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教育改革趋势

现代教育改革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教育改革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教育改革趋势

现代教育改革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传统;教育传统

作者简介:

摘要:教育观念、教育技术和教育制度,不仅可以作为分析教育传统的维度,也可以作为影响教育传统的因素,认识这些因素对于理解教育传统具有重要价值。教育传统是那些已经被历史检验和反复证明、属于教育中常态的事物。现代教育改革不应轻易否定教育传统,而要坚守教育传统,并在继承教育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改革,适应时代不断变化对教育和人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研究现代教育与教育传统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使我们认清现代教育的基础和发展趋势,认识现代教育思想的特点、经验及不足。

现代教育改革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高校体育 ;教育改革

体育教学在当下的高校教育过程中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它仍然处于教育领域较低的地位。然而针对最新被提出的终身体育理念来看,体育教学着实需要全民给予重新认识和注重。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和满足当下的体育教学目标。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为了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急需做出相应的改革来发展体育教育。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是顺应时代教育发展的新方式。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功能

1.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使体育教学内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能够结合时展不断完善教学信息和内容,对高校体育课程不断增进和改善。体育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在传统体育课程中,其主要内容一般都只是包括长跑、短跑、跳高、跳远、铅球、铁饼、广播体操等枯燥老套的体育项目,很容易令学生望而生畏、毫无兴趣可言。同时,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也无法保证足够的练习强度和密度,难以达到切实的锻炼身体的目的。然而,伴随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要求教学内容应该以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身体需求为着眼点,提出根据学生兴趣广泛开发新兴的体育项目的教学改革,比如开设乒乓球、网球、游泳、武术、跆拳道、健美操等体育课程。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

2.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过去的体育教学时,体育和其他课程一样,通常以一个行政班为整体展开教课。大多情况下,班级人数众多,教师难以对每一位学生都给予关照。同时,由于课程设置的单一性,导致无法对学生因材施教。再者,受到男女性别差异的限制,体育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也不容易掌握和设置。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上述矛盾并给予解决,为促进学生在体育项目方面的个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当下,许多高校已经做出了突出的体育教学改革成果,例如:控制班级人数;不再按照行政班统一上课,而是男女生分班上课,或是全校学生打破固定班级团体,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体育课程;设置体育选项课、体育提高课;提供乒乓球、网球、游泳、篮球、定向运动等诸多新兴体育课程;每门课程提供2-3名体育教师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和爱好在学校网站自主选择课程。使体育教学模式适应了学生发展的需要,改变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3.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充分发展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在传统的体育教学环境下,教师往往采用一成不变的程序化教学方式,教学缺乏灵活性,学生已经几乎感觉不到新鲜感。而现代教育技术引入最新的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对体育课堂进行全新安排规划。应用多媒体、三维动画等新颖的教学手段,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性,丰富了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使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显著提升一个台阶。

4.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便于对学生、教师以及体育课堂的管理。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支持编辑教务管理系统软件,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就可以将设计的课件上传以后供学生浏览,让学生就可以通过平台自主了解体育课程的组织设计流程和授课方法,然后根据自己的意向自由选取任意课程。同时,教师可以第一时间在教务管理系统对学生上课情况做出恰当的评价,学生则可以登录系统查询自己得到的评价情况。在课程结束后,不仅教师能够在系统直接给出每个学生的成绩,而且学生还可以针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多方面给出客观评价,最终形成师生互评的教学体系,有利于师生之间互相监督和共同进步。

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想要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首要问题就是迅速转变教育观念,提高高校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充分认识。结合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现状,急需从以下两大方面提出相应对策。(1)摒弃教育技术“从属论”的错误观念。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教育领域而言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它不是单一的从某一方面强化了教学效果,而是在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质量等多个层面对传统教学模式发起冲击并进行改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促进了教学的开放性,而且促进了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同时也是转变了教育思想,将传统的传承性教育转向新型的创造性教育。总之,现代教育技术绝非一项纯粹的单一技术而已,它是将教育发展作为核心先导,通过推进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学形式等关键的部分,最终实现教育的整体变革。(2)转变以“教”为核心的错误认识。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依托多媒体和网络平台实现其功能,它具有人本性、交互性、开放性等重要特征。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的应用能够充分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让学生在课程信息的了解与选择以及师生交流等方面变得更加人性化、便利化。为此,为了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让其尽快为教育事业所用,就必须转变以“教”为核心的传统教育观念,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面,以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新的教学着眼点。信息化时代必须逐步加强信息化建设,教育事业急需充分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完善教学改革,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超前的意识,大力推广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不断增加示范课程和精品课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断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视与应用。

2.加强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整合。随着信息化教育的不断推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经逐步融入到教学改革的应用当中,它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的“催化剂”。加强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整合,能够对传统教学进行改善,能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学科知识,同时优化了教学情境和课堂结构。为了让信息技术真正的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做出更好的贡献,就要不断加强实践中对其内涵与外延的认识与应用。让教师负起责任,正确看待信息技术对于体育教学所能起到的关键作用,切实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整合。

3.建立与完善高校体育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当下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体育教育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建立有效的高校体育教育信息管理体系。伴随计算机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大力推广应用,我们有必要开发设计一套适合高校体育教育特点的体育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这样不仅有利于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运行与管理方面创设有效的现代化信息管理机制,同时在人力资源合理调配、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发展科学化体育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4.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重建高校体育教育评价体系。在过去应试教育的限制下,传统体育教育在评价体系中存在诸多弊端,其真实有效的程度难以保证,存在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处于新的时期,应确保教育改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能够不断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教育改革应该在不偏离培养知识型人才的基础上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就要加强促进和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的体育教育评价体系是符合当下高校体育教育实际的一项重要举措。在高校体育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的过程中,应以体育教育的真实目的为依据,并以发挥评价促进教育发展为重要指导思想来完成评价体系构建。而高校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体魄强健的、具有健康意识且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所以,科学的体育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在整体内容上应包括高校体育教育活动评价和学生体育评价两个部分。前者主要是对高校开展体育教育活动情况,包括体育教育的领导工作、体育教育规划、实施条件、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后者主要是对体育教育的对象—学生的体质与体能状况,学生参与体育的态度、动机、能力情况,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状况等进行评价。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设计”应用。高校体育教学设计应该以“终身体育”的理念为指导,综合考虑学校自身的切实情况,分别从课程内容、课程进度以及教学的方法等方面着手展开设计。例如,如果开办健美操课程,则可以在课程设计中加入视频讲解等方法,使学生可以结合视频指导自主对健美操进行学习,然后加上教师的专业指导和对学习要点的特别点拨即可。当然,体育教学设计要求最好是具备较高水准的专业体育教师来完成这项任务,并且最好是具备一定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这样可以使得教学设计充分融合课程以及学生还有学校的实际情况,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教学开发”应用。说到体育教学开发,主要就是以教学设计为依据制作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教学素材或信息资料,例如,其中包括教案、多媒体课件、拍摄制作的影像视频等。以健美操课程设计为例,若其中采用视频讲解,教师就需要开发制作相应的视频拿到课堂使用。并且在使用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地对开发的视频的内容、时间、质量等方面进行逐步完善,最终能够很好的为教学所用。

3.“教学利用”应用。本文所讲的“教学利用”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开发的信息资料进行实践应用的过程。要想做好“教学利用”,就要求教师必须做足充分的教学准备,对所应用的资料要熟练掌握并能够融会贯通。例如,当教师在应用开发出来的健美操视频时,教师就应该在课前对视频资料足够了解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够依据视频的具体情况准确调整视频的播放进度、播放次数等内容,对哪里需要重点讲解或是需要给出语言提示掌握的恰到好处,进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对要点的印象,确保教学的高效性。

4.“教学管理”应用。教学管理通常主要包括对教学资料的管理和对教学课堂的管理两大方面。一方面,学校需要对教师开发的资料进行审查与监管,以确保教学开发资料的可行性和先进性;另一方面,教师有必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有效的方法和构建相应的体系对学生进行课堂管理。例如,针对健美操课程而言,可以将学生学习健美操的过程录制下来,在本节课后或者下节课前进行播放,进而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评判与矫正。另外也可以选取一部分学的较好的学生录制一段视频,将视频全班展示播放并送给他们作为留念,相信这样可以充分增强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调动其他学生学习健美操的积极性。

四、结语

伴随时展,信息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针对当下教育领域而言,应用信息技术实行教育改革显然已经成为一种必要措施。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高校体育教育改革逐渐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现代教育技术则是教育改革过程中必然的应用趋势。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教育技术也必将成为现阶段发展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兆君,刘天华,李文等.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罗洪庆.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贵州体育科技,2014.1,(01):21一22.

[3]常德胜,杨毅谋.体育教师课程实施程度评价工具的研制—基于关心发展阶段理论.西安体育学院学报[J].2014.2:250-256.

现代教育改革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68-03

一、引言

国家发展,教育先行;教育发展,教师教育先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教师职业发展日趋专业化的今天,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体现。200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下文简称《标准》),《标准》分别对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各高等师范院校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对职前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培养。但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20余年来,因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发展以及传统教学理念的原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教学内容几乎囊括教育技术学学科所有内容,成了教育技术学学科内容的“精简”版。教学内容的庞大繁杂,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很多尴尬局面,深入细讲内容多讲不完,简略泛讲学生只是略懂皮毛,不利于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因此,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标准》对教学人员提出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提出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体系重新构建的一些认识。

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从目前各高等师范院校所开设的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所采用的教材和教学课时设置都不尽相同。为了能够更详细地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现状,我们通过图书馆和网络书店共收集到32本名为《现代教育技术》(教程或理论与应用)的公共课教材。通过分析这些教材的内容,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内容基本是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课程的浓缩

我们对收集到的教材进行内容归类分析,得到图1所示的教学内容分布情况图。可以看出,众多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教育技术概述、教学系统设计、教学媒体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素材获取、教学环境和资源、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内容。其中教育技术概述、教学系统设计、教学媒体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素材获取、教学环境和资源这些内容在超过一半以上的课本中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讲解。通过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业课程相比较,我们发现它们基本包括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几乎所有主干课程,且每个章节只是对每门专业主干课程的概括介绍。

2.课程主要内容存在陈旧现象,不能及时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动态

在一本教材中,越是重要的内容介绍的就越详细。笔者按照这样的脉络,梳理了诸多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发现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素材的获取是公共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其次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媒体的使用。在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素材获取部分主要讲解的是处理相应素材的方法及其软件操作,然而很多教程中介绍的方法以及所用到的软件仍然是以往的低版本,相对陈旧,不能与现实的发展相适应。

3.对信息检索利用和信息道德培养不重视

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而信息道德则是信息时代任何一个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很少的几本教材包括信息检索利用和信息道德方面的内容,更多的教材内容偏向于介绍媒体的应用和课件的制作。这方面知识在教学内容中如此少,可见我们的公共课教学对于信息检索利用和信息道德的培养不够重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信息检索利用和信息道德培养比学会某种媒体和课件的制作更重要。在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时,我们应该思考职前教师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或者说开设课程的重点是什么,是简单的对媒体的使用和课件的开发,还是培养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解读

为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关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包含内容做出明确规定的文件,也是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开设的重要依据。

1.《标准》让我们明确了公共课开设的目标

《标准》的颁布不仅说明了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在教师教学能力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丰富了职前教师教育专业知识的组成,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标准》分别对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提出了不同的能力标准。就公共课教学而言,我们注重的是中小学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标准》对教学人员的能力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要求。通过对《标准》的分析发现,需要教师能够达到思想意识上高度重视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有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和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在知识技能方面,能够掌握各种信息检索、加工方法,熟悉各种媒体工具的使用,并且能够在教学、科研、交流合作等方面恰当的、创新的应用各种技术;同时在教学和工作中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得各种信息技术能够公平、规范、健康的使用。《标准》中对意识、知识技能、应用创新等方面的要求为公共课教学提供了明确的目标。

2.《标准》有利于规范公共课教学内容的组成

《标准》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提供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但是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只有严格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才能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供条件。通过对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的分析,笔者以为,以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教材的浓缩组成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是不够科学合理的。首先专业学生和非专业学生所培养的目标不同,其次,专业学生和非专业学生所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已是世界各国所公认的,推进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当今国际教育领域普遍关注的话题。在基础教育信息化推广应用阶段,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在当前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能力之一。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动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指向了实践性知识的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1]目前我国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提升主要通过职前学习和职后培训两条途径,职前学习主要是在师范院校中为非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进行理论和实践学习,职后培训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对在职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短期培训。[2] 面对快速发展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如何培养和提高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这已经成为当前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下笔者给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重构建议:

1.课程内容应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相适应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使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适应信息时代对新一代公民教育的基本要求。[3]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基础教育改革,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因素,教师的意识观念和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教学质量的高低。高等师范教育是我国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主要途径,因而在师范教育中对学生思想观念和教学能力的培养直接决定着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素质。但是,教师的培养与信息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高等师范院校对职前教师的培养必须要以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实际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教师能够胜任未来基础教育发展的工作需要。《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对未来基础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因此,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发展方向紧密结合。

2.教学内容要具有实用性和前沿性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是当今高校的重要职责。面对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应用性高等教育应运而生。为了适应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教师需要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把新颖性、前沿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内容引入到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行因材施教,强调课堂民主,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把各种考试方式方法结合在一起,提高考试的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进教学改革。[4]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以信息时代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为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学内容必须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从教学内容的组织到教学方法的安排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都要注重对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和考察。[5]内容要具有实用性,首先内容应紧跟教学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不能太陈旧。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技术工具更新换代也很快,因此不能重复已经淘汰或过于老化的知识。例如课件制作软件Authorware虽然具有图标控制流程及实现良好的交互功能等优点,但是与lectora等软件相比已远不能满足网络时展的需要,却仍然在教学内容中涉及。正如Adobe公司在2005年对Authorware软件停止开发时,强调“由于科技日新月异,电子学习与传统学习模式的界线变得愈来愈模糊。所以,现时学习管理系统并不再适用,反而应该着眼于推广其他可以让教学人员作快速学习的工具”,《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应该以实用和体现教育技术发展动态为基础。

3.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

培养学生对教育信息化高度重视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和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等等,对这些意识与态度的培养不能仅仅从理论上去告诉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从实践中使学生领悟这种意识。分析发现,许多教材是通过对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及掌握它的重要性等方面的理论说明,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对教育信息化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与态度。这正如我们不要期望能够仅仅通过做作业达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一样。[6]我们应该设计更多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教育技术对现代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和现代基础教育改革中现代教育技术起到了哪些作用,去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和价值,学生自然会意识到学习它的重要性。因此,意识与态度的培养更应该以理论为基础,注重从实践活动中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培养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但是目前公共课的教学内容组织更多的是依据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形式组合,教学内容成了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的“精简版”,没有切实以《标准》的要求为目标依据。为了能更好的促进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对公共课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要以《标准》对教学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目标依据,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相适应,注重前沿性和实用性,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信息化教育重视和教育技术能力掌握的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92.

[2]朱永海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融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体系的设计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2):105-109.

[3]刘德亮. 黎加厚博士谈教育信息化[J].中国电化教育,2002(1):3-9.

[4]周叶中,胡甲刚.论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369~372.

现代教育改革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教育;教学效果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加速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实践领域中,课堂教学的优化,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把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纳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轨道上,着力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与课堂教学的优化、与学生素质提高的内在关系,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战略地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三发展”即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为基本特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它彻底摒弃了片面的应试教育观。

中职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一次自我完善,也是教学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是为培养适应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做准备。中职学校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为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打下基础,并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和谐发展。素质教育提供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进入高一级学习的基础,也为学习者提供终生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的中心任务不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要让学生“会学”,教给学生在信息社会获取、加工、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

那么如何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呢?

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三个面向”,其中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核心,而现代教育技术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和途径,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内容。因此,办现代化教育必须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开展的全国部分中职学校技能大赛等项目,就是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探讨新的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在我国更好地办好中职现代教育打下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用三种技术,做两件事情,实现一个目标。三种技术即:现代媒体技术、现代传媒技术、教学设计技术。两件事情即: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包括教学信息、教学人员、教学环境等;优化教学过程,就是使教学过程各组成要素(教学任务、内容、手段、方法、效果等)及其相互关系,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做到整体优化。实现一个目标就是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以教学模式为核心的现代教学体系。

二、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行动研究中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必须以转变教育观念和体制为先导,教育改革是教育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它是多维度和深层次的,是其系统内各要素都要更新与发展的变化。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那么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行动研究中推进素质教育。

1、教师培训是关键

素质教育最核心的还是在教材以及教育过程的优化上。 作为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规划者,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线,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的强弱,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都制约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进行。因此,培养和训练以形成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能充分掌握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行动研究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面对新世纪的需要,继续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培养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已势在必行。

2、教师共同协作是支柱

在行动研究中,学科教师是行动研究的主体,同时又有一支由学科教师、研究专家、教研人员、教育技术人员和教育行政领导组成的试验队伍,他们必须齐心协力共同设计研究方案、配合研究实施、进行中期评估及终期评估,发现问题,研究方案以解决问题,根据研究行进情况,对实验进程和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协商是行动研究的重要内容,他不仅能使方案更清晰,行动计划更周全,还能使集体各成员获得相互信任和约束。这种多方面的人员长期协作是当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3、推进素质教育是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为教师的行动研究提供了方便,提供了更多的手段,也为素质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可靠地保障。将行动研究的成果推广应用到更广泛的范围,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从观摩课、创优课,走向常规教学,使每个教师都能熟练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容量,减轻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优化教学效果,最终达到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总之,通过有效的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使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树立适应时代经济发展的教学意识,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推进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电脑报》2010年合订本

现代教育改革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实践 三大平衡 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24-01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在我国实行了十多年,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教育改革中出现了许多富有创建性的观点,如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培养。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因为理解的片面和现实的制约,出现了发展个性与遵守普遍规则的矛盾,全面发展与发挥特长的矛盾,学习知识、技能与学会研究方法的矛盾。为了使教育改革顺利推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良性发展,处理好这三种矛盾,使之达到新的平衡,已经迫在眉睫。

1 学生发展个性与遵守普遍规则的平衡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学生是完整的人,除了必须学习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当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培养积极的情感,如兴趣、爱好、上进心、团结合作品质、责任心、创新精神、终身学习精神等。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从人性出发,积极倡导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以说,培养学生的个性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回归人性的一大举措,是把教育真正当做“人”的教育。

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和教师片面地理解新教育思想,也受制于教育法律法规,把学生的个性发展当做任其自由、放任自流,重个性、轻普遍规则已是不容忽视的现象。学校应当向青少年传授普遍的道德价值观,而以“尊重”与“责任”为首要内容,以此带动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1]但在教育实践中,学生违反了这些普遍规则,教师却处于两难境地,不处罚就会失职和愧对良心,处罚就有可能违背相关教育理念和政策法规。要想很艺术地处理这种问题,就需要教师有高超的教育技术,但这样的教师毕竟不占大多数。事实上当下很多老师不敢批评学生了,怕学生心理脆弱出什么事要自己担责任,舆论造成了一批不敢批评学生的老师,这样的教育能正常吗?[2]学校中、社会上学生之间的相互冲突成不断增加的趋势,甚至有时引发为暴力冲突,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个性失去了普遍规则的约束,他们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泛滥了。

因此,要全面、准确地理解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中“发展学生个性”的观点,实现发展个性与遵守普遍规则的平衡。学生要有充分的个性,成为独特的人,有创新性的人,有激情、上进心的人,最终能在某些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与此同时,学生也应当遵守普遍规则,成为现代文明社会中的合格公民,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2 学生全面发展与发挥特长的平衡

学生应当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目标,全面发展是对人身心的合理解放。素质教育不仅提倡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而且更进一步地提出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必须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及潜能。[3]可见实现全面发展和发挥特长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一大理念,是追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都可能成为某方面的人才,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关注学生的智能强项与智能弱项,最大限度地展现学生各自的特长与优势。[4]但我国教育实践没有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发挥特长:一是我国现今的考试制度导致学生只能通过中考、高考才能实现进一步的深造,这对于某些方面有突出才能而其他方面有所欠缺的“非全面发展”的学生,是致命的打击,最终将失去发挥特长的机会;二是教育实践中缺乏足够并且有效的活动,不能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自己”,这导致了许多学生对自己了解、认识不足,不能像国外学生那样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来设计自己的未来。

全面与特长的结合不仅是社会高度分工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最好途径,它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所以,教育应当实现全面发展与发挥特长的平衡,从理念上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从制度设计上让各种智能优势都有发展的机会,达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3 学生学习知识、技能与学会研究方法的平衡

学习知识与技能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我国教育改革也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且完善了培养目标,扩大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它不仅着眼于学生的现在,而且瞄准了学生的未来;不仅重视学生认知的提高,而且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不仅重视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而且更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与其他国家比较,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普遍缺乏一种学生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学会研究方法。美国人的教育理念是,研究方法比具体知识重要,因而学校教育重视科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与训练。[5]而我国的学生大多只记住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学到相应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导致学生考试有能力,研究没能力。学会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关乎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它可以让学生在学校科学、有价值地学习,更重要的是在走入社会之后还能开展该学科的持续研究,这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学习范畴,指向了比学习该学科知识更高级的目标――发展该学科的知识。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导致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仅仅学习前人的成果就只能被动地跟踪,将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形势。教育实践中应当多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研究方法,达到学习知识、技能与学会研究方法的平衡,这应当是解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应有之义。

总之,学生的发展应当是一种良性、平衡、和谐的发展。在教育实践中,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因为注重个性而不尊重普遍规则,不能为了全面发展而扼杀个人特长,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而忽视学科研究方法的掌握。与此相反,全社会应当为教育实践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积极地实现这三种关系的平衡,使学生真正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茹宗志,李军靠.教育学教程[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198.

[2] 段英红,程馨莹.中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对比及思考[J].科教导刊,2011(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