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范文第1篇

3.2.1基本思路

基于前述研究,以全方位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提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思路:①将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作为一种现时的城市资源考虑。跳出传统思路,突破将历史文化遗产作为静态资源进行孤立地保护,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资源之间的关系_6j。②将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作为一种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依托资源考虑,通过公共空间建设来提升城市形象。在以上思路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用地性质调整、景观建设,为历史文化遗产从用地布局、保护思路、利用方式等方面“松绑”,真正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取得历史文化遗产价值最大化和城市发展全面化的良好效果。

3.2.2保护模式

根据以上保护思路,提出以“经济旅游、城市节庆、城市文化公园、滨水区等公共空间为前导,以道路交通组织优化、城市用地性质调整为支持的历史文化保护模式”,见图l。图1中简明地介绍了既能有效地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又能充分发挥其城市公共资源的优势,合理保护与利用,真正使其成为城市生活的组成部分,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接。

4 重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方案

4.1保护理念与原则

根据以上研究思路和提出的保护模式,围绕“保护古城,发展经济,旁山依水,北进南拓,两翼,山水其问”的总体理念,从保护“山、水、城”的城市格局,提升古城形象,强化古城特色,有序开展旅游,拓展新区功能,疏解环境压力等方面,并按照下列原则制定保护方案:文化遗产保护优先原则;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资源价值最大化整合原则;特色化、人性化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4.2保护范畴与内容

保护范畴与内容主要是:①遵照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确定各个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及其特点(表1),从物质层面确定保护的实体内容。这是做好保护工作的基础研究。②从保护“山、水、城”城市形态的层面,保护城市的视觉通廊。位于城市山体制高点上的寺塔之间,以及各点与城楼之间的视觉通廊是三台县的主要景观视廊,应将其作为城市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保护。③从风貌环境层面,保护城墙、院落、建筑的周边环境,对建筑高度、色彩、形态等方面提出保护要求。

4.3保护方法

划定保护分区:根据具体地段的实际条件,确定分级保护区,提出控制要求,包括建筑的限高、色彩、形态等。视觉环境保护:视觉环境保护主要包括位于城市各个制高点上寺塔之间的视觉通廊,各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色彩。通过建筑高度的限制、用地性质的控制,保护古城墙的风貌环境,保护建筑、山体形成的空间层次。

建筑保护与整治模式:依据建筑的质量、风貌、年代定量分值(表2、表3),按一定权重标准,确定本次规划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每一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式。主要是:①保护——保护原样,以求真实反映历史遗存。对规划保护区和风貌典型、质量较好的传统民居采取保护措施,可进行修缮或对个别构件加以更换,修旧如故,以存其真。②改善——指建筑结构尚好但不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建筑,原有结构不动,局部修缮改造,配备市政设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③重建——对传统风貌影响大的建筑采取拆除改建的措施,以保障与传统风貌的协调。④保留——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兴建的建筑,砖混结构,造型与质量较好,同时与传统风貌环境冲突不大,采取保留,维持现状。⑤整饬——对质量较好但风貌较差建筑的立面进行整治,包括降低高度、屋顶平改坡、改变外墙和屋顶色彩等。⑥拆除——指对违章搭建或原先没有以后增建的,破坏院落空间环境的建筑应予拆除。

4.4用地布局及道路交通调整

要保护好古城的结构和布局,必须对现有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用地性质进行调整与控制。调整沿城墙周边的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沿城墙留出绿化带和开敞的空间。按照保护规划控制护城河周边用地项目的要求,将污染严重或影响古城风貌的豆豉厂、印染厂等几个工厂在近期内搬迁至新工业区。根据三台县总体规划的人口规模及每人的用地指标,在城内和城外布置必要的居住用地减少城内居住密度与人口数量,改善居住环境。

4.5主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方案

4.5.1古城墙及南门片区

①保护内容。主要有古城墙、南门城楼、东城门。南门片区现有街道的格局,民居院落,建筑风貌、色彩和高度,保护现有街道与凯江及对岸山体的视觉关系(图2、图3,见封三和封四)。②保护措施。对现有墙体进行整治和修复,恢复历史原貌;对城墙两侧用地布局进行合理调整;拆除沿城墙搭建的构筑物,整治周围环境;保留方家街、下南街和南外街的现有格局及其与南门城楼的关系;保护南门片区现有的民居院落形式、建筑风貌。③利用策略。在整治保护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在古城墙两侧各留出10—20m保护带,规划布置绿化带、游步道等,通过不同景观塑造表达三台的历史演变过程,尤其是打造在三台历史上积淀厚重的盛唐文化;将南城门、东城门作为重要节点打造,使其成为具有文化性、观赏性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休闲景点;对南门片区的民居院落进行整体保护开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功能更新和居住条件改善,结合旅游开发,以适当的方式使其成为一条集商业、旅游、餐饮、民俗等为一体的传统文化商业街区;将外南街与凯江交汇处作为重要景观节点,恢复当年川北古码头的繁盛景象,通过南门片区的综合保护开发,带动凯江沿线的城市滨水空间建设,促进三台县的城市经营。

4.5.2大佛寺片区

①保护内容。蟠龙山山体形态、山体制高点和现有的建筑群落,保护大佛寺与南城门楼、牛头山等的视觉轴线通廊。②保护措施。加大对大佛寺重点建筑的保护力度,包括经费投入和技术指导;调整周边用地性质,将工业厂房移出大佛寺的保护协调区;控制周边建筑高度和建筑风貌,周边的建筑高度不得超过大佛寺的高度;明确保护蟠龙山山体及其保护范围,不得继续破坏现有的山体形态,严禁在山体西侧后部进行取土等损害山体的破坏行为;保护大佛寺与南城门楼、牛头山等视觉轴线通廊,在视觉轴线上不得布置高层建筑,使大佛寺融入城市整体景观系统中。③利用策略。结合佛教文化,对现有建筑群落进行布局完善,在功能上进行充实,形成食宿、休闲、佛事等若干个功能区,将其打造成三台县的民俗佛教文化公园;在蟠龙山麓至南河路之间,规划大佛寺广场,满足香客、游人的停留和礼佛朝拜用品的出售,同时为城市文化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

4.5.3琴泉寺北塔片区

①保护内容。现有建筑群、摩崖石刻、甘露泉、北塔、名人文化遗迹等文物古迹,保护现有建筑平面格局与建筑轮廓,保护北塔的城市制高点及其周边山体的自然景观。②保护措施。研究发掘琴泉寺按星象落座建殿的布置格局,科学划定琴泉寺和北塔寺的保护范围,保护现存历史文物和建筑;对北塔寺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对塔体及其周围建筑进行修葺维护,在未来开发中可适当扩大北塔寺规模;加强琴泉寺和北塔寺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围绕道路、市政设施、绿化及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琴泉寺和北塔寺的通达性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性。③利用策略。充分发掘琴泉寺唐代禅宗祖庭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展示琴泉寺的“佛教文化”、“名人文化”、“诗词文化”、“摩崖文化”,形成与东山公园呼应的城市文化公园;按照高耸建筑物的观赏要求保护北塔的城市视觉通廊,使其成为西北侧城市的制高点;结合北坝新区城市中心的建设,打造新城的城市坐标和城市景观轴线;整体联合打造城北新的景点,提升新城的自然环境品味和历史文化底蕴。

4.5.4东山公园片区

①保护内容。东山的山体轮廓,东塔的制高点,自然景观、历史建筑、历史遗迹、摩崖石刻;东山大佛、东山观音寺以及沿涪江的滨江景观;保护三台城东“山、水、城”的自然格局。②保护措施。重点维护培修东塔、临川阁、故池、薛涛塑像、碑林、苏公泉、流杯池等文物及景点;保护现有东山公园内包括古树名木在内的植被;保护东山公园滨江景观,不得在滨江一侧进行破坏性和永久性的建筑活动;清理东山公园周边不协调的因素,尤其是大门附近现代风格的建筑;东山公园周边的用地开发,严格进行高度控制,其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东塔高度的1/2。③利用策略。对东山公园与东山大佛、小明湖进行整体考虑,在朝拜、休闲等功能达到互补;突出东山公园的休闲功能,明确东山大佛的朝拜功能;在东山公园与东山大佛之间适当位置配套社会停车场,满足香客、游人朝拜的需要;在涪江大桥东侧设置东山大佛寺山门。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 A

历史建筑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然而,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与城市发展之间开始出现了一下矛盾。杭州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虽有对于历史建筑物的保护和修缮,但是还是面临着被荒弃、拆毁,或者作为历史陈迹封存,影响了历史建筑对于城市发展所应产生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城市发展应该注重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这是当前需要重视的重要课题。

1历史建筑概述

所谓的历史建筑,是指建成五十年以上,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体现城市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或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教育意义,且尚未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保护点的建筑。建成不满五十年的建筑,具有特别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或具有非常重要的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经批准也可以被公布为历史建筑。杭州市从2004年5月公布的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以来,至今已公布了6批名单,共计历史建筑300余处,涵盖了从清末民初到前期的一大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杭州的这些建筑中,一个重要特点是文化内涵较深、建筑风格各异,包含了民居、学校、教堂及厂房等具有历史时代特色的建筑。

2历史建筑的价值

历史建筑不仅作为历史文化的遗存供人们观赏,而且作为城市纽带还能联结过去与未来。可以说,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于历史建筑的本身的价值取向是不一样的。历史建筑的价值,就在于其的不可再造性和不可复制性体现出来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这方面来说,保护历史建筑,就是延续城市历史发展的脉络,拆除或者损坏历史建筑,是一种切断城市发展文脉,阻碍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的破坏行为。因此,历史建筑的价值,就在于其展现的不仅仅是城市的外表形象,更加蕴含了城市的精神气质,甚至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所在。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理性得到更加重视。

3城市发展与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的关系

3.1保护历史建筑有助传承历史文化

历史建筑是不可再生资源,是一种文化遗产,在人类发展史上极其宝贵。在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中,对于历史建筑的完整保留,也就是对于历史建筑所在时期的历史文化的完整保留,这是有助于传承历史文化的。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杭州也具有丰富的历史建筑,做好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其本身就是杭州历史文化的一个传承和创新,也是为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的一个继承和发扬。

3.2保护历史建筑可以突出城市特点

在城市发展中,保护历史建筑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可以突出城市的特点。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体现在现代化进程水平有多快多高,更多的是体现在其历史底蕴有多深多厚,基于厚重的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才会更加凸显自身的特点。杭州就有很多历史建筑,包括各个朝代的学校、教堂、工厂等,这是体现一个城市发展进程的重要展示,也是突出城市特点的重要建筑。对这些建筑保护修缮得好,对于突出城市特点、提升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3.3保护历史建筑可以创造城市新价值

保护好历史建筑,还有一点就是,可以创造城市新的价值。历史建筑由于其不可再造的稀缺性,注定了其价值的高昂性。在城市发展中,可以利用历史建筑的这一价值,充分发挥文化建设的功能,在进行文化建筑保护修缮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历史建筑的旅游、教育、文化建设功能,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还可以创造城市的经济利益,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4杭州城市发展与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的思考

4.1杭州历史建筑保护修缮要突出城市的特点

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首要的要求就是要突出城市的特点。由于地处江南,杭州有一种悠然安详的城市性格,从古至今,杭州就是一座歌舞升平的闲适之城。这些作为杭州的重要特点,在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中,要把大多数历史地段、历史街区、西湖美景、风景名胜等保留原有的特色,体现出杭州作为江南城市所具有的特点和重要特色。

4.2杭州新建筑要与历史建筑相协调

在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过程中,要实现与新建筑的协调发展。杭州的城市现代化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与趋势,然而,在杭州城市化进程当中,可以“护旧迎新”,在历史建筑所在的重要地段和阶段,进行城市化建设时,要注重楼房、街道设计与历史建筑的构造和设计相协调,与杭州城市的格局、格调、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想匹配,使得既保持旧建筑的格局和风貌,又能够适应新建筑的特点和要求,形成杭州的独有特色。

4.3杭州城市发展要加大历史建筑的利用

历史城市保护与发展是矛盾的统一体,应正确认识其辩证关系。可以说,加强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也就是为了促进城市的发展。杭州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也就是要注重实现历史建筑功能的多样化,并引导这种多样性的功能转化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在保持历史建筑原有功能的同时,通过开辟旅游路线,实现其旅游价值;开辟教育场所,发挥其教育功能。以及还有一些审美、工艺的传承和发展的作用,以实现历史建筑的利用功效,创造全方位的城市价值。

城市是一个鲜活的有机体,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历史文化保护和现代文化更新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永恒的话题。随着杭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化的建筑和历史建筑的自身及其环境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的重要性也在不断的提升。杭州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有传统的文化和历史建筑为其提升内涵,这样才有益于实现城市发展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全文.历史建筑再利用之理论与实践[J].城市建筑,2005 (2):17 -21.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两分两换;文化遗产;保护;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自2008年4月我市被列为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的要求,坚持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一次重大发展机遇来抓,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综改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嘉兴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为了确保综改试点工作既能创新、突破、有实效,又能平稳、有序、协调推进,又在全市七个县(市、区)先后启动了15个“两分两换”试点,努力提升综改试点工作水平和“两新”工程建设水平。开展“两分两换”,对于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开展“两分两换”,是盘活城乡统筹工作的良方。但同时,“两分两换”工作在对这座城市的影响日益显现的同时,也对这座城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极大冲击,文化遗产所承受的压力和风险不断加大。

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遗产,使整个人类文明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嘉兴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如何在“两分两换”发展的进程中既统筹好城乡发展,又保护好文化遗产,正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嘉兴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分布情况

嘉兴人文荟萃,星罗棋布的文物遗存和蔚为奇观的各类文物,生动而直观地展示了嘉兴七千年的灿烂文明。丰富的、遍布境内的古文化遗址构成了嘉兴文化遗产的一个鲜明特点。建国后,通过多次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全市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208处,遍布嘉兴的五县(市、区)。如马家浜遗址(南湖区南湖乡马家浜村)、双桥遗址(秀洲区王江泾镇双桥村)、罗家角遗址(桐乡市石门镇利星村)、庄桥坟遗址(平湖市林埭镇群丰村)等。很多市镇历史悠久:盐官镇始建于汉,澉浦镇始建于唐代,崇福镇建于五代。我市的市镇特色明显,很多市镇历史悠久。盐官、崇福是有千年历史的州、县古城;澉浦、乍浦曾经是中国重要的海港;长安、斜桥、石门等古镇是大运河上的交通要津。市镇名人辈出,远的不说,近现代顶尖的文化名人中王国维出自盐官、丰子恺来自石门、茅盾来自乌镇。

这些是嘉兴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和亮点,也是嘉兴的文化优势所在。我们要建设文化大市和文化强市、实现嘉兴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要给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足够的重视。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保护传承弘扬市镇历史文化的意义不仅对实现嘉兴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对市镇建设本身也很重要。如果市镇建设不注重自身历史文化特色的传承,新市镇就会是“千镇一面”,缺少文化特色,这样的市镇,难以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其本身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全球《21世纪议程》指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促进嘉兴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嘉兴的文化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提高嘉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保护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二、“两分两换”背景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嘉兴在西塘、乌镇等历史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方面卓有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嘉兴在市镇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是对保护市镇历史文化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市、县政府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关于保护市镇历史文化的法规和文件,在保护市镇历史文化方面无法可依。二是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重经济发展、轻历史文化的保护。在“两分两换”过程中或对文化遗产保护认识不正确,或出于经济目的,导致破坏常常是在“加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名义下进行的,使具有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的文化遗产,一旦破坏就无法复原。三是市镇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识相对较淡薄。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以及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训等工作没有及时跟上,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导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滞后。四是缺少一个对市镇历史文化保护的有效机制。由于长期以来受城乡社会二元结构的影响,城市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形成了比较好的资金投入机制,而对农村、市镇历史文化保护却没有较好的资金投入机制。

显然,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作。对于目前“两分两换”背景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借鉴国际,如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来开展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更应该结合我国与嘉兴市的发展实际情况,不断探索符合嘉兴市文化保护实际的多元化保护策略,形成相应的规章制度,细化并强化各级主体责任,探索保护义务与开发权力的制约方式,以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历史文化遗产凝聚着不同时代的精华,集中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保护城市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对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嘉兴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切实重视、有效保护祖先留下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让江南水乡文化在打造人文嘉兴、建设文化大市的进程中,散发出灿烂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2007年09月06日

[2]《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C3》《乐山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俞晓萍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发展

一、城市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的意义

1.青岛市中山路历史街区概况。

青岛市中山路处于青岛市的西面,是青岛市中最能将青岛这个老城市区的建筑、历史、文化完全展现给当代人面前的一条历史街区。它开始建于1898年的德国侵占时期,开始只是为了对外运输货物的方面而建的。但是,经历将近百年的沉淀,中山路成为了青岛最初的历史象征,并且完全记载了青岛这个小城的商业及其文化发展,到现在仍然保留的成群建筑,是历史上人们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记载,也是青岛文化、经济一路发展起来的见证。

2.历史街区的宝贵意义

历史街区最宝贵的意义,就在于它对历史的见证和记载。对于历史文化的记载,是现代人在新的审美观、新思想下写出来的,是人们结合历史文化对过去的成就的总结,对于现代人们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城市中的历史街区是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们生活习性的真实体现,是这里的文化发展的真实写照,所以,对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要性,我们就不难体会了。

在青岛这个独具特色的小城里,有许多特色十分鲜明的里院建筑,这些建筑含有中西方建筑形式合璧的意味。以前,里院形式的建筑在青岛的分布是很密集的,但是,近些年来,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许多多年没有修的里院都已经被拆。目前,就还剩下济宁路、黄岛路地区还能表现出一些青岛老式的建筑风,但是,这些建筑目前的存在环境也不是很好。

这些历史街区中德传承古代文化的建筑,不仅仅是对当时建筑工匠们高超的建筑手艺的完整体现;同时又非常真实的体现了历史中这个地方的建筑风格与文化。这其中不只是包含着不可失去的传统文化资源,还具备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城市建筑艺术。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也是对我国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的需要,还是实现我国城市发展持续性的需要。

但是从发展意义来说,历史街区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与现代城市的发展显得格格不入。很多城市中德历史文化的聚集地段显得十分封建、落后,传统的建筑也不能对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我们急需对城市中传统历史街区进行改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所以,对历史文化有较好传承的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矛盾体。怎么做才能在满足对历史街区做到很好的保护,同时满足城市的发展成为当下城市规划中最紧迫的问题。

二、我国当前在城市历史街区发展状况

历史街区作为记载城市历史的重要一份子,是对这个城市深厚的文化水平的体现。青岛是一座殖民情调非常浓厚的城市,拥有很多独特的传统文化、建筑风貌,还有一部分被列入国家保护区,其中中山路就是一个。但是,为了与当下城市的发展协调,我们不得不对这个历史文化浓重的文化遗产作以改造。但是,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是一对矛盾体,所以,我们就针对目前青岛这座小城中中山路历史街区目前发展现状以及面临问题作以浅析。

首先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对于城市规划来说还算的上一个新话题,相关部门对此还不是特别熟悉,在对其保护和发展协调的工作中还有很多不确切的理解,因此对我国城市历史文化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其次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正在大力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而城市化与历史文化的保护又是一对矛盾体,所以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成了这两者的中心。文化古城虽然继承了我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建筑风格大部分都相同,还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缺少文化艺术性。很多城市里的历史街区在对城市的规划发展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就造成了社会对城市发展的不满,代表城市特色的建筑没有了,代表这座城市的文化正在消失,而城市的发展则应该是对传统文化更好的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对青岛市中山路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做好协调工作,是目前我们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同时也是青岛市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问题。在对现代城市发展与历史街区的保护中,我们要坚持以人文观为重要理念,城市的发展一定要以人文本的科学发展观,不能只顾眼前,要有长远目光看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城市历史街区文化的保护,我们要做到城市建筑与传统文化统筹兼顾的发展,在提升城市经济底蕴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城市文化地位的提升,做到对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发展做到协调。

三、关于城市中历史街区发展的策略探究

中山路作为青岛市唯一保留的一个青岛百年历史文化的街区,在当地人们的心中,她是一条母亲街,是青岛人们心底最珍贵的回忆。从上世纪开始,中山路就一直处于青岛时尚的最前端,这种现状一直在持续着,目前中山路历史街区的商业总额仍然是青岛是的百分十之二十左右。所以,中山路在青岛人们心中以及在青岛商业发展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改造问题,我们可以对历史街区的生活状况原封不动,但是要在街区原有的基础上,适当的引入现代化商业,从而形成历史、现代混合的街区。住在历史街区的人们可以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继续传承历史街区的文化。其实,我们只有充分做到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协调进行,才是对传统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环境上,我们可以开发旅游景区,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要注意环境污染、人群密度等问题。但是目前中山路的总收入中外国游客占有很大一部分,本地人反而很少去。但是外地游客带来的收入是根据季节性变化的,旅游淡季自然就收入不高。所以我们要根据本季节变化创新地方性特色,从而带来更多的商业收入,但是还要根据本地人们的消费情况对中山路历史商业街进行适当的改造。

对历史街区的改造会有新建筑的建成是不能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历史街区的改造对历史街区的文化历史性做到进一步的深化,另外我们还要以现代的发展眼光来看待历史文化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协调发展。对于新建筑的动工,我们可以理解为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法建造现代性的建筑,同时我们还可以理解为是构建超时代的建筑,即是具有本土风格的建筑。新型现代化建筑的开发要反映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气息,显现出历史街区在时间上的文化深度。在新建筑的构建时,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是最重要的,在改变这街区面貌的同时,我们也要根据街区的整体性,拆除一些不和谐的传统建筑。

结论:城市是时间最有成就感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像青岛这样富含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一个文化古城中德历史街区、幽深小巷、淳朴的乡民等等都是这个城市历史文化的代表和记载,充分显示出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所以,对青岛市中山路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我们一定要做到充分的重视,在对继承历史文化的建筑做到保护的同时,要适当的引入商业性发展,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上,对历史街区做到改造和现代性的加工,从而使历史街区能与现代化城市更加协调。

参考文献:

[1][美]阿兰·B·雅各布斯《伟大的街道》王又佳,金秋野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范文第5篇

7000年的人类文明史、2500年的文字记载史、1700年的城市建立史……当专家们翻阅《历史文化名城嘉兴》一书时,对这个“白发”古城的“年纪”表示浓厚的兴趣。那么,正在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嘉兴,怎样来更好地表达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5月26目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周小璞,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浙江省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童芍素等专家、学者在嘉兴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嘉宾恳谈会上纷纷发表真知灼见。

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吕洪年认为,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是一项整体性工作,不是单项的保护,要避免零散,要把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尤其是要做好五个“原”;“原住民”是城市的文脉和人脉所在,他们有着天然的传承力;老街区、老村庄等要注重保护其“原生态”的面貌;民间有智慧,保护老百姓无穷无尽的“原创性”源泉;保护“原产地”,传统特产亮出地域品牌;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要以“原真性”面目示人,不要造假仿古。同时,抓住“粽子大王”、端午香囊制作等代表性传承人,让他们成为活着的“口碑”,传承民俗文化的草根英雄。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周小璞指出,文化保护一定要强调整体性,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能割裂。物质性是文象文体,非物质性是文脉文魂;历史街区保护不仅要完整地保护好那些物的形态,也要注重体现其文化特色与历史风貌。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研究员顾希佳建议,嘉兴要充分利用好“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这些资源,这些都是真正能体现嘉兴鲜明文化特色的东西。他去年到嘉善丁栅考察,发现那里还有着比较大的渔村,渔民保留了几十种捕鱼技艺,还有艘上百年的渔船。嘉兴的“网船会”。它是江南船民最后一个集聚活动场所,这些都是嘉兴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历史上,嘉兴米市在长三角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米怎么收购来的?怎么加工的?又是怎么运出去的?这些都应该深入研究。嘉兴自古织造业发达,如王江泾就是织造名镇,如何表现蚕桑文化、织造文化?大有文章可做。

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柯杨第一次到嘉兴,与之前读过的诗词歌赋里的“江南水乡”相比,感觉嘉兴还是太现代了。他认为,嘉兴是江南文化的发源地。嘉兴在创建历史文化名城过程中,要抓住“江南水乡”的特点,充分展现水乡人民的生活方式。嘉兴可以把诗词歌赋里的情景具体化、现场化,展现《采莲曲》、《采菱歌》等诗词里的江南水乡生活劳动场景。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建议更好地展现嘉兴名人辈出这一大特色,把名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宣传,嘉兴老百姓对名人都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熟悉,以自己是这些名人的同乡而自豪,从而让新嘉兴人热爱这座城市,让嘉兴的原住民离不开这座城市。

浙江省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省民俗文化促进会会长童芍素认为,嘉兴有马家浜文化、稻作文化、蚕桑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十分丰富,但是感觉比较零散,如果能够找到一条“红线”把这些文化资源都串起来。将非常漂亮。归根到底,历史文化名城创建要处理好“形”与“神”的关系,做到“形”“神”兼备。

嘉兴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多远?嘉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亮觏曾带队到金华市考察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金华用了12年时间。嘉兴在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思路很明确,申报不是目的而是契机。嘉兴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与城市的文化、旅游、城市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出“运河名片”,扩大红色文化外延;保护和改造历史街区,维护生活的延续性,留住江南文化的根。同时,注重在古今文化的交融、中西文化的交融、吴越文化的交融中深度挖掘。

今年连续举办6天的端午民俗文化节,也是嘉兴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之一。嘉兴市委书记陈德荣说:“作为端午民俗的保护示范地,嘉兴市决定在近年来成功举办江南文化节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品牌,隆重举办2009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并通过此次端午民俗文化节的举办,加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的步伐,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作为2009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的一项重要主体活动,为期三天的中国民俗文化当代传承浙江论坛在嘉兴举行。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嘉兴对端午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效明显,承自传统,启示后代,令人欣喜。

嘉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卫宁表示,围绕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嘉兴正在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关政策和工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加快传统文化的整理和挖掘步伐,发挥以“和谐”为主要取向的传统文化优势,发掘其中的价值观,使传统文化恢复生机和活力。

一个城市最重要的软实力就是城市的品牌符号、文化符号。嘉兴人文昌盛,民俗斑斓,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端午节期间,著名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也来到嘉兴。他认为,嘉兴历史文化的精髓就是嘉兴城市坚实而强劲的软实力,完美地体现在嘉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光辉的历程、辉煌的业绩中;嘉兴要诉说好体现这座城市内涵、人文民俗、风土人情的故事,在凸显历史文化积淀、鲜明地域优势、独特人文精神中经营好嘉兴城市品牌。

链接

2000年2月,嘉兴市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7年11月,嘉兴市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初步确定将用3年时间,把嘉兴建设成为一座有形有色、神形兼备的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