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宣传家乡文化

如何宣传家乡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宣传家乡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宣传家乡文化

如何宣传家乡文化范文第1篇

建设“两区”对接的边界强县,是县委、县政府贯彻科学发展观,为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快**改革开放发展步伐而提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发展战略。培育主导产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方方面面的工作,其中,如何调动旅外乡贤参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如何保护好他们的桑梓情,发挥好他们在家乡建设中的作用,努力在建设“两区”对接边界强县具体实践中有所作为,有所贡献,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现实课题,下面,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谈谈我的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我县旅外乡贤的基本情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县旅外乡贤人数逐年增加,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县共有旅外乡亲约6.8万人,其澳台同胞及旅外华侨约有3.6万人,其中香港同胞620人、澳门同胞43人、台湾同胞3万人(含清朝年间从**去台定居的**后裔人员)、华人华侨1279人、侨眷3812人、第二、三代人数约3.2万人,境外**籍旅外乡贤主要分布在香港、台湾、美国、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法国、英国等19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从事教育、科研、工商企业管理等工作。境内**籍旅外乡贤主要分布在福州、厦门、北京、广东、上海、云南等地,主要从事党政管理、文化教育、科技研究、工商企业管理行业等。此外,还有在特殊年代来**第二故乡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外地大中专毕业生6130人,他们与**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他们关心着房东的生产生活、关心着乡村的建设、关心着**的经济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做好发挥旅外乡贤作用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来源。此外,我县现有北京、上海、广州、台湾、旅港五个同乡会及一个梁野经济促进会,并分别在福州、厦门、泉州、三明、上海、深圳、珠海设立七个分会。同乡会、促进会每年召开一次例会。上海、福州、三明、泉州、台湾分会活动较为正常,其他分会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

二、旅外乡贤在我县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1、热心家乡建设事业。旅外乡贤对祖国和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积极关注家乡的发展和建设,热心于家乡的公益事业,主动为家乡事业的发展出钱出力。如改革开放后,旅居新加坡的**博士捐资100万元,设立**一中奖教奖学基金,用于奖励家乡品学兼优的学生;旅居美国的**先生捐资50万元人民币,设立中山镇教育基金,奖励品学兼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优的学生和资助大量的贫困学生,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台胞**先生捐资100多万元用于碧水公园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县城居民的休闲条件。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接受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同胞捐赠的修建医院、学校、道路公益事业款物1000多万元人民币。

2、为家乡招商引资牵线搭桥。旅外乡贤与当地政界、商界联系密切,信息灵通,又熟悉家乡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便于与外商沟通情况,互通信息,经常为县内招商引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促成多个项目落户家乡。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引进外资企业8家,其中侨资企业6家,合同外资36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0万美元,安排解决劳动力就业1000多人。

3、积极帮助家乡输送剩余劳动力。旅珠乡贤**在珠海经商多年,将企业做大做强,为县内接收剩余劳动力100多人;旅深乡贤**在深圳兴办彩印业,也为县内接收了不少剩余劳动力;旅厦乡贤**在厦门兴办石板材企业,接收县内剩余劳动力200多人。此外,他们还积极帮助介绍**剩余劳动力到其它厂矿企业就业,据统计,近年来,我县每年外出务工就业人员达6万人左右。

4、直接参与经济建设。旅厦乡贤**先生拟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兴建汇华工艺品加工生产线;旅深乡贤**投资近300万元兴办煤炭加工生产线;台湾同胞**先生投资500万元兴办鸿福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以及香港同胞**先生投资100万元兴办福建**朝兴纸香有限公司等等。

三、制约旅外乡贤回乡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这些年来,虽然我县在调动旅外乡贤参与和服务家乡事业发展中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跟其他县(市)相比,许多工作还做得不够到位,当然在这里有旅外乡贤自身对家乡事业发展信心不足,家乡观念比较淡薄的原因,我们自身工作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投资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办事程序还比较繁琐,效率不高,企业在开办时项目审批时间长,拖卡扯皮现象仍然存在。服务意识不够强,遇到困难向有关部门反映时,主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的热情不够。

2、工作思路不够广。对外联谊面较窄,在联谊方面缺乏有效的工作载体和活动方式,很多旅外乡贤代表性人物难以联络,特别是海外**籍社团组织、新生代华侨华人中代表性人物的联谊工作相当薄弱,主动开展“走出去、请进来”联谊活动较少。

3、工作思维方法比较陈旧。平时与旅外乡贤的联系大多是采用召开老乡座谈会、书信、电话、逢年过节发贺卡等方式进行联络,联系沟通不够,没有真正调动旅外乡贤的积极性。

四、发挥旅外乡贤在家乡经济建设中作用的思考

1、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增进旅外乡贤对家乡的了解。一是充分利用对外宣传窗口,积极宣传家乡的投资政策,宣传家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就,宣传旅外乡贤爱国爱乡之举,投资创业之绩,有力地促进与旅外乡贤及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的联络交往,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回乡投资的热情。二是要充分发挥旅外社团的作用,随时同旅外社团保持人员、信息的密切往来,真正把旅外社团变成我县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三是发挥宣传舆论的作用,通过定期向旅外社团和乡贤代表邮寄《**乡讯》、《**风光》专题录像片,通过制作有关**近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所取得的成绩为主要内容的录像片,通过为国内外报刊、电台、电视台组织专题节目等多种形式,把**对外开放的信息和优势介绍出去,让旅外乡亲进一步了解**。

如何宣传家乡文化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校本文化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依靠师生,面向师生的自己的文化,是具有独特魅力和无限活力的生命力很强的学校文化。浯溪二中把校本理念作为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根本,从地方文化、个性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入手,在校本文化建设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尝试。

什么样的文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怎样才能避免文化建设的“千遍一律”和“千校一面”,怎样才能提高文化育人的实用性和长效性,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走自己的路,创造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的校本文化。校本文化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依靠师生,面向师生的自己的文化,是具有独特魅力和无限活力的生命力很强的学校文化。浯溪二中把校本理念作为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根本,从地方文化、个性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入手,在校本文化建设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尝试。

一、用浓厚的地方文化充实学校文化,体现本土文化特色

本土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之根,要使学校文化具有鲜明的校本特色,利用好、发扬好本土文化是应该优先做好的课题。

浯溪二中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将最能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人、物、景引进校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热爱家乡、宣传家乡、建设家乡的志向。

首先,学校在醒目位置精心设计了一组主题为“知我祁阳、兴我家乡”的宣传专栏,使学生对家乡的基本概况、发展渊源、历史文化等有个较为详细地了解。

其次,每一幢建筑物最显眼的墙面分别张贴了浯溪公园、祁剧、文昌宝塔、潇湘古楼等本地最典型的历史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城市新貌的巨幅照片,向师生以及来宾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

再次,将全国四大碑林之一的浯溪公园的石刻文化全方位引入校园。在校园内布置了众多文化石,根据浯溪名称的起源赋予相应的文化内涵,例如,“吾镜石”注解为“吾日三省吾身”,“浯溪石”注解为“闻道浯溪水亦香”,既把每一块石头变成了会说话的生命体,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浯溪文化、学习浯溪文化、把浯溪文化发扬光大。

另外,还精选了省、市两组具有代表性的图片,配上相应的简介或诗词歌赋进行展示,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引导学生既立足于家乡,又立志走向四方。

二、用丰富的个性文化装扮学校文化,追求鲜明的校本特色

个性化是学校文化建设之魂,要实现文化建设校本特色的最大化,必须先有文化个性的最大化。

首先,要用“只学思路,不走老路”的思想对待学习和借鉴,切忌简单模仿和复制。以给建筑物进行文化命名为例,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做法,如何才能做出新意,体现自己的个性?浯溪二中用“力”字将所有楼房的命名串起来,分别称为“活力楼”“潜力楼”等;用“吾”字将所有石刻串起来,“吾师”“吾镜”“吾真”等系列化的命名既具有深刻的内涵,又具有独到的新意。还有,“创新大道”“国球中心”“和谐花园”等场所的命名,充分结合了这些地方的地形特征、育人功能,又非常富有时代意义,具有较高的文化寓意,极大地提升了感染力和影响力。  其次,必须坚持以师生为主体,注重文化建设的过程。“学校文化建设是否有成效,不仅要看它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更要看学生参与建设的程度。”浯溪二中校园内布置了大量文化石,但没请一个名家或专业人员参与,从书写到篆刻,全部由本校师生完成。在文化石布置过程中,校园里掀起了一股学习石刻艺术的,无形中生成了一道新风景、新文化。单纯追求“让每面墙壁都说话”还不够,而是要让它说师生自己的话,说大家愿意听的话。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师生的个性作品、创意布置、温馨祝福等,跃动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千姿百态又各不相同,组成了一个又一个独特的文化场。还有,校标完全由本校师生共同设计,很多地方的命名是从老师和学生那里征集来的,每一处文化设施都是依靠大家的共同参与,反复推敲才定下来的。

另外,要积极创造可供师生表达个性、释放个性的文化空间。从“阳光体育”起源,浯溪二中提出了建设“活力校园”的理念。不仅添置了相当多的在一般校园看不到的新式文体器材,而且各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甚至是“非主流”的活动都可能在这里看到。最经典的当数“校园狂欢节”和“校园泼水节”,校长亲自为学生献歌,扮成圣诞老人给学生派送礼物,与学生一道肆意泼水等等,让学生深深为之陶醉,同时也是一道最为独特的文化风景。再比如,学校设置了“生日祝福台”“校园贴吧”“涂鸦文化墙”等可供随意张贴、涂写的文化设施,不但相当受欢迎,每一天都被师生自发地更新着,而且成为个性表达、即时交流的重要渠道以及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三、用独特的精神文化支撑学校文化,构建深层的校本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芯”,只有具备了与众不同的“芯”,才可能实现学校文化深层次的校本文化,以及整体的和谐统一与健康发展。

首先,要注重对文化积淀的继承与创新,确保精神文化的一脉相承和历久弥新。历史文化是每所学校最好、最独特的个性,一所学校个性是否鲜明,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注重对历史文化的提炼和继承。走进浯溪二中,一定会首先被一幅精美宏大、充满古韵的巨幅校志所吸引,一定会对集厚重与生动于一体的校史馆留下深刻印象,也一定会被一处叫“足印”的文化设施所震憾。这些无不时时刻刻向每一个师生和来宾用最生动的方式诠释着历史,用最有效的方式延续着精神财富,成为最富吸引力的文化名片。

其次,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确保“血肉”与“灵魂”的统一。“物质文化也好,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也好,如果没有以学校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文化的支撑和渗透,都将会失去灵魂,”成为空洞的“躯壳”或者杂乱的“碎片”而已。浯溪二中以“尊重生命活力,培植发展潜力”为核心理念,提出建设“活力校园”和“活力课堂”等系列目标,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随时坚持以“活力文化”为指南针和基本准绳,紧扣中心主题来展开和构建,因此,学校整体文化氛围给人最大、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整体协调,充满活力。

再次,要善于使精神文化“物”化和“活”化,从而促进内化和升华。在浯溪二中进校门最显眼的位置,以国旗为中心,以校标、校训为主体,校旗、团旗、队旗和40面班旗组成了一个色彩缤纷、规模宏大的旗阵,给人强烈的审美观感和视觉冲击力。学校还创新传统的升国旗仪式,增加了升校旗和班旗的内容。每个教室门口张贴有相应的班旗图案和班级名片,学校各种管理手册封页甚至是会议室的窗帘上,都印有校标。除此以外,学校还经常性举行以校训、校标、校旗、班旗等精神文化为主题的系统教育活动,使无声的静止物变成了鲜活的“生命体”,真正走进了师生心里,达到以物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如何宣传家乡文化范文第3篇

让地方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每一个师生的心中,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内涵提升的需要。那么,如何让地方文化走进校园呢?为此,我们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探索。现将我们的思考与实践展示如下。

一、缘起

1.皤滩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学校所在地——皤滩古镇,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古街文化的博物馆”。古镇上有师生熟悉的龙形古街、“桐江书院”、代代出英才的“何氏私塾”,还有清代较有影响的书院之一——丽正书院,也就是皤滩乡中心小学的前身。皤滩古镇还有一绝,那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刺无骨花灯”。这种花灯造型别致,工艺独特,更奇妙的是灯身没有骨架,全用绣花针刺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素有“中华第一灯”之美称(如图一)。这些都承载了丰富的地方文化积淀,理应成为学校优秀的教育资源。另外,作为皤滩的学生,也应该受到这些传统文化的熏陶。

2.地方文化传承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使中小学校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爱乡情感和爱国情怀。台州市教育局、文化广电新闻局和体育局等部门联合开展地方文化进校园活动,力争通过3年时间,做到学校“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文件规定地方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一拓四进”:“一拓”即学生地方文化素养的拓展,“四进”即地方文化进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地方特色艺术体育项目进校园和特色文体项目进班级。这就对我们学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充分开发学校特有的地方文化资源,构建学校独特的文化体系,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是基于以上两点思考,我们旗帜鲜明地开展了地方文化(针刺无骨花灯)进校园活动,力求实现“古街照亮历史,花灯照亮人生”的“顶层目标”。

二、策略

1.挖掘古街古灯文化,创建特色环境

(1)绘制古街文化墙。如何将千年古镇的文化精华浓缩到学校里,和学生朝夕相处呢?为此,我们将“龙形古街”、桐江书院和针刺无骨花灯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绘于学校围墙上(如图二、图三、图四),形成一道别具一格的古街古灯文化墙。当学生经过这段围墙边上的小道时,时常驻足观看,感受千年古镇文化。

(2)布置花灯文化长廊。如何让学生感受花灯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呢?为此,我们将花灯的相关内容,制作成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悬挂在教学楼的墙体上,形成引人注目的花灯文化长廊(如图五),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花灯文化的发展历程,时时刻刻感受到“针刺无骨花灯”的无穷魅力。

(3)布置花灯制作室。只有亲身实践,才能体会花灯文化的精髓。为使非遗文化“针刺无骨花灯”真正走进校园,我们还在学校内专门抽出两间教室作为花灯制作室。为此,我们把制作室布置得古朴、典雅,为开展花灯制作学习、比赛和展示等活动提供场所。同时将师生的优秀作品在教室中展示,让参与者时时感受到那一份由衷的自豪。如图(图六)中的花灯都是我校师生精心制作的。

2.利用古街古灯文化,开展特色活动

(1)丰富学生的课堂。如何让古街灯文化成为教学资源呢?为此,我们将古街及花灯文化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作为现有教材的补充,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丰富了学习素材,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街古灯文化的深厚内涵。

(2)开展读书活动。我们学校的前身是丽正书院,属仙居书院之一,距今145年,但由于历史变迁,现在已找不到任何书院的遗迹。但离学校2公里远的桐江书院却保存非常完好,桐江书院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书院,明学家朱熹曾多次在这里讲学,历史文化气息非常浓厚。如何让这种文化与学生的读书活动有效融合呢?为此,我们开展了“游书院,读经典”活动,带领学生参观书院(如图七),领略书院独特的文化精神内涵,并举办讲故事比赛、征文比赛,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3)开展“主题活动月”活动。如何让古街古灯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活动呢?为此,我们把每年的五月和十月作为“古街专题活动月”。在这两个月中,我们以让学生了解古街文化为目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古街文化学习活动。如寻找古建筑中的力学、体验古街中的经济学、研究古井中的水文学等。通过这些探寻活动,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文化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4)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古街古灯文化需要传承,需要走进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此,我们每年开展“魅力古街知识竞赛”、“文明古街小卫士”评选、“古街十佳小导游”等活动。特别是去年“五一”期间,我们还带领花灯社团的学生到古街上举行花灯义卖活动,结果学生亲手制作的花灯非常畅销,一个上午就全部卖完,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最后,我们将活动所得的两千多块钱全部捐给四川雅安地震灾区。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既让学生感受到地方文化具备的经济价值,又让学生体验到慈善所带来的欢乐。

3.立足古街古灯文化,打造特色校园

(1)了解花灯历史,掌握花灯制作技能。开设花灯课,了解花灯知识。只有让花灯走进课堂,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花灯、认识花灯。为此,我们结合美术课堂教学,在三、四、五、六年级中推行花灯课,让学生学习制作花灯,学会一些最基本的花灯制作技艺,为花灯艺术的大面积传承尽了心,出了力。

组建花灯社团,学习花灯制作技能。花灯课堂是普及性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如何让有兴趣、有悟性的学生制作一些技术含量更高的花灯呢?为此,我们组建了学生花灯社团与教师花灯研修班,安排每周五下午两节课开展学生花灯社团活动,每周三下午开展教师花灯技能学习。为了让学生掌握专业的花灯制作技能,我们还聘请花灯大师李相满为我们的指导老师,为师生讲解花灯的历史和制作方法(如图八)。通过三年的坚持,学生的花灯制作技能得到质的飞跃。如在2012年的浙江省中小学生美术作品评比中,我校“针刺无骨花灯”获立体造型组一等奖(如图九);2013年在台州市中小学生美术作品评比中,我校“针刺无骨花灯”又荣获一等奖。

举办花灯艺术节,展示花灯教学成果。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制作花灯的兴趣,才能真正传承花灯艺术。为此,学校在每年的五月开展“花灯艺术周”。在这一周中,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开展“花灯图案设计大赛”“花灯针刺大赛”等活动,并将优秀的师生花灯作品进行集中展示(如图十)。

(2)开展小导游社团活动。随着学校知名度的提升,一些专家、学者、领导、媒体纷至沓来。为此,我们根据学校具有一位国家级导游的实际情况,果断开办小导游社团,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我们先编写相关的导游词,然后开展模拟导游训练,并邀请旅行社导游为小导游作现场指导,最后,让小导游带领专家、学者、领导上古街实地旅游(如图十一)。结果,这些小导游的精彩表现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并得到台州市叶海燕副市长的高度表扬和亲笔题词(如图十二)。

(3)编订校本教材。只有将地方文化变成课程,走进课堂,才能让地方文化进校园活动落在实处。为此,我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2012年前,我们也自编了三本教材,但着眼点是让学生学会制作花灯,只是作为一种技能进行传授。但后来我们意识到学校应该传承的是文化,而并非纯粹的手工制作。为此,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进,以“针刺无骨花灯”为主线,将花灯文化和花灯制作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习制作技能的同时,感受浓浓的乡村文化。

我们编订的这套校本教材《古街·古灯》共三册,每册6个单元,主要面向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的学生。为提升这套教材的含金量,我们先后召开20多次修订会,每一次教材质量都得到一次提升,现在教材样书已出,即将付印。这套教材有着自己鲜明的编写特色。编排上,教材以“针刺无骨花灯”为主线,从文化和制作两个视角来编写,让学生在感悟文化的同时,学会制作花灯的基本技能,使古老的花灯艺术得以系统传承。手法上,以古街古灯为素材,既有实景描述,又有传统叙述,更有对过去的回顾、现实的刻画与未来的展望。体例上,每个单元既相对独立,又融为一体,每个单元编有阅读台、活动角、制作坊等栏目,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又凸显了实用性和创新性。

这套教材虽然还没有正式付印,但课程本身已被评为“浙江省第二届义务教育精品课程”。由于学校的花灯文化声名鹊起,先后有省教科院、杭州市教科所、台州市教科所等的专家到学校来考察,连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也慕名到学校来采访,崔金武校长、方荷玉老师都走上了中央电视台。

如何宣传家乡文化范文第4篇

1 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让客家元素与教学内容完美结合,打造高效课堂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现代教学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适应时代潮流。笔者在平时就注意搜集客家习俗材料。在一次参加同事家的闹元宵活动中。该村的闹元宵是独具客家特色的“迎丁”活动。相传,该同事的家乡河东镇下坝村的村民大多是以卖灯为生。客家方言“灯”与“丁”同音。卖了那么多“丁”应该找个合适的时机迎回来。因此该村就在正月十五闹元宵之际“迎丁”。正月十五那天,下坝村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每家每户都买了或者亲自做各种各样的“灯具”,但大都与该年的生肖相符。如:今年是“马”年,“灯具”大都是以“马”的形状为主,配上锣鼓队、舞狮队。那真是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我把自己有幸参加的“迎丁”活动刻录下来,制作成课件。在学习《做友好往来的使者》一课时紧密结合,让学生轻松理解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从而尊重、热爱世界各国的不同的民族文化。通过视觉的直观感应,减轻了教学难度,让学生能够把知识与社会现象联系起来,做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 结合客家传统文化“爱国爱民”,敢于放手、放活课堂教学

笔者认为只有结合客家传统文化,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较好的实现三维目标,尤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因而笔者在教学设计中精心设问,从生活中引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探讨,探讨中,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这样既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能力,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如:在复习初三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笔者设问:“你心目中的和谐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要构建这样的社会?它包括哪些方面?”这样引出课题,并引导学生结合当今社会现实问题的同时总结出其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所设的问题均是与学生生活及社会现象紧密联系的,所以比较容易引导学生关心社会政治生活,自主地参与到思想品德课学习中来,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和爱国热情。

3 变有形课堂为“无形”课堂,打造高效课堂

客家人热爱劳动,崇尚文武双全,认为“知识要与劳动相结合”。作为思想品德学科的自身特点而言,就是要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现在我们国家正在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学生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进行社会调查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直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调查中进一步认识社会政治现象。如学习到人口问题时,笔者就让学生回去做社会调查,实际了解人口问题的严重性,特别是性别的比例。这样既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又有助于消除客家传统陋习“重南男轻女”的思想。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如:学习《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时,笔者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到自己村里搞宣传,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这样,学生的服务意识增强了,所学的知识派上了用场,对学习就更加有积极性了,这样就促进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4 结合“勤、俭、诚信”的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整体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打造高效课堂

客家人勤劳、简朴、为人诚信。这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当代社会,日新月异,信息爆炸。学生接受到的信息良莠不齐,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收到冲击。如何让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学习《诚信做人到永远》一课时,我精心设问:什么是诚信?诚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诚信的守则有哪些?如何具备诚信的智慧?你们的父辈或长辈身上有哪些具体的诚信的事例供我们学习?问题一抛出,同学们就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纷纷举例自己父辈或长辈的诚信事例。这样既掌握了课文内容,又弘扬了我们客家人诚信做人的优良传统,更整体提升了同学们的思想境界,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5 采取唱客家山歌等多种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

如何宣传家乡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做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40-01

强调:“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因此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现在的家庭、社会、教师中,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给统考成绩排名次,老师不让差生考试,或赶差生转学等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为此,我校针对以上情况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抓操行考核重学生激励

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我校实行了德育操行考核,制定了一系列评分方案,即每个学生基础分为100分,在此基础上根据日常表现,好则加分、否则减分。实行学期总评,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进入学生档案作为评优、评先的条件。学校、班级常为学生开设德育活动增加了学生竞争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规范了学生的行为。

二、抓制度创新重教师激励

以“教书育人”为宗旨,加大教学质量奖的力度,推动教育教学。教师在平常教学中,严格遵循教学“七认真”,狠抓中差生,对差生循循善诱,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落实“评优评先方案”。对各级教学能手、先进个人、论文、课件获奖者、学生获奖作品的指导老师给予重奖,使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

三、抓名师打造重队伍建设

在给学生一滴水的同时,教师必须是一道涌泉。要教好学生必须得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追求目标,落实《师德考评细则》,建立师德考评档案,选聘思想素质高、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育人能力,着力健全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评选表彰机制,进一步完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的评选方案,树立榜样带动全体教师努力学习,为德育工作奠基。

四、抓课堂教学重学科渗透

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好学科的德育渗透,把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科学知识教育有机地统一于教学之中,以德育教育为精髓,抓好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和班会课、心理健康课、社会课、自然课、美术、音乐课、写字课,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审美教育、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开设好法制课,定期请司法部门的同志为师生作法制报告,使学生从小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制观念。

五、抓养成教育重习惯培养

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德育的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形成梯次递进。从培育最基本的语言,以及对事物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到规范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重点加强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加大对《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宣传教育工作,入脑、入心,人人遵守,让学生从小懂规则、守规矩、讲道德、守诚信、有孝心、有责任心、有担当精神。要求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六、抓活动载体拓展教育空间

我校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组织开展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使他们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通过开展班、队会主题演讲比赛、道德知识竞赛、问卷调查、才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和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教育,让先进的思想,文明的行为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生活。

七、抓校园文化创育人造环境

我校把美化环境,净化学生心灵作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能。我校以“土沃苗壮”为办学理念,以“植大众文化之根,育乡土文化之苗”创建了具有特色的校园,提升了育人环境。学校的每一处都能洋溢浓厚的人文气息,使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受到优美环境的熏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班级文化,板报文化建设的新形式、新思路,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发挥育人的功能。办好校园广播站,开辟德育工作新阵地,让学生远离不良诱惑。通过校园广播,板报画廊开辟校内新闻、学生习作、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法制宣传等专栏,加强学生自身教育,自我管理,营造健康、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

八、重家校结合关注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