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学专业特色

法学专业特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学专业特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法学专业特色

法学专业特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上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结构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1999年在教育部的组织领导下,在全国电大系统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这对电大发展是一个新的里程,也给电大发展带来一个机遇。电大开放教育学生免试入学,学生基础不一样,学习目的多样化,特别是开放教育强调学生自学为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必须搞好支持服务。自成都电大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开设后,基于我们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研究,新的理想的教学模式的确立,现已经基本确立以学生“自主化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主的较为完备的网上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为了进一步深化开放教育法学教学模式改革,完善法学教学支持服务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拟对成都电大法学专业网上教学支持服务定位与特色进行探讨.

一、构建法学专业网上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原则

我校法学专业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认识到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成熟和进步,对开放教育的重要影响,它不仅推动了开放教育理论的发展,更促进了开放教育技术的前进,同时也促使构建完善的开放教育系统工程,其中教学支持服务系统是远程开放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

建立和维持一个高效能、全方位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是有效地开发、管理和执行各项开放教育项目的重要保证,也是确保开放教育质量的基础,是开放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之一。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是开放教育过程中一切辅教学活动的总和[1]。由于开放教育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自主化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主的核心思想展开,所以与之相适应的开放教育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主体完成两方面的任务——支持与服务[2]。支持的特征表现为:一是教学管理体制必须支持远程教育以学生自主化学习为主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二是通过一切必要的手段(硬件、软件)支持教师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和主动承担起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导学”任务。服务的特征表现为:为学生自主化学习服务,为学生服务。

开放教育是以“以学习者为中心,使每一位学习者都得到充分发展”为其本质特征的,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自主学习。开放教育和传统教育一样始终存在着“教与学”这对矛盾,但开放教育中“学”转变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不受限制自主地选择合适自己的教学媒体模式和学习方式,即不受时空限制地自主学习。但学习者的

图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法学专业网上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结构[3]

注:为了体系的完整性,将面授辅导体现在该体系之中。

这种学习不可能凭空孤立地进行的,学习所需的资源、动力和方法等仍需依赖于“教”,但“教”是必须围绕着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这一核心,“教”更要体现在如何为学生导航,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真正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根据美国远程教育专家穆尔的交互理论,要处理好远程教育自主学习和质量保证的矛盾,就是在建立完善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的同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教学支持服务系统是远程学习者与教学机构的联系枢纽,那么在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形式服务的同时适当融入控制因素,既保证了教育培养目标,又利于学习者自主的发挥,促成学习者个体完善的发展。因此,对教学支持服务系统的构建有较高的要求,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构建法学专业网上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三大原则:完善的服务性,及时的反馈性,灵活的开放性。

二、法学专业网上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结构

法学专业网上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结构集中体现了体系中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任务承担者和各项任务之间的关系。体系结构中每个功能模块都有具体的服务质量指标或具体措施。从上表可知法学专业网上教学支持服务包括教师导学的教学支持与为学生提供自主化学习的服务两大体系,体现在专业实施细则,课程教学实施方案,课程形成性考核,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复习迎考服务,毕业服务等项目层面。为保障法学专业网上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作用的发挥,本专业按照中央电大的规定建立起具有重要作用的实施网上教学支持服务的三大制度,包括:(1)校外专家制度(2)专业责任教师制度 (3)课程责任教师制度。

(一)法学专业网上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模块

1、教师主导模块

开放教育教师与学生处于准分离状态,但教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表现在:导向(引导学生学习方向);导能;导学;导修;导评[4]。法学专业网上教学支持服务同样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建立在充分运用信息资源的基础之上。信息时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向人们展示了其多媒体化、人工智能和全球网络化的发展特性,这种特性便于创设一种全新的教育环境,创造出实现个别化教学、让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情境;创造灵活交互的情境,实现人际之间的广泛交流和协作,支持人际之间的智能互;创造虚拟化的学习环境,提供给学习者更多的创造空间和实践的自由。因此,网上教学支持活动在教学支持服务活动中具有主要意义。法学专业网上教学支持服务教师主导模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教学实施细则。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对学习者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之方式,在不同的条件、要求和环境下,通常并不一样。在开放教育试点中,尤其在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中面对着教育观念、教育对象、教育资源以及教育过程的开放,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开放教育的资源,对所涉及的专业不知道如何有效展开学习。为此法学专业制定了相应的专业教学实施细则,并通过网络媒体予以再现,学生通过网络对专业教学实施细则的了解,知道该本专业教学组织形式;学习及考核方式;教学支持服务的方式;教学组织机构等。因此此模块专业教学实施细则的基本内容包括:1、专业培养目标及特点;2、办学基本条件;3、入学资格及入学测试;4、课程补修计划;5、教学媒体与教学组织形式; 6、有关教学环节的规定;7、教师的配备与培训;8、课程的考核与评价;9、毕业要求;10、专业责任教师的联系方式。法学专业网上教学支持服务对学员需要了解本专业的重要部分部分予以体现,包括入学资格及入学测试;课程补修计划;教学媒体与教学组织形式;有关教学环节的规定;教师的配备与培训;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毕业要求;专业责任教师的联系方式。

2)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而规定的课程内容、体系、范围和教学要求的基本纲要。它是实施教育思想和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是进行多种媒体教学、教材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制定考核说明和评分标准的指导性文件。统设必修课、限选课和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或教学要示)由中央电大统一制定在电大在线公布;选修课的教学大纲既可选用中央电大的,也可由电大文法部教师自行制定;自开课程的教学大纲由文法部教师自行制定。教学大纲对平时作业、实验、实习、社会调查和平时成绩等都具体规定和要求,除此之外还有对学习的建议,学生了解这些内容,对制定个人学习计划会有所帮助。所有这些学习者辅助材料可以通过网上选课得以实现。

3)课程教学实施细则。课程教学实施细则是是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计划、规范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是开放教育环境下讲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性文件。包含1、课程性质、任务及基本要求;2、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情况,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和各种教学辅导手段(如网络、VBI、电话答疑等)的特点及综合应用;3、对各教学环节特别是面授辅导环节的安排,应当尽量具体(包括上课的时间、地点、辅导教师、面授的内容、每一次辅导课具体教学的安排),教学过程的安排、建议和提示;4、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建议;5、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和检查、监督的措施;6、对教学进程中多种教学活动,如教师培训和教研、指导学习小组、直播课堂、网上教学辅导、答疑活动等的安排和建议;7、课程实践性环节的具体要求;8、责任教师、辅导教师的联系方式。法学专业各课程的实施细则都在网上查询。

4)开篇道学。教师除介绍课程的简介、重点和难点外,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怎样学好该门课程、重点掌握哪些知识,对学员的学习进行建议,对基础差的提出补救方法,帮助学员制订合适的个人学习计划。

5)网上教学辅导。网上教学辅导不仅可以指导学生如何理解教材的重难点,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发挥学生创造性。现目前我校已经就各专业各课程按章节上载辅导资料,极大的方便了同学们学习。

6)直播课堂。“直播课堂”主要用于教学辅导,特别是开放教育本科试点专业课程的教学辅导,讲授难点、重点,答疑解惑,为学生提供所学专业和课程的各种教学信息。“直播课堂”还设有专题讲座和特别节目等板块。对大学生丰富知识、提高素质很有好处。

7)提供多种网上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我校网上教学资源类别有包括:A. IP课件B.VBI信息C. CAI课件D. BBS讨论E. VOD视频点播 。IP课件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流媒体和超文本构成的教学课件,它图、文、声并茂,同时有老师讲课图像和声音播放。学员可登录到学校网站点播所需的课件。VBI数据广播是利用卫星电视技术传送信息的现代化远程教学手段,主要用于教学文件、重点难点指导、辅助教材、测试题目以及其他教学信息的传递。VBI数据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尤其适合基层和边远地区传递教学信息。CAI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缩写。CAI课件是用计算机开发的教学辅助软件,CAI课件常分为个别辅导型、操练与练习型和模拟型三种。CAI课件具有使用方便,内容直观,交互性强等优点,是远程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

7)复习迎考服务。课程辅导教师要及时提供比较成功的课程复习方法;教学管理人员要及时提供有关考试说明和考试管理方面的信息,及时解答学生有关考试方面的问题。特别要注意的是;应将对学生的考风考纪的教育列在为学生提供服务的范畴。

2、学生自主化学习模块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所要建立的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学生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因此,加强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过程监控显得十分重要。法学专业网上教学为学生自主化学习提供了以下服务:

(1)教学信息服务。包括专业设置、专业简介、课程设置、课程简介、任课教师、课程教材教参、推荐书目、专业期刊、专业论文等栏目。

(2)素质教育活动服务。电视大学的培养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讲清必须的基本理论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何才能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呢?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素质教育模式。所谓“走出去”,即由任课教师在校内讲完书本理论后,带领学生走向社会的相应单位,使学生亲身感受实际工作环境,并亲自动手进行操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谓“请进来”,即针对社会改革和发展的热点问题和学生学习、生活中需要了解和解决的问题聘请社会知名专家和校内学有专长的教师,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并将相关活动借助网络媒体加以再现。

(3)提供在线测试,提高学员综合能力。法学专业各课程通过提供在线测试,这既方便学生自主化学习,又对学生自主化学习过程进行必要的监控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4)利用电子信箱(E-Mail)。电子信箱是因特网的重要应用之一,电子信箱具有传播速度快,费用相对低廉,双向交流方便,可传送多媒体信息等特点。可以利用电子信箱服务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传送、辅导答疑、讨论和测试等项工作。此外,利用电子信箱,不仅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将学生的地址组成一组,让学生之间分享同一个信息;也可以组织学生对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利用电子信箱,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联系,加强了学生在学习上和思想上的交流与帮助。

(5)实时答疑服务与非实时答疑服务。实时答疑与非实时答疑服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系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可以通过改系统得到教师的指导。此外我校为开放教育学员提供学习迎考服务服务与、专题讨论服务。

(二)法学专业网上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模块的制度保证

1、专家制度。法学专业聘请西南财大的章群教授按照中央电大开放教育对法学的要求,对法学专业教学环节进行把关,包括网上教学支持服务。

2、专业责任教师制度。为保证网上教学支持服务的落实,我们实行了专业责任教师制度,规定了专业责任教师教学支持服务的职责:包括按照中央电大关于教学、教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及专业教学实施方案的要求,主持设计所管专业教学一体化方案(专业实施意见),并负责实施推广;根据中央电大开放教育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负责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修改;审定本专业自开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实施方案等,并在网上公布。

3、课程责任教师制度。在实施专家制度与专业责任教师制度的同时,我们实施了课程责任教师制度。其职责是:接受专业责任教师的指导与管理;按照中央电大教学大纲与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多媒体资源的状况,负责设计所管统设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熟练掌握和运用电大在线教师版,熟悉多媒体资料的内容,按时定期提供所管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并组织参与BBS的答疑。协助专业责任教师制定学生选课指导意见等保证网上教学支持服务的实现。

三、法学专业网上教学支持服务执行情况分析

为了进一步搞好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对网上教学资源加大了力度,在线平台开放本专科课的大纲、细则、实施方案,学习指导基本齐全,有些主干课IP课件和多媒体课件也在网上实现,学生可以根据需要择课,也随意在网上讨论、答疑、查询有关资料。这些资料利用的有效率怎样?是否完全适应现在开放学员的自主学习化呢?笔者在直属部、双流电大、青羊电大2003秋及其2004春两届学生2500学员对法学网上教学支持服务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法学专业网上支持服务执行情况基本良好。

法学专业网上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执行情况分析的目的是:通过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寻找进一步改进措施,通过整改使得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更加符合远程教育规律,满足学生自主化学习的需求,保障教学质量和合格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执行情况分析包括三个层面进行评价。第一个层面是对远程教育教学工作支持的成效性评价,即现行宗教学管理体制对学生自主化学习环境、教师“导学”支持效果评价;第二个层面是对远程教育学生自主化学习服务的到位性评价;第三个层面是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对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作用评价。

(一)法学专业教师“导学”支持效果评价

1关于网上导学与面授导学的效果比较分析

对网上导学与面授导学的效果比较分析,我们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分析,第一是教师导学方式接受程度进行比较;即在两种导学方式中,学员更愿意接受哪一种;第二对教师教师导学满意程度进行比较,即在接受两种导学方式的同时,学员对哪一种更满意?图表所示学员对教师网上导学并不是十分满意。能更好的实现双方的交互。同时也表明学习者旧的学习观念和模式没有转变过来,认为这种方式快捷,同时也给教师的导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调查中还看出对面授导学的满意率高于网上导学满意率,说明必须加强网上导学。

2、对网上导学效果的评价

(1)网上导学重要性比较分析(见图5)

我们对学员进行了专业实施细则、教学大纲、课程实施方案、教学辅导、开篇导学、在线测试、补充练习等网上教学手段重要性的调查,发现教学辅导在整个网上辅导的重要性最高占50%,其次是在线测试、补充练习占10%,而其他占10%。上述数据分析表明,我校网上教学导学手段基本健全(占90%)但还不完善;同时表明学员对专业实施细则、教学大纲、课程实施方案、开篇导学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加以引导。

(2) 网上导学满意度比较分析(见图6)

从上述图标表可知学员对在线测试、补充练习、开篇导学,满意度较低;对专业实施细则、教学大纲、课程实施方案、教学辅网上教学手段满意度较高,因此我们要注意对线测试、补充练习、开篇导学质量的提高。

(二)对学生自主化学习服务的到位性评价

(1)据以研究的数据

图8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求助方式

图9现有法学专业多媒体利用情况

2数据分析

法学专业特色范文第2篇

摘要:广东岭南现代技工学校在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就业为宗旨,积极推行5S管理,形成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艺术专业特色;深化教学改革,凸显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色;多样化举办学生成果展,强化展示交流、互动的艺术特色。在此过程中,激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学技能、学沟通、学合作、学服务、学奉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广东岭南现代技工学校从市场需要出发,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探索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之路。

一、推行5S管理。形成培养良好职业习惯的艺术专业特色

5s管理就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个项目,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学校模拟企业文化,推行5s管理,将企业文化融人到校园文化中来,把企业精神融入到学生思想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艺术设计专业具有灵活性和特殊性,实训场容易脏乱,如画室地板粘着颜料、胶袋、废纸片等,画架摆放凌乱无序。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点,把5S管理作为教学的硬要求,如在所有实训室悬挂《实训室管理规定》,制订《实训管理细则》,督促学生按照作业指导书要求严格执行五分钟5s活动的所有内容,即单元课程结束后把画室打扫干净,地面无积水,把作业台、画架、画板、椅子整理归类,并存放在画室四周,作业上墙贴整齐,供师生点评,观摩交流。同时,注重学生职业态度、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将学生的品德发展、潜能开发与美的意识养成,以及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二、深化教学改革,凸显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色

(一)专业设置贴近市场需求

一是组织教师深入市场调查研究,紧紧围绕就业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如近年动漫人才需求处于严重紧缺状态,学校针对人才市场需求增设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并在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增添Flash、3D动画制作课程,突出本专业的职业核心技能,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二是建立有企业和行业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帮助学校制订更加贴近市场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线构建课程,规划教学内容,培育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是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坚持做好“人才需求调查报告”、“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及“用人单位意见的调查”等工作,检验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是否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哪些教学内容要增加,哪些能力要加强,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二)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改革课程内容

适当压缩基础课,加快从绘画基础到设计基础的转化进程。在素描、色彩等专业基础课中,改革教学内容,加大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内容的比例,加快学生设计能力的形成。实训项目,把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使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符合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

针对电脑制作员需求量大的情况,加强电脑设计课程群的建设,涵盖艺术设计中最通用、最实用的设计软件系列,并根据市场岗位需求特点,确立本专业的职业核心技能——电脑设计能力。围绕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构建符合培养目标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让软件教学与专业技能课紧密结合。调整教学计划中各类课程安排的顺序,把考证课程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开发,在保证考证通过率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软件运用能力的提升。

(三)实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推行“双证书”制度,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指定专人负责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高水平专业竞赛,与合作企业联合举办专业设计大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重点加强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向学习工场模式,突出“基础训练扎实、电脑设计运用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特点。深化教学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市场知识与行业活动能力。

(四)建立“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时间和动手机会。实施“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建设优质核心课程,探讨生产性实训方式,重构教学、管理及评价体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本着“合理互惠、合作双赢”的基本原则,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基本途径寻找合作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企业行业设施、技术、师资,共建专业实训基地,让企业行业以办学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实现办学经费的有效投入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优势互补、利益均沾、合作共赢的目的。

(五)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实训实施方案

一年级贴近市场、接近市场、了解和熟悉市场;二年级走进市场,到企业现场教学;三年级融入市场,到企业上岗实习突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稃的始终。

(六)组建素质良好、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邀请用人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来校讲座,聘请企业总裁及有经验的设计师或有成就的毕业生担任客率讲师;组织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学习和开展专业技术服务,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科研、教改等工作,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多样化举办学生设计作品展。强化展示交流、互动的艺术特色

法学专业特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发展;自主学习型

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与他的工作环境、岗位职责相适应,与

学校特色发展对他的需求相吻合;而作为一所学校,特色发展必须依靠广大教师,依靠教师在理念上的认同和智慧、能力上的发挥。因此,我们提出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多维对接,就是希望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能够有效衔接,能够相互促进和发展。

一、专业知识与特色发展内涵的提升凸显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专业知识有了新的要求:第一,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小学生发展的知识;第二,对学科知识的要求体现一定的特殊性;第三,要求教师掌握小学教育与教学理论;第四,关注通理性知识的重要价值。教师掌握和发展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也是学校特色发展内涵提升的要求。

1.学校特色发展的特殊性需求

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是学校特色发展,而学校特色发展的特殊性需求是什么呢?那就是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举三个例子来理解:

我们青剑湖学校“剑湖文化”教育内涵的挖掘,逐渐形成学校优质教育的特色,其标志就是形成了三大亮点:学校自主德育、生态课堂和书画特色教育。

学校自主德育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中,以“发展教育”思想为主导,统筹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自主德育要求教师能正确把握学校发展目标和学校德育要求,能掌握教育方法潜心育人,能创新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引领学生发展。实际上,实施自主德育需要教师专业知识的支撑。

自主学习型生态课堂强调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等学习行为,它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它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理念、策略和方法以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路、构想和做法,这些同样需要教师把握课堂教改的专业知识。

我校创建书画教育特色的总体目标是“以画养品、以文化人”,通过书画教育,传播优秀文化,弘扬人文精神,形成文化特色。学校通过教代会将中国书画教育作为我校特色品牌来用心打造的发展共识,着力建设具有浓郁的校本气息和鲜明个性的中国书画教育特色。可见,有效实施中国书画特色教育更需要教师专业知识的支撑

2.专业知识适应特色发展的自主式培训

概括我们工业园区不少学校适应特色发展的教师专业知识培训方式,一般采用三种自主式培训来概括。

(1)个人自主学习

教师根据学校特色发展要求,结合个人的专业知识情况,自

主选择学习内容,学校要求教师每人填写《个人专业知识拓展学习卡》,敦促教师学习。

(2)小组互动学习

教师利用网络或学校统一安排的学习时间,分教研组或年级组进行互动学习,每次学习由自己小组列出一些学习提纲,便于教师共同围绕一个专题或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学习活动,每组填写好《小组互动学习记录卡》。

(3)团队学习

学校每月以专题学习讨论的形式向全校教师布置一些学习讨论题,教师可选择一、二个题目自学并写出“学习手记”“学习随笔”或“学习反思”,同时进行小组或全校交流。

事实上,以适应学校特色发展为目的的教师专业知识培训,自主式培训比较适宜,它适应了不同层次教师的个性专业需求。实践证明,教师专业知识是学校特色发展内涵提升与凸显的前提和保证。

二、专业能力与特色发展推进的互动生成

在对“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发展”两个教育现象如何互动生成的思考和辨析中,我们的理解是:这好比物理学上“能量”转换的客观现象,一种能量形式可以转换为另一种能量形式。因此,我们认为,“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应该是可以互相作用、互相生成的。

1.教师专业能力的助推性作用

教师专业能力对学校特色发展的助推作用可以用三种途径来表现:

(1)教师专业能力体现出“儿童为本”的理念

如:根据本校教育特色内容“制定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围绕教育特色要求,进行自我评价”等。

(2)教师专业能力体现出“教育创新”的特性

教师应根据本校教育特色要求,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如:“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运用到特色课堂中”“设计丰富多彩的班会特色教育活动”等。

(3)教师专业能力体现出“沟通合作”的能力

承担学校特色教育的任务,不能单靠教师的个人力量,教师需要发挥同学生交流、家长沟通和社区合作的能力,共同承担任务。

2.学校特色发展的支撑性效果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适合的展示平台;同时,学校的特色是什么,需要教师哪方面的专业发挥,这也给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目标;另外,平台越广、目标越明确,教师发展的机遇就越大。

总之,教师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是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条件和基础的。因此,我们要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对接,旨在把握三个要素:①思想上认同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②方法上争取两者有机统一的多方位联系;③效果上达到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法学专业特色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 :高师 音乐教育 《歌曲作法》 教学特色

《歌曲作法》作为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共同必修课,是唯一涉及作曲法方面的音乐理论课程。由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以培养中等音乐教育师资和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师资为主要办学宗旨,因此,它不同于音乐学院或艺术院校作曲专业的《歌曲作法》教学。作曲专业的学生,他们毕业后的工作主要是从事音乐创作。因此,他们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更侧重于作曲技术、技巧的训练和创作能力的培养。而高师音教专业的学生,他们毕业后大多数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这就要求他们除了掌握一定的歌曲写作能力以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分析讲解歌曲的能力。也就是说,高师《歌曲作法》课的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歌曲创作能力,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分析各种体裁、题材歌曲作品的能力,以适应今后教学和开展音乐活动的需要。如何确定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呢?怎样更好地体现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以及音教专业如何更加适应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歌曲作法》教学实践,认为创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歌曲作法》课的教学特色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掌握作曲的基本理论

《歌曲作法》不仅是学习作曲技法的必修课程,而且也是所有音乐教师和音乐工作者都不可缺少的音乐理论知识。如果一个音乐教师或音乐工作者懂得了歌曲创作的原则和方法,并对歌曲这一重要的艺术形式有了深刻地理解,就能够更好地分析研究作品,准确、恰当地演唱、演奏所表现的内容。因此,我们要求高师院校的学生,应该全面掌握作曲的基本理论。

1.歌曲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歌曲创作与生活的辩证关系,是每一个创作者都会遇到的最根本的问题。在以往我们的教学中,往往会忽视生活对创作所起的作用,而重视作曲技法的学习与训练。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即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艺术创作的基础,音乐创作当然也不例外。只有热爱生活、深入生活,才能正确地认识生活、反映生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各种作曲技巧去正确反映表现生活,才能创作出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音乐形象鲜明的、受群众欢迎的音乐作品。

2.歌词的艺术特点、结构形式等与音乐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正确地了解和认识歌词,让学生懂得一首好的歌词应该具备哪些艺术特点,以及怎样选择一首好的歌词。这是在进行歌曲创作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歌词的结构形式影响和决定着歌曲的曲式结构,因此,我们就不能不对歌词的结构形式有所了解,如对歌词的句式、段式、体式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使学生对歌词有更深入的理解。

歌词与音乐的关系,即词、曲关系,是歌曲创作中最先遇到的问题,也是写好歌曲的关键。在歌曲创作中,歌词与音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歌词与曲调、节奏、旋律线的关系上和歌词内容、结构、风格对曲调的影响上。在歌曲创作时,要正确处理好歌词语调与音乐曲调、语言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关系,掌握词、曲结合的原则和规律。

3.基本的作曲理论知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歌曲作法》这门课程之前,大多数没有写作歌曲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与掌握。例如:歌曲的体裁类型,曲调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节奏、旋律线、调式的表现特点),歌曲主题及其类型,主题的发展手法,歌曲的曲式结构、的形成与布局、前奏、间奏和尾声的写法等,要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和掌握。

二、初步掌握歌曲写作的能力

写作歌曲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创作歌曲的能力,同时通过一定数量的歌曲写作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认识作曲基本理论知识,能够了解到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和特性,并能牢固掌握和运用。

1.歌曲写作前的准备。音教专业的学生与作曲专业的学生相比,音乐理论基础较差,音乐语汇相对贫乏,如果很快就进入实质性的音乐创作,对他们来说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在写作歌曲之前,教师最好配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一些强化训练。例如,①要求学生熟悉并背诵各种体裁的歌曲主题及歌曲。②熟悉并背诵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以丰富他们的音乐语汇。③对一个指定的主题(没有歌词的)进行多方面发展。④对原始民歌进行不同形态的改编。⑤对一些优秀的歌曲,进行模仿写作练习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多唱、多听、多分析、多写的训练,学生会逐渐提高写作歌曲的能力。

2.歌曲写作的练习。教师在讲授作曲基本理论的同时,应该结合所讲授的内容布置一些写作歌曲的练习。针对学生初次写作歌曲的情况,在练习写作歌曲时,应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歌词,包括歌词的格式、韵律、结构等内容。要求学生在创作时,根据歌词主题思想和内容的需要,安排适当的节奏,运用适合的调式,并在此基础上写好歌曲的主题,并把它发展成一首完整的歌曲。

写作歌曲的练习应该先从写作歌曲主题开始,然后练习第二乐句的写作,乐段结构的写作,二段体歌曲的写作,三段体歌曲的写作等。教师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由短及长、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开始要让学生选择一些短小的歌词来练习写作歌曲。

3.歌曲习作的修改。由于音教专业的学生每个人的音乐基础不同,每个人写作曲调的能力也不同,因此,在歌曲质量方面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要求。在修改歌曲时,只能在作曲技术上做一些基本的要求。例如,歌曲在音调、情绪、体裁、风格、结构、音乐形象等几方面是否与歌词的主题思想和内容相一致。歌曲的创作是否符合词、曲结合的原则和规律。歌曲的调式、节奏、节拍、速度、句法的安排是否适当等。在写作上的具体要求:①曲调要基本流畅、通顺。②主题因素应贯穿于全曲。③B段要通过音调、音区、节奏、节拍、速度、力度、调式、调性等某一种或几种表现因素的变化,与A段形成对比。④全曲在风格上要统一。⑤整体布局基本合理,包括调高、音域、音区、、曲式结构的布局等。

三、加强分析各种体裁、题材歌曲作品的能力

为体现《歌曲作法》课的师范特色,加强实用性,在《歌曲作法》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作曲基本理论知识外,通过写作歌曲基本掌握作曲的基本技术,并具有一定的写作歌曲的能力,还需要加强学生对各种体裁、题材形式的歌曲作品进行分析的能力。在教学中,应增加一些谱例及音响的分析内容,加大歌曲分析的比例。在分析歌曲作品时,除了在课堂上讲授外,教师还要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作业,培养学生自己独立分析歌曲作品的能力,并要抽查个别同学在课堂上讲解,以提高学生们分析讲解歌曲的能力。

转贴于

1.歌曲分析的内容。在教学中,应该对以下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①歌曲产生的年代,词、曲作者,创作目的及时代背景等。②歌曲的内容,主题思想、艺术特点。③歌曲的体裁类型,风格、情绪特征。④歌曲歌词的艺术特点,词、曲结合的规律。⑤歌曲的主题(包括主题形象、主题特点),主题的发展手法。⑥歌曲的曲式结构(包括乐句、乐段的划分等)。⑦旋律发展的层次性,以及作曲技巧的运用、对比手法,的形成与布局。⑧歌曲旋律的和声因素,包括歌曲调式、调式调性转换以及转调的手法等。

2.歌曲分析的方法。在分析歌曲作品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歌曲的艺术特点着重对某些方面进行分析。在具体分析歌曲作品时,首先应该分析作品的内容、主题思想,其次分析歌曲作品的艺术特点、技术技巧。此外,任何艺术作品除了有其共性外,还有它不同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分析作品时就要找出它独特的艺术特性。在对歌曲的分析中,还应着重强调对歌词的分析,弥补过去只注重旋律而忽视歌词的不足。

3.歌曲分析谱例的选用。歌曲谱例的选用应遵循以下几点基本原则:①歌曲作品内容具有思想性与艺术性。②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并具有针对性的歌曲。③尽量选择各个时期较为经典和更有影响的作品。例如中国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保卫黄河》《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我的祖国》《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我爱你,中国》《再见吧,妈妈》《在希望的田野上》《大海啊,故乡》《妈妈的吻》《长江之歌》《我爱你,塞北的雪》《春天的故事》等。④适当选用部分外国歌曲。

通过对歌曲作品的分析,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提高了分析讲解歌曲的能力。同时,通过对歌曲作品的分析,学生也学习借鉴了别人的创作经验、创作技法,提高了自己创作歌曲的水平。

四、初步具备分析、写作二部歌曲与改编合唱的能力

在《歌曲作法》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分析、写作二部歌曲与改编合唱的能力,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弥补学生线形思维的单一性,为多声思维与线形思维的结合提供了再发展的机会。由于高师音教专业的二部歌曲教学不是这门学科的专门化教学,因此,应该让学生掌握二部歌曲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分析、写作二部歌曲的能力,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和开展社会音乐活动的需要。

1.二部歌曲的基本知识。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除了独唱、齐唱还经常会涉及到重唱、合唱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认识二部歌曲的基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①二部歌曲写作中各个声部的基本特点:让学生了解掌握女声、男声、童声高低音的音域、常用音区、音色特点等。②二部歌曲的声部组合形式及其特点:让学生了解认识女声、男声、童声的同声二部及各种混声二部歌曲的不同组合形式和在音域、音色、和声、表现性能等几方面不同的艺术表现特点。

2.二部歌曲和声音程的具体运用。在二部歌曲的写作中,需要解决好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的问题。横向方面,主要是两声部的走向及其表现特征等。纵向方面,主要是大、小调式和五声性调式中和声音程的具体运用。①声部的走向:如平行、同向、斜向、反向进行及其表现特点。②大、小调式的和声音程运用:在大、小调式的和声音程运用,基本按照《和声学》所提示的音乐思维和技法要求,具体讲授大、小调式各种音程的音响特点及其使用原则和方法。③五声性调式的和声音程运用:具体有和音式、支声式、混合式等和声音程运用的方法,同大、小调式相比,五声性调式有其自身的特点。

3.二部歌曲的基本类型。二部歌曲的基本类型有以下三种,应让学生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①同节奏二部,也称为和声式二部。②对比二部。③模仿二部,其中“卡农”式模仿的轮唱歌曲在群众音乐文化活动中运用得最为广泛,应该给学生作重点讲解。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自开设《歌曲作法》这门课程以来,到现在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实践证明,在普及教育的音乐教学中,歌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内容,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其知识和技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思维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歌曲作法》课的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到基础的作曲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歌曲作品的能力,并且初步掌握写作歌曲(包括二部歌曲、改编合唱)的能力。这些,对学生今后的教学工作和开展社会音乐活动都是十分必要的。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歌曲作法》课的教学特色,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还要有它的师范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及可接受性。要真正建立具有高师音乐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每位《歌曲作法》课教师共同努力、不断探索、不断进取,才能真正建立新形势下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高师音乐教育特点的现代化的教学体系与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

[1]赵金虎、张彬著《歌曲作法教程》.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陈国权著《歌曲写作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

法学专业特色范文第5篇

回望现今的教育现场,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注重于自己专业成长指标的渐次靠近、刻意达成,而忘了课堂之下儿童的福祉和惠泽所需;学校沉醉于现有特色发展活动的繁复呈现、变异放大,而忘了学校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学校特色发展强势压倒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而忘了他们从来就是彼此依存共荣共生的。于是,教师专业成长中出现了伪成长、被成长、单向度成长,学校特色发展中出现了伪发展、硬发展、单一性发展。

其实,学校和教师最应该思考的问题,是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旨归、哲学意义以及终极目标。这些将最终决定教师的存在姿态、学校的办学走向,决定我们是否能够回归教育本源,成为真正教育意义上的教师和学校。

一、专业即本质

专业即本质,意味着教师专业成长在“学”与“术”两个层面的修炼,教师必须紧紧围绕教育教学有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特征和核心旨要来展开,不断地审视、反观、响应客观世界的感召与要求的同时,不忘人本身的精神内需和强烈渴求。

1.自我厘清教育本源。对教育本源的阐释,可谓见仁见智,但我们可以先从达成这样的基本共识做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人的各种自然禀赋,是为了让受教育者建立与社会的联接(即打开经验世界,发展抽象能力),是为了让受教育者适合于人类理想与人生的全部目的。而成功迈出这一步的要义在于:这种厘清不能止步于理念层面,而应弥散于教师的每一个具体行动中。它是理念的革新,是行为的革命,更是内质的蜕变。

2.自我拓延学科内涵。基于对学科本质的认识,教师专业发展应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活动和学科组织的建设与改革。深入现实,我们就会发现,当下教师群体中,“专业不专、专业窄化”现象并不鲜见,“一专多能、多能多专、学科融通”的专业精湛教师则严重缺乏。因而,国标课程的“校本化”进程、特色课程的开设、综合课程的推行都受到制约。直面当下,其实更当研究的是如何将学科原有内涵得到修复与补偿。

3.自我提升职业认同。作为一个专业化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达标是最基本的要求,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知识阈限不断拓展、知识源流不断更新,是伴随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必修课。教师最终会以怎样的精神气质出现在教育现场,不仅取决于教师的学养及技能,更取决于其是否拥有崇高的职业境界和不断提升自己职业境界的诉求。海德格尔说,“以什么为职业,在根本意义上,就是以什么为生命意义之寄托。”从业者能否如此深刻地参悟到职业背后的专业核心,是最终决定这个从业者专业高度的决定性因素。

二、本色即特色

学校特色发展追求的是一种丰富的存在,当这种存在回归教育时,又该是纯粹无痕,这种纯粹与无痕体现出来的恰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本色。而学校的发展始终不偏离对教育本真的坚守和彰显,即使过程丰富多样,但也要纯粹清朗。对“本色”追求不变的时间久了,教育“特色”(一所学校对教育本质的实践性解读)自然外显于世,学校“特色”也必然蕴藏其间。学校特色发展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本初性、整合性和多元性的综合。

1.本初性:源于每一个教师的文化自觉。理想的学校特色是由学校内部纯粹的教育行为复合而成的,这种复合就是那些在关注教育、发现美好和自我积淀的过程中自我漫溢出来的东西,它们来源于学校的自我批判、自我唤醒和自我实现,而非强加。构成这种本初性的核心是学校的文化自觉。学校发展进程中的寻找、发现、积淀的过程无一不是文化自觉的具体体现,而学校文化自觉反过来又会将“寻找、发现、积淀”的过程糅合成一所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

2.整合性:源于每一所学校的教育理解。每一个独具个性的教师或团队和他或他们独具个性的教育项目(即源于教育内省的本初尝试),在学校某个领域所折射出来的或许只是一束斑斓的色光,但当这些教育的色光和谐地聚合在一起时,便会形成如阳光般灿烂、温暖、包容的教育情怀。特色的发展过程,是过去和未来的沟通和联接,是每一种独具个性的本初尝试的聚合。构成这种整合性的内在元素是学校的教育理解,是建立在“教育是什么”基础之上的对“什么是学校特色发展”的理解。因此,一所向往发展的学校,理应不断追问本源,以此来修正发展之路。

3.多元性:源于每一次尝试的内在丰富。学校特色发展,需要综合学校的环境和特点,尤其是要关注这个环境中的人,要注重学校特色发展的形式、风格,更要注重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价值(即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是诸因素的高度融合。构成多元性的要素是学校发展的内在丰富性和外部复杂性,因而,不同的学校自然体现出各具特点的发展轨迹,注定它们不可能只以单一活动甚至多个项目来体现。

三、成长即发展

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之间具有超强的关联性,它集中体现在二者对教育本真的理解和践行上。任何一个拥有教育理想,勇于担当责任的教师和学校,从不拒绝自身的积极成长。我们所谈成长即发展,是指教师、学生、学校特色、学校这看似不在一个层面的元素,在教育主题之下通过生长的方式最大可能地实现和谐发展。

1.相遇: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交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事物之间发展的关联性,教师专业成长应被放在学校发展的宏阔背景中去理解。一所好学校要努力使广大教师成为建立良好职业认同、享受职业幸福的快乐教师。一个渴求专业发展的教师也只有深深领悟了教育本质、牢牢扎根于学校的生态中,才能接上地气,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动力,形成属于自己的专业特质,焕发出勃勃生机。当这生机注入学校后,将汇聚成教育的“暖流”,流经支系复杂的学校育人目标的经络,渗入孩子们的血脉,融进他们的精神,形成学校的特有气质。这种个体与载体的交融是一种神奇的相遇,它促成了成长,催生了发展。

2.携手: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共振

(1)价值引领——阅读生态建设工程,融入特色发展的新路径。在发展过程中,学校要尝试多层面、多维度、多角度地进行价值引领,创意开展阅读生态建设,带领教师共同编织发展愿景,抑制文化异化,促使教师融入学校特色。比如:影视沙龙带领教师徜徉于经典而有教育意义的影片;电子杂志为教师开辟精神遨游的天地;“校长书架”及时为教师带来最新的阅读资讯和阅读感受;校报为师生带来心灵的高远对话;每年一度的“学校论坛”直击学校发展难题……这些以提升自省力的方式开辟了教师融入特色发展的新路径,将坚守本质的价值观深深植入学校。

(2)团队行走——名师培养工程,定位专业发展的新方向。学校可以成立“教师专业发展学院”,努力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生态。整合地方明星企业及外部教育智囊资源,尊重教师特质,研制个性化培训方案,采取定向和选择两种培训方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新方向。倡导以团队行走的方式导引教师专业成长,这种依托团队智慧和力量帮助教师提升专业发展质态的方式,可以让教师们淡化专业发展中的名利因素,回归专业发展的本质。

(3)空间留白——菜单式教师成长模式,蓄积跨越发展的新能量。学校希望教师对学校价值有高度认同感,但不是无原则、绝对的盲从;学校希望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融合,但不是严丝合缝的贴合,两者的交集之外留有适度的空间,才能促进教师和学校更好地生长。在推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既要全面推进,也要适度留白,引导教师自我分析,制定适切的菜单式成长规划。在目标上,不贪大求全;在时间上,不急功近利;在策略上,不固步自封,允许不同层次的教师参差发展。在“留白”处,教师更有机会开拓自己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与教师群体协同共进时也能走出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