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设计专业认识

环境设计专业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设计专业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设计专业认识

环境设计专业认识范文第1篇

现在的环境设计教育主要培养单位主要分为艺术设计的民办培训和正规的国家院校培养。民办培训机构一般都建立在大中型城市之中,有相对多的学生资源,但是这种民办类院校在教育的体制上比较落后,教学水平也很有限,从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这个观点出发来培养人才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在正规的国家院校,虽然在教育的资历上面得到了保证,教师素质和教学试验场所有一定优势,但是如果没有实际的项目开发经验和技巧的实际运用,还是无法培养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环境设计人才。因此在教学的设置上应该多结合院校所在地有关环境设计的开发单位进行合作性办学,让学校的学生在学习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到各个相关单位进行实际的项目设计工作中去,进行自我的提升。

二、解决产学研用一体化问题的主要举措

1.开展新兴的教育方式

一些学校和机构已经在过去的单位环境绿化工程中发现了那些问题,新进的大学生等人员缺乏实际的设计经验,往往给工程带来了一些不小的拖延,所以在这几年里有关部门和学校合作并开展了“2+1”模式的新兴教学方式,就是环境设计院校中选取各个方向相应的学生进入到研究院和实际的工程施工单位进行轮换制实习和锻炼,实现了供应需求想协调的一种教育模式,不但可以给工程单位节省一部分人员开支,也为学校里的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积累实际项目开发设计经验的机会。“2”是两种实际培养体制,“1”就是学校里的设计专业的学生,只有这样增加实践运用和理论知识结合的机会,才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设计人员。在这种教学培养制度下,首先必须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考核加以控制和监管,不能让学生有一种只注重实际运用而忽略基础知识的思想,因为理论的知识也尤其重要。在“实战”中运用自己的知识结合我国环境实际情况,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工作氛围,提高自身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好的贡献,从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2.提升专业证书考核制度

在单一的学校专业证书下可以创建更多的环境设计考核证书来提升的就业竞争能力,这也是对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一种肯定。现在国内在环境设计方面已经有了等级证书的考取,并创建了“多证书“的职业技能考核制度,实现了对环境设计人才的多方面考核,对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这种证书频频出现的社会,我们也必须防范假证,伪证。只有控制好证书的平等性、效率性、可靠性,才可以真正的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发展,为国家培养出真正的高技能人才。

3.从实际设计项目出发

建立环境设计专业的实验设计中心,在当地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同意下,可以承接当地政府或者企事业的环境绿化等项目的设计,可全部或者分块的给当地一些院校的设计研究中心进行实际的项目开发设计训练,这样不但在成本上面可以压低,还可以为学校等科研机构提供经费,为学生的设计发展提供很一定的发展平台,但注意的是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来出发,在经费上要多加控制,在满足各个设计岗位需要的同时,多引导学生在职场上面的一些创新和技能的培养。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科研中心不要封闭式的工作,要学以致用,多多地探讨项目,从中获取每个人的设计经验,才是科研中心建立的目的。能够解决这种现象的最好的培养模式就是将研究人员和学校里相关专业的学生集中地分配各自的研究实践任务,到各个相关环境设计单位中去,包括国有事业单位和民营的环境规划设计单位,从实际的城市到乡村的环境绿化和环境保护的开发项目,将这些人力资源科学的分配到各个实际岗位中去锻炼,经过实际项目中经验的积累和技巧的开阔,再经过对环境设计人员的培养模式的细致分析和改变,相信一定会培养出复合型,实用型的设计人员。

4.提升教师交流机会

针对现阶段教师培养方面,应多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引进,一方面可以从国内外的知名环境设计领域中多请一些实际应用能力强的教师团队来教导学生,另一方面就是将自己的拔尖的科研教师和团队送到国内外知名先进的环境设计一体化部门中进行锻炼,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来为我国环境设计方面培养更多的全面型人才。

三、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专业+设施+岗位” 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56-01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把节能环保列为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因此,对高职环境工程类专业人才需求质量、层次和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专业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依托产业实体,基于“专业+设施+岗位”的高职环境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任重道远。

1 “专业+设施+岗位”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1 提升校内生产/仿真性实训设施

校内生产/仿真性实训设施是学生课程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平台,是实践教学的第一环节。在教学实践中,由学生承担校内生产/仿真性实训设施的日常运行、维护,既能使学生在学校提供的实训室里进行操作体验,又能将企业实际岗位能力及时反馈给课堂,在授课的过程中融入企业实际岗位的仿真实训活动,整体上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深度实践“专业教学与工作现场相结合、校内生产/仿真性实训设施与实际岗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加强。因此,提升校内生产/仿真性实训设施是实践“专业+设施+岗位”的高职环境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1.2 探索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以环境污染治理的相关工作过程为依据,以真实项目和任务为载体,按设计、施工、运营操作等工作岗位进行项目教学,同时,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实现工学结合,培养相应的岗位职业技能、职业规范和社会能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充分发挥行业、资深从业人员对专业建设的指导作用,指派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并定期派出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生产实践。

企业通过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自身所设岗位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及时向学校提出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同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顶岗实习岗位。通过学校与企业双方联合,为企业培养和提供专业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岗位适应速度快、具有较高职业素养与职业规范的高素质人才。

强化“订单”式培养,实现实习与就业同步的校企零距离局面,增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力度,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优秀人才,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提升企业竞争力,真正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职教方针,是完善“专业+设施+岗位”的高职环境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1.3 拓展“厂中校”式的校外合作基地

“厂中校”的实质是生产性教学基地,它既有“学生员工”宿舍和完备的生活实施,也有生产性“教室”,注重在真实的产品生产过程中增设一些教学元素,边生产边学习,在内外设施双融通的模式下,培养从学校企业学校企业交替轮换,专业能力螺旋提高,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拓展“厂中校”建设,就需要校企双方通过资金、技术、场地、设备、项目、人员的投入共建“教学企业”,建成集教学、生产、社会服务、师资培训、技术研发于一体的与企业、学生共享的开放式实践基地。“厂中校”随时对学生开放,实现教学资源渠道化、教学组织形式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将教学活动和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厂中校”的要求商定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岗位能力共享的核心课程,是对“专业+设施+岗位,工学紧密结合”的高职环境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升。

1.4 延伸“校中厂”校企合作机制

延伸“校中厂”建设,通过多方合作,校内建成功能完善、技术领先、仿真与真实相结合的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 “校中厂”。“校中厂”的设施标准、仪器装备技术水准与企业相当,“校中厂”接受企业委托的环境工程设计、环保设备开发、环境工程监理、可研报告编写等任务,由师生共同承担对外技术服务项目,老师带领学生完成相应的实际项目,将课堂教学与项目实践融为一体,完成对专业核心技能的系统训练。“校中厂”还应开发适合于各种不同客户要求的环境污染治理设备,培养、吸引环境保护相关学科高水平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就污染治理标准、方法、设备、最新技术积极开展国内国外合作与交流,开放式配置科技资源,实现校内实践基地生产化,专业产业一体化。

专业融入产业,专业跟着主导企业走,教学跟着生产过程走,学生双身份、教师双角色、领导有双责任,校企深度融合,学校与企业联盟,真正做到专业产业一体化,是对“专业+设施+岗位,工学紧密结合”的高职环境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延伸。

2 结论

按照“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贴近生产、规格服从岗位”的要求,学校―环保部门―企业―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专职教师、环保专家、企业骨干互动交流,学生的学习―实训―工作同步,教室―实训室-实训基地三位一体,教师的教学―技术研发服务―生产深度融合,建立基础实训、专业实训及校内、外实训教学相结合的综合实训一体化教学体系。围绕环保产业的优化与发展,全面体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要求,完善“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基地建设,是构建“专业+设施+岗位”的高职环境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专业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作室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效能;评价体系

工作制教学模式基本载体就是工作室,同时采用教室、课程和实践一体化的形式,由传统转向实践,由封闭式过渡为开放式教学,将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其主要任务就是课题项目研究,主导是专业教师队伍,核心为应用专业技术,基础是掌握课程知识,在完成和承接各种生产技术项目的同时,由教师带领学生

一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设置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现状是,很多还在延续传统的教学体系,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依次设置造型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设计和实习与毕业设计,在这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中,往往更多关注是课堂教学,对实践教学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理论知识体系过多强调,实践往往流于形式,采用虚拟课题的方式,既没有真正落实,同时监管不到位,造成了学生在实习环节无所适从,无法顺利开展实习单位交给的设计任务。所以我们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必须采取一种新型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既基础教学和实际课题相结合,努力培养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二 建立工作室的基础条件

培养师资人才、建设师资梯队、改革课程体系是建立工作室的基础条件。

(1)改革课程体系

系统的调整原有的课程体系,在大学一、二学年完成手绘、软件、基础理论等基础理论学习,为大三阶段的工作室学习打下良好的根基。

(2)培养师资人才和建设教师梯队

采用老中青结合的方式,对教师梯队结构进行优化。通过校企结合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由老教授把握方向,利用自身的人脉、成果、经验、学识等对科研课题进行承接。中年教师作为中坚力量,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负责团队的衔接、管理和组织工作;青年教师负责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协助团队完成课题。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帮助青年解决教师实践和理论教学相脱节的问题。一方面为培养教师的业务能力,将青年教师送到设计公司或企业接受锻炼;另一方面为创造条件,从外引入设计师或者是专职实验员作为兼职教师,以支撑工作室的高效运行。

三 工作室的设置

设置工作室要以调研论证工作为基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1)采取市场调研的方式

一是到同类专业或者是国内外艺术院校进行调研;二是到行业设计单位进行调研;三是为获得数据和一线资料,采用交流座谈、实地参观、问卷调查等方式,为以后论证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础。

(2)进行专业论证

举行专业的论证会,邀请优秀毕业生及院校专家,掌握着丰富的工作室教学经验,同时还有那些有着留学经历的艺术专家,通过研讨工作,最终对工作室的运作形式及名称进行确认。

四 工作室教学模式

基本上分为以下两种:

(1)与课程相结合

工作室的教学模块由专业学科组负责制定,为了规避采取单一的思维方式来培养和影响学生,可在不同的工作室来开展同一方向的数学模块。同时可采取一定的竞争机制,在不同的工作室,进行同一类的授课内容,以促进工作室健康发展,便于师生间的双向选择。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及考核机制,学生只有在经过工作室考核,指定学分达标之后,才能进入下一个毕业设计环节。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持续性,学生还可留在工作室继续接受辅导,直至毕业设计顺利完成。以制作模型课程为例,这些基础课实践教学工作是由基础课程工作室来承担,完成之后,工作指导是由专职实验员负责制作,由教师负责造型的指导及创意的设计。设计类实践教学是由设计工作室来承担。针对课题项目,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竞争,承担教学指导工作。由某领域的专家或职业设计师担当兼职教师,通过实战经验的传授、最新资讯及设计理念的传播,起到辅助设计室的作用,和学校进行设计项目的合作。

(2)采取课外运行模式

通过采取市场化项目运作形式,项目由教师承接并担任负责人,对项目组成员进行挑选,带领学生共同进行项目的运作工作。创造学校、教师和学生“多盈”局面,锻炼学生和教师的实践能力,为个人和学校赢取更大的效益。组织学生参见大型的设计竞赛,创造良好的学术气氛,在工作室承接项目期间,召开座谈或讲座,创造机会邀请知名专家和学者来校进行指导工作。

五 工作室管理

采取逐层学科管理模式,既工作室——专业学科组——院系,学科的发展规划、责任教授的聘请、考核指标的建立、教学的管理及专业学科组的建立,基本上由院系来负责制定。而建立专业的工作室和团队、制定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本专业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由专业学科组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和实施科研项目、探讨专业的研究方向由工作室负责。工作室的管理特色是项目负责制和个人责任制,根据项目来设置责任人或者是项目负责人,组建师资群完成额课题的研究。

六 工作室的评价体系

由学科委员会或学院建立工作室的评价体系,定期进行考核,对工作室目标是否真正实现予以监控,对经过考核没有达标和合格的工作室,要予以撤销和更换负责人。

七 结语

通过建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能够为社会源源不断的培养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设计人才。此课题是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它是在借鉴国内外个知名院校基础上,通过大胆的尝试研究而成,由于各个学校实际情况不同,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之中,还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在实践中建立符合我校特色的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唐春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艺术与设计,2010.08

[2] 霍珺,韩荣.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分析[J].山西建筑. 2010(32)

环境设计专业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 环境设计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94-02

1 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目标

1.1 研究背景

(1)环境设计专业自1984年创办至今已27年从当时的4所院校,发展为680所(2007年教育部公布招生专业目录),直到目前该专业基本遍布所有普通高校及艺术类高校。

(2)环境设计专业自创办以来,虽然一直处于在夹缝中生存,无可否认,还是为国家的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表现为:为社会各领域输送了大量设计人才,活跃在规划、建筑、景观、室内等设计行业,成为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补充、深化了建筑学所较少涵盖的设计领域,如专业的细部设计,围绕建筑的综合设计,提升了建筑与环境品质。

(3)由于环境设计自创立以来的模糊性质决定其本身缺乏相对明晰的教育体系。环境设计游走于规划、建筑、景观、室内各专业之间,其定位,教学主体始终是百家争鸣,各执一词,国际上也鲜有类似专业门类。

1.2 研究意义

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为1984年在中国首创环境艺术专业,随后,1987年原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立了环境艺术系。在至今发展的27年间,环境设计专业已发展为680多个(2007年教育部公布招生专业目录),中国的改革发展成就证明,环境设计专业为祖国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分工的不断细化,环境设计专业方向作为美术类院校中的综合建筑环境设计学科,受学科环境以及艺术类生源的知识结构所限,自身定位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因此,探索美术类院校中的综合建筑环境设计学科的特色发展以及与未来美术院校设计类学科目录完善和发展的接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亦为我国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更为明晰,加深对社会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2011年3月,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艺术学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5个一级学科。环境设计专业直接隶属于一级学科设计学,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本课题研究对于探索接轨国家美术院校设计学学科目录的完善和发展趋势有着重大意义。

1.3 研究目标

1.3.1 创新性

(1)鲜明的创新性为重塑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地位奠定扎实基础。

(2)系统的创新性,通过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学课程的系列实践研究,创立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完整的系统性。

(3)对相关学科的变革及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创新意义。

1.3.2 示范性

(1)在全国同类学科相关专业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及实践意义。

(2)在环境设计教育的系列课程中具有示范意义和极大的实际运用价值。

(3)为国家的环境设计教育及设计体系的完善具有引领的示范意义。

1.3.3 原创性

(1)对充分研析中国本土地域建筑环境特征,传承中国人文精神是一种原创性的教育研究。

(2)对环境设计教育与国际相关学科建立平等交流平台,树立中国环境设计教育国际地位具有原创性。

(3)对于培养具有强烈的构建和谐生活环境的建筑环境设计人才的教育体系具有原创性的理论研究意义。

2 研究的内容及预期发展

2.1 环境设计教育思想研究

(1)在当代遍存破坏甚至丧失中国本土地域特征建设的危机之时,以传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为己任,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科学生态观为指导思想,研究如何将现代建筑科学技术与动手营造的心智思维方式相结合,科学协调人与建筑空间的和谐关系,重塑当代中国人文精神,提高现代人类生活品质,构建和谐社会。

(2)在新的历史境遇条件下,回溯现代设计思想的成长历程,以批评的态度重新审视现代设计思想的源发地―― “包豪斯”的教育体系,培养具有自觉传承中国人文精神,并努力将人类的需要与运用设计提出解决对策的能力训练积极对应。培养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并切实解决问题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专业设计人才。

(3)强化艺术感染力的知识训练,将艺术作为思想培育的重要手段,充分结合当代艺术,努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知觉能力并使其自觉应用在专业技能的塑造过程中,从而培养有自觉审美鉴赏力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

2.2 环境设计教育方法研究

(1)将传统美的知识论的培养方法与在生活中让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达到创造美的心智感化过程相结合,自觉进行美的知识训练,提高专业审美鉴赏力。

(2)研究动手营造的劳作方式,贯穿教学始终,作为学生心智训练的重要手段,并籍此训练学生自觉将二维的平面空间构想落实到实际的三维空间感知中,同时,在三维的空间模型中研究人与空间的实质关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3)重新认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将学习融化在系列的实践课程中,通过实际感受、科学分析、文化追思等阶段剖析,使学生将以往机械地学习传统历史知识转化为自觉地感知与发问的学习行为。在今天社会发展和经济技术条件下,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发展,结合当代人类生活需求,提出设计反思。

(4)研究材料与技术的认识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在以设计作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之时,学习材料与技术的应用,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5)将现代较封闭、独立的教育方式,转化为较开放、融通的教学模式。通过各类学习、讲座的形式,培养学生直面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设计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与国际前沿学科相对应进行平等交流,提出自我原创性教育方式,树立环境设计教育的国际地位。

(6)将设计教育与设计的现实生活引领意义相结合。通过建立研究中心及研发室验中心为媒介,运用设计为提高现实生活水平提出探索性实验研究,从而真正起到设计是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3 环境设计教育体系课程模块综述

课程模块是落实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实质性,也是验证与校正思想与方法的终极手段。环境设计教育的课程模块包括两个学制阶段,分别为基础段(这里所指的基础并不是绝对意义的基础而是为专业段学习所准备的专业素养基础及专业设计基础)和专业段。[1]

(1)基础段:基础段要解决的是五大问题:较高的审美素养与习惯;动手营造的心智训练习惯;过渡到专业设计的“前设计”训练;专业学习所需的知识素养自我学习习惯;培养传承中国人文精神的自觉意识。

围绕以上所需解决的问题,基础段课程可具体落实为制图、绘画、采风、设计造型基础、动手基础及限制条件设计课程。

①制图。

制图课程包括平面制图及三维制图。该课程学生需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形成三维物体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快速转换思维,空间图形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学习规范工程制图。

②绘画。

直面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环境美。经典美学的感受与熏陶。实现手段为素描环境、色彩环境、速写环境。作为环境设计基础的绘画课程不仅仅是技法的训练,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的过程,捕捉环境中的设计要素,环境中设计要素构成的环境美;通过绘画的手段,重构、解析、设计对象环境。

③采风。

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学习课程,如中国书法、传统民居田野考察。使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习,提高传统人文素养;通过实地考察体验传统环境空间,运用测绘、绘画等手段,学习、记录、了解传统环境文化精神。

④动手基础。

以金属、木、土、混凝土等为材料,进行制作、营造训练,使学生掌握对于这些材料加工的技艺及对实验室设备的运用,养成学生自觉运用动手的习惯并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群体合作力求将呆板简单的思想方法转化为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与创造力的培养。

⑤“反”设计。

通过对大师作品的解读、分析,对设计过程进行反向思考,其间对大师名作设计思想进行深层次思考,在制作作品模型的过程中融入了对大师作品阅读后的二次设计或写意解读。学生通过“反”设计过程学习逆向的用自己的思想来对建筑作品进行设计思考。[2]

⑥设计造型基础。

通过“平面积聚、平面切割”,学习利用基本形通过简单的加减法产生造型。其中基本形是一个最小的设计单位,常常比较单纯、简练,而它们又是构成建筑平面、空间造型的基本形体元素,学生利用它们根据一定的构成原则进行排列组合训练,逐步形成对于建筑形式、空间、秩序的认识及把控基础。

⑦限制条件设计。

10m×10m×10m立方体到院宅。在规定的尺度,规定的形状内进行空间组织训练,这项训练事实上是将设计影响因素充分剥离,或者说是将设计条件简化,使学生能够专注于在给定空间内进行建筑、庭院空间的组织,通过这项训练,学生能够初步形成对于“空间”的概念认识,在开始专业设计课题前形成设计思考基础。

(2)专业段:专业段学习又分专业基础段与专业学习段。

专业基础段解决的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训练但并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而是将设计课题置于实际的境遇中整合建筑、景观、室内的三者关系,在这种整合的知识学习下,逐步掌握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徒手草图构思,模型构想等设计心智训练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知识感知的过程中,伴以读史的理论学习,这里理论传授亦不是简单的知识告知而是通过实地考察分析,图文解读学习相关专业历史。如中西方建筑史、中国园林赏读,景观史学、读史的目的为了唤发学生对于传承中国人文精神的强烈历史责任感,并从传统的优秀范例中汲取养分,经过理性分析,作用于今日人类生活实践,促进社会良性发展,传承传统文化精神。事实上,专业基础段所教授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设计观,作为指导专业设计的思想基础,它以传统文化为纲,贯穿整个专业设计学习阶段。

专业学习段是一个专业知识融通和应用设计实践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有两个重要手段:

第一,开放性教学,通过大量的学习讲座、“Workshop”、国际竞赛的参与,教导学生运用现代建筑科学技术成果,面对设计问题,结合现实进行作业训练,同时仍然强化动手的心智训练过程为培养在生活中自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设计人才打下扎实基础,这里交流是其关键词。

第二,专业化方面的学习。面对未来社会需要,加强更专门的专业化方向学习,专业化方向学习的重点是如何将融通的专业基础学习知识,以及对于生活的体验,人生观的形成运用于设计的专业化方向,这里的融通是关键词。

专业学习段的课程为整个学习阶段的核心课程,环境设计专业一般学制为四年,专业学习段的课程课时有限,我们在设置的过程中应避免成为建筑学专业的简化版,或者是规划、建筑、景观、室内专业的糅合简化版。我们对于课题的设置强调“遭遇”这一体验方式,课题的选择不以功能分类形成罗列,而是选择不同尺度、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周遭环境、不同设计强度的课题,使学生学习以全局观的视野来应对这些设计场所。尺度可以是单体建筑及建筑群落,生活方式可以是公共生活或居住生活,周遭环境可以是城市、乡村或者自然环境设计强度可以是保护、更新或者新建。

典型课程包括院宅建筑设计,风景建筑设计、城市街区及建筑设计。

院宅和风景建筑场地均为自然环境,院宅为小体量建筑,其容纳的生活可以是居住、展示、办公等,院宅设计一般为学生第一次真正的专业设计课程,之所以强调“院”的概念,可以使学生在专业设计之初,就开始理解、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元素―― “院落”,同时也通过院落这一元素,训练建筑内外空间之“图底关系”的处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对话。风景区建筑是处于自然环境中的较大体量的建筑群落,其功能可以使酒店、餐饮、博览等,其功能及流线趋于复杂,学生在该课程中开始熟悉及掌握公共建筑的一些基本设计原理,同时也强调较大体量建筑群落与自然环境的共存,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前已经经历民居考察、民居测绘等对于中国传统聚落的认识,在该课程中鼓励学生汲取中国传统聚落的营造思想。

“城市街区及建筑设计”课程场地选自功能混合,新老建筑共存的老城区,以课题的形式探讨如何以全局观视野有机更新承载各种城市生活的本土城市空间[3],以设计的手段实现城市活动的传统人文空间模式的创建。该课程中,学生将面临更复杂的问题,学生开始对设计课题进行全面思考―― 通过广域的研究、分析,探讨所要营造的城市生活空间或生活方式,随之确定其设计功能。设计手段涵盖了建筑设计,旧建筑保护、更新,景观设计等专业知识点。该课程一般设于高年级,是对于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一项高强度训练。

参考文献

[1] 江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及教学控制体系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2009:115-117.

[2] 孙科峰.美术院校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 “建筑分析”教学模式研究[J].新建筑,2010(3):122-125.

[3] 孙科峰.关于艺术院校建筑学专业本科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世界建筑导报,2006(12):15.

环境设计专业认识范文第5篇

一、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性的检验标准

1.实践教育教学检验标准

实践教育教学的检验标准一般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检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计实践,能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理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在理论基础知识的指导下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上述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对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在设计平台上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更加关注一些比较新颖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其二,检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作品质量。人才质量是检验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性的重要标准。简而言之,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所设计出来的作品能否在专业赛事中获奖,或者满足施工单位的相关需求,直接影响学生在环境设计领域的就业前景。其三,检验教师的自我提高能力和学校该专业的社会影响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如果能够在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高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就能够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继而打造学校的品牌效应。

2.理论教育教学的检验标准

理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设计出更好的作品。教师在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与国家的培养目标相吻合,需要结合市场的发展规律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设计专业人才。教师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评估,继而明确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性的方法

1.确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就现阶段的发展形势来看,高校应更加重视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继而培养出满足社会、市场发展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

2.加强师资建设

要想进一步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的教育教学有效性,学校应该积极邀请企业的技术人才参与相关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担任主要负责人,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从目前来看,依据环境设计院校的教学目标,校企合作的教育方式能够很好地保障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3.编写符合实际的教材

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应该积极组织环境设计专业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具体情况编写环境设计专业教材。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联合多所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师,扩大环境设计专业的适用范围,激发出版社的发行积极性。

4.创建与市场发展规律相互统一的实践教育教学平台

创建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实践教育教学平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其一,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学校应加强与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企业的联系,吸收更多的学生参与实践。对于部分无法在企业长期实践的课程,可以通过外聘企业设计人员的方式完成相关教学。其二,将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专业大赛和相关课堂实践的平台,不但可以开拓师生的专业视野,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总体设计水平。

三、结语

在结合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性的相关检验标准下,采取有针对性的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参考文献:

[1]姜黎.民办院校人才培养特色战略研究——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企业文化(中旬刊),2014(10).

[2]陈亚楠,张建省.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

[3]匡丽春.基于从“课堂教学”到“模拟施工”教学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5(18).