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83-01
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构建开放型的课程观,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新课程要求转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树立潜能开发观,问题探究观,学生主体观,行为实践观,个性差异观,师生合作观,生命发展观,评价过程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习兴趣,组织合作学习,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关系,最终促进学生发展。
1.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1.1 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新课改的核心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因此,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宗旨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明显占优势,并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辨证思维基本形成。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高中生的形象逻辑思维也已获得了相当的发展。
1.3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也是一大难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能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活跃学生思维,也将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语文素养甚至整体素质的提高将有广阔的空间,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的尝试中,发现和创新的机会增多了,自信心将增强,会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乐趣。综上所述,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为了顺应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而提出的。
2.准备工作
2.1 学校方面
2.1.1 学校要求各个部门都要树立为教学第一线、为学生服务的观念,主动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服务和支持,学校还可为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们准备了专门的外出学习用的介绍信。
2.1.2 学校应分别召开高一年级家长会、教师会、学生大会,宣传研究课程开设的意义和目的,进行开课前的动员工作。动员学生、教师、家长都能积极参与,并积极与社会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以取得各方面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支持。
2.2 教师方面
2.2.1 教师的工作必须从个体走向合作,从精于某一学科走向全面了解各个学科,从只懂专业知识到充分涉猎科学、工程、文学艺术等多各学科领域,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在课题研究小组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完全一样的。因此,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要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2.2 学校可对高一年级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进行培训。要求指导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要求教师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当然,这些还需要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逐步培养和磨练。
2.2.3 教师必须了解并掌握一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以便指导学生。学校可从新课程试验地区搜集相关资料作为教师培训的辅导材料,使指导教师从中获取一些宝贵的启示和经验。
2.3 学生方面
2.3.1 学校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负责人在开学的前三周用六节课为学生进行开课前的学习指导,使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方法、目的和意义,调动学生参与到研究中的积极性。
2.3.2 学校还可专门从校外聘请专家,开设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讲座,使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必备知识和方法。
2.3.3 由指导教师分头到班级,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指导学生了解其一般的研究规律和研究方法,并进行适当的指导训练。
3.实施阶段
3.1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创设问题的情境,明确研究任务。通常可以开设讲座等形式让学生有相关知识"垫底"。教师在这一阶段要扮演好主导角色,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应帮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相关研究内容的发展现状,明确题目中隐含的争议性的问题。
3.2 实践体验、解决问题阶段。在确定了研究主题或内容之后,学生将进入具体的实践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需通过亲身实践体验,之后形成一定的观点、态度。在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围绕研究主题,利用网络、书籍等多种有效手段和途径获取资料,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整理和归纳信息,学会判断、识别有效信息,合理利用信息,为最终得出结论做准备。
3.2.1 调查研究。研究性学习强调实践性,调查形式多种多样。可实地考察、访谈等。学生应根据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在校内外进行调查,以获取调查结果。调查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做好调查的设计,以便目的性更强地进行研究。
3.2.2 初步交流。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对搜集到的资料、收获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文字等材料。初步研究成果可在个人之间或小组内充分交流,共同分享、相互启发、互相欣赏和建议,使参与者都能有所发展。参与者还可发现需要进一步注意的问题,获得进一步研究的主题,由此开始下一个循环的活动过程。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因此可进一步完善。
4.总结
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更侧重于学习方式,专题研究性学习更侧重于课程形态,这两种类型的研究性学习都是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开展的主要途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重点要把握好研究性阅读和研究性作文的教学,以此作为突破口,关注学生,关注非认知取向的价值,不是为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是为了人的发展,把握好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原则、评价方法是更好的促进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彭寿清.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评价[J].教育研究,2005,(4)
一、研究性学习应该具备四个基本特征
1.探究性
探究性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这种探究性表现在研究课题的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结论的获得也不是由教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的,而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查资料,做实验,通过假设、求证,最终解决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
2.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第一,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第二,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也不拘泥于教师的知识视野,而是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第三,许多课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只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需要权衡利弊,进行评价,这就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第四,时空的开放性,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走向社会,利用图书馆、网络、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资料,把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以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这同时也有利于将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到社会中学习,增强实践能力,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
4.过程性
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与综合。它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研究意识、问题意识,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解决问题。
二、研究性学习是以教材为基础的广泛性学习
基础性学习以课本为基础,可以把握教学的深广度,构建学生完整而合理的知识体系。研究性学习则进一步挖掘教育内容的各种教育功能,尝试以社会课题组织教学,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特长,选择了一些适宜的课题,如:
1.广泛收集有关化肥资料,了解不同化肥的使用范围,并设计若干实验设想人工固氮的途径。
2.通过查找资料,了解饮用水的成分及对健康的影响,并以学校饮用水状况为课题,通过采集小样、分析指标、实验对比、判断达标等方法,对学校饮用水状况向校方提出建议。
3.调查垃圾的分类和处理,从广泛的材料中确定以城市生活垃圾的焚烧为课题,运用化学、生物、物理等学科知识,提出垃圾的分类、运输、处理的各种设想,并就今后垃圾的处理的技术发展,发表自己的见解。
4.以日常生活中食品保鲜的主要用具冰箱为课题,了解冰箱的基本结构和制冷原理,分析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调查食品种类与人体健康,提出食品冷藏保鲜的建议。
5.以房间装修为课题,分析室内空气污染的原因,提出控制室内有害装修材料的措施,创造一个健康的居住环境。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学会主动探索和获取新知,既提高了实践体验能力和增强了创新意识,又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改变了知识接受、贮存、转换和应用的方式,从而促进了基础性学习。
三、研究性学习要有科学的实施过程
1.收集事实资料
事实材料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通过文献检索等方式得到的文献资料,另一类是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观察、实地调查等得到的数据资料,包括谈话录音、回收问卷、实验数据、测试结果、观察记录,等等。
2.整理事实资料
对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使获得的资料整齐有序,便于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一般需要经过核对、分类、挑选等步骤。
3.分析处理事实资料
研究性学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分析研究,它对研究工作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献资料主要用逻辑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数据资料则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从资料中获取带有规律性的结论,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和加工,完成研究方案中提出的研究任务。
4.得出结论
把文献资料分析研究和数据资料处理的结果,用概括性较强的语言简洁地表述出来,可以是基本的判断、原则、原理。结论有两个特点,一是概括性,二是证明性。
四、研究性学习是以一定载体为形式的规范性学习
赵凤飞 杜淑贤
晋元高级中学是一所有近百年历史的学校,我们以“选择教育、充分学习、卓越发展”为教育理念,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为此,我们确立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在原有课外活动小组、活动课、研究性活动课的基础上,发展为“研究性学习”课,并将之列为正式课程,排入课表,成为每个学生必修的一门课,为学生发展个性,学会选择开辟了一个比较广阔的天地。
一、建立以研究应用型课题为主要内容的我校研究型课程
为了扎实开展研究型课的教学工作,我们首先研究制定了《晋元高级中学研究课程开发方案》,提出了比较切实可行、充分体现我校培养目标的研究型课的目标和内容。
为了培养学会选择、自主发展的学生,我们确定研究型课采用课题研究模式,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工农业生产、科技等领域的某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关注校园外广阔的社会空间大课堂,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此外,科学研究方法,创造技能,论文、课题报告撰写等也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内容之一。
高一上学期:
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究型活动课和应用型的小课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学校、教师在课题研究方向上适当引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支持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设计的课题,使学生初步了解研究性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区别,学习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初步学会制定研究方案,撰写课题报告和论文等,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习惯。
高一下学期:
紧密结合实际问题和科技教育开展学生自创性的研究型课程学习,基本按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进行,提高学生自己寻找、发现、提出研究课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将现象、问题提炼成研究课题的能力。同时,各科教师要努力将研究性教学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
高二年级:
学生通过研究自己选择、确定的比较感兴趣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某方面的应用型长线或短线课题,学习现代科技动态和发展趋势,进一步了解社会社会,综合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创造能力,学会研究性学习,初步形成科学精神、态度。
高三年级:
学生围绕自己喜欢的现代科技、生产、生活等某领域的某一前沿课题进行研究,拓宽知识面和学习视野,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初步形成较强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学习和较强的选择能力,初步确定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并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我校研究型课的组织与实施
㈠研究课题的实施
1.课题的产生
按学校确定的研究课的目标和内容要求,我们每学期在学生、教师中开展征集研究课题工作,课题不分大小。每学期还请在某些领域做出贡献的专家开列一些研究课题。学校的研究型课程专家小组,对学生、老师的课题进行基本的可行性审定后,每学期将师生、专家的课题汇集起来,打印成册,供学生选择课题时参考。高三年级的研究课题基本由学生提出。学校每学期选择科学性、可行性强的课题作为学校的重点课题。
为了帮助高一刚入校的学生顺利开展研究型课的学习,完成学习的第一步——课题的提出,我们采取以下方法:
①任课教师深入班组,和学生座谈、讨论,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谈自己对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不满意,日常用品的缺点;交通状况、饮食卫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把存在的问题转化为课题,很多学生惊讶地发现生活中到处存在着可研究的课题,例如,学生从城市垃圾的处理存在的问题,设计了“城市新型垃圾站的设想”课题;从课间操的拥护提出数学建模方面的研究课题——“课间操班次人流走向的最佳设计”。对学生提出的课题,我们尊重学生的广泛爱好和个性特长,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开展,例如:99届高一学生入校不久,学校的研究型课程学习动员会开过两天就提出了一百三十多个研究问题、现象或课题,经专家组审定,只有“21世纪中国军事战略问题研究”一题,由于实际研究的可能性小,无法请到指导教师等原因,和题目提出的同学商量,暂不研究,其余完全尊重学生的爱好和个性。
②我们要求教师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研究性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和互相渗透,为学生提供研究和课题。例如,高一一名化学教师在讲氯气的性质时,讲到了工业上制取氯化氢的合成塔简图时,她联系前一章学到的能量有关知识启发道:“合成以后的氯化氢气体用铁片散热,热能如果不加以利用是不是很大的浪费?”课后,班级的“化学创新俱乐部”研究课小组的一名同学找到她说:“我想研究氯化氢合成塔热能利用的问题”,老师表扬了这名同学。研究课小组的同学到上海氯碱厂考察、参观,又发现了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提炼了几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同时还请理、化、生计、英等实验性、技能性较强的学科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开列了一些探究性、研究性活动课的题目,通过探究型、研究性活动课和研究型课题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
③请在选题、研究、研究报告做得好的同学介绍经验。
④组织学生学习在发明创造等方面有贡献的先进人物的事迹。
⑤开列创新思维及创造技能、学习方法、科学研究方法指导等系列讲座。
⑥请专家来校辅导、开设“专家论坛”,介绍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课题的确立等内容。
⑦培养骨干,99届高一学生有一部分同学在5月份通过直升考试升入我校,学校请他们来学校主要进行研究课的学习,到正式开学,就写出了近百篇论文。
2.选题和成立研究小组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短期和长期课题,由浅入深进行研究、探索,体验探究过程。我们把同一学年的四个班分为一个大组,让学生自报课题,依学生选择的课题,在自愿的基础上,相近或相同课题的同学,2-5人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大多数小组都是跨班的。小组内选出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分工、与指导教师和学校的有关部门联系等工作。学生的研究活动也可以个人进行。
3.选聘指导教师
研究小组的课题确立以后,小组根据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邀请校内外老师、专家、家长或其他人士做指导教师,也可根据研究过程,临时请校内相关学科的老师作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思维方法,提供理论、研究程序、方法等方面指导意见,掌握课题的研究进度,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学生研究的内容范围很广,很多都与学校教师所学专业内容相差甚远,我们要求教师每个在自己学科领域内自学掌握一些有关工业、农业、工程技术等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知识。同时,适当请部分专家做指导教师。鼓励学生请自己的父母、亲属做指导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有的课题需外请指导教师,学校给出指导性意见,让学生代表学校去请。例如,“真如、万里小区功能定位”课题组,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后,发现研究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生物、政治、建筑、社区等方面的内容,学生请了四位校内教师做指导教师,又成功地邀请了居委会、万里工程设计的副总工程师做指导教师。
4.制定研究方案
研究课题或问题确定后,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参考书名称,学生阅读讨论,在老师的帮助下,小组长负责组织进行可行性分析,对课题的初步设计进行讨论和论证,制订出详细的研究方案。应用型课题的研究方案先到实际中去考察,修改,设计方案,提炼研究课题。例如,高一化学的“氯化氢合成塔热能利用”的课题组,他们查到的资料是:工厂的生产设备热能直接散发到空气中,针对这种现状,设计的方案是:用水冷却,用得到的热水洗澡、取暖。但到上海氯碱厂参观后,发现他们的设想已变为现实,同学们受到鼓舞,很兴奋,觉得发明创造离他们并不遥远。
学生设计的研究方案的主要内容一般是:课题名称、课题组成员、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的现状、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具体的实施步骤、课题准备突破或创新的地方、课题组成员分工、课题研究所需设施、场地、经费等,主要参考文献等,以上内容完成以后,一般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开题报告会,校级课题的开题报告会由教导处统一组织。
5.课题的结题或中期结题 我们要求课题结题后,除有相应的论文、作品、产品的一个设计方案、产品、建设等,还要有相应的研究工作报告或研究报告,总结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参与课题的研究体会,汇报研究思路、研究过程与研究取得的成果,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初步的评审,不合格的修改或继续研究。课题结题或中期完成的一般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答辩会,学生参加这样的答辩会,觉得自己象“研究生”了,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积攒学术年龄”,体验探究过程,激发了继续研究、学习的热情。同时我们还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一个课题后要写出一个案例,形成学校的研究型课程案例包。
㈡学习评价
1.评价内容
①研究过程记录表:为了检查、掌握研究活动的开展情况,我们编制了“研究性学习综合记录表”,内容包括每次活动的出勤、活动内容、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名等方面,“活动内容”又分为具体过程、活动分工等。每学期末将记录表交学校。
②答辨:班级范围的答辩会,由课题组代表陈述、展示成果后,指导教师或同学进行提问,指导教师写出评语,并在成绩一栏中把学生的研究成果记为A、B、C、D四个档次,D为不合格。
③课题的论文或作品、研究报告或研究工作报告,经指导教师交学校统一管理,我们要求学生写的论文一般不少于二千字,打印成文,引用资料注明出处等。
2.评价结果表示
以上材料或活动完成之后,评价结果以学分表示。一般12-16课时内完成并合格,出勤满3/4课时的课题记为1学分,高中三年至少完成10个学分的研究性课程的学习内容。
3.评价时间安排
为保证评价的质量,必须安排专门的时间用于进行评价工作。每学期期末考试后,教师评卷时,安排学生在家继续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返校后,我们都安排两天时间用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总结。
4.激励评价
为了鼓励学生搞好研究性学习,我们还组织开展了争创研究课程学习优秀班集体、优秀研究小组、优秀研究成果奖励活动。评比条件写入学校的研究型课程开设方案,一开始就公布给学生,使学生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学校对优秀学生论文结集出版或向有关部门介绍、推荐发表,对优秀研究成果请校外专家进行评估鉴定。学校隆重表扬研究课程学习优秀个人、小组和班集体。
㈢课程的组织管理
关键词:音乐鉴赏 高中音乐 研究性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音乐教师们纷纷投入探求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的研究,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力图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独立学习和探究音乐知识技能的能力。那如何结合高中生的实际能力,让学生在音乐鉴赏课的学习中积极主动的寻求,探索艺术的魅力呢?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中进一步将其明确为“综合实践活动”,而“研究性学习”就属于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本文所要阐述的是在音乐鉴赏课上研究性学习的应用。
一、音乐鉴赏课研究性学习的性质和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的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旨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借助教材、教师、网络等及教材以外的力量,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体现了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体验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的特点。
新课改后的音乐鉴赏课,大多教师虽创设各种问题和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体现了自主探究,但大多束缚于课堂之上,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发挥。所以,提倡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材、走进更大的艺术海洋,寻求和发现音乐的魅力。
二、音乐鉴赏研究性学习的形式
一个课题完成的周期可为两个月,每个班以教材的单元为单位自主确立研究对象,例如:高一(1)班三、四月研究对象为“音乐与民族”,高一(2)班的研究对象为“音乐与时代”等。各班自主结合分成若干小组,各组根据组员的能力和要求选择相应的子课题进行分组专项研究。可分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组”,“汉族民歌组”,“亚洲民间音乐”等等。各组利用课余时间,借助教师、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展开活动,在相应的音乐课上展示阶段性研究成果,由教师和它组学生给予评价,然后课后再修改,深入性研究,然后展示最终研究成果,上交总结性资料等。
三、音乐鉴赏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
(一)选题指导,确定子课题
教师根据各学期的时间长短,制定每阶段(两个月)研究大课题计划,在两学期内完成整本教材内容的研究。每阶段第一课为选题指导课,教师制定大课题,如:“音乐的民族风情”。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及知识储备优势,自行选择并结合成五组,每组十人左右,选出组长,取出响亮的小组名称,确定子课题。
(二)制定方案,展开研究
制订研究方案这一环节关系到研究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也是培养学生协调相互关系,合理分配任务,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的关键,可与选题放在同一课时完成。各组由推选的小组长根据组员各自擅长的特点分配任务,如资料搜集员、记录员、调查员等。讨论研究,制订研究计划,计划的制订要详细具体,各组成员根据兴趣、能力等方面做互补调配。例表:
(三)搜集资料,制作演示文稿
资料的搜集是整个课题研究学习的核心阶段,学生在不断搜寻课题相关的知识资料,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感受音乐的魅力。以“非洲音乐”这个课题举例:资料员搜集非洲地理、人文、生活资料,及具代表性的歌舞作品和独特的乐器知识资料,学唱《非洲赞歌》,研究总结非洲歌曲的特点(旋律简单短小,自由的节奏,常做反复等);搜集非洲鼓的图片及相关资料,讨论研究非洲鼓的特点及非洲音乐节奏上的特点;动手制作鼓,小组合作创编有非洲音乐特点(节奏复杂多变,多线条,多层次等)的节奏片段;上网下载非洲《阿杰舞》视频,学习感受非洲舞蹈的特点(动作粗犷豪放,速度快,幅度大,随意等)。
组内讨论研究,筛选出有价值的资料信息,整合记录,制作演示文稿。演示文稿是更直观的将研究成果展示给其他同学学习评价,其中涉及电脑ppt的制作技术,学生主动求助电脑老师,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学习并完成。
(四)成果展示,形成性评价
成果展示是各组将研究的结果直观地展示给全体学生,是知识的传授亦是其他同学新知识学习和评价的阶段。展示的行式多样化,各组代表扮演教师的角色做总体讲述和解说,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学生能平视知识的权威性,以自己的方式体验理解音乐,传播艺术知识。该阶段的操作,需要教师的总体协调,分组分时间展示。展示时,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学习,并能客观评价,给出提高改善的建议,教师做好记录,做出总结和评价,并对下阶段的深入研究给出科学性的指导意见。
(五)深入研究,上交材料
一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成了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研究的一个热点。各大报刊纷纷载文研讨研究性学习,各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的研讨会也随之兴起。这样一种状况,很容易让人想起1992年的情景:1992年我国首次把活动课程列入《丸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之中(国家随后也颁布了《活动课程实施指导纲要》,活动课程的引人被人们称之为我国课程改革与课程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当时在理论界人们讨论与研究活动课程的激烈程度、一线教师对活动课程的态度与认识水平以及学校开设活动课程的状况几乎与今天人们讨论研究性学习的情形一模一样。时隔10年的两次课程改革,在中小学校和理论界出现了几乎相同的境遇,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疑问与反思。这里为了避免冲淡主题,我们不去全面地比较这两次课改的具体情况,但是是否会产生这样的嫌疑呢?10年(或更短)之后研究性学习是否会碰到活动课程同样的遭遇:研究性课程同样被其他的课程所代替(即前文提到的研究性课程是权宜之计还是长久之策)?对此,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不是这样的:"即使各门学科有效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有必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l];当然也有人认为不是如此。笔者同意后一种观点。如果撇开课程改革的周期性变化等相关规律这一点不说的话,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或者说主要目标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强调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科学化与多样化,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与过程、情感与体验、交流与合作等等,课改中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此。作为一种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也就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便有利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所以,"‘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定向型课程。"[3]正因为如此,我不赞成在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概念上大做文章,不提倡做一些无意义的、无(也不可能有)休止的争论,而应该把注意力和着力点放在这样几个方面上:挖掘"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发展和教学实践的价值,研究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实践研究性学习方式,探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措施和策略以及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等。
二
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无论作为一门课程(为强化某种特殊目的的实现),还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人类学习方式的应有之意),其根本的宗旨在于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转移(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科学研究的进步等多方面的要求),弥补过去教育教学目的中人的发展(培养)中的缺陷,纠正过去教育教学目的中人的发展(培养)中的不足(甚至是错误)。笔者认为,着眼于未来,立足于现在,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目的中应更加侧重以下几个方面:(1)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2)过程与体验、合作与关心;(3)了解社会与认识社会、责任心与使命感;(4)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包括从学科内部,也包括从各种实际中(生活实际、生产实际、游戏等);(5)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科学精神。
三
探究是人的一种天生的本能,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同时也是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所以研究性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应有之意。同时我们又看到,它与常规教学中的接受性学习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说它更加强调:(1)"在研究中学习"(而不主要是在书本中学习)和"学习研究"(而不主要是学习知识);(2)需要学生的智力、动手操作的高度参与;(3)需要由问题或设计任务作为学习活动的起点:(4)需要经历、体验、观察、调查、假设、实验等多种探究过程;(5)研究、学习的成果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可以是研究论文、调查报告、模型、展板、主题演讲、口头报告、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方案等;(6)通常需要合作、交流、表达;等等o正是研究性学习具有这些特点和要求,所以它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上述教育教学目的。这里需要特别重申:决不能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抛弃接受性学习(或昕讲式学习或其他)而只重视研究性学习。我们的观点是清楚的,即倡导学习方式的科学化与多样化,学习方式的选择要因人而异,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强调研究性学习,其意义不只是学习方式的简单增减问题,将导致学习观念与方式的一系列转变,比如可以有(1)由以外在的学习目的为主转变为以内在的学习目的为主;(2)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觉学习、主动探究、自主管理;(3)曲过多的从听中学、从看中学转变为在此基础上的多种方式的学习,如在做中学、在说中学、在画中学、在试中学、在研究中学、在实践中学、在交往中学、在玩中学等等;(4)由以个人学习为主转变为单个与小组学习、个人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刊5)由以知识学习为主转变为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包括能力、态度、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精神、观念(科学的、人文的、艺术的);(6)由书本学习转变为以此为基础的基于活动的学习、基于生活的学习、基于网络的学习;(7)由以认知为主的学习转变为人的认知、情感等全方位投入、关涉生命的过程;(8)由封闭的、静态的学习转变为开放的、动态的学习过程;(9)由班级、在校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时间维度)、社会学习(空间维度);(10)由机械记忆式学习转变为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创新学习;等等。
由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与要求可知,促进学生有效探究是需要一些条件的。就内部条件而言,除了更多的需要以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等内在的学习动机为前提外,也需要高水平的认知技能、思维品质及意志品质;就外部条件而言,比如主要有(1)必须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或者向他们提出恰当的探究任务;(2)必须为学生开展探究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并在资料、材料、设备和指导方面提供恰当的支持;(3)必须组织有效的交流与表达,帮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加深认识,达到教学目标。转贴于 四
就目前高中来说,旨在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的高中教育主要有三种模式:(1)课程模式;(2)学科课程中"研究性学习课题"模式;(3)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模式。显然,依据上文我们的观点,第三种模式是贯穿于高中三年的各科教学甚至每堂课之中,这是现行课堂教学需要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依据笔者的观察和考究,现行课堂要高度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层次的参与,重视合作与交流;第二种模式依学科而定。比如现行数学课程必修中给出了4个参考课题(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等),选修中又给出了5个参考课题。另外,根据我们的经验,高三年级的总复习可以广泛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主要是专题研究,比如数学高考复习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些专题指导学生研究:函数的数学应用与实际应用,不等式的证明与应用,复数的应用,三垂线定理的应用,异面直线距离的求法,各种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如数形结合思想、变换思想、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至于第一种模式,高一年级重点是结合新生实际介绍新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性问题,并充分利用高一、高二年级的假期开展广泛的研究性活动。
显然,无论是上述哪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首先都必须强调:(1)实施模式的设计一定要依据探究的程序(或者说心理过程);(2)教学组织的形式,就时间、空间、结构上必然是多样的,强调的是人人参与、自主参与:(3)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指导者与合作者,而且要依据不同的问题与课题、不同的情形实施不同的指导;(4)考核的方式与评价的方法要重点突出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就其如何实施问题,笔者在文[一]中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这里我们再强调两点。其一,课题的选择要"三结合":结合本地实际,结合学生实际,结合(指向)学习目标与教育目的;其二,目的或目标的厘定显得十分的重要,因为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方法的确立,都必须围绕目标来进行。我们将它的目标初步定为:(1)能够利用资料室、图书馆、博物馆、网络等资源,收集资料或信息,并妥善处理资料,形成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主动地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关于自然领域、社会领域、人的自我领域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有一定研究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或研究课题;(3)具有自主制定研究活动方案的能力,包括安排研究活动的时间、过程、基本方法、人员、条件等要素;(4)初步了解和运用观察、调查、实验、自然与社会考察等一般的研究方法的基本操作方法, 能够模仿这些研究方法的基本程序,展开研究过程;(5)能够通过问题探究,个人或小组自主地撰写简单的观察、调查、考察等研究报告或研究小论文,能够得出结论;(6)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报告研究过程的体会与心得,大胆地向他人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养成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态度和能力;(7)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大胆质疑,敢于提出新的设想或思路,体验到研究的乐趣,增强探究的愿望,形成通过探究进行学习的习惯,不断地养成探究兴趣,具有较强的探究意识;(8)能够通过开展关于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学生自身问题的探究,主动地获得有关自然、社会和自身的知识,认识和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惰,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国家意识、世界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对于学科课程中"研究性学习课题"教学,学科与课题不同,实施过程或教学模式有所差别,但下述方案可供参考(括弧中举例说明):(1)活动名称(如数学中"数列在贷款建房中的应用");(2)课题(如"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3)科目(如"高中数学");(4)年级和学期(如高一上学期");(5)学习目标(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来确定);(6)时间(应该是某一个范围);(7)地点(如某市某中学);(8)材料(如"科学计算器"、"新建楼房的模型");(9)步骤(比如有明确课题范围、确定研究方向、制定研究计划、收集信息资料、研究与整理、表达研究成果等);(10)参考资料(如银行贷款规定、分期付款的案例、风险评估常识等);(11)评估(主要写定性评语);(12)变例(如把贷款问题变为不纳个人所得税的教育储蓄问题,后者应考虑复利)。
对于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模式,实质涉及教学观念的更新,乃至教学体系的变革。比如过去的政治课教学常常局限在"理论灌输"、"死记硬背",然而研究表明借助研究性学习可以凸现政治课特色:"借助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和广延性,来凸现政治课教学的‘时效性’","依托研究性学习的自主参与性(亲历性),来凸现政治课的‘实践性’","凭借研究性学习的合作、沟通的社会性,来凸现政治课的‘思想性(教育性)’"[4]o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关键在于课堂设计和实施能否指向前文第三部分所说的观念的变化,所以指向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点:(1)学习的内容对学生必须构成问题,同时还应具有研究的可能性、必要性及现实性;(2)注重发现、猜想、实验、调查、探究、访谈等过程与方法:(3)教师的角色重在开发、组织、指导、合作、互动等;(4)评价中要注重知识观的现代转向:知识的不确定性、变易性、境域性、开放性、互动性、价值性等;(5)在操作层面,一般要设计指导语。比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探究的"指导语"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设计(共12条)。(1)独特感受与个人体验:①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最强烈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②这篇课文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就作品中你认为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有没有你不喜欢的地方?说说理由o ③有什么疑问?说说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2)理解感悟与整体把握:④你理解或你觉得作者想传达的主要是什么思想或感情?为什么?⑤从文中你体验到了什么?你从中获得了(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哪些有益启示?(当然,这启示不一定是作者想激发的,而且每个人的启示可能不同。)⑥你如何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尽可能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3)课文分析与鉴别欣赏:⑦你认为这部作品的文字有什么特点?作品中哪些语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推敲、体味重要词句)③你觉得这部作品在写作思路上有什么特点这部作品表达上的这些特点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⑨你认为它可借鉴的表达技巧是什么?(4)反思评价与亲身实践:⑩对这部作品你是否有修改建议,文中哪些语句你想替换成新的语句?⑾你生活中是否接触过类似主题,如果让你来写这个主题,你会怎么写(有什么不同写法)?⑿分享了同学与老师的观点和材料后,再读一遍课文,你有什么新的感受、体验和想法想与同学们交流?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学习收获(可以就某一个方面,也可以综合地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教司.走向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5
[2]李建平.普通高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中国教育报,2001.0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