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独立思考能力 课程改革创新型人才

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动脑,懒于动脑,对于教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教师有时故意让不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他们要么不说话,要么乱说一通,根本不着边际,显然没有思考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顽疾”的产生?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敢于思考、大胆回答呢?下面是我对此问题一点浅显的见解。

就学习过程而言,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重在理解,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无法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使之成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关健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能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勇于思考的环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1 通过独立预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我一般上新课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先预习10-20分钟,在这个时间段要求学生独立的进行,不允许说话、讨论,更不允许交头接耳,时间根据课的需要而定。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①找出自己的疑点;②画出自己不会的地方;③已经都会的可以做课后的习题。这个时间段学生完全在独立的完成一切,老师不指导,学生不交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摈弃那种“等、靠、帮”的习惯,在独立思考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方法。同时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两个问题,至少自己要回答出一个。有时上课的时候还故意的设计错误的地方,看学生是否真的思考了,而且出错的时候我还故意强词夺理,试图说服学生,但学生会给我正确的理论依据,此时我会恍然大迷,极力的表扬学生,学生更会有一种越师的自豪感,更加自信。

2 以引导学生以“提问题”突破口,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

了改变学生不愿思考的习惯,应把“突破口”选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题”上,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形成一种处处遇问题,时时想问题,人人提问题的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局面。

首先,要通过适时的总结,给学生以积极引导和鼓励。如有的教师定期总结学生提问题的表现,从中评出“提问题小状元”。

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问的差别,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开始时,把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划分五个层次的递进目标:①敢提问题;②能围绕学习中心提问题;③能提出有份量的问题;④能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⑤能在问题解决后又提出新的问题。然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现有层次,经过与学生本人商量,确定不同的努力目标,并逐步提高层次,使学生尝到思考的甜头,以此带动和形成学生边学习边思考的习惯。

3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勇于思考的环境

首先,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其前提是要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看到他们都有在某一方面成材的潜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全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教学情景就使我们很受启发:“教学中,他不断地鼓励大家:‘谁来说一说,说对了表扬,说错了也表扬,表扬你的勇气。’而对孩子的错误解释,也给予肯定的评价:‘因你的错误才使我们全班都能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对孩子出色的回答,他更是毫不吝啬对学生给予夸奖和赞美:‘真好,你有发现的眼睛。’当孩子不够自信而不敢举手时,他鼓励学生:‘举起手来就是英雄,就是高手!’学生在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小手举了起来。”在课堂上学生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一种多么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关注、关心我们的学生,用期待、希望的眼神鼓励我们的学生,对也英雄,错也英雄,只要回答就是胜利,那么我们的学生还能不思考吗?

4 给学生充分的机会来进行独立思考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除了唤起学生的积极性,在方法上给以指导外,更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加以锻炼。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现在很流行使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四十分钟花十几分钟讲授新知识,然后设计大量的习题给学生练习巩固。其结果是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太少,只是机械的反复训练,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依然没有摆脱“满堂灌”的框框。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只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不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学生感到负担过重,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有甚者因此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新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行的人。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必须是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才是行之有效的,没有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学生的智慧就不能发生碰撞,思想就不会实现交融。合作能提升人的能力,能形成集体的智慧,但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前提,有针对性、目的性的讨论,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问,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组内同学互相交流看法时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并轮流在班内发言,再由本组同学补充,然后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最后达成共识。否则课堂内的讨论与交流将流于形式,如有些讨论时间小于2分钟,学生在叽叽嘎嘎地说,谁也听不清楚。这样讨论,很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极易助长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造成两极分化。因此,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因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已独特的见解,多留心听一些会对自己理解问题有一定的帮助;同时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即能集思广益,又能促使学生认真、积极地思考问题。

5 教师要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培养其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因敢于向权威挑战是创新型人才的可贵品质。这不妨从破除教师的权威开始:课堂上如果遇到了学生的“节外生枝”或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时,教师应该热情地欢迎,冷静地倾听,认真地分析。如果是确有价值的意见,就应随机应变地将其转化课程资源。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课文中有一个问题: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什么?多数学生都赞成小猴,说它聪明、勤劳,老师也认可了这种观点,就赞成小猴。这时有一个学生举手,却说赞成小牛,同学生们普遍不赞成,教师及时制止同学们的非议,让这个同谈谈想法,他说:“小牛吃了半袋麦子,可以将剩余的麦子种下,这样即享受了生活,来年又可以多收一些麦子,即不像小猪那么贪吃,也不像小猴一点也不吃,生活太清苦了。”这种说法同样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这也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对问题的思索与审视,敢于向“标准答案”质疑,这样更拓宽了同学们的思考问题的思维。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学生独立思考 能力

著名教育家奥古斯丁认为: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体系,它的任务是启发学生自我思考,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落实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如何放开手,让学生更好地去独立思考,这是我们物理教师必须要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

一、目前物理教学的一些弊端

物理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已经好几年了,科学探究既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又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已被大部分师生接受了。但是,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1.学生完全服从教师和课本,不敢独立思考。由于教师绝对的权威性,教师控制着整个课堂,掌握着标准答案,使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跑,不能有半点怀疑。长此以往,学生就把自己的思考权完全交给了老师,不再敢独立思考了。

2.学生完全依赖教师,不愿意独立思考。教师天天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学生时时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处处以标准答案为准则,最终以升学为唯一追求。天天在被动地听课,反复地练习,思维得不到很好的锻炼。

3.学习容量超负荷,没有时间独立思考。现在的学生每天的学业负担很重,一天下来,疲惫不堪,很多学生没有时间去独立思考。

4.学生只会照搬照抄,不会独立思考。过于注重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反复地机械训练,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妨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将思想束缚在无形的框框里,造成了思维上的狭隘性和单一性,这就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物理课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授课时,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会,可是一做就错。究其原因,是学生只是听了,而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与技能。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批判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独立思考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必备条件。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便让学生通过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能力与兴趣。

作为一线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引导学生去更好地独立思考,将“思考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恰当要求,引导学生思考。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要从细节做起,点滴渗透。对每一个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以及它们的应用,例题与习题的分析、解决,实验的原理、操作及结果的得出等等,无论问题简单还是复杂,都应引导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必须经过思考,想通了,才接受:理解了,才应用,杜绝“拿来主义”。从每一个简单的问题做起,逐渐引导,点滴积累,让学生从每一个小小的成功逐渐积累成独立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在每堂新课之前,我都会花五到八分钟时间处理一下上次作业中学生错得较多的习题。学生在课前已经获得了正确答案,也已经将错题订正过一遍,那为什么不将这块时间交给学生呢?每堂课我会让一个学生上讲台讲一道他原本错的题,通过他的讲解,希望班上其他做错这题的学生都能明白。这样一来,赋予这位学生一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会在课前想尽办法把这道题目彻底弄明白。如果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他仍不能把问题解决,他们会和同学热烈地讨论,会主动过来找我探讨。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每堂课换不同的学生上讲台讲解,一个学期下来,每位学生都可以得到一、两次锻炼的机会。如果学生的讲解不是很完善,等他讲完以后,我可以在旁边稍加点评,但一定要肯定孩子们讲得好的地方,让他们在努力付出后能获得小小的成就感。

2.留有余地,“逼迫”学生思考。在物理教学中,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应该讲清楚,但是一些概念的延伸,规律的推广等不必讲得太透,只需做一些必要的提示,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究和思考的余地,让学生自己去钻研。讲解过细会造成主次不分的弊端,不利于抓住最基本的东西,不利于形成知识框架(不知道什么是基本规律,什么是对某种情景的特殊规律,而不具有普遍性。);讲解过细也不利于从基本概念和规律出发来分析和解决特定的问题。学生容易机械地记住某些具体的规律,甚至乱用具体规律,乱套公式。长期这样下来,扼杀了学生自我开拓的能力,不会钻研新的问题,依赖性大。

每章内容结束后,在上复习课之前,我会让学生自己先总结:将本章的知识点串联成一张知识网络,罗列本章用到的物理方法和物理技巧。完成以后,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对比,从而完善自己不足的地方。学生经过了独立思考总结出来的东西印象会更深刻;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明白学习中互帮互助是非常必要的,在帮组别人的同时也就是在帮助自己。最后我会在班上挑出一两份最好的总结,张贴在教室里面,其他学生可以去比照,在协作的同时为他们创造了一种竞争的氛围。有了竞争才会产生更大的动力促使学生去更好地独立思考。

3.创设开放式课堂,鼓励学生思考。要学生独立思考,教材和课堂都要“开放式”。教师不是课堂上的权威,教师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答案。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允许不同意见的产生,并且应该感到欣慰,因为那是学生思维的火花在闪烁。对于初学者来说,想错、说错、理解错都是难免的,只要敢想,就是好样的。当学生的想法和思路并非完全正确时,我们应该抓住其中点滴正确的地方,帮助和引导他们完善自己的想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教学 历史课程 学生培养 独立思考

历史对于所有的学生而言都是一门简单且陪伴自己成长的学习科目,从学生低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历史始终是学习必备的学习科目之一,和其他科目相比较,历史有一些自己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对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这里我们就这些特征及意义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讨论。

首先,历史是我们学习过去的百科全书,通过历史课程学习,我们可以对过去发生的诸多事件进行回顾,并通过当时事件和人物的分析,让我了解过去的社会状态及百姓的生活状态,也可以通过历史实践让我们对于现代生活中出事的态度和方式方法有很大的转变,可以说历史对于任何一个学生而言都是一本百科全书,同时也是一本教会学生成长的教科书, 所以历史科目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分析和归纳总结,让历史事件变得简单明了,这对于学生是一个长期的学习和锻炼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其他科目所不能给予的。

其次,历史往往事件的发生都有自己阶段性的特点,在历史长河中,学生要想把整个过程都能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记忆,就必须了解每一个阶段的历史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在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把握整体,而这和学生思考问题是一样的性质,学生思考任何问题,要想把问题周全的解决好,就必须对问题的整体有所把握,并对于问题的相关联事件同时考虑进来进行分析,所以我们说通过历史课程的这个特征阶段学习过程,学生在思考任何问题的时候,都会把问题从全局出发,不会仅仅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而是能够把握问题的大局。

第三,历史事件都是过去发生的真正切切存在的事物,这些事件都有具体的发生地点、发生时间、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所以我们在分析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都是面对过去真正切切存在的东西,这种分析过程可以让我们对于历史有更多会议和思考的东西,而这正是现代学生教育管理中必须具有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思考,知道在历史事件中,事件当事人是如何考虑的,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和措施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这对于学生的成熟发展是大有好处的。我们往往在说现代的中学教育仅仅教会了学生考试,并没有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也没有为社会人才的需求做好培养工作,这说明在现代高中教学阶段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缺乏给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机会,而历史正好可以担任这个角色。

那么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如何来通过历史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我们必须注重课堂问题讨论。可以说讨论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探讨的最好学习形式,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的为学生创造一个讨论的话题和讨论的环境,鼓励学生之间对相关问题进行争论,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当然在学生的相互争论中,教师应该及时的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朝向准确的方向进行思考和探讨,通过讨论的方式,最后达到相关问题得到解决的目的,也让学生对于该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往往知识就是在这种争论中逐渐积累和丰富的,也可以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全面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

另外一方面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尽可能的熟悉和吃透教材,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帮助学生选择一些实用的历史学习资料和参考书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高中学生相对而言,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的增强,所以高中历史教材和中小学历史课本比较起来,在内容上更加的全面,且记载的历史事件更加完善和细化,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利用课本内的有效知识对问题进行剖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的引导学生来完成该项学习过程,这个阶段一方面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纳和整理,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时间关系、地域关系、人物关系等),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需要通过一些教学参考资料来完善事件,另外一方面,教师还应该积极的去寻找一些历史材料,给学生设计一些材料分析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事件的阐述,鼓励学习积极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看的多了,想的多了,一方面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另外一方面也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龙宝新.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04).

[2]崔允漷.有效教学的理念与框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0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数学阅读能力 培养策略 阅读效率

阅读是人们认识事物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数学阅读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有效的数学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和推理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然而,当前中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不容乐观,一些教师为了考试分数、升学率等一些功利性的目的而选择了轻视甚至忽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这一现状从一些学者所作的研究①②③也可看出。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重视数学阅读,并选择合理有效的策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为此,我进行了以下的思考。

1 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内在动机,让数学阅读贯穿数学教学过程始终

从范良火等人所作的研究④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阅读教科书的数量远比教师要求的阅读量要少得多,而学生在课堂前、中、后三个过程中阅读量最高的是在课堂中,原文认为主要原因是学生内在动机及教师的直接指令。的确,学生缺乏阅读的内在动机和教师缺乏有效的检查是导致学生数学阅读量减少的两个主要原因。基于此,我分别从课堂前、中、后三个教学过程对学生数学阅读进行了思考和反思,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1)课堂教学前。大部分教师都会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即阅读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新课的学习。但仅仅是宽泛的要求,没有具体的操作步骤,学生难以实践。因此,对课前学生的阅读要有具体的要求,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学生阅读与新课有关的数学知识,了解新课知识的来源去向。这一方法能提高学生数学阅读兴趣,扩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对新课产生探索和求知欲望。二是要求学生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了解新课所需的旧知,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巩固反思,承上启下的学习过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产生的问题也是学生数学阅读的动机之一。以上这两个具体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新课知识灵活使用。有要求就要有检查和反馈,教师可以在课堂前两分钟让学生分享阅读成果,这不但可以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同时也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展示,让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促进学生更进一步的阅读渴望。

(2)课堂教学中。课前阅读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和对新知产生的求知欲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做了很好的铺垫,那么如何在课堂中贯穿着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呢?“还课堂于学生”是再好不过的了。在过去的课堂中,教师一味的“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并不好。这其实是源于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课堂,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而数学阅读充分满足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要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正是对这一理念的充分诠释。这一教学模式首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列出问题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提纲自行阅读教材,之后由学生将问题解决,教师加以补充,完成新课知识的学习,后十分钟由学生独立完成当堂练习。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指明了阅读的方向性和目的性,避免学生放羊式阅读,既浪费时间又毫无成效。因此,问题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问题要难易适中,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次问题设置顺序要由浅入深,具有层次性和启发性,最后问题要涵盖本节新课知识,突出重难点。这种通过问题导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数学阅读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符合学生学习和认知的特点,这也正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教学模式得以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

(3)课后阅读。课后阅读即课后复习、总结与反思,它相对于课前及课堂中的阅读来说更易被人们所遗忘,然而它在数学阅读中却占据着重要地位。课后阅读能够让学生巩固所学,回味反思,将新知搭建于原有的知识网络体系中,使知识系统化。这样的学习过程才能使学生对新知识上升到理解与运用的层面,知识的获得也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为了培养学生课后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①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思考题,留有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主动阅读教材和资料,以获得新知识的提升。②要求学生课后先阅读当天所学知识,再完成布置作业。在通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晚修开始时便拿出作业本,急于完成作业,然而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常翻看教材知识点、公式及例题对号入座,做作业的速度也是不快,作业做完后对新知识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原因在于没有对新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和反思。因此要求学生先阅读教材,真正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以后再完成作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师的硬性要求和监督之下,长期执行下去,学生便会感受和享受课后阅读带来的好处,课后阅读的习惯也渐渐养成。

2 重视数学语言的转化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数学阅读效率

数学阅读是阅读者对数学材料的积极能动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一种包含认知、理解、吸收和应用的心理过程。数学材料一般是由数学语言(包括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组成,这三种语言相互之间可以进行转化。数学语言的转化能力是有效数学阅读的前提,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进程中,应注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转化能力。在阅读数学材料时,有时很长的一段文字语言,几个数学符号或一个图形就能说明,复杂问题即可简单化,而学生缺乏的就是这种将自然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数学语言的讲解,让学生对这三种不同形式的数学语言进行转化训练。例如在立体几何中,这三种数学语言的相互转化运用尤其突出,几乎每个定理都可以用这三种数学语言表示,教师应重点训练学生这三种数学语言间的相互转化。又如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训练学生将题目中的文字信息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再去解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66-01

一、关于小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这是对学和思的关系所做的极为精辟的论述。就学习过程而言,学生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重在理解,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无法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不可能真正深入地想清楚其中的道理,使之成为自己掌握的知识。所以,学生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核心。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小学生已经有了从众的思维定式。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他们长大之后,就会自己去分析问题,可以独立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新课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都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必须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入手。

二、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方法

如何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呢?在平时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1、注重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学生想学、乐学,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

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应用题”时,我便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先让学生摆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再摆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从而让学生看到红花的朵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求红花有几朵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这样通过操作,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既使学生感兴趣,又真正懂得了这类应用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的道理。

2、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

怎样使设计的问题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且具有一定的坡度和差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独立思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首先,设置的问题难度必须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其次,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下充足的时间,以确保多数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后,再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课堂的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和谐匹配,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时,我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星期天,小红找来了一辆手推车,帮奶奶把摘下的南瓜运回家。看着这幅图,你知道小红第一次运了几个?(4个)第二次运了几个?(2个)最后又运了几个呢?(1个)那奶奶一共摘了几个南瓜呢?怎样计算?(4 + 2 = 6,6 + 1 = 7)还有不同的方法吗?(4 + 2 + 1 = 7)为什么这样来列算式?比比这两种算式有什么不同?你能给这道算式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吗?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3、精心设计作业,并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在反复思考中提升

作业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弥补不足。首先,独立作业量不能多,要精选,要分层,因人而异。独立作业的精选和少量是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独立作业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对于中下生来说,有些思维训练的题目是完全没有必要做的。其次,要敢于让孩子犯错误,学会欣然接受孩子犯下的错误,因为孩子纠正错误的过程可以重拾独立思考。我们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消化这些错误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新课结束,练习中孩子们总会犯下很多的错误,但在历经三四次的专项练习后不就慢慢减少了吗?当然,错误的慢慢减少要归功于一次又一次专项练习中的独立思考,一次又一次的一对一辅导,孩子们在思考――辅导――思考的过程中把错误慢慢消化了,学习的效果也就达到了。所以,我们应该要正视学生的错误,让我们的孩子在纠错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4、请家长和老师放手,留空间和时间让孩子独立思考

如今的很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业,每天帮孩子检查作业,辅导孩子各门功课,或者送去补习班。这原本是好事,可家长们扶得太牢反而会让孩子习惯遇难题就请教别人,从而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

独立思考的缺失同时也出现在我们的教师层面上。每天一堂40分钟数学课既要上好新课,又要花时间作业,而且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完成,这样的速度和任务对部分中下生来说有点力不从心。于是,为了应付老师对作业完成情况的检查,中下生们学会了抄袭和不问解决过程只问结果,这又一次让我们的孩子无意中缺少了很多独立思考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