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自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实验课教师充分地认识到现有教学模式、内容、方法的不足。改进实验课教学方法。本文围绕这个主题,从实验的内容、仪器和设备、教学的方法入手,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1 新课程改革的科学实验与原教材实验的对比

(1)新课标教材无论从实验的内容、呈现形式,还是对实验的要求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科学实验改革的主要方向是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的转变。

(2)新课程中的实验和以老教材中的实验有很多不同之处:第一,比以往更注重从生活中寻找资源进行实验,从身边的事物中理解科学。第二,注重科学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利用学习的知识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遇到的问题。第三,改变以往的实验课模式,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如何设计实验。第四,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实验,从实验的现象中总结、归纳出新的知识,激励他们探究的兴趣。

(3)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体会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自己的方案,强化了实验方案的设计、注重实验中出现的误差以及对误差的处理分析等等。

2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国家不少专家学者和广大科学教师对中学科学实验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科学教学改革也正在紧密锣鼓地进行着。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1)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 不少中学学校的教师对科学实验重视不够,而且实验教学的效果也不理想。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学生不会动手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考实验就行。由此而引发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理论。(2)实验教学模式僵化,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学方式呆板。以上实验教学的现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学生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必须予以改革。

3 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3.1 实验课教师观念的改革

以往的教师总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把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仪器使用、数据记录、数据处理等等,认为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好。其实不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自主思考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这种教学观念应该予以改革。

在实验课中,教师应该作为一个引导者,应该学会将学习的任务逐步转交给学生,最终在有效的引导下,学生能学会自己进行实验和探究。这个过程比较复杂,需要有耐心。同时要有精心的设计,又要保持自然,不能让学生觉得很“做作”。可能在很长的时间内,教师要向学生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各种行为,如提出问题、操作技巧、自我反思、合作交流、倾听别人的意见、良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等,直到学生展现出他们独立的实验能力为止。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听听学生的问题与想法,适时地评价学生的实验过程。必要时教师可以把学生集中起来,通过讨论、示范、演讲等形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进而逐步达成共识。

3.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科学实验教学本身就是创造性工作。新课程的实施,又为教师创造性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信息瞬息万变,要求教师学会批判、选择、加工,现有的科学实验理论与方法不能照搬,必须经过教师个性化加工,才能适合自己的学生。实验课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实验方案,使之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善于与学生共同创造实验的方案,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善于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新课程需要创造型的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创造新型教育理念,创造性使用教学资源。我们要在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规划设计新的课程体系、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根据教学目的的侧重点不同,可把普通科学实验按基本型实验、提高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三大模块进行建设。

3.3 培养学生做课外科学实验的习惯,促进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改革

目前有很多中学的实验室紧张,管理人员紧缺,实验教师也配备不足,导致很多实验不能正常开设。这势必会影响到中学的实验教学,挫伤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导致科学教学效果下降。因此,可通过学生做课外科学实验的方法来弥补其不足。但学生做课外实验的习惯并不是天生固有的,需要培养、逐渐养成的。要培养学生这种习惯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取决于指导老师的方法,具体是:对学生要做好动员工作,与学生家长也要沟通到位,还要取得社会的信任,而最重要的是提供的实验素材一定要科学合理,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一旦学生养成了做课外实验的兴趣,就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实验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同时,学习方法也会得到改进。这对培养学生今后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3.4 科学实验课教学资源的改革

科学实验需要利用教科处以外的资源。除了充分地利用学校内的实验设施、图书馆资料等实验资源以外,还要寻求更多实验资源的帮助。(1)发挥校外科研人员对实验课的指导作用。(2)重视利用校外自然物质资源。(3)通过多种媒体获取丰富的实验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仅仅通过互联网,人们就几乎可以获得大部分想要的信息。当然,因特网只是众多媒体中的一种,只要有心,总是可以得到有用的实验资源的。

3.5 实验教师自身素质和培训体系的改革

战斗在教育第一线上的教师是实施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不仅应具备一定的学历、资历,同时还要具有广博的科学知识,具有设计、改进、自制教具的科研实践能力;不仅能讲好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善于运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所以,每一位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教学能力。通过学习,不断地更新、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既要学有所长,又要广泛涉猎;既要精通一门学科,又要研究相邻学科;既要有理论家分析、综合、雄辩之才,又要有艺术家想象、概括、表演之才。同时各地区教育部门应组织力量定期对在职的科学教师进行培训。其他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展,但针对科学实验教学的相对较少。可以针对科学教师在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技巧、改进实验等方面进行培训,还可以通过举行各级研讨会,给广大教师提供交流与探讨的机会,相互促进。

4 总结

要完成改革老式的实验教学理念,就要注重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等,注重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要想有效地改革,首先,我们要从观念上改革,认识现有观念的局限性。改变传统的思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构建和思考问题要有整体观念。其次,应该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代替过去只强调智育发展的质量观。在改革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的作用,把整个实验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引导、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田明丽.基于现代教学论的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模式[J].物理实验,2000,20(12):22-23.

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学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053-02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求我们对于中学物理的教学,进行更为创新的改革,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教学中用更为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来进行中学物理的教学,为学生呈现出更为生动、直观的物理知识,让学生在轻轻松松的教学模式下,就学到了知识。通过实践的教学和与新课标改革的相互结合,来对学生进行培养。本文从转变物理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行物理实验探索,加强物理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应新课标的新要求四个方面来进行中学物理教学的探究。

一、转变物理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教学中,基本上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的学是处在被动的地位。而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就要变教师主动为学生主动,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只有让学生主动学习,才能够拥有更高的学习效率,不仅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同时还能够提升教学效果。物理课程本身就需要学生们主动的进行探究,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所以说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学习。这不仅是能够保证学生在物理这一门课上将所要求知识点学好,同时还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来对学生进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呢?首先要建立一种合作自主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以自我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形式来进行学习,从而对学生进行平等、民主的教学;其次,针对每个学生学习发展的不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最后,就是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拓展,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了课本上所要求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拓展课外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量。

二、实施分层次教学,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效率

时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相等的,可见,学习的效率是决定学习效果好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以往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对全班同学实施同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针对此情况,新课标中提到了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的主要模式是对层次各不相同的学生(优、中、困)进行不同深度和广度的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提高学生整体的素质具有推动性的作用。通过实施分层次教学,面对不用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对自己的学生一视同仁,要时刻鼓励学困生,表扬优秀生,使优秀的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让学困生能一点一点的进步。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还让学生们在更短的时间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

三、进行物理实验探索,加强物理教学的实践性

物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更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多动手,多思考,学生通过动手进行科学实验能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物理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教学也需要我们从以下两点进行注意。

1.形式和内容。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形式是通过研究性实验来进行的,学生通过对所要学的知识进行实验,从中明白其原理,也能够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识。而所要研究的内容方面是从学科和生活中进行选择,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知识获取、问题解决等步骤来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对研究课题的提出最好还要紧跟学生的兴趣,这样能够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效果。

2.教师的作用。学生在进行实践性学习中,学习效果好坏的直接影响因素之一就是教师在实践性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本身就起着促进者和引导者的作用,那么对于新课程改革所提出来的实践性教学,就更需要教师在学生进行课题探究的时候给予正确方向的引导和知识性的指导,这样才能使实践性教学发挥最大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应新课标的新要求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那么对于学生学习来说也非常的重要,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强调了创新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中学物理学科来说,创新更是不容小觑的。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应该从演示实验开始,学生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来对实验所用到的仪器、实验目的和所做实验要观察的重点等方面进行观察,养成学生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以演示实验打好基础后,就需要对学生以探究性实验的方法来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了,通过学生的创造体验来让学生体验创造的过程。在逐步深入中,通过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探究和分析的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的拥有创新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让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利用自身的潜力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言论的精神。在完成物理教学要求后,学生可根据现有的材料,自己研发一些小实验,教师及时做好辅导,不可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在新时代的环境下,对于物理教学我们应该通过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对实际教学进行不断探究,将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将物理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创新发展,从而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君国,曾晓红.中学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物理教学探讨,2004,(05).

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范文第3篇

一、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后进生的原因

1.学生的原因

智力因素。人的智力存在先天的差异,少数后进生在观察、分析、运算、推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从而影响了数学的学习。

非智力因素。心理学的研究认为,除了少数学生外,大多数学生的智力差别并不大,可是为什么学生的学习成绩却相差悬殊呢?笔者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和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后进生产生的原因是非智力因素,即情感、兴趣、动机、信心、意志、性格、毅力、习惯等因素。多数后进生缺少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进取精神和顽强的学习意志,这正是他们成绩差的主要原因。如,后进生通常课前没有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注意思考,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要么不做,要么抄袭,遇到困难,就会气馁,不能迎难而上等。

2.教师的原因

(1)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落后

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十分陈旧,照本宣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很多教师在上几何课时,直接给出定理,然后进行证明,在教学中没有揭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的分析、比较、猜想、探索等过程被完全省略,还美其名曰“开门见山”;一些教师讲课“满堂灌”,没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成绩的提高。

(2)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淡化了“知识与技能”教学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然而,即使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已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认识不到位,对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存在简单化、片面化和极端化的理解与认识。如,由于我们批判了传统课堂只抓“双基”的错误倾向,部分教师就误认为要“淡化双基”,生怕抓“双基”会被扣上“抵制课改”的帽子,而转而脱离“双基”去突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似乎这样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事实上,抓好“双基”不仅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形成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然而,由于不同的专家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五花八门,广大数学教师对于是否还要抓“双基”感到无所适从,认识上的困惑导致了行动的偏差,由于“双基”被边缘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后进生的增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3)部分教师忽视了自己对课堂的主导作用

这次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把实现学生有个性化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片面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却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问题。有些教师对这一改革精神产生了误解,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已经不重要了,把讲解和“满堂灌”画等号,宁可多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也不敢或不愿讲解,这实际上是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让学生自学,却不对学习目标做出要求;让学生进行探究,在必要时却不加以点拨。表面上似乎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由于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失,学生受自身能力的限制,其主体性发挥并未真正发挥出来,使他们的认知水平在低水平徘徊。

二、转化后进生的方法

1.加强对学生推理能力的训练

同代数知识相比,几何知识相对较难,绝大多数后进生是因为没学好几何而掉队的。所以,要转化后进生,就必须从加强几何知识的教学入手,而推理论证能力的训练,既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又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例题、习题的选取上,要多动脑筋,合理选取,强化训练。事实证明,只要措施得力,学生的推理能力完全可以得到提高。学生只有过了几何关,才有可能避免数学成绩的下降。

2.要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不仅依赖于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还需要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事实上,许多后进生并非智力不好,而是学习的积极性差、自控能力不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缺乏顽强的学习毅力等原因造成的。即使是智力不好的学生,只要我们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其智力因素的不足。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都有大量的例子:爱迪生从小被人称为“笨蛋”,但他最终成为杰出的发明家;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小时候考试经常不及格,但他经过刻苦学习,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加强对后进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顽强的学习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对后进生的脱“差”致“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大力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课程改革 艺术 困惑 发展

新课程改革现阶段已全面实施了,使基础教育变得格外充满活力,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可喜局面。学校新课程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城里的一些学校,已经享受到了课改带来的许多好处。与此同时,也给我们农村中小学带来了诸多的困惑和挑战。由于在经济、思想观念及资源条件等诸方面的差异,导致城乡艺术教育教学在方式与效果上的差距,表现得更为突出。在城镇艺术教育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我们农村艺术教育却存在着长期落后、止步不前的状况。几年来,通过对农村艺术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越来越有一种强烈意识,那就是搞好农村艺术教育,带动农村学校的各种教育,减少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希望我们广大教育者能够引起思考和关注,共同为我们的农村艺术教育献言献策,让广大农村孩子的心灵同样受到艺术的熏陶。

一、艺术课新旧课程标准的背景

过去的应试教育过于强调老师的主动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及各种技能的培养。像美术课就只有素描、色彩,素描就是静物、石膏、人像这样一个固定的过程。而音乐就是简单的识谱、唱歌等。这种被动的教学形式大多还没有条件上或挪作他用。故旧课程标准下的农村学生几乎享受不到艺术的熏陶,导致的最终结果当然是学生面对枯燥的数理化知识,缺乏艺术的创新,形成高分低能的状态,在这种情景下,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新课程标准提倡了人文意识和创新意识,它的价值体系中明确要求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而艺术课教学过程中的情趣,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性,提供了创造活动的最适宜的环境。通过艺术课程培养的人文和创造精神,将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

二、农村艺术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困惑

在我国大多数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还没有它应有的地位,相当多的一部分农村中小学还没有真正落实艺术课,有的学校甚至无教师、无教材、无作业、无考核、无检查。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艺术教育的思想和现象广泛存在,艺术教学存在着大面积的“空白”。艺术课师资严重不足,教师素质较低,教学模式、内容、方法依然陈旧,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农村的艺术教育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培养多向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剖析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的落后。

农村学生家长及部分管理者、教师的人才观和育人理念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切围绕考试转是其主要特点。他们的观念中总认为“少搞点名堂,多做点作业,背点书,考好成绩”那才是最重要的。艺术课充其量不过是点缀而已。学生迫于升学压力,无暇顾及,教师上课也十分被动。

2.管理上的漏洞。

在农村学校中由于校级管理者对于艺术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再加上艺术学科的特殊性,所以很难拿出一套完整合理的艺术教学质量考核的办法,因而对于艺术教学工作无法评价,无从奖惩。也导致部分艺术教师上课缺少压力,没有动力,教学行为不积极。

3.农村学生的适应性落后。

农村学校信息闭塞,农村学生同城市学生相比,接触新鲜事物、获取社会知识的渠道明显地窄得多。他们见识面少、胆子小、基础差,适应不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式。

4.办学经费严重短缺,办学投入落后。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改变,而这些转变顺利实施的一个前提就是现代化教学的硬件。现在在教育教学实践上学校缺乏相应的教学器材设备,绝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一件艺术课硬件方面的教学器材和设备。而农村学校的经费十分短缺,办学投入非常少,对于艺术课程等方面的投入更是微乎其微。学生也买不起学习用具,教学操作起来难度大。

5.课程资源和师资落后。

现代课程资源越来越呈现多样化,而校外课程资源在农村学校极为有限。这种不足给农村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带来了难度,也限制了艺术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另一方面艺术方面的师资也相当缺乏,艺术课通常是其他课程的搭载,甚至完全被打入冷宫。

三、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发展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挑战,要促进农村艺术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我认为应走特色之路。只要对农村的艺术教育工作的冷静性有重新的思考和清醒的认识,主动担负起农村艺术教育的重任,充分挖掘农村艺术教育的潜力和资源,根据农村教育的特点大胆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变劣势为优势,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艺术教育的新路子。

1.重视舆论宣传,更改教育观念。

全方位的舆论宣传使人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自身的发展和进步,更是服务经济发展,面对未来社会的迫切需要,宣传现代教育理论是更新教育观念,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

2.克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

农村基础条件差,硬件不硬,但可想方设法去克服困难,争取进步,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①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把握课改的方向,动员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实践新课程改革。同时及时收集、处理课改信息,研究实施课改的正确目标。

②充分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现在农村学校硬件配套少,就更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如微机室,可采取相互结合的办法就可解决课内的设计内容,此可谓一举两得。合理开设校本课程,也应该有农村自己的优势。广阔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美术资源库。如秀美的山村,农村的乡风习俗即可成为特有的资源。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这片质朴的、可爱的土地,摄取身边的画面,让学生尽情去感受和描绘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及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3.形成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革行之有效最关键的一点,必须有一套科学、有效、容易操作的评价体系。现今高考、中考的指挥棒的方向实际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方向。评价体系不改,使得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只能“望书兴叹”,更不敢放开手脚去按照新课程标准去组织实施教学。

4.实施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方式。

艺术课的教学应用从单一的技能培训转化为综合化的实施,即艺术教学综合化,如可将美术、音乐、戏剧、舞蹈、体育甚至影视等多种艺术学科综合在一块。从目标、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有机结合,这样艺术教学就会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学生很容易从中体验艺术的审美。学校要注重提高艺术课教师的地位,加强艺术课教师的培养,作为艺术课的教师则更应大胆实践,积极探究艺术综合教学的途径、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范文第5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功能等各方面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也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教学方式能否真正转变,关键在于教师理念的转变和运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合作学习

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问题,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了如下探究。

一、转变教师的观念,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转变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在数学领域,学生的数学成绩优秀,甚至有的学生奥数比赛屡屡夺冠,但是,当学生走出校门,在数学研究成果方面却并不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数学课堂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教学模式,教条式地灌输给学生,教出来的学生是记忆型。而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让他们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去探索新的知识。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教材、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从台前转向幕后,同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博采众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学生也要改变依赖别人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调整教学思路

在新形势下,数学教学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去学习,提高探究能力。中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逐步完善和成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又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们和小学生不同,有时候想表达自己的见解但是又不好意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创设贴近学生的情境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悬念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利用开放的问题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设置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设置抽象的问题激发理解和想象。有效的设置都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设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课堂导入得新颖、独特,在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握课堂教学节奏、问题的难度和密度,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努力后达成目标;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让学生意识到学知识是获得更多知识的手段和工具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学生为了做题而做题,做题是唯一的目的,习惯搞题海战术,学生永远有做不完的数学题。现在的数学教学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学生的兴趣、掌握知识的牢固性,都取决于这一点。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明白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之间的递进和交融,通过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一种成就感,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四、要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存有为了热闹而过分追求形式的现象。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要讲究课堂效率

在一些国际性奥数比赛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中国学生非常优秀,这和传统教学模式功能是分不开的,因此,新课程改革并不意味着全部否定传统教学模式,而应找到知识生成和双基训练两者的平衡点,应把传统教学和主体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同时也要加强基础训练。

(二)有效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成为了数学课堂上的一个亮点,这种学习方式被广大数学教学所运用。在运用合作学习的时候,表面上看学生讨论热烈,也有多方互动交流,但是合作学习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教师的组织、引导有很大关系。要想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就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能把学生限制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条框内,否则就会影响学生讨论的热情。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应精心选择探究的问题和内容,比如,让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形成,或者是习题课教学,通过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同时要多加巡视,一方面有效指导,另一方面防止一些学生产生惰性,并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能只关注学生探究的结果,要对思路活跃、见解独特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分析和指导,使其不断完善,真正达到“兵教兵”“兵带兵”的良好效果。

(三)实施有效提问、板演

课堂上提问学生的问题,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认真研究,充分考虑,而不是随意的。学生的回答也不是对问题的简单复述,应答到关键点上,突破难点,对条件的有效挖掘,对问题加以总结,对知识进行创新。对于板演,可以鼓励学生到课堂上板演,有利于及时发现常见问题,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常言道: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开始。习惯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是不知不觉的。学生的成绩优劣和他们习惯的好坏是分不开的,要想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高中生来说,应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师要积极思考

教学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的内在素质。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思考课堂内容结构的设置,使学生主动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和成熟。而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应对每一节课深入思考,思考教学目标的设置、思考教学内容的选择、思考重点和难点、思考有效的教学方法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达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更是掌握了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和数学思想方法。在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实际教学中也找到一套科学的教学模式,不断反思和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创新和尝试,寻求更多有效的教学手段,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焦岩.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4(7).

[2]孙红艳.改革中职数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1(2).

[3]边巴次仁,强巴卓玛.浅谈改革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的方法[J].读写算:教师版,2015(26).

[4]吴列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与教学方法的理念改革[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