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小学课程改革

中小学课程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课程改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小学课程改革

中小学课程改革范文第1篇

一、在教学中和课余多观察、多总结

体育教师是实施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队伍和具体成员,学生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的对象。在教学中要观察老教师对场地设施和器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对教学内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对学生骨干的培养,要观察学生在课余活动中所玩的游戏和体育活动,了解他们制定的游戏方法和游戏规则,对这些规则加以总结,并在体育课堂教学和课余活动之中很好地推广,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二、多实践、多利用

由于地域不同,资源的特色不同,体育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本地资源。在教学中要多利用这些可用的优秀资源,为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活动服务,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锻炼身体的动力。

三、多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体育课堂和课程资源也应该有所创新。如果没有创新,体育课堂和课外活动就得不到更好的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堂教学创新一条非常有效的手段。资源的创新要根据本地区、学校实际情况进行,从而创新出适合学生身体发展和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更好地为教学和学生的课外活动服务,为学生快乐学习和科学锻炼服务,更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多交流

每一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在体育教学中不可能对每一个教学内容都考虑得很周到,在方方面面都处理得合理,所以在平时多和同行们进行交流,学习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技能,多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的要求和意见。例如打乒乓球时,他们采用一球挂号的方法,挂上号后再采用三球制或六球制的比赛方法,在六球制中到1:4、2:5时就下台,这样比赛的好处是轮转速度快、参与人数多,同时每球必争,认真对待每一个球,竞争非常激烈。同时又不乏人情在其中,有一部分同学感到自己一定能胜对手,就让他挂上号,在比赛中顺利地保住自己的台主位置,一方面对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另一个方面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只要我们多和同行交流,多和学生交流,多和社会爱好体育的人士交流,就会开发出更多的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资源,更好地为教学和学生服务。

五、多合作

中小学课程改革范文第2篇

一、科学课的作用

1、小学的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其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再有小学的科学课包涵的内容也比较广泛,它包含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等等。小学科学也与小学语文、数学等等重要的课程组成了完整的结构,同时这些课程也为中学要学的知识打下了基础。所以说在小学时候就学好科学课是十分重要的。

2、由于大多数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对于许多的事物都具有新鲜感,所以老师必须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健康知识。尤其是卫生保健发面的知识,例如该怎样保护眼睛;怎样通过加强锻炼保护身体等等。向学生传播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科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在小学的时候学习科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打下好的基础。现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变化万千的世界,在生活中必须要有正确的观念去对待事物的变化,必须要具备一定科学知识。例如,能够知道蛇的一些基本属性;同时也要具有一定天文知识,能够在夜空中找到星座;学生也要正确的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就要求学生不仅仅要具有科学知识,也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正确的观念,很好的了解周围世界。

二、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解析

1、教师队伍不够稳定。现在我国的小学科学教学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队伍。虽然现在许多地方在努力设置专业的科学老师,以确保队伍的专业性。但是现在科学老师的素质参差不齐,这样就直接的影响了课堂效率。因此,建立起一个专业队伍是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2、现在许多的小学实验室设备差。实验教学在小学的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少的学校重视科学实验教学。其配套设备并不能满足老师在上课时候的需求,具调查,大概有73%的老师说设备不够;有65%的老师反应实验条件较差;有55%的老师反应现在学校的多媒体技术较差;还有5%的老师认为应该设备应该和教材上的知识配套。从以上就可以看出,由于教学设备不配套,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学科学的课程的发展。所以学校必须要对此加大力度,保证实验设备的充足性。

3、现在科学在小学教学中不够重视。现在许多的学校并不重视科学的教学,认为其太深奥,以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不能够理解。许多学校只是重视语文和数学这两门学科。因为学校的不重视,所以导致了没有专门的任课教师,一般都是由其他学科老师兼任,这样的教学方法就严重的阻碍了科学在小学教学中的发展。

4、科目的不平衡性。现在许多的学校多课程的安排并不科学,更侧重于语文和数学方面的教学,而对于科学课只是仅仅每周两三节课。这样不科学的安排直接导致了学生对科学课程的不重视,他们会认为科学课只是缓解主科课程紧凑的副科。

5、教材问题。现在许多小学的科学书上的知识涵盖或者已经超过了初中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都有点难度,那就更不用说小学生了。这样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在小学时对知识的理解,这样会让学生感受到科学这一门学科很难,就会导致学生对这一学科失去兴趣,影响学生的发展。

三、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中的办法

1、学校要通过给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平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要通过不断的完善自身制度,给每个学生展现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够被激发出来,通过这样的途径增加所有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学校要鼓励学生自主全面的发展。学校做到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并不是代表可以放任学生自己发展,老师完全不对学生进行管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对学校的声誉就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因为小学生的年纪都是比较小的,自己又缺少持久性,一旦离开老师的引导,那么他们就会盲目的发展,甚至有极特别的同学不发展。同时对小学生养成读、写等基本功也会有不良的影响,这样学生就得不到全面的发展。所以说,老师在给学生自主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度。

3、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应该在教学中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就是科学的核心含义,强调探究也就是说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

4、学校在安排课程的时候要注重综合化。综合化就是指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来学习,这样就做可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5、学校要根据教材的需要置办各种设备。随着我国九年义务的实施,虽然许多小学的设备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添置,但是并不够全面。现在仍有许多的学校没有实验室,即使有的学校有实验室但里面的设备也不够齐全,这样就给科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制约。这些问题都是当务之急,学校必须要尽快的解决。

现在各大小学在科学上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不能够解决,只要各级领导能够对其进行积极的关注,并且本着务实的工作态度,认真的分析在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的研究,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一定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结束语:

中小学课程改革范文第3篇

1 对中职生的自信心

中职校的生源来源几乎都是初中时学业较差的学生,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评估下,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几乎丧失殆尽。面对这样一群学生,中职校的德育教育工作首先面临的是帮助学生重新树立自信和自尊,找回自我。完成这种重新树人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课必不可少。

家庭教育不当使许多独生子女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及自我矫宠的品质,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心理教育课题日益沉重,如:把教师的教育当成与自己过不去,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失败和他人的成功,与他人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和客观地面对,而是把矛盾发生的一切责任推给对方等等。这些表现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代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职校德育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有利于帮助职校生调整不健康心态,而且有利于职校培养出对社会负责任的健康公民。

中职生学业差的主要原因不是学生的智商低下,而是由于他们在多年的学习生涯中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品质所致。因此在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注重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特征,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与训练。

2 对中职生进行法制教育,让中职生知法、懂法、守法,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事是非常重要的

中职校开设《法律常识》课,一是要解决中职生法律意识淡薄及对法律知识无知的问题,二是要训练中职生养成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事的行为习惯。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职校德育课程要通过《法律常识》课的开设、讲解与训练,让中职生懂得在法律制度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在学校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中职生,在社会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走上工作岗位后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3 中职校的培养目标是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有一技之长的初中级劳动者

所谓“合格”,不仅仅包含着职校生文化与专业特长的合格,而且也包含着职校生综合素质的合格。

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所带来的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金钱作用的神奇化催生着人们对金钱和权力的向往。当代中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面对这样一个中职生团体,道德教育必须要尽快从天上落在地上,即尽快摆脱空洞的说教,让中学生从认知到情感都心甘情愿地接受。这样的道德教育才可能见到实效。

中职校的道德教育课也只有和中职生的现实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才可能获得效果。中职校德育教育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主要表现为中职生一入学就基本趋向于职业定位,这样的特点提醒我们对中职生的道德教育要和他们将来从事的职业特点密切结合。因此,对中职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这也是我们建议在中职校开展《职业道德》课的重要原因。当然鉴于中职校的特点,对中职生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停留在只对道德的认知水平上,还要注意对中职生开展职业道德行为训练(这也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重头戏)。这样才可能使中职生真正养成遵守职业道德的行为习惯,从而适应工作岗位要求。

4 培养中职生具有职业素质

中职生在接受了职业道德教育和训练后,必须要明确自己对将来所从事职业应该持什么态度、遵守怎样的行为规范和职业法律规范、具备一种什么样的职业心理及职业素质。因此,在中职校开展《职业指导》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中职生在完成两年学校教育后的第三年就要走出校门奔赴实习岗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也可能从此就走上了工作岗位。中职校的毕业生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实习或工作岗位的要求,不仅取决于中职生在校学习到的专业技术水平与专业技术能力,更重要还取决于职校是否对职校生进行了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心理和职业素质及遵守职业规范的养成教育与训练。

当然在对中职生进行《职业指导》教育与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重结合行业企业(比如:全国500强企业)文化对中职生进行教育,让他们在了解企业文化的同时,明白任何一个优秀企业的生存、发展与壮大都有自身企业文化的支持,从而理解企业文化在企业生存与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从中懂得遵守企业文化要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 对中职生必须进行《求职与创业》的教育

中职校开展《求职与创业》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

5.1 必须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教育。

这里所讲的“实事求是”是指:中职校在对学生进行求职与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向学生说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诸多不合理现象,并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这些不合理现象的现实原因和历史原因,并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些不合理现象存在的历史性及其迟早要消亡的必然性。通过实事求是的教育,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面对现实的勇气,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确立改造不合理的信念,确定人生奋斗的目标。

5.2 必须对学生进行责任感的教育与训练。

当代中职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弱。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对自身错误不能勇敢面对。面对这样一群中职生,我们很难想象他们将来会成就什么事业,也很难想象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怎么适应岗位要求。中职校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与责任能力的教育与训练,使其明白一个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可能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才可能真正树立起自信。职校对中职生进行责任意识与责任能力的教育与训练不仅仅有利于中职生求职与创业,而且更有利于中职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5.3 必须对学生进行求职方法与技巧的教育与训练。

中小学课程改革范文第4篇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世纪中学 郝 媚一、树立正确的课改思想,明确课改的目标,是实施课改的灵魂和根基

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可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何其重要,没有思想就没有灵魂,就会失去方向。课改亦如此,如果校长不能确立正确的课改指导思想,那教师的课改就会盲从、被动、无目标,从而导致课改半途而废,导致教学质量的下滑。

校长是一所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策划者、领导者和管理者,肩负着重大的教育责任。面对新一轮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作为校长必须站在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高度,深刻理解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内涵、意义,提炼出本校实施新课改的思想,明确新课改的目标。

一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例如,我校新确立的“一线多元”的育人观念,就是以育人为主线,以多元发展为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

二是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工作的核心任务。新课改更是如此,而所谓的教育质量不单单指学生的高考分数,而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而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观念相对落后(重分数、轻能力;重部分、轻全体;重眼前、轻长远),教学方法单一(讲授加训练)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能力不强等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校长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因此在新课改中,校长树立学校发展的科学质量观和正确的人才培养观是学校实施新课改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三是要树立新的课程观。课程是学校实施教育活动、实现新的育人目标的主要载体和手段,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学生终身发展。课程改革的方式可以不同,但必须紧紧围绕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虽然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但绝不是全部。正如李镇西校长所说:学校一切活动都是课程,每一活动都要有教育意义。课程也绝不能与课本等同。在新课改中,我们要淡化对教材的敬畏感,从而构建以学生为本、个性多元的学校校本课程体系。

二、营造良好的课改气氛,统一目标,达成共识,是实施学校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客观地说,我国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现行高考体制很大程度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行为和内容,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往往局限在单一的教学质量的高低,或者直接看高考成绩的高低,特别是对于普通高中来说,巨大的升学压力导致课程改革更加困难,阻力重重。

全国中小学第八次课程改革从2004年秋季启动到现在已历经了12年时间,最晚实施课改的省份也已经走过6个年头了。然而新课改的理念、思想、目标对于家长、社会、学生来说仍然很陌生,甚至有些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认识也不是很深。课程改革几乎成了学校的独角戏,而对于普通高中来说,在巨大的高考压力下,面对新课程改革,虽然是大势所趋,但不一定是“人心所向”,很多学校的课改局面仍是响应号召,举步维艰,犹如火车进站“喊得高,走得慢”。 正如徐猛教授所言:别人说的不等于做的,别人写的不一定是真的。大多普通高中的新课改是“形变神不变”,有的甚至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课改半途而废,回归老路。

当前中小学实施的新课改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项最大的改革,同样会遇到诸如此类的困难,因此要实施新课改,校长首先要创设良好的课改环境是前提条件,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必然会导致学校课改难以推行,半途而废。

首先,校长要主动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沟通,取得行政主管部门的认可与积极支持,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其次,校长要亲自组织家长委员会、各班级家长代表会、全体学生家长大会,向家长说明课改是国家推进的全国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教育改革,不是某所学校的个别行为,并要向家长保证,学校实施课改绝不会以牺牲学生成绩为代价,是在保证教学成绩稳步提高的基础上让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成长,从而消除家长对课改的顾虑,赢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在此基础上,校长要凝聚班子成员的力量,形成推动课改的强劲合力。一个人走可能会走得很快,一群人走一定会走得很远。要让全体教职工明白,课改是事关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大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推行新课改的责任,要将校长的课改思想、理念转化为全体老师的共同认识,要将校长的课改设计转化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动,这是保障学校能否顺利持续有效地推行新课改的关键所在。此外,在校长对课改的态度方面,龚雄飞校长的经验“停不得、快不得、慢不得”和李镇西校长的经验“鼓励‘优秀’,允许‘落后’”十分值得我们借鉴。

三、实施新课改校长应具备以下三种基本能力

校长作为一所学校的最高管理者,其思想、理念、态度、行为能力对学校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学校实施新课改,校长不仅要有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创新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更要具备领导实施新课改的能力。

一是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

学校推行课改,校长首先要进行顶层设计,即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课改方案,方案是否科学合理是学校课改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校长不仅要有很强的教育理论水平,还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既要仰望星空――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又要脚踏实地――掌握现状,求真务实。教育振兴呼唤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新课改更需要大批懂教育的专家型校长。

二是较强的管理能力。

学校管理涉及诸多方面,在推进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校长的管理能力至关重要,校长不仅要有统领全局的行政管理能力,而且要具备领导课程改革的业务管理能力,校长绝不能当甩手掌柜,而要成为课程改革的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和推动者。改革是一种探索,是一种创新,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照搬。尽管目前全国已经有六千多种课改模式,但没有一种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以能否持续有效地推进自己学校的课程改革,是π3ぶ腔邸⒁庵竞妥橹管理能力的极大考验。如何把校长的课改思想、理念转化为全体教师的共同认识,需要校长的管理艺术;如何将校长的课改设计转化成全体教师的自觉行动,需要校长的管理方法;如何解决课改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校长的管理智慧。

三是良好的沟通能力。

中小学课程改革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

引言

      计算机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其知识专业性强。如果教师不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接受起来就有很大困难。目前学生普遍反映计算机课程太难、太枯燥。笔者从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的培养目标出发,通过对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现状存在弊端的分析,对中职的计算机课程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与方法。

1.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的培养目标

一个国家需要的人才是多元化、多层次的,既需要理论型、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大批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中职学校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培养的目标就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学校理论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实践服务,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教与学的现状

2.1教材现状。

从教材大纲上来看,要么部分教材过于陈旧,编写的教材几年不变,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职业的需求;要么和流行软硬件步步紧跟,年年更新,使许多学校硬件环境频频告急。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实在太快,如果教材跟不上知识的更新,会使学校培养的人知识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如果教材更新速度过快,则可能由于学校硬件条件的限制,造成教材与教学的脱节,同样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2.2中职学校计算机课堂教学现状。

(1)教学原则。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着“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等等。这样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制约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僵化,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只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从组织内容、备课到讲授,很少关注学生的反应,课堂缺乏互动,更谈不到学生参与其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教学手段。虽然目前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基本普及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但在多媒体的使用方面,在课件的应用方面,还要下些功夫。

2.3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

从生源上来看,由于普高的扩招,中职学校的门坎很低。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其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另外,中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目前农村乡镇中学计算机教学设施的不完备,许多学生在初中学习时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更谈不上操作和运用了。总的来说,中职生源文化素质不高,对计算机的认知程度也很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对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学习都不感兴趣,他们觉得理论课程枯燥、难学。他们追求的是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是家庭电脑的普及,上网热的冲击,使学生更加注重操作技能,而对计算机理论很少涉及。计算机理论是学生提高计算机水平的基础,中专生没有足够能力认识到这一点的,于是往往会把学习计算机知识分为“有用的”和“没用的”两类。比如认为学习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原理、进制的转换、程序的编制等是“无用的”;对于学习制图、网页设计、硬件维修等是“有用的”。

3.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

3.1计算机课程教材的改革。

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紧贴社会的要求,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有机统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做到先易后难,各课程之间的承接性要合理。教师应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能力目标,对教材做相应的处理。

    

3.2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1)教学和学习方法上,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和探究科学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同时要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改变教学“满堂灌”的形式,将知识的形成过程暴露给学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使学生获得主动的知识。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以实训基地现场教学为主,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结合实际,使教学和实际真正融为一体。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让学生认识市场、了解市场,了解当前的市场技术水平和行情,了解将来的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3)在教学手段上,鼓励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形式新颖、趣味性强、内容丰富等特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简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倡导和鼓励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变得灵活多样、丰富多彩,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还有助于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扩大认知的空间领域,特别是扩大教学规模,使更多的学生得到优秀教师授课,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3针对中职学生现状的改革

       (1)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是影响知识、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上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这个内在动力,是上好专业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热情去学习,才能使学生从主观上愿意接受计算机知识,才会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改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职业中专学生综合素质差,学习内驱力弱,认知水平和能力弱都是教师要面对的现实,承认这个现实但不是意味着就要采取迁就的策略。而是要通过改变我们的教学评价方式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因此,笔者考虑对于以能力为目标的科目,如计算机硬件维修、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等,评价上以日常 成绩为主,分为不同的作业或项目,以完成其中的百分比为成绩,关键在于允许学生在本学期的任何时间内完成都可以。这样,学生可在学习了后面的内容后重新来完成作业,在已经掌握了技能的其他同学帮助下来完成,增加了差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

4.结束语

计算机教学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要改善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加强教学反思、大力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地掌握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以培养出更多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丹丹,赵志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