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多元化史观;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人民版;上海版;体系分析

本次课程改革是建国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反映时代精神和全新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次课改共制定了两部课程标准,分别由教育部和上海市颁布。

1.教育部标准下的教科书内容体系――以人民版教科书为例

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内容体系也较以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人民版最为显著,主要表现为:

(1)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为主轴的历史发展线索

建构“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为主轴” 的教科书框架体系,以时间为经――勾勒纵向渊源流变,时序清晰;空间为纬――展现不同地域、民族、国家以及社会各层面之间的横向互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线索,代替史学界长期沿袭的苏联模式的“五种社会形态”单线演进的分期模式。而是采用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劳动资料、生产力类型,将人类历史演进从宏观上划为采集渔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大时代,体现人类历史的发展的总体趋势:纵向由低级到高级、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横向从分散到整体的趋势。

(2)中外历史混编模式

人民版采用了中外历史混编的模式,克服了以往的历史教学体系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割裂中外历史的关系。采取中外混编的方式,把中国的文明进程放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而能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历史。体现了教科书内容体系上的创新。

人民版教科书对《课程标准》各专题进行了整合重组,总体上按人类社会发展线索分时段中外混编。教材在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的模块框架下,确立了专题模式的历史知识体系。它按照历史专题的性质和类型,从通史中选择有关知识,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体现了历史发展时序的阶段性与连贯性。在勾画、揭示各时段演变线索、原因的基础上,就各专题进行中外对比,进而体现其内在的递进、互动关系和内容的逻辑顺序,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的精神。

2.上海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内容体系

随着课程标准目标的改变,上海版历史教科书内容体系也发生了变革性的变化。它的内容体系突破王朝体系的架构方式,以文明史为线索、主题史为框架编制。

(1)文明史为发展线索

上海版教科书采用的文明史观是一个综合的产物。它参照了理性主义史学派、年鉴学派、全球史学派等观点形成了文明史观。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的总体论述方面有三点

首先,历史的基本内容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和认识自己、解放自己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进程;

其次,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是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运动;

再次,人类从区域性的历史发展为世界性的历史是各个地区的民族通过各种形式的相互交往的结果。

上述观点在教科书的内容体系当中体现为:教科书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文明演变的线索。把人类文明的进程可分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时代文明等等。以“人”、“生产力”、“交往”等影响文明进程的要素为核心架构主题,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生活等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与成果的各个重要层面。打破已往以政治史作为课程主体内容的结构样式,注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特征和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人类文明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影响,突出人类的实践与创造活动,展现人类在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精神风貌。

(2)主题史为框架

主题史中主要从人类衣食住行、社会交往、人生仪礼等社会生活、社会风俗、文化遗产方面构架的主题。这些主题以学生的体验为切入口,使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文明历史的发展进程,感受认识历史的多元化,以小见大,体悟到现实中的历史。主题史的编写方式往往还会出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割裂主题之间的关系。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教科书对于主题的安排也是颇具匠心;如,《历史上》叙述文明社会的标志、文明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关系和文明的结构,由此展示文明的共性及不同地区文明的特殊性。

综合看来,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科书继承了我国教材编写以历史学科体系作为历史教科书内容体系的根本依据,保证了教科书内容体系的科学性、缜密行。教材在内容体系的选择发生了转变,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目标,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回归到学生生活世界。避免专业化、成人化。

【参考文献】

[1]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建设的对策与思考》,《历史教学》,2004年第8期,第35页

[2]周春生.《上海第二轮中小学课改高一历史教科书的编撰理念和框架结构》,《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2期,第105 页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动画;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220-02

一、动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门类划分与归类

在整个动画专业课程设置中,动画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设置相对是比较多的,而且都是动画专业中的核心课程,只要在专业基础课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能在下面的专业实践课中,创作出满意的优秀的动画作品。

一部动画影片从开始创作到最终完成,是需要经过编剧、剧本创作、分镜头设计、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动作设计、二维或三维电脑制作、影视后期合成剪辑、配音、配乐等系列工作,共同合作设计完成。而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动画专业基础课程,又是在大学一、二年学习完成的重点基础课程,所以对今后动画影片专业创作是非常重要的前期铺垫基石。归纳总结出动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便于更加有针对性的对其核心课程进行细致修改、探讨,研究,制定出相关的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并赋予实践应用。

在此基础上,针对动画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基础课程中,进行有机的划分、筛选、比对,根据动画系教师们的多年教学经验,通过每周教学研讨会讨论并拟定出动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分别为:剧本创作、分镜头脚本设计、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动作设计、动作运动规律这六门课程。这六门课程在动画专业基础课中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模块,它们主要涵盖今后动画专业课与实践课中动画创作的核心设计部分,如果能够将这六门专业基础核心课有效链接与设计实践,学生能够善学善用,打下坚实基础,会对动画专业复合性人才培养提高更进一步。

二、动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教学模块研究

剧本创作、分镜头脚本设计、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动作设计、动作运动规律这六门课程作为动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在各大高等院校动画专业中一般都是以模块教学方式,进行集中授课。这样授课的好处是能够系统的讲授课程中具备要素等理论知识,同时教师能够按照学生的兴趣点组织教学模块形式,利用学生的共同兴趣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学生进行协商探讨等多教学形式。在这样的模块教学下,教师们发现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在大学第二、等三期学习了动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后,到了第五、六学期开始动画短片创作时,很多理论知识忘记,被丢弃,核心课程内容衔接也不够好,更有同学根本就不会编写动画剧本,这对后期的动画创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教师们在的学时分配上,进行了比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例如,《剧本创作》理论授课是36学时,习题12学时,同比较感觉理论授课学时过多,建议进行划分出部分学时,放置到大学第五学期时再开设2周的《剧本创作》的课程,大学第二学期开设3周的《剧本创作》课程,这样改革主要目的,就可以针对学生由学习时间过长导致剧本创作时出现的不必要错误,同时可以在第五学期时就动画短片创作或校企业合作项目时,进行动画剧本的全新创作,用于后期动画的实践检验中,达到有效的链接作用。

在其他几门基础核心课程中,也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如增加授课周期、长度、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互动交叉;也可以增加实验教学环节、上机环节,以小组或工作团队的形式,利用学校、工作室设备尝试课程与课程衔接性设计创作,从大量的练习和训练中熟能生巧,运用到今后的动画短片创作中去。

三、动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体系改革的方法与方式研究

(一)结合实际,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制定适合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

动画专业是一个复合型艺术,包含着艺术和技术的高度融合,动画专业的领域也渗透到教育、工业、农业、军事等众多领域,如果教学理念的模糊势必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上的混乱,不能很好的顺应动画未来的发展。结合动画专业发展实际,大胆细致的制定新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例如,我院动画专业从02年办学之初,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已经修改过好几稿,目前一直使用的是09版动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学时分配以及教学观念还是原来现有的,已经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动画专业,出现了很多的弊病和缺失。例如学时分配比例不够、实验学时缺少、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安排不够准确等问题。目前动画系全体教师,已经多次组织教学研讨会,针对09版动画人才培养计划开始修改,修改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动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的学时配比、上课周期、实践上机环节等。通过系统的全面的制定教学理念,修改后13版动画人才培养计划,并实践用于动画专业,培养出学生具有动画设计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二)打破传统教学体系束缚,构建全新的动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教学体系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哲学;课程改革;船舶机械制造工艺

0引言

船舶机械通常是指确保一艘船可以正常运转的所有机械设备,如船用柴油机、管道系统、轴系、舵机、锚机、起货机、发电机等。几乎所有船用机械装置跟陆地上的功能相同,但是由于海洋航行的特定环境,前者必须能够承受极端的环境条件,如高湿度、海水腐蚀、振动、海洋风暴等。因此,船舶机械零部件和设备必须要满足更高标准的可靠性、更小的体积和重量、更方便的维修养护等。技术技能人才缺乏、制造工艺技术落后、创新设计意识不强等因素,导致船舶机械设备配套产品处于低附加值状态,严重制约了我国船舶工业的健康发展。

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而高职教育实现培养人才的载体就是课程。目前高职教育讲授的技术知识远远落后于行业的发展,因此培养的毕业生不能学以致用,需要企业再培训。要培养学生掌握先进加工技术、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船舶机械零件生产、部件装配中的工艺技术问题,必须在《船舶机械制造工艺》教学过程中注意讲授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传统课程偏重于理论知识,对机械加工工艺的编制涉及不多,更不用说现代先进制造技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现代船舶机械生产模式,本文基于认识论、知识分类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哲学理论研究《船舶机械制造工艺》的课程内容改革方案。

1课程改革的能力本质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将认识论应用到高职教学中,《船舶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知识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但是每一个人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是不一样的,表现出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与课程知识相对应的产品工艺分析、编制工艺文件、改进工艺路线等能力是精神的、主观存在的。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反复过程中,能力是可以得到锻炼和提升的。传统的教学一味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忽视甚至忽略了实践教学,这与高等职业教育属性完全背道而驰。事实上,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受众而言,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则是应该大力培养的。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笔者认为课程改革的本质是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通过教学使学生完成从学习知识到具备能力的转变,而能力的具备和提升最终是为了能够适应企业需求、应用新技术、创造新产品、提升行业竞争力。

2课程教学目标研究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的准则,也是后续一切教学资料整理的重要准则。通过对企业的调研走访、对职业岗位的分析研究、对技术知识的对比研究,确定了《船舶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在现代船舶机械生产和管理模式下,具备发动机及其他机械装配工、机械工艺设计员、数控操作员和生产管理员等一线岗位所必需的识读和编制船舶机械产品加工工艺文件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立足这一目的,本课程综合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特点,结合产品工艺设计、产品生产制造,及工艺设备管理等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依据船舶机械制造的主要工作内容共制定了四条课程目标。

(1)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概念,能对零件图纸进行工艺分析,合理选择加工时的定位基准;能安排加工路线,确定各工序余量、尺寸及公差,确定时间定额。

(2)能够根据机械加工设备,对影响加工精度的各种原始误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加工原始误差的影响规律,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加工误差。能够根据产品的冷热加工过程,分析影响零件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层质量的工艺因素,并选择合适的措施进行改善。

(3)根据机械制造的标准规范能够识读、编制船舶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据此合理实施车间计划、安排人员进行安全的工作生产、维护设备正常运转。

(4)根据机械制造的标准规范能够识读、编制船舶机械部件的装配工艺规程,并能严格按照技术文件对船舶机械零件、部件等项目进行检验。

3课程教学内容研究

现代知识分类理论将广义的知识分为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大类。其中陈述性知识是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等信息,是关于“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通过记忆完成的;程序性知识是用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是关于“如何做”的,程序性知识是通过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得到的;策略性知识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对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维”的。

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结合前述《船舶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的培养目标,本文提出改革后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将课程分为机械加工、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定和夹具设计三个部分,根据知识类别将每个部分都进行“打包”,“应知理论包”对应的是陈述性知识、“应会技能包”对应的是程序性知识、“能力应用考核包”对应的是策略性知识。

应知理论包,就是以够用为度。以机械加工部分为例,在教学中把各种机械加工方法中所用到的机床设备、工作原理、加工内容、运动形式、刀具、夹具的形式,各种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加工精度、表面质量等作以详细介绍。并将各种机械加工方法进行认真对比,掌握特点,使之有效地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

应会技能包,就是突出技能。根据现在学生的特点,企业生产的需求,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到注重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以机械加工部分为例,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按照特定的公式、经验程序等进行金属切削用量的计算,能够将加工精度的控制措施与加工精度原因一一对应,能够根据机械加工方式的不同判断加工零件的表面质量等。

能力应用考核包,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给出生产实际中某个零件最终加工精度误差很大的实例,让学生找出引起该产品质量问题的工艺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工艺措施。

科学技术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动态的”,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中增加了描述新技术、新工艺的“开放性知识库”。既可以作为补充知识,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又可以方便学生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时查阅参考。

4课程教学案例设计

知识只有在不断实践中被应用,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人的能力。建构主义教学观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只有当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试探性地应用新知识、理解新知识,才能实现新旧知识体系的建构、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建构主义提倡建构一种开放的学习过程,激活课堂组织的社会和文化资源,激发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因素。基于此,在进行《船舶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教学时,必须认真设计教学过程,构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案例。

典型船机零件加工工艺设计的职业活动具有典型的过程导向实践模式的特点,为了使学生形成编制典型船机零件工艺规程的能力,柴油机连杆加工工艺教学程序可设计成图2所示的行动教学程序。

在图2所示的教学程序中,任务描述是明确任务,需要进行某种型号柴油机连杆的加工,生产企业的加工条件、生产模式等。任务分析是通过识读连杆零件图,明确加工精度,提出科学、先进、可行、经济的加工工艺路线,指出粗加工、精加工基准,计算切削用量等。任务实施是按照加工工艺路线,编写柴油机连杆的工艺卡片,设计工序加工中夹具结构。成果评价是在pro/E或者UG软件平台上,根据零件加工工艺规程,模拟刀具轨迹路线,评价是否该加工工艺可以达到了图纸要求的加工精度,成本、时间是否合理等。学业评价是评价学生在完成开放性项目案例的过程中所展现的自学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认真严谨的态度等。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作用;意义

一、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关键部分

1.课程目标的改革

课程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而课程目标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课程改革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我们应该确立一个具体的课程改革目标,进而决定课程改革的方向与途径。而要确立课程目标,关键在于确立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2.课程结构的改革

新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编制安排上有很大的改变,使得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更加容易、更加方便。新课程结构编排的改变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对整篇文章也有了大体的认识。在学习中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创新思维,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热情,充分地展现新课程改革带来的优势。

3.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法的改革

新课程的改革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能力,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学生在充分的语言实践中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同时使得老师使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作用

1.开拓学生学习英语的途径

在高中英语授课过程中,新课程改革使得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不断创新,对不一样的学科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突显学科的教学重点,实施高质量的教学。同时新课程改革也使得英语课程的训练在不断的创新之中,新课程依据英语教学的特殊性,编排相关的英语教学辅助练习,利用这些辅助练习,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所以说,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开拓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渠道,进而提升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热情。

2.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改革看重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过程,使得学生在对英语知识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感受到快乐,进而获得很大的成就感,进而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热情,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英语,教师也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

3.设计情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英语学习方式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设计了很多实际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的情境,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可以感受到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不再感到无力,也不再觉得枯燥。帮助学生培养他们听、说、写的能力,利用所有英语学习的技巧,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英语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英语,在学习中感到愉快、快乐。

三、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传统的教材已经不能展现课程的改变,需要新的教学大纲的出现。在新课程的改革当中,注重学生知识和实践、进程和方式、价值取向以及自身素质的展现。新课程对高中英语课程的特点、价值取向以及优势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展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融入新课程的内容中

新课程改革使得新课程不仅注重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也十分看重学生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它是一个根本性的改变,对培养学生的素质以及道德感十分有意义。新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改善,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使命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

3.选择辅助学生综合发展的知识以及技能

新课程改革符合教育的特点以及社会性质,十分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提高,积极改变英语教材中繁琐的部分,把英语教学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打破了教学大纲的枯燥无味,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积极有效的帮助,让学生不仅能了解课本上的字面意思,更可以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熟练地运用。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育的一次突破。它将传统教学中单一、枯燥的教学途径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生动活泼的新的教学方式;它把原本寂静无声的课堂转变为气氛活跃的课堂,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与沟通;新课程改革还重视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不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当前我国教育不断创新与改革的条件下,我们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利用科学的发展观看待问题,实现教学以人为本,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创新思维,使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发展,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强.试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教学[J].聚焦新课程,2010.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评价与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不相协调

在地理教学中,教学评价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理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新课程标准在地理教学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当然在教学评价上也要随之进行改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构建教师、学生、教材协调发展的教学评价新体系,不但要重视学生结果的评价,还要关注学生过程的评价,从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但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有的教师只注重表面现象,流于形式,没有将评价真正落到实处,这就需要地理教师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

(二)教师继续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更需要教师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上有所改革。这就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通过参加各种培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很少,有的教师根本就没有机会与外界接触,不了解教育教学的新动态,严重制约了地理教学的效果。

(三)地理教育改革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

要想实现地理教育教学的进步与飞跃,必须要有教育理论作指导,而当前的教学情况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缺乏应有的理论做支撑,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有的教师不能把握地理教学广度与深度,难以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造成了地理教学的盲目性,不利于地理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一)灵活处理教材,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往的地理教学,教师会把每一节课的内容灌输给学生,而且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是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的,学生所接受到的知识和实践没有多大关系,使得地理知识和实践应用严重脱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要求地理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同时发展个性。

1.重视实践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更加强调地理学科的特点,实施开放性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发现当地的自然现象的变化和特点,自主写地理调查报告,同时还能让学生自主收集和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和新闻信息等,提高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之际,能够让学生有更多发言的机会,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文明旅游》这节内容的时候,由于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旅游经历在谈谈看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实现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的有效衔接

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内容不同,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基础,高中地理是初中地理的深化。初中地理主要描述了地理景观,而高职地理知识更加抽象。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时候,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积极思考,掌握更多有效的地理学习方式,真正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转变观念、正确引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就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1.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教师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按照学案自主预习,学生自己提出观点,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研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示范的作用,以提高预习的有效性,真正体现以生为本,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加强师生互动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发言,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活动,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建立在学生的实际水平之上,通过学生发言引起其他学生积极思考。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和他们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直接的关系。

3.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灵活多变

地理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包含了广阔的自然天地和人文景观,很多知识有着直观性和趣味性特点。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进行教学,其中包括挂图、多媒体设备、幻灯片等,还可以发动学生自主设计切实可行的学具,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学习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4.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讨

团结就是力量,每一个地理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强和组内其它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成长提高。另外,教研组要为教师提供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制定相关的教研制度,如集体备课和听评课制度,使每一个教师的能力都能得到不断提升。总之,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广大教师要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地理教学的特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出新的教学手段,突破陈旧的思维方式,把新课程改革理念完美地渗透到实践中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学会求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宣霖.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初探[J].大观周刊,2011(47).

[2]何玉红.高中地理教学导学案课堂实践初探[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2).

[3]陈继文.新课程下地理有效教学途径初探[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