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范文第1篇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理念、策略、基本思想及方法论,它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正式出自我国教育部2000年3月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它属于一类全新的必修课。

二、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实践模式的具体实施流程

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实践模式是指学生从自己的爱好特长出发,选择自己所处的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和周围自然的某一事实为研究对象,以考察、探索、收集、整理、分析、概括、推理等为方法,亲历实践,付出情感,学会合作,培养探究能力,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活动。

专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主导模式,以其灵活性大,选择性强,易于操作等诸多优点,而被国内外研究性学习开展方式所普遍采用。

下面从专题研究性学习实施流程图入手,对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进行详细解剖,以形成条理分明的经验性方案:

从上图分析,可以将专题研究性学习实施流程划分为以下9个具体步骤:

1.师生积极互动,促进研究课题的顺利进行。

在研究性学习中,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靠同学们自己动脑、动手,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他们之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组织、动员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组织专家进行科普、学术讲座,积极带领学生外出参观访问,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诱发探究动机。

3.指导拟题、分组阶段

(1)指导拟题阶段

选择课题必须经过反复推敲。下面就选题的原则与程序加以详细分析:

第一方面,分析选题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科学性原则:研究性学习是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活动,因此研究课题本身必须是科学的。

生活性原则:选定的课题源自对生活现象的思考,有改善生活的实际意义。

可行性原则:要求选择的研究性课题有可操作性,能够付诸实施。

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要求学生选题,要尽量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课题,力求新颖、独特。

第二方面,分析选题的一般程序:

1.选定方向。指导教师要启发他们善于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这个方向上开展研究。

2.提出问题。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需要研究者分析这些问题能否成为付诸研究的课题。

3.选择问题。学生以选择研究性课题的基本原则为依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作为自己探索的方向。

4.加工问题。所谓加工问题,是指从研究的时间、地域、对象、内容、方法等方面对选定的研究问题进行修改和限定,从而使问题更加集中明确,使之成为可以真正付诸研究的问题。

5.确定课题。经过对研究问题的精细加工,仔细推敲,再用恰当的文字把研究内容表达出来,该问题就可以作为我们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了。

(2)课题分组阶段

研究专题拟定后,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组合成课题小组,至于小组内部的合理分工,则由小组成员共同协商完成。

4.收集资料、课题论证阶段

研究小组首先收集资料,然后对收集的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后,进入课题论证阶段:

(1)明确课题小组的研究意向、所涉及的学科范围

(2)选择小组指导教师

(3)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检索文献计划、访谈或考察计划、活动进程计划、选取研究方法)

(4)预期达到的目标和活动的结果

(5)撰写开题报告

(6)小组开题展示、讲解、答辩

(7)听取开题评审组意见,完善开题报告

开题评审小组由外聘专家、相关教师、感兴趣的学生代表团共同组成,在听取研究小组的开题汇报后,对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评议,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课题小组针对开题报告加以讨论修改后,最终确定研究课题。

5.展开研究阶段

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的具体计划,分工合作开展研究。首先,将专题研究任务加以分解,小组成员经过精细分工后,各负其责,各展所长,积极完成子任务的研究职责。同时,又要与组员通力合作,定期对课题的研究发展交流意见,随时修正弥补研究计划存在的偏颇、漏洞,逐步完善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6.撰写报告、论文阶段

专题研究小组在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全面梳理专题研究成果,以恰当的方式对研究进行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形式的写作。

7.研究成果交流、评议阶段

研究成果交流评议阶段,学校邀请有关专家、师生共同组成交流评议组,对各课题小组展示的研究成果进行思维地碰撞和意见地交流,培养学生学会针对不同课题进行客观地分析、辩证地思考、流利地申辩。并通过研究成果的答辩过程,将学生的自我评价、组员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评议组点评协调融合,引导学生一步步优化研究成果、完善自我发展。

8.评议中的新问题

在结题报告交流、评议过程中,如果发现研究成果存在不足,则需课题小组重新回到研究阶段,针对报告中发现的新问题加以分析讨论,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以求进一步修正课题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9.学习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标准强调伴随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在研究性学习进行中的各个阶段,运用形成性评价,教师、家长和学生可以及时发现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加以修正和引导,确保研究按正确的方向顺利进行。

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范文第2篇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现阶段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缺乏必要的时间保障;其二,缺乏有效的教师指导;其三,缺乏具体的开展措施。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有实效的可供参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策略作为参照。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好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因此,实施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定位于三方面:培养发现问题与研究的积极性;习得研究方法,形成研究能力;学会沟通,善于合作。

一、研究性课题发现策略

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通常比开展研究更困难。在教学中,为了减轻学生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教师应引导学生由熟到生、由浅入深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因此,在帮助学生选择研究课题时,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引导或示范。

(一)常规教学中渗透课题

教师在常规课堂上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系统赏析,引导学生探究,同时借助探究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领会课文内容,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其联想和运用能力。

例如《沁园春・长沙》一课,在了解的经历及后人的评价后,可建议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小课题“我眼中的”。学生的视野不容小觑,涉及的书法、政治才能、爱情与家庭……通过这些拓展和研究,学生对的了解更全面而深入。这不仅延伸了课堂教学,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辩证思维。

(二)选修教学中拓展课题

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区别在于:必修课侧重对这篇课文的知识与能力的过手,而选修课教学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在选修课的设计上应深入文本,巧妙设计可以形成思维交锋的思辨性、开放性问题。比如,在讲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一书中的《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时,引导学生探究“杜甫是凡人还是圣人”的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形成争相发言的情景;再如讲授《: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在众多成就的因素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等问题,而教师在这一环节应少点评,制造思维交锋的可能性,给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由此拓展出小课题“探寻杜甫的圣化道路”。

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学生得到了老师的信任和尊重,习得的已远非单纯的知识,而且体验到了师生思想的相互撞击、相互启迪,从而生成了新知识。而正是这样的开放性课堂和探究性阅读教学,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在彼此思维火花的碰撞下发掘自己的兴趣点,从而深入下去探寻研究性课题。

(三)梳理探究中深化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一至五册必修部分的“梳理探究”板块中均提供了一些研究性专题,而这些专题正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资源宝库。

高一年级学生开始接触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可利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为例,设计学案引导学生对汉字进行梳理和探究,形成小课题“家族姓氏溯源”。示例如下:

家族姓氏溯源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以下梳理:

一、你的姓氏起源(包括典故、传说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你的姓氏起源地在哪里?宗族迁徙路线是怎样的?(包括迁徙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与你同姓的宗族名人主要有哪些?请择要记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你的宗族是否有集体祭祖的活动或祖宗家训?请简要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家族姓氏溯源》的梳理探究,学生对自己姓氏的演变以及自己宗族的迁徙过程有了比较深入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文化自豪感,从而实现了文化自觉。同时学生已经能够把握研究性学习在梳理探究模块中的运用,学会根据提示查询资料,构建基本研究思路,尝试探究方法,整理所收集到的资料等。

(四)课外学习中自选课题

生活即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自选课题时,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学、文化现象、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众多领域中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进而形成研究课题,再根据学生个体特长和兴趣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课题。

比如语言类:“成都方言的生存现状及保护措施的研究”,“从歌词看生活化语文”。

文学类:“中西方文学特色比较――以‘巴黎圣母院’和‘家’为例”、“关于中西方神话比较的研究”。

社科类:“中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浅谈成都特色街道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以历史积淀凸显发展的文化内涵”,“关于低龄出书的思考”,“小议诗酒文化”,“从茶文化看传统文化”。

跨学科:“‘红楼梦’政治探佚”,“路西法的侧脸――精神分析与现代文学”。

其中有独立研究的,也有小组合作研究的,学生在假期通过问卷调查、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查阅大量资料,最终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性学习论文,习得研究方法和能力。

二、研究方案设计策略

由于学生此前基本没有接触过课题研究,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正可以为学生提供课题研究的真实体验,习得规范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研究能力。因此,要求学生拟定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在此环节,教师应充分参与学生的方案设计。

首先,以正规的学术论文开题报告做示范,为学生设计一份开题报告样本,包括论文的目的及选题意义、主要研究内容、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步骤与进度、小组成员及各自承担的任务等板块。

第二,将此样本印发给全体学生,教师辟出一个专门的时间(可以是一节课),将各板块的具体填写内容和语言规范性要求示范给学生,包括如何查找撰写开题报告的资料。学生的困难多集中在“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一项,因此,需要教师提前列举出学生可能使用到的所有研究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课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式。

第三,将学生的开题报告收集起来,教师逐份审阅,并通过与学生面谈的形式讨论不太恰当的开题报告,同时给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以杨璐嘉同学的“从茶文化看传统文化”为例:

“从茶文化看传统文化”开题报告

1.选题意义(略)

2.主要研究内容

2.1成都的茶文化、其蕴含蜀地文化内涵及对成都人生活的影响

2.2茶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演变、传承及其中的矛盾和这种矛盾的利弊

2.3作为中学生,我们该怎么看待文化艺术的变迁,可以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哪些努力?

3.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3.1实地考察:体验茶道、社会调查

3.2查找资料:网络和书籍

4.实施步骤与时间

5.小组各成员及承担任务(略)

三、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本文认为,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以有两种实施方式:第一,独立研究;第二,小组合作研究。教师不对研究小组的形成进行干涉,学生根据兴趣、性格、能力等方面自由组合,组内分工协作与责任担负也由小组成员自行分配。在学生开始研究活动之后,教师仅扮演顾问的角色,负责对学生调查问卷的科学性、可行性接受咨询和答疑。所以,研究性学习从形式上来说是开放的、自主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最初听说“研究性学习”时感觉新鲜,经过老师的指导,我选定了“成都方言的生存现状及保护措施的研究”,并联络了四位同学组成研究小组。我们选定了课题负责人,由她负责协调研究任务。寒假中,我们去过市图书馆、旧式茶馆、川剧院,通过走访、问卷调查、资料收集等,终于写出这篇论文,并为成都市人文环境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感谢研究性学习,让我们与科研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让我们领悟到了严谨的科研态度和作风,以及科学探究的方法。希望今后还有这样的尝试。(摘自成都七中高2013级14班雷昀《研究性学习感言》)

四、课题成果生成策略

研究性学习成果主要有两类模式,即课堂生成类和非课堂生成类。

课堂生成的研究性课题(包括前文所述必修课、选修课和梳理探究中生成的):一般采取“学案”或小论文的形式呈现,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非课堂生成的研究性课题(寒暑假自选课题):以规范的专题论文形式呈现。教师此前从形式上、内容上加以指导。

五、课题成果评判策略

对于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教师应及时、适当地予以评判。通过对学生课题研究的优劣层次进行价值衡量,一方面有利于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更能促进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探究思维,习得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评判要遵循两大原则:评判主体多元化、鼓励学生发展方向多元化。建议将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学校寒暑假作业学分制考评接轨,选作了研究性课题且成果合格,就能获得相应学分。评判过程中强调学生研究的过程习得,包括课题研究每个步骤的阶段性评价。同时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鼓励学生互补式合作,将研究小组作为一个主体评判,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合作与包容意识。虽然学生的论文成果可能存在立论不严谨、语言不规范、研究不深入等缺憾,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保护学生的求知渴望和探究热情应比知识本身更有价值。

因此,根据不同形态的课题成果,应选取不同的价值评判方式。经过实践检验,本文提出了两种实效性模式。

其一,课堂展示型。

对于课堂生成的研究性课题,多采取这类模式予以评判,即利用课堂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包括展示优秀学案、举行读书报告会、课前三分钟演讲等形式。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使研究性学习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常态,渗透到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学生在展示和交流中,学会了相互欣赏、取长补短,形成语文学习的良性循环。

其二,推荐答辩型。

对于非课堂生成的研究性课题,更能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观意识,教师应鼓励、强化这种审美差异,充分展现学生个性。为了更大程度建立榜样的示范作用,可以采取教师甄选优秀论文、推荐答辩的模式。

首先,语文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将本组内的所有论文按所选课题分类组织讨论,甄选出本组内的优秀论文文本。

其次,推荐优秀论文作者参加答辩。如果是小组合作形式的论文,则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小组内所承担的研究任务独立参加答辩。答辩评委由参与论文评阅的语文教师担任,原则上每组评委3人,且科任教师回避本班学生的答辩。答辩流程包括:

1.提前3天通知学生准备答辩。

2.进入答辩会现场,学生3分钟陈述。

3.学生当场回答由评委提出的与论文相关的1―2个问题。

答辩会结束后,由评委教师将论文与答辩质量进行综合评定,评出等级,获得一等奖的论文将集结付梓。通过答辩,学生不仅公开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而且通过教师的提问和点拨,能促进学生加深对课题的领悟,为其今后更加严谨的科研活动奠定基础。

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范文第3篇

国培过程中,人大附中的教师周庆林老先生给出的“研究学习”的定义是:它是针对常规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而提出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自己发展的需要,主动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有兴趣的、力所能及的、有所发展的个性化的学习。一切符合该特征的学习形式都是研究性学习。

下面以新人教版化学教材必修I的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铁和水的反应”为例和大家探讨“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一 学习的自主性

“铁和水的反应”在教材上属于科学探究内容,我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以小组合作研究为主,允许个人独自完成,也可以采取个人研究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小组人数一般不宜少于6人,也不宜过多。我把全班56个学生分成了9个小组,6人组7个,7人组2个,并选出小组长。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0页科学探究,然后给出以下思路:(1)提出什么问题?(2)形成什么假设?(3)如何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提示:需要解决的问题:制水蒸气、反应条件、产物是什么、怎样检验?)(4)交流合作:小组同学交流探究方案,根据设计方案画出装置图。(5)得出什么结论:小组同学围绕同一研究主题,组织讨论、思考、讨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小组的开题报告,每一组都报告自己的研究课题、方案;然后根据大家的意见及建议进行修订,完善方案。

整个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他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兴高采烈的研究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二 学习的创新性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创新性是研究性学习的最高层次,它是人们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组织运用已知的经验与信息,突破常规,发现或创造某种新颖、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

学生确定了“铁和水的反应”这一课题后,开始主动思考,积极进行合作交流,设计出多种可行且有很强创新性的方案。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很好地实现了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质的飞跃。

三 学习的实践性

传统的化学教学由于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缺少自主的时间和空间,难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题实践中,学生定下题目并提出研究方案,首先写出关于“铁和水的反应”的开题报告,为完成探究的课题,学生可以上网查阅资料、进实验室验证、请教老师、生生合作……总之,学生通过多种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实践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提高了科学素养,增长了学习兴趣。

四 学习的探究性

在“铁和水的反应”这一课题的研究中,学生要经历一个“设疑――析疑――解疑――质疑”的问题探究过程,可以采用个人研究,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集体讨论,分享初步研究成果;进行思维碰撞,再进行实验探究;然后完成论文,形成小组的结题报告。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积极探求知识,效果显著。

五 学习的过程性

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学习评价;评价体系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不断深入,很多问题被凸显出来,其中一个比较困难又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评价研究性学习。本文以如何科学评价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为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以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为指导,探索基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体系,以此为评价工具设计评价方案,同时运用网络教学平台等信息技术提高评价工作的实效性,切实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基于信息技术课的研究性学习评价特点分析

基于中学信息技术课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应从三方面区别于传统的研究性学习评价:

(一)初中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具备的能力。基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的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者,一般已经步入青春期,他们观察事物的目的性和系统性相对小学生来说进一步增强,思维的组织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能力上处于高速发展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逐步增强,有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有较强的好奇心,新鲜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但自觉性往往较差,因此要关注、提高评价的监督作用。初始能力上,经过小学六年的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够通过网络搜索信息,操作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能够使用简单的软件来辅助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这些都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强调网络教学平台在研究性学习中提高效率这一要素。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个繁琐、复杂的过程,完整的评价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较多的工作量,因此我们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评价,主要工作体现在:采用电子档案袋的评价方式、评价方案在平台上进行共享、利用平台的交互功能发放和回收评价量表、成绩的统计与分享、成绩公布等等。

(三)充分考虑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依托信息技术课开展的条件。这一特色就是说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要充分考虑初中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目标,将知识知识目标负载到能力目标之中,重新组合两者的关系,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合二为一,强调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专业能力、发展的能力、社会能力等。例如,具体的评价设计中课体现在,学生的选题要围绕信息技术课的课程内容开展,这样有利于课程知识目标的实现。

二、基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的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本文从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普遍规律出发,研究并制定针对初中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比较全面、科学、适用的评价体系和操作规范。

评价方式来说,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很难做到单一的、定量的评价,在方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表现性指标,从欣赏的角度看待学生的每一次发展。所以我们采用以学习过程的表现性评价为主,辅以档案袋评价、成果展示评价、系统评价等评价方法。评价要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要进行开题时的评价、活动过程的评价和结题时的评价,同时要体现了评价的主体多元性的特点,即评价要采取“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导师评价”三位一体的形式。

评价标准要依据学习目标和学生水平来制定,也就是要在充分分析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评价标准。本文制定的评价标准如下,选题标准:课题来自课程内容,选题科学,依据可靠,课题贴近实际生活,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实施阶段的评价标准:按时按量完成课题,研究思路能根据需要及时、适当的调整,解决遇到问题的方法合理、恰当。研究过程的记录能反映课题的全过程,资料完整、整理规范,实验数据完整、真实可靠、数据整理规范,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有目的的解释与说明。[1]按时参加活动,态度端正,服从指挥,善于与他人合作。结题阶段的基本评价标准:课题研究方法恰当,且能够实现预期目标。研究成果能够体现处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知识,能综合课题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且具有创新性、建设性。[2]

评价权重:评价权重的分配是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侧重点决定的。评价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评价的主观性会影响评价的公平和公正,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在评价中的诚信意识和认真态度,约束学生自评的随意性。这就需要通过评价量规所占权重的合理分配来保证评价的公平公正。在我们的实践中,考虑到时间、经历等问题,利用已有的、合理的、基本符合我们实践的权重分配为借鉴基础,综合考虑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分配评价权重,最终确定:开题评价占总成绩的20%,过程评价占60%,结题评价占20%。[3]

三、基于信息技术课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过程

根据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进展的具体情况和“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基本要求,在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案设计上初步设想以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为时间进程,即从开题、实施、结题三个阶段,按照时间顺序设计评价方案评价的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首先,开题阶段的评价工作,研究性学习初期向学生发放《研究性学习评价实施方案》,并对评价做相关说明和指导,向学生阐释评价方案、评价标准,小组同学共同建立电子档案袋,学生选定题目后,由评价小组对开题结果进行评价。其中对开题报告的答辩以及开题答辩的评价需要使用评价量表进行评价。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我们确定了两次小组汇报,小组选出发言人汇报近期的研究情况,遇到的问题等等,这样既做到了定期监督,也能够方便学生之间的了解、交流。在实施阶段的评价工作包括对两次汇报的评价,这部分的评价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结题阶段主要包括对结题作品的评价以及对成果展示汇报、答辩的评价。为了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个人的最终成绩是在小组成绩之上进行评定的。学习过程中采用的具体评价方式是,在小组成绩的基础上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个人成绩=小组成绩*个人等级系数)。个人等级分为A、B、C三个等级,对应的个人等级系数分别是“1”、“0.9”、“0.8”,也就是说,如果小组成绩为90分,个人等级为B,最终的研究性学习的成绩为90*0.9=81分。这样的评价方式既发挥了小组的团队作用,又体现了小组内的层次差异,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与共享的品质。

结束语:在研究性学习评价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使用这一评价体系,一方面切实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另一方面促进从制度的高度保证了研究性课程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尚志.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学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范文第5篇

一、专题培训,激发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热情

为了激发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热情,我进行了三次专题辅导,着重讲清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一则小故事的启示:

说的是拿破仑在一次战斗中与卫兵走散,又被敌兵追赶,情急之下,求助于一个毛皮商人。毛皮商人将之藏于一堆毛皮之中,追兵对着毛皮一顿乱戳后走了,这位法国皇帝的卫兵也终于赶来了。毛皮商人问拿破仑:“当敌人对着毛皮乱戳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拿破仑大怒,命令卫兵枪毙这个胆大包天、口不择言的商人。商人面向墙壁,听着身后整齐的拉动枪栓的声响,刹那间百感交集。等了很久,拿破仑微笑着对商人说:“现在,你知道我当时的感受了吧?”

对于教育来说,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故事。我们知道,真正深刻的教育,是能够触及灵魂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恒久有效的。亲身经历过这样一次死的威胁,毛皮商人才可能真正了解当死亡的威胁来临时的感受,不然,任别人怎样述说,也是隔靴搔痒。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而言的,研究性学习要解决的是“如何学”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它具有问题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1.以问题为中心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2.以开放为形式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不仅体现在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上,也体现在研究的过程、方式、方法上。在学习过程中,活动时间和空间是开放的。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以在校外进行;可以在课堂进行,也可以在节假日进行。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有广泛的学习手段(读书、上网、社会调查、科学实验、实地考察、讨论辩论等)。

3.以探索为过程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全过程都以学生“探究”贯穿。从研究课题的确定,到研究目标的定位、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手段的运用以及研究结果的表达等,都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确定研究课题,进行学习和探究,形成研究性学习成果。

4.以实践为依托

研究性学习课程目前划归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从学习内容上看,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现实、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人类生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等社会现实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查、访问咨询、实地考察、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

(二)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

资料一:

据调查,全球有4000名公认的首席科学家,按中国占世界1/5的人口比例计算,中国应该有800名,可事实是中国仅有13位,这与我们的人口比例极不相称。更让人吃惊的是,这13位首席科学家里,香港居然有11位,而大陆只有2位。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现实。缺乏一种创新的机制与氛围,出不了大师,出不了顶尖的科学家,而这也正是国家发展之关键。

资料二:

2005年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去世前又提到同一问题,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它是沉重的,更是不容回避的。

资料三:

香港大学在内地招收本科生时,每年都有近三分之一的省(直辖市)“状元”在面试环节因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被拒之门外。

跟踪资料显示,中国已毕业的“状元”,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大有作为。

1.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式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形成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

大凡已经进入高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已经顺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学习的惯性。既然家长和相当数量的教师只关心那些大家都必须学的东西,那么学生只好割舍自己的兴趣,任个性特长、潜质、潜能消磨殆尽。学校、教室、课桌就是学习的战场。方寸之地,流失十几年的岁月,常常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远离火热的生活和社会,眼界只能日趋狭窄,实践能力难以形成。

知识发生的艰辛过程,科学探索的曲折经历原本已被教材浓缩为简洁的定义原理,再加上老师多年“应试经验”的提炼,全都变成了两点间的直线。既然学生只能吃别人嚼过的馍,那就无法品尝到探索和发现的快乐,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日益衰退。

日新月异的时代告诉我们一个现实: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在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中学生长期以来一直恪守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即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究和注重解决问题的学习状态。改变学生只上从课本学习知识的传统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真正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上。

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研究性学习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占必修116个学分的12.9%。 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河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要求,高中阶段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实施流程的理论学习,专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不少于3个,保证高中三年研究性学习活动时间不少于270课时。

(三)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类型和研究方法

1.课题类型

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可分为两大类: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

一是课题(问题)研究类。课题(问题)研究类以认识和解决某一专题性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文献研究等。

二是项目(活动)设计类。项目(活动)设计类以解决某一个操作性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社会性活动设计和科技类项目两种。

2.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问题探究法。这是课题研究比较常用的方法。通常是由某一具体问题出发,探讨其产生的根源以及解决的方法等。如:课题“测量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的阻力系数”由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出问题,并探讨形成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问题讨论法。这种方法有益于扩展学生的思路,如“菜刀上的力学知识”,有的学生考虑到刀刃的利钝、刀身的宽窄;有的学生考虑刀背的薄厚、刀柄的长短和刀的形状;还有的学生会分析、比较锯齿形刀的优缺点,这样的研究课题每个学生都参与,同时又有不同的深度和层次,互相取长补短,从而使研 究的课题更为完善。

(3)实验探索法。通过实验探索解决问题使研究更具有说服力。例如,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与振子质量的关系”等问题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

(4)模拟制作法。根据构想而制成模型的方法。例如,“研制水火箭”,这种方法既丰富了课题研究的内容又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5)现场调查法。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观察来增加科学知识,掌握素材,为从事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6)文献查阅法。可以说是课题研究必用的方法。对某一研究课题必须通过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才能为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进而开展研究课题。

二、加强指导,提高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研究性学习的展开一般分四个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总结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相邻阶段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整个过程可以通过下面图表呈现:

(一)选题指导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第一阶段即选题阶段,学生确定什么研究课题是研究性学习全过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创造的发挥,研究成果的大小、好坏,甚至某项研究性学习的成败。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题选择。既然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在研究性学习中,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提出问题,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1.提出问题

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会对各种各样的现象提出很多为什么?问题的提出可以从多角度。可以从自己兴趣出发,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从自己学习的学科出发,提出一些学习中自己较困难的问题;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出发,提出自己观察到的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问题。

2.使问题转变为课题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一个值得我们开展深入研究的课题,在众多的问题中选出一个能转化为研究课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虽然在我们的头脑中存在着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当我们要真正确定一个课题进行探究时,我们又会发现自己的头脑中的问题太一般化了,这些问题好像很难成为一个课题,不值得研究,这就是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时感觉到没什么可以研究的原因。正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然, 爱因斯坦说“问题”不是一个一般化的问题了,而是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即是课题。

研究课题就是针对某一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和任务的问题。

要使问题转化为课题,我们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大和小的关系。一般说大课题的研究价值高,成果的社会影响大,但它比较复杂,开展的条件要求高,不易出成果;小课题涉及范围小,任务单纯,目标集中,容易开展,容易出成果。但作为学生不能一味求大,小看小课题,忽视小课题的研究,有的小课题的研究往往也会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的价值并不比有些大课题低。

二是难和易的关系。难的课题往往比较有价值,但难度大的课题对研究者主观和客观条件的要求高,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精力,而且容易因久攻不克,失去信心,导致半途而废。

对于中学生来说,选择较小的课题,选择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课题进行研究应该说是比较合适的。

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这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能力训练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学生学会观察,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需要学生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观察能力;需要学生经过发散、提炼、概括,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因此,选题阶段最好能较长的时间,我们安排了四个周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选题。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多种指导和训练,组织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课题论证,这对训练学生思维的聚敛、领会问题的实质,对课题研究的进一步实施非常重要,使选题过程真正成为一种训练学生的过程。

(二)开题指导

本阶段就是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准备研究材料阶段,三部分内容最后以开题报告的形式表述,开题报告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能为研究者提供明确而可操作的程序。

撰写开题报告三大注意:一要注意可行性,二要注意科学性,三要注意过程性。开题报告要详细、明了,研究方法和步骤要具备可操作性。实施计划要写得具体、翔实,各研究阶段时间安排要合理、充裕,课内时间一般用于选题、搜集资料、交流展示,而调查、实验、材料处理、论文撰写尽量安排在课外;若是实验研究要考虑重复实验,以排除偶然因素的干扰。研究方法的选择要根据课题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师的指导能力来确定。资料搜集和实验尽量在校内完成。开题报告要体现出立意新颖、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等特点。提出问题和目的意义要与预期结果相吻合;方案中各部分切忌张冠李戴;获得的信息资料和提出的观点要客观真实,经得起推敲。整个研究过程必须在开题报告中体现出来,如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选题开题资料搜集实施结题交流展示研究后反思)和预期结果等等。

(三)过程指导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许多学生因缺乏科研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思维训练,特别是高一学生,接受了九年的教育,已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存在着许多思维定势,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往往觉得无从着手或打不开思路。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遇到的思维障碍大致有以下几种:1.思维角度单一。2.过早下判断。3.只关心答案。一般学生碰到问题时,就希望赶紧找到答案,而对问题本身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漠不关心。4.钻牛角尖。5.忽略想象和灵感的重要性,缺乏创意和活力,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因觉的枯燥乏味而兴趣减弱。

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提高思维素质呢?1.要创造自由、民主、安全、和谐的环境和气氛。学生只有在无拘束的宽松气氛下,才会充分发挥创造能力。2.运用学科中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辅导。;例如一个课题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与振子质量的关系”这一课题的探究时应给测量多少个全振动的时间来确定周期呢?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我引导他们去探讨测量中的误差问题,从而搞明白了测量的全振动次数取决于研究要求的相对误差和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在相对误差一定的情况下,振动的周期越长,需要测量的全振动的次数也就越少。3.要注意思维指导的启发性。思维指导的艺术在于巧妙指导和提示,点到为止,千万不可和盘托出。例如,一个课题小组的同学在研究“自动称米机”的实验验证过程中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这时,我启发他们:“你们能否先从理论上证明结论的正确性?然后从理论的证明过程中去改进实验装置。”最后他们找到了实验设计中的问题。4.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灵感。钱学森指出:“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灵感需要培养和诱发,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关注,学会交流,在关注中产生灵感,在交流中激发灵感。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教师应由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转变为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和指导者,指导教师全过程监控学生的研究活动,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及时必要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全过程的自主学习、研究,并在必要的时候向老师咨询,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和“帮助”,而不是“教导”和“灌输”,学生自由组成研究小组,自主设计调查主题和组织调查,自由分析资料和撰写论文,这样,学生才真正的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翁,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

(四)结题指导

结题阶段包括三个方面:①对研究成果的书面的表达,②对研究过程和成果进行汇报交流,③对课题研究做出恰当的评价。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表达方式提倡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活动方案、科技作品以外,还可以采取辩论会、研讨会、展板、墙报、编刊物、音像资料等方式,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发表,或通过指导老师主持的答辩。在学期末分别举行班级和年级交流报告会,年级编辑优秀成果集。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新的世纪给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教师只有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积极投身教育研究、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深化课程改革,才能发展教育事业,为祖国的复兴、社会的进步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虽然课题组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论上也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材料,但由于我们的科研能力有限,理论素养还有待提高,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调查研究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本课题研究结束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将实践转化为理性的思考,丰富研究的内涵,推广研究成果的应用。具体表述为:

1.通过示范课、研讨课等形式,继续实验并推广课堂教学模式,继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进一步探讨组织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张大昌.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中的课题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2(2)

[3]阎金铎.物理霍益平.研究性学习.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典型课示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4]黄达成.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的调查与思考.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3(10)

[5]王耀村.开展课题研究 培养创新人才.物理教学.2001(1)

[6]施良方崔允■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胡兴宏.关于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构想.上海教育科研.2001(1)

[8]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