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探究性学习意义

探究性学习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探究性学习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探究性学习意义

探究性学习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中学思想正常教学;意义;运用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中,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中心,按教学大纲和教材上陈列的知识点进行的“填鸭式”教学,“讲什么,学什么,听什么”,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中学思想政治课新教材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呈现方式的设计上,均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界、社会以及实际生活中确定相关专题以进行研究分析,在研究分析的过程中去主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以解决相关问题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下,与学生的自学独立学习方式有所区别,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正确实施需要有教师的相关指导与帮助。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弥补了学生在传统学习过程中的缺陷,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有效结合起来,以专题、方案、项目、实验以及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研究,有利于增强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相关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政治运用以及参与能力。

一、探究性学习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意义

首先,这是时代的要求。在不同时代,教育服务于不同的教学目的,并传递着不同的教学内容,相应的要求形成与时代相符的教学形式以及学习方式。在农业社会时代,教育对应的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而在工业社会时代,开始强调受教者的主体性作用,以形成一种具有相对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现代社会处于信息时代,知识产生与传播速度非常快。就算在终身教育里,一个人掌握的知识也是相对有限的,同时知识掌握并不是要强调量多,更为重要的是应当学会对知识的处理与利用。所以在现代时代背景下,需要强调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改变之前的被动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自觉主动学习接受知识习惯。

其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一般是围绕教材进行,按照相应的教学大纲以及教材上所陈述的知识点而实行的一种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种教学方式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过程,通过探究性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营造一种科学研究式的探究情景,学生依据教师的指导,从自然界以及社会实际生活中确定研究主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动性。从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课程价值出发,需要推广探究性学习方式。

中学的思想政治课程可以加强学生的公民道德品质修养,具有非常强的社会价值性,同时有机结合了个体性价值与社会性价值。在社会性价值上,学生应当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要学会去做一个好公民。在个体性价值上,是通过思想政治的理论课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传统教学方式大多强调学生识记抽象知识与理论观点,并不重视实际中的理解应用。因此,要求我们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加强与实践的联系,以更好地培养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社会性和个体性价值。

二、探究性学习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一)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是中学思想政治新教材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发展或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授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获得。”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学而有思,思而后疑,疑有所问,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一个人一生中获得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靠自学获得的。“和谐教学法”创始人王敏勤教授研究表明,80%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弄懂80%的课本内容。有些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探索是可以明白的,教师没必要运用很长的时间来讲解,压制学生自悟潜能的发挥。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浅层次问题均可在自学探究中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需要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加以解决。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如同科学研究群体攻关一样,教学中的探究也需要以合作的形式进行。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增强合作意识,共同提高,激活思维,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评价学习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通过评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可以使教师及时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正确的教学评价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评价不断发现自己教学中的得失、疑问,并不断进行研究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有效性。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评价有得也有失,也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评价的方式还比较单一,有时评价还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研究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方式的新颖别致,在课堂上使用评价方式的恰到好处,以及课堂上评价的公平准确性和简单易操作性等问题。

探究性学习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学选题 主动探索 交流归纳 综合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351-0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数学探究是高中数学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

传统的数学教育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状况,当前数学新课改的一个重点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一、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探究即数学探究性课题学习,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因而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探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探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与探究性学习相对应的是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探究性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和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解决问题性,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问题,通过亲自实践,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1、转变观念,提高素质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保障。教师要彻底摒弃传统的“知识为本,教师为主”的理念,以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为本,使每个学生在创造实践中掌握丿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目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搭建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的舞台,让学生在创造实践中成长。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由于“探究性学习”大量地依赖教材、教师和校园以外的资源,课堂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学习内容也不仅仅是教科书。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探究性学习”使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探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应树立变更知识结构、终身学习的思想。课题探究活动是一种探索性、探究性、自主性学习。由于课题涉及许多学科知识,如科学、艺术等领域,教师不应当仅仅懂得专业知识,还应当懂得一般科学探索的程序和方法,知道到哪里去收集有关资料,如何做实验并进行统计和整理,并指导学生用科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它对老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必须终身进行学习。不仅学习本学科内容,还要有兴趣地去探索其他学科,注重各学科的知识渗透。

2、面向全体学生,科学选择课题

数学探索课题的选择是完成探究学习的关键。课题的选择要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探究的过程,用助于学生形成发现、探究问题的意识,有助于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课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课题的预备知识最好不超出学生现有的知识范围。

探究性学习在选题上,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切合学生实际,不要定得过高,要能反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要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应做到人人都能参与探索,通过参与探究的过程获得体验。课题要有层次性,选择的内容应当区分不同的层次,体现个性化原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课后作业也要有层次性,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作进一步探究。课题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要使学生人人参与探究,选择的内容应当能与教学内容相关联,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3、激发兴趣,主动探索

探究性学习是通过各种探究活动来体现的。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激发他们开展探究的兴趣,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以能动的方式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同时,教师还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使他们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精神,促进其认知、情感和个等全面发展。

4、交流归纳,综合运用

探究性学习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空间;结论;变化性;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266-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自主探究成了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学生通过探索,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学会学习,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一些公开教学中,许多教师感叹自己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中看不中用,以至于出现了探究活动中存在形式多,实质少等一些问题。有一些探究活动缺少实效,流于形式。下面,我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联系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宜” 与“不宜”,谈几点看法。

一、探究的内容宜少不宜多。

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不确定的,开放的,它富有一定时代性、生活性和变化性。也就是说探究的内容来源是广泛的、灵活的、开放的,既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只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又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情况出发,都是可以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也许是受上述原因影响,我们有的教师片面的认为“探究的内容越多越好,凡事都喜欢让学生进行探究”正因为如此,导致探究的内容太多,再加上如果每个知识点都要探究到位,势必会造成探究时学生非常费时,以至于造成一些探究课上不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是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完成任务,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其学习的效果是可想而知。因此,笔者认为探究的内容宜少不宜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立足于课本,但不局限于课本,面向全体学生,精心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探究内容。

案例:《面积和面积单位》

A教师:把全部的教学内容:(有面积的含义,面积大小比较的一些方法,面积单位的产生、常用的面积单位,以及面积单位的应用等等)按照书本要求,在一个课时内完成,但是由于这堂课的内容都比较多,又比较重要,再加上这些内容又都比较适合作为学生探究的内容。老师把这么多的内容让学生在一堂课中逐一进行探究。结果,探究的效果受时间的影响,目标的达成度不高。教师和学生都被累得心力交瘁,课后又不得不花时间去补。

B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大胆地对教材重新划分,把“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分开,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由于学生探究的时间比较充分,再加上教师的精心设计,让探究的内容变多为少,为实现人人能探究提供了条件。可以这么说,精选探究的内容是探究性学习得以成功的有效保证。

二、探究的情境宜实不宜俏

探究性学习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教学情境。因为在探究性学习中,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教师会非常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让学生置身于问题的情境之中。这样做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这样做就导致了部分教师盲目地追求探究情境的花俏、时髦,造成非数学因素太多干扰了学生的正常思维。

案例:《9加几》

A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幅美丽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一边有9只鸭子在河里嬉戏,另一边有5只鸭子。一位可爱的小朋友在数鸭子。这时,音乐响起,老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唱起了《数鸭子》,边唱边舞,学生也跟着摇头晃脑,一曲结束,学生仍然沉醉于优美的歌声和绚丽的画面之中,什么问题也没有发现。

B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幅画面:一条小河,左边有9只小鸭,右边有5只小鸭。老师提问;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很快列出算式9+5。

上述教学,A教师是在带着学生“绕圈子”,令他们云里雾里去,虽然说兴趣浓厚,但是这样的探究情境除了有华丽的外表,虚幻的对话外,对于引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并没有多大效果。而B教师则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学生很快地提出了问题,为学生自主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效果非常好。

因此,我们创设探究情境时不能只看表面的花俏,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问题的呈现。而是要用务实的眼光去审视教学情境,削枝留干、精兵简政,简化情境中非数学因素,让探究情境由俏变实,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活动才能更加有的放矢,突出主题,省时增效。

三、探究的空间宜大不宜小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它强调的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时间和空间。能使学生有比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互相研究讨论解决。让学生自己摆一摆、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割一割、补一补的方法,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探究的路径宜直不宜曲

探究性学习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意义

“研究性学习”课程已作为必修课正式开始实施了,同时要求各门学科都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可以是有定论的东西也可以是未知领域,答案不确定、不唯一、丰富多彩都有可能,笔者曾对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生的理论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在此结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谈点己见,以供同行商榷。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通过媒体、网络、书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筛选,开展社会调研,选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 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最大特点是教学的开放性。

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针对这一状况,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注意。为了使评价能够真实可靠,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要有定量的评价也要有定性的评价。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新高中数学新教材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有六个: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其教学目标是:(1)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2)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3)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4)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学会交流。

(三)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高中地理课堂 适宜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笔者通过二十年的地理教学经验提出探究性学习进入高中地理课堂的适宜性。

1.高中地理需要探究性学习

1.1接受式学习不再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

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是趣味性、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高中地理更具有开发学生的空间思维,综合分析,推理创新的能力。首先,接受式的地理教学方式严重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因为教师想尽办法努力将学生的思维朝既定目标引导,学生的思维不能越雷池一步,学生无法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索然。教师简单的对学生说“对”或“不对”,挫伤学生的自尊,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使学生缺少成就感。再者,阻碍了师生的合作交流。接受式学习缺少学生的主体参与,其典型表现是“满堂灌”。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的单边活动,呈现师生交往的“教师独占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缺少交流与合作。地理课堂上经常看到学生睡觉、聊天、做其他学科作业的情况。让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十分被动和尴尬,更将有趣的地理学科束之高阁。这种忽视学生个性发展,淡化学生主体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教学,不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1.2探究性学习让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探究性学习是在科学领域里首先提出来,其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投入的学习方式。其特点主要有:

1)自主性:学生学习是自觉自愿的学习过程。易引起学生“发现的兴奋感,学生可以将发现作为奖赏而自行学习”。正是这种“自我奖赏”,促使学生深入探究真正做到想学、能学、会学、坚持学的自主学习。

2)问题性: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能否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它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3)过程性:探究性学习注重探究的过程,学生的体验和表现比结果更重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使有些探究,学生走了弯路,遭遇挫折和艰辛,甚至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学生仍从这一经历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

4)实践性:探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应用,而不在知识的数量。也就是说,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学习方法的根本区别。由于解决问题的途径多种多样,答案也不只一种甚至根本没有最佳答案,因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能进而领悟科学的暂时性和发展性,并发展其创造性思维。

另外,探究性学习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和合作的,教师是学生的朋友、伙伴,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和预见,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探究性学习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正是目前我们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它适合地理学科课程的学习,尤其是高中地理课堂。

2.高中地理教学内容适宜探究性学习

高中地理课堂学习中的重点探究领域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中选取探究内容。可以从多方面确定探究课题,一是结合教学内容,确定探究课题;二是结合学生生活,确定探究课题;三是结合本地实际,确定探究课题。

1)位置与空间分布的探究:地理位置是地球表层某一地理客体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是它同周围地理事物关系的总和。不同的地理位置,形成不同的气候、土壤和生物种类,因而要关注位置联系来进行位置分析;地理空间分布是指地理事物在地球表层展开的空间范围和位置排列状态,地理事物的分布往往是有规律的。如,地球上气候类型的分布、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工业布局等。因此,探究主题可以确定的有为:空间定位、位置变化、位置联系、分布规律、空间结构和排列状态。

2)地理特征的探究:地理特征包括地理要素特征和地理区域特征。在探究过程中,熟练运用归纳法和比较法来学习要素和区域特征,形成地理环境整体观和差异观;通过区域差异的探究,使学生理解因地制宜的意义。

3)地理因果关系的探究:任何地理事项的产生,都是各种地理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地理因果关系的探究主要包括分布成因、特征成因和过程成因等。通过假设、探讨与总结、归纳等过程使学生理解且逐步形成空间上的成因联系观。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学到知识并应用于生活生产的实践中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地理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探究性学习方式恰恰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它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