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直接融资方式

国际直接融资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直接融资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直接融资方式

国际直接融资方式范文第1篇

(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并求得发展,需要不断地筹集到资金。从企业资金来源的构成来看,企业成长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内部资金积累和外部资金投入。

内部资金是指企业留利和折旧资金,由于现阶段我国企业的留利水平低,企业发展主要依靠外部资金,而外部资金需要从金融市场上筹集,其中短期资本通过货币市场筹集,长期资本则通过资本市场筹集,按照资金是否在供求双方调剂,可以把长期资金的筹集方式划分为两种方式,即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所谓直接融资,是指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由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协商进行的资金融通。通过商业信用、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方式进行的融资均属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则是由企业通过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地向资本的最初所有者筹资,它的基本形式是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从零散储户或其他委托人那里收集来的资本以贷款、购买企业股票或其他形式向企业融资。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的优劣如何,长期以来在理论界一直存在分歧。有的学者认为银行的信贷范围比较广泛,使得融资具有相对集中性,从而可以调节资金的供求与运转,开发多种金融商品与融资渠道,使融资成本相对降低、金融风险减小。同时,由于金融机构掌握融资的主动权,能对企业构成信贷约束,有利于信贷资金的合理流向与配置。因此他们得出结论认为间接融资具有相对优势。而有的学者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出发,认为在发展中国家,银行对企业的低息贷款往往以银行亏损为代价,使企业的融资成本较淡薄,企业对资金的不合理占用上升,银行呆帐、坏帐大量增加,由此来看间接融资的成本从总体上并不比直接融资低。其次,银行对企业的信贷约束,在发达国家里是“硬约束”,然而在发展中国家,政府经常干预银行信贷计划,使银行信贷约束趋于“软化”,容易产生拖欠贷款现象,使银行信贷资金不能有效运转,从而加大了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由此他们认为,间接金融优势论只适用于发达国家,而在发展中国家,直接融资方式则具有相对优势。

从实践中看,各国在融资方式安排上都是二者并举的。不过,不同国家往往由于历史传统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各有侧重。美国和英国等老牌市场经济国家由于拥有发达的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接近完全竞争,往往形成以资本体系为基础的直接融资方式为主的模式。而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产业发展受政府指导性计划干预,金融与产业间建立起政府参与的风险共担机制,银行在企业参股,积极参与企业经营,银企之间是一种生死攸关的链条式传递关系。这样其融资模式只能是以信用体系为基础的间接融资,非金融企业很少有机会利用资本市场来筹资,只能转向通过商业银行这种信用中介。因此,直到本世纪70年代,英美等国通过企业债券和股权进行的直接融资约占企业外部融资的55.60%,通过银行中介的间接融资占40--—50%,而日本等亚洲国家则相反,日本的间接融资在外部融资中所占的比重约为80—95%,直接融资只占15—20%。70年代以后,情况才发生了缓慢的反向变化:英美企业增加了间接融资比重,日本企业则增加了直接融资的比重。

(二)

改革至今,我国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历史条件下,在市场机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企业融资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代表政府直接注资主导国民经济运行,并通过各种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牢牢控制着社会资金的配置和流向,金融的市场化性质被否定,完全成了计划经济的附庸工具,这时,根本谈不上企业自主地选择市场化融资方式。

随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民经济的流程和运行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国家财政参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从1978年的30.9%下降到1997年11.5%,从生产建设型财政逐步转变为举债和吃饭型财政,而同时国民收入分配向企业和个人倾斜的趋势不断加强,导致财政配置资源的能力下降。(见表1)(2)在金融与企业的关系中,金融由原先作为财政的“出纳”转向逐渐独立,并担当企业融资中介,通过“居民储蓄存款ü银行贷款给企业ü形成企业的负债资产”这样的间接融资方式成为社会投融资的主渠道,政府则从过去的对信贷规模和利率的严格控制转到现在的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利率等金融杠杆来调节社会资金配置。由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的固定资本投资来源结构来看,银行贷款的比重逐年提高,特别是1985年“拨改贷”全面推开后,国有企业的大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和几乎所有流动资金都依靠信贷资金。(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1980年以后信贷资金占企业固定投资来源的比重始终在23%以上,而自筹资金中也有一部分事实上来源于信贷资金。这样,在经济运行中便形成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融资方式,而成为一种以社会资金为支撑、国家银行集中借贷、国家办企业的“借贷型经济”,表现出货币计划经济的特征。

随体制改革的深化,这种以银行为主渠道的融资体制产生出新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分析:其一,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逐年上升,目前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负债率平均为70%,流动资金负债率已达到平均80%,从总体上看将变成风险极高的全负债运行企业,甚至是资不抵债企业。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融资几乎只有通过银行,其资产的资本金部分没有资金来源和注资渠道而无法注入;另一方面是由于这种间接融资方式为主的体系并非建立在如发达国家一样的理性约束的基础上,与融资体制相配套的良性的经济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十几年来,以放权让利为主的国有企业改革在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国有企业吃银行信贷资金的“大锅饭”的不良倾向,造成国有企业大量举债经营,不重视资金使用效益,形成资金负债结构的失衡,加大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困难。其二,由于体制原因,银行必须保证国有企业重点资金的需要,而国有企业借款不负经济责任,甚至只借不还、负盈不负亏,使银行的信贷约束逐渐软化,企业的低效益与高负债经营引起的严重的亏损,不可避免的要引起银行的呆帐坏帐。据测算,目前不良贷款占银行向国有企业贷款余额的25—30%,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逾期、呆帐、坏帐贷款占全部贷款的20%,如果这一状况得不到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将消耗殆尽。同时,行业和企业结构调整中的死帐乱帐问题,以及前些年一度出现的“泡沫”经济破碎后的沉淀问题(如高档房地产积压),都集中反映到了银行,货币银行体系中积累了愈来愈多的不良资产,形成日益巨大的通胀压力,银行货币体系内长期、潜在的系统风险越来越大,导致社会资源配置使用的低效率和宏观经济经济运行的极不稳定。现在,我们实际靠政权威信、政府信誉使国有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资金吸纳能力,如果某些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商业银行系统风险及其经济社会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这些问题从深层次看,实质是市场经济与国有制经济实现形式之间的矛盾,出路只能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由计划融资向市场融资的转变,发挥市场机制在货币资金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

在市场化的融资体系中,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两种方式各有长短,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平衡。要解决目前国有企业和银行面临的问题,最佳选择就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将国有企业的资本化筹资活动彻底推向市场。

一、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发展直接融资

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企业负债结构的优化、投资项目资本金的实行都有利于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资本金严重缺乏,已成为影响改革大局的严重问题。目前三分之一以上的国有企业资本金比率低于10%,有些企业甚至是全负债经营。国有企业资本金严重缺乏,已愈来愈影响到企业的发展、金融系统的正常运作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目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国有企业的增资减债、兼并破产、抓大放小等政策措施,但由于国有企业资本金缺口太大,这些措施都一时难以奏效。而可用于补充国有企业资本金的社会资金来源应该是比较充足的,具体来说:一是随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深刻变化,我国居民的收入呈现出明显的资本化趋势,居民个人已日益成为储蓄和投资的主体,(见表3)到1998年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包括外币)已超过50000亿元;二是国际资本市场资金充足,而中国广大的市场对国际资本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由于投资方式单一,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的约85%都形成了银行存款,通过银行又贷给企业形成企业债务,这也是企业高负债、低资本的历史原因。同时,国有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也受到发展条件和高融资成本的限制。因此,只有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在企业融资中的比重,才能更有效地把居民手中的金融资产和国际资本转化为企业的资本金。

二、我国金融结构的实质性改善要求扩大直接融资

从金融体制改革的方面看,深化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构造合理的融资结构,是分散银行风险、改善银企关系,从而推动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重要一环。如本文前面所述,由于国有企业的信贷资金主要来源于国有银行,使企业的低效益与高负债引起的严重亏损,不可避免的转嫁给银行,形成银行的不良资产。而增加直接融资,减少企业资金中信贷资金的比重,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改善企业资产负债结构,是改善银企关系的根本出路。在这个问题上,有的学者认为直接融资成本要高于间接融成本,因此目前应以深化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为重点来推动金融改革,不应过分强调直接金融的筹资作用,对此我们应认识到,国有银行的改革关系到全国无数高负债国有企业的生存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而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可以使社会资金分流,减轻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资金供应压力,国有银行面临的系统风险也会随之降低。一般来说,直接融资中的社会成本是个别金融风险,而在体制转轨尚未完成、政企银企关系尚无根本转变时,银行间接融资难以摆脱的更大的是系统风险,二者相比,风险成本大小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可以说,要从根本上消除金融体系风险出现的温床,改善我国金融结构,拓宽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渠道,提高资本形成的效率,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与资本流动,就必须发展直接融资,这不仅关系企业自身存亡,也直接影响到金融体制改革能否成功。当然,我们应当注意,一方面在强调加快发展直接融资的同时,必须认识到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尚处于起飞阶段,间接融资方式仍需在融资体系中占主要地位,如果一味强调直接融资,忽视银行应有的间接融资作用,会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更大的风险;另一方面,发展直接融资是同完善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应当认清深化资本市场不仅是为了改变我国企业资本的注入方式,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资本来源的改变,可以有效地改变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提高企业的资本运营效率,逐步消除金融体系累积性风险形成的体制根源,所以不能仅仅把到证券市场“圈钱”等同于发展直接融资,而要配合以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在发展直接融资的同时不断发掘资本市场的深层次功能,共同促进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总之,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坚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不断改进间接融资,以建立适合我国企业发展和经济运行的新型融资体制,我们就会看到: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将下降,资本金将会得到充实;风险社会化会使社会投资者关注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效率,并逐步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化解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避免金融风险,最终实现从“货币计划经济”向“资本运营经济”的战略性转变,使国民经济走上良性运行的轨道。

国际直接融资方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融资方式;选择

一、我国金融政策背景及施工企业所处融资环境

企业是在一定环境下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有机集合体。企业运营只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面临的环境分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企业制定筹资战略的立足之本,它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宏观环境复杂多样,多为企业不可控,因此不再絮言。

企业微观环境是指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条件和能力的因素,包括行业状况、竞争者状况、供应商状况等,这是确定企业筹资方式的前提。一个良好的销售网络、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商等微观环境,将十分有利于企业筹资的顺利实现。此外,微观环境还应包括企业的内部条件,如企业经营者的能力、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政策、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研究开始情况等。就筹资而言,企业内部条件达到一定的标准,才会吸引资金、技术进入。因此,企业只有扎扎实实做好自身的各项工作,才能赢得债权人和投资者的信任,让他们将资金、技术交由企业使用和管理。

二、施工企业可采用的融资方式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融资方式分两种,一是内源融资,即将本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者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会发生融资费用,使用内源融资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它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预期等因素,只有当内源融资仍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要时,企业才会转向外源融资。

其实相当一部分表外筹资也属于内源融资。表外筹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以反映的筹资行为,利用表外筹资可以调整资金结构,开辟筹资渠道,掩盖投资规模,夸大投资收益率,掩盖亏损,虚增利润,加大财务杠杆的作用等。比如,企业与客户签订一项产品的筹资协议,先将产品售给客户,然后再赊购回来,该项产品并未离开企业,但企业却通过这一协议得到了借款。因此,表外筹资可以创造较为宽松的财务环境,为经营者调整资金结构提供方便。

1.直接融资方式

我国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融资方式趋于多元化,许多企业开始利用直接融资获取所需要的资金,直接融资将成为企业获取所需要的长期资金的一种主要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资金的使用者不通过银行这一中介机构而从货币所有者手中直接融资,已成为一种通常的做法,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尚不发达,我国直接融资的比例较低,同时也说明了我国资本市场在直接融资方面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但是应该看到,由于直接融资,特别是股票融资无须还本付息投资者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必然要求较高的收益率,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

债券融资在直接融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极大的拓展了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发达国家企业债券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股票投资,突出显示了债券融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债券合约是一种规定借款人必须定期向贷款人支付固定金额的契约性合约,不需要经常监督公司,从而监审成本很低的债务合约比股权合约更有吸引力。从筹资者的角度看,债券筹资的发行成本要比股票筹资低,债券利息可从税前利润扣除,而股息则从税后利润支付,存在公司法人和股份持有人双重课税的问题,还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增加每股税后盈余。债券融资不影响原有股东的控制权,债券投资者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权力,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分配红利的权力,对于想控制股权,维持原有管理机构不变的企业管理者来说,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有吸引力。

2.间接融资方式

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从无到有,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社会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来看,银行存款较之股票和债券仍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大部分企业的资金来源也仍旧以银行为主,尤其是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由于上市指标主要用于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基本上与上市无缘,就使得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在间接融资方式中,值得注意的是随之近几年来大量的企业兼并、重组,从而导致我们可以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方式。杠杆收购融资是以企业兼并为活动背景的,是指某一企业拟收购其他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时,以被收购企业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从银行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收购行为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在一般情况下,借入资金占收购资金总额的70%-80%,其余部分为自有资金,通过财务杠杆效应便可成功的收购企业或其部分股权。通过杠杆收购方式重新组建后的公司总负债率为85%以上,且负债中主要成分为银行的借贷资金。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日益朝着集约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生产的规模性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重要条件之一。对企业而言,采用杠杆收购这种先进的融资策略,不仅能迅速的筹措到资金,而且收购一家企业要比新建一家企业来的快、而且效率也高。

杠杆收购融资较之传统的企业融资方式而言,具有不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筹资企业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资金便可以获得较大金额的银行贷款以用于收购目标企业,即杠杆收购融资的财务杠杆比率非常高,十分适合资金不足又急于扩大生产规模的企业进行融资;二是以杠杆融资方式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有助于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是迅速淘汰经营不良、效益低下的企业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效益好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其他企业能壮大自身的实力,进一步增强竞争能力;三是对于银行而言,由于有拟收购企业的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因而其贷款的安全性有较大的保障,银行乐意提供这种贷款;四是筹资企业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有时还可以得到意外的收益,这种收益主要来源于所收购企业的资产增值,因为在收购活动中,为使交易成功,被收购企业资产的出售价格一般都低于资产的实际价值;五是杠杆收购由于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参股,因而可以充分调动参股者的积极性,提高投资者的收益能力。

三、在目前金融环境下施工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

由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加快了铁路、高等级公路的建设,而在地方各大中城市为缓解城市道路交通压力也开始纷纷上马市政轨道交通项目。对于施工企业而言,这是企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但是同时施工企业的资金问题也会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日益突显。解决资金问题,最简便易行的方式就是银行贷款。但是这种融资方式融资成本高,受国家金融政策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央行收紧银根,各家金融机构开始限制贷款规模,施工企业就有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特别是大型上市施工企业,除要考虑融资成本问题外,还有考虑报表结构是否合理等问题。所以银行贷款早已不是施工企业的最佳选择,除此之外必须寻求新的融资方式。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大型生产设备的需求也迅速增加。而这些大型的生产设备往往价值很高、生产期间长,如果简单采用银行短期借款来解决设备的采购,给企业带来的资金风险较大且融资成本高昂。如果采用金融租赁的方式,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如隧道和地铁工程需用的盾构设备其价值一般都在3000万元以上。因其设备的专用性强,需采用订单式采购。设备的制造周期一般在一年左右。也就是说施工企业必须在一年内支付3000万元的设备采购资金。如果采用租赁方式,企业只需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然后在设备的使用期按期支付盾构租金即可。租赁的优点有以下几点:一是每期应付租金确定,从而锁定企业未来的资金支付成本;二是租赁不占用企业在银行的授信额度,不会影响施工企业的资信水平。通过这种表外融资,企业可扩大资金来源,突破当前预算规模的限制。对于运营一段时期后资金大量固化、沉淀的企业,还可以采用售后回租的办法进行表外融资。通过售后回租,可以释放流动资金,满足企业改善财务状况、盘活存量资产的需要,从而在不影响企业对资产继续使用的情况下,将物化资本转化货币资本,保持企业资金的流动性。

施工企业因为承建项目众多,而按施工合同规定每个项目都会有5%至10%左右的质保金要到工程完工以后的一至两年才能拨付。大型施工企业承建的工程项目往往合同价款在亿元以上,5%就至少是500万元上的质保金。因此,在施工企业的报表上往往有庞大的应收账款规模。对于这部分沉淀的优良资产,施工企业可以采用应收账款保理的方式来盘活。

应收账款保理是在西方国家普遍应用的一种金融衍生产品,国内保理业务的出现也就是最近两三年的事情。应收账款保理是企业将赊销形成的未到期应收账款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转让给商业银行,以获得银行的流动资金支持,加快资金周转。理论上讲,保理可以分为有追索权保理(非买断型)和无追索权保理(买断型),明保理和暗保理,折扣保理和到期保理。目前国内在实际操作中,银行一般只接受有追索权的明保理。道理很简单,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首先必须保证风险的最小化。无追索权的买断式保理,意味着所有销售合同项下的收款权利和风险的完全转移。在国内企业商业信誉较低的情况下,银行不可能为了区区百分之几的收益而冒到期不能收回货款损失贷款本金的风险。一般来说,对保理业务银行只收取相应的手续费用,因而其融资成本要明显低于短期银行贷款的利息成本。如果企业使用得当,可以循环使用银行对企业的保理业务授信额度,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保理业务的融资功能。应收账款保理的融资额一般在应收账款余额的80%以下,期限一般在一年以下。大型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一般在10000万元以上,采用应收账款保理方式进行融资就可达到8000万元,这种融资规模相当可观。在采用这种融资方式融资时,施工企业仅需支付银行一定的手续费,其融资成本较普通银行贷款要小的多。另外,如果施工企业与银行签订无追索权的买断式保理方式的保理合同,企业可以在短期内大大降低应收账款的余额水平,加快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改善财务报表的资产结构,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在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商业信用是融资成本最低的一种融资方式,其中银行承兑汇票是商业信用中应用最广的一种。银行承兑汇票是银行在商业汇票上签章承诺付款的远期汇票,是由银行承担付款责任的短期债务凭证,期限一般在6个月以内。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大量小型设备及原材料采购资金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解决。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一般是要向银行缴纳一定金额的保证金,但如果是授信额度较高资信好的大型企业往往保证金的比例较低。相对于银行贷款来说,银行承兑汇票的最大优点就是融资成本低。因为银行对承兑汇票的收益主要为贴现息收入,所以只对出票人收取手续费。这跟贷款利息相比是有很大优势的。但是银行承兑汇票这种融资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开具承兑汇票需要提供商品购销合同,且期限仅为6个月以下,这也就决定了银行承兑汇票这种融资方式只适用于原材料、小型设备的采购。

目前,还有一种被大型施工企业普遍采用的长期融资方式是发行信托资金。这种融资方式适用于针对某个大型项目所做的融资。例如,现在基础建设的BT项目、大型的资本项目投资等。信托资金通常需要企业借助信托投资公司来发行信托资金,企业再向信托公司取得贷款。对于资金的委托人和受益人来说委托资金的目的在于收取较高的收益,因此这种方式的企业支付信托公司的融资费用往往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息。但是如果此信托产品的委托人限定为本企业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让企业员工更加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

以上就是目前施工企业最常用的融资方式。对于流动资金需求可采用的融资方式有银行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应收账款保理等;对于资本性资金需求可采用的融资方式有融资租赁、发行信托资金、发行股票、债券等。因为发行股票、债券受国家政策及企业规模、财务状况限制较多,施工企业采用这种方式融资的可操作性大大降低。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适合施工企业的融资渠道也逐渐扩展。因此,施工企业可以有更多机会尝试新的融资产品对企业发展带来的收益。同时,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仅仅着眼于对外的融资上,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高斐,刘志彤,高园,姜早龙.国有施工企业融资方式探讨[J].基建优化,2003年第24卷第03期

[2]融资租赁:中小型施工企业融资新路径[OL].青岛中小企业信息网

[3]候春梅.论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J].铁道财会,2006年Z06期

国际直接融资方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环境 融资方式 市场经济

一、我国现在金融市场的环境

企业所面对的金融市场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和力量的总称,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它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基础。

金融市场的宏观环境包括:(1)政治法律环境,即指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要素;(2)经济环境,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经济条件、经济特征、经济联系等客观因素;(3)技术环境,是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发展动向等的总和。同时,微观环境则是确定企业筹资方式的前提,包括行业状况、竞争者状况、供应商状况及其他公众状况。但就筹资而言,还包括企业经营者能力、人力资源开发程度、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研究开发状况等方面在内的企业内部的各种制约条件。

二、企业一般的筹资方式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资方式大致有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

1.内源融资方式。即将本企业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无需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股息,不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不发生融资费用,其成本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预期等因素。只有当内源融资仍无法满足资金需要时企业才转向外源融资。另外,相当一部分表外筹资也属内源融资。表外筹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反映的筹资行为,表外筹资可分直接表外筹资和间接表外筹资。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直接筹资属直接表外筹资。其资产所有权虽未转入筹资企业表内,但其使用权却已转入,故此筹资方式既能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之需,又不改变企业原有表内资金结构。间接表外筹资是用另一企业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使得本企业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

2.外源融资方式

企业的外源融资一般分为直接筹资方式和间接筹资方式两种。

(1)直接融资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通过银行而从货币所有者手中直接融资,已成为一种通常的做法。就其主要的债券和股票投资渠道相比较,从投资者角度看,股票融资因无须还本付息,风险由投资者和企业共同承担,使股票融资在直接融资中占重要地位。相比之下,债券合约是一种规定借款人必须定期向贷款人支付固定金额的契约性合约,不需经常监督公司,因而监审成本很低的债务合约比股权合约有吸引力。

从筹资者的角度看,债券融资不影响原有股东的控制权,债券投资者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权力,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分配红利的权力,对于想控制股权,维持原有管理机构不变的企业管理者来说,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有吸引力。

(2)间接融资方式。中小企业在上市指标主要用于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条件下,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成为其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在间接融资方式中,以企业兼并为活动背景的杠杆收购融资方式较为常见。采用杠杆收购的融资策略,筹资企业只需投入少量资金便可获得银行较大金额的贷款用于收购目标企业,即杠杆收购融资的财务杠杆比率非常高。

以杠杆融资方式进行企业兼并、改组,可迅速淘汰经营不良、效益低下企业,有助于促进企业优胜劣汰。对于银行而言,有拟收购企业的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其贷款安全性有较大保障。杠杆收购由于企业经营管理者参股,还可充分调动参股者积极性,提高投资者收益能力。

三、现行企业可供选择的较为新颖的筹资方式

1.杠杆收购融资

它较之传统的企业融资方式而言,具有不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筹资企业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资金便可以获得较大金额的银行贷款以用于收购目标企业,即杠杆收购融资的财务杠杆比率非常高,十分适合资金不足又急于扩大生产规模的企业进行融资;二是以杠杆融资方式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有助于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是迅速淘汰经营不良、效益低下的企业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效益好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其他企业能壮大自身的实力,进一步增强竞争能力;三是对于银行而言,由于有拟收购企业的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因而其贷款的安全性有较大的保障,银行乐意提供这种贷款;四是筹资企业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有时还可以得到意外的收益,这种收益主要来源于所收购企业的资产增值,因为在收购活动中,为使交易成功,被收购企业资产的出售价格一般都低于资产的实际价值;五是杠杆收购由于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参股,因而可以充分调动参股者的积极性,提高投资者的收益能力。因此杠杆融资适合于企业规模较大、内部结构比较完善的大中型企业。

2.信托融资

它的优势在于:第一,能够比较灵活地适应和处理多种经济和法律关系,能解决其他渠道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二,相对其他融资渠道,信托融资不但可以降低企业整体的融资成本,节约财务费用,还有利于资金的持续应用和公司的发展。第三,在资金供给方式上更加灵活,可以针对企业本身运营需求和具体项目设计个性化的资金信托产品,从而增大市场供需双方的选择空间。

3.战略性私募融资

它的优势又在于:首先,可以帮助企业改善股东结构,同时建立起有利于上市的治理结构、监管体系、法律框架和财务制度。其次,可以帮助企业比较好地解决员工激励问题,建立起有利于上市的员工激励制度。第三,可以通过引入战略资本帮助企业迅速扩大规模,从而在未来上市的时候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追捧。第四,战略投资者(特别是国际战略投资者) 所具有的市场视野、产业运作经验和战略资源可以帮助企业更快地成长和成熟起来,也更有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协同效应,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企业的收入、成本结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最终带来企业业绩和股东价值的提升。最后,比较而言,战略投资者更加着眼于未来市场的长期利益,而不像金融投资者那样往往寻求短期的投资回报。

参考文献:

[1]施东晖.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融资行为实证研究[J].融资决策, 2003,(6).

[2]陈元燮. 发展债务融资促进国企改革. 财经问题研究,1998,(1).

国际直接融资方式范文第4篇

摘要:在新形势的发展环境下,融资已经成为各类企业运作的重要构成部分。企业财务融资本就存在风险,如何有效规避这些风险是所有企业都应重视的课题。只有有效规避企业的融资财务风险,才能确保企业有足够的流动资金用作经营,进而确保企业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 :财务融资;风险规避

一、企业财务融资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内部与外部融资

内部融资就是企业运用自有的资金进行融资,也就意味着企业经营的留存、收益、折旧等都不是依靠外来资金。在我国来说,很多大中型企业都是使用这种发展方式。外部融资就是企业利用发行股票、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方式,将其转化为企业的投资。外部融资也逐渐成为了各个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

(二)直接与间接融资

企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别就是是否要借助金融中介。直接融资就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不借助任何媒介直接进行合资、借贷、有价证券等;间接融资就是企业要借助金融中介进行项目融资贷款、委托贷款、银行贷款、融资租赁等。对企业而言,选择直接融资或是间接融资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很多时候都是两者相互弥补和共同促进。

(三)债务与股权融资

企业的债务融资跟股权融资都属于直接融资,之所以会划分为债务跟股权融资主要是依据投资者跟企业之间的实际产权关系而定的。债务融资就是企业通过增加负债的方式获得资金,具体方式有发行债券、信用担保、银行贷款、金融租赁、民间借贷等。股权融资就是企业通过增加所有者权益的方式获取资金,具体方式有增资扩股、发行股票等。

二、企业财务融资风险的主要成因

(一)企业资产流动性

企业要正常、稳定经营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做基础,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就是企业将资产转变为现金的实际购买能力,这与企业资产的实际质量和企业自身的运营能力紧密相连。如果企业持有资产的流动性不好,就很可能导致财务融资风险。企业持有资产的质量跟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是成正比的,如果企业的产品出现较为严重的积压,遇到市场萎缩等情况,就会削弱企业的支付能力,也就意味着企业持有资产的流动性就会变差。就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来说,现金跟应收账款的管理都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导致应收账款难以及时收回,就很可能削弱企业的支付能力,进而引发企业内部产生财务融资风险。

(二)融资决策的科学性

企业融资决策包括融资方式的决策、融资规模的决策、融资结构的决策等。企业在做融资决策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实际的资金情况,企业资本规模大相应的融资规模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如果不能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择与之配套的融资方式,就会减少企业的收益,增加企业的财务融资风险。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有时候会需要从外部获取资金,如果思虑不谨慎、不全面,借款比例不合理,也会增加企业的财务融资风险。

三、企业财务融资风险的规避措施

(一)树立客观、科学的企业融资理念

树立客观、科学的企业融资理念是企业融资的重要基础,企业经营应该始终坚持“现金为王”的财务融资风险管理理念,创建完善、全面的财务融资风险预警制度。事实上,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防范企业的财务融资风险,确保企业的正常运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企业要用科学的方式,综合考虑自身情况、资金需要情况等,最后确定融资规模;企业要做融资决策应该确保融资行为给企业创收的总收益要高出企业进行融资的总成本;企业应全面考虑融资成本、融资机遇、融资时间等因素,以此实现企业融资最好的资本结构;企业应该创建相应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需要结合自身的负债能力、偿还能力、现金流量指标等进行综合考虑,确保能够有效降低贷款的风险。

(二)充分发挥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

对企业资金进行统一管理,避免资金分散,然后从多方面提升企业资金的使用率。对企业内部进行有效控制,用科学的理念和方式管理企业内部存在的财务死角、盲点以及漏洞,坚决不允许财务人员出现职责权限不明确、工作互相推脱的情况,对信息的反馈要尤为重视,做好资金的事后控制工作。用科学方式分析,进而确定资金的投向,避免资金浪费。企业要始终坚持以“自身价值最大化”为最基本的杠杆,通过权衡、综合、客观、科学的分析最终确定企业资金的最佳投向。企业要强化持有资产的流动性。对存量资金、停滞资金、应收账款等进行科学的处理,提升资产的流动性,进而有效减少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提升企业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三)科学、谨慎选择融资方式

企业的融资方式就是融资途径,主要分为债务性融资跟权益性融资。科学、谨慎选择融资方式,不断改进和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运行制度,能够有效实现企业融资风险的最小化。在新形势的发展环境下,企业的融资方式也朝着多元化发展,较为常见的融资有债券融资、融资租赁、股票融资、银行贷款、财政性融资等,融资方式的不同,其潜在的风险以及创收的效益也是不同的。这也就需要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部门做好各方面的分析和统计工作,综合考虑资金的回报率、流转次数、信用风险等,然后再考虑企业资产的实际持有量以及负债情况,将两者结合做出最科学、最合理、最客观的评估,最后再选择跟企业实际情况最吻合的融资方式,提升企业资金的回收率,降低企业的财务融资风险。

(四)创建科学的财务融资风险控制结构

财务融资风险的控制结构要包含的内容有:企业内部财务环境的控制、目标的确定、活动的控制、风险评估、信息交流、监控。企业内部财务环境的控制是财务融资风险控制结构的重要基础,在进行控制的时候不单单要改进和完善管理理念和方式、挖掘企业的价值观念等,还应该综合考虑企业人力资源的分配,层层剖析,纠察出企业内部分配管理还存在的不足,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风险评估就是分析可能导致财务融资风险的各种因素,分清这些因素的主次地位,做好分类排列,提升风险评估的准确性,此外,企业还应该将风险评估作为重复性和持续性的管理活动。

总之,财务融资风险是每个企业都实际存在的,鉴于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特点,企业必须要重视风险的评估,做好财务融资风险的防范准备,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这样才能有效规避企业的财务融资风险,稳定企业的经营。

参考文献:

[1]褚军阳.浅析企业如何有效规避财务风险[J].才智,2009(18):3-4.

[2]张慧林.企业融资风险的规避与防范[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6(04):49-53.

国际直接融资方式范文第5篇

摘 要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传统的融资方式已无法满足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要求,我国房地产行业出现了瓶颈。本文主要结合我国房地产业融资方式的特点,分析房地产行业存在的问题,探求适合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融资方式。

关键词 房地产企业 融资方式 研究 对策

房地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其典型特点为:高风险、高投入及高回报。房地产企业的正常运作需要富余的筹备资金作为保障,因此采用何种融资方式对房地产企业而言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房地产业的主要融资方式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我国房地产业瓶颈的有效措施。

一、主要融资方式

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的主要融资方式包括:1.上市融资;上市是快速获取巨额资金的重要渠道,上市融资包括直接发行上市和利用壳公司资源间接上市。然而当前我国上市的房地公司并不多,在全国房地产企业中所占比例甚小。其主要原因是上市需要经过复杂的审查过程,并且初期成本较高。对于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或新开发商)而言上市融资这一方式的壁垒较高[1],大多不愿意采用该方法。2.债券融资;债券融资可以聚集社会闲散资金,为房地产开发带来大规模的长期资金,用于土地开发和房地产项目投资等。按融资期限分为短期融资券和中长期债券,债券融资具有成本低,透明度高的优势,但也存在融资风险大,融资弹性小和对企业要求高的局限性,该方式是目前国内企业较为常用的融资方式之一。然而真正可以使用该融资方式的企业多为资质好、规模较大的企业。从承销商的角度看,向大企业发放债券所获得的利益要高于发放给中小房地产开发商。3.银行信贷;从银行贷款是目前我国开发商的主要筹资渠道,短期信贷只能作为企业的流动周转资金,在开发项目建成阶段,可以以此作为抵押,申请长期信贷,主要分为土地整理贷款和开发建筑贷款。4.信托融资;投资者将购买信托作为投资手段,收益于房地产的升值。一来可以增加房地产的资金来源,减缓银行风险,二来可以缓和房地产供求关系。因税收政策及某些政治因素,这种融资方式在我国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5.资产证券化;它包括两种方式:项目融资证券化及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有助于增加资金来源,降低银行贷款压力。6.夹层融资;该融资方式是当前新兴的融资模式,它是指在风险和回报方面介于是否确定于优先债务和股本融资之间的一种融资形式。房地产领域中通常把不同的债权与股权进行组合,灵活性高和门槛低是其最大的优势。该融资方式在发达国家已有先例并取得成功,但在我国较为罕见。7.其他融资方式;还有利用外资、回租融资、回买融资、租赁融资等其他融资方式。

二、存在的问题

1.单一的融资方式

当前我国房地产的融资方式以银行贷款为主,上市融资、信托融资、债券融资等其他融资方式所占的比重很小。从企业统计视觉看,企业原有资金、银行贷款、预售款以及建筑企业垫资是房地产企业开发资金的主要来源[2]。银行贷款与预售款都源自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对于银行贷款具有很高的依赖性。银行贷款的缺点在于贷款有时间和条件限制,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容易出现资金断链等系列问题。

2.融资体系不健全

我国房地产业经过近10年的高速发展,已成为我过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尽管一段时间以来出现了房地产泡沫争论以及央行出台收紧信贷的政策,但房地产开发资金规模仍保持着持续上升的趋势。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融资体系还不够完善,市场化程度不高,融资渠道狭窄、单一的融资结构致使资金富裕者的大量资金没有有效的通道直接进入房地产业,只能为储蓄进入银行体系。当房地产企业需要资金的时候,只能选择银行贷款,这不仅制约了房地产的发展,也给银行体系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3.金融环境基础薄弱

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经济制度有效配置资源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市场缺乏完善的信用制度,特别是缺乏对不良信用行为的惩戒机制和相关的立法保障。信用制度的不健全,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房地产投资信托、私募股权基金等融资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4.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出台的关于房地产业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产业基金法、税法和物权法[3]等。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执行为房地产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但因国家的宏观调控,房地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如房产的投资基金和债券融资方面的法律就没有得到完善。这都会限制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影响房地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拓宽房地产的融资渠道和改变单一的融资结构,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亟待施行。

三、改变房地产业融资方式的有效措施

1.拓展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多样化

要想改变我国房地产业的现状,首先就要拓展房地产业的融资渠道,实现融资方式的多样化。以下重点介绍几种有效拓宽融资渠道的方法:1发行股票,上市融资。当前这种融资方式在我国房地产业中较为少见,只有少数企业能够采用该方式进行融资。随着我国股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证券市场也有了很大发展。房产业进入股市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股票发行和上市对企业的资质有一定的要求,因而房地产企业应当着力改造自身的形象,扩大规模,朝着大型企业的方向发展。2发行企业债券。发行企业债券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企业债券的优点在于其发行的程序较为简捷,融资期限也较长,利率较低等。房地产企业可在利率市场化之后提高债券利率,吸引更多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加盟,为自身发展融到更多的筹备资金。3吸收保险基金。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保险行业快速发展,保险公司的流动资金不断增加。然而保险公司的投资余地受限,如若能吸引保险基金投入到房地产行业中来,不仅能充分发挥保险基金的作用,还能够为房地产业筹备发展资金,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融资手段。

2.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一直以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就很少采用直接融资这一渠道,因此房地产业直接融资所占的比重极少,且融资渠道狭窄。目前房地产业中很多融资方式只适用于大型房地产企业,某些融资方式的要求过高,中小型企业无法选取很多的融资方式筹备资金。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各种类型房产企业提供相应的融资场所,通过该体系,减少房地产行业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增加直接融资的比例,分散金融风险,保证房地产行业的正常发展。建立资本市场体系不能仅凭房地产业的努力,还需要政府的扶持。政府应当发挥其职能,建立健全房地产行业的相关法律制度,制定相关规范。对房地产业新型的融资手段以及收益的来源和分配实行宏观调控,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投资的法律政策[4],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其提供政策支持。

发行债券及股票上市等融资方式在我国有了一定的发展,其对国民经济有一定的影响。债券市场具备有了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其中国债和金融债券的信誉及回报率较高,对完善债券的交易市场有很大的帮助。资本市场发展扩大了房地产证券市场的规模,资本市场有着丰富的证券品种,促进了房地产融资方式的多样化。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小有规模,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上海和深圳两地证券交易所、STAQ系统及NET系统证券交易市场[5]。我国的证券市场的硬件及软件设施均位于国际先进行列,资本和证券交易市场的完善为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总之,房地产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条件、对资金的需要以及融资难度等方面的因素,选择一种适合企业发展的融资方式。好的融资方案有助于优化企业的资金结构。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融资方式能够为房地产企业提供雄厚的资金储备,可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针对我国房地产行业所出现的问题,各房地产企业应当不断拓展融资渠道,实现融资方式多样化,为企业的发展积累足够资金;政府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建立完善房地产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我国房地产业的正常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蒙,李雅妹.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研究.商业文化.2011(4):137.

[2]孙美松,姜效.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2):82-83.

[3]李则潮.浅议我国房地产行业融资策略.时代经贸.2008(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