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报告与分析

财务报告与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报告与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务报告与分析

财务报告与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财务报告舞弊; 识别; 治理

企业财务报告作为企业向外界传递自身经营活动情况信息的一种载体,是经营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近几年,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愈演愈烈。这些舞弊行为的发生严重干扰了证券市场的经济秩序,使投资者丧失了信心和积极性,歪曲了企业的价值,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面对财务报告舞弊所带来的危害,对财务报告舞弊的研究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财务报告舞弊概述

财务报告舞弊概念的界定是研究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的前提,借鉴我国和美国的财务报告舞弊概念,本文对财务报告舞弊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国内外学者多年来对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的研究成果从财务报告舞弊的动因、手段及特征和识别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回顾。

(一)财务报告舞弊概念的界定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将舞弊定义为: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第99号审计准则(SAS99)将财务报告舞弊这样解释:为了欺骗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而对财务报告列示的数字或其余揭示进行有意识的错报或忽略,它包括对财务报告据以编制的会计记录或凭证文件进行操纵、伪造或更改;对财务报表的交易、事项或重要事项信息的错误提供或有意忽略;与数量、分类、提供方式或披露方式有关会计原则的有意误用等。

鉴于上述分析,本文将财务报告舞弊定义为:管理层违背相关法律法规,采用欺骗性手段故意编制和披露虚假财务报告或有意忽略有关财务信息,以欺骗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违法行为。

(二)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方法

总体来看,关于财务报告舞弊产生的动因、手段和特征,国内外的研究较为全面和成熟。关于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方法的研究,主要采用统计学方法。

无论是统计学方法还是数据挖掘方法,它们都是以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财务数据为依据的,这种定量识别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为了避免定量识别的这种片面性,我们有必要考虑企业的非财务数据,提出定性识别的方法,定性识别是通过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经验来判断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进而将舞弊公司识别出来的方法。

所以,比较完善的方法是采用定量识别和定性识别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可以以财务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挖掘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将财务报告舞弊公司和非舞弊公司加以识别。这些识别方法相对于以往的识别方法和模型,具有简易性、准确性和通用性的优点。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法律法规界定的漏洞、公司信用评价、外部经营环境、外部审计特点等因素,采用定性识别的方法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和非舞弊行为进行识别。这种定量识别与定性识别相结合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舞弊的识 别率。

二、财务报告舞弊的原因分析

影响财务报告舞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正确地认识这些影响因素,找到舞弊的根源,才有助于外部信息使用者全面分析上市公司,以便做出科学的决策,也有助于监管当局寻找到有效治理的思路。

(一)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分析

面对入世后越来越开放的证券市场和规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迫切要求,我国对会计法律法规做了大量的修订工作,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经济法》、《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都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法律法规无法严格界定大量的职业判断业务;

2.法律法规的制定具有不完全性和滞后性;

3.不平衡各方的博弈会影响法律法规的公正;

4.法律法规对中小投资者保护不够。

(二)外部审计分析

作为中介机构,注册会计师受委托对被审计主体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应对被审计主体的财务报表发表公允的审计意见。所以,外部审计是社会反财务报告舞弊的重要防线。但从我国的现实来看,随着为舞弊公司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大量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被牵扯出来,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公信力正在大幅下降。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成本和收益与发生的概率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成本低、收益高,就必然会导致此类事件的发生率上升,反之,就会下降。

(三)政府监管分析

在一个法治的社会,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政府对某些垄断行业或其他市场失灵领域的监管要通过法律并结合司法体系的诉讼机制。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也是政府监管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前面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详细论述。这里笔者重点论述除法律法规以外的政府监管。

1.政府监管的必然性

财务报告与分析范文第2篇

财务报告是反映每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是现金流量表)、损益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企业财务报表的主要目标就是向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包括企业内部、企业外部、上级部门等相关人员,提供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全面反映出企业的管理中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财务报告的真实、有效能够帮助企业的报告使用者及时发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数据依据。报表的使用者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使企业的投资者或债权人做出决定是否继续投资或继续持有企业的股份,而对于一些潜在的投资者而言,通过对财务报告的分析来决定其资金的去向。另外,财务报告还可以为银行等金融机构了解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与贷款的偿债能力提供资料。但是,企业的财务报告在使用过程中并不是十分准确的,例如:财务报告信息的严重失真、对财务报告的粉饰、对财务报告分析方法的局限性等都将严重影响报告使用者的判断与决策。本文将就现代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与评价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财务报告分析与评价的局限性分析

财务报告中的数据是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但是财务报告数据的局限性严重影响着财务分析与评价的局限性。

(一)数据可比性方面存在的局限性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可比性原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主要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该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核算的口径应当一致,相互之间可比。一般来说,在财务分析中经常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经济指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数量上的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存在的差距,并认真分析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从而利用数据说明存在差异的性质与程度。现代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采取:实际数与计划数相比较、实际数与定额数相比较、本期的实际数与上期的实际数相比较、实际数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较。当企业以实际数与计划数相比较时,主要是为了检查企业制定计划的实施情况;当企业以实际数与定额数相比较时,主要是借助这些数据来检查企业对定额的执行情况;当企业以本期的实际数与上一期的实际数进行比较时,主要是为了借助这些数据对有关指标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从分析结果中找出变化的规律,为企业的发展决策、战略发展目标的确定奠定基础;当企业以实际数与国内外同行业进行比较时,主要是为了从中找出企业在同行业中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从而帮助企业找出差距,赶超国内外同行先进水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财务报告中的数据是否存在可比性还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而很多企业在比较时对这些影响对比的数据因素往往考虑不全。

(二)数据可靠性方面存在的局限性

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能够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真实的信息。但是,财务报告数据的可靠性经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虚假会计信息、粉饰会计报表的现象。这就造成企业分析与评价会计报表时存在着对数据真实性、可靠性的局限。造成这种数据真实性、可靠性局限的因素有很多,主观因素:主要是指企业在会计方法的选择上存在主观因素的而影响,企业选择的会计方法不同,必然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客观因素:一直以来,会计核算主要是以币值的稳定作为假设的。即:假设在经济活动中不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即使出现通货膨胀,其变动的幅度也比较小。此时企业财务核算遵循的是历史成本原则。但是,一旦出现通货膨胀的问题,就会造成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的幅度是不可能以物价下跌的部分相互抵消的。可见如果在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企业仍旧使用历史成本原则,最终的结果将导致企业财务报表中所提供的数据的真实性就值得质疑。另外,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存在一些偶然的事件,那么也会影响到企业会计报告中的数据产生差异。例如:向外界的捐赠、由于发生自然灾害等导致企业发生的损失等。这些都是造成企业财务报告数据不真实、不可靠的客观因素。

(三)分析方法与评价指标本身对财务报告的局限性

企业财务报告的分析方法主要是比较分析与比率分析法。但是,无论是采取哪一种方法,都是依照企业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情况进行分析的。虽然在分析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但是,这种分析已经是对企业的事后分析,也许企业的这些不良情况已经发生了,即使企业再采取补救措施也是为时已晚、时过境迁了。另外,这两种方法不论哪一种都是站在发现问题、找出差距的角度来分析的,对于问题的解决束手无策。另外分析指标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各项评价指标之间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有的指标的计算公式还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比较、还有的指标是经过人为粉饰后出现在报表中的、各项指标所反映的只是最终的结果,而对于这些结果产生的原因与过程无法得到体现。

三、影响企业财务报告数据的主要因素

(一)会计政策对财务报告数据产生的影响

所谓会计政策主要是指在企业在处理各种会计业务或编制会计报表时,企业会计人员必须遵守的原则、惯例、基础、规则、或程序的总称。会计政策是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根据本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与市场体制下对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所做出的一种政策性的规定。但是,每一家企业的生产状况与经营环境各不相同,因此,在编制会计报告时所依据的会计政策也不尽相同。可见,会计政策的实施与执行将对企业的财务报告数据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中对一些会计政策做出了可自行选择的范围规定。例如:存货成本的计价方法,企业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经营状况选择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认定法等进行统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采用的方法不同将直接影响到“损益表”中的存货项目与销货成本项目。再例如:折旧的计提,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来选择直线法、加速折旧法来完成对折旧的计提。当然,企业选取的折旧方法不同,在损益表中对应的“销货成本”与资产负债表中对应的“累计折旧”与“固定资产净值”项目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对于企业的同一台机器设备,当我们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计提折旧时,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假如:企业的某台固定资产的原价为200000元,耐用的年限为4年,这四年中不包含折旧的销货成本为500000元,而企业每年的销售收入为1000000元。如果我们采用固定资产使用的直线法来计提折旧,要比快速折旧法下计提的折旧小。因此,销货成本较低,而利润比较高。

(二)通货膨胀对会计报告的影响

虽然会计核算中假设不存在通货膨胀现象,即使存在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变动,但是,在世界范围内,通货膨胀现象是十分普遍的。特别是在二战之后,通货膨胀现象有增无减。在我国,也曾经发生过通货膨胀,例如: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出现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通货膨胀现象较为严重。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中依旧采取历史成本的计价原则,那必然会对企业会计报告中的数据带来影响,存在较大的虚假性。其实,通货膨胀的发生也会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的可靠性带来影响。对于企业的货币资产来说,物价的上涨必然导致企业实际购买力的下降,而此时企业的财务报告中所列出的资产额与实际购买力是一致的。而对于企业的实物资产恰恰相反,实物资产按照历史成本来反映,所代表的是企业在不同时期货币购买力的购置价格,物价的持续上涨使得实物资产的现实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账面价值。因此,实物资产的价值反映的价值偏低的现象十分常见。越是历史悠久的企业这种资产低估的现象越是严重。

(三)期后会计事项对财务报告产生的影响

这主要是指,在企业的会计期间终了以后,即:编制完会计报告之后,还会发生很多影响会计报告效果的事项。一般来说,这种事项主要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对本期的会计报告产生影响的事项。这主要是指在会计期间内对这些事项并不完全了解,而在企业编制完成会计报表后才了解。例如:企业的一个大客户由于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而在企业核算的本会计期间内出现了破产的事项,那么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很可能出现高估、坏账费用出现低估的问题。第二种:严重的影响了企业资产负债表计价的连续性或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甚至是严重影响以前会计年度所陈报的与本期的预测活动相关的事项。这些事项虽然并未对企业本期的财务报告造成直接的影响,但是已经使企业的经营情况发生了改变。

四、现代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与评价局限性的对策

(一)增加数据的可比性

这就要求企业在分析与评价财务报告时“去异求同”,将那些存在的不同的会计方法导致的差异从中剔除掉,将一些特殊的、个别的事项剔除掉,在比较时最好选择同企业、同行业、同规模、同地区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二)将物价的变动考虑其中

在核算时即使是按照了历史成本计价的原则来核算的,但是分析时也必须将物价变动的因素考虑在内,采用现实重置成本将各种数据按照物价指数进行调整后进行比较。

(三)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

在分析与评价时可以将不同的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例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分析与比率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纵向分析与横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总量分析与个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便每一种方法之间相互取长补短。

(四)及时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

财务报告与分析范文第3篇

一、新会计准则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体现

新准则体系依据国际会计准则的精神,在框架结构上也与国际会计准则类似,其与香港准则趋同变化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会计要素的计量 新会计准则按国际惯例将“公允价值”概念引入会计体系,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

(二)坏账准备 香港准则规定的坏账准备计提范围比内地广,不仅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还包括应收债券等一切应收债权。而新会计准则在应用指南中对坏账准备的规定是核算企业所有应收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分保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科目)的坏账准备。

(三)存货 内地准则原来规定发出存货计价可采取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香港准则不接受后进先出法,其余方法则与内地准则相同。新的存货准则中,取消了原先采用的存货准则中的“后进先出”法,从而实现了与香港准则的趋同。

(四)固定资产 内地准则原来主要以资产历史成本或净值计价,同时内地准则将折旧方法的变更认为是会计政策变更;而香港准则允许资产重估时考虑现值,认为折旧方法调整规定变更属于会计估计变更,应选择未来适用法,而不用进行追溯调整。此次新准则在固定资产取得时,如果具有融资性质,要用现值入账;此外。如有弃置义务的,对其费用折现后计入固定资产。可见,新准则在固定资产方面基本与香港准则一致。

(五)借款费用资本化 内地准则原来只允许为购建固定资产发生的专门借款的费用在符合条件时可以资本化,而香港规定凡为购建符合条件的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存货等)发生的借款费用在一定条件下均可资本化;内地规定“资本化金额=累计加权平均支出×资本化率”,香港规定“资本化金额=所有借款费用”;内地规定暂时未动用的借款上投资收益应计入当期损益,不得冲减资产成本,香港规定暂时投资收入必须冲减资产成本。新准则扩大了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取消了原来与资产支出累计加权平均数挂钩的方法;并且规定暂时投资收益应从实际利息费用中扣除。

(六)融资租赁 内地准则判断是否为融资租赁的条件之一是最低租赁付款额(对承租人而言)/收款额(对出租人而言)的现值几乎相当于(90%以上)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而香港准则规定的判断标准之一是最低租赁付款额/收款额的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新准则在此也引入了公允价值。

(七)无形资产 内地原制度规定研究与开发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得资本化,只有依法申请取得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发生的诸如律师费、注册费等才能资本化。香港规定研究开发支出在发生时费用化,只有符合一定条件(如技术上可行,有足够资源完成开发项目,很可能产生未来经济利益)时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内地准则将士地作为土地使用权列入无形资产,香港则将土地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并计提折旧。新准则在该问题上则采取了不同的划分方法,分别计入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会计报表中须单列“投资性房产”项目,处理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者公允价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为主导。

(八)长期投资 内地准则规定长期债权投资以“成本一溢价摊销(+折价摊销)-减值”计价,香港规定持有至到期的债务证券的成本以此计价,非持有至到期的证券投资主要以公允价值计价,且价值变动计入损益。新准则要求,交易性证券投资期末应按交易所市价计价(视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内地规定投资成本大于享有被投资单位净资产账面金额的部分作为股权投资差额,在不超过10年的期限内摊销。投资成本小于被投资单位净资产账面金额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香港规定投资成本与享有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作为商誉,不摊销,每年进行减值测试。新准则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与香港准则一致。

(九)债务重组 内地规定重组利得不能计入收益,而作为资本公积,香港准则规定重组利得确认为收益;内地规定以重组债权账面价值作为受让非现金资产入账价值,香港规定按受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入账,公允价值与重组债权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损益。新债务重组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引入了公允价值,并将重组利得与损失分别计入当期损益。

(十)合并报表 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

二、新会计准则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等效的环境因素

(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对于通用商业语言同一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会计准则全球趋同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在2005年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使用国际会计准则作为财务报告对外报出的标准。全球股票市场、全球商品期货市场的形成,汇率和利率的交换,资金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意味着资本市场全球一体化。我国资本市场对于境外投资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同时境外投资者对我国有一个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的财务会计体系要求也越来越强烈。

(二)加入WTO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在扩大进出口贸易、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国内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加入WTO更促使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步,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都将发生影响。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有利于境外投资者了解境内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从而促进其对境内上市公司进行投资。尤其是对QFII以及将来更广泛开放市场后进入的国际投资者而言,会计准则趋同带来的透明度提高以及相互理解的增强。可以大大降低境外投资者进入风险,为国内公司吸引外资创造便利。

(三)促进内地企业海外并购的客观要求 在吸引国外企业

来华投资的同时,大量中国企业正通过海外并购谋求扩张机会。但由于以往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较大差异。对希望到海外上市的公司而言,国内、国际不同的会计准则是这些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一大障碍。我国企业境外融资时,需要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报表。大大增加了报表转换成本,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将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理解性,降低资本进入风险。进一步吸引国际资本。

(四)加快建立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建设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基础工程,对于提升我国会计、审计质量,促进财政、金融和国企改革,推动资本市场建设,加快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争取国际社会承认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等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在国际资本流动过程中,不仅资本供需双方需要了解彼此的财务状况,满足各自需求,而且国际证券监管机构为实施有效监管。也要按照国际标准,严格审核跨国筹资公司的财务报告。这就要求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公司按照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而无须对原有财务报告进行重编或调整。新准则考虑到中国经济目前的特点,针对特殊类别交易(如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等)和特定类型行业(如石油和天然气采掘业等)的会计核算提供了具体规定,并保留了一些不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包括不允许转回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针对某些政府补助的特殊会计处理和不具有投资关系的国有企业之间的交易不作为关联方交易披露等。

三、新会计准则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尚存的差异

财务信息披露历来都是发行证券、公司上市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财务信息是创业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外在体现,是投资者最关心的信息披露内容之一;另一方面,财务信息披露是整个信息披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证券监管机构信息披露监管的重点内容。内地与香港在会计准则方面的差别主要体现在:

(一)内地会计准则更加偏重历史成本即强调账面价值,而香港会计准则强调公允价值的使用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香港会计准则在涉及资产计价,特别是资产交易的情况下,强调资产公允价值的运用,而内地新《企业会计准则》适度引用公允价值,表现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均采用公允价值对其进行相应会计处理。为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而出现利润操纵,准则严格规范了运用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即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对每一项会计要素,基本准则都无例外地强调只有在能够可靠计量条件下才可确认。

财务报告与分析范文第4篇

一、要清楚明白地知道报告阅读的对象(内部管理报告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公司管理者尤其是领导)及报告分析的范围。报告阅读对象不同,报告的写作应因人而异。比如,提供给财务部领导可以专业化一些,而提供给其它部门领导尤其对本专业相当陌生的领导的报告则要力求通俗一些;同时提供给不同层次阅读对象的分析报告,则要求分析人员在写作时准确把握好报告的框架结构和分析层次,以满足不同阅读者的需要。再如,报告分析的范围若是某一部门或二级公司,分析的内容可以稍细、具体一些;而分析的对象若是整个集团公司,则文字的分析要力求精练,不能对所有问题面面俱到,集中性地抓住几个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即可。

二、了解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充分领会领导所需要的信息是什么。记得有一次与业务部门领导沟通,他深有感触地谈到:你们给我的财务分析报告,内容很多,写得也很长,应该说是花了不少心思的。遗憾的是我不需要的信息太多,而我想真正获得的信息却太少。我们每月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分析报告原本是要为业务服务的,可事实上呢?问题出在哪?我认为,写好财务分析报告的前提是财务分析人员要尽可能地多与领导沟通,捕获他们“真正了解的信息”。

三、报告写作前,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和分析思路。财务分析报告的框架具体如下:报告目录—重要提示—报告摘要—具体分析—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报告目录”告诉阅读者本报告所分析的内容及所在页码:“重要提示”主要是针对本期报告在新增的内容或须加以重大关注的问题事先做出说明,旨在引起领导高度重视:“报告摘要”是对本期报告内容的高度浓缩,一定要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无论是“重要提示”,还是“报告摘要”,都应在其后标明具体分析所在页码,以便领导及时查阅相应分析内容。以上三部分非常必要,其目的是,让领导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对报告的整体性认识以及本期报告中将告知的重大事项。“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一方面是对上期报告中问题执行情况的跟踪汇报,同时对本期报告“具体分析”部分中揭示出的重点问题进行集中阐述,旨在将零散的分析集中化,再一次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

“具体分析”部分,是报告分析的核心内容。“具体分析”部分的写作如何,关键性地决定了本报告的分析质量和档次。要想使这一部分写得很精彩,首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分析思路。例如:某集团公司下设四个二级公司,且都为制造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思路是:总体指标分析—集团总部情况分析—各二级公司情况分析;在每一部分里,按本月分析—本年累计分析展开;再往下按盈利能力分析—销售情况分析—成本控制情况分析展开。如此层层分解,环环相扣,各部分间及每部分内部都存在着紧密的勾稽关系。

四、财务分析报告一定要与公司经营业务紧密结合,深刻领会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切实揭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财务人员在做分析报告时,由于不了解业务,往往闭门造车,并由此陷入就数据论数据的被动局面,得出来的分析结论也就常常令人啼笑皆非。因此,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各种财务数据并不仅仅地通常意义上数字的简单拼凑和加总。每一个财务数据背后都寓示着非常生动的增减、费用的发生、负债的偿还等。财务分析人员通过对业务的了解和明察,并具备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职业判断,即可判断经济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规性,由此写出来的分析报告也就能真正为业务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财务数据毕竟只是一个中介(是对各样业务的如实反映,或称之为对业务的映射),因而财务数据为对象的分析报告就数据论数据,报告的重要质量特征“相关性”受挫,对决策的“有用性”自然就难以谈起。

五、财务分析报告的分析手法。如何才能将报告写活并有自己的特色?这里仅介绍本人在报告写作过程中几点所悟:

(一)分析要遵循差异—原因分析—建议措施原则。因为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停留在反映问题、揭示问题上,而是要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真正担负起“财务参谋”的重要角色。唯此,报告的有用性或分量才可能得到提高和升华。

(二)对具体问题的分析采用交集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并存手法揭示异常情况。例如,某公司有36个驻外机构,为分析各驻外机构某月费用控制情况和工作效率,我们以“人均差旅费”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在分析时,我们采用比较分析法(本月与上月比较)从增长额(绝对数)、增长率(相对数)两方面比较以揭示费用异常及效率低下的驻外机构,我们分别对费用增长前十位(定义为集合a)及增长率前十位(定义为集合b)的驻外机构进行了排名,并定义集合c=a∩b,则集合c中驻外机构将是我们重点分析的对象之一,这就是“交集原则”。然而,交集原则并有一定能够揭示出全部费用异常的驻外机构,为此“重要性原则”显得必不可少。在运用交集原则时,头脑中要有重要性原则的意识;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同样少有了闪集思想。总而言之,财务分析人员要始终“抓重点问题、主要问题”,在辩证法上体现为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

(三)问题集中点法亦可称之为焦点映射法。这种分析手法主要基于以下想法:在各部分分析中,我们已从不同角度对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零散分析。这些问题点犹如一张映射表,左边是不同的分析角度,右边是存在问题的部门可费用项目。每一个分析角度可能映射一个部门或费用项目,也可能是多个部门或费用项目。由于具体到各部分中所分析出来的问题点还不系统,因而给领导留下的印象比较散乱,重点问题不突出;而领导通过月度分析报告,意在抓几个重点突出的问题就达到目地了。故而财务分析人员一方面在具体分析时,要有意识地知道本月可能存在的重点问题(在数据整理时具有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财务分析人员能感觉到本月可能存在的重大异常情况),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前面零散的分析中筛选出一至两个焦点性问题

六、分析过程中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1)对公司政策尤其是近期来公司大的方针政策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吃透公司政策精神的前提下,在分析中还应尽可能地立足当前,瞄准未来,以使分析报告发挥“导航器”作用;

(2)财务人员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应多一点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尽可能捕捉、搜集同行业竞争对手资料。因为,公司最终面对地是复杂多变的市场,在这个大市场里,任何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行业竞争对手政策的改变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公司的竞争力甚至决定着公司的命运;

财务报告与分析范文第5篇

一、货币空间价值与分部报告的关系分析

(一)货币空间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1、“货币空间价值”的内涵

通过对当前普遍使用的货币时间价值定义的考察,我们认为,“货币空间价值”就投资来说,实质上就是利润,也可以说是利息。在给出“货币空间价值”的严格定义以前,有必要对现实的时间价值概念作深入的剖析。

当前,国内外关于货币时间价值的定义学术界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

(1)货币时间价值[3]是指货币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也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从量的规定性来看,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没有风险和没有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

(2)时间价值[4]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其相对数即时间价值率是指扣除风险报酬和通货膨胀贴水后的平均资金利润率或平均报酬率;其绝对数即时间价值额是资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带来的真实增值额,即一定数额的资金与时间价值率的乘积。

(3)货币的时间价值[5]是指今天的1元钱的价值大于未来的1元钱的价值,其中有三个必须考虑的要素:一是通货膨胀影响的采购能力;二是未来资金收回的不确定因素;三是资金投资的机会成本。

对以上三种观点进行分析,有以下三个共同点:(1)时间价值都排除了通货膨胀与风险的影响;(2)时间价值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投资的回报,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3)时间价值是一个平均的资金利润率或平均的资金报酬率。因此,投资报酬率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其中:K  ——投资报酬率

K* ——纯利率(时间价值率)

IP ——通货膨胀贴水

DRP——违约风险报酬率

LRP——流动性风险报酬率

MRP——到期风险报酬率

RP ——风险报酬率

K*是无通货膨胀、无风险情况下的平均投资报酬率,从财务管理学的角度看,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率”。它表现为由于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价值增值额,排除了一切与时间无关的因素。但是,该投资收益率的内涵与公司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超出“时间”范围而追求“空间”的价值利益的活动是不相符的。即在平均的剩余资金利润率中还应包括公司改变经营领域所带来的“空间价值”,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平均资金利润率不仅包括时间价值收益、通货膨胀的贴水和风险收益,还应该包括“空间价值”收益。

综上所述,“货币空间价值”应该是指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由于经营领域的变化(包括产品领域和地域领域两个方面)而实现的资金价值增值,从量的规定性上看,其相对数是扣除时间价值、风险报酬和通货膨胀贴水后的平均资金利润率或平均报酬率;其绝对数即空间价值额是资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带来的真实增值额,即一定数额的资金与空间价值率的乘积。

对于此定义,给予以下四点说明:

(1)经营领域的变化,指产品领域和地区领域的变化。即“空间”包括“产品空间”和“地区空间”两大方面。产品领域的变化是指公司经营过程中,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出现了多样化经营,如跨行业经营的集团公司的业务扩张;地区领域的变化是指公司的经营突破了现有地区范围的限制,出现了诸如跨市县、跨省份、跨国界的经营,如跨国公司出现的跨国经营等活动。领域变化的基准是企业的初始业务与初始地域。

(2)时间价值是“纯时间价值”的概念,指公司从建立时起的“稳定经营”(即不改变产品领域和地区领域的持续经营)中所获取的“时间价值”,一旦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其收益中就包含了“空间价值”的因素。

(3)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对本定义没有影响,因为领域限制的减少并不能否认客观存在的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体化的加强更能体现出“空间价值”理论研究的价值性和紧迫性。

(4)本定义没有使用“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的概念,因为,时间价值表现的是一种投资收益,不一定是整个社会的投资回报的平均,完全可能是某个行业、某个领域的平均回报。

2、“货币空间价值”的外延

 “货币空间价值”的外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1)公司拟介入的产品领域的平均资金利润率高于现有产品领域的资金利润率的部分,如不同行业的收益率的差额。

(2)公司拟介入的地区领域的平均资金利润率高于现有地区领域的资金利润率的部分,如不同国家的投资收益率的差额。

(3)“双跨”公司,即既跨产品领域又跨地区领域的公司的“空间价值”应包括以上两个方面的差额之和。

其中,“差额”指排除了通货膨胀、时间价值、风险报酬等因素影响后的差额。因为对于特定的领域,这些因素的值可能不一致,在确定差额值时需进一步进行排除,其余值即是领域变化带来的“空间价值”。

(二)分部报告准则中关于“分部”的内容

企业会计制度和分部报告准则要求企业分别按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编制分部报表。对于业务分部,我国习惯划分为不同的行业。准则定义“业务分部是指企业内可区分的组成部分,该组成部分提供单项产品或劳务,或一组相关的产品或劳务,并且承担着不同于其他业务分部所承担的风险和回报。”业务分部应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自行确定、判断。而行业的划分通常是按照国家政策进行的,如工业、农业、商业等,二者不是同一个概念,二者的区别与利弊见“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分部报告(征求意见稿)”的分析。

对于地区分部,准则定义“地区分部是指企业内可区分的组成部分,该组成部分在一个特定的经济环境内提品或劳务,并且承担着不同于在其他经济环境中经营的组成部分所承担的风险和回报。”

(三)分部报告与空间价值计量的关联性

“货币空间价值”是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由于经营领域的变化而实现的资金价值增值,领域的变化包括产品领域和地域领域两个方面,这两个领域的内涵与分别报告准则中所界定的两个分部是完全一致的。尽管准则认为企业提供分部报告是为了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企业的经营业绩,评估其风险和报酬,以及从整体上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作出更准确的判断。但此处并没有点出分部报告所包含的实质内容,即企业不同经营领域存在收益率差别,提供分部报告就在于让信息使用人弄清楚企业的“领域”价值的差别,并分析这些差别对企业未来经营状况的影响,做出合理的决策。正是在这一点上,为货币空间价值的计量提供了支持,在没有一般的货币空间价值计量方法之前,完全可以借助于企业的分部报告提供的数据,再结合数学、经济学的理论,计算分析企业的货币空间价值。货币空间价值之所以长期被忽视,主要原因就在于“空间价值”的计量非常困难[6],关键是缺乏数据支持。因此,分部报告准则的相关内容为空间价值的计量提供了数据基础,在没有得出一般概念的空间价值计量方法之前,完全可以借助于企业的分部财务报告计算企业投资的空间价值,并以此作为企业投资分析的重要数据,这就是二者的关联所在。

二、货币空间价值的计量

我们认为,企业的投资利润率主要包含四个部分。

其中:K  ——投资报酬率

K* ——“时间价值率”(纯时间价值率)

FP ——“空间价值率”

IP ——通货膨胀贴水

RP ——风险报酬率

计量分析以企业的地区分部为例,符号说明如下:

fpij:空间价值率,FPij:空间价值额,ki:投资利润率(资产收益率),t:企业经营的时间, :分部m第t年的投资额, :分部m第t年的营业利润

(一)单一年份空间价值的计算

地区分部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表1

分部

项目

分部1

分部2

……

分部n

营业利润

 

资产总额

 

 

计算各分部的资产收益率,得下表:

表2

分部

项目

分部1

分部2

……

分部n

资产收益率

 

资产收益率 ,m≤n。收益率的计算本文推荐使用资产收益率指标,而不用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各分部的资产代表了企业在本分部的投资份额,资产收益率指标能够表明企业投入的资产究竟能够带来多大的收益或价值增值,分部报告提供的根本也在于让信息使用人分清企业各分部的盈利能力,评估其风险和报酬,以及从整体上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因此,采用此指标比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更合适。另外,对于利润的选择存在“营业利润”、“税前利润”和“净利润”三个指标,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对此没有明确的规定,准备中也没有明确的界定,但笔者认为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宜采用净利润指标,此时 即为资产净利率。

计算各分部间资产收益率的差异,假设分部1为企业的基准分部即初始地域,并依次以分部2,分部3,……,分部n-1为基准分部。计算过程如下矩阵:

      ………………………………………(矩阵1)

本计算矩阵有以下几个特性:

(1)矩阵左下部为空,属于上三角矩阵,笔者认为本矩阵考察的核心是企业经营地域的改变给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因此a-b与b-a没有实质上的差异,因此在考虑了分部1为基准分部向延生分部2的投资后,就不再考虑分部2为基准时向分部1的投资,二者之间只存在符号差异;

(2)矩阵的大小为(n-1)×(n-1)矩阵,而非(n-1)×1矩阵,尽管对于整个企业来说,初始分部只有一个,但是其他的分部也可以作为投资的主体进行投资,对于其他分部来说,它就是初始分部;

(3)本矩阵的实质内容。矩阵值的构成是企业各地区分部资产收益率的差额( ),这个差额剔除了包含时间、风险、投资额等在内的所有与企业地域无关的因素,即“空间”因素是矩阵中唯一留下的因素,因此,本矩阵反映的实质内容就是企业经营地域改变所获得的“空间价值”。因此,称矩阵1为“空间价值矩阵”(单一年份),其结构是二维的。

(二)多年份空间价值的计量

如上分析,二维空间价值矩阵反映的仅是单一年份的空间价值情况,如按照此方法计算,各年份均有一份类似的矩阵表,把它们从下到上的叠放就形成了三维立体“空间价值矩阵立体图”,如下图:

图1  空间价值矩阵立体图

此时,各自年份t的空间价值矩阵为:

     ………………………………………(矩阵2)

此矩阵我们称为空间价值一般矩阵,其特性与矩阵1相同。

一般矩阵的得出并不能用于企业投资决策问题,因为各年份空间价值的差异使得企业无法选择合适的空间价值率,因此,在运用于企业决策前,必须归纳出企业的空间价值通用矩阵,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笔者在此采用了线性回归的方法,将三维结构的空间价值一般矩阵压缩为二维结构的空间价值矩阵表。从空间价值矩阵立体图上可以看出,对于具体分部来说,各年份的空间价值组成了一(n×1)矩阵,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一个n维向量,记为:

 

其中,分部m满足2≤m≤n,w为分部m对其他分部的投资,如矩阵1的第二列第一分部对第三分部投资和第二分部对第三分部投资,范围满足1≤w≤m-1。

将该向量的各个分量 组成数组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得出如下回归方程:

其中 为决策时的设定值。

这样,n维向量就压缩成了1维向量,将各分部的1维向量放在一起就重新组成一个二维结构的矩阵,如下:

       ………………………………(矩阵3)

 以上矩阵实质上是各分部回归方程的集合,我们称之为“空间价值方程阵”或“空间价值矩阵表”。由于此表的结构是二维的,并且是回归矩阵,也就是在没有得出普遍适用的空间价值计量模型之前各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计算出的空间价值一般矩阵表,就像现在所通用的“复利终值系数表”等表一样,并具有类似的功能。

(三)货币空间价值一般计量模型

以上的空间价值方程阵尽管可以用于企业的决策,但是隐含着一个假设条件:各个分部的投资是独立的,即分部1对分部2投资,分部1对分部3投资,但不存在分部1通过分部2对分部3投资的三重甚至多重关系。事实是,由于企业业务发展的连续性,企业总是存在相对独立的初始分部,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向下发展(如下图2所示),这种情况的出现促使我们必须研究企业一般化的空间价值计量模型。

为便于计算,将“矩阵3”变为如下形式:

………………………………………(矩阵4)

企业分部中无论是业务分部还是企业的地区分部都存在业务的关联性问题,对于业务分部来说,业务之间存在差异性,业务越类似,业务间的关联性越好,分部的发展也越容易;对于地区分部来说,越接近初始分部,相关限制越少的分部发展更容易。因此,企业分部的发展通常是渐进式的逐步线性发展,这就形成了分部发展的链条关系,即 的发展形式。为了计算这种发展模式的投资收益总额,我们需要作如下假设。

假设1:企业业务分部的发展存在严格的先后顺序,即分部1至分部2至分部3的形式,不存在分部1至3的发展模式。

在此假设条件下,将“矩阵4”的分部空间价值作如下的变换处理,重新组合成如下的新矩阵5。

………………………………………(矩阵5)

按照企业业务间的关联性对矩阵5的各个行向量进行排序处理,得到如下的矩阵6。

………………………………………(矩阵6)

很明显向量 是基本向量,其他向量均为向量 的部分内容。因此以下的模型推导以向量 为基准,其他的向量采用相同的方法。

设分部1对分部2的投资额为 ,分部2对分部3的投资额为 ,分部3对分部4的投资额为 ,以此类推。分部的设立即使满足绝对的连续性,但可能存在其他企业对某个分部的投资,因此作如下假设。

假设2:各分部间的投资关系为全资关系,即100%的控股投资关系。

由于分部发展的绝对连续性,因此分部1的投资总价值可以计算如下:

………………………………………(公式1)

公式1也就是一般空间价值的计量模型。若假设:

则有:  

………………………………………(公式3)

上式两边同乘(1+r)得到:

…………………………………(公式4)

公式4减公式3,得到:

 ………………………………………………………(公式5)

变形得到:

 ………………………………………………………(公式6)

所代表的经济含义是初始分部投资I后,经过逐步关联的m-1个分部投资得到的包括空间价值的最终价值,因此,称 为“空间价值系数”(单个空间价值率有 个)。也许你已发现这个系数与“后付年金(年金存在n个)终值系数” 十分相似,实际上,二者之间仅差一个分部的投资额I。在公式1右边加入 ,即公式3的右边加入I,则计算出的“空间价值系数”刚好为 ,加入的 表示分部1对自身投资的投资额,从理论上讲初始分部对其自身的投资空间价值应等于0,即投资后的价值未变。

不谋而合的是,东北财经大学的乔世震教授曾经提出过“资产价值补偿系数”,他以土地估价为例,“通过确定最差空间的资产价值,按照空间价值补偿系数推算非最差空间的资产价值”(空间分块为 个)的方法,计算出“资产价值补偿系数”[7]为 。这个系数与本文的“空间价值系数”十分类似,从空间上看,二者之间恰好差两个空间的距离,即初始分部和最终分部(排序后的最后一个分部),最终分部的含义与初始分部的含义相同。因此,“空间价值系数”、“后付年金终值系数”和“资产价值补偿系数”从空间上看分别相差一个空间的距离。如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资产价值补偿系数”是特定条件下“空间价值系数”的变异特例,“特定条件”是指分部间的投资额相等且分部间的空间价值率相等,“变异”是指二者之间的空间个数差异。

(四)突破假设条件的空间价值计量模型

以上的一般计量模型存在两个假设条件。对于假设条件1要求各分部必须连续,不存在分部1对分部3的投资关系,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但这个条件是可以突破的,一般计量模型完全适用于如下的分部发展模式:

此时,可以把分部3当作分部2处理,同理,把分部4当作分部3处理。因此,假设条件1突破的情况下,一般计量模型仍然成立。

对于假设条件2要求是100%的投资关系,但通常不是这样,为此需要加入投资比例的成分。假设各分部间的控股比例为 ( ),将公式1变成如下形式:

…………………(公式7)

如此我们就得到了一般空间价值计量模型:

三、研究结论

通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货币空间价值不仅在理论上存在,而且可以计量。在当前分部财务报告的支持下,我们可以借助于分部财务报告提供的分部数据,计算企业跨行业领域和地区领域的空间价值,并把它运用到企业以后的决策中,尤其是投资分析、筹资分析等。

2.货币空间价值的一般计量模型是: 。其特例形式是: 。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投资额与领域投资收益率的差别上,后者各分部间的收益率与投资额都是相等的,这种情况只是一个特例,近似于时间价值的年金形式。

四、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借助于分布财务报告提出了货币空间价值的一般计量模型,但这个模型还是一个初始的形式,许多的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

1.关于空间价值率的正负问题。在本文的分析中,我们没有涉及空间价值率的符号问题,实际上,在模型的得出过程中,我们默认了其符号为正值。这种处理方法与当前财务管理中关于时间价值计量模型的处理方法是一致的。但我们认为,无论是空间价值还是时间价值都存在负值的可能。就时间价值而言,在通货严重紧缩时期,通货膨胀贴水是一个负值,当它大到一定程度,就会是整个利率为负值,这种情况在时间价值的计量模型中没有给予考虑,在已出版的财务管理刊物中我们所见到的时间价值都是正的,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就空间价值而言,由于各分部的收益差距很大,在出现巨额亏损时,空间价值率必然是负值,如中国联通2002年度的分部报告显示其CDMA业务出现1.03亿元的巨额亏损[8],其空间价值率为 ,其绝对值还小于1,如大于1,则 就出现负值,此时就会出现一般计量模型的某项为负值,它对整个模型的影响是什么?有多大?如何消除?都需要深入的研究。

2.空间价值方程阵的求取问题。本文采用的是简便的直线回归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简便,但不符合经济事实,很明显,回归方法的选取将对空间价值方程阵的数值有重大的影响,从而影响空间价值计量模型的精度。

3.空间价值计量模型的系统分析与应用问题。本文仅从理论上提出了空间价值的一般计量模型,但是这个模型还有待深入研究,尤其是模型的系统性上,这不是一两篇学术论文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理论界与实务界借助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进行专题研究,从而得出更为系统化的空间价值计量模型,本文提出的计量模型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另外,空间价值模型不是孤立的,它必须与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存在。因而必须将其融入财务管理的价值分析中,如投资分析、筹资分析、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等相关内容中去,本文作者正尝试进行空间价值的系统研究并把它融入财务管理价值分析中,这个工作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更多研究者的努力。

 

参考文献

唐现杰,陈平.2003.论货币空间价值.理财者.2,8~10

荆新,王化成,刘俊彦.1998.财务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乔世震.2000.财务管理专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 唐现杰,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院长,主要从事财务管理的教学研究工作;黄娟,陈平,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2] 唐现杰、陈平:“论货币空间价值”,理财者,2003年第2期

[3] 中国·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财务成本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4] 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版

[5] Robert C. Higgins: Analysis for Financial Management (Fifth Edition) McGraw Hill出版公司授权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影印本1998年8月版

[6]唐现杰、陈平:“论货币空间价值”,理财者,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