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范文第1篇

一、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活动普遍存在无的放矢的现象

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并不适合用来做研究性活动,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分析内容,也不看研究有没有效果,做事一刀切,对一些数学问题拿来就用。其在教学设计之初就没有一个清晰的教学目标,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根本就没有必要展开研究性活动,而他们却为了赶“教流”,脱离了为学生解惑的目的,竟也兴师动众地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活动,可谓是费力不讨好。在日常教学中要静下心,弄清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假如只为了一个“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环境进行研究探索,就会给人“研究”泛滥的感觉,而且这个研究本身还缺乏一定的目的性。

2.研究性学习活动缺乏信息化资源的催化促进

信息化资源可以是互联网上所有的资源,如网上商城,网上新闻,网上学校等,这种资源是和互联网相伴随的。教学实践表明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化的资源,对学生的怀疑精神的塑造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互动精神,而互动能够协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开发出学生的自身价值,提高其分析能力,评估的能力,

对事的判断能力,以及帮助他人的能力。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老师在开展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很少采用信息方面的资源帮助学生学习。本来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地应用信息化的资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是很有效果的。然而在现实中,老师和家长们对于学生应用网络技能却讳莫如深,不仅禁止学生上网,发现学生上网还会做出一些惩罚,因为他们认为学生会沉迷于网络而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不利影响。

3.研究性活动缺乏有序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准确的定位,中学生是一个好动的群体,自制能力比较差,如果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研究活动,课堂就会显得比较嘈杂,研究活动的掌控也就出现了问题。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总会有一些浮躁的心态,因此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混乱状态。假如老师这个时候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那么研究活动就很有可能流于形式,此时,教学就很容易出现问题。而且某些老师在面对研究课堂出现混乱问题的时候,还依旧坚持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课堂教学,自顾自地进行教学,忽略了学生对课堂的反应,结果就演变成了目中无人的教学了。

二、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1.有的放矢,发挥研究性教学的高效能

教学研究性活动要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展开,通过学生的直接参与研究,最终解决问题。教学在决定是否需要采用研究性学习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问题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或者是能够把具体的知识进行抽象的思维概括的问题。比例,依据某个数学的定理或者公式,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自主探索,让学生发现更多的数学规律,并学会如何把这些发现应用到现实中。

2.鼓励学生应用信息资源

教师禁止学生上网往往是“屡禁不止”,甚至是越禁止,学生越要去“上网”。与其如此不如引导学生如何去合理地应用这些信息资源。如鼓励学生用笔记本电脑或者家庭电脑上网,查找相关的数学知识,并引导学生把网上得到的知识和其他学生分享。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老师更应该鼓励学生在教室使用信息资源,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之中,探究更多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3.教师要提高课堂组织能力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课改 研究性学习 问题 对策

我国中小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逐渐从重书本知识、重学习结果、重教师传授, 转化为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学习过程、重学生探索。但“研究性学习”仍然没有得到更好的实践。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的形式列入新课程方案,是课程改革的一场革命,它给当前普通教育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但若要把这一良好的愿望付诸实践,还需做大量的工作。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概念

所谓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选定的课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问题的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门课程。研究性学习属于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现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领导和教师观念没有转变,对研究性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缺乏研究性学习的浓厚氛围。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可以说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当新课程计划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列入必修课时,有的教师就茫然了,调查中有79.41%的老师的心态是一个字:“怕”。怕学生做不好;怕高考受影响;怕自己教不了;怕给工作添麻烦。还有1.17%的教师报有无所谓的态度,这就给研究性学习的推行带来了一定的阻力。67.49%的学校行政领导认为,研究是大学教授、研究生搞的工作,高中阶段,最重要的还是搞好“双基”训练,至于初中与小学阶段,搞研究性学习就更没有什么必要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部分学校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非常混乱。

(二)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指导不够,家长和社会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支持不多。

我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在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性作用弱化,有些指导教师甚至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没有和所指导的学生有过任何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很多家长不仅不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必要帮助,而且还坚决反对自己的孩子从事研究性学习活动,认为研究性学习耽误了孩子的学习时间,影响了孩子的考试成绩,得不偿失;社会也很少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信息、方法、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帮助。

(三)没有建立起科学的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现行的招生考试制度制约着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

现行的招生制度仍然没有改变以高考分数作为录取学生的唯一标准。高校自主招生规模小,招生人数有限,而且主要集中在北大、清华、复旦等名牌大学,对现行的招生制度不能形成大的冲击。

(四)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制约研究性学习有效开展的一大因素

一些地区教育水平不高,教育条件差,教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还有部分城乡学校教学班人数超编,如果教师在人数“超编”的班级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但在时间上、精力上难以保证,而且也无法承担庞大的管理工作。教育发展不平衡,班额过大问题制约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五)缺乏规范的课题研究实践,不了解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

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通过一次完整的课题研究实践来进行深度体验。但我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规范的课题研究实践必须经过四个阶段:选题、开题、证题和结题,不懂得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认识不到每一阶段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对策与建议

(一)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都应当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为了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更新观念,提高对学生潜能的认识,提高对教学根本目的的认识,提高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无论学校还是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牢固树立起素质教育理念。将研究性学习看成是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索、探究的体验。

(二)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加强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加强教师的培训,使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选题上的指导,帮助学生出主意,但又不能越俎代庖;方法上的指导,如在阅读方法上,要求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阅读;研究方法上的指导。

(三)改革现行的考试和教师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在研究性学习中,应构建以学生的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更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要强化评价的导向、激励、诊断、调控、反思、发展等多种功能,使学生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研究性学习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四)国家要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教育投资力度,使西部和东部,沿海和内地的教育逐步实现均衡发展

逐步实现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为西北部地区建立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加大对西北部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为西北部地区引进合格的教育教学人才,为中西北部贫困地区的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基础,当然,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他们牢固树立起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观念。

(五)规范课题研究实践,认真对待课题研究中的每一个阶段,准确理解和把握课题研究中各阶段所具有的不同意义和要求

1.谨慎选题。做到范围合适,突出生活,注意原则。2.认真开题。做到内容完整,设计规范,方法得当。 3.严肃证题。做到调查目标明确,方案设计科学,价值判断准确。 4.快乐结题。做到诚实信用,注重原创,加强交流,评价到位。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网络环境 研究性学习 实践 《教育技术学导论》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完全在现实场景中实施研究性学习面临着很多困难。计算机网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全面、丰富的资源保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实施创新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下开展《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使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了解专业框架、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任务,对本专业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现实条件的限制,本课程教学目标单一,教学信息主要来源于文字教材;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老师是唯一的教学评价者,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方法主要是以考试为主。这些方面都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教学的要求。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将研究性学习这一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学习方式引入到具体课程教学中来,使研究性学习和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在提供学习资源、构建学习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实践,必将有利地推动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方案

方案名称: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实践探索。

课程名称:《教育技术学导论》。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实施办法:课程采取“2+2”模式,即每周2学时用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2学时用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还必须延伸到学生的课余时间,这是保证其有效开展的基础。

课时:4学时/周×20周=80学时。

学生:教育技术学专业2005级本科班,共88人。

文字教材:《现代教育技术》,黄河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网络资源: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http://met.sicnu.省略,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http://met.sicnu.省略/reaserch。

(一)实践目标

1.认知类目标

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包括教育技术的内涵,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领域范畴、理论基础;各种教学媒体的特性及应用方法;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原理及方法;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信息化环境下的各种教学模式,以及课程整合的相关知识等。

2.动作技能类目标

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技能。包括各种媒体的使用技能;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技能;教学设计的技能等。根据不同小组研究课题的不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部分的上述动作技能类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另外,我们还应掌握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处理、传递、表达等技能,掌握与人沟通、协作的技能等。

3.态度情感类目标

具备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具备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具备正确的现代学习观念、科学精神和态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及创造精神。

(二)组织形式

学生根据研究兴趣组成课题小组,每组成员为3―6人。每组选举组长一名,负责整个小组的协调、组织工作,人数较多的小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举副组长若干。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探究。

(三)实施步骤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部分实施步骤如下(表1):

1.准备阶段

主要是对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设计,构造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前测等。

2.具体实施阶段

包括举行专题讲座调动学生积极性,补充预备知识和技能,组建课题小组,各个课题小组选择、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举行开题报告会,进行具体课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完成结题报告,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等。

3.总结阶段

主要是对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反思,包括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后测,对后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反思。

三、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

依据实践方案,笔者于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在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学生中进行了相关行动研究。

第1周,向学生介绍关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知识,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的使用方法,以及科学研究常用方法的初步知识。

第2周,组织学生组建课题小组。学生按照自愿原则,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组建了13个课题小组。根据方案,每组成员应为3―6人。由于实际情况限制,课题小组人数稍有出入,最少的一组为4人,最多的为8人。

第3―7周,每个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随后,教师组织了网上开题评议和开题报告会,全体学生对每个课题小组的研究课题和开题报告进行了详细评议,针对每个小组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

第8―17周,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自己小组的研究方案,按照人员分工自主地去学习。期间,小组成员之间既相互独立,根据分工自己完成应做的任务,又相互协作、一起学习。为了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解决学生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组织了课题进展交流会。

第18―20周,每个课题小组对本组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进行梳理和展示,撰写结题报告,举行结题报告会,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性评价和反思。

四、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反思

(一)后测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经过二十周的行动研究,为了全面地了解本次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效果,笔者对参与本次实践的学生进行了后测和访谈。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1.学习的效果调查表明,78.57%的学生对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表示满意。但是还有21.43%的学生认为效果不大或没有什么效果。经过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记录的分析,以及访谈,主要原因是由于这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各项活动,对研究性学习方式存在很强的排斥心理。

2.81.57%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上表示赞同。理由是这种学习组织形式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培养了与人协作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与此相反,还有18.43%表示不太赞同这种学习组织形式。理由是他们觉得这种学习组织形式组织起来比较困难,和其他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存在问题,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分歧和争吵。

3.73.81%的学生对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环境的作用表示认可。支持作用体现在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另外,26.19%的学生认为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环境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还不是很理想。

4.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有57.14%的学生在选择、确定研究课题方面存在问题,41.67%的学生撰写课题报告存在困难,48.81%的学生反映有关研究课题的资料太少。在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方面,61.90%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学习知识的效率比较低,59.52%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需要的学习条件高,51.19%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学习任务难度较大。

5.60.71%的学生认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研究方法的指导,55.95%的学生认为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情感交流,48.8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作用表现在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条件方面。另外,还有41.67%的学生选择了教师起到了丰富学生知识的作用。

(二)实践的相关规律总结

通过实施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实践证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这些不足,尤其表现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与人协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本次研究性学习中,78.57%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表示满意,67.86%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给自己带来的收获更大。

2.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是实施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当前,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围绕具体学科课程的相关内容产生探究问题,使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和学习,是实施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本次研究性学习中,78.57%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基本有效或很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学习。85.72%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安排基本体现或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现实性。由此可见,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也能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特点。

3.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面临问题

(1)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条件要求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必须依赖一定的学习条件。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条件要求相对更高一些。主要体现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等内在学习动机更高,需要学习者具有更高水平的学习策略和技能,有更强的学习意志自控力,以及较好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教师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等。

(2)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深度问题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不同,它将整个探究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因为学习者通过亲历实践,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知道除了教材之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等。能够让学习者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但正是因为这样,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可能他们的研究结果会非常稚嫩、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的掌握非常肤浅。片面地强调过程,不注重结果,还会导致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学习者的学习难以深入等情况的出现。本次实践中,有一部分小组就出现了此类问题。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深度,处理好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关系,是有效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要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安桂清.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黄河明.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徐世东,彭立.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6,3(3):27-30.

[4]马蓉,张旭.网络环境下语法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天津经理学院学报,2006,12(8):51-53.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 研究性学习 调研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1-0022-02

2007年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保障基础教育师资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状况及存在问题、教学能力等开展调研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但很少涉及对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调研。研究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也应是免费师范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很有必要对免费师范生研究性学习的状况进行调研,为进一步指导和改善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提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研采取整群抽样方法,自编“免费师范生研究性学习调查问卷”,抽取陕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75份,回收问卷355份,其中有效问卷345份,有效回收率为92.0 %。有效收回的调查样本涉及8个专业(数学、化学、生物、物理、中文、思政、历史和英语),其中理科185名,占总数的53.6 %,文科160名,占总数的46.4 %。男生 152名,占总数的44.1 %;女生 193名,占总数的55.9 %。2008级学生192名,占总数的55.7 %,2009级学生153 名,占总数的44.3 %。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研究数据运用SPSS19.0和Excel 2007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免费师范生学习相关理论的自主性不强

在对“了解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问题的回答中,77%的学生选择听教育学教师讲解,有12%的学生选择听讲座、报告会,有8%的学生选择互联网学习,另有3%的学生选择查阅相关书籍。这一方面说明学校开设了相应课程,举行了相关内容的知识讲座,为学生学习理论提供了资源,另一方面也显示大部分学生是按照学校的课程要求去学习相关理论,只有少部分学生能主动去学习相关知识。研究性学习本身就要求学生自主探究,但由于应试教育长期以来一直禁锢学生的思想,这导致大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仍习惯于灌输式学习, 被动学习知识成了思维定式。

(二)免费师范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特征认识存在误区

在回答“研究性学习适合针对哪些学生开展”时,虽有76.7 %的学生认为“全体学生参与”,但仍有16.0 %的学生选择“大部分学生(不含差生)”,7.3%的学生选择“少数优等生”。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全员参与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认识不足。[1]针对如何评价研究性学习,7.8%的学生认为应由教师来评价,19.0%的学生认为应由学习小组进行评价,73.2%的学生则认为应由教师与小组结合评价,这说明免费师范生对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多元性有自己正确的认识,但对于评价方式,有17.5%的学生选择只注重结果,这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很看重研究性学习的结果。

(三)免费师范生对待研究性学习态度积极

学生在回答“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动机(多选题)”时,有296人选择“兴趣爱好”,285人选择“提高能力”,68人选择“拓展视野”,15人选择“完成学习任务”。可见,大部分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是因为兴趣爱好,目的是为了拓展知识、提高能力,学习态度积极向上。

(四)教育实习对提高学生认识有促进作用

对2008级(已完成教育实习)和2009级(未经历教育实习)免费师范生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经历教育实习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认知程度更高(见表1),收获也高于低年级学生(五)免费师范生对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掌握有待提高

在“常见科学研究方法掌握”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只有1.2%的学生“完全掌握”(选项得分为4),14.7%的学生“基本掌握”(选项得分为3),78.8%的学生“知道一点”(选项得分为2),5.3%的学生“一无所知”(选项得分为1),这说明多数免费师范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还需进一步提高。2008级与2009级学生对此题的均值分别为2.785和1.456,从中可以看出,高年级免费师范生对常用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优于低年级,差异显著(x2=0.043,P

三、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知识不仅可以引导研究者的思维方式,还能规范研究者的研究行为。免费师范生对研究性学习理论知识掌握还有欠缺,对研究性学习的特征认识有些模糊,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搞清楚其相关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学习的途径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设置的相关课程,还应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报告会、讲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二)积极参加大学生科研课题,训练科学的研究方法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选题,可以通过申请学校大学生科研项目得到锻炼,科研课题的申请与立项研究本身就是研究性学习。高校每学期都有针对学生的各类课题申请,仅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有多种国家级、省级、校级课题申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课题进行申请,成员有序分工,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最大发挥;从课题的提出,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等的确定,整个过程都渗透着研究性学习。通过课题研究,可以系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因果分析法等,[2]每个成员都能得到收获和进步。

(三)珍惜教育实习机会,强化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操作

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理论联系实践,更能加深免费师范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利于自身教学能力与所教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教育实习中利用人教版生物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专题,设计《果酒的制作》研究性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收获知识,体验研究性学习过程,领悟全新的思维方式,而且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不同版本的高中教材都有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章节,以生物教材为例,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选修二《生物科学与社会》第四章《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中图版和北师大版的教材中的探究实验等,都非常适合应用研究性学习开展教学。

(四)重视学习方法,及时有效地和教师沟通

研究性学习不是简单地学会具体的、直接的学习内容,也不是单纯体验每次学习过程,是要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在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有所创造。调研表明,免费师范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掌握这种有效学习方法的学生还偏少,需要在今后研究性学习中进一步加强与提升。此外,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选题的深度、可行性程度、设计方案是否合适、学习中能不能持之以恒等,这都需要教师必要的指导。由于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所以学生要学会主动地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主动解决研究性学习中的困惑。

(五)学校完善相应政策,调动师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提升研究性学习的质量,学校应完善相应的政策,充分调动学生以及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要给予研究性学习充足的经费支持,增加各类大学生科研课题数量,促进更多的免费师范生积极参与课题。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更新教育观念,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完善学生的评价标准,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让学生主动走进研究性学习,强化教师指导,这样效果会更加显著。

[ 参 考 文 献 ]

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教学原则教学步骤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104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新一轮课改的一大亮点。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呢?本人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1.看问题的角度片面。由于知识面狭窄以及受认知能力的影响,学生们看待历史问题有时比较片面,如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比较偏激,持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

2.不能从本质上揭示问题。有的学生往往只看到某些历史现象,而不能透过这些历史现象去揭示其本质。如清军遭八国联军打败,不少学生仅简单地将原因归咎于清军将士太无能,而没有看到清政府的腐败、治国观念落后的本质。

3.假设历史。历史不能重复,也不能假设,可有的学生以假设或虚构的视角来看待某些历史事件。如有一学生说郑和具有很强的冒险精神,当年他奉命下西洋,发现了“新大陆”,并建立了“日不落”的中华殖民帝国,今天矗立在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就是郑和塑像……这种违背史实的观点显然是不可取的。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应坚持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课题设计必须体现实用性,利于学生释疑解惑、增长知识、促进学习、指导生活等。所提出的课题要防止简单化,更不可以在一些无意义的问题上纠缠不休。

2.可行性原则。课题要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以及学生所具有的研究条件,切口要小,具有一定的深度,还要便于学生查阅资料。

3.多样性原则。课题可以由教师提供,可以是对课本知识的挖掘或与之相关的课外知识的拓展,也可以是历史实践活动的设计;可以是纯理论的探讨,也可以是具体历史的调查与挖掘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题。

4.探究性原则。课题的研究应围绕某些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特点、影响、评价等方面去展开,如“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等课题,需要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

5.开放性原则。课题由学生自主选择、申报。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思维。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

1.确定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主要途径:(1)从历史教材的导语、课文、插图、阅读材料中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课题。(2)从重大时事、社会热点、日常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如、三农问题等都可以作为课题研究的对象。

2.制订计划。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的具体内容、方式、参考资料、学习步骤(通常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个人学习阶段,由学生根据小组的分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搜集和整理资料。第二阶段为小组合作学习阶段,小组成员各自发挥特长,针对问题进行实质性的探究,获得自己的见解。第三阶段为全班活动阶段,各小组展示本小组活动成果(如资料汇编、历史人物评析、历史小报编辑等)、人员组成(主持人、主要成员、指导老师、各自的分工情况等)。

3.实施研究。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及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和目标进行具体研究,并收集、整理资料,最后得出结论。实施研究这一环节要特别注意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一是收集史料的方法,包括收集渠道、资料的形式等;二是分析整理史料的方法,如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思辨学习法、社会调查法等。

4.总结交流。由学生自己对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形式可多种多样,如举办历史小论文答辩会、历史辩论赛、演讲报告会、成果展览会、制作多媒体课件、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会等等。

四、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评价方法

1.制定评价标准。在实施研习计划前要确定评价标准,并让学生明确评价标准。通过正确的评价引导,激励学生继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

2.重视过程性评价。要十分重视整个学习过程的检查与管理,教师尤其要在课题的研习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检查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