学生从古人的道德修养转向现代个人道德修养的追求。最后,立足文化典故中所追求的道德理想对现实的积极意义,鼓励学生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地方文化资源蕴含着过去民众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也是现代社会道德理想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乡土文化资源的道德反思中建立崇高的道德追求,加强其个人道德修养追求,使其自觉追求现想人格,使其能够自觉投入到现代社会的和谐社会关系建构中。
参考文献:
〔1〕王高贺.高校德育运用地域文化资源探讨〔J〕.教育评论,2014,(11):78-80.
〔2〕程艳,徐海斌.把地方特色文化融入艺术类大学生德育之中———以景德镇地区陶瓷文化教育为例〔J〕.教育探索,2011,(11):113-114.
【关键词】农村初中 校本教材 语文 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29-01
农村里的乡土文化资源多种多样,比如那些老房子、新民居,古山路、新公路,民风民俗、乡音社戏,田畴菜畦、特色农业等等,都是综合性学习的宝贵资源。而能够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所使用的乡土文化资源包括古民居老建筑文化、老民俗老风情文化、饮食文化、名人文化、乡村特色文化等文化资源。
一、古建筑老物件文化
不同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也有自己独特的人文特色,往往乡村这方面往往保存得更完整真实。古建筑老物件,包含着厚重的历史文明,诉说着千年文化,这些犹如深埋地底的宝藏,是语文教学十分难得的珍贵资源,我们不但可以结合当地的资源丰富语文课堂教学,而且可以走入到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美,在乡间的小巷完成教学的任务,把课堂开设在家乡的老屋古路边。以甘肃平凉窑洞村落为例,窑洞不仅仅是黄土里的几个洞,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依托。千百年来,平凉人以窑洞为居室,视窑洞为保护神,窑洞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安居乐业的一种文明。窑洞民居是黄土高原地区最古老的建筑,也是最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民居形式,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体现了中国式建筑之美。走进镇原,无论是平展展的平原,还是沟壑纵横的山地,都会看到一排排、一孔孔窑洞庄院组成的村落。平凉人居住的窑洞,是历史的沉淀,有着古老的历史。
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它,就会发现不同的审美、科学和历史价值。这些价值就是历史留下来的宝贵资源。那些我们家乡代代相传的珍贵文化资源,我们后代人应该重视起来,其中很大一部分可以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珍贵材料。
二、饮食文化
饮食习俗所表现出来的饮食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吃就像地方戏曲、文物一样具有保护的意义。它是一个地区人文特征的代表,体现着当地人对生活的乐趣与想像力。各个地方都有各当地特色的地方小吃。小吃也是一种特色的地域文化。早在明末清初,平凉的饮食市场已初具规模,各类名菜、名点、风味小吃品种繁多,许多品牌世代相传,流传至今。特别是平凉的清真名吃羊肉泡、泾川的罐罐蒸馍、灵台的酸汤面、华亭的洋芋搅团、庄浪的暖锅等名优饮食,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品种繁多,风味各异,讲究色、香、味、形、器俱佳和协调统一,历史悠久,久负盛名,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西北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
三、名人文化
不同地方都会有该地引以为荣的名人,而当地的历史现代名人足以引起学生的自豪,有的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榜样。平凉历史上以及现代可谓名人辈出,平凉是祖国针灸学鼻祖、晋代医学家皇甫谧(灵台县),唐代著名宰相牛僧儒(灵台县), 南宋抗金名将吴、吴(庄浪县),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时春(崆峒区)的故乡等。
历代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们是平凉人的骄傲,也是平凉城市的文化名片。他们展现了平凉深厚的文化底蕴,透视出平凉人身上的优秀因子。他们虽各有不同,但他们的爱国主义、勤劳俭朴、勤奋好学、敬业创新精神非常值得当代镇原人学习和继承发扬。这些能够成为我们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发的较佳的课程资源。农村中学的乡土课程资源广泛的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等状况,开发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资源,从而建设具有乡土特色的综合性教学课程。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而农村无比丰富而鲜明的自然、人文资源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正是开发语文综合性教程的珍贵的资源宝库,成为的良好课程资源。例如,本人曾任教学校所在的基层,是甘肃平凉市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中学,这里社会文化发展落后,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学生普遍知识面窄,但这里田畴交错,民风古朴,古迹尚存,是一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都较为丰富的地方。为此,我带领学生,将语文学习的目光由学校课堂投向家乡美丽的大自然、田园沃野、历史古迹和遗存文物以及父老乡亲丰富的物质精神生活,充分挖掘周围的大量的文化资源,把其包含着语文教育资源的乡土文明转化成可研究的话题引入语文学习中来,使周围的乡土资源成为开展学习的课题,这种方式丰富了学习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和探索的精神,取得了喜人效果,也激发了全体学生学语文热爱家乡的动力。
(一)新疆乡土音乐教材的困境
回归现实,笔者对新疆乌鲁木齐市、喀什市、哈密市、吐鲁番市共计23所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这些学校的音乐课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只有2所学校的音乐教师在音乐课教学中自主加入了少量的本土音乐内容,而校本教材或是新疆的乡土音乐教材基本不可见。面对这种乡土音乐教材数量贫瘠到如此程度的境况,则更无法谈其质的问题和普及程度。纵然统编教材内容覆盖面广、涵盖了国内外各类、各民族优秀的音乐,能够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而乡土教材则是选用学生的成长环境中所接触到的音乐文化、学生更易理解、更易接受。除此之外,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音乐教学也是音乐教师的选择之一,带领学生融入生活中所使用乡土音乐的场所,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本土音乐的魅力。
(二)新疆乡土音乐教材亟待编写的理性思考
每个人心中自然会产生一种无法释怀的乡土情结。《标准》亦认为:“艺术学习只有与学生个人成长环境联系起来,从其兴趣、需要、情感表达、人际交流出发,才能使学习变得丰富多样、鲜活充实,并获得持久的动力。”例如,新疆人一听到优美、热情的新疆民歌,就会感到格外亲切动情。在我们新疆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地把新疆各地区、各民族富有特色的优秀民族音乐部分地纳入到乡土教材中,应该是有必要、有好处的。总而言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步的表现之一就是允许教材多样化,乡土音乐教材是音乐统编教材的有益补充。面对新疆音乐教材的使用现状,迫切地需要开发和编写适合新疆的乡土音乐教材。
二、乡土音乐教材的编写策略
(一)配置一线的音乐教师作为乡土音乐教材的开发主体
通常情况下,统编音乐教材由音乐课程专家进行编写,从教材的结构、内容的选择等方方面面均符合学生所需要的审美性、科学性、规范性以及合理性等要求,具有相当地权威性。然而,乡土音乐教材的编写不能像以往那样仅仅依靠音乐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之外的音乐课程技术专家,这种专家虽然具有广博的知识和高深的专业技术,但往往会将乡土音乐按照自己的思维简单的移入到教材中,以至于产生乡土音乐教材在本土音乐教学中的“水土不服”。所以建议,专家可以作为顾问参与乡土音乐教材的编写,对编写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指导性的解释。最终要把教学一线的音乐教师作为是内在化的乡土音乐教材的核心编写主体之一。
(二)确立乡土音乐教材编写的原则
乡土音乐教材的编写首先应遵循《标准》的基本精神和原则,除此之外还应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教育性原则、多学科融合的原则、学生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提供丰富教学案例的原则和配备多种媒体材料的原则,这些原则都应与基本原则有紧密联系。
(三)选编乡土音乐教材内容的基本要求
乡土音乐教材的内容是地方性音乐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之一,选编应符合以下要求。其一,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多层面、多维度、全面地编写教材的内容。其二,要选择优秀的、有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音乐作为教材的内容。其三,乡土音乐教材的内容要充分体现本土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其四,乡土音乐教材的内容需“量身定做”,要能符合学生的每一阶段的身心特征。其五,乡土音乐教材的编写应该是守护本土音乐文化的传统。
三、新疆基础教育中编写乡土音乐教材内容的选择
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优秀的、且不可被替代的民族音乐文化。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统编教材中各民族的音乐,可以从音乐内容中了解到各民族的历史、宗教、哲学及美学思想、生成方式及生活习俗等,有助于学生领略到各民族音乐的美感。另一方面,学生还应学习本土乡音,将乡土音乐教材引入到基础教育中,因为自幼就身处其中,学生就更加容易理解、学习和把握其风格特点,进一步增加了对民族音乐的情感。新疆幅员辽阔、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新疆现有55个少数民族(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等),其中有13个世居民族。新疆的文化多样性为乡土音乐教材的内容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新疆乡土音乐教材的内容可以参照中国传统音乐的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民间音乐和宗教、祭祀音乐。民间音乐分为以下类别:民间歌曲(维吾尔族情歌、哈萨克族的独唱和弹唱歌曲、回族的“花儿”等)、舞蹈音乐(维吾尔族木卡姆歌舞等)、说唱音乐(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锡伯族的“念说”等)、戏曲音乐(维吾尔族曲子戏、蒙古戏等)、器乐与乐种(蒙古族的马头琴、达斡尔的四胡等)。按照这个分类进行选择,挑选优秀的乡土音乐内容作为乡土音乐教材的资源。现以新疆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的音乐为例,进行介绍。新疆的维吾尔族音乐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独树一帜。更有号称“东方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的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维吾尔族民歌更是浩如烟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劳者歌其事”,每首民歌都是他们生产、生活及情感的真实流露。《送你一枝玫瑰花》、《黑眼睛》、《牡丹汗》、《爱劳动的小伙子》、《白鱼》等,早已为人民熟知,还有不少广为流传已经成为世界名曲,也有一些被改编成管弦乐曲或合唱曲。音乐是文化的一个部分,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也是学习一个民族的文化。
不少民族的音乐内容覆盖面很大,通常还包含了这个民族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哈萨克族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民族。正如哈萨克族谚语所说的那样:“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当你降生的时候,歌声迎接你来到人世;当你去世的时候,歌声陪伴你走进坟墓。”可以说,哈萨克族民歌就是他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他们全部生活内容的真实写照,用鱼与水的关系来形容哈萨克族人民与民歌的关系是恰如其分的。像《玛依拉》、《都它尔与玛利亚》、《美丽的姑娘》、《等你到天明》等这样一些民歌,中外传唱,知名度很高。像这样的民歌,对于哈萨克族来说何止千百!我们应进一步开发整理,将其纳入教材之中并进行教学实践。
四、总结
一、乡土资源概述
乡土,我们直白说就是故乡,是人们出生或久居的地方。乡土包含乡土结构、乡土经验、乡土意识三个主要内容。乡土资源涵盖内容比较广泛,包括地方的地区特色、自然和人文景观、名胜古迹、发展变迁以及民间艺术、风情风俗、故人故事、地区方言等。在教育范畴上,广义的乡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
二、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力推进,教育的深化改革也在稳步进行。新时期教育的目的已经从传统的知识教育转为了“人”的教育,教育本身应当是一个培养人素质、培养人能力、帮助人身心良好发展的过程,因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对“人”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新时期教育的重中之重,是素质教育教学的核心。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跟上时代潮流、跟上教育发展步伐、具有一定创造能力是对当代学生的新的要求。
在信息教学技术的支持下,在乡土资源的环境熏陶下,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理论知识基础和已搭建的知识结构,积极开发新的教育资源、乡土资源进行配置,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加以启发,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加强信息加工能力,创造潜力的开发,达到教育最优化。
1.拓宽信息来源,激发探究潜能
信息技术的强大、数字化的便捷、网络化的宽广为学生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广泛的信息来源和巨大的信息量,尽管乡土资源是一项较新的教育内容,但丝毫不影响信息教学的信息化特点对乡土资源开发的推动力。乡土资源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紧密相关,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将乡土课程引入教学课堂,利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教学与乡土资源结合起来,既能达到乡土教育的教学目标,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教学与乡土资源的整合有利于乡土资源开发系统的建设,系统化地利用信息教学方式展示乡土资源,形式新颖、声形并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水平,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2.改变教学过程,培养创造感知
乡土资源开发的过程的静态到动态的转变过程的进步,信息技术的介入起到了重要作用,互动性强的教学将静态的单方向认知向动态的交换认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注意力,提高思维能力。传统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只是单纯的接受者,教学反馈程度较低,应当提起重视的是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同时也是知识框架的建造者,对于知识结构中的缺失将会引导他们创造新的知识和认识给予弥补。乡土资源学习的感受和领悟是深层次交流的产物,其将会随着认知的积累而逐步完善。学生的个体情况不一,创造潜力也不尽相同,因此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借鉴认知差异,帮助学生培养创造的感受,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3.建设学习平台,打破创造限制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最大特点便是网络没有实践与空间的限制,因此教育的发展面十分广阔。乡土资源开发借用信息教学的迅速、高效、开放、互动的特点,使乡土资源的信息路径畅通、平台广阔,有利于乡土资源信息的采集、传播、处理、传递、应用及贮存、检索、显示和评价等,更多的环节可供学生系统化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力。此外,广阔的平台有利于思维的发散。创造性思维的养成需要自由的土壤供其成长,以信息教学为技术支撑、以乡土资源开发为教学内容的教学平台首先对学生产生乡土环境熏陶作用,帮助学生在学习乡土资源的同时对其相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周边资源的学习,增加认知积累,提高知识全面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