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金保障专题方案

资金保障专题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金保障专题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资金保障专题方案

资金保障专题方案范文第1篇

一、领导重视,管理规范、资金保障

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就学校卫生工作要点和一些突发的

重要工作及时布置安排,各部门各负其责,使学校卫生工作有了强大的支持力,另外学校还投入相当的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非典”急需用品。

二、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强化健康意识

1、健康教育课纳入课表正常运行,做到有计划、有进度、授课认真,测试

规范,并组织开展两次教研活动。

2、有计划性、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本学期共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六次,黑板报宣传四次,画廊宣传牌四块,横幅宣传两次。

3、与德育处联合组织开展有特色的专题活动。在三月份学雷锋月中,学校三至六年级学生深入周边学校和街道清扫马路,为群众量血压、发放防治传染病的宣传单,在五月份“非典”流行时期,德育处、大队部组织开展了以向“sars说no”为主题的中队活动,并邀请三院的医生护士参加,使学生在知识竞赛中,在与白衣天使的共同活动中长知识,增勇气。

三、健康监督,疾病防治

1、体检工作有条不紊,组织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学生体检工作,做到准备

充分,秩序井然,顺利完成任务,体检结束后,做好资料的统计汇总。

2、防近工作持之以恒,本学期三月份

的防近周我们进行了专题防近讲座和横幅宣传,给每位学生发了一份防近倡议书,家校结合共同防治近视。医务室定期检查学生眼保健操,读写姿势,并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学卫生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关心每个学生的生长发育,身心健康。

3、传染病防治细致扎实,春季是许多呼吸道传染病的好发时期,今年的春季尤其如此,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向我们袭卷而来。自4月18日接受了市局组织的专题培训之后,学校立即开展了大量而具体的工作,在最快的时间内成立了“非典”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各项有关“非典”工作的方案和制度,如防治“非典”后勤保障方案,疫情控制方案、请示报告和值班联络制度、晨检制度、疫情报告制度、防治“非典”紧急预案救护方案等等。组织了由青年教师组成的消毒队伍,学校上至领导、下至每位学生都接受了专题培训,对此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丝毫马虎。在接受上级各部门的检查中都受到了好评。

四、加强卫生监督、搞好环境卫生,美化、净化育人环境。

1、环境卫生长抓不懈。本学期我们迎接了督导检查,省级模范学校的预查,

结合这些活动,教育学生养成讲卫生、讲文明的好习惯,组织学生每天检查评比各班室内外卫生,在“非典”流行的四、五月份每周至少一次大扫除,清除校园死角,各处室、各班每天都能基本做到洁、净、美。

资金保障专题方案范文第2篇

一、研究专题和期限

专题一:水源地和湿地保护及水处理技术研究

1、*口水源地咸潮控制保障体系研究

研究目标:结合*流域水情变化,确定咸潮控制临界流量,提出*口咸潮控制和保障措施,为合理配置区域水资源和保护*城市饮用水源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口咸潮入侵特征变化和机理,*口水源地咸潮控制临界流量,*口咸潮控制和保障措施。

2、膜生物反应器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污水处理中核心膜产品国产化、生产规模化难题,开展膜组件质量控制技术、低能耗运行工艺设计,解决大规模工程化应用瓶颈问题;针对高浓度有机污水处理热点,研制高效低耗厌氧膜生物反应器装置,突破厌氧膜分离关键技术,建立示范工程。

研究内容:(1)开展平板膜-生物反应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建立2000m3/d城市污水回用示范工程;(2)研制新型高效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建立处理规模不低于20m3/d的食品加工污水处理示范工程。

3、灾难现场高性能饮用水净化技术研究与设备研发

项目目标:应对灾难现场饮用水需求,研发灾害现场高污染原水净化处理设备,掌握灾难现场生物、化学等高污染原水净化为饮用水的处理技术,为灾后应急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

研究内容:高污染原水预处理技术,污染物高效去除技术,高效快速消毒技术。

4、雨水与中水回用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目标:开发雨水资源化高效利用适用技术,研制高效低耗雨水利用装置,形成集雨水利用、中水回用和景观水体一体的示范工程。

研究内容:小区雨水径流水质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雨水收集、蓄存、调控技术,高效低耗雨水利用技术,雨水利用、中水回用和景观水系集成技术。

5、南汇东滩滩涂促淤与湿地动态保护的关键技术及示范

研究目标:依托南汇东滩促淤工程,开展生物和非生物促淤关键技术研究和实践,优化新生湿地重要群落配置与栖息地布局,提出滩涂湿地资源利用动态保育对策,为滩涂资源远期保护和利用工程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研究内容:(1)开展东滩海域表层水沙变化规律、滩涂促淤工程新工艺与新材料、新生边滩湿地重要生物类群的配置培育与栖息地营造、滩涂资源利用动态保育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南汇东滩保护与利用工程示范;(2)开展临港地区红树盐桦耐盐木本植物引种、适应性研究,完成红树盐桦适应性研究评价与示范,并提出快速繁殖技术方案。

进度要求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二:城市地下快速系统及大型枢纽建设与运营关键技术研究

1、城市大型地下设施设计建设和评估方法研究

研究目标:围绕特大型深基坑、越江隧道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建立相关设计、施工方法、结构评估体系,为地下空间后续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1)攻克特大型深基坑变形控制设计与施工技术,形成系统基坑变形控制设计方法;(2)研究超长箱式混凝土结构因温度、荷载等作用的长期效应,掌握超长箱式道路结构控裂设计与耐久性技术;(3)研究超深悬臂地下结构稳定性,掌握自立式复合地墙成套施工技术;(4)开展越江道路隧道结构服役性能评估,提出隧道服役状态评定标准;(5)优化浅层地下水回灌井工艺,形成工程示范。

2、核心城区大型地下设施安全建设施工工法研究与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既有大型地下建筑施工技术需求,开发以环境保护为重点的施工和工艺,并形成相关工法,破解正建拟建的地下空间开发面临的环境、安全、施工等技术难题。

研究内容:(1)开展特殊环境地下连续墙侧向成墙工法研究,形成侧向施工和作业基坑围护结构工法;(2)掌握压力可控式水平旋喷加固关键技术,开发高压旋喷注浆施工设备;(3)开展大型地下剧场建造技术研究,掌握超深地下结构施工与环境保护、隔音隔振节能技术;(4)掌握双向同步逆作法建造技术,形成适合*中心城区复杂超深基坑施工工艺。

3、交通枢纽设施建设与运营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结合虹桥枢纽、轨道交通、东西通道地下快速路等建设工程,开发安全保障和灾害防控技术,为构建安全、高效的城市地下快速系统及大型枢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1)开展虹桥枢纽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掌握突发事件态势评估预警、仿真技术,建立灾害数据库和预警监控平台;(2)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发隧道应力应变光纤监测和图像智能传感系统集成技术,建立轨道交通车载装备运控预警系统;(3)攻克交通安全防控关键技术,掌握地下快速路与地铁线路一体化结构设计新方法,开发城市地下快速路结构体系与安全保障技术。

进度要求: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目标:以洋山深水港后期工程、崇启公路生态建设为重点,开发外海深水软土地基施工和公路生态环保集成应用技术,为洋山深水港后期工程和崇启公路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研究内容:(1)开展洋山深水港区后期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突破进港航道设计、码头结构稳定、水工结构耐久性等关键技术;(2)航运中心货运集疏运系统集成优化研究;(3)结合崇启公路建设,研究生态环保集成应用技术,提出公路建设生态指标体系;(4)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设计管理研究,完成相关设计导则。

进度要求:2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四:综合交通信息集成及应用分析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研究目标:以水上客运信息整合、交通信息数据应用、轨道交通与公交网络优化为重点,完成水上交通信息集成与;掌握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成网运行交通动态特征;开展车辆号牌数据应用关键技术研究,提升车辆号牌数据管理能力,进一步完善和增强*综合交通信息服务能力。

研究内容:(1)以吴淞客运中心为重点,开展水上客运信息整合与集成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完成水运和港通智能化工程示范;(2)开展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成网运行综合仿真与应用研究,实现客流联动诱导工程示范;(3)建立车辆号牌数据小区间动态OD快速推算模型与算法,实现与车辆数据库互联,提出优化方案并完成工程示范。

进度要求:2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五:城市消防与突发事件处置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以天然气主干管网灾害应急、路轨两用消防车研制、生产安全事故现场快速检测为重点,建立天然气主干管网系统数字化应急平台;研制1辆适合我国国情性能优越的路轨两用消防车;完成现场快速检测系统和配套装置,进一步提升应急抢险救援能力。

研究内容:(1)开展天然气主干管网系统消防安全关键技术研究,掌握高压天然气管道紧急放空应用技术和应急救援作战编成技术,建立天然气主干管网系统数字化应急平台;(2)开展路轨两用消防车研制及配套关键技术研究,攻克道路行驶转换为轨道行驶及地铁隧道特殊环境下消防车功能配置等关键技术,研制路轨两用消防实用样车;(3)开展生产安全事故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掌握事故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和关键采样技术,结合典型区域、重点行业等进行应用示范,形成事故现场快速处置建议稿。

进度要求:年9月30日前完成。

二、申请方式

1、本指南公开。凡符合课题制要求、有意承担研究任务的在*注册的法人、自然人均可以从“*科技”网站()进入“在线受理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及下载相关表格《*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版)》,按照要求认真如实填写。

2、申报单位应具备较强技术实力和基础,具备实施项目研究必备条件,具有实施项目必需的研究开发设施及匹配资金(企业牵头申报的匹配资金不能少于1:1);鼓励以产学研联合方式申请,多家单位联合申请时,应在申请材料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职责,并附上合作协议或合同。

3、课题责任人年龄不限。鼓励通过课题培养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作为课题责任人和主要科研人员,同期参与承担的863、973、国家科技攻关和*市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数不得超过三项。

4、本专项课题的申请起始日期*年6月20日,截止日期为*年7月11日。课题申报时需提交书面可行性方案及其附件一式4份,并通过“*科技”网站提交可行性方案和其他所有表格。书面可行性方案集中受理时间为*年7月7日至7月11日,每个工作日上午9:00—下午4:30。所有书面文件请采用A4纸双面印刷,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5、已申报今年市科委其它类别项目者应主动予以申明,未申明者按重复申报不予受理。

6、网上填报备注:

1)点击连接可进入《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申报页面;

2)首次登录必须选择“初次填写”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专题名称"开始申报;

3)有关操作可参阅在线帮助。

资金保障专题方案范文第3篇

止11月25日,**区共有城市低保对象**人。在城市低保工作上,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对低保实行动态化管理,对全区城市低保对象进行了复核认定,坚决把该保的保起来,把不符合条件的清查出去,今年以来共取消**人,新审批**人,力求做到应保尽保。二是根据我区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实际情况,将我区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适当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确定为**元,人均补助差额达到**元,达到了省定人均补助标准。三是低保资金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并确保足额及时发放。2007年我区共发放低保金**万元,区财政安排低保资金**万元,发放物价补贴**万元,全区低保对象全部按月足额领取了低保金,促进了宛城区的社会稳定。

二、农村低保工作

今年宛城区共确定农村低保对象**户、**人,其中通过个人申请、村委会申报、乡镇政府审核、区民政局审批并层层张榜公布等一系列程序,新增加农村低保对象**人,保障面达到了农村总人口的**%,证件发放到位,每人每月补助标准达到**元。今年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万元,有力地保障了农村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

三、农村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工作

按照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条例》的规定,**区共确定五保对象*户,4**人,供养标准为分散供养每人每年**元,集中供养每人每年**元,五保证件已发放到位。全区今年累计发放五保供养专项款**万元。计划明年起五保资金实行区级发放。

为了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区今年重点抓了敬老院建设工作。区民政局组织有关乡镇办的主抓领导及民政助理4次到先进县、乡进行观摩学习,多次组织召开了敬老院建设专题会议。全区**个乡镇办敬老院规划占地**亩,规划建筑面积**平方米。全区共投入敬老院建设资金**万元,目前,全区共有**个敬老院已建成,入住五保对象**人,集中供养率**%,其中**办的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60%。在村级五保大院建设方面,我区选择了**、**两镇重点建设,利用农村中小学合并后空置的校舍就地进行改造,投资**万元,已改造建设**所村级敬老院。

四、城乡医疗救助工作

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通知》(*[2006]34号)及省民政厅、财政厅、卫生厅《关于全面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通知》(*[2005]3号)文件的要求,我区制定了《**区城乡医疗救助实施方案》(**办[2007]25号文件),将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市区两级共筹措医疗救助资金**万元,已下拨医疗救助资金**万元,其余资金正在安排下拨。享受医疗救助的对象为城乡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共**万人。

五、灾区倒房重建工作

今年入汛以来,**区连续遭受了多次洪涝灾害。特别是7月13日至7月20日的连续降雨,全区平均雨量达100毫米以上,**、**区域内的邓湖排水沟附近,由于河道内杂草杂物较多,排水不畅,造成农田大面积积水,农作物长时间浸泡。部分农作物如芝麻、小辣椒、玉米等渍涝严重。一些村庄由于地势较低,洪水不能及时排出,造成部分土木结构房屋损坏和倒塌。据统计,全区农作物受灾面积**公顷,绝收**公顷,灾死亡大牲畜(耕牛)**头,转移安置**人,需政府救济**余人。水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农业经济损失**万元,全区共倒塌损毁房屋**户,损坏房屋**间,倒塌房屋**间,其中因家庭困难需政府帮建房屋**间,涉及****等*个乡镇办。

为了帮助灾民重建家园,上级拨付我区131.9万元专项资金,区政府匹配倒房重建资金30万元。截至目前,重建资金已全部足额发放到户。

灾害发生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委书记****、区长***多次到灾区视察灾情,慰问灾民,指导抢险救灾工作,并发动社会各界支援灾区。副区长**亲自坐阵,靠前指挥,积极协调解决抢险救灾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在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全区上下紧急动员,迅速组织力量,转移安置灾民,全力以赴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区政府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主管副区长为副组长,有关单位为成员的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并召开了全区倒房重建工作专题会,安排部署倒房重建工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印发了《倒房重建工作实施方案》。民政、财政、土地、城建等相关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责,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支持了该项工作及时、有序地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按照**区党委政府倒房重建工作安排,辖区倒房重建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倒房重建第一阶段(从8月到9月上旬)。调查因灾倒塌民房情况,核实需政府帮建对象情况,安排部署倒房重建工作,筹措倒房重建资金。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组织人员深入灾区逐村逐户核查灾区倒房情况,据统计全区共倒房**间,他们多数都是住房质量较差、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困难群众;2、按照倒房重建方案,采取个人申请、张榜公布、村委会评议,区、乡两级审核的办法,确定需要政府帮建***间,保证了帮扶对象准确无误;3、区、乡、村都按倒房重建实施方案建立了倒房户台帐和需扶持救济的建方户台帐;4、区、乡两级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实事求是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重建方案;5、各级都建立了重建领导小组,实行了责任制。

第二阶段(从9月中旬到10月上旬)是**区倒房重建工作实施阶段。我们的主要做法是:1、按程序确定倒房重建救济对象,通过区乡村三级审核、张榜公布和群众评议,确保了救助对象准确无误;2、与建房工作同步,区乡村三级建立了倒房重建工作档案;3、各乡镇按照建房协议的规定,补助资金按照建房的进度分批发放;4、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对因灾倒房的五保户、特困户、优抚对象和残疾人家庭优先进行救济;5、对没有自建能力的五保户,由村级组织负责统一组织施工,修建村级五保大院,集中入住;6、区、乡、村三级组织积极开展帮建工作,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共组织义务工**人次,帮扶建房物资**万元;7、倒房重建施工工地都统一悬挂建房责任牌;8、制定了建房协议,明确了建房责任人、建成时间等相关事项。

第三阶段(从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是**区倒房重建工作的检查验收阶段。自10月12日,区政府抽调区政府办、民政局、财政局、城建局等单位的工作人员组成检查组,采取逐户查看的方式对全区重建工作进行了拉网式检查验收。11月16日—19日,市政府派出检查组,采取入户调查、查看档案材料的方式,对我区**、**、**三个重建任务较重的乡镇进行了检查。

资金保障专题方案范文第4篇

1.一套机制:制度规范保障教师发展

学校将“教师队伍建设及专业化发展”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根据教育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做出了明确的规划和要求,并作为学校重点工作。

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教师队伍工作机制及管理制度,规范、评价、激励全校教师,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学校制定《ΧΧ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明确教师专业发展与队伍建设的目标及愿景;制定《ΧΧ中学教师基础性评价考核方案》、《ΧΧ中学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聘用考核实施办法》,从制度层面,推进教师有序、合理流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制定《ΧΧ中学师徒带教工作方案》、《中学青年教师沙龙工作方案》、《中学“校名师”培养对象申报方案》,规范学校教师梯队建设流程,形成分层、分类教师培训机制;制定《中学教职工挑战性评价方案》、《中学教师“卓越发展”奖励申报办法》、《中学学术专著出版资金资助办法》,推动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打造教育教学风格、凝练教育教学思想。

2.两重支撑:硬件保障服务教师发展

为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学校从经费和平台两个方面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撑。

经费支撑。学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保障性经费,如为购买专业书籍、组织专项培训、开展项目研究、出版学术专著等提供经费保障;学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激励性经费,如绩效考核方案中为教师教育教学竞赛获奖、及获奖、课题立项及获奖等设置专项奖励。

平台支撑。为满足信息时代下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学校整体教师自主发展网络平台:搭建基础性评价网络平台模块,实现教师绩效评价的网络化、电子化;搭建挑战性项目网络平台模块,提升教师“挑战性项目”项目过程管理的动态性、即时性;搭建师训课程网络平台模块,通过利用平台现有专家课程,结合校本师训课程开发,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体系化、模块化的课程支撑;搭建校本研修网络平台模块,组建学科内研究共同体、跨学科研究共同体等教师互助团队,以网络项目驱动的形式形成有效合作、共同成长。学校现正申报华东师范大学开放学院“校本研修平台”创新实践基地校。

3.四支队伍:梯队建设带动教师发展

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教学经历、个性化发展需求,打造4支教师发展队伍,设置差异化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形成学校教师梯队。

(1)针对新进教师队伍,推进“三新工程”建设。对学校新进教师、新班主任教师、新高三教师,通过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师徒带教等途径,帮助教师进一步磨练教育教学基本功,初步发掘教育教学潜能,提升在教育教学岗位中的胜任力。

(2)针对青年教师队伍,推进“青蓝工程”建设。对学校青年教师,通过学习共同体、青年教师沙龙、项目研究等途径,帮助教师进一步锤炼教育教学策略,深入探索教育教学优势,找到适合教师兴趣特长、符合教师发展需求的特色发展方向。

(3)针对骨干教师队伍,推进“名师工程”建设。对学校骨干教师,通过高级教师教育教学专题研讨、初步尝试撰写著作等方式,帮助教师进一步提炼教育教学风格,高度凝练教育教学特色,成为在市、区层面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教师。

(4)针对名优教师队伍,推进“示范工程”建设。对学校特级校长、特级教师,通过进一步搭建示范、展示、交流平台,帮助教师进一步展示教育教学艺术,示范辐射教育教学成果,提升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及学校整体发展的品质。

4.四大板块:专业引领促进教师发展

构建师德素养、教学技能、育德能力、研究能力等四大板块的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内容板块,着力打造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和研究能力,培养的“厚生乐教,固本求真”教师群体。

(1)以师德为先,提升教师职业道德

学校文化浸润。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构建了“乐群笃志,协同致远”为核心价值观的学校选择教育文化氛围,形成了“厚生乐教,固本求真”师风,促使学校教师在文化浸润中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中学教育事业,承担育人使命,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认同中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师德素养校本研修课程。形成学校“十三五”校本研究课程培训工作方案,开展师德素养类及实践体验类课程,并以此为契机在全校广泛开展师德素养、育人能力大讨论活动。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持续多年开展“我心里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树立“教书育人楷模——ΧΧΧ老师”等师德榜样,形成教师爱校、爱岗、爱生的精神风貌。

读书活动。教师通过阅读教师专业发展、师德素养等相关书籍,提升专业使命感和教育责任感,为逐步树立新的课程观、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等奠定良好基础。

在历年的学生问卷调查中,学生对学校教师的满意度高,认可学校教师的敬业心及转专业素养。

(2)以能力为重,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校本研修课程。在完成市、区要求的相关师训课程要求后,学校在进行教师专业发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设置符合教师发展需求的校本研修方案,聘请专家开设校本研修课程、讲座,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及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如,以校本研修专项主题活动“教学目标设计中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抓手,引导一线教师能关注学生的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的提升,充分挖掘教学目标设计中学科素养的要点内涵。

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以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为抓手,引领、帮助见习教师熟悉教育法规政策,提升师德修养,了解教学常规,掌握教学基本功,关注自身专业发展。学校现为普陀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师徒带教制度。《ΧΧ中学师徒带教工作方案》,组织校内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对新进教师、新班主任、新高三教师等进行带教培养工作,形成校内带教序列。

“ΧΧ杯”教育教学竞赛。每学年设置主题、开展校内“ΧΧ杯”教育教学竞赛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激发青年教师创新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的热情,加强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和能力的训练。

青年教师沙龙。定期组织青年教师沙龙,通过同伴互助、专家指导等方式,指导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邀请普陀区教育学院教研室副主任、物理特级教师ΧΧ老师针对青年教师开展“如何说课”专题讲座,帮助青年教师提升专业技能。

主题教研活动。学科组、教研组聚焦学科发展特色,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特色发展。如,历史教研组“见微知著以人见史”的特色主题教研活动,指导教师从“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的在教学中的涵育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实践;理综学科组“渗透核心素养、优化教学设计”和“研究学科融合路径,完善课程开放性” 主题教研活动,关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协同性,指导教师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及课程开发能力。

学习共同体。根据教师能力特点和发展需求,组建学习、教学共同体。如,语文学科组组建了“关注课程标准的落实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注命题与作业的研究”、“重视学生的心理及思维特征”等四个学习共同体;理综学科组形成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主题的学科命题团队等。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能够在知识共享和同伴支持的基础上,通过参与交流、协作、反思等活动,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竞争,最终促进个体的成长。

教学成果校内展示。通过校内“一师一优课”评审及相关课堂展示、研讨论坛,校内论坛“协心戮力,行稳致远——单元教学设计成果交流论坛”、 “微课初探,星火燎原——微型课程成果交流论坛”、 “合理运用导学案,提高教学有效性——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论坛”等活动,展示教师在教学转型、课程建设等领域的经验与成果。

2015年至今,学校教师共获得国家级教学竞赛奖项8项,市级教学竞赛奖项122项,区级教学竞赛奖项30余项。

(3)以学生为本,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育德能力专题培训。邀请市、区级专家,开设教师育德能力专题培训讲座,促进教师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中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位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如,邀请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及市、区优秀班主任,开设《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评估与干预》、《以情优教,提升教学的艺术性》等专题讲座,

学科德育渗透。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引导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学科德育渗透点,并开展校级“德育示范课堂”大奖赛。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通过挑选骨干教师参与“上海市学校中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开发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等方式,帮助班主任教师学会与班级学生沟通与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将心理咨询技术融入班级、学生管理的全过程。

德育论坛。通过“创设多元育人环境,促进学科融合德育——德育示范课堂展示交流论坛”、“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卓越发展育人环境班级建设班主任工作论坛”等活动,展示教师在班主任工作、学科德育等领域的经验与成果。

(4)以研究为翼,提升教师科研品质

 “挑战性项目”研究。学校突出教师的个性化与研究力,设计和开发了《ΧΧ中学教职工挑战性评价项目》,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和能力优势,聚焦学校重点项目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从课程教学、德育创新、信息技术、专业发展、管理服务、自主创新等角度选择项目,开展项目研究。目前学校组织的首轮教职工挑战性项目的申报,共有74个项目申报和立项,100多位教职工参与项目研究。学校组建了校内专家立项审核工作小组,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审核工作,从不同角度为教职工的挑战性项目研究提出了很有启发意义的建议。

“教师卓越发展”奖励申报制度。制定了《ΧΧ中学教师“卓越发展”奖励申报办法》,就教师的课题评比获奖、文章、论文评比获奖等进行奖励,鼓励教师将项目研究经验进行总结和理论提升,逐步凝练自身的个性化风格,打造教师教育教学特色。

高级教师教育教学专题研讨会。学校聘请校外专家、搭建展示教师的学术和教学水平的平台,积极鼓励骨干教师提炼教育教学思想,形成教育教学风格,开展“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专题研讨活动”。

《ΧΧ中学学术专著出版资金资助办法》。学校鼓励、支持学校教师将教育教学经验转化为学术成果,从而提升学科发展品质及学校学术影响力。学校制定《中学学术专著出版资金资助办法》,为在职教师提供出版学术专著、基础理论著作、课题研究著作等提供全额支助。 

5.多方协同:组织协作推动教师发展

资金保障专题方案范文第5篇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农村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农业类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及社会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此,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院长王振如在接受《教育与职业》采访时指出,高职院校无论是在培养合格人才,还是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时,都要以服务社会为己任。

加强实践探索,努力实现服务社会与学院发展的耦合双赢

在开展服务“三农”的具体实践中,该院围绕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培养等实际工作,开展了以“专家调研、专题培训、专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工作。

该项工作通过组织专家调研参与决策咨询和服务策划、通过开展专题培训提高郊区干部群众素质、通过输送专业技术促进郊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渐形成了“滴灌式”、“孵化式”、“菜单式”、“套餐式”等多种服务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社会服务和学院发展的耦合双赢。

王振如告诉记者,组织专家调研是开展社会服务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近年来,该院先后组织了北京市8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京郊“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工程实施情况调研,以及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农村实用人才等专题调研,形成的专题报告和培训方案,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此外,该院教师调查研究所形成的成果,如王振如的《北京边远山区村镇建设可持续发展调研报告》、陈天宝的《宋庄镇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对策》、李香允的《宋庄镇农民养老保障解决方案》、李凌的《社区主导型新农村建设方案》等被当地政府采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京郊新农村建设中的棘手难题,受到政府决策部门和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好评。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该院根据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部署与安排,积极主动地组织专家为京郊农村制定发展战略、产业规划和项目方案,被基层干部群众形象地称为“京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库”、“智囊团”和“设计院”。

开展专题培训,提高郊区干部群众素质

近年来,该院根据京郊新农村建设中干部和农民的需求,积极分担政府的各项培训任务,开发培训项目、策划培训形式、编写培训教材、开展培训服务,举办了一系列面向“三农”的培训班。

王振如介绍,学院承办了一系列高层次干部培训班。仅去年一年就举办局处级干部、高级管理人员及乡镇专业干部参加的系列讲座、研修研讨、辅导培训等各类班次20多期,共培训学员达3641人次;另外去年和今年分别承办了面向北京市首批8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干部及驻村指导员培训班8期,共培训学员2200人次;还策划、组织、实施了以大学生“村官助理”为对象的专题培训。

2007年,学院与京郊乡镇签订了209份人才培养合同,利用学院的优势培训资源,为郊区提供智力支持。学院还先后开展了民俗旅游礼仪培训、常见法律纠纷及其处理培训、农村理财培训等,这些培训对于农村民主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文明乡风的形成,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学院又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不仅组织了北京市高级实用人才培训班,对167名农村高级实用人才进行了集中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学院每年争取到的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服务、培训项目20多个,获得的资金支持近1000万元,每年获得的科研项目资金支持近300万元。政府资金的支持,有力地保障了学院服务社会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如今,学院每年都对“三农”服务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如2006年,19个科技服务项目共计投入资金50多万元,确保了“三农”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确保挂职工作取得实效,学院除对挂职人员的工作量予以减免之外,还给予专项补贴。

此外,学院还每年列出60万元的专项经费,支持应用型和服务型科研课题的研究,为社会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充裕的资金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学院的“三农”服务工作。

强化保障措施,促进“在办学中服务,在服务中办学”机制的形成

学院的服务工作不仅培训了农民、帮助了农村、服务了农业,同时还培养了学生,锻炼了教师,取得了院、区、镇、村共赢的效果。

在开展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该院注重对服务思路的调整与完善,注重服务平台的搭建和服务格局的构建。在多年开展“三农”服务实践的基础上,该院于2006年5月成立了“三农”服务中心,以整合学院的各种资源,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服务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一年多来,中心利用学院人才、科技、信息等优势资源开展服务活动,投入资金上百万,参与人次过千,服务农民逾万,服务足迹遍及京郊所有区县。

“三农”服务中心依托系部专业资源和条件,先后设立了新农村规划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农产品营销和培训咨询策划等五个专业服务工作室,面向社会,积极开展专业服务工作。

目前,各工作室已面向郊区承接服务任务,有的已在“三农”服务工作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科学、长效的服务机制是服务工作深入开展的有效保障。建立完善学院服务“三农”的工作机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已经引起学院党委的高度重视,被列入学院的议事日程。

学院在制度建设方面,一是建立了教师教学、科研和服务的结构性考核体系,将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纳入日常工作量的考核之中;二是出台了《关于科技骨干挂职服务工作的管理办法》,对于挂职服务人员的职责、任职条件、选派与管理、待遇、考核与奖惩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三是出台了《专业课教师参与校外服务规定》,明确规定“新补充到教师岗位的教师和在校连续从事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教学工作满五年的教师要有不少于半年的校外社会服务经历,否则不得安排教学工作”,并明确了社会服务的要求和待遇。

进一步加深认识,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工作

能否始终坚持服务“三农”工作,是衡量农业职业院校办学指导思想是否端正、办学定位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志。因此,农业职业院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为“三农”服务的态度和信念。

“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社会服务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服务工作更有利于其健康成长。但是,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服务活动,一定要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否则就有可能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在王振如院长心目中,要从师生共同参与社会服务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形成有利于推动师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的制度保障和可持续发展机制。

他进一步指出,强调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更主要的是实现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面对“三农”的新需求,一方面要高度重视以人才、资源、技术优势面向生产第一线开展科研和服务工作,把“论文”写在京郊大地上,造福一方百姓,同时更要坚持在服务“三农”的工作中优化专业设置、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符合职业教育规律、体现农业职业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更多在新农村建设中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实用人才,从而实现社会服务与学院发展良性互动和耦合双赢。

为更好地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学院的科研项目注重与京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研究》、《北京农业职业教育的对策研究》、《高等农业院校产教结合机制创新研究》等30多个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都是重在研究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社会管理问题,对学院的“三农”服务工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