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改革方向

教学改革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改革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改革方向

教学改革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改革;微型化学实验;素质教育;环境保护

一、化学新课程标准对化学实验教学方式的新要求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学科教学中,许多原理、概念、规律都是从实验展开并加以论证的。因此,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并倡导探究性实验的新模式,指出实验探究不仅是化学实验教学的新目标(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新方式(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新方式(教学方式)。从传统的注入式向以探究式为主的化学实验教与学模式的转变,是目前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微型化学实验是化学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现实选择

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实验具有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特点,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长期以来,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都是通过教师演示、讲实验来理解和掌握实验技能和操作性知识。即使做实验,学生也是照着课本进行。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微型化学实验的特殊性正好满足了提高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需求。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化学教育家戴安邦教授在1998年为第四届全国微型化学实验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学化学实验研讨会题词:“大力推行微型化学实验,使全国中学生的化学教学皆由学生单人实验作业,以加强化学教学的素质教育作用。”这对我们研究和推广微型实验给予了肯定。1.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反思。笔者走进西安市几所中学化学教学课堂,发现讲实验教学方式居主导地位。例如,学习“氯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基本运用多媒体技术,整个实验仪器组合通过动画课件来完成。有的教师通过放录像演示氯气的实验室制法。长此下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将受到抑制,“高分低能”的现象难以遏制。笔者通过和西安市不同层次地域中学化学教师进行访谈,分析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不收学费和学杂费,受物价上涨影响,化学实验所需仪器和药品的价格不断上涨,学校分配到实验室的仪器药品经费较少,实验经费严重不足,使一些常规实验课无法进行。第二,受某些常规实验本身的因素影响、如氯气的毒性。实验室排气设施不健全,使学生无法进行常规实验。制取氢气时用的启普发生器装置,如果人为操作不当,会发生安全事故,这使许多学校不做该实验等。2.微型化学实验的定义。微型化学实验,英文名称为microscalechemicalexperiment或microscalelaboratory,简写为M.L。美国华裔化学家马祖圣教授提出微型化学实验是以尽可能少的试剂,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原理和技术。中国微型化学实验研究中心主任周宁怀教授认为微型化学实验是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的化学实验,其试剂用量为常规实验的千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用量比对应的常规实验节省90%左右。微型化学实验试剂量尽管少,但其实验效果既能达到明显、安全、方便的目的,又能降低环境污染,减少了实验所产生的废气、废液、废物,真正意义上体现了绿色化学实验教学宗旨。在进行微型化学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接受、理解、支持绿色化学,从而形成绿色化学的理念。因此,研究和开发微型化学实验是时代赋予化学工作者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战略任务。3.开发和研究微型实验的现实意义(1)微型化学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微型化学实验具有试剂用量较少、操作相对简单、反应时间短、现象明显等特点,学生可以不怕失败,多次尝试,从中获取知识,更好地理解知识原理,使学生勤动脑、勤动手,增加了学生亲自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教师采用微型化实验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师生授受关系,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求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及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2)微型化学实验对新课程标准顺利实施的意义重大。化学课程改革内容主要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微型实验具有节约、安全绿色化、费用低的特点。微型实验通过教师讲学生操作实验来进行,学生通过亲自设计实验装置并动手操作,理解化学概念,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经过更多的分组实验、课外实验、家庭小实验地设计和开发,动脑、动手,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微型化学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养成科学素养。因此,以学生动手为主的微型化学实验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

三、微型化学实验对化学实验的普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微型化学实验与常规化学实验相比,具有仪器价格低廉和试剂微量化的优点。但是,微型实验不是将常规实验仪器装置缩小化,而是在绿色化学及环境保护理念下,重新开发和设计常规化学实验,花费尽量少的实验经费,以此获取更显著的实验教学效果。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明,微型实验所达到的效果不比常规实验效果差。微型化学实验具有达到实验现象明显,以及实验过程方便、安全、污染少等效果,这确保了实验人员及实验室的安全,节约了药品、时间、实验经费,体现了绿色环保理念,是常规化学实验无法达到的。微型化学实验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微型化学实验试剂用量少,节约开支,避免环境污染,保证了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响应了绿色化学的教学理念,体现了化学实验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发展趋势。微型实验的实验用品与仪器可以来源于生活,不受实验室条件束缚,便于携带,对化学实验的普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束语

微型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开发,能使学生养成的绿色环保理念,提供了学生独立进行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开放式实验的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为我国化学教育改革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更加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微型化学实验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实验基本操作的规范性容易被忽视;第二,在定量实验中误差较大;第三,有些实验不适合用微型实验来操作;第四,微型实验案例设计需要教师和学生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创新改革等。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要根据实验要求进行选择,将微型实验和常规实验进行有效整合,从而达到更好的化学实验教学效果。如何更加有效地把微型化学实验融入新课程改革之中,需要广大教育者不断研究、探索、实践。

作者:王转莉 屈颖娟 方振华 余欣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教学改革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会计;改革;方向与策略

当前会计行业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从事会计行业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理念上开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对会计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显得非常重要。

一、当前高职会计教学的现状

1.教学理念不合适

很多的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教学的同时股份的强调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对学生会计操作能力的培养。社会需要的是能够熟练的操作会计账务,并能够使用会计知识处理企业财务上的问题,以及学生学习会计的综合能力以及职业道德。但是,各大高职院校却没有考虑到市场上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方向,不利于学生就业。

2.课程设计不够合理

课程设计不合理除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学科设计不合理。近年来高职院校一直都在使用大学的课程体系,对会计专业的各个课程讲究严密的设计,每一个学科都能从单独的反映学生的专业技能,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自成专业体系[1]。这样的课程体系对知识的编排是非常有效的。但是,过于分散的专业体系对会计职业岗位的培训是非常不合适的,使学生无法对会计这一专业进行深层次的发掘,对会计的技能掌握的熟练度有非常大的影响。(2)课程时间设计不够合理。与会计这一专也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点算化等,这样的专业性质比较浓的课程应该安排在下午时间,相对来说下午的时间段较为长。但是很对的高职院校却将下午的时间安排一些不怎么重要的选修课程,严重影响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学习。

3.缺乏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岗位上工作的质量差,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然而到学生临近毕业的同时将学生安排出去实习,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有足够的掌握,但是对专业操作能里却显得不足,在工作中常常出现错记、漏记的现象。如“管理费用”记成“营业外支出”这样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史非常不利的。

二、高职会计改革的方向与策略

1.创新教学理念

任何一个会计专业的学生其首要学习的学习目的就是提高自身的会计操作能力,以适应当前经济市场的需求。因此,在进行会计教学的同时,要先考虑到市场的上的人才需求,根据社会上人才的需求量培养会计人才[2]。同时,及时的关注会计制度的更新与改革,按照会计制度上的要求培养会计人才。同时各大院校应注重整体学生的会计能力培养,不能只关注那些学习成绩好的,而忽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因此学校要提高学生的毕业要求,不仅仅需要学生的展业分数达到某一层次,还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学分,以及相应的证书,否则不予学生毕业。但是考试往往只是用来检验理论知识的标准,不适合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因此,学校在抓学生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只有会计专业综合性强的学生才能够适应社会上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2.设计合理的教学课程

很多的高职院校都使用大学的课程体系,但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类型与大学却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大学主要是培养综合性的人才;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在社会上能够很快的就业,所以这样的人才必须是熟练某种专业技能的人才,以适应社会上的人才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立课程的同时应尽量选择与会计专业有关的课程,同时将不同知识量课程分为不同的学期进行教学[3]。不需要课程设计的非常的严密,也不需要欧安一门课程都能自成体系,但是每一门课程都能要想自身的专业相符和,并且课程知识的内容需要需要涉及面广,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在会计专业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对专业课程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将专业性质较为强的学科安排再下去教学时间长的时间段,有利于教师对课程进行充分的解析,适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利用下午长时间的段的实践能够更好的加强学生对会计操作的熟练度,提高学生会计操作水平。

3.加强实践教学

会计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质,因此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无论是会计电算化,还是手工做账系统,都是学生必须要学会的内容。会计电算化主要通过模拟企业的账务处理系统,将企业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往来进行记账、汇总、报表,由于一切都是在电脑上进行操作,所以学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而手工做账同样需要,对于一些重要的会计档案,需要手工登记,并标明日期,方便日后的翻阅,对于一些特殊的账务需要电脑与手工同时进行,保障账务企业账务系统的严谨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需要对当前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设计合适的教学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的培养高职生的就业能力。

作者:李杰 佐岩 单位:内蒙古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彦.基于会计岗位工作过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1(3):82-83.

教学改革方向范文第3篇

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较为低级,大多定位于中小企业的基础会计核算岗位、销售票据管理岗位、仓库管理岗位、单证员等,对学生来讲缺乏吸引力。课程安排守旧,教学依既定大纲进行,教学效果考评不到位。会计技能部分不够重视,珠算、点钞等大多随堂练,电算化部分最多有个会计实训周,学生一知半解,效果可想而知。同时,学校实训设备有限,使一些本应该在实训机房完成的教学项目只能在教室里进行。从师资力量来看,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不够,使得专业课教学水平差异较大。近年来又要求学生考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教学安排开始配合会计证的考试内容,教学的系统性再次错乱。再加上高职类学生文化基础较弱,理解能力有限,学习自觉性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散乱,心理素质薄弱,学习效果较差。

二、会计教学目标和理念的创新

根据《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家在未来10年内要继续增加各类别初、中级会计人才在会计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力争使各类别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10:40:50,会计人才的分布、层次和类别等结构趋于合理。所以,当前形势要求教学目标和理念必须创新,改变目前一些职业学校重视理论、原理教学,轻视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提高会计职业教育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增强会计人员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为目标。要求会计教学目标重视应用型技能的实践训练,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习训练项目要明晰。如各级会计人才大约包括什么样的具体岗位:会计、出纳、银行柜员、BPO录入、收银员、客服、报关员、跟单员等等,各岗位分别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以及达到什么样的熟练程度等都要有标准。高职的生源文化课较弱,决定了大多数学生难以分布在10%的高级会计人员行列,所以,针对性地开展技能性强化训练,帮助学生去竞争40%或50%的巨大会计就业市场是可行的。

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会计岗位的向往,自然可以引发学生对会计专业课程的热爱和技能训练的热衷。会计是一门技术,并非不可掌握,会计职业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属管理类,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引导学生树立会计职业荣誉感,迸发出学生自己的学习主动性,胜过一万次的“填鸭式”教学。

三、会计专业课程的科学设置

从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必须侧重会计专业的综合性、实用性和交叉性学科的探索,特别要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全面整合。从2011年的会计国赛可以看出,20%的点钞、20%的数字录入、60%的会计实务,而且会计实务是通过电算化的形式实现的,会计技能操作部分的比重非常之大,这也是出题组调研了职业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而设定的。达到了会计专业中级技术资格的水平。

针对这种现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加大专业课程的涉猎面,如在理论课方面,基础会计、成本会计、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纳税筹划、税务会计等专业课要讲透原理,让学生明白会计和财务原理结构,特别要注意“税”在经济业务中的会计处理要点,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应用。重视案例教学法,广泛搜集典型会计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加深学生理解程度。可能学生实际参加工作时能进入上市公司财务部门的极少,但技能大赛是以生产型上市公司业务为样本的,40笔左右的经济业务覆盖了几乎所有财务类型。宽度和深度要求授课补充注册会计师教材的部分案例内容。

由于技能大赛会计实务项目要求以电算化形式完成,指定专业软件为用友财务T3软件。所以,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指定的财务软件。另外,会计技能大赛的项目设置还要求日常教学安排单项技能强化训练,如点钞、数字录入。可能此两项技能训练与会计原理无关,但无论是作为国赛的比赛项目,还是未来学生就业前后的职业岗位应用,都是必须重视的,务必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四、“双师型”师资的优化

会计是应用技术型学科,学以致用是关键,“用”是“学”的目的和动力。就会计技能大赛的出题原则来看,紧紧围绕应用性组织题目,兼顾了各行业对会计技能人才的最新需要,重视理论、技能的结合应用。这就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会计教学改革,必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主导作用。

建议校内教师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优化:

1.优化“双师型”的实质。当前形式下,迫于“双师型”的压力,许多专业老师具有会计证或会计师证书,但是没有一笔实际会计业务处理经验,所讲授的知识都是教科书的例题,没有新意,更谈不上交叉业务的处理技巧。这类教师应从“双师型”队伍中除名,减少滥竽充数的数量。

2.保鲜“双师型”教师的水平。会计是一门发展型学科,无论是税务制度的变更、会计法规的更新,或是经济业务类型的创新复杂化都会影响会计的处理手法。这就要求会计教师要常学常新,学校要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如会计类网站浏览权及财经、税务类杂志的订阅等,使学习渠道畅通易行,知识保鲜快捷有效。

3.提高“双师型”教师待遇。引入竞争性机制,区别对待是保持“双师型”队伍稳定的有效方式。“双师型”教师除了日常教学,大量的时间要投入知识的更新,担负技能大赛的指导等任务,甚至有些教师本身也是参赛选手,压力之大难以想象。这就要求学校给予这些教师较高的待遇,以平衡其消耗投入。

另外,从校外引进一些会计专业机构的高级专业人士定期到学校作讲座,大则可以了解行业前沿的发展动态,小则交流一些特殊业务的处理技巧。如聘请一些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人员来作报告,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了解会计行业就业方向和应用前景;另一方面,可以为会计专业教师提供一个横向学习交流的机会,进一步完善其知识结构水平。

五、完善会计实训建设

进行会计教学改革,除了软件上的改善提高之外,还要加强会计实训项目的设施建设。

首先要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资金投入,做好项目预算,确保资金投得进来,项目用得起来,效果显现出来。其次从技能大赛的项目来看,需要各职业院校的会计实训基地完善起来,包括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开发两个方面,其中校内实训室侧重日常单项训练,如用友T3财务软件的引进、爱丁数码数字录入设备的配备、点钞能手级专家的现场指导演练等;校外实训基地侧重师生到校企合作单位的财务部门实习参观等。最后要设计一些与会计技能大赛项目相关的专项实训项目,如点钞专项实训、数字录入竞赛性实训、会计实务电算化模拟企业实战沙盘演练等。

此外,在会计实训的课时安排上,采用专项实训与日常实训相结合的方式。技能大赛要求实践操作的,都要采用各阶段最有效的方式训练。初期可采用日常随课时实训的方式如电算化软件,各模块需要分步骤理解掌握,点钞需要各种方法的演练,数字录入需要正确的指法反复练习。基本方法掌握之后,需要大量时间投入练习,则实训课时的安排也转入阶段式的,如每周全天练习电算化,早自习练习点钞,晚自习练习数字录入等方式。

六、加强学生抗压心理疏导

教学改革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ESP;英语教学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文化的国际化,中国与国际市场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企业越来越青眯既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能熟练地运用英语与外商进行专业方面的技术交流、谈判与合作。但事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在大学公共英语课堂里,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不得不耐着性子与其他不同水平的学生一起听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重复的语法、单词,做枯燥的四级试卷,分析解题技巧。而另有部分学生也呈现出对英语学习懈怠、不好好学的状态。整个局面最终就是学生抱怨英语课没意思,枯燥乏味,上课打瞌睡、做不相关事情的不乏其人,经常逃课、旷课的现象更是履禁不止;同时教师也抱怨学生不爱学习,不好好配合,教学效果不显著。这一方面既挫伤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助长了部分学生一味追逐于过四、六级的功利心态,而体会不到英语学习的真正价值及乐趣所在。另一方面也严重打击了教师的授课激情。笔者在这从教的七年中对此深有体会,如果这样的状况得不到改善的话,别说培养复合型的专业人才,恐怕连最初的教学目标都难以达到。如何来改变这种局面,不少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已提出了ESP的教学理念,如我国英语语法家章振邦教授明确提出“需要对我国外语教育作战略性的调整,要点是把普通英语教学任务全部下放到中学阶段去完成,以便学生进入高校时便可关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规定,“专业英语(?ESP)?课程为必修课,安排在第五至七学期,学时不得少于100?课时,第八学期还可继续安排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专业英语资料翻译、英文摘要写作等。保证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这就从战略的高度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措施。

“实施之法,贵在启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教师的“导”,是促进学生的“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才能使应试教育真正过渡到素质教育。

1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即将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教师在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内化的同时,把凝聚在知识中的智力活动方式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能力,善于引导学生主体的积极行为,教师的教学应有意识地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体现民主性,尊重差异性,增强激励性。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导演”作用,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变“死学”为“活学”。

2着重于学法指导,变“学会”为“会学”,即渗透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发展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做为认识思考的对象,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情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正确检查学习结果,总结学习活动的规律,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三、ESP教学的独特性

专业英语教学不同于大学英语、双语教学,它们分别有自己的特点。大学英语侧重于英语基础的训练,它和专业英语有共核部分,都在于对语言能力的培养,但共核英语和专业英语还是有区别的。过了四、六级的学生在进入自己的专业领域,用英语从事相关外贸、金融、法律等行业时未必会显得游刃有余,因为仅有“共核英语”是不够的,专业英语有它自己特殊的词汇、句法结构和篇章,不通过专门的学习是无法看懂专业文献和专业教材的。而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是指兼用外语(在我国主要是英语)和汉语来讲授专业知识,它不是以语言教学为目的,而是以讲授某种专业知识为主线,作为特定语境、特定环境下使用的英语,是语言共核之外的部分。有人主张可以由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直接过渡到双语教学,但事实情况却不容人乐观。目前就我国的双语教学主要是由专业教师担任,但大多数的专业教师对自己的语言能力还是信心不足,课堂教学多倾向于词汇+翻译的教学法,结果往往未达到双语教学的预期效果,反而还可能陷入专业没掌握,语言能力也没练成的两难境地。而ESP教学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词汇习得技巧和特定领域中用英语撰写的文章的基本语篇分析能力,为学生顺利进入双语课堂打好基础。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ESP课程应该是从基础英语课程到双语课程之间的过渡性课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顺利进入双语课堂做好准备,让他们既能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提高英语语言水平。

教学改革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日语教学;改革;方向

中国分类号:G718

随着日本企业加速进入中国开设工厂,设立事务所,加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日贸易急速增长,日语人才需求大量增加。同时,日本动漫,游戏等日本文化的影响带动了大批日语学习者。但近年来,由于历史原因带来中日关系紧张,造成一些学习日语的学生心理很矛盾,很多学生因此失去了学习日语的兴趣。目前,高职院校日语教学现状并不乐观,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日语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改革方向。

一、高职院校日语教学的现状

一是高职院校日语专业生源少,造成院校对日语教学重视性不足。由于历史原因和国际形势,许多爱好日语的学生,放弃了学习日语的理想,选择了其它的专业,造成高职院校日语专业日益减少。由于生源少,造成日语系教学并没有受到院校领导的重视;二是教学模式陈旧,改革步子迈不开。目前,高职日语教学依然是课堂式教学居多,借鉴的是高校低年级的日语教学模式,有“本科压缩饼干”之戏称,没有针对学生实际水平因材施教,教学效果不理想;三是由于社会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视度较低,教师在自身职业发展上的目标模糊,教学改革动力不足,职业素养滑坡;四是学生实践机会少,缺乏实际需要对学生发现、建立学习目标的外部刺激,学生难以直观感受书本学习的重要性,不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高职院校学生日语学习现状的成因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学习日语专业的人数逐渐减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兴趣逐渐缺失。

主要现状及成因:一是中日关系一直困扰着两国关系及国民感情,从心理上抵触日语学习。由于两国历史原因以及近年来两国睦邻关系紧张,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有的是因为难以接受日本、日本人、日本文化,回避日语专业。有的担心学日语,会遭受国人的鄙视和耻笑而放弃选择日语;还有的是家长担心中日战争“殃及池鱼”;

二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高职学生整体学习能力较低,学习习惯较差,因此极易造成学习兴趣转移、动机丧失。高职院校学生多数在中学就是学习成绩较差或是对学习时有惰性,他们在进入高职后在日语学习上表现为动力不足,精力不集中、迟到、早退或旷课比较严重,学习气氛较差。

三是学生缺乏独立自主性。目前,高职院校学生都是90后,由于成长的原因,很少具有独立性,他们多数是按照老师的布置去做,没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缺乏思考和主动性;

四是实习机会少,实践课比重很低,课堂式的教学,与职业教育严重脱节。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一批认知心理学家所提出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而目前国内高职与此学习理论严重背离,更是造成上述二、三问题点的根本原因。

三、高职院校日语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方向

(一)从教师改革点出发,向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方向迈进

1、为教师提供现场实习机会,提高教师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一是教师要知识渊博,不断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和信息量,把职场、现场的声音带课堂进。教师要让学生信服,一个标准就是具有较高素质,高素质包括了专业知识面宽和掌握信息量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驾驭教材,课堂教学才能生动形象,学生才能肯学和愿意学。

因此,学校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理论结合实际的培养,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改变将大学本科基础日语教学照搬到高职日语教学中的现状。

2、加强同行的交流,取长补短,促进高职日语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同行交流,特别是国际间同行经验交流借鉴,开拓思路,大胆改革,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从学生改革点出发,向提高学生自主自觉学习日语方向迈进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在其学习条件论中指出学习是一种将外部输入的信息转换为记忆结构和以人类作业为形式的输出过程,要经历接受神经冲动、选择性知觉、语义性编码、检查、反应组织、作业等阶段,反馈及强化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学习受外部和内部两大类条件所制约。外部条件主要是输入刺激的结构与形式,内部条件是主体以前习得的知识技能、动机和学习能力等。加涅认为,教育是学习的一种外部条件,其成功与否在于是否有效地适合和利用内部条件。

此外,引起注意,告知目标,提示回忆原有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促进保持与迁移,以上教学过程九阶段模型也是加涅的重要的贡献。基于此理论采取如下改革措施,努力扭转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懈怠,缺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局面。

一是正确引导学生重视日语学习。对学生学习日语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对策,强调学习日语对个人职业生涯的重要性,进而从爱国主义角度出发,树立发愤图强,赶超日本的民族责任感,激发学习动力;二是强化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学习过程的主导。因为学习主体对于学习内容的发现认识才是掌握技能的主要途径。三是增强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加强校企合作,从教学模式和教材改革点上出发,向实现实际应用性方向迈进。高职教育不能只是课堂教学,必须走入社会,踏进市场,面向用人单位,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建立动态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这是现代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方向。校企“对接”才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此应广泛征求企业对高职应用日语专业毕业生的日语职业技能要求,教师、学校在知识结构、日语实训等教学模式、教材和课程上进行相应的动态改革。

校企合作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从教育理念到财政投入,国家对高职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度亟待提高,企业更需要树立社会责任,为高职等职业教育提供实训机会与经济支持,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质的飞越与可持续发展。

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日语教学改革的中心就是提供一个知识与未来职业有效结合的适应社会和时展的新型日语教学大课堂,让学生自主发现、认知、树立学习目标,发挥主观能动性,勤奋努力的学习,为将来学以致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它需要国家社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浅谈高职院校大学日语教学改革,张燕,2010年;

【2】高职院校日语精读教学改革研究,郑艳敏,2011年;

【3】高职日语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研究,中国科技创新导刊,史晓华,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