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病虫害防治的目的

病虫害防治的目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病虫害防治的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病虫害防治的目的范文第1篇

[关键词]蔬菜病虫防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344-01

蔬菜害虫综合治理是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项关键技术。可以说,作为蔬菜产量的有力保障,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实现农业产品高产高效化生产中功不可没,它能够有效预防蔬菜病虫灾害的发生并在灾害发生时及时解决,减少病虫灾害,给蔬菜生产带来的影响。而现如今的农业生态化发展对病虫害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在消除病虫害、保证蔬菜产品产量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少地对自然环境和农作物造成污染,保证蔬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这就使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暴露出来。我们农业技术人员要详细分析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蔬菜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病虫害防治专业技术指导。许多菜农在选用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时,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他们进行指导,自己的病虫害防治知识水平又不高,不能分辨市场上各种防治技术的优劣,很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的夸大宣传而蒙骗,选用了错误或者实效不大的防治技术致使防治效果不佳,影响当期蔬菜收成。甚至有的骗子更是明目张胆地利用“农业大学、农协、农科所“的招牌宣传着完全不起作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最终使上当的菜农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2.农药市场混乱。目前,我国农药市场管理比较混乱,特别是乡镇级别的农药市场,到处都充斥着以次充好、以假换真的现象,无法确保菜农买到的农药是真品或防治效果很好的农药,给菜农的病虫害防治实际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更有一些违法商贩,自己不懂农药调配知识,胡乱配好就交给菜农,这种现象轻则会因不具备病虫害防治能力而减少蔬菜产量,重则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要严格禁止并查处相关责任人,还菜农一个风清气正的农药市场。

3.蔬菜病虫害程度加剧。随着新式病虫害防治技术的不断升级,病虫害防治药物的不断更新,一些害虫和病毒的抗药性和适应性也在逐渐提升,已经进化出了对普通防治药物完全免疫的新病害种类,一旦这种病虫害大面积传播将会大大降低蔬菜的产量和质量,也会给防治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和更高的成本。

4.病虫害防治农药过量。在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时,施放的农药量不能太少,导致防治力度不够而有病菌和害虫生存,也不能太多,致使蔬菜上残留农药过量超出国家相关标准,对人们的健康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危害。而许多菜农就没有很好地计算出农药用量,施放时盲目性太大,看到病虫害没有及时得到抑制就擅自加量,导致农药的毒性都传到了蔬菜中,与蔬菜生产的安全生态性原则严重不符。

5.蔬菜生产农用设备不够先进。在蔬菜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通常采用粉尘和喷雾两种方法来施放农药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不过这两种方法都有明显的弊端:粉尘施放的方法,虽然能够较好地保护蔬菜不受病虫害侵袭,还能方便菜农们施放,但是粉尘状的农药会对西红柿和黄瓜等果实型蔬菜的外皮造成污染,影响其食用安全性和实际销量;而喷雾施放的方法又会因为农用设备一喷雾器的使用性能不高而使得病虫害防治工作得到极大的制约,完全无法收到预期的防治效果。

二、蔬菜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的具体对策

针对上述在蔬菜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具体对策:

1.在菜农中普及防治技术知识培训。在蔬菜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菜农的技术知识水平直接决定了技术应用的实际效果和蔬菜产品的产量,进而与菜农的实际收入挂钩。基于这点,在菜农中普及防治技术知识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农业节目的电视科普和广播宣传,并定期去蔬菜种植地进行技术讲座,全面做好菜农的技术知识培训工作,保证菜农在科学的理指导之下正确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实现蔬菜产量和菜农收入的最大化。如重点对技术推广人员培训综合治理技术,交流害虫防治经验,分析存在问题,提高推广人员技术水平。编印技术资料、宣传画等科普资料。组织菜农(科技示范户、大户)20-30人进行技术培训,每个季节培训2-3次,重点介绍昆虫识别,害虫发生与危害特点,农药合理使用、综合治理等技术,以提高菜农的自我决策能力。将采用农民培训、印发资料、田间现场会、技术交流会或演示等方式,让农民参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2.加强农药市场管理。在蔬菜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农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农业有关部门一定要对农药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落实监督管理工作,加大不法商贩和伪劣农药的打击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从根本上杜绝一切违规违法交易行为的发生,为菜农提供最基础的安全保障。在农药市场设计专业监督检测机构,并排遣专人执行相关工作,免费为菜农服务,帮助菜农辨别农药种类和假冒伪劣农药,受理一切关于不法商贩的投诉,最终为菜农的农药使用奠定必要的安全基础,增加病虫害防治效果和蔬菜产量。

3.加强蔬菜害虫综合治理技术开发和研究。自然控害作用技术研究开发要立足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引进、加快转化为生产力保护和利用天敌的降低化学防治对蔬菜产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侧重非化学防治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尤其是栽培措施如抗性品种的选育,水旱轮作、青菜套种引诱作物等,及物理防治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三是强调基于害虫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技术的集成和整合,不能单纯依靠单项技术的控制效果,化学防治的直接效果较理想,但也要考虑将由此而产生的抗药性、产品农药残留等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四是加强蔬菜农药的安全使用技术研究,引进开发生物农药,植物性农药,高效、低毒、环境兼容的农药品种,剂型开发提倡以水溶液为载体;改进施药器械和使用方法,低容量喷雾技术研究等。同时,农业部门应在蔬菜种植产地配备相应的新式检测控制设备,向菜农们普及新式防治技术,以便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病虫害的最新信息资料,继而分析其成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将病虫害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增强蔬菜的综合抗病虫害能力。

4.积极推广绿色蔬菜种植技术。在菜农之间引进新式农药、新式技术并通过实际使用演示给他们看,让他们了解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标准的用量,从而能够保证农药使用恰好合适,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能控制农药对蔬菜造成的污染后果。同时结合应用天敌控制和绿色蔬菜种植技术来共同作用,实现蔬菜产生的绿色化、生态化和无公害化,将农药给蔬菜带来的损害降到最小,将蔬菜的产量升到最大。

此外,建立蔬菜生态园区。通过建立蔬菜生态园区,并带领菜农在园区内考查新式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实际运用,让菜农充分体会到新式技术的优势,从而积极采用这些技术到他们的病虫害防治实际工作中去,全面提高蔬菜产品的综合品质和产量。

病虫害防治的目的范文第2篇

    关键词:林权制度改革; 病虫害; 防治

    1 林权制度改革给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新机遇

    1.1改革将激发林农护林防灾积极性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依法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做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责权利相统一。为确保山林资源的经济产出、确保劳动成果不因森林病虫害危害而付诸东流,农民更加关心森林病虫害灾害问题,更加自发、自觉、自愿、积极地开展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奠定了更加广泛和牢固的社会基础。

    1.2改革使森林病虫害防治的责任更加明确

    集体林地承包后,农户成为承包林地的责任主体,在依法拥有森林经营权的同时,也依法承担着做好经营范围内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义务。“看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成为每个承包山林农户的责任,“谁经营,谁防治”的防治责任有了明确、具体的主体。

    1.3改革为森林病虫害防治市场化提供了契机

    集体林承包经营后,集体林经营“单位”剧增,“单位”经营面积锐减,农民护林防灾热情与经验不足、能力不够、成本过高的矛盾日益显现。

    1.4改革拓宽了森林病虫害防治投融资渠道

    森林病虫害防治事业经费将纳入财政预算,防治执法等基础设施建设将纳入政府基本建设规划,对病虫害防治给予补贴,为包括林业生物灾害在内的森林自然灾害建立政策性保险制度。

    2 林权制度改革给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新挑战

    改革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只有不断改革创新,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才能促进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一项重大改革在破解主要矛盾的同时,也需要一系列配套改革化解不同层面的矛盾和问题。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解决得好,会降低改革成本,加速主体目标的实现;反之,就会影响改革整体进程,甚至功亏一篑。

    2.1必须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改革,以破解集体林分户经营后抗灾能力减弱的新矛盾

    我国是世界上林业生物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现有森林病虫8 000余种,能造成严重危害的292种(类),年均发生面积1. 6亿亩,直接经济损失和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达880亿元。全国现有集体林地25亿亩,占全国林业总面积的57. 55%,是森林病虫害危害的重灾区。

    2.2必须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和服务水平,以破解国家要生态与农户要实惠的新矛盾

    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是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仅是建立责权利明晰的林业经营制度,更重要的是增加森林数量,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3必须加速森林病虫害防治市场化进程,以破解防治社会化服务低水平与林农对专业化服务高要求的新矛盾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社会化服务,推进防治市场化、专业化进程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必然选择。

    3加快森林病虫害防治配套改革的步伐

    3.1深化森防改革,加强机构建设

    针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新情况,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组织领导,健全各级森防机构,稳定防治队伍,加强与广大林农的沟通,建立包括病虫情报告制、限期防治通知书制、防治委托制、“三防”协会联系人制、技术培训咨询制等多种形式的联络机制,充分调动林农防治森林病虫害的积极性,履行好防治直接责任人的义务。

    3.2加快建立防治合作组织,健全联防机制

    建立以防火、防虫、防盗为主要目的的林农自律互助合作“三防”组织,有利于发挥森林资源保护规模效益,降低林农育林护林风险和成本,维护林农根本利益。对于组建防治联合体的,应在必要的工作设备、防治物资和经费上给予支持,为及时有效地开展防治工作创造条件,确保森林病虫害“小灾不出村,大灾不出县”,达到以“最少投入获得最大防治效益”的目标。

    3.3加快防治机制创新,加速社会化防治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培植社会化防治服务力量,推进防治服务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进程,是森林病虫害防治事业发展的方向和必然选择,也是保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功的重要配套措施。

病虫害防治的目的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森林资源;病虫害防治;问题;原则;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148-02

森林病虫害是影响森林树木生长的一项重要因素,对森林资源利用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危害。随着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发展,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工作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在实际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工作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存在,需要选择有效方法及策略解决存在的相关问题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从而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对当前社会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本文就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工作进行分析。

1 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缺乏重视,防治意识较差

长期以来,在森林病虫害工作防治方面,我国均处于较差水平,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足够的经费,并且缺乏充分的重视。近几年来,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我国病虫害防治水平虽然有一定提升,然而其提升幅度相对而言比较小,未能够真正实现森林病虫害有效防控。

1.2 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比较落后

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方面,很多地区仍未能够广泛应用无公害防治方法,大部分地区仍选择化学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对于这种防治方法而言,其不但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并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林区内生态环境,会导致病虫抗药、耐药能力有所增强,最终对病虫害防治开展会产生严重影响。

1.3 森林病虫害发展速度快,在预防及治理方面存在难度

随著当前人们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及强度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强,尤其在干旱及暖冬情况下所出现病虫害,因其具备较好的繁殖条件,即便越冬,病虫死亡率也比较低,往往在越冬之后会出现大面积暴发。另外,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在人力、财力及物力方面投入仍不够充足,在治理大面积病虫害方面仍有较大难度存在,很难有效进行防治及控制。

1.4 森林病虫害发展呈现多样化趋势

我国国土面积较大,森林病虫害种类也比较多,尤其是近年来,商品贸易全球化、物流频繁,外来病虫物种不断侵入,致使我国森林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多,并且所导致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导致林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较严重的损失[1-2]。

2 森林病虫害防治应遵循的原则

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而言,其工作开展是处于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所以必须要遵循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相关规律,依据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各项相关工作。另外,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由人执行,因而具备非森林生态系统特点,所以应当对相关尺度进行合理把握,使自然利益和社会利益两者之间能够实现合理平衡,从而较好地开展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对于综合防治工作而言,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应当以森林自身生态系统为出发点,对森林、病虫及其天敌三者之间所存在相关关系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开展相关工作。这三者和周围环境之间共同组成完整生态系统,而对于综合治理而言,其主要就是在培育、转移以及养护植物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中所存在相关成分进行选择性调节,从而使周围环境能够有利于植物及病虫天敌生存,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病虫繁殖及生长,从而使病虫发生能够控制在系统允许范围内,同时不会对植物生长产生危害,从而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

二是利用综合治理,倡导尽可能少使用化学农药,尽可能利用大自然各个方面之间所存在的彼此牵制功能,使绿色、环保、安全、无公害防治模式能够得以实现,在必要情况下可选择性能较温和的一些高效药品,从而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使森林病虫害防治有效率能够得以增强,使各种资源能够得以节约。

三是就经济学角度而言,防治病虫害的标准就是不会造成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应当合理制定病虫害防治标准,明确需进行治理的规模,然而对于一些以绿化及观赏为目的的园林模式而言,这一观点并不适用,因而应当灵活掌握,不能够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对其最终效应产生影响[2-3]。

3 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工作有效措施

3.1 强化森林保护意识

对于各地区森林管理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而言,应当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加大宣传力度,从而使人们对森林保护重要性具有充分认识,对森林病虫害所产生危害有充分了解,进而保证在病虫害防治工作过程中所有民众均能够积极参与,有效阻断森林病虫害传播途径,尽可能做到及早发现,而有效进行防治及预防。另外,对于森林病虫害防治及检疫相关法律法规应当加大宣传力度,而使人们意识到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使有关工作人员认识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进而为森林病虫害工作有效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3.2 合理实施营造林设计规划

为了能够实现对森林病虫害的综合治理,应当从生产方面入手。在植树造林过程中,应当依据不同地区、不同地理位置以及土壤情况合理选择树苗,尽量做到适地适树,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使植树造林达到较好效果。本地树木在经过长时间栽种之后,在防治本地区病虫害方面可具有一定的抵抗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森林病虫害对于当地树木的依赖性比较强,因而在植树造林过程中可选择林木混交方式,积极引进外来树木品种,使其与本地区树木共同种植,从而使树木自身抗虫性能够得以增强。然而,虽然自身抗病虫害性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提高,但仍不能够忽略对外来病虫害的防治,仍然应当结合有效方式防治病虫害。此外,还应当进行封山造林,应当防止非工作人员向林区内进入,以避免外界细菌感染树木,最终使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得以从根本上解决。

3.3 强化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过程中,预测预报工作属于十分重要的环节,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预测预报能够提高森林病虫害发现率,这在及时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方面属于关键内容。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应当合理进行预测预报,对于树木所出现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观察,并且应当进行正确判断,从而及时发现、及时治理。对于这一方面工作而言,需要专业林业病虫害防治人员执行,所以相关部门应当加强专业人员知识培训,从而使林区管理人员能够依据森林树木所出现的变化情况对树木所发生病害进行判断,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防治。另外,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学会对天气情况进行观察,与当地测报点相结合,从而及时掌握病害发生情况及动态,为能够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应当积极建立森林病虫害测报点,并且不断进行完善,从而保证能够在第一时间与当地发病特点及实际情况相结合,以便能够有效进行防治。这些不但对先进技术具有较高要求,并且需要先进设备作为指导,应当建立相关数据库,不断进行记录及积累相关资料,利用高科技手段全方位实施监测[3-4]。

3.4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过程中,各级林业部门均应当积极贯彻落实“谁经营,谁防治”责任制度,依据国家政策及地方相关政策,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过程中应当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对于各级政府部门而言,应当在当地防灾减灾计划中纳入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各个工作环节中应当增加基本投资,并且应当建立适当奖惩措施,从而使各个相关部门能够增强工作积极性及责任心。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过程中,可利用专项资金加强相关基础设置建设,对相关基础设施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建设,配备相关专用设备,从而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提高防治能力及水平。

3.5 e极开展生物防治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利用生物防治方法能够得到比较显著的效果,并且其作用比较持久。在防治森林病虫害过程中,害虫天敌一旦将自身种群建立,则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便能够使食物链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对于这种方法所达到的效果而言,利用化学药物很难实现。在防治森林病虫害方面,害虫天敌是将害虫消灭及进行限制的最有效方法,因此应当为害虫天敌提供充足生存空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实施全方位管理,尽可能减少农药使用,从而使生物防治能够达到最优化状态。在当前很多发达国家中,在森林资源保护方面建立植物保护管理基站,对生物防治技术大力推广,最终使生物防治零污染得以真正实现,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对林业害虫进行较好治理,并且在环境保护方面也能够起到一定作用。

3.6 合理使用化学药物

化学防治所指的就是农药防治,对于这种防治方式而言,其虽然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抵抗林业害虫,对森林资源进行较好保护,然而若长时间使用化学药物,不但会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耐药性,并且还会对土地造成一定污染,最终会对林业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在运用化学药物进行防治方面,只需在病虫害比较严重时适当运用对病虫进行控制即可,尽可能不使用药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另外,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不可使用单一药物,应当混合使用多种药物进行防治,在喷洒时尽量缩小范围,尽量选择有效施药方法,从而使污染能够得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因此,应当对化学农药施用方法进行改进,使农药利用率得以提高,使农药所产生危害得以降低[4-5]。

4 结语

森林资源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上的一项重要资源,对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当前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森林资源保护也得到了较好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6-7]。作为森林资源保护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已经成为一项必要任务,在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清楚了解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要掌握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过程中应当遵循的相关原则,在此基础上通过强化森林保护意识,合理实施营林设计规划,强化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合理使用化学药物等方式,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使其达到理想效果,对森林资源进行较好的保护[8-10]。

5 参考文献

[1] 张杰.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212.

[2] 陈建相,吕照光.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技术及方法探讨[J].农家顾问,2015(4):172.

[3] 廖宁.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几点探讨[J].科技展望,2015(34):68.

[4] 王庆海.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因素及控制途径[J].农民致富之友,2016(7):229.

[5] 檀月,吴巍.掌握综合防治原则 科学治理森林病虫害[J].吉林农业,2016(16):88.

[6] 骆社周.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的设计与研发[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6.

[7] 王国治. 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1.

[8] 党立波.基于GIS的县级病虫害信息系统研发[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2.

病虫害防治的目的范文第4篇

1存在的问题

1.1气候与环境因素的影响

由于金城江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在桑树生长季节,桑园的小气候常闷热潮湿,有利于许多病虫害的繁殖与蔓延;而且多年来的暖冬,自然界中各种越冬害虫的基数越来越高,造成农作物上害虫数量逐年增加,种类繁多,近年来桑蓟马、桑螟、桑瘿蚊、斜纹夜蛾等害虫越来越多,对桑树造成危害。此外,桑园环境条件导致病虫害发生。金城江区是大石山区农业区,位于山脚下的桑园中,杂食性害虫如象甲类、叶虫类、金龟子类害虫发生较多;在位于平地的桑园中则桑蓟马、叶螨类发生较多;潮湿低洼的桑园中桑赤锈病、桑紫纹羽病发生严重。金城江区部分桑园分布复杂,不利于桑树虫害防治。特别是新蚕区,桑园布局不合理,种植结构复杂,桑树分散种植,家蚕农药中毒时有发生,对桑树虫害防治极为困难。成片桑园少,其他农作物虫害严重,杂食性害虫易为害桑树,难以防治。

1.2桑树种植密度过大,管理粗放

金城江区部分桑园种植密度较大,达8.25万~9.00万株/hm2。由于种植密度较大,桑园中通风透气较差,湿度较大,且光照不足,较荫蔽,这样的小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一些病虫的繁殖与蔓延。蚕农在养蚕过程中,只重视养蚕,忽视对桑园的管护,桑园施肥以化肥(复合肥)为主,有的偏施氮肥,氮、磷、钾肥未按合理比例施用,有机肥施用不足或根本未施有机肥,导致桑树抗病性差,桑树病害严重,桑叶质量差。

1.3蚕农对桑树病虫害缺乏了解,滥用农药

近年来,金城江区蚕农因桑树病虫害防治技术落后等原因,桑树病虫害发生较为普遍,而很多蚕农在桑树发生病虫害时盲目喷药,不能对症下药,误用农药,导致病情加重,严重影响桑叶的产量与质量,影响养蚕的经济效益;通过近期对各个蚕区的调查,发现80%的蚕农缺乏对桑树病虫害的了解,不论是杀虫剂还是杀菌剂,也不管是病害还是虫害,乱用农药,因此无法达到防治目的。据调查,蚕农在桑树虫害防治方面,存在滥用农药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河池镇枫木村骆马屯,2005年年初全屯1/2农户使用灭蚜净菊酯类复合成分农药防治桑树虫害,导致第1~2批春蚕食用该桑叶后发生中毒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5万~6万元。

1.4养蚕批次过密,用药不当

金城江区大多数蚕农1个月养3批蚕,1~3龄蚕同时饲养,因此在桑园治虫时,片面追求使用低浓度、残毒期短的农药,而且认为农药的残毒期越短越好,喷药后3~7d,就采叶喂蚕。桑园中发生的害虫,很多都是世代重叠,由于农药残毒期短,治虫不彻底、效果差,这是该区桑园年年发生虫害严重的原因之一。此外,长期重复使用药剂治虫,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目前防治病虫害主要依靠化学防治。在防治桑园病虫害时常使用的农药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乐果、敌敌畏等,总的来说,防治效果较好,但由于长期以来重复使用农药,特别是在害虫防治方面,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防治某种虫害,易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治效果越来越差。

1.5病虫害防治技术服务滞后

当前蚕农对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认识不到位,桑树一旦发生病虫害,便喷农药防治,不注重结合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机械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长期使用农药,使害虫天敌减少,而且害虫产生抗药性,害虫越来越猖獗。而有些桑树病害,如桑紫纹羽病、桑花叶病等,目前尚无特效药,只能用农业方法防治。有些桑树虫害,如金龟子、桑天牛等害虫,不能用农药喷杀,只能利用其趋光性、假死性等特性采取物理防治。另一方面,蚕农对桑树病虫害防治缺乏统一联防意识,各蚕农于不同时期进行防治,导致效果差。近年来金城江区桑蚕业迅速发展,桑园面积不断扩大,桑树病虫害防治技术跟不上,特别新蚕区蚕农对桑树病虫害防治意识薄弱,区、乡级蚕业技术员缺乏。

2对策

2.1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健全桑树病虫害防治服务体系

加大培训力度,对区、乡级蚕业技术服务部门技术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技术业务水平,培训一大批农民蚕业辅导员,各乡镇应设立蚕业站,形成蚕业技术推广网络,使全县桑树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2.2提高认识,加大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培训力度

就金城江区当前桑树病虫害防治的薄弱环节,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积极做好桑树病虫害防治重要性的宣传工作,积极组织蚕农参与培训;科技部门积极组织技术员有针对性地深入乡镇、村、屯举办培训班,发放桑树病虫害防治技术宣传资料,增强蚕农科学进行桑树病虫害防治意识,普及桑树病虫害防治技术,进一步提高蚕农的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水平。加大培训经费投入,落实专项培训经费。

2.3合理布局桑园,实行连片种植

为了提高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效果,对新蚕区桑树种植应合理布局,统一规划连片种植,对低洼连片地块应开好排水沟,利于降低湿度,提高桑树抗病力。

病虫害防治的目的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015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江西在水稻耕种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整体水稻产量。为此,在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对水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并引导农民在水稻农作物耕种过程中提高病虫害防治意识,即及时处理水稻病虫害现象,最终就此提升整体水稻产量,达到最佳的农作物耕种状态。

1 江西省水稻病虫害现状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水稻病虫害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枯纹病,枯纹病是江西省早稻、晚稻都应该重点防治的疾病,是江西省水稻的重点病害,其损失已超过稻瘟病。针对枯纹病,可以对每667m2稻田使用15~20mL的30%苯甲・丙环唑乳油;稻瘟病,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危害较为严重,就当前的现状来看,稻瘟病在早、中、晚稻时期的危害都较为严重,且呈现出局部病害的特点。为此,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对水稻病害问题进行处理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稻曲病,多发病于中、晚稻时期,同时就近几年相关调查数据表明,两系杂交稻品种稻曲病现象偏重,因而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由此缓解稻曲病病害现象;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的一个新种类。它的主要发病区位于江西省的西南部;稻纵卷叶螟,多发于早稻及中稻中。在对稻纵卷叶螟进行农药防治时,应该尽量选用高防效、低毒性、低污染的农药;二化螟,在江西省一般1a4代,对早、中、晚稻均有危害,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2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原则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综合运用农业、物理、化学等防治方法科学防治病虫害。

2.1 农业防治技术

在农业防治技术引进过程中,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应注重强调对抗病虫害品种的选择,尽可能地选用抗性品种防病虫,并根据当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抗稻瘟病,黑条矮缩病、稻曲病能力的水稻品种。在水稻播种过程中为了规避病虫害问题的凸显,注重在品种选用的基础上,科学的管理好水肥,以满足水稻的生长条件为前提尽量将早期水稻的生长期缩短。同时,在农业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亦应注重强调对稻田自然环境的监测,双季水稻的生长季一般在3―10月份,合理规划肥水管理工作,即秉承着严谨的管理原则,实时观察水稻成长状况,继而及时发现病虫害问题,对其进行有效处理。此外,在水稻灌溉的原则是“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后期干湿交替”,由此提升水稻整体耕种水平。

2.2 化学防治技术

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强调对化学防治技术的引进亦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在实践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应注重秉承着“压前控后”的防治原则,做好“防病灭虫”工作,针对水稻的各个生长时期有针对性的防治好病虫害。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的药剂可选用苯甲・丙环唑、井冈・枯芽菌等;防治稻瘟病可选用稻瘟灵、三环唑等;防治稻飞虱可选用吡虫啉、噻虫嗪、吡蚜酮、噻虫胺等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阿维菌素等药剂。同时用药过程中注重科学合理搭配农药,以便达到最佳防效。

2.3 物理防治技术

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物理防治技术的引进,即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水稻耕种过程中为了防御病虫害现象,应注重利用光谱、电流器械等物理效应,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进行驱赶,最终达到高质量水稻农作物耕种状态。此外,在水稻播种过程中为了提升整体病虫害治理效果,应注重将播种前的种子置于温水中,并浸泡一定时间,由此消除寄生病菌,确保种子质量,满足水稻耕种需求。另外,防虫网等自动化器械在应用过程中亦可提升整体防治效果,为此,在水稻耕种过程中应强化对其的合理化运用,由此达到最佳的物理防治效果。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在水稻病虫害防治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注重对物理防治技术的引进,有助于推动水稻的健康成长。

3 结论

水稻耕种过程中存在着稻瘟病、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危害现象,影响到了水稻的整体产量。为此,为水稻高产的形成创造良好生长空间,要求在实践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针对江西省水稻病虫害特点及现状,制定相应的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同时注重各种防治方法的综合运用,由此实现对水稻病虫危害的综合防控,满足水稻耕种需求,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