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病虫害防治基本知识

病虫害防治基本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病虫害防治基本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病虫害防治基本知识

病虫害防治基本知识范文第1篇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preventative points for plant diseases.

关键词:植物;病虫害;防治要点

Key words: plant; plant disease; preventative points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2-0288-01

0 引言

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植物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一些新发生的病虫害也不断加重。由于某些病虫害对长期单一使用的一些杀虫杀菌剂产生了很强的抗性,导致病虫害一旦发生,就容易造成较大的损失。病虫害的防治可分为采用杀菌剂或杀虫剂等化学物质进行的化学防治;利用光或射线等物理能,或建造障壁的物理防治;改变作物品种,栽培时间或环境以减少为害的耕作防治;以利用天敌为主的生物防治等。本文就植物病虫害防治要点进行初步探讨。

1 我国植物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农药基本认识 许多农民不了解农药的性质,当植物发生病虫害时,不分是杀虫剂还是杀菌剂,也不管是病害还是虫害,见药就用,导致病虫害的防治大大降低。

1.2 对病虫害缺乏了解 目前,植物病虫害种类较多,尤其是保护地植物,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给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都有明显的增加,而很多农户不分病害和虫害或者病害、虫害之间不分是何种病或何种虫,见有病虫害就打药,不能做到对症下药,误用农药,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在经济上造成很大的损失。

1.3 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种农药 有的农户发现某种农药效果好,就长期使用,即使发现该药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下降,也不换用其它农药产品,而是采取加大药量的方法,结果随着用药量的增加,病虫害的抗性也不断增强。

1.4 盲目使用高毒农药 由于农户缺乏农药使用知识,错误地认为毒性越高,对防治病虫害效果就越好,在使用农药时不按农药安全标准,结果把高毒、高残留农药用在植物上,导致植物死亡。

1.5 混配农药 一些农户随意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药混合在一起喷施,即使购买的是复配制剂,使用是还要自行混配,有些农户甚至将同一种有效成份的复配制剂或不同商品名称的同种药剂混用。例如:常用的乐果、敌杀死等等弱酸性或中性农药与碱性农药石硫合剂混用,结果分解失效,影响药效。

1.6 对生物防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生物防治可以取代部分化学农药,不污染环境,是降低农药残留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在防治病虫害中,农户往往都是用化学防治,而且用药不合理,造成农药残留,污染环境。

2 植物病虫害的防治要点

2.1 逐步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监测点 病虫害预测预报,是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础。建立病虫害测报点,加强病虫害系统调查,准确病虫害发生防治情报,及时指导广大农户防治病虫害。同时,加强病虫害测报及防治技术研究,掌握各种病虫害发生为害规律,制定出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指导病虫害综合防治。

2.2 开展技术培训 农民对农药基本知识和病虫害缺乏了解最基本的原因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用药意识和防治病虫害意识淡薄。为此,作为植保、农技部门,应当主动积极地进行基地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测报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指导病虫害防治,做到对症下药,适期用药,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成本。一方面要做好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其自身业务素质,适应结构调整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对生产者的培训。

2.3 大力推广综合防治技术 一是农业防治。采用抗病虫品种,通过非化学药剂种子处理,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中耕除草,秋季深翻晒土,清洁田园,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一系列农业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从根本上控制病虫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应尽量利用灯光诱杀、色彩诱杀、性诱剂诱杀、机械捕捉害虫等物理措施。二是生物防治。尽可能选用微生物农药或生化制剂。微生物农药或生化制剂(农用抗生素)既能防病治虫,又不污染环境和毒害人畜,且对于天敌安全,对害虫不产生抗药性。目前应重点推广“以虫治虫”、“以菌治菌”、“以菌治虫”、“以抗生素治虫”等生物防治技术。三是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在其他措施无法控制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时候,就要考虑使用有效的化学农药来防治病虫害。使用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合理用药,对症下药。根据病虫发生种类,选择对口农药,合理用药、对症下药,防止因误诊而错用农药,既贻误防治适期,又造成农药残留量增加。②掌握防治时期,适时用药。要根据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结合植保部门提供的病虫发生情报及时进行防治,不可盲目用药。③科学用药。正确掌握农药剂量,严格按照产品推荐的使用剂量;提倡交替轮换或复配用药,延缓病虫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四是预防为主。病害的防治首先通过栽培措施促壮植物,在提高植物的抗病性的基础上进行喷药防护,预防病菌的侵入。对已经发生危害的植物病虫,则根据发生的范围、程度和受害的器官、部位,分别采取人工摘、刮、挖、剪、诱捕和浇灌、喷施生物、化学药剂等手段进行控制和消灭。如人工摘除病、烂、虫果;刮除枝干上的病烂皮、瘤、潜藏的虫体、蛹、卵;挖出地下的病原体和害虫,剪除白粉病、黑星病、腐烂病、干腐病,梨小、桃小、梨茎蜂、蚱蝉等危害的病虫枝梢;利用性诱剂、糖醋液、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树干绑草等方法诱杀潜叶蛾、卷叶蛾、桃小、梨小、桃蛀螟等食心虫和一些毛虫类;用不同的杀菌、杀虫剂浇灌根茎或树盘防治各类烂根病、根棉蚜和桃小食心虫以及其他地下的病虫害。五是性信息干扰剂。性信息干扰剂取代性诱剂已被广泛应用。性信息干扰剂是通过对鳞翅目害虫性信息素的分析和提取,人工合成了它们的性信息干扰素,按一定密度施放于植物中,扰乱鳞翅目害虫的,使其不能生育,达到代替农药的防治效果。现在开发出的产品有针对植物的卷叶虫和果实食心虫的单一型性信息干扰剂及复合型性信息干扰剂,使用性信息干扰剂后大幅度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80%以上)。而且针对近年来对许多植物危害严重的甲虫类,合成了复合型性信息干扰素,使用方法在进一步研究。性信息干扰素只对特定害虫种类起作用,不影响天敌,是良好的害虫防治材料。

参考文献:

病虫害防治基本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设施病虫害防治;项目教学;设计;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203-02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取与培养,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如何提高教学效果?随着高职教育课改的深入,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与教学实施广泛开展着,在教学中都贯穿工和学的有机结合。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在教学中不断被采纳与实践,通过课程改革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现将设施病虫害防治项目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实施进行总结。

一、项目课程的顶层设计

课程的顶层设计是通过对课程调研及现代设施农业岗位的能力需求进行分析,确立课程在现代设施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地位。设施病虫害防治课程是现代设施农业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先修课程为植物及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农业气象、设施栽培调控、作物栽培技术基本知识等。课程的目标是学生具备从事设施农业生产所必需的防治病虫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开展科学地综合防治工作,有效防止病、虫的危害。为今后从事现代设施农业的生产、科研、技术推广服务和经营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的能力目标为学生掌握当地主要设施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掌握合理安全农药使用技术,初步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生产上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程调研和论证,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项目,围绕具体事件进行教学组织,同时厘清每个项目所必需具备的知识内容及能力目标。项目教学中打破了原有的章节,只是根据完成该项目学习必要的知识,有时还需多个课程知识,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二、项目设计及分析

根据对应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按照能力目标,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构建起不同项目单元若干,并根据每个项目的内容特点,制定要求。在构建的各个项目中,突出单项能力训练到综合能力训练的能力形成过程。课程中每个项目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根据设施病虫害防治课程的特点,共提出若干学习单元,分别为:辨识螨类与昆虫、诊断植物病害、病虫害的田间调查、制订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案、农药使用技术、苗期病虫防治技术、设施蔬菜病虫防治技术、设施花卉病虫防治技术、食用菌病虫防治技术、设施果树防治技术。

根据不同学习单元内容,以相关职业能力为教学目标,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按照能力渐进的学习规律,设立子项目,同时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制定具体的项目目标。现将各个学习单元的内容列表展示。

三、项目教学的分工

1.教师导学。在项目教学的实施中,一般来说,教师主导非常重要。尽管项目教学常见模式是设计情境、呈现项目、自主协作完成项目、总结评价等这样一个过程。在现阶段的项目教学中,依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引导非常必要,也可根据项目任务的需要对学生有针对性进行基础知识讲授或基本技能的演示,同时也可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引导性帮助,因此在本课程的项目化教学中都设计有知识讲授环节。此举的作用还可使学生建立自信心,以避免出现因为对学习任务无从下手而完不成项目,或因此丧失对课程知识和技能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设施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通常具有一定的难度,集理论性、知识性和田间实践经验于一体,如果不重视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学到的仅仅是单一技能、片段知识,不能够形成综合运用和综合判断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抓住基本内容,理清思路,渗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2.学生分组。按照学生不同特点、不同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不同民族、不同实践经历等进行分组。小组学习中注意学习任务的均衡分配,小组中每位同学分工明确,注意完成目标需清晰,且在考核中有所体现。

四、项目教学实施过程

1.制订计划。为完成项目任务而制订工作计划,其实也就是学前资讯。小组通过文本、课件、网路等各种形式的学习,针对具体的学习目标,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及项目的实施方案。由小组成员的每个人制订计划到小组成员充分的讨论方案内容,到小组成员明确的工作任务分工,再到要求小组每个成员明晰项目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以及每个成员各自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等。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答疑,教师对这些问题只是提出一些意见或建议,要充分发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教师仅为主导和一定的监督工作,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计划制订、思考问题或探究中有所创新。

2.小组实施,学生实践。按照计划,完成学习任务。在本课程中的不同内容中,学生需查阅资料文献、网络搜索、资源库、开展试验、生产调研或生产实践等多种形式完成相关的项目。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会提出各种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相互协作、查阅资料、向人请教等多种途径来解决问题,最终完成项目任务。

在项目教学的整个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及时跟进,对各小组进行指导和检查,教师的教学活动是针对不同小组活动、不同学生来进行的,会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解答难题,教师辅助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当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给予指导,采用引导说明、通过问题,而不公布答案的做法,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综合思考问题和工作的能力。

3.考核与评价。较传统教学的考核相比,项目教学的考核形式是多样和多个角度的。项目教学的考核不再以单一知识和技能为考核目标,而是注重项目完成的过程和效果。在考核中分别以自我评价、小组或他人评价、教师评价等三个方面。首先,在项目及子项目中都设定有明确的目标及考核内容。其次,学生是项目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课程知识技能的运用、解决困难的对策、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协作沟通等多个方面,学生自身都获得了充分的体验,因此在自我学习中获得的自我评价是项目考核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五、问题与思考

通过以上项目的形式教学实践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互相协作等都有明显的提高,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进步。目前项目课程的教学仍在积极的探索中,还有很多教学细节待改善,如学生个性化差异、教学情境的设计和选取、不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尝试等,都还需要有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姜宗庆.高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教学改革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5,(Z1):153-154.

[2]何美仙,杨卫韵,刘忠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的教学设计及实施[J].职教通讯,2012,(15):17-19.

[3]段明革.高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大家,2011,(16):102-103.

[4]刘新晶,徐国柱,潘攀,刘海龙.头脑风暴法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03):91-92.

[5]郑凤婷.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项目教学研究与实践[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3.

[6]张莹.浅谈高职院校的项目教学模式[J].江苏高教,2008,(01):137-138.

[7]于利.项目教学法在我国高职创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3.

病虫害防治基本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植物保护通论实验;专业调研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143-02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Experiment of General Plant Protection in Local College

Shen Dengrong et al.

(Honghe University,Mengzi 661199,China)

Abstract:Th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experiment of general plant protection in lo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through professional research and student questionnaire survey,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experiment teaching in local colleges. Put forward the diversified experiment teaching outline,the changing of teaching method and means and the diversified practice assessment system,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in local college.

Key words:Local college;Experiment of general plant protection;Professional research

实验教学是现代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1]。植物保护通论实验是一门针对农学类本科专业开设的有关植物保护方面的专业课程[2],主要介绍植物病害、虫害等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和植物保护技术推广和农药管理等方面,为农学类专业的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植物保护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笔者通过对云南省农学类相关行业和企业的专业调研,发现与植物保护技术相关的业务范围包括以下2类:(1)农资销售类:主要以农药化肥的、营销和技术推广为主;(2)农业种植类:包括中药种植、加工类,以三七、石斛等中药材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为主;经济作物种植、营销类,以绿色水果、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为主;花卉生产类,以花卉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为主。

1 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基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当前实验课程的教学环节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问题[3,4]。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在本实验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1 实验教学手段单一、呆板 实验课教学目前主要采取“教师讲解―标本展示―学生模仿验证”的方式,在实验前教师介绍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与步骤,学生完全是在指导教师设定的范围内,机械地完成操作,缺少主动的思考,一旦离开了教师,学生就无从下手。

1.2 实验设置不合理,内容针对性不强 实验开展的项目主要依附于理论教学的验证性实验,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的实验较少,从而造成孤立单元实验多,经典实验过多,反映学科前沿的实验过少。由于部分实验课程的教材内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许多内容与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联系不紧密,从而造成实验内容与培养地方区域性人才的矛盾日益突出。

1.3 实验标本数量不足、标本老化 本实验的主要内容是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鉴定,重点培养学生掌握鉴别病害、昆虫种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近年来教学经费的缺乏和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给植物病虫害标本的采集和保存带来严峻的挑战。此外,植物病虫害标本经过长期保存后,在形态、颜色等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失去了识别鉴定的主要特征,从而难以在教学中发挥实际的作用。

1.4 实验教学考核单一、不合理 实验教学环节成绩评价没有合理规范的评价体系。目前实验教学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60%)和期末成绩(40%)组成,平时成绩主要由实验报告和出勤率构成。以实验报告为主的考核方式难以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学生之间实验报告的抄袭现象严重,从而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2 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1 多元化实验教学大纲的建立 将实验教学划为三类,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1)基础性实验:以传统植物保护学基础实验为指导,结合本地区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现状,包括植物病害症状观察、临时玻片制作、病原物的分离与培养;昆虫的形态观察、重要目科的鉴定、植物病虫害的田间调查、病虫害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等。(2)综合设计性实验:在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构建完善、实用且可行的综合性教学实验。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个人兴趣,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或以团队的形式一起完成实验。(3)研究性实验:从基础性、综合设计性实验入手,开展研究性实验,围绕生产上重要病虫害的发生,展开研究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参加大学创新实验及创新训练计划为主。教学大纲将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由16.66%提升到33.33%,重在强化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2.2 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转变 变知识教育为方法教育和能力培养。改变“先讲后做”的传统实验教学法。教师重点进行实验应用前景分析,以及实验方法研究动态指引。教师仅从实验现象、故障或异常现象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分析异常现象的原因。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植物保护通论实验课上得到了普遍应用,丰富了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弥补了标本的缺陷,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也要把握一定的度,避免出现理论教学中过多地“以看代做”的方式。

2.3 实践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实验教学考核体系的构建见表1,平时成绩比例由原有的60%调整为30%,期末成绩维持不变。新增实践成绩(标本采集),比例20%,专题互动成绩,比例10%。实践考核方式调整后考核方式多样化,实践成果、互动式专题讨论和实验报告撰写以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例如随机选取鲜活的实物标本,考查学生对生产中重要病虫害的识别与诊断能力;每阶段实践结束后,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以多媒体等方式展示学习笔记、实验报告、讨论讲座、实践成果展示。

3 结语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进行探索、总结和完善[5,6]。在实验教学改革需要考虑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定位,从而避免改革过程中的生搬硬套。本研究以红河学院开设的植物保护通论实验为例,通过对教师、学生的调查问卷,找出问题存在的症结所在,同时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寻找路径提出对策建议,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黄华明,吴傲冰,王萍.重在创新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5):3-6.

[2]段海明.园艺类《植物保护通论》课程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8):139-142.

[3]樊东,赵奎军,张伟,等.新世纪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3):41-44.

[4]姚安庆.植物保护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其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51-52.

病虫害防治基本知识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森林病虫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近年来,全国各地森林病虫害时有发生,危害极为严重:一是危险性森林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二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如松毛虫、森林鼠、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等害虫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三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做好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工作是决定我国森林群体健康成长的有利保障。

森林病虫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由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局限性,过去人们在控制森林病虫灾害的过程中,总存在着被动抗灾的思想意识,往往在森林病虫害暴发成灾后,再筹集巨额资金救灾。《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中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与森林病虫害发生发展相关的诸方面因素,但其核心内容还是落实在"预防"上,怎样预防灾害?除了营造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林分的自控能力外,从森防理论角度来看,是要在森林病虫害的增殖初期就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防御大灾形成。要达到预防灾害的目的,认真做好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是关键,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动态,才能适时做出正确的防治决策,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达到治早、治小的目的。

一、森林病虫害的监测要素分析

要做到及时、准确地监测和预报,必须把握时间、空间和人三大要素。

1、时间要素

把握好监测预报的时间有两个层面的作用。一是直接影响测报的准确性。按照森林病虫的生长发育规律,要在一定的时间区域和适宜的自然条件下,才表现出可视症状或前兆特征。如黄脊竹蝗产卵地调查,可行的时间区间在9月至次年5月,而在每年的10月左右于竹林中查找竹下盘枝条受害严重、地上可见到竹蝗尸骸(如头壳、前胸背板、足后腿节等)的地段进行调查,则可以大大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和效率。过早这些特征尚未出现或不显著,而过晚这些特征又可能自然消失,使之难以分辨。二是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有很强的时效性,尤其是暴发性害虫,如松毛虫、竹缕舟蛾等,如果不能根据准确的调查和在当地的发生规律及时发出预报,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造成大面积的灾害。因此,掌握病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当地的发生发展规律,适时进行病虫情调查是做好测报的关键。

2、空间要素

从空间上来说病虫的发生与自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在森林害虫防治中有一个"虫源地"的概念,即每一个发生周期或大多数发生周期都起源于数个相对稳定的小面积地域,这些地域上害虫种群的动态往往是监测预测的重要依据,是预报的敏感地带。根据长期积累的调查资料和观测经验,找准"虫源地",设立固定调查样地,定期观测调查,既能为掌握害虫在当地的发生规律积累有用的资料,又能提高测报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事半而功倍。现在有人从地理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害虫种群的发生发展规律,希望找出害虫种群变动与地理景观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提高选择观测调查点的科学性和机动性。

3、人的要素

首先,社会对监测预报工作在预防森林病虫灾害中的重要作用应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投入足够的资金,采取严格的组织管理措施,这是最重要也是目前最薄弱的一个方面。

其次,对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者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专职测报员既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在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生态学、调查统计学等方面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又要具备良好的跨学科综合能力,气象学、系统控制论、仿真动力学、网络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综合运用是森林病虫监测预报做到"耳聪目明"的基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为提高测报技术水平带来了便利,要有跟踪新技术发展并能将之应用于工作中的能力;还要有丰富的经验积累,这是发挥创造力的平台。既有高度的事业责任感,又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

第三,林农观测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占有很大的时间和空间优势。让林农掌握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基本知识,建立林农报告森林病虫情奖励制度,充分发挥林农的积极性,就能形成一张巨大的、严密的、高效的实时监测网。目前,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对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对预防灾害的贡献率的认识还未达到应有程度。要转变"灾来救灾"的意识,将防御灾害工作的重点转移到"预防为主"的轨道上来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二、森林病虫害的控制措施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

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施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定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于客观上具有或可能出现一定演替过程、形成一定自组织性而具有一定程度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功能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病虫灾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从乔、灌、草及农作物多植物种合理配置人手,提高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改造现有林和营造混交林,为系统的演替过程构建初始可启动状态,使其伴随演替过程逐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组织性,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抗逆补偿功能和自我调控病虫灾害功能。

参考文献:

病虫害防治基本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肥药减量控污技术;推广概况;工作措施;技术措施;成效;浙江绍兴

绍兴县是浙江省蔬菜生产强县,蔬菜种植面积长期稳定在1.33万hm2以上。近年来,由于部分菜农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成本增加、产品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剧。为了降低蔬菜生产中化肥、农药的用量,增加产量,改善产品品质,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绍兴县农技推广总站2007年起在全县示范推广蔬菜肥药减量控污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现将肥药减量控污技术示范推广情况简介如下。

1概况

2007~2009年,绍兴县农技推广总站每年在全县880hm2设施蔬菜基地示范推广肥药减量控污技术,累计示范推广2 640hm2。共采集土壤样本102个,测定土样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重金属含量、ph值共612项;开展施肥、施药试验55项;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 640公顷次,示范推广病虫害农业防治技术1.056万公顷次、物理防治技术1.32万公顷次、化学防治技术1.584万公顷次。

2工作措施

2.1编制方案

编制了绍兴县蔬菜肥药减量控污技术示范推广方案,拟定了示范推广内容、程序、主推技术、预期目的和保障措施。方案明确各基地化肥纯用量减少10%~15%,化肥有效利用率提高15个百分点,农药用量减少5%~10%,农药有效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

2.2建立示范推广基地

选定绍兴县6个面积最大的设施施蔬菜基地为肥药减量控污技术示范推广基地,面积880hm2。采取县、镇(街)、业主三级共同出资的方法,大力兴建、完善基地的路、渠、电力、大棚、防虫网、微灌等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夯实新技术示范推广的物质基础。在各基地配备了1名指导员和7名示范员,为技术的示范推广提供人力保证。

2.3调查施肥、施药状况

以连片菜地为单位,采集土壤样品102个,测定了每个土样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重金属和ph值共612项,掌握了各蔬菜基地土壤元素的丰缺状况。抽样调查了基地85户菜农的施肥、施药状况,掌握了菜农各类蔬菜的施肥次数、施肥种类、单次施肥量和总施肥量,掌握了菜农农药施用种类、施用次数和总用量。

2.4开展施肥、施药试验

开展了20项菜农习惯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二因素二重复小区对比试验,对产品性状进行科学、定性、定量分析,得出不同蔬菜不同季节正确的施肥方法。先后引进23种高效低毒低残留低用量农药,对18种蔬菜作物的11类病虫害开展了35项精准施药试验,详细记录施药前、施药期和施药后的虫情变化情况。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出5%氟虫腈悬浮剂等14只病虫害防治效果显著的低毒农药,研制出17种精准施药方法。

2.5推广肥药减量控污技术

根据基地土壤元素的丰缺状况及各种蔬菜作物的需肥特性,制定了40余项不同地块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方案,编制成《蔬菜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下发给试验基地每一位菜农,组织他们科学施肥。定期、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会、生产现场会和技术交流会,向菜农培训、辅导蔬菜栽培基本知识、科学施肥技术和病虫害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技术,确保各项技术落实到各基地的每一户菜农、每一个地块和每一季作物。

3 技术措施

3.1施足基肥

按照“重在底肥、合理追肥、多用有机肥、控制氮肥、保持肥力平衡”的方法,根据测得的土壤元素的丰缺状况,针对性地施肥[1]。叶类蔬菜,定植前施腐熟有机肥60~75t/hm2,加施磷酸二铵450~600kg/hm2、硫酸钾450~600kg/hm2。茄果类蔬菜,定植前施优质农家肥75t/hm2、磷肥750kg/hm2。瓜类蔬菜,定植前深埋条施腐熟鸡、鸭粪30~45t/hm2或猪粪45 t/hm2,加“中慈”牌蔬菜专用肥2 400kg/hm2。有机肥经高温堆沤腐熟,杀死病菌、虫卵后施用。

3.2合理追肥

叶类蔬菜,前期和中期追施缓效肥料,施充分腐熟的人粪尿15t/hm2及草木灰750~1 500kg/hm2或三元复合肥150 kg/hm2;后期追施速效碳酸氢铵300~450kg/hm2或尿素150 kg/hm2。茄果类蔬菜,第1穗果膨大后进行第1次追肥,追施纯氮270~300kg/hm2、磷肥225~240kg/hm2、钾肥240~255 kg/hm2,第2、第3、第4穗果膨大后,再分期追肥,适当增加肥量;每次追肥应结合浇水进行。瓜类蔬菜,齐苗后、摘心后施尿素75kg/hm2;中后期根据作物长势和生产需要,加强肥水管理,每7~10d,用“广丰”牌二氧化碳颗粒剂根外滴管叶面追肥[2]。

3.3开展病虫害农业防治

各基地全面选种抗病抗虫强的优良品种。在播种前,采取温水烫种和药剂浸种、拌种对种子消毒,促进早出苗、出壮苗。实施茄果类、瓜类、豆类、叶菜类等不同类别蔬菜的轮作倒茬栽培,避免连作而引起的土传病害的发生。每一季蔬菜采收后,都将棚内的枯藤、残枝、落叶、落果和残留物带出棚外烧毁或深埋,并采取高温闷棚杀灭病菌[3]。

3.4开展病虫害物理防治

在各大棚四周架设防虫网,有效地隔离了菜青虫、小菜蛾、蚜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大幅度降低了此类虫害的发生。根据基地的布局,每0.67~1.00hm2大棚安装了1盏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等害虫的成虫。在大棚内悬挂黄色捕虫板粘捕蚜虫、白粉虱、斑潜蝇等害虫,悬挂蓝色捕虫板防治棕榈蓟马,降低害虫虫口基数。根据性诱剂不同诱芯的功能,在基地内依次放置性诱剂,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性诱剂诱芯每1 333.33m2挂1个,小菜蛾性诱剂诱芯每666.67m2放5~6个性诱盆,批量诱杀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的成虫,减少害虫机会,降低其产卵量,减轻防治压力。

3.5开展病虫害化学防治

在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不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情况下,精准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低用量农药,开展蔬菜病虫害的化学防治[4]。

选用50%醚菌酯干悬浮剂3 000倍液,或40%氟硅唑(福星)乳油6 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世高)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喷雾,防治白粉病;选用1%甲维盐乳油2 000倍液,或24%氰氟虫腙悬浮剂600倍液,或40%毒死蜱喷雾,防治斜纹夜蛾;选用75%灭蝇胺可湿性粉剂5 000倍液,或甲维盐乳油2 000倍液,或5%氟虫腈悬浮剂1 500倍液喷雾,防治美洲斑潜蝇;选用10%烯啶虫胺1 500倍液+8.5%吡丙醚·甲维盐(劲锋乳油)1 800倍液+25%噻嗪酮(扑虱灵)1 000倍液,每桶药水再加杰效利等有机硅助剂1包喷雾,防治烟粉虱。

4成效

一是完善了肥药减量控污技术。项目实施区全面应用测土配方技术和病虫害农业、物理、化学防治技术,通过反复试验、测定,科学统计、比照、分析,研制出不同区域蔬菜施肥方法和病虫害农业、物理、化学防治方法,完善了肥药减量控污技术。二是降低了生产成本。按照《农业科技工作的经济评价方法》统计,示范推广基地比本地其他蔬菜地平均节省化肥(折纯氮)39.75kg/hm2、农药(折纯)1.098kg/hm2,节省化肥成本277.5元/hm2、农药成本312.0元/hm2,3年合计节省生产成本155.63万元。三是推进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实施区全面应用了肥药减量控污技术,采取循环经济模式,降低了蔬菜生产中化肥、农药的用量,推进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5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单英杰,石伟勇,马国瑞.大棚蔬菜施肥新技术[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