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分数的意义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案例描述
谈话导入 一上课,教师说:“同学们,讲台上就站着我“1”个人,可以用“1”这个数来表示,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用“1”表示?学生们开始议论,有的说一块黑板,有的说一本书,还有的说一张桌子等。教师夸赞地说:“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刚才所说的都可以用“1”表示,这在我们之前的学习就知道,“1”是表示一个物体,而也有同学说一群羊,一个班级,一个兴趣小组,也可以用“1”表示,那这个“1”与自然数“1”有什么不同吗?学生们回答:“可以表示许多个,要把它们看成一整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积极思考。教师趁热打铁地说:“把许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也可以用“1”表示,我们通常在数学中把这样的“1”叫做单位“1”,而正因为要把这个“1”与自然数“1”区别,我们给它打上双引号。这样的“1”在生活中还有吗?”学生们马上回答:“教室里有4扇窗户,9盏日光灯。”教师接着说:“同学们说得真棒!真善于思考,善于观察,以前我们认识的“1”表示“1”个物体,但现在这个“1”还可以表示一些物体。
单位“1”的理解 在讲解对“1”的理解时,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一个苹果用自然数“1”表示,4个苹果还能用“1”表示吗?
生:能,可以装进篮子里就像一个整体,就可以用“1”表示了。
师:4个苹果可以看作“1”,那么8个苹果、12个苹果、16个苹果呢?(课件演示:8个苹果、12个苹果、16个苹果都4个4个圈一下)把4个苹果看作“1”也就成了一个计量单位,一个计量单位也可看作单位“1”(板书:一个计量单位),现在我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班里4个同学,可以得到多少呢?谁来分一分。
生:其中的一个就是它的。
师:这不是一个苹果吗?应该用“1”来表示,怎么是呢?
生:因为是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所以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
师:我们把谁看作一个整体?
生:把4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
师:能不能把8个苹果也表示出它的呢?观察这幅画(4个苹果的和8个苹果的)从中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它的是1个,而它的是2个呢?
生:分4个和8个苹果,分的对象不同;单位“1”不同。
师:平均分成4份,但单位“1”的量不同,所以每一份的数量就不同。
生:只要是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4份,其中1份,都可以用表示。
师:不管是什么物体,只要把它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请大家小组合作,用学具正方形、毛线、12根火柴棒表示出。
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师:观察你们手中的作品,思考一下,你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又是怎样表示出这个分数呢?
生1: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
生2:把12根火柴棒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
师:把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分数的意义。
案例分析
充分了解学情 一是了解学生的逻辑起点。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学生已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熟悉了只有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 “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的理解未出现过,把一个整体看成单位“1”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认知的跨度。二是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从数量是“1”的物体到一个整体的跨度,一个整体到一个计量单位的跨度
深钻所用教材 一是懂,即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基本概念每句每字都弄清楚,从教材的标题到思考题、练习、插图、附表都不轻易放过。二是透,即了解整个教材重点难点关键,考虑好怎样根据学生的实际,加工处理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双基”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化,即对教材的第二次开发,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出发,对教材进行“学习化”加工,从内容、结构、呈现方式等角度对教材做出重构。
开发教材策略 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法。本案例“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把一张纸、一条毛线、12根火柴棒平均分: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学生全面深刻地感知数感,理解数的意义。
问题的提出:
上学期,我接了一个新三年级班。开学不久的一次社会课上,班上的孩子们正踊跃地与我讨论着一个问题,一低头,我发现坐在靠窗户那一行第一个的王某不见了。我不漏声色地用眼寻找,发现王某蹲在最后一个同学的桌子下面,正逗那个孩子。这引起了我对王某的注意。随着一天天的与王某接触,我发现上课时,别的孩子能按教师的要求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而王某课上稍不注意就钻到桌下,或在桌面上乱画。写作业时,别的孩子专心致志地写自己的作业,而王某在老师给别的孩子指导时,满教室溜达,给别的同学捣乱,拿剪子剪纸玩,自己的作业不写(除非老师眼睛不错地盯着他,他才磨磨蹭蹭地写,好像这作业是为你写的),有时还拿别人的笔、橡皮,送到老师面前,说是在地下捡的,以求得到老师的表扬。课间操时,站在那玩手,拽女孩子的头发,搐别的孩子。课间趁别的孩子不注意打人一下,拿剪子冲着别的孩子比画,有一次还把班上的一个孩子的手指划破了。别的孩子还手,打疼了他,他就嚎啕,好像他受了天大的委屈。在校吃饭时只吃肉,饭菜不吃,一顿饭要吃一个多小时,有时还用手抓饭,要不把吃到嘴里的饭吐出来,再放到嘴里。时不常的把吐沫吐到手里玩。因此班上的孩子时时向老师告他的状,孩子们也不太喜欢和他玩。
问题的症结:
从发育上看,王某像是4岁的孩子,头比正常的孩子小一号,活像一个小猴子。通过多次与家长交谈,得知王某在出生之前,由于脑部不发育,他的母亲提前住院观察,他是个早产儿。不久前,王某的父母又带他去北京市儿童医院检查,医生说:孩子的头不发育不会再有显著的变化,给开了些补脑的营养药。我又上网查巡了一下,王某的症状很像少儿抽动性多动症。这些孩子具有四大障碍:
1、运动障碍:做事不能持久,不能善始善终,精细动作不能协调,快速交替动作比较困难。表现为上课不专心,小动作多,爱东张西望,写字慢,作业不能有效完成,做事磨蹭效率低,课间操不能完整地做动作。
2、行为障碍:容易激怒,冲动任性,不守纪律,不受约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甚至不顾危险,打架斗殴,自伤或伤人。表现为胆小软弱、爱哭、偏食等问题。
3、思维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别人讲话听不进去,重复动作较多,上课时东张西望,学习成绩时好时坏,写字计数常常出错。
4、人格障碍:胡言乱语,口出脏话,咒骂不避亲疏,举手打人或随地唾沫、撒尿,甚至有异常性行为。
到目前为止,抽动性多动症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躯体因素、器质性因素、精神因素、药源性因素等有关,其中精神因素主要是由于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和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造成的。
问题的解决:
以往对待多动的孩子,教师往往动员家长带孩子到医院检查,用药物控制孩子的行为;对于脑部发有缺陷的,则是让家长开出弱制证明。这些孩子往往成为班上的弱势群体,班上的其他孩子不和他们交往,看不起他们,个别人还歧视他们,个别教师有时说话不注意,语言过激,这些都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通过教师专业化的学习,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实验,让我认识到:
1、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学会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及对自己的超越。
学生是社会的人,“社会的人”是相对“生物的人”而言,其最重要的标志是有理想、有意识、有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作为“社会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尊严、个性和心理境界。有研究表明,学生最大的精神需求是受到尊重,他们希望与别人、与成年人、与教师平等相处、相互尊重、彼此理解。虽然教师比学生的知识更广博、能力更强、经验更丰富,但二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坚信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关心是教育好学生、这是塑造好学生心灵的前提。我在课上、课下加大了对王某的关注,多问他,看着他写作业。找同学和他玩,带他上厕所。此外,我利用晨检、班会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孩子知道,我们这个班,就像一个大家庭,家中的每个人要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王某在咱们班里个子最小,有时做错了事,我们大家要原谅他,多让让他。写作业时,他和你说话,你不要搭理他,这样他就不会再找你聊天了,或者你提醒他赶快写作业。课间,谁要是欺负他,我们大家要保护他,要批评欺负王某的人。同学间要谦让,要宽容些,从小要学会关爱他人,长大后,才能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此外,与家长密切合作,从家庭、学校两方面统一思想,共同教育王某。)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教师不能把学生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人。教师要研究学生现实的认识水平、思想水平、经验水平,而不能简单地以自己的思想、感情、认识来要求有看待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认识。“天生其人必有材,天生其材必有用。”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每一个学生都有各种发展的可能性,每个教师应该对学生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能达到的更高水平抱有信心。学生的自主发展并非齐头并进整齐划一,而是各具特色争奇斗艳。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表现是多方面的。每个人不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可能以同样的速度,以同样的方式达到相同的终点。面对差异,在承认和正视的基础上,更为积极的态度是研究差异,发展个性特长,使学生群体呈现出丰富的统一,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使差异成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
根据以上理论,在对王某的作业留法上制定了写好、写对的标准。不要求数量,但要质量。王某做一件事时,持续性很差,时间一长,他就开玩,或闹事。制定此标准后,王某能按时完成作业了,字迹也较为工整了。此外,教师还注意及时表扬,调动他和家长的积极性,使孩子感到我能行,家长感到老师很关注我的孩子,我的孩子能成材。
反思和讨论: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学具准备:学生用纸(每人一张长方形纸、每人2张圆形纸片),水彩笔。
一、引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你能说出几分之一的分数吗?
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个视频:孩子分蛋糕的视频,甲先分成8份,最后又来了一个孩子,甲将自己的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那么最后甲分得了16分之一的蛋糕。
师提问:在这个小广告中你看到了哪些分数呢?
生讲课师板书分数
师:孩子们,生活中这样的情况特别多,只要你做个有心人总会发现他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分数。
二、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助学题一。(生齐读)
谁来大声的帮我把讨论要求读一读(PPT出示讨论要求)
生讨论
师巡视,找到班级里比较差的一份助学单(可以是没有进行平均分的、也可以是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开始)
全班交流:
师:大家讨论得很热烈,我仔细倾听了小组内的讨厌,有些同学能把自己的想法清晰的表达出来,希望在接下来的全班交流中,你们能不吝啬自己的表达,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想法。
1、生1: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学生有补充和提问两种,先从提问开始。
提问:你能解释一下几分之几吗?
生:将直条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4分之1
,其中的两份是4分之2.
生补充:我要对你的说法进行补充。。2个4分之一也就是4分之2。
2、
生2:学生进行另一种平均分的补充(注意学生的每一种分数都要讨论到的点是:每份是8分之1.2份就是8分之2;或者2分8分之一是8分之2.)
3、
生3:
师:同学们,刚刚同学们几种不同的分数,你发现他们都创造了什么分数(或者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几分之几;生:他们都选择了其中的几份
小结:3个几分之一都是几分之3.
师:根据大家的小结,我们来看看你们的分数大小比较。这个问题谁先来。
生:我得到的两个分数是:
。他们的大小比较是:
。
生1:我赞成你的想法,根据你的图形可以看出来。
(可以请3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比大小)
生2:我有一个小口诀:分母相同,分子大、分数就大。
师:板书。
师:那下面我们用大家的发现来观察几位同学的答案是否正确。
三、
辨一辨
师:大家观察真仔细,也很认真倾听小伙伴们的发言。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了,请大家完成这道题(PPT出示辨析题)
四、
创造几分之几
师:看来一点也难不倒你们,那么我们一起来进入助学题2.
生讨论(教师巡视找出班级里有一样分数但图形不一样的)
师:展示8分之4,
生讨论
师:有没有也表示8分之4的同学,但图形和他不一样的。
生展示:
师:仔细观察他们的图形,为什么都可以用8分之4来表示呢?
五、
练习题
1、想做2讨论:
生汇报,生提问。
师:做这道题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师: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他们都是将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而且涂色部分和不涂色部分加起来就是一个整体。
2、
想做5讨论
出示一个错误的答案,全班进行辨析。
六、
小结。
关键词 七氟烷 异丙酚 氯胺酮 小儿手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172
近年来七氟烷的使用为小儿全身麻醉带来一种新的选择。为探讨异丙酚静脉诱导,复合吸入七氟烷与传统的氯胺酮静脉麻醉法的优缺点,收集小儿外科病例100例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择期行腹股沟或四肢手术的小儿外科病例10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3~9岁,体重8~32kg。术前禁食6~8小时,禁饮3~4小时,术前无发热、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50分钟,随机分为两组,七氟烷复合异丙酚麻醉组(PF组,n=50)和氯胺酮静脉麻醉组(KT组,n=50)。术前均采用阿托品0.02mg/kg术前30分钟肌肉注射。
麻醉方法:患儿入室后监测无创血压(SAP,MAP,DA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开放静脉后,PF组用异丙酚2mg/kg缓慢静脉注射至患儿入睡后再通过Bains回路或加压面罩半开放吸入纯氧和2.5%~3%的七氟烷至疝囊高位结扎后,再静脉缓慢推注丙泊酚2mg/kg维持麻醉。KT组用地西泮0.1~0.2mg/kg和氯胺酮1~2mg/kg缓慢静脉注射至患儿入睡后,0.1%的氯胺酮液以15~45μg/(kg・分)连续静脉滴注维持麻醉,总量不超过10mg/kg,直至手术前10分钟停掉。
结 果
一般情况比较,见表1。
各时间点HR、MAP的变化:入室时两组HR、MA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诱导、切皮和手术结束时可以发现两组患儿存在显著差异,KT组患儿的HR、MAP明显高于SP组(P<0.05),见表2。
麻醉时间及不良反应,见表3。
讨 论
1. 首先确定研课目标
高年级学生分数学习目标:学习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整数乘分数的计算原理;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高年级学生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比较分数大小的表现、关于分数的四则运算能力、对分数除法的认识、对分数等值变换的理解等方面的学习情况良好,但对分数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存在一些缺陷。
2. 制定方案与收集材料
小组负责人制定“研课”活动方案,分工合作,交流探讨,分类收集分数教学一些学术研究文献(理论类)、公开课录像和一些教学案例等。
3. 学习与研究
“研课” 小组成员教师T1负责制定一节高年级学生分数学习教案,初稿出来后,小组成员对教案初稿进行互相学习与研究,并对教案提出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教师T1的教案,形成共识。
4. 观课
确定公开课的时间,然后由教师T1讲授这节课,小组中的其他人将全部参与到课堂中进行观察。笔者认为,听课要注重几个环节:(1)复习导入:教师T1如何导入新课,有没有更好的方法;(2)讲授新课:教师T1的教学方法、组织如何?对教学内容如何处理,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等;(3)巩固练习:题量与难度如何处理;(4)课堂小结:小结的形式;(5)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5. 再研究
研究是“研课”的中心环节。“研课”组成员对本课研讨有如下几点:
(1)对分数教学的研究
分数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难点。有的学者认为,分数是学生在小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最为复杂的概念之一,同时也有学者断言分数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中遇到的最为严重的障碍。分数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主要是因为: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少,不如自然数那么容易描述;分数的书写格式比较复杂;分数在数轴上不容易排列大小;分数的算法有很多法则,这些法则比自然数的算法要复杂。也有学者认为,分数教学和学习复杂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分数由多重结构组成。
(2)对教学过程局部的研究(两道例题的研究)
从教学路线可以看出,本课遵循“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概括-应用”的教学模式,属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探究”模式。“研课”组成员主要对本课的例题讲解及板书作局部的研究。
教师T1设计了两道题:
例1:用分数表示图 1 中的阴影部分。
图1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对于前两个图形,学生全部都填写正确,分别是4/9和2/3,说明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比较熟悉;但是图 1 中的第三个图形,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答案:
产生上述表1结果,主要是因为图形产生了误导。从答案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主要有两种认识:如果把前面的 4 个方块组成的阴影看成“单位 1”,那么答案就是5/4,如果把两个大的方块看作“单位 1”,那么阴影就是5/8,因此,学生对于“单位 1”理解透彻,没有出现偏差。从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学生认为“单位 1”就是“一个整体”,有的学生甚至解释得更加详细: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个整体就是“单位 1”。
例2:要求学生根据25×4/5编写一道应用题,其实和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类似。其中,编写的应用题比较合理的学生有31人,约占总体的55.4%。这些应用题包括购物、行程、年龄、读书、做工等问题。例如有位学生的编题:美术小组有25人,比航模小组的人数多1/4,航模小组有多少人?但有些学生编写的题目虽然符合题意,但是在生活中却不合理,其实,这道题是一道开放题,答案多种多样,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一道好题。
(3)对本课局部特征的研究
对于例1,学生无论是使用图形表示分数,还是使用数学符号表示分数,学生都能够熟练正确地完成。学生对于约分、通分等分数等值变换内容能够应付自如,说明他们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深刻。另外,学生对于例2,熟悉分数应用题,能够熟练地解答。在访谈中,对于简单的分数应用题,他们可以很快找出“单位 1”,选择正确的运算。对此,学生透露出“诀窍”:比、是、总量……这些词语是关键,可以发现“单位 1”。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很快地解答问题。
6. 修改教学设计
基于观察和反思,研课组的教师会对在上课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某些错误理解的地方做出修订,如改变材料、活动、提出问题等。修改主要是局部的,这里改进两点:
(1)板书改进:充分利用黑板,呈现探究的全过程,凸显思维活动的变化。
(2)例 2 的改进:对有些学生编写的题目虽然符合题意,但是在生活中却不合理,此时,可展开讨论,旨在引起强烈的认知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