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旅游策划方案

乡村旅游策划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策划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旅游策划方案

乡村旅游策划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龙泉;乡村旅游;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龙泉的乡村旅游是以桃花节为载体,发展乡村旅游。近年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存在问题,并为其发展提供可行化的建议。

一、缺乏整体和统一的规划

龙泉驿旅游开发缺少前瞻性,总体规划差,旅游业发展停留在传统大众旅游阶段,粗放式任意式经营,造成与别的地方相互雷同的旅游观光景区。另外,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档次低、管理粗放,景区与周边环境不协调,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相对滞后,硬件不“硬”,软件很“软”,真正成熟的旅游产品不多,尤其是在旅游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精品

二、旅游产品内容单一,季节性强

(一)龙泉景区的旅游产品主要是餐饮、观花采果、农家休闲等,内容单一,缺乏文化内涵挖掘和包装。

(二)农业生产各阶段受自然条件影响和制约,具有季节性特点,若开花期遇上连续几天大雨,会造成花期短暂,游客量大减。

(三)生态农业旅游商品开发深度不够,缺乏特色。农副产品向旅游商品的开发转变落后,以绿色食品为主体的生态农业旅游商品开发深度不够,不但品种单调、花式少、质量偏低、更新慢、新产品开发无力,而且生态农业旅游商品深加工不够,出售的商品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并且包装简单粗糙,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资源优势也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推出的旅游产品多为低品位、单一化观光型产品。没有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发展参与型、体验型、求知型、科考型、探险型、保健型等生态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开发较薄弱,缺乏力度。这里尽管瓜果蔬菜极为丰富,但缺乏酿造、蜜饯、饮料等方面的深加工,没有通过推出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保健旅游商品以获得多种效益。

三、旅游地形象强化不够,营销体系尚未形成

经过这么多届桃花会的召开,龙泉的旅游地形象已经初步树立,以休闲观光为主的国际桃花节已具有较大的品牌价值。但是,缺乏突破季节限制的配套产品,再者旅游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深入的市场调查和明确的市场细分,宣传促销也仅限于桃花节和赏果期,没有形成系统的营销战略体系。

(一)由于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宣传促销观念,目前龙泉的乡村旅游促销手段单一,缺乏科学、统一的策划方案,在包装、宣传上整体形象不突出,没有形成整体的合力,影响力小。众多的旅游企业或景区往往只在“黄金周”才大力宣传自己的产品,随着淡季的来临,促销活动消失得无影无踪,且促销多以人员促销为主,广告主要在报纸上零星地刊登几次或者通过广播,很少利用电视媒体直观、快捷、覆盖面广、公众易于接受的特点,从形式、内容、可参与性等方面吸引公众,提高认知度。促销手段单一,宣传不力,不能使许多潜在消费者产生旅游动机,没有形成“拉”的动向。

(二)龙泉驿区的景区、景点各自为阵,没有形成在宣传上的整体合力,并且缺乏科学、统一的宣传策划方案,在包装、宣传上整体形象不突出。

四、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够

这主要体现在,桃花故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桃花文化、诗歌文化等品位高,然而在民风、民俗挖掘,旅游产品开发和建筑风格上体现不够。

五、交通环线建设不完善,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薄弱

由于成都市环城游憩带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环城游憩带内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还很薄弱,大多服务设施为当地居民自发营业,设备简陋,因而缺乏统一规划和专业设计,也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景区、景点的餐饮类服务设施比较落后,卫生条件和餐饮卫生质量难以保证。

(二)休闲设施较为欠缺,缺少可供游人舒适停留的设施,如树荫下的凉亭、座椅、茶室等。

(三)景区内交通配套设施不完善,缺少明显的道路指示牌,自驾车出游的游客很难找到合适的停车位等。

六、管理存在的局限

(一)缺乏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龙泉驿休息观光地区处于城市周边地区,与中心城区比较,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程度不高,对旅游人才的吸引力不强,目前非常缺乏专业的旅游管理、饭店管理、景区规划等人才。

在龙泉环城游憩带地区从事旅游服务的人员主要以当地农村青年为主,他们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又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因此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较差,整体接待水平也比较低。

(二)旅游相关人群环保意识不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强。旅游开发未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实施,环境保护建设滞后,尤其是“农家乐”的废水直排,污染面积大,同时固体废弃物乱抛乱丢直接污染环境。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规范的行业管理标准,无证经营、不正当竞争、乱设摊点等现象时有发生,尤其在旅游旺季时旅游经营市场上出现的违纪行为不能得到及时整治和处理。

(三)旅游服务人员素质低,服务技能差,旅游整体接待服务水平低下;片面追求利润,忽视游客的需求和满意度,使游客享受不到“质价相符”的预期服务水平,影响游客的出游热情。

七、现有娱乐设施开发利用不够,影响了农场经济效益的提高

在龙泉驿的桃花故里旅游区目前没有多种娱乐设施服务,同时也缺乏农村和农业特色,以及没有进行过多的宣传活动,知名度低,对周围的城市居民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娱乐设施和娱乐服务投资回报率低,因此在引资方面就会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策划方案范文第2篇

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目前,全国两百多所地方本科院校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进转型试点工作,逐步由培养理论型、学术型人才的普通本科院校转变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应用技术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为旅游产业培养各级各类应用型人才,本来就是应用技术型专业。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不存在转型的问题,关键是如何深度转型。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深度转型的目标应该是实现合理的办学定位。为与中专、专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现差别发展,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一般定位在为旅游行业培养中高级管理或技术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具备旅游行业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经历是转型的关键。旅游规划策划能力是旅游行业和旅游企业管理非常重要的核心技能,且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发展以及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已对旅游规划策划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在求职的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如果能够拿出证明其规划策划能力和水平的作品,对其在旅游行业的管理和技术岗位求职是很有帮助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培养培训学生旅游规划和策划能力,作为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深度转型的突破口。

一、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性质、作用和特色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是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高年级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从课程性质来看,该课程是综合的应用性课程,涉及到旅游资源学、旅游市场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制图、旅游影响、旅游形象设计等本专业多门教学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且直接对应社会需求量越来越大的旅游规划策划行业,对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规划策划工作以及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价旅游规划策划的好坏有三个最关键的指标:一是严谨;二是创意;三是落地。严谨要求规划的各个部分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创意要求旅游的主题、形象、项目、活动有特色、有创新;落地要求规划要因地制宜,具体可行。只有同时具备了严谨、创意和落地的规划策划方案才能保障旅游开发的成功和效益。因此,在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教学中,严谨、创意、落地是规划教学的三要素。传统教学模式中,该课程多以教师分章讲授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相关理论、发展脉落、步骤环节、基本方法等了解得比较多,但由于没有亲身经历规划策划过程,学生对规划策划的核心问题、各规划环节的要点以及各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理解得不深刻,也不具备规划制图等关键技能,一旦涉及到具体的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实际操作时,基本上是有心无力。因此,要保障该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深度转型的要求下,必须对教学的形式、内容和重点上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一是在教学模式上,应该采用案例式教学或研究性教学的方式使用学生经历旅游规划策划的过程、熟悉旅游规划的环节、掌握旅游规划的方法和手段;二是在教学的内容上,必须减少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强化形象设计、旅游制图、项目策划等旅游规划策划的技能训练;三是在教学重点上,除了让学生分段掌握各规划环节的基本要求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各环节的功能及其相互关联,训练和培养他们严谨的推理、创新的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适用型旅游规划的核心框架、关键环节及相互关系

根据旅游规划的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及目前较为流行的规划方案,我们认为适用型旅游规划至少应该包括区域发展环境分析、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旅游市场分析、旅游主题策划与形象设计、旅游项目策划与时空布局、市场营销策划、及投入产出分析、保障体系规划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等重要的环节。这些环节尽管在旅游规划中必不可少,但对于整个规划的意义和作用是不同的;同时好的规划文本中这些部分之间是相互呼应、环环相扣甚至形成网络状关联的,从而保证整个规划的严谨、创意和实用,图1展示了适用型旅游规划中各环节的功用及其相互关系。

三、深度转型背景下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各章节的基本要求和教学重点

在深度转型和全域旅游的背景下,要让学生掌握规划策划的技能,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以区域开发的实践为内容的案例式或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然。在指导学生从事旅游规划的操作中,除了让学生了解各规划环节的基本要求外,教学目标应该提升到保障规划的严谨性、创意性和实用性的层次上,重点关注各规划环节的相互关系,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见表1。

四、Y语

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业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且对区域旅游规划策划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的深度转型,使得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的全面改革至关重要。在以区域旅游开发的实践为研究内容的案例式或研究性教学改革中,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教学必须提升到保障规划严谨性、创意性和实用性的层次,重点关注各规划环节之间的逻辑线索和相互呼应,并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乡村旅游策划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塞罕坝森林公园;项目;招商引资

1 塞罕坝森林公园项目招商引资中的问题分析

塞罕坝森林公园是集国家森林保护区和森林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场所,它除了能够满足城乡居民在大自然野外游览的需要外,更以其所具备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古朴而醇厚的乡村景观、乡村风情等,充分满足了人们求奇、求新、求识、求乐的欲望。对塞罕坝森林公园项目进行合理的招商引资是使其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以有效实现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塞罕坝森林公园项目的招商引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1 缺乏必要的战略谋划及战术研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目前塞罕坝森林公园项目的招商引资方式还比较落后,而且对于重大项目的引入还缺乏必要的认识及准备,主要表现在:缺乏战略谋划,盲目被动性比较明显,对于外来投资者的需求及心态分析不够准确,只是根据自身需要而推项目而没有找到外商赚钱的结;对招商引资项目的策划深度不够,缺乏对自身优势的认识,以及项目策划工作没有与市场、资源、产业配套、政策等进行必要的系统整合,从而影响了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1.2 政府部门的行为不规范导致了办事效率的相对低下

主表现在: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不够,政府职能部门在职责交叉的情况下,不能迅速有效地处理和解决招商引资的项目所在地、资金短缺等问题;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执行违反规定,招商工作人员素质与项目发展的需要和投资者的要求不相适应,以及有关部门的监督和评价行为较弱,从而导致个别重大项目在签约后无法继续推进而不得不搁浅。

1.3 塞罕坝森林公园项目招商引资包装、策划及推介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虽然塞罕坝森林公园在园区面积、旅游适游期、区位优势、外部交通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便利条件,但是其内部交通及设施不够完善,而且在招商引资方面缺乏对所招商项目必要的包装,不能真正吸引投资者的眼球。另外,对于所招商项目的策划及推介工作不及时、市场定位把握不准,从而影响了招商工作的进程。

1.4 招商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

对于塞罕坝森林公园项目招商引资工作来说,在挖掘项目、准备项目资料、项目信息,以及如何招商、往哪跑、如何跑、需要什么策略等方面,有些招商人员对这些业务的熟悉程度不够,缺乏招商引资的相关基本知识,不懂得招商引资的技巧等,造成了工作的盲目性较大,经常是事半功倍,费力不讨好,从而造成了招商工作处于无序状态。

2 塞罕坝森林公园项目招商引资的解决对策

2.1 加强项目策划,实行点对点招商

结合塞罕坝森林公园的项目特点,对招商引资项目进行精细梳理,筛选出有利于塞罕坝森林公园发展的两三个重大项目,重点瞄准投资商,从政府政策、市场、行业、生产要素及交通资源等方面编制招商项目策划方案。同时,变被动招商为主动出击,实行点对点招商。比如,以森林旅游产业为主,策划推进园区旅欧资源优势,提高竞争力;加强塞罕坝森林公园的餐饮、游乐等项目的招商策划方案,对项目进行合理的招商引资。

2.2 建立统一的招商引资管理体系

招商引资是一项跨专业、跨部门及多流程的复杂工作。从塞罕坝森林公园的招商类型来看,包括了旅游生态养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内容;从项目的实施过程来看,一个项目从洽谈到建成投产,需要经过论证、洽谈、签约、审批及建设等一系列的环节。因此,对塞罕坝森林公园的招商引资需要建立一个复杂并开放的管理体系,这一体系由人才、技术、时间、空间、资源及信息等多种要素组合而成,是一个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运作的有机整体。以此来统筹招商引资工作,使得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资源和信息交换,并形成内外协调有序,以及能够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及时的适应和调节。

2.3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招商队伍

招商引资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了招商人员的素质水平上,招商人员的政策水平、专业知识、理论修养、言谈举止等对招商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要提高招商人员的素质,使其充分了解公园项目的实际情况,在挖掘市场信息时能够做到如数家珍;其次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培训工作。力争培养一支具有基本的招商技能、掌握投资政策、了解产业基本信息的招商骨干队伍。

2.4 对招商引资效果进行准确把握

一般来说,招商引资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因为项目能否实施、如何实施及实施后产生的效果等掌握在投资者手中,具有一定风险变数,而致使引资者处于被动地位。所以,要对公园项目的招商引资效果具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及不确定意识,做好两手准备,对项目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周全考虑,制定变通预案,从最坏处考虑,从最坏处准备,最大限度地降低招商引资的不确定性。

3 塞罕坝森林公园招商引资的成功案例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在地形上位于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交汇处,在植被上处于森林草原过渡地带。因此,造就了这里丰富、奇特的自然景观。公园9.4万公顷的范围内有蜿蜒如蛇的河流,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有一望无际的林海,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广袤草原。游人不出塞罕坝森林公园,即可观赏多种不同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微观自然景观。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是森林草原景观。这里7万多公顷的人工林集中连片,形成一片浩翰的林海,并有大面积的天然草原。二者浑然一体,构成壮观、优美的自然风景。水上项目和陆地项目交相辉映,使公园的招商引资环境优越,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眼球。同时,在招商引资方面,公园管理部门实施了一系列的招商引资举措,比如优化投资环境、加强招商队伍的专业素养培训、建立完善的招商管理体系以及对于招商效果进行了准确的分析预测等,成功进行了公园项目的招商引资。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对塞罕坝森林公园项目的招商引资过程中,必须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采取一切措施,做到环境招商、服务招商与专业招商,真正为投资者提供优质的后续服务,从而促进招商项目的建设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郭毅.山岳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研究——以山西关帝山梅洞沟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为例[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5)

[2] 侯洁.林州白泉省级森林公园范围调整与资源整合探讨分析[J]. 河南林业科技. 2013(03)

[3] 陈楚民.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中的性质定位探析[J]. 现代园艺. 2012(20)

[4] 陈英轩.浅析成都郊野公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农业信息. 2012(13)

[5] 吴敏兰.云霄将军山公园“再生设计 生态建设”解读[J]. 福建热作科技. 2012(03)

[6] 史德雯,陈亮.结合南海子郊野公园市政规划咨询设计 浅谈城市郊野公园市政工程[J]. 中国工程咨询. 2012(09)

乡村旅游策划方案范文第4篇

跨度半年、线上线下立体推进的《长江日报》“100幢老房子·100种爱情”微电影大赛活动,正是在“整合优势社会资源”这一媒体活动策划新认识、新思路下的产物。

贴近受众需求 满足市场需要

如今,报纸活动策划要有新意、有创意,更要有效益;要让读者受益、媒体获益,还要让商家满意。因此,一次成功的报纸活动策划,既需要考量受众需求,还应满足市场需要。

今年年初,《长江日报》编辑部注意到由武汉市政府承办的“2013金鸡百花电影节”9月下旬在本地颁奖。这是首次在武汉举办的全国性电影节,编辑部分析,为办好本届电影节,市政府在电影节宣传和以此为契机的城市形象宣传方面会有诸多需求。

同时,《长江日报》编辑部也注意到,近年来,为保护和激活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晚清、民国时留下的汉口租界优秀历史建筑,本地政府采取了许多实际行动。具体来说,将武汉历史文化风貌区建设成为全国名片性质的文化创意产业区,已成为武汉市风貌办、江岸区政府等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职责,这些部门对媒体创造性宣传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利用、开发工作充满期待。

编辑部还注意到,作为网络时代的流行电影形式,微电影概念两年前一经业界打出,便以其时尚、新潮、低门槛等特点风靡全国,广泛地吸引大学生、城市白领等青年群体参与,还吸引影视视频制作企业、团队和婚纱影楼开发经营,且微电影影响面还在继续扩大。作为网络作品和视频市场产品的微电影,具有新媒体特质的强大传播力,本身也成为一种新兴优势社会资源。

基于以上分析,今年3月,《长江日报》编辑部初步拟定活动策划方案,活动流程拟定为联合武汉市风貌办、江岸区政府,在长江日报上公布一批优秀历史建筑精美图文,公开征集微电影拍摄团队,让微电影拍摄团队以老建筑为拍摄场地,免费为征集到的青年情侣拍摄爱情题材的微电影,微电影剧情要与老房子有一定关联,以长江日报开辟专版宣传报道活动全程,和拿出不菲奖金奖励评选中胜出的优秀微电影,来激励各方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依托报纸品牌 整合各方资源

今年4月,《长江日报》编辑部正式决策实施这一大手笔的活动策划,集结策划、采编、广告、发行多个部门的精兵强将,将这一活动打造成为2013年该报全年最重要的活动策划之一。

众所周知,报纸的专业在选题策划和宣传报道,但这样一场涉及到城市老建筑保护的微电影大赛,所需要的资金、技术等方方面面的支持,仅靠报社的记者、编辑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报纸需要依托媒体品牌影响力,整合各方资源,实现活动策划。

第一阶段,编辑部筹建活动组委会,成立项目团队。除长江日报外,编辑部还联络市风貌办、市房管局、文广新局、江岸区政府等政府机构参与活动的联办。这样一来,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机构的参与下,彰显出活动的严谨性。同时,在长江网制作活动官方主页,建立对外宣传窗口,策划招商方案,寻找战略合作方,包括地铁集团、全市户外LED运营商、武汉“江城壹号”文化创意园,和新浪湖北等新媒体。

第二阶段,推出100栋老房子推介报道,正式征集拍摄团队和情侣。5月20日,长江日报拿出20个版的特刊,精选三镇100栋老房子,分“西式经典”、“教堂庙宇”、“工商旧影”、“名村名居”、“人文胜地”、“历史名址”、“名人故居”7个专题,系统对这些老建筑的美学魅力、历史意义、城市价值进行解读。

第三阶段,今年7月起,从征集到的近百家拍摄机构中精选出30家,与征集到的300多对年轻情侣中的一部分对接,正式实施拍摄。此前,长江日报推出数十个专版,不间断报道拍摄团队和情侣报名盛况,报道本地特色老建筑,包括组织已报名情侣前往黄陂等远城区参观近年乡村百年老建筑。随着活动的预热和增温,报纸品牌影响力逐渐显露,中百集团董事长、武汉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武汉本地民俗专家纷纷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或赞助支持,或献智献策,或直接参加活动。

第四阶段,今年10月,组委会对近百部已拍摄的微电影组织评奖,让网友投票参与决定优胜者。所有微电影作品在活动官网上集中上线,在优酷网开设本届活动影展专区,武汉地铁电视、100块户外LED屏滚动巡播优秀作品。开放网络投票、短信投票系统。邀请国内著名电影人、独立影评人、作家等专业人士组建的“评审团”进行专业评审。最终评出“最佳影片奖”3部 (提名奖5部)、“最佳男女主角奖”5部 (提名奖10部)、“最佳导演奖”3名(提名奖10名)、“最佳剧情奖”3部 (提名奖10部)、“武汉微电影金牌拍摄团队”10个,并给予现金奖励。

借力网络平台 发酵活动影响

在形式上,本次活动改变过去活动策划宣传平面化和资料化的不足,通过全新的网络传播和全民参与方式,借助网络时代具有互动个性的电影形式,为积淀厚重历史和充满艺术气息的老建筑增加时尚、青春、爱情元素,让老房子焕发青春,激发武汉市民,特别是青年人群投入到珍爱保护武汉优秀历史建筑的行动中来。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市政府及“2013金鸡百花电影节”相关承办部门受长江日报“100幢老房子·100种爱情”微电影大赛活动策划创意影响,在长江日报微电影大赛开始后,发起了面向全国参赛主体的“美丽中国梦—2013中国·武汉微电影大赛”。长江日报微电影大赛活动,遂成为“美丽中国梦—2013中国·武汉微电影大赛”的重要落地活动,因而倍受相关政府部门重视。

“100幢老房子·100种爱情”微电影大赛活动的开展,以独特的切口宣传了武汉城市形象,展示了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深厚底气,它还整合了武汉婚庆市场、影视视频制作市场、相关创意文化产业。政府的文保事业和城建宣传得以创造性推进。

活动还催生了一批商业和文化衍生产品,如本报将武汉大学建筑学院王炎松教授捐赠给本活动的武汉老房子速写集,制作成画册出版。该画册成为武汉市政府部门、长江日报馈赠外国友人的礼品。再如100栋老房子图文报道,长江日报将其编为“老房子”口袋书,武汉市文化旅游部门将其广泛摆放于全市各大宾馆酒店大堂,供游客免费取阅。

活动得到了市民、年轻人认可与参与,得到本地政府肯定与支持,得到企业和社会人士关注与资助,以实效说明,媒体活动策划成功与否,关键点在于找到优势社会资源之间互补性与否,将这些优势社会资源联接整合到一起,实现共赢。

乡村旅游策划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移动小屏;出镜记者报道;应用型复合型;课程群

一、四川省内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出镜记者报道课程群建设情况

2020年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指出面对用人市场对知识复合、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强的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需进一步推动现有专业升级改造,推动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的更新,探索原有文科专业内涵提升、改造升级的实施路径,进一步夯实课程基础体系,积极探索育人新模式。同时,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进一步降低了移动直播技术的门槛,逐渐形成“人人可播,想播就播,随时直播”的趋势。为此,“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因此,研究电视大屏和移动小屏的融合,培养相应的全媒体人才,显得十分关键。对于与此相关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来说,目前全国开设有该专业的院校共204个,其中四川地区的相关院校有15个,位列全国第三,专业发展水平较好,竞争激烈。四川省内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15所院校均开设有《新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出镜记者报道与技巧》《视频剪辑与制作》等新闻理论和新闻实务实操课程。虽然出镜记者报道能力提升课程群建设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但未能集中优势,进行课程群的打造和建设,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双师型教师对该课程进行打磨。该课程群教师新闻理论知识扎实,但普遍缺乏行业一线的实操经验,即便部分教师曾经就职于行业一线单位,但年龄普遍偏大,对于技术赋能下的实操环节有心无力。二是缺乏相关专业教材对该课程群的指导。出镜记者报道类的教材较多,但针对技术赋能的小屏传播报道的教材较少,缺乏针对性指导。三是部分院校学生人数较多,小班授课较少(25人以下),普遍存在产出作品多但重量不重质、课程打造的特色度不够等问题。四是缺乏技术支持和相应平台。技术赋能下出镜记者课程群的建设探索离不开技术和平台的支持,虽然部分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建有融媒体中心,但基于技术的专业性和开机成本费用考虑,无法真正做到实操和上手,因此相应的平台更多地作为院校展示和申报成果时的支撑材料而存在,而学生相应的小屏报道和移动端的拍摄、剪辑,往往存在训练实操不到位的情况。综上,新技术的发展、同类专业的高度竞争,导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需进一步强调课程中技术赋能的重要性,通过对出镜记者报道能力提升的课程群建设、探索和实践,打造具有高显示度的特色课程群和特色专业,同时为社会提供符合目前行业需求的全媒体人才。

二、出镜记者报道课程群的建设———以成都理工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

成都理工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出镜记者报道课程群自2014年探索至今,课程群开设有《即兴口语表达》《新闻采访与写作》《出镜记者报道与技巧》《视频剪辑与制作》4门实践课程,同时配有《融媒体综合实训》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夯实课程体系,持续推动教育教学内容更新。《即兴口语表达》旨在使学生达到融媒体时代播音与主持工作的实战要求,掌握广播电视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及出镜记者口语表达的基本特性和基本规律,促进学生即兴口语表达能力和水准的提高,同时紧密结合专业要求,紧跟时代步伐改进课程,通过系统讲授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相关理论,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融媒体时代现场报道的基本技巧。在巩固播音员、主持人口语表达规范化、标准化的基本要求之外,重点加强出镜记者尤其是移动小屏报道中现场报道新闻复述、现场情景描述、新闻采访、新闻短评等综合能力,力图彰显口语表达的文化底蕴、训练即兴口语表达的机智性,对学生提升移动小屏传播报道能力有重要的实际指导作用。《新闻采访与写作》重在指导学生在融媒体时代下,在小屏传播中进行策划、采访与写作,有效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移动小屏报道的采写能力。融媒体时代,H5新闻、数据新闻、基于移动小屏端的短视频新闻、VR新闻等各种崭新的新闻形态相继呈现,进一步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为新闻传播事业的进步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也对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本课程力图解决融媒体新闻的策划与采写问题,使学生充分掌握融媒体新闻尤其是移动小屏新闻的报道流程。本课程学生需有新闻学的基础知识,对新闻记者的职业和道德素养有明确认知,课程重点教授新闻策划、新闻采访、新闻写作、重要新闻形态四个部分。该课程要求学生对新闻源、新闻线索的发现与选择有捕捉能力,能给出恰切的策划方案,能熟练掌握新闻采访的提问方式和类型,熟知新闻写作的结构,尤其对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文本写作、对融媒体时代新闻文本运用的基本要求有明确认知,对图片新闻、视频新闻、数据新闻、移动小屏新闻的写作方式有充分思考,熟悉新闻标题的制作,掌握融媒体时代导语写作的技巧,同时使学生明白,虽然技术革新带来传播方式的变化、使受众追求新鲜口味,但新闻工作的基本职能不变,基础实用的新闻理论不变。《出镜记者报道与技巧》课程主要为培养能胜任融媒体时代各类型电视节目的出镜记者服务,是本专业的特色课程。课程的定位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大量具体案例的剖析、对设备准备和现场出镜采访等技巧的传授,指导学生熟悉出镜记者的工作规律与行为规范。该课程从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实操角度,讲授融媒体时代直播记者的选题策划、设备准备、现场出镜采访等技巧,指导学生熟悉出镜记者的工作规律与行为规范,掌握小屏移动新闻报道和直播现场报道的出镜技巧,以适应融媒体时代对播音主持从业人员的新要求。具体达成以下目标:通过对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了解和学习,使学习者能系统掌握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基本理论,有效地对新闻现场进行观察、讲述、采访、体验和评论;掌握预知性、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现场出镜报道的基本方法与操作规范;了解新媒体时代中外出镜报道的发展趋势;掌握小屏移动新闻报道和直播现场报道出镜技巧。《视频剪辑与制作》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视频拍摄和视频剪辑两大部分,该课程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融媒体传播人才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支撑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视频拍摄和剪辑在作品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视频的基本技术,理解视频拍摄和剪辑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理论,掌握数字视频的基础知识,熟练应用单反、摄像机和非线性编辑软件的同时,掌握移动小屏拍摄、剪辑技术,能熟练使用手机编辑软件进行移动小屏新闻报道,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在移动设备上完成从拍摄到剪辑的全过程。《即兴口语表达》《新闻采访与写作》《出镜记者报道与技巧》《视频剪辑与制作》共同组成课程群,来支撑实习课程《融媒体实训》,为培养融媒体记者服务。课程的定位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大量具体案例的剖析和情景模拟教学法,从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实操出发,讲授融媒体时代直播记者的选题策划、设备准备、语态特点、现场出镜采访等技巧,指导学生掌握出镜记者的工作规律与行为规范,掌握小屏移动直播现场报道的出镜技巧,以适应融媒体时代对播音主持从业人员的新要求。

三、对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的升级打造———提高教育教学的时代性、学术性和针对性

(一)针对移动小屏拍摄、出镜、剪辑、的课程打造和探索

成都理工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出镜记者报道课程群建设着力教学手段的创新升级,使用智慧型教室,开启翻转课堂教学,采用主题讨论式课堂,与行业一线专家、业界记者同堂授课,给予学生实战指导,培养全媒体直播记者人才,力争打造社会实践金课,其中《出镜记者报道与技巧》《新闻采访与写作》两门课程联合进行升级打造,具体表现在: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强调媒介融合,要求学生掌握融媒体新闻的基本概念,熟知融媒体尤其是移动小屏端新闻报道的采编制作流程,锻造新媒体思维,注重用户思维及体验,对产品思维、整合思维、互动思维进行探究,积极架构融合形态,强调融合新闻报道的伦理与法规,研究形态创新与行业应用融合。重点讲授策划方案的可实施性,梳理国内外典型案例,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复盘,使学生了解移动小屏报道的实施流程,同时对移动小屏直播的历史沿革和现状进行探究,着重训练学生找选题、确定选题、策划实施选题的能力。强调学生对新闻线索的捕捉能力,教授其在身处现场时如何第一时间发现、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有效传播。着力分析移动小屏报道,尤其是直播报道记者的语言表达特点,通过对语体、语态的分析,讲解记者如何准确描述现场、还原现场。强调采访的地位,对如何把握采访尤其对现场采访的实施步骤进行案例分析和实施演练。尤其强调移动报道技术的培养,对目前普遍使用的移动小屏报道的设施设备作介绍,要求学生熟练上手。讲解移动直播的技术特点和技术装备,尤其是手机拍摄的技巧、高质量的收声效果、快速便捷的剪辑软件、有品质的后期包装,以便于后期实操训练。补充拓展运营推广等相关营销知识,介绍相关短视频平台,对如何有效信息、推广和运营视频进行培训。

(二)实训实践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跨领域的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学生具备融媒体传播实训理论素养与业务制作能力后,成都理工大学将开展融媒体综合实训实战演练,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移动小屏报道的基本制作流程,再次熟悉我国移动小屏新闻报道的现状与特点;训练学生融合新闻报道的能力,重点训练学生作为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收集素材、报道、采访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主动承担宣传任务的职业道德素养,养成扎根基层、关注民生的工作习惯。学生两人一组,完成前期对相关资料的查阅,了解主要新闻事实,中期进入新闻现场实地拍摄,后期进行剪辑制作移动小屏新闻的实战训练。具体新闻样态为:移动小屏新闻出镜记者报道、移动小屏端直播报道。每组学生利用编辑软件完成素材合成编辑,并配以标题、字幕等元素,包装成新闻成品,筛选优秀节目公开播映。依托《融媒体实训》课程展开移动小屏课程实验活动,通过实训,能让学生熟练掌握小屏移动直播现场报道的出镜技巧、拍摄模式和编辑技能。

(三)建立实践基地,演练由“虚”到“实”

成都理工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与成都市成华区、新都区融媒体中心、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成都交通文艺广播分别建立了艺术学生实践教育基地———融媒体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每年定时定点进入基层,开展稳定、深入的合作。同时,学校进一步打造移动小屏传播报道实践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艺术实践水平,加强学校教学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联系,进一步为探索学校与行业单位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提供坚实平台。2017—2019年,学生依托以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民生、社区文化等为主题,进行相关移动小屏报道实训,其优秀作品在相关平台播出,此举为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经验。此外,课程团队教师组使用形式多样的专业教材辅助教学,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将整合相关讲义、教案,完成自编教材的撰写,并投入课程使用。总之,课程群高度重视新文科实践课程建设,把如何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如何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作为课程群建设和探索的重点。同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产教良性互促、校企协同推进,致力于培养艺术与传媒复合型人才,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打造课程群建设的创新点

(一)着力打造优势特色显著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基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移动小屏传播报道能力提升的课程群建设需求,成都理工大学承担课程群建设的教学团队均为双师型教师,教师中有在行业一线工作且极具实践性的新闻记者、主播,也有成功入选“马工程”精彩一课的骨干教师。教学团队具备与讲授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职业素质,同时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夯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这不仅是目前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也同时响应用人单位的呼声———力争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新闻素养佳、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新闻人。

(二)聚焦实训实践活动,技术赋能虚仿平台,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力争服务地方、服务社会

2021年成都理工大学融媒体综合实训再次升级,聚焦生态环境治理、乡村振兴等新闻选题,实地前往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以震后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与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移动小屏融媒体报道,重点报道我校在九寨沟震后生态环境修复中的主要工作及成效,同时关注九寨沟震后生态治理的具体举措及成果。该实训取得较好效果,学生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治理移动小屏融媒体新闻报道社会实践活动,致力于科普九寨沟生态环境治理情况的同时,宣传九寨沟县独特的生态、丰富的旅游资源,挖掘特色文化,融合助农,推动旅游业发展,利用生态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助力九寨沟县科学规划实施乡村振兴战。在实训过程中,有关生态环境治理的新闻教学存在实训成本高、安全隐患大、课程资源贫乏等问题。为此,课程群工作组于2021年建设生态环境治理融媒体新闻报道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其作为核心要素的仿真设计有两个,第一个是仿真成都理工大学生态环境治理科研团队近年来开展的“若尔盖草原沙化治理”“九寨沟震后修复”“青海省木里煤矿采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真实生态环境治理科研项目情况,虚拟各生态环境治理点的治理前、治理中、治理后三个不同治理时期的场景和数据,打破新闻采访时间跨度和空间距离限制,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完成科技新闻的前期素材收集和新闻调查训练。第二个是仿真当前融媒体新闻生产流程,形成课程内的虚拟新闻制作环境,实现新闻效果的可预测和可修改,让学生练习对同一新闻任务的不同写作方式、素材组合方法和反复体验,直观感受在不同媒介平台上同一新闻事件的传播效果差异,从而培养具备较强生产实践能力的融媒体新闻传播人才。该项目弥补了目前高校传媒专业融媒体新闻生产平台建设落后、学生参与度低、难以还原新闻生产环节等短板,是国内首个集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环境治理宣传、融媒体新闻报道训练于一体的传媒教学平台,可实现新文科视域下“文理交叉、科创融合”的课程创新。

(三)课程群的再升级———力争打造课程思政、社会实践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