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人卧床护理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2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0-0083-02
2009年本科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50例,通过对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术后患者均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0例,男52例,女98例;年龄56~106岁;术前有并发症63例。其中高血压30例,冠心病9例,糖尿病15例,慢性支气管炎5例,脑中风史4例。
2 护理
2.1 入院宣教 患者入院后对医院环境感到陌生,由责任护士合理安排床位,协助摆好,介绍住院须知、病室环境,管床医生。
2.2 术前护理
2.2.1 心理护理 老年人骨折后,害怕长期卧床,须依赖他人,耽误子女的正常工作:担心术后的效果与经济问题,护士通过与患者及家属的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疏导,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护士应主动关心体贴患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介绍当今医学发展状况及同类疾病治愈病例,帮助其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以及对医师的信任感。
2.2.2 疾病知识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的基础知识,疾病的预后,拟行手术,麻醉方式,基础疾病对手术的影响,术后易出现的并发症及预见性治疗、护理等。
2.2.3 术前准备 指导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及排痰训练床上排尿、排便,以防术后便秘和尿潴留。指导患者做引体抬臀运动。做好手术区皮肤准备,药物过敏试验,备血,做好血气分析。
2.3 术后护理
2.3.1 专科护理 术后取平卧位,保持患肢外展15~30°中立位,在两腿间放软枕,同时将一小枕放在膝下,使膝关节微屈,使患者卧位更加舒适。使用监护仪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观察患者末梢血运情况,足趾的活动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患肢温度、感觉运动状况,做好切口引流管的管理。保持引流通畅,避免扭曲、受压,并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做好记录,观察患者疼痛情况,及耐受性,遵医嘱使用止痛药或使用镇痛泵。
2.3.2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护理 术后出现烦躁不安、兴奋、谵语、幻听、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具有普遍性,本组有56列患者出现上述症状,一旦出现精神异常,应立即排除脑出血或脑血栓等疾病。立即给予对症治疗及护理。做好保护措施,防止坠床及其他意外发生。
2.3.3 电解质及代谢紊乱的护理 老年人术后易出现精神萎靡,胃纳差,易发生低钠、低钾血症,导致神志淡漠,腹胀不适等。遵医嘱使用西咪替丁静滴,同时预防手术及应激引起的胃肠道粘膜受损导致的隐性出血。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变化,静脉输入葡萄糖时加用胰岛素剂量要准确,积极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及低血糖昏迷。
2.3.4 肺部并发症的护理 由于老年人长期卧床,活动减少,再加上老年人呼吸道粘膜萎缩,纤毛运动不良,气道分泌物易于滞留,巨噬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且分泌物多。使呼吸道痰液不易咳出,易造成肺部感染。故术后平卧6 h后可适当摇高床头,指导患者尽早咳嗽咳痰,不易咳出者采取拍背辅助咳嗽排痰或用雾化吸入等方法清洁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教会患者家属翻身及拍背的方法。监测体温的变化,如出现发热及时摄胸片检查,以排除肺炎。
2.3.5 预防栓塞 由于老年入骨折后长期卧床,血流减慢,血液粘滞度高,加上外伤、手术致机体凝血因子释放增加,极易造成血管栓塞。术后患肢予抬高,有利于血液循环,同时注意观察患肢肿胀、疼痛和循环情况。鼓励患者在床上主动活动踝关节、膝关节,病情许可时应及早下床,练习行走。口服肠溶阿司匹林50 mg,每日1~2次,可作为预防性用药,使用降纤酶10个单位进行溶栓治疗,或者超短波治疗(静脉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2.3.6 便秘 卧床患者,特别是老年人,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吸收功能差,不习惯床上排便,大多数患者出现腹胀、便秘。指导患者多饮水,饮食增加粗纤维的食物:如韭菜、芹菜、萝卜等。指导患者做腹部按摩。大便于结难解,给予开塞露肛塞。
2.4 术后饮食 6 h开始进食流质饮食,如无不适术后第1 d改为普食,除摄人蛋白质外,应进食含丰富钙质、维生素D和适量磷的均衡饮食,牛奶、奶制品、豆制品、鱼虾等含钙较高。黑木耳、鸡蛋黄和鱼类等维生素D含量较高。另外还应注意补充骨代谢相关的营养素,如维生素K、必需的微量元素锰、铜、锌等。每餐有粗纤维蔬菜或水果,多饮水,配合腹部顺时针按摩,以保持大便通畅。中药讲究饮食宜忌,术后忌食海腥发物,如海产品。
2.5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手术第1d指导患者做四肢被动活动和肌肉收缩运动,术后第3 d,指导患者主动锻炼,如协助抬高患肢;膝关节屈体运动,加强足、踝、趾的运动,并帮助做肌肉按摩,每日2~3次,每次30~60 min,以防止肌肉萎缩。具体锻炼方法有:(1)臀中肌肌力训练;有利于维持术后髋关节外展,预防关节脱位。方法:无外展受限的患者取侧卧位,做外展关节运动,外展关节受限的患者,固定足部以保持髋关节不动,做外展髋关节运动,每日2~3次,每次做3组,每组做10次。(2)股四头肌训练:能促进术后下肢血液回流,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利于术后肢体康复。方法:坐位屈膝,足部绑1 kg沙袋,缓慢伸直膝关节;平卧位,做股四头肌收缩锻炼,每日2~3组,每组10次。(3)髌骨按摩:每日3~4次。牵引患者,可酌情嘱其手拉吊环,作抬臀动作。
2.6 家庭康复指导 为了提高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综合治疗的效果,必须建立一套适合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的系统、完整的护理常规:(1)加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的健康教育,减少发展和遗留症状,得到完全康复,尽早回归社会;(2)住院期间加强对患者及家属出院后康复知识的指导,以便患者出院后能够按计划完成康复训练;(3)患者出院后建立医患联系卡,电话咨询,或电话回访及进行家庭随访等,了解患者出院后康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给予正确的指导并能得到及时处理。
3 结果
本组患者经过系统化护理顺利度过手术关,仅有1例术后发生脑梗塞,其余患者术后通过康复指导,日常生活均能自理,为手术成功提供有利的保证,术后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舒适护理;股骨颈骨折;对症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23-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医疗技术也在飞速的发展中,因此,我国的平均人寿在不断的提高,从而使得我国逐渐的步入了老龄化的社会局面。股骨颈骨折是一种治疗时间很长的疾病,由于患该疾病的患者绝大多数为老年人,因此,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机体功能恢复缓慢,时常伴有诸多并发症,护理方法对患者的恢复情况以及健康效果有着直接性的影响[1]。文章对接受股骨颈骨折的患者进行舒适护理的护理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本院于2010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100例患者,其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54.11±3.1岁,将10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分别试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为对照组的50例患者进行常规性的护理,为试验组的50例患者进行舒适护理。患者入选的条件为:患者的神志处于正常,没有精神类以及智力方面的疾病;可以积极的配合医学的医生进行全程治疗的病患者;患者详细的了解本次研究的方法和目的,并且表示配合。
1.2护理方法所有的患者根据其意愿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试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给试验组的患者提供常规化的护理,给对照组的患者采用舒适护理。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内容:①密切的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上出现的变化、心电监督护理、低流量的吸氧、严密的监督测量患者的血压、脉搏、体温、呼吸灯变化,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需要按时对血糖进行观测,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给治疗医师报告并及逆行那个有效处理;②对患者术后的创伤面是否出现渗液、渗血等现象,当患者的体温达到39度以上时,需及时向医生报告情况,患者极有可能感染了并发症;③患者的术肢需要向外适当的舒展保持30°的中立位;④叮嘱患者注意饮食方面的相关注意事项。
试验组患者的护理内容:试验组的患者需要进行与对照组相同的护理内容,除此之外还需增加护理内容:①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相关方面的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相关方面的监看宣传教育,增强患者积极配合医生工作的意识;②护理人员要学会心理学中的沟通交流技巧,在临床的护理中充分的进行应用,让患者用一个平和心态进行对待;③让护理人员参加经验丰富的相关护理医师组织起来的讲座,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方面的护理经验,减少在湖里的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概率,增强护理人员在面对突发性事件时的应变能力;④每周开展一次经验交流会议,相关护理人员彼此之间进行护理心得上的交换,讨论护理过程中,在患者的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对应的解决方法;⑤让护理人员的法律基础知识进行学习,了解临床护理过程中如何保护自己;⑥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饮食上的特点,给患者制定出合理的饮食餐谱;⑦保证患者的病房内空气的流通性,有效地减少感染;⑧注意患者病房中的清洁卫生,防止出现褥疮;⑨护理人员要多多鼓励患者,让患者多喝水。
1.3统计学分析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所有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作X2检验,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性,P
2结果
手术后,两组患者并发症的情况,观察患者的康复情况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比,见表1。
3讨论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最常出现的一种疾病,由于年纪的增长,老年人全身的诸多系统功能都在逐渐的衰退当中,机体的功能也在不断的退化,体内的耐受性和免疫功能都在不断的降低,应变能力变差、骨质疏松逐渐变脆[2]。因此,老年人时常自身伴有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心脏病、高血压等诸多疾病,老年人一旦遇到摔倒或者车祸等意外情况时,股骨颈骨折就极有可能发生。当股骨颈骨折发生后,往往很容易给老年人的生命造成威胁,还会引发出多种并发症,最终导致老年人病患者在行动方面受到障碍,股骨颈骨折是一种市场威胁老年人的创伤性严重疾病[3]。
舒适护理主要目的就是让患者从身体上、心灵上都得到舒适感,做到灵魂、社会与患者身心相互统一,从而形成最佳的健康状态,让缓则通过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深刻的感受到周边带来的愉快、轻松和关爱,并在这样的环境下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以及相关的护理[4]。本组中的患者可以通过舒适护理,让老年患者的心情发生良好的转变,让患者从多个方面都感受到舒适感,对患者的早日康复起到促进的作用,同时也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进行了提高,大力的促进了患者贺护理人员之间的关系[5]。
参考文献
[1]张文娟,石雅泳.舒适护理对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10);19-21.
[2]陈小花,陈雪娥,张丽,谢锦枝,胡秀娟.股骨颈骨折患者翻身时的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09,(12);28-29.
[3]李瑛.舒适护理在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9);30-31.
【关键词】饮食健康教育;骨折;应用分析
骨折患者经过复位后,在药物和物理治疗的同时,饮食营养调理也是促进骨科愈合的重要手段。饮食营养护理贯穿整个骨折治疗及在家休养之中,不仅患者要配合而且家属也要熟知骨折后饮食健康需求,这样才能及时配合在院内和院外饮食护理,合理的饮食,良好的营养不但能促进骨折的早日愈合,而且能避免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通过细致的饮食健康教育,大大提高了骨折患者及家属对骨折阶段饮食护理的明确性和重要性,对主动配合饮食护理起到了积极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20例均为本院2012年4月――12月收治的骨折患者。由我科一组责任护士对162例骨折骨折患者及主要照顾家属进行个体化饮食健康教育并发放骨折饮食健康教育小册。另外选择饮食健康教育前160例骨折患者。饮食健康教育前后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实施饮食健康教育组的方法。(1)基础知识宣传: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骨折后的饮食特点及骨折后康复治疗中饮食配合的重要性。骨头的生长需要胶原,钙、磷及维生素C、维生素D,所以骨折后需要补充这些物质。(2)骨折各期饮食特点:①骨折早期1-2周内,由于骨折疼痛、肿胀、出血、活动受限[1]、卧床、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变导致病人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落,焦急从而抑制胃肠功能,导致腹胀、便秘、不思饮食等。所以骨折早期宜食清谈、易消化、高能量、高蛋白、高纤维素、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D的食物,高能量高蛋白饮食有助于患者恢复元气,高纤维素有助于胃肠蠕动,增加食欲,防治便秘减轻腹胀感。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食物有助于加速伤口愈合和骨痂连接。高热量高蛋白食谱:稀饭、软米饭、面包、淡水鱼汤蛋类、豆制品、奶制品、瘦肉汤等。高纤维素食普:芹菜、韭菜、笋、白菜、蕨菜、黄豆芽、玉米、苹果、枣、梨等[2]。高维生素C食谱:猕猴桃、鲜枣、草莓、山楂、柑橘、苦瓜、青椒、西红柿、油菜苔、新鲜蔬菜等,高维生素D、A食物:鱼、肝脏、蛋类、全脂牛奶、胡萝卜等,骨折早期注意事项:早期宜少吃多餐,避免油腻,骨头汤含有大量钙,磷,早期不宜多吃。不宜消化胀气之食物如糯米、土豆、红薯、黄豆,蚕豆等尽量少吃。骨折病人突然卧床,非常不适应,大小便感觉很不方便,以致病人减少喝水,更容易导致便秘,因此,要鼓励病人多饮水,还要增加有润肠作用明显的食物如蜂蜜,香蕉等。②骨折2周以后,患肢肿胀已消退,局部疼痛也减轻了,胃肠功能基本恢复,对于骨折卧床这个现实也慢慢接受,也适应了卧床,此时,饮食不必限制,鼓励病人多进食,此阶段,需要大量的胶原纤维来参与骨折的连接,损伤的组织需要大量的蛋白质,骨痂的形成也需要大量的钙、磷参与,骨头汤含有大量的胶原、钙、磷,所以需要补充骨头汤,骨折后,机体修复组织、长骨生肌、骨痂形成、化瘀消肿都需要靠各种营养要素,因此,此阶段,人体的消耗增加,此时的摄入的营养要大于消耗,人体所需要的七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水、维生素、纤维素都要保证摄入,增加蛋白质丰富,微量元素丰富的食物如:肉类、禽蛋类、虾皮、芝麻酱、甘蓝菜、花椰菜、肝、豆制品、奶制品等[3]。多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口味以平时口味为主,减少辛辣食物。中期注意事项:中期避免偏食,机体需要大量的营养要素,要摄入各种食物,偏食就会导致营养失衡,中期也是最需要家人关心和爱护,家属按照营养要求和病人适当的口味提供合理的比较全面的食物需求。不必太拘泥于民间的发物之说。③骨折四周以后,骨折进入临床愈合阶段,病人活动量增加,饮食结构连续骨质中期的饮食,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摄入,增加病人的体能,此阶段能饮酒者,可适量饮酒,但有其它并发症的,以及用药阶段不能饮酒。④特殊骨折病人的饮食健康教育。一是小儿骨折的饮食,小儿骨折愈合快,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需要大量微量元素,所以可以早期补钙,增加含钙、磷、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如禽蛋类、虾皮、鱼、肝、豆制品、奶制品[3]等,并多太阳,有利于钙,磷的吸收。小孩骨折后的饮食健康教育主要利用图片宣传,通俗易懂,图画鲜艳,孩子好奇易记,主动配合饮食护理。二是有其它合并症的骨折患者,特别是合并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等疾患的,要因人而异,在骨折饮食健康的基础上制定各自不同的饮食需求,发放不同的饮食健康指南。三是老年骨折患者,老年人骨折愈合慢,需要时间长,所以为了早日促进骨折愈合,缩短卧床周期,饮食健康教育尤其显得重要,饮食护理过程是老年骨折病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定要有来自家人的关心、呵护和配合,对于家属,要定期进行宣传指导,督查饮食是否合理,食物要软硬适度,因人烹调,少吃多餐,耐心护理,利用图片、文字反复讲解,获得老人和主要照顾家属的重视和配合。⑤饮食健康教育方式以根据发放图片,文字说明给病人一对一讲解为主,配合广播教育宣传、黑板报、座谈会等形式进行饮食健康教育。
2结果
饮食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对骨折后的饮食认知情况和饮食配合有较明显的区别。饮食健康教育前56.8%的患者对于饮食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吃好吃饱就可以了。99%的患者对于骨折各期的饮食要求没有认识。一片茫然。80.3%的患者及家属对于骨折后的饮食认识不足,认为是平时健健康康的,骨折了,饮食和平时没有多大区别。只要多补点钙就可以了。饮食健康教育后,98.6%的患者认为骨折后的饮食很重要,主动配合饮食护理的达89.2%,100%患者和家属对骨折后需要吃什么饮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骨折治疗过程中按饮食需要实际配合的达不到100%,还是有13%的患者认为无所谓,16.7%的患者认为治疗骨折的医药费用已经很高了,在其他方面能节省就节省,这其中就包含饮食。
3讨论
3.1骨折患者住院周期长,卧床时间久,早期、晚期并发症多。因此合理的饮食护理是保证病人营养,增强病人抵抗力,促进骨折早日愈合的必要保证,是缩短住院周期、避免卧床过久,防止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3.2加强饮食健康教育宣传。宣传不仅针对我们的骨折患者及家属,还要广泛化、实际化,避免抽象、说教。由于饮食习惯受到种种习俗、文化、信仰、地域、民族、经济基础等影响,要改变其饮食习惯中不合理的成分,必须进行反复多次强化,护理人员承担的饮食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4]。
3.3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感。避免一过性宣传指导,完成任务式宣传。饮食健康教育贯穿整个骨折治疗过程,要反复宣传、耐心指导、随时督查。对于出院病人,要随访,追踪。
3.4在骨折饮食护理中,与骨折家属的配合、营养食堂的配合密不可分,因此饮食健康教育就要及时及早,反复多次,直到病人及其家属尽力主动配合为止。家人的关心、耐心、爱护也是骨折患者的精神食粮,医护人员也是精神食粮的倡导者和实施者,让饮食健康教育发挥更强的作用,使病人身心愉悦地去接受饮食,主动配合治疗,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吴在德,主编.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4-751.
[2]章萍,刘珊珊.张建华.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1):919.
[关键词]护工市场;市场价值;专业护工
人口老龄化应是人类文明不断提升和从注重人口数量到质量的体现,但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带来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少子的老龄化社会使家庭无力承担照顾老人的责任。而15%的老人却需要有人照顾才能维持生活,75岁以上的老人大多数需要有人照顾。随着老龄化社会,体弱多病和有障碍老年人不断增加,单单接受医疗不能解决健康问题,但是,要求看护工作者不单在医疗上,在日常生活上也要照料,已无法应付。有需求就有市场,护工不仅是病人的依靠,也解决了家属兼顾工作与家庭的担忧,我国护工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课题。护工是护理工的简称。在我国通常将在各级医疗机构、老年护理院、社会福利院、养老院照料陪护病人的人员称为护工。
1.我国护工行业的现状剖析
1.1我国护工普遍不具备专业理念
当下护工的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一些“黑护工”,不仅无法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甚至连最基本的工作也做不到位,有的甚至因缺乏护理知识,延误了患者的病情。评价一个护工是否“资深”,实际上就看他能否在生活料理的基础上,还能发挥心理疏导、康复指导的作用。
1.2我国护工从业人员来源窄、素质低
我国城市医院的护工基本上来源于农民工,基于其文化素养方面的不足,以及城市医院用人的急功近利造成的职业培训方面的缺陷,所以大部分护工承担的只是生活料理这一最基础的职能。目前医院大部分护工是由医院委托公司介绍的,部分由家属自己直接从社会雇用。其中多数为四川、江西等地的外来工,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体检和专业培训,文化程度偏低。
1.3我国护工极其缺乏专业培训
我国对护工的上岗培训的内容比较单一和浅薄,培训学时不足,目前没有一本统一的专用教材。据了解目前没有针对护工管理的法律法规,直到目前,卫生系统只对护理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护工一般由医院自行管理,对护工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还不规范,由于市场的需求,不经培训随意上岗的现象随处可见。
1.4我国护工培训机构奇缺
我国的护工培训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全国无一所专门的护工培训学校,无一本全国统一的专用教材,也没有专职的教师。做得比较好的地区和单位,也不过是各医疗机构及养老院分管的护理部门自行组织培训上岗,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制度。
1.5我国护工市场收费逐年飙升
政府对于护工的收费政策是空白的。现行护工服务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处于一种无序竞争的状态。工资由护工定,护工要的工资过高,但还是不得不接受。据了解,护工的工资收入不受医院制约、不受政府卫生部门和物价部门的掌控,完全由“市场”所决定。目前一般为100~150元/天,看护重病患者达200元/天,有的遇节假日还会加价。
2.我国护工市场扭曲的人力因素
2.1老龄化中国急需专业护工
据调查,京、津、沪大城市空巢家庭已达30%以上;全国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要求进入福利机构养老,而目前各类福利院的床位数只有100多万张,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要。据调查,94.12%的患者认为医院有必要为患者提供专职陪护服务,还有很多老年人的家庭急需类似介护的服务。
2.2我国护工工作强度大、从业意愿低、人手非常紧
护工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为护士和患者家属分担了一定的工作量,护工一个周期为6~15天,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由于缺乏正常的休息时间,护工的睡眠严重不足,许多护工在饮食、精力、注意力等方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护工是帮助伤残人生活和康复的高尚职业,可是由于世俗的偏见,很多护工从事这个行业,都是看在钱的分上,即使这样,很多护工也没有从业此行的长久意愿。护工的工作强度如此之大,使得人们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致使护工行业更加显得供不应求。
2.3患者家属迫切需要护工照料患者
一项调查显示,80%的独生子女夫妻当老人住院时会选择请护工照顾。另外,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由患者家属长期照料患者也不实际。护工行业在家属看来却是“少不了的角色”。如果家庭中一位家人得重病,需要24小时护理,家人轮流照顾,不到一个月,“全家人就都要垮了”。
2.4医院将护工负担推向社会
由于护工属于一般看护性工作,在要求医院自负盈亏、自谋生存的社会大背景下,医院通常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鉴于管理护工不但没有利润,还要花费人力和物力,许多医院最终把护工管理当成一个负担推向社会。由于在护工管理上没有相应的政策,医院对于护工的管理缺乏法律或政策上的依据,导致医院不愿意管理。
2.5我国护工流失情况严重
医院护工常年工作、生活、吃住在病房里,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甚至没有白天黑夜。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上不了网络,这种生活是极其枯燥的。对于现代人来说,护工的这种生活模式近乎是对人的折磨,很多护工都受不了这种工作,一有机会就逃离这一行。
2.6我国护士短缺催生护工市场扩张
对于医院而言,明知缺护士却不愿招护士。医院的人员编制是恒定的,多招一名医生可以通过做手术或出门诊为医院创收,但护士却不能为医院带来收入,反而增加了护理开支。同时,护士的薪酬和社会地位不尽如人意,超负荷工作,职业生涯不明朗,自然使得报考护校者下降,护士人才储备匮乏,离职者在增加。正是护士数量的巨大缺口,催生了护工市场的扩张。
3.我国护工行业规范发展的措施
3.1我国应采取多种形式介绍和传播护工知识
包括:开展介护知识宣传,让患者接受护工;多渠道宣传,消除人们对护工的偏见;通过基础知识培训,规范护工市场。
3.2我国应强化护工的专业化培训
护工要具有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能够对术后病人、植物人、瘫痪卧床的病人等进行专业的康复护理。他们一般要学习基本护理、康复护理及特殊病人的生活护理等知识和技能。
3.3我国应创建优质服务示范医院
针对当前护工行业乱象,相关部门应出手治理。2010年,卫生部消息称,计划将在全国范围内创建百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由护士代替护工完成为病人洗脚、洗头等护理工作,以降低护工比例,提高护理质量。
3.4我国应组建专业的护理公司
我国应该鼓励组建专业的护理公司,福利部门把护理任务分派给专业护理公司,并把经费拨给这些公司,由公司对护工进行培训和管理,统一招聘、体检、技术培训、着装和编号,颁发资格证书,再由这些公司发工资给专业护工,这样,有利于减轻医院负担和提高服务质量。
3.5我国应建立护工的准入制度
包括:借鉴日本经验,确定培训对象;把护工纳入医院管理体系;政府部门制定行业准入标准。
3.6我国应完善护工的体系建设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并对其进行识别评估及采取行动的过程。随着公众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患者对医疗技术及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护理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要求护理工作无缺陷及病区服务达到患者高度满意显得越来越重要。神经内科患者年龄高、发病急、病情重、病程长,且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的特殊性也严重影响其安全。在神经内科实施风险管理,探讨神经内科在护理安全上存在的风险因素,寻求规避和化解护理风险的策略,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临床资料
有床位30张,护士11名。护士年龄18~52岁,平均31.18±2岁。工作年限8个月~32年。年轻护士占全科护士总人数的63.6%。护理本科1名,大专生5名,中专生5名。付主任护理师1名,主管护理师3名,护士7名。
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
因疾病引起的风险因素:神经内科患者多为老年患者,随着组织器官功能的逐渐衰退,适应能力减弱,代偿及免疫力降低,患者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护士人力资源不足,病情观察不够细,不能切实做到级别护理,容易漏诊、误诊,延误抢救及治疗。
护理操作中的风险:神经内科疾病疗程长,患者静脉弹性差,配合能力不强,往往导致穿刺失败的几率增高,且容易引起静脉液体外渗及静脉炎。男性患者前列腺肥大使导尿困难,意识障碍患者容易误拔各种导管,存在潜在风险。
用药护理中的风险:据报道,60岁以上患者出现用药不良反应为其他年龄组的2.5倍。老年人由于生理病理因素的影响,往往“服药能力下降”,出现错服、漏服、多服等现象。
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的风险:神经内科患者年龄大,自理能力差,且多数有肢体功能障碍,易发生滑倒、坠床、丢失、自杀等事件。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易引起便秘,大便用力又可诱发脑卒中、心肌梗死等。
护士方面的因素:①护理人员的医学基础知识和神经内科护理知识缺乏,对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问题预见性不足,在观察病情针对性不强,无重点观察护理问题,导致病情恶化不能及时发现,失去最佳的抢救时机。或由于护理人员对仪器的使用和操作不熟练,都可使护理风险增加。这种现象易发生在工作不足5年的新护士和护生身上;②护士的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慎独”精神不够,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甚至有轻视和侥幸的心理,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更易发生,对患者的安全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有资料表明:不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擅离职守,不仔细观察病情,未认真执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医疗侵权行为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③护士的法律意识淡漠,不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④神经内科护士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环境中,面对各种老年病人大量基础护理以及突发症状,工作劳累且精神高度紧张,工作中易产生厌倦情绪。
告知行为中的风险因素:侵入性操作、特殊的检查、治疗、疾病的预后、贵重药品的使用等未履行告知,告知不到位或者告知过度,均可造成不良的后果。
护理文书中的风险:①医护记录不吻合或护理记录不真实,或在实行口头医嘱后医生不及时补开医嘱,导致开医嘱时间与执行时间不相符,甚至漏开医嘱。②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护士专科知识较差,导致记录不突出重点,错记或漏记,甚至涂改,或在工作忙时忽略了护理记录,进行回忆式记录,出现大概,可能的情况,甚至不记录。因为发生纠纷时,住院病案材料中与护理相关的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等成为举证的材料。从而使护理风险系数增加。
护患间缺乏有效沟通:近些年来有些护理纠纷不是护理人员技术与责任心的差错,而是由于护理过程中不注重语言交流,缺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技巧,交谈态度冷淡,语言不妥,解释问题不到位所造成的。特别是神经内科的患者及家属,由于疾病的病程长,恢复慢,易出现急躁情绪,如果不能很好的沟通,更易发生护理纠纷。
信任危机的风险:社会舆论与媒体对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宣传不够,使医疗卫生行业中发生的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一些人的心理,在看病治疗中持有怀疑态度,不信任医护人员,个别人甚至故意找借口制造纠纷以索取赔偿。
风险管理策略
加强护士风险意识的培训,提高风险识别能力: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而识别后的应急处理能力是规避风险的关键。根据科室的工作特点及护士的工作能力,分层次对护士进行理论、操作、沟通、识别问题能力的培训,在培训中注意个体化,针对不同的病种、不同的时间段,设计培训场景,培养护士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晨会、周会进行汇报、讨论、分析,对科室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解决,提高护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护士责任心,主动巡视病房,观察病情:护士24小时连续在患者身边工作,又是医疗行为的最终实施者,既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又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巡视病房,特别是对新患者、危重患者、特殊患者要加强巡视,关注患者的主诉,注意对其表情、呼吸、的观察,妥善固定各种导管并保持通畅,确保各种器械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及时报告异常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配合医生积极处理。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利用弹性排班,并结合新老搭配,抓好重点环节、重点患者、重点时间的管理。根据病房卧床患者多、危重患者多、基础护理工作量大的特点,增早、晚班的护理人员,及时完成护理任务。重点患者、高难度操作交给护理骨干专人负责,加强中午、夜间、节假日重点时间段的护理安全管理,减少护理意外和纠纷。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细化护理工作流程加强风险管理的重点在于发现体制上的缺陷和漏洞,不断完善机制和工作流程,建立病区安全管理制度、安全陪检制度、卧床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危重患者床头交接班制度、诊疗操作前后告知程序、健康宣教流程及规范、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等。
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不仅要有精湛的护理技术,更要具有关心、体贴的情感,以及与病人沟通的技巧,因为护士是病人的管理者、商量问题的伙伴,又是病人与医生间的纽带及病人康复生活的指导员。因此,要求每个护士要具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凡事换位思考,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让他们感觉到真心的关心,同时沟通要掌握技巧和时机,通过对家属的评估,采用针对性的个性化沟通方式,如不要在病情变化、家属心情不好时宣教,更不宜催促病人去交纳费用等,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严格履行告知义务:患者入院后至治疗前要认真进行住院须知的介绍以及住院期间应享受的权利和义务,在诊疗过程中根据病情随时进行告知,对病人的提问要耐心解答,尤其是费用清单,要认真进行讲解,让患者及家属安安心心治病、明明白白消费。
讨 论
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护理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和细致的工作,需要管理者不断地对护理人员进行防范风险相关知识的教育,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提高应对能力。同时加强细节管理,增强护理人员的主人翁意识,转变“要我做”到“我要做”的工作态度,使护理贴近患者。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必须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通过不断识别护理工作中现有的和潜在的风险,持续质量改进,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这一年无护理事故和护理差错发生。全科护理人员较过去能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法律意识、抗风险意识得到普遍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加强。护士能主动查找护理安全隐患,查找不足落实措施,积极采取对策,主动到病房与患者沟通,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
2 陆彩萍,刘秋鸣,黄淇敏.风险管理在护理安全工作中的实施及效果.护理管理杂志,2006,6(3):49-50.
3 丁力,姜安丽,叶旭春.护理安全管理新思路.护理管理杂志,2006,6(11):18-19.
4 孙倩,顾凤萍,沈清华.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新进展.现代护理,2007,13(4):39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