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路原理基本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电路》、《电工技术》、课程优化、开设方案
1引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技术经历着更新与换代,新技术、新事物层出不穷。对于电类专业的教学来说,教材也再经历着新旧交替,以满足新时期对教材的更高要求。为了更好的做好教学工作,进一步规范教学要求,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电类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技术的能力和素质,提升竞争力、促进就业,最终使学生受益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学层面来说,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个好的教材,有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本文就电类专业《电路》与《电工技术》两门课程的开设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简单探讨,为课程的优化和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2 课程开设现状
2.1 教材使用现状
对于《电路》与《电工技术》来说,市场上的教材不下百种。首先,随着技术的更新,教材内容更新慢,过于老化;另外,作为任课教师,往往使用的是教务部门下发的教材,部分编写教材者的水平有限,拼凑成册者居多;部分教材商务性较浓,为了更快推向市场,印刷错误较多;又因为教学课时有限,就给教学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1][4]。
2.2 《电路》课程的开设状况
《电路基础》是电类专业职业基础课课程群的第一门职业基础课,可称为基础课的基础。通过该课程教学,应该准确、清晰传授给学生有关直流电、交流电的最基础、最重要和最常见的概念、定律、最重要的结论和处理方法;告诉学生这些知识与后续课程及以后的技术应用的关联。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该课程教学安排在入学第一学期,学时短,大致十三周讲课,50学时左右教学[2]。
从目前使用的教材来说,包含有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的分析方法、单相正弦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互感电路、非正弦周期电路、磁路与变压器、异步电动机等课程[3]。
2.3 《电工技术》的开设状况
《电工技术基础》是电类专业职业基础课的第二门职业基础课,电工技术是所有使用、利用日常电力工作的岗位人员都应具有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其知识、技能掌握的好与差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专业入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水平高低的标志。该课程覆盖的知识面宽,实用性强,特别是对动手能力、实际使用,甚至是实际观察实物都应有必要的要求;该课程主要要求学生对交流电的图象要清楚、交流电路的连结、仪器仪表使用的规则、方法要正确[4]。
对于《电工技术》教材来说,也包含有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的分析方法、单相正弦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互感电路、非正弦周期电路、磁路与变压器、异步电动机等课程[5]。
2.4 二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教材的章节内容,可以发现《电路》与《电工技术》造成了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的分析方法、单相正弦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互感电路、非正弦周期电路、磁路与变压器等内容上的重复。给后期《电工技术》课程的开设造成了影响,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另外,由于内容安排上的不合理,就造成了《电工技术》教学重点的偏移,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1]-[6]。
3 课程开设方案
3.1 总体思路
根据教学的要求,将教材中的《电路》与《电工技术》交叠的内容分开。要求《电路》以培养学生对电路基本知识的分析、处理方法为主,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应用;《工技术》以突出技能型、实用型技术能力的培养为主。
3.2 《电路》的开设
从《电路》的教学要求出发,《电路》学习后使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有关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分析方法和最重要的结论。强化学生在电路分析中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打好必需、管用的知识基础。
我们把《电路》分为五个部分[1]-[3]:
(1).直流网络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定理和基本分析方法。
(2).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的两种表示及各要素意义,基本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相量形式的基尔霍夫定律及利用相量图和相量分析方法处理一般正弦交流电路问题。
(3).三相交流电路的概念,电源及负载的Y型、 形联结;相量分析得出的两种联结情况下线/相电压、电流关系;三相电路功率、功率测量及安全电常识。
(4).互感耦合电路、谐振电路、磁路的电路特征及主要应用。
(5).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线性电路过渡过程的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3.3 《电工技术》的开设
《电工技术》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电工的基本知识;掌握安全用电常识、照明电路的装配等的职业技能常识;掌握异步电动机、单相变压器的简单操作使用和故障判断;掌握基本电工器件的识别与检测,以及常见电工仪器的使用;能够进行简单的电气元件的安装与检修;使学生能够独立运用所学电工技术知识,分析解决后续实验、实训课及生活中出现的电气方面的简单问题。
本课程分为六部分,内容如下[4]-[6]:
(1).三相交流电路及安全用电。
(2).磁路与变压器。磁路的连接方式、特点及电与磁的相互作用,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分类及变压器绕组极性的判断等。
(3).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
(4).低压电器及电路,包含低压电器器件的图形及文字符号的意义,控制电器和保护电器的组成、结构、动作原理及控制作用以及应用;电器控制电路的原理图与接线图[6]。
(5).常用电工仪器仪表及其使用,包含电工测量的基本知识、万用表的使用、电压、电流与功率的测量,电感、电阻与电容的测量,常见的电工测量仪表;
(6).常用家用电器简介,包含电视机、VCD的工作原理;电扇的安装与故障排除等。
3.4 推荐遴选教材
根据对课程内容等的优化后,接下来就是做好推荐教材的遴选。教材的选取在内容上有侧重的前提下,以“注重前沿、实用性、技能型”为主,进一步优化章节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教材的编写。
4 结论
经过对《电路》和《电工技术》在内容上的改进,会使教学目标、侧重点更为明确,为教材的遴选提供了依据,也为今后进一步搞好教学、优化学科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他职业基础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电路基础》(第二版)王慧玲主编,200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2]《简明电路基础教程》李树雄主编,200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3]《电路基础》沈玉梅主编,200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4]《电工技术》黄军辉等,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 实验教学 分层教学模式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是《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电子技术》同步开设教学环节。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电子技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电子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实验教学是中职学校训练学生动手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渠道之一,但传统实验教学过于按部就班,内容单一、形式呆板,只重视形式上模仿,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为了真正训练学生动手技能,促进每位学生个性得到最大发展,笔者在教学中尝试构建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分层教学模式。
一、《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分层教学内涵
1.分层教学含义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发展和提高。笔者依据本校实际,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分层内容包括:实验目标分层、实验手段分层、实验练习分层等。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众多中等职业学校纷纷开展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探索,有的针对所有课程实施分层教学,也有针对某一门学科的分层教学。十几年来,中职校内进行的分层教学试验,经过不断地实践与改进,已提供了分层教学的可行性依据。
2.分层教学目标
实施分层教学,首先给每个学生以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量主动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其次,根据学生智力水平和理解、感悟能力差异,在《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使不同个性学生能朝着各自“最近发展区”不断发展进步。最后,让每位学生动手技能真正得到训练和提高,从而形成自己熟悉学习方法。
二、《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分层教学实践过程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紧紧把握一条宗旨是:激活实验课堂教学活动,用好教材,灵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诱发每一位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达到个人学习目标,在这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提高动手能力和获得初步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能力。
1.实验目标分层
初级目标(所有学生应该达到):学完这门课后,基本上掌握电子技术实验基本知识及进行电子技术实验一般规则,基本学会查阅电子器件手册,基本上熟悉常用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功能和性能测试方法以及利用方法。可以按照实验报告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中级目标(较好学生可以达到):通过实验学习,对电子技术实验基本知识及进行电子技术实验一般规则比较熟悉。比较熟悉常用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功能和性能测试方法以及利用方法。初步具有排除电路简单故障和解决实验中遇到实际问题能力。能写出实验报告。
高级目标(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达到):对电子技术实验基本知识及进行电子技术实验一般规则非常熟悉,熟练利用常用电子仪器正确利用方法。能准确观察实验现象,正确测量实验数据,认真分析实验结果,写出规范实验报告。能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电路,具有排除电路简单故障和解决实验中遇到实际问题能力。初步具有组装和调试简单电子产品能力。
以上三个目标,教师首先让学生选择,为自己确定目标,之后,学生根据自己能力来进行学习。老师作引导,力求让每位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以提高。
2.实验手段分层
由于现代信息突飞猛进,学生要关注和学习知识很多,感兴趣技术也很多,特别是对电脑利用,基本上每位学生都会利用电脑,并且是喜欢玩电脑。实验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可以结合新技术以达到这一目标,所以在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中,笔者结合电子仿真实验,学生可以熟练利用传统实验仪器去完成实验,也可以利用仿真软件去掌握实验内容,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只要能达到每位学生学习目标就行了,还有可以通过仿真软件和实际电子制作去体现知识运用和综合能力提高。
3.实验练习分层
在以往实验教学中,由于受到实验场地限制,学生上完实验课之后,除了完成课后电子小制作,对实验内容要进行复习几乎是不可能。但采用分层教学后,因为学生可以通过仿真实验来复习,所以布置课后实验练习就有了可能。
在布置课后练习时也采用了分层模式。如在学习移位寄存器时候,在实验课要求学生动手设计时,要求每一位学生根据移位原理和计数原理各设计一个实际电路,设计完成后在学习机上或仿真软件上验证设计是否达到自己预先设计目,完成这两步后,每位同学还要向同学们介绍自己设计原理和该设计能实现功能,如果学生能做到这一点,说明已经很好地掌握了移位寄存器和计数器原理,这样运用知识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在设计电路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知识水平和能力高低,可以选择两位、三位、四位、甚至是八位移位寄存器来设计,这样实验教学不追求每个学生各方面平均发展,而是通过学生自我选择、自我调节形成自我学习能力,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学生设计好电路后,首先通过学习机或仿真软件验证了,然后实验最后一项内容是小制作,让学生在设计电路中挑一个自己满意电路(要包括这一学期学到内容,涉及所学内容多少是评价一项指标),用实物来焊接,制作成一个真实电路,制作电路要根据自己水平来制作,能力差设计电路可以简单一些,只要能够完成就行了,能力强的同学设计电路要求要高一些。这样,教师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三、分层教学实施要求
实施分层教学,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实现了个性化发展,有效推进了教学改革,但在实施的时候存在几点问题。实施分层教学,要求教师教育、教学思想要端正,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综合素质,面向全体学生。目标、内容等分层一定要简便易行,方便操作,如果操作不方便,给正常教学带来很大麻烦,这种改革就是不成功的。同时,实施分层教学,一定要得到学校全方位的支持,否则,很难实施下去。
参考文献:
[1]陈敏.高职课程分层教学研究与探索.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05):25.
【关键词】操作方式 识读 机床电气原理图
引言:
在模拟电路板上进行“排故”,是中级维修电工必考内容。在教学中,学生对正确圈出故障范围感觉难度很大,经过分析发现,是学生对电路的工作原理理解不够透彻。经过探索,本文作者在中级维修电工实训教学中,采取以“操作方式”识读机床电气原理图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几年的实践,教学效果良好。现以Z3050摇臂钻床为例,阐述以“操作方式”识读机床电气原理图的方法和步骤,供同行参考。
一、学生应具备识读电气原理图的基本能力
识读电气原理图,学生应具备一些基本能力,这些基本能力包括:能识读低压电器元件的文字符号和图形符号;能理解每个低压电器元件的工作原理、作用;掌握一些基本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如单向连续控制电路、正反转控制电路等;掌握识读机床电气原理图的一些基本知识:能分清原理图的五大部分(电源、主电路、控制电路、保护电路、照明电路、信号电路);能理解图面区域划分的基本知识(图区、用途栏、符号位置索引)。可在进行“排故”实训前,通过“装板”实训等途径,让学生具备这些识读电气原理图的基本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去识读机床电气原理图的工作原理。
二、详细了解机床的主要结构、工作内容、主要运动形式
了解机床的主要结构、工作内容、主要运动形式的途径:到车间通过观看机床操作者的操作来了解;通过观看操作视频来了解;通过查看相关书籍来了解;通过老师的课堂讲解来了解。
了解机床的主要结构、工作内容、主要运动形式的作用:这是识读机床电气原理图的基础,也即人们常说的读“机”。只有了解了机床的主要结构、工作内容、主要运动形式,才能知晓机床能做些什么,也才理解机床主要部件的运动形式,最后才能明确对电力拖动的要求。例如:Z3050摇臂钻床有液压泵电动机,只有知晓该机床有主轴箱、立柱、摇臂等三个地方需要放松、夹紧,并且该机床采用液压方式来进行放松、夹紧,才能明白主回路中液压泵电动机需要正反转;只有知晓主轴箱、立柱与摇臂不能同时放松和夹紧,才能理解控制回路中控制液压泵电动机正反转的交流接触器KM4、KM5都有两条支路,以及电磁铁YA的得电和失电的含义。
三、会操作
首先能认识模拟电路板上的元器件,并能将该元器件与电气原理图的元件一一对应。
接着应该了解该机床能做什么。Z3050摇臂钻床有以下功能:照明、指示灯、冷却液、主轴连续转动、摇臂上升及下降、摇臂旋转、主轴箱移动等。
最后能正确操作机床。如:需要摇臂上升,就要按下SB3并压动SQ2,主轴电动机M2正转;需要主轴箱夹紧,就要按下SB6,液压泵电动机M3反转等。
四、实例
现以Z3050摇臂钻床主轴控制为例,阐述以“操作方式”识读机床电气原理图的方法和步骤。
1、元器件的认识、操作
在模拟板上能认识各种元器件,简单说出其工作原理、作用、文字符号,能正确操作元器件,并能将模拟板上元器件与电气原理图的元件一一对应,檎确操作、观察设备动作情况打下基础。
2、操作
这一步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操作什么,机床会干些什么?能正确操作机床。“主轴电动机控制”操作步骤:接通总电源开关QS1,按下按钮开关SB2,主轴电动机连续运行。
3、观察
观察对象及内容:哪些开关接通?哪台电动机运转?哪些控制电器得电?“主轴电动机控制”操作后观察到的现象有:总电源开关QS1接通,按下按钮开关SB2,交流接触器KM1得电吸合,主轴电动机M1连续运行。
4、工作原理
1)、“主轴电动机控制”主电路工作原理。通过操作,观察到总电源开关QS1接通、交流接触器KM1得电,主轴电动机M1运转,然后在主回路中通过电路图上方的“用途栏”等方法找到:总电源开关QS1、交流接触器KM1主触头(KM1得电吸合)、主轴电动机M1三点,并将这三点连接,就会发现只有唯一的一天路径,路径为:QS1-FU1-KM1-M1,这条路径就是主轴电动机M1的得电路径。当主轴电动机M1缺相时,故障肯定在这条路径中。后面再结合元器件的工作原理、作用,就能分析出这条支路中各个元件的作用,就明白了“主轴电动机控制”主回路的工作原理。
2)、“主轴电动机控制”控制电路工作原理。通过操作,观察到按钮开关SB2接通,交流接触器KM1线圈得电吸合,在控制回路中通过电路图上方的“用途栏”等方法找到:控制变压器TC的1号点及0号点、按钮开关SB2、交流接触器KM1等四点,并将这四点连接,就会发现只有唯一的一条路径,路径为:1-2-3-SB2-4-KM1-0,这条路径就是交流接触器KM1线圈得电路径。当启动主轴电动机时,发现主轴电动机没有任何反应,也即交流接触器KM1未得电,故障肯定在这条路径中。
五、效果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中级维修电工实训教学中采用以“操作方式”识读机床电气原理图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正确理解每台电动机以及每个控制电器KM的得电路径,为正确圈出故障范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学效果较好,得到了同行们的好评。
参考文献:
[1]马洪波.浅谈如何看懂生产机械电气控制原理图[J].科技传播,2011(03)
一、课例简介
(一)课例名称
基本RS触发器
(二)课例内容
基本RS触发器的概念及其应用。触发器是构成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单元,而基本RS触发器又是各种类型触发器的基本形式,因此它对整个章节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特征
学生为电子技术专业一年级学生,通过前期课程《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和本课程前一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电路的分析、设计及制作的能力。已在本课程学习了“与”、“或”、“非”及其复合逻辑的逻辑符号、逻辑表达式及逻辑运算规则,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本知识,对将触发器用于实际电路的设计与制作有强烈的认知愿望,因此对本节课的学习很感兴趣,但又觉得难度大。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触发器的概念及其应用;学会分析基本RS触发器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掌握触发器在实际电路设计中的应用。
2.方法和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析电路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电路设计与制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数字电子技术的能力,交流表达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内在发展能力 。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投入到课堂教学双边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享受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字电子技术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基本RS触发器工作原理及在实际电路设计中的应用。
2.难点:如何根据基本RS触发器的电路结构分析其工作原理。
(三)教学目标实现策略
1.通过课件中的实物图片、动画、模拟仿真等手段将学生带进形象的教学情境之中,突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以引导式的问题循序渐进地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教师引导、启发。首先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讨论、发言、同学点评、教师点评;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问题解决与处理能力及交流沟通能力,使学生在双向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
(四)教学过程
结构如下图所示:
(五)学习评价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评价,注重利用学生学习质量反馈结果改进教学。
1.过程性评价。(1)通过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情况反馈。(2)学生讨论及上台演示的表现。(3)通过学生完成“在线测试”情况了解教学效果。
2.形成性评价。通过查阅网络课程的“电路设计与制作指导”栏目,完成“由触发器构成的改进型抢答器”电路的设计与制作。要求学生能正确选择和测试所使用的元件,电路设计正确、布线合理、制作美观,电路通过检测能实现相应的功能。
关键词:项目教学;设计;分析
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不断获取知识,增强技能,锻炼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而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项目教学离不开项目设计与分析,项目设计是将基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要求融合在一个复杂的项目中,以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探索活动过程中逐步掌握知识、增强技能,提升职业能力;项目的设计要求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呈现较高的真实性和应用性,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愿望;而项目分析是要从复杂的项目中将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逐步分解开来,通过学生的探索和活动自我完善职业能力并达成项目的最终完成;项目的分析要求全面深刻,强调新旧知识的联系,而重点则在新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项目的设计与分析是一个双向可逆的过程,都需要学生自主参与探索活动。项目设计与分析是项目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理论支撑,是项目评价得以开展的基本依据,可以说,项目设计与分析是整个项目教学的基石。下面,以笔者执教的“日常照明电路”为例,来谈谈项目设计与分析的三个基本环节:项目情境的设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活动方案的设计。
一、项目情境的设置
项目教学法是以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或任务为前提开展的,因而项目情境的设置非常重要,好的情境设置能从一开始就牢牢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致,唤起他们学习新知和锻炼培养技能的愿望,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日常照明电路”项目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假若你家院子里新建了一间平房想对外出租,现在房屋建成,但电路没安装,如果由你来完成,你能否胜任这项工作?
针对苏州地区不断涌入的外来劳动力,建房出租已成为当地百姓获得稳定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基本上每个农村学生的家中都会涉及这一问题,这一项目的完成将彰显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他们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挑起来,大家开始议论纷纷,跃跃欲试,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对项目功能的分析,即针对项目任务的具体分解,将项目按照一定功能或原理分解成基本的操作或控制要求;二是对所需知识技能的分析,即针对每一个操作要求分析所需的相应的知识技能以及获取知识技能的手段和途径。
1.功能分析
本项目中,提醒同学们首先要考虑房客对房间电路的基本要求,通过学生积极发言,不断补充,形成完整的功能分析:(1)要有照明设备(荧光灯或白炽灯);(2)要对灯具实行双联控制;(3)要有插座扩展使用其他电器;(4)要有可靠的电路保护(短路、过载);(5)要能对该房间用电单独计费(电度表)。
2.知识与技能分析
依据本项目功能分析,学生讨论得出完成项目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包括:(1)电器元器件(原理、构造、控制);(2)电器原理图(识图与电路设计);(3)布线图识图与布线要求;(4)布线技能训练;(5)电路调试与故障检测。
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这一环节使学生对项目要求形成全面的理解,它有针对性地归纳出了学生完成项目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从实践上明确学习目的并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活动方案的设计
活动方案设计是对整个项目实施步骤的综合阐述,既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包括实践技能的掌握,还包含了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日常照明电路”项目活动方案设计思路:
1.完成本项目所需的工具和设备准备,绘制元器件清单,领取实物
2.对电器元件、电器原理图、布线图与布线要求、电路调试与故障检测的理论学习
3.“日常照明电路”配电板制作实践活动
(1)元器件的固定;(2)线路的连接;(3)电路调试和故障检测
学生可根据这一思路设计具体的活动方案,包括理论学习的时机和顺序、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分工、项目评价的开展等。
活动方案设计是项目设计与分析的最后成果,也是后续项目活动总的纲领性计划,是整个项目活动有条不紊进行的充分保障,是决定项目能否如期按质完成的关键环节。
项目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项目设计与分析,从项目情境的设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活动方案的设计三个环节着手,通过教师地积极引导,学生地主动探索,为项目教学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使项目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充分发挥项目教学的优势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唐菊萍.项目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握的三个要点[A].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集,2006.
[2]李萍.浅谈项目教学法[J].企业导报,2011.
[3]李晓,朱迅.项目教学法在我校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3).
[4]朱丽梅.项目教学活动及其运用:项目教学活动概述[J].教育导刊,2002(6).
[5]邓晨.浅议项目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J].职业,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