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刺激教师的求知需要
要适应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要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本质、特点、学习目标、内容确定、实施原则、评价方案、管理办法等等。这无疑会刺激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尤其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需要。“学会求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教师的求知需要增强了,有利于适应当今社会,有利于平衡心理,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
二、增强教师的交往动机
“学会分享与合作”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目标,又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沟通、与人合作、共享信息和创意以及成果,教师自己得敢于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合作、乐于同他人共享信息与创意和成果。这无疑会激发并维持教师交往动机的心理倾向。交往动机的增强、交往能力的提高,对心理健康发展和适应当代社会是十分有利的。
三、激发和培养教师的求知兴趣
为了满足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就会不断地钻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探索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兴趣将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并逐渐得到培养。
四、形成教师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要完成研究任务又需要坚强的意志克服不少困难;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不言而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教师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五、提高教师感知觉的敏锐性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有敏锐的感觉和知觉参与。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能使教师提高对事物的感受性;增强知觉的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具有高水平的感知觉是一个人取得卓著成绩的前提条件之一。具备敏锐的感知觉能力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
六、训练教师的记忆力
实施和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离不开记忆这种心理因素的参与。教师在组织和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提高自身信息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表象储备、体验储备,使自身的记忆力越来越好。
七、丰富教师的想像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少不了想像尤其是创造性想像的参与,这是由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了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师的想像力:会使教师扩大知识的范围,增加表象的储备;会使教师思维处于激活的状态;会在艰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灵感,创造出新的形象。长期进行创造性想像活动,能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八、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培养研究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决问题必定要进行思维的心智操作,必须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具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自己从事和指导学生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将会大大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
九、磨炼教师的刚强意志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要达到预定目标,就需要调控意志,注意意志的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品质。长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定会使教师的意志越来越坚强。
十、促使教师学习元学习策略
研究性学习相对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非常明显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性。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较强研究能力的人会注意监控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策略,长期坚持运用元学习策略,会使其学习能力和效率大为增强;这也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自我调节能力——元认知能力。具备较强自我调节能力的人,就能够较好地应对现代社会中的种种挑战,从而平衡自己的心理,永远保持心理健康的状态。
十一、增强教师与人合作的能力
“学会合作”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设置的目标之一。
在亲身参与及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能使教师进一步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学到一些人际沟通技能,注意关心他人,越来越乐意并善于与人合作。这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这些对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适应当今社会非常必要,对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必不可少。
十二、激发教师工作生活的热情
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理智感——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会使教师乐于学习、乐于工作、热爱生活,从而激发学习、工作、生活的热情。
教师亲自参与、指导学生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自己的健康心理产生的积极影响可能远远不只这些。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政治课堂教学 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学习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学习形式。研究性学习被引进中学课堂属于尝试、探究阶段,是一种正被广大教师接受并不断推广的新的学习方法。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对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多元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结合本人高中政治教学的经验,来粗浅地谈谈将研究性学习引进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1 研究性学习符合新课程标注的宗旨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提出“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理念,倡导教学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学习内容,以满足不同兴趣和研究方向的学生发展需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政治知识的价值,以及对其进行理性思考的意义。这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有很大的相通之处。教师要结合新课程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自主选择探究的问题,确立学习目标、选择探究方式以及呈现探究结果的形式。比如,在“构建和谐社会”、合理调节人均收入、权力腐败寻租、正确处理援助国外和保障民生的关系等社会热点问题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了解最深入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然后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资料,来验证或反驳课本上相关的理论知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需要教师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彻底改变“以本为本”、“以课堂为唯一阵地”的教学习惯,鼓励学生大力开发课外课程资源,尤其是查阅观点不同的专家、学着的相关文章,并结合社会现实情况进行研究。学生研究的结果也要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对课本内容提出质疑,并提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对学生研究结果的片面性要给予宽容和理解,在赏识激励的大前提下给予引导和纠正,促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既开放、多元,有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2 研究性学习能为政治教学带来机遇和挑战
教育发展到今天,应试教育的弊端尽人皆知。大批有识之士正在对教育改革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他们正在寻找推行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与之相应的课堂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一线教师也试图寻找到突破应试教育、实现教育创新的途径。将研究性学习引进高中政治课堂,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新课程理念的发展和创新,是完成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机遇。但是,要实施研究性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首先,要求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有全面的认识、透彻的理解,从教育理论的高度进行把握和运用。这对大部分教师而言,需要沉下心进行大量的理论学习,并进行有益的课堂教学探索。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走一些弯路,造成教学质量一定程度的下降,挫伤教师探索的积极性,甚至导致教师放弃研究性学习,又回到传统教学的老路上。其次,学生对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不适应,不能独自确立研究的题目,也不懂研究性学习的步骤和策略,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适度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与教师想象的素质教育的轻松有一定的距离,让教师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再次,需要教师有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想。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传统教学,学生引用的材料大都来自课外,研究结果没有固定的答案,甚至没有固定的思维方向,具有多元性、开放性。教师对学生的研究结果,也难以用传统的考核办法来量化,也难以用传统的“对”与“错”来衡量,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与多元的思维才能全面解读学生的研究成果。因此,研究性学习对教师而言,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阻力与发展同在。但是,只要教师抓住这次机遇,大胆进行课堂改革,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定能走进课改的新天地。
3 研究性学习是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政治的考核方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纵观近几年高考政治命题的最明显变化:着力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并利用学科知识关系现实生活中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非常明显,突出表现在材料来源广泛、涉及领域广,问题解答突出特点为“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与此相适应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研究性学习顺应了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潮流,在尊重课本理论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多种课程资源,融入更多具有时代气息的学习内容,传递出更多具有现实意义的信息,促使教学更具时代性,更有生命力。教师要通过研究性学习,加强学生用政治原理去分析、解释现实问题,从而提高学生从政治理论的高度去解析遇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教师尤其是要培养学生对文献资料和开放性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思想、理论、原理进行分析和归纳,形成自觉将社会现象与当时的政治联系起来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养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学习习惯。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思想的多元化的形成,也能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总之,将研究性引进政治课堂教学中,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大好机遇,对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敢于挑战自我,勇于改变已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习惯,大力推行研究性学习,确保我们的教育教学与时俱进,适应新世代教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赵晓燕.浅议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J].成功(教育),2012(08).
首先,新时代学生渴望全面接触纷繁变化的社会,要求政治课开放、求实,摆脱刻板,枯燥。心理学规律告诉我们:学生没有经过积极思考而获得知识就不比其通过主动探究而得到的知识印象深刻,另外单纯的接受性学习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也不比研究性学习强。并且现代学生接触的信息是多渠道,多层面的。因此,他们对政治课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政治课能真正把理论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切实就他们所关心的诸如构建和谐社会、合理调节收入分配、腐败寻租问题、经济体制改革、国际形势变化,大国关系调整、重大时政新闻等理论与现实问题给以令人信服的解答,摆脱说教,灌输式;希望通过政治课的学习,切实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参与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政治课适应当代中学生的“求变”、“求新”的要求,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引入研究性学习方法,就某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结合政治课的理论知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师的主导性,共同去探究问题,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对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长期以来,政治课教学存在两大弊端,一是过多偏向思想理论教育,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二是说教明显,学生辨析能力培养缺乏。而研究性学习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学的重点不再仅仅在获取知识,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知识的能力。这有利于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在掌握政治课理论的同时让其得到一种科学的学习理念。
其次,研究性学习引入政治课教学。带给政治老师的是新的挑战与机遇,能促进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科研能力,完善自身教育素质。把研究性学习方法融入政治课,政治老师起着主导,积极的作用,要做好这方面工作,需要新时代的政治教师具备以下三点:首先、对研究性学习方法有一个全面,透彻的了解,做好理论上的把握;其次政治教师具有有关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课题的能力,和学生共同参与课题科研的完整过程;再次、政治教师不光有能力指导,负责某个课题科研,更要有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就某个理论观点的讲解,渗透与结合研究性学习方法的能力。政治教师要具备以上三点,需要教师转变观念,认识自身的不足,及时充电,吸纳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从自认为是学生的权威者转变为参与者,学习者。师生之间必须走上协作,合作化的道路。通过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充实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研究的成就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一、试题与解答
2012年福建卷理科第17题(文科第20题):
某同学在一次研究性学习中发现,以下五个式子的值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1.sin213°+cos217°-sin13°cos17°
2.sin215°+cos215°-sin15°cos15°
3.sin218°+cos212°-sin18°cos12°
4.sin2(-18°)+cos248°-sin(-18)°cos48°
5.sin2(-25°)+cos255°-sin(-25)°cos55°
(1)试从上述五个式子中选择一个,求出这个常数;
(2)根据(1)的计算结果,将该同学的发现推广为三角恒等式,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1)选择2式,计算如下:
限于篇幅,(2)的其他证明方法不再给出。
二、命题立意探析
下面,我们从命题理念、能力立意等角度对这道试题的命题立意进行一番探究与分析。
1.命题理念
命题理念之一:体现高中数学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理念。
本题在我国高考数学中首次直接考查“研究性学习”能力。该题以“某同学在一次研究性学习中发现”为情境,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经历“情境—问题—探究—发现—推广—证明”的过程,这就实现了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查,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
命题理念之二:体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命题理念。
显然,这个试题是以人教社A版新教材上的一道复习题为背景的,体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命题理念。对引导高中数学教学回归教材、研究教材、抑制“题海战术”等是有益的。
人教社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数学4》[1]第138页B组第3题是:
观察以下各等式:
分析上述各式的共同特点,写出能反映一般规律的等式,并对等式的正确性作出证明。
试题命制以教材为背景,回避“题海”与“宝典”,值得提倡。本题的素材取自于教材,这说明,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从教材做起,这样就不会加重师生的负担。
命题理念之三:让学生体会研究性学习的成功。
中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虽已过十年,但实施的情况并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难度大、花费的时间多。本题难度的设计比较适中,考生容易入手,能够体会研究性学习的成功与乐趣。也可以说,本题对打消研究性学习的畏难情绪是有益的。
2.能力立意
能力立意之一:考查学生的认知“评价”能力。
问题(1)暗含考查学生的认知“评价”能力,而“评价”位于布鲁姆提出的认知水平六个层次(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的最高层。因为题目中提供了五个式子可供选择,这里就有如何选择、怎样选择才最佳的问题,这当然需要考生对五个式子进行评估后,才能选出使运算最简单的式子。显然,(1)的选择是不惟一的,具有开放性,但选2式求解是最简单的,也就是说,选2式是最佳方法。
能力立意之二:全面考查推理能力。
本题既考查了合情推理又考查了演绎推理(数学证明)。通过合情推理发现一般结论即得到猜想,通过演绎推理(数学证明)检验猜想的正确性。这可以使考生对数学推理有比较全面的认识。问题(2)式的答案及证明方法都是不惟一的,比如其答案也可以是
这就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包括情境设置的趣味性,问题选择的多样性,解题方法的开放性,问题结论(答案)的不惟一性等。
能力立意之三:全面考查思维能力。
本题(2)的解答需要经历先“猜想”后“证明”,这既考了直觉思维又考了逻辑思维,从而实现了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全面考查。
能力立意之四:考查探究能力。
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缺少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因此,研究性学习应体现探究性。探究包括解题思路的探索,对原问题的变式、推广、加强,对研究成果的应用、提炼、反思等。本题第(2)问具有较强的探究性,其结论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推广,这可使学生产生或进入“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思维场情境。
推广1:在ABC中,恒有sin2A+sin2B-2sinAsinBcosC=sin2C
证明:由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得
综上可见,本题源于教材,该题的设计新颖独特,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智慧。研究性学习走进高考,可以更好地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面作用。从引导高中数学教学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的角度看,这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
关键词:孔子 教学观 研究性学习
孔子,一位两千多年前的人物和当今被称作西风渐进的研究性学习,乍一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而且大家为提倡研究性学习,总是会大批特批传统教学模式。把一切都归咎于传统教育,似乎一言以蔽之,说传统教学重教,轻学,重知识结论的灌输,轻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究。但是细究来,回顾我国的教育界鼻祖――孔子的教学观,你不难发现其思想精华对今天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即把学习过程看作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发端于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存在问题,从而产生困惑与求解的愿望,进而促使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展开自始至终都围绕问题,问题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思维的动力和契机,促使学生运用原有知识和技能去探求问题的解法。这和孔子的学习观正是不谋而合。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学、思、习、行”并重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多动脑筋,主动地去探索问题,教师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引起学生足够的求知欲,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启发,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时诱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取向的自主性学习,是一种探究发现知识发生过程的创造性学习,是一种没有教练学生照样能在游泳池里学会游泳的过程。总结当今对传统教法的批判,不外乎:一是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教师的教决定学生的学。总是极端化,或者过于突出教师的主导,或者流于强调学生的主体,不能兼顾。二是重视教师的权威,忽视学生的个性发挥。学术上不允许有相异的声音、不同的论调出现。生活中有长者意识,认为教师是神圣的,学生必须无条件服从,天经地义,缺乏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不能给学生个性自由发挥的氛围,不能给学生智慧成长的自由空间。过于强调统一,为完成统一的教学目标,常常以“标准化”的方法试图培养整齐划一的学生。可是这在我们的老祖先那里,并不存在这样的流弊。他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对今天的研究性学习仍不失为理想指南针;他因材施教的原则与今天以人为本,主张在注重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个性特长的发挥不谋而合;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仍然是后人的楷模。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让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发展、提高它们的主体性,造就未来社会的行为主体。在新的时代中,面对世界经济、科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做些什么?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去探究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思想,孔子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科学地认识,继承和创新并举。研究性学习是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改革的方向,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